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言欲勤等。
顯不俱伴。
言及相應。
目俱時伴。
俱時伴中。
雖有欲三。
彰前必複須有定等四。
故别舉之。
若唯俱者。
置相應言。
文義滿矣。
何須複說欲等及言。
豈有相應不俱時耶。
又種功能。
令心任運。
乃明劣定。
得心名因。
故無違也。
初釋同小。
有違大宗。
故不取也。
疏正思惟以慧為性者。
若依俱舍。
以尋為體。
今大乘意。
佛無尋伺。
猶有語。
故慧為體。
問思亦發語。
何故不以思為體耶。
答由正思惟。
能發語言。
誨示于他。
若非慧者。
餘無此能。
故對法雲。
正思惟者。
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
方便安立。
發語言故。
問此與正見。
而複何别。
俱是慧故。
答分别誨示。
二支别故。
誨示前引。
言分别者。
對法論雲。
正見者。
定分别支。
如先所證。
真實簡釋故。
故二别也。
疏無垢稱至十八因者。
感淨土因者十八也。
疏謂發起至各如自名者。
若諸菩薩。
發起無上大菩提心。
即是嚴持。
當淨土因。
二梵雲阿世耶。
此雲意樂。
不離惡法。
名純意樂。
意樂而能内純淨故。
三将植福慧。
加功而修。
名加行善。
體唯是慧。
或通諸善。
四凡修善際。
發起增上。
猛利威勢。
名上意樂。
此并能為淨土因矣。
疏六度為六名止息者。
由此六法。
能遣六障。
名為止息。
施除于悭。
戒袪犯垢。
忍遣瞋恚。
勤對懈怠。
定破散亂。
慧斷愚癡。
疏四無量名發起者。
惡法不生。
善法當起。
由此前六。
既止息已。
此之後四。
故名發起。
巧方便者。
即智慧用。
斯有二種。
一者回向。
二者拔濟。
合有十二。
廣如前說。
疏凡所修回向者。
趣向菩提。
不求生死。
疏說息無暇至名寂靜者。
除息諸惡。
名為寂靜。
寂靜而能寂二。
一者。
寂惡果。
即八無暇。
二者。
寂惡因。
即十惡業。
恒受衆苦。
無暫閑暇。
可修善事。
求菩提故。
立無暇名。
然由四輪。
或得五法。
除八無暇。
四輪如下。
言五法者。
一受持戒。
治三惡趣。
二樂行法施。
除盲聾等。
三正信解。
世辨聰。
四近善友。
除佛前後。
五生中國。
除生北洲。
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四輪五行。
故能息除八無暇果。
名說息無暇。
此名寂果。
守戒不缺。
自惡業數悔。
他惡不譏。
他善能贊。
名自守戒。
息十惡業。
修十善行。
名十善道。
此二能寂十惡因也。
三類皆有息惡之功。
總名寂靜。
疏又依凡諸說者。
就彼凡夫。
說于三界。
名為佛宅。
理實三界。
非佛宅也。
疏中止一城生死中者。
在生死中。
止大乘城。
疏宣尼雲求善估者。
按論語雲。
子貢曰。
有美玉于斯。
韫匮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
注雲韫囊也。
匮?也。
沽炫賣也。
子貢見孔子有聖德。
而未有貴仕。
故設此言。
以觀其意。
言有華玉于此。
囊?而藏之。
可求善賈。
而炫賣之。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賈者。
注雲。
甯有自炫。
賣此道者。
我座而待賈。
疏楮中以出者。
相傳多釋。
一雲。
楮者姓也。
中者人名。
即鄭賈人之名姓也。
二雲。
楮與豬同。
即豬車中。
而載出也。
三雲褚音貯。
裝衣也。
亦即核籠。
籠中而出。
初釋謬也。
餘二通矣。
疏識衆以否臧者。
否惡臧善。
疏依後解至名到父城者。
疏雲。
或聽說法之淺深等。
是為後解。
前但總說。
今此别以說法神通。
配國邑也。
故有斯别。
疏三念住為珠璎者。
即是大悲三念住也。
左塗右斫不塗不斫。
三處等心。
是三念住。
疏此見化身淨土之相者。
問雲何名見。
答但比見也。
以非大乘四善根故。
不名眼見。
若爾。
何唯化淨土耶。
他自二土。
豈不比見。
答以初發心。
未廣聞說他自二土。
多聞化土。
故偏比知。
亦無失矣。
疏将成道時方向鹿園相見者。
釋迦成道。
向鹿園中。
遇聲聞等。
是為正覺見。
今猶未至成道之辰。
以未親會。
故名遙見。
有義。
釋迦已前生中。
化身道成。
鹿園相見。
或談餘佛。
或迦葉佛。
将成佛時。
去鹿園近。
義言向園。
而相見也。
或雲。
五人将成道時。
鹿園見佛。
議曰。
初釋為正。
餘雖雲雲。
違經違疏。
不可依之。
過思可悟。
疏鹽醋謂生空本後二智者。
謂見道前。
學生空觀。
亦分初後。
二智别也。
非實二智。
實二智者。
即是無漏。
得聖方證。
疏老弊使人四神足者。
不同利根。
以彼五通。
為老弊也。
由次第者。
未得根本定。
不能發通故。
唯四神足。
為老弊也。
雖未得定。
修欲等四。
而無違也。
疏外道家修行作人者。
外道作人。
煩惱未伏。
有惡可見。
汝今能伏。
無惡可見。
初心凡夫。
亦準此釋。
疏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者。
謂聽聞修習十種法行也。
如下具明。
疏五下分結等者。
二乘各斷五下五上。
故成二十。
問五下前三。
初果已除。
今者修道。
何成二十。
答全除五下。
謂不還人。
據盡處言。
亦名二十。
下化城品疏有此例。
問其數者何。
何名上下。
答薩迦耶見。
戒取及疑。
貪欲瞋恚。
是五下分。
五上分者。
一者色貪。
二無色貪。
三者掉舉。
四慢。
五癡。
下有二義。
初之三種。
見道所斷。
是修道下。
後之二種。
是欲界法。
即上界下。
二義合之。
名五下也。
五上總對見道及欲。
而得上名。
故瑜伽論第十四雲。
有二種下分。
謂見道是修道下分。
欲界是色無色下分。
欲界是色無下分。
約此二種。
說五下分。
結有二種上分。
謂色及無色界。
依此二種上分。
說五上分結。
問上二界貪。
如輪自說。
掉慢等法。
是何界耶。
複何所斷。
答亦是上界修所斷攝。
瑜伽雖不明言。
準顯宗論二十七雲。
唯修所斷。
名順上分。
順益上分故。
要斷見所斷。
彼方現行故。
見惑未斷時。
亦能資彼令順下分故。
瑜伽自雲。
依色無色。
說上五分。
明知掉等。
非下界系。
小乘不同。
具如俱舍。
恐繁不述。
又集論第十三釋。
唯約界趣。
名為上下。
不對見修。
此乃作者意旨不同。
寬狹成異。
亦不相違。
疏五蕰一分者。
除後二苦相應之蕰。
及無漏者。
名為一分。
餘準此知。
疏樂受自相至能生憂惱等者。
此對法論。
文言樂受至壞位者。
此等皆是愛心所所緣。
所緣體壞。
名之為壞。
言能生憂惱等者。
由樂等壞。
變能緣愛。
而為其戚。
憂苦相應苦因壞生。
故名壞苦。
又能所緣。
俱壞俱苦。
所緣樂等。
變壞名壞。
由有結縛。
複名為苦。
能緣心等。
由前所緣。
樂等壞故。
愛變為戚。
名之為壞。
而生憂惱。
即名為苦。
故能所緣。
俱壞俱苦。
問按雜集雲。
于變壞位。
能生憂苦。
名為壞苦。
即壞之苦。
雲何俱壞。
複俱苦耶。
答有樂等壞。
而生憂惱。
名為壞苦。
有樂等壞。
即是其苦。
不要生于憂惱等故。
方名為苦。
但由有結。
即名苦故。
若不爾者。
如不還者。
已離憂惱。
樂等壞時。
既不生惱。
應非壞苦。
又下三禅樂壞之時。
亦不生憂惱。
亦應非壞苦。
此既得有。
故知樂壞。
即亦為苦。
然對法論。
據欲界中。
及初二果。
故不相違。
問何教為明。
答瑜伽論五十五雲。
由結行相。
及變增上。
所起憂惱。
當知是壞苦性。
非唯變壞。
已離憂者。
雖複遇彼。
不為害故。
釋雖遇樂壞。
不生憂惱。
名不為害。
斯為明證。
疏又由愛心令變壞亦名壞苦者。
即彼能緣樂愛心體。
亦名壞苦。
所以然者。
答由壞于前。
無愛心已。
愛心法生。
故愛名壞。
即此愛心而有結行。
體是行苦。
故名壞苦。
疏由前二苦粗重所随者。
前二者。
苦苦壞苦二粗重者。
謂前二苦所有種子。
種子随逐舍受等故。
又粗重者。
二苦現行。
所有硬澀。
無堪任性。
名為粗重。
由此随逐舍受等法。
故舍受等。
成其粗重。
言不離前二無常等者。
不離前二苦也。
故論釋彼不離二雲。
或于一時。
随在苦位。
或于一時。
随在樂位。
釋在地獄等。
是随苦位。
在第三禅等。
是堕樂位。
此據賴耶相應舍受。
為苦樂二之所映奪。
所随逐故。
名不離二。
又六識中相應舍受。
間苦樂故。
非恒住舍。
亦名不離前二苦也。
疏卷第七 疏或淨法界等正法者。
謂四智法身。
有義。
無為而不為。
故雲造立。
五道皆化。
淺深随機。
謂之五欲。
至人以度物為樂。
稱為自娛。
議曰。
造立可然。
舍宅體何。
疏起惡見損壞深故者。
問前長行中。
解城邑者。
唯是佛法。
今者既是城邑之中。
雲何而容起惡見耶。
答見不正者。
皆名惡見。
非是邪見謗因果等。
有義。
善少妄多。
名生喑等。
外則受于機毀。
内為衆惑所瘵。
疏理居教内等者。
問佛比長者。
即佛在内。
今何言理在教内耶。
答人無别人。
法成人故。
故理佛也。
疏昔望生死者。
即前火宅。
言門外也。
對此言昔。
疏油謂八斷行等者。
對法論第十廣明。
疏雖具引。
然稍叢雜。
讀者難悟。
今逐難處。
而略展之。
易者不言。
彼雲。
略攝為四。
謂加行。
攝受。
繼屬。
對治。
加行者。
謂欲精進信。
欲為精進依。
依信為欲因。
所以者何。
由欲求故。
為得此義。
發勤精進。
如是欲求。
不離信受。
有體等故者。
釋曰。
先由欲數求證彼定。
欲得此義。
方起精進。
是欲精進。
正名加行。
信欲二種。
是加行依。
亦名加行。
有體等者。
等有能等。
如是所信。
攝受者謂安。
由此輕安。
攝益身心故。
繼屬者。
謂正念正知。
由不妄所緣。
安心一境故。
若有放逸生。
如實了知故。
随其次第者。
釋曰。
正念繼心。
屬于一境。
正名繼屬。
因引正知。
正知相從。
亦名繼屬。
言若有放逸下。
明正知也。
對治者。
謂思舍?心持心。
二加行力。
已生沉掉。
能遠離故者。
釋曰。
由于思故。
思止舉等。
由舍故離諸沉掉也。
?心舍沈。
持心舍掉。
問既言斷行。
而斷于何。
答按中邊論。
為除五過。
修八斷行。
言五過者。
一懈怠。
二妄聖言。
三沉掉。
四不作加行。
五除沉掉已。
複作加行。
初之四行。
滅于懈怠。
後之四行。
随次滅餘後四之過。
疏油謂六支至生大怖等者。
按顯揚論。
第七廣明。
疏引大意。
不具不次。
初學難悉。
今依論次。
兼略釋之。
言六支者。
一若諸苾刍。
屍羅成就住者。
謂于所受戒體。
三業無犯根本。
名為不破。
不毀輕戒。
名為不空。
并皆具足。
名成就住。
二守别解脫律儀者。
謂七衆戒。
一一衆中。
戒體非一。
故名為别。
涅槃名之。
為解脫也。
律謂法律。
儀謂儀則。
别戒防止。
是祈涅槃。
名别解脫。
三軌則所行。
悉具足者。
謂于威儀或于所作。
或于方便。
修善事中。
軌則具足。
四所行具足者。
謂屠肆淫室。
諸不應行處。
皆不得往。
有識損故。
餘無謗傷。
即可行也。
五于微細罪。
深見怖畏者。
謂犯小随小學處。
犯已可出。
皆名微細。
謂遮戒體。
名小随學。
除波羅夷。
容可忏者。
名為可出。
謂諸菩薩。
持輕等重。
于上少罪。
深生怖畏。
謂勿令我因此小罪。
不得菩提。
不悟二空。
不證涅槃。
堕于惡趣。
由斯小罪。
見生大怖。
或時犯已。
疾疾忏悔。
六受學學處者。
謂白四羯磨等。
受具足戒等。
名為受學。
二百五十戒等。
為所學處。
然有三時。
聞其學處。
一受戒時。
聞其學處。
二從和上阇梨。
及朋友所。
聞其學處。
三于半月說戒之時。
聞其學處。
問第一二者。
而有何别。
答緣具受得。
名成就住。
若受已後。
運運相續。
為求解脫。
名守解脫。
問第四不往屠肆等家。
與第三中威儀何别。
答第三但明能行威儀。
第四唯辨所行之處。
又前但明是處應行。
猶自未明所應不應行處之相。
故二别也。
問六支即或。
何得雲油。
答賴六具足。
戒學圓滿。
故得名油。
疏始于今日方得果體者。
問雖複回心。
猶未逮信位。
豈果此時而已得耶。
答既能回心。
依大教行。
必得名得。
或即大教。
亦名果體。
如前乘車遊四方義。
藥草喻品 疏論第三人至種子牙故者。
五乘等别。
名種種異。
衆生各有本有新熏善根種子。
佛随彼性。
為說于法。
令各自善而生現行。
名生牙等。
有義。
衆生過去。
禀過去佛五乘教門。
有五種子。
感佛出世。
說五乘法。
令五種子。
生五乘牙。
乃至果實。
議曰。
若無本有。
過去禀教。
亦何能生三乘無漏。
故前義勝。
疏三乘二聖發修亦别者。
大小菩薩。
名為二聖。
疏如說四谛三根俱聞者。
即鹿野菀。
轉四谛輪。
三乘雲華。
悉皆聞之。
語意可悉。
疏然于其中至義殘者。
若無上等。
與七喻文。
而有别者。
即無上等。
名為文殘。
若一文中。
明喻無上。
無上即名為義殘也。
無别文故。
不名文殘。
疏仍名為殘者。
仍字誤也。
應為乃字。
疏破乘同病者。
問二乘昔執乘有差别。
為除斯病。
說于此經。
故方便雲。
唯一乘法。
無二無三。
今說藥木生長不同。
顯乘有異。
二乘在席。
豈不疑耶。
答略有四釋。
一破求大者疾。
非為二乘。
唯應度聞。
故無疑也。
二品有二意。
為聲聞類。
說能資之雨。
為小菩薩。
明所潤草木。
二乘領雨。
亦不疑生。
三二乘聞此。
還執乘異。
為斯下說授記除之。
顯乘平等。
四上根等類。
雖聞此喻不疑。
良以回心。
領解真旨。
少袪法障。
于理不愚。
故無疑執。
議曰。
第四解善。
若據初解。
二乘不聞。
雲何得言為中根者。
而述成耶。
第二解中。
分同此過。
若第三解。
有無窮失。
說乘平等。
還執乘同。
乘同既痼。
亦應更破。
便破無窮。
故前三非。
若爾。
論雲破執乘異。
為而授記。
顯乘平等。
豈不相違。
答論中但言。
因執乘異。
說乘平等。
不言此執。
自聞藥草後。
而複生也。
或二乘利鈍不等。
鈍聞藥草。
其病因生。
為說授記。
準此理者。
後二解善疏今取行藥至不能生長者。
今此法喻。
互影說也。
法舉其行。
影喻取草。
喻除石藥。
顯法不取教理及果。
疏有草非藥者。
問傳雲。
婆沙論雲。
何故色界無草木耶。
答由色界中。
以雲為地。
故無草木。
欲界衆生。
多有病故。
是以于地。
多生草木。
又四分律三十八雲。
得叉屍羅國。
有賢。
姓阿提梨。
字賓迦羅。
極善賢道。
耆婆童子。
往彼受學。
迳七年已。
師與一籠。
及堀草具。
令于其國面一由旬。
求覓諸草有非藥者。
童子依師。
求非藥者。
周竟不得。
空還白師。
師答耆婆。
汝醫道成。
準斯草者。
無非藥矣。
今斷有草非藥。
豈非爽欤。
答有二釋。
一雖草皆藥。
而非一草治一切病。
望不治處。
即但名草。
不名為藥。
疏據此理。
雲草非藥。
故智度論四十四雲。
譬如藥師。
和合諸藥。
冷病者與熱藥。
于熱病中。
為非藥也。
又三十九雲。
如如好藥。
不能破病。
不名為藥。
二婆沙論。
及醫王等。
并不言彼諸草皆藥。
亦不為證。
二釋任取。
疏三根亦爾至五乘種異者。
問菩薩豈亦不知他耶。
答少分而知。
理即容有。
合明悟者。
斯即無矣。
故涅槃經雲。
十地菩薩。
不能明知衆生佛性。
斯證非一。
疏倒者至為破者。
此一段中。
有四句也。
第一三句。
二字為句。
第二四句。
六字為句。
有錯讀者。
因漫穿鑿。
理随句矣。
今故明之。
疏不唯成就者。
大唯得聖。
小有二釋。
設取地前。
亦多劫修。
亦名成就。
經益于彼。
但名成就。
非是創心。
不名生也。
疏文雖不然。
理亦何爽者。
文雖不說雨為其藥。
理即無違。
爽猶失也。
文不然者。
即經雲。
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密雲彌布。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皆不言雨而為藥也。
上下非一。
疏又前譬喻至藥草為喻者。
彼亦合明欣猒。
總為譬喻之品。
此品唯彰所潤水草。
故但藥草。
以為其号。
疏訝言合理者。
訝者嗟也。
疏聖德微亦許同者。
微猶少也。
少分亦得。
同于窮子。
或聲聞人。
聖德微少。
故同窮子。
疏法中有四等者。
觀于經文。
與疏科目。
全無行相。
着下喻合。
肩目方顯。
長尋可悉。
疏或由佛達法等者。
問與前何别。
答前解由佛。
達法識機。
令所化生。
而各受道。
故雲令彼各得生長。
後釋受道。
亦屬于佛。
佛受道已。
然後能令三乘各益。
故疏說雲。
令三乘别。
疏雖作此解至及成别意者。
順前開示悟等文也。
與今此文。
意有差易。
名為别意者。
疏類依性有故說為橫者。
此釋伏難。
難雲。
既一一乘。
四類不同。
何不名堅。
乃判在此橫滋之中。
故今答雲。
為依橫故。
故亦名橫。
疏此名堅長者。
二木之中。
三品上中。
增益差易。
故名堅長。
疏三摩?提樂意生身等者。
此乃四卷楞伽第三卷也。
如彼廣辨。
今者略釋。
疏之所引。
正雲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通于有心無心定也。
此位菩薩。
由依于定。
得受變易。
變易之身。
而随意生。
名意生身。
今雲意成。
随意而成。
但轉易故。
以非新起。
不名為生。
問彼經但雲三四五地。
雲何今說五地耶。
答實初二地。
亦得此身。
但初二地。
定未自在。
略而不說。
由定自在。
于變易生。
有勝堪能故。
有義。
前之七地。
皆此身攝。
經舉中三。
明攝前後。
餘四地也。
經家好略。
故不全文。
疏覺法樂自性意生身者。
而能察知有為幻法。
悉無實體。
生身同前。
故經雲。
觀察覺了如幻等法。
悉無所有。
問經雲謂第八地。
今據何義。
兼取六七。
答得無相觀。
即能覺法。
如幻無體。
六七二地。
既有此能。
何故非此第二身攝。
然六非長時。
七有加行。
以非勝故。
故經不言。
故無違矣。
疏種類俱生無作行等者。
随諸衆生所有多類。
菩薩而能現同類身。
應彼多族。
名為種類。
種類之身。
一時能現。
名為俱生。
能任運現。
不假功用。
名無作行。
身等如前。
疏但說舍利至更無别位者。
問引此雲何證無十信。
答若也十信别位者。
應言舍利已過十信。
至第六住而方退之。
既不作此說。
故知無别位。
疏今乃豎通三位者。
即三品也。
疏衆生聞之至不自覺知者。
除佛已還。
餘聖不能知于自他。
委曲皆盡。
故有頌雲。
如一孔雀旋。
有多種色類。
此何業能感。
離佛無能知。
疏一三慧所緣等者。
此義如章。
具辨同異。
今略啟發疏所言者。
一所緣者。
若依小乘。
俱舍所引。
婆沙師說。
聞所成慧。
唯緣名境。
未能舍文而觀義故。
思所成慧。
緣名義境。
有時由文引義。
有時由義引文。
未全舍文而觀義故。
修所成慧。
唯緣義境。
已能舍文。
唯觀義故。
天親說雲。
今詳三相。
無過别者。
諸修行者。
依聞至教。
所生勝慧。
名聞所成。
依思正理。
所生勝惠。
名思所成。
依修等持。
所生勝慧。
名修所成。
說所成言。
顯三勝慧。
是聞慧等三因所成。
觀天親意。
聞唯緣教。
思唯緣義。
修慧亦爾。
大乘說者。
三慧皆通。
緣于名義。
初依聽聞。
以文為先。
而觀義者。
名為聞慧。
次依思慮。
以義為先。
而觀文者。
名為思慧。
次依于修。
俱于文義。
證解明了。
名為修慧。
此在因位。
八地已上。
一體義分。
七地已前。
各有别體。
在佛位中。
無未曾得。
都無聞慧。
唯有修慧。
二三慧行想者。
若小乘者。
大毗婆沙四十雲。
若于二藏十二分教。
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
名為聞慧。
依此發生思所成慧。
依此發生修所成慧。
評曰。
于三藏等。
乃至流布。
是生得慧。
依此生聞。
依此生思。
依此生修。
此斷煩惱。
證得涅槃。
若大乘者。
聽聞領受。
讀誦憶念。
又于彼義。
無倒解了。
方名聞慧。
聽聞已後。
差别作意。
明了善心。
名為聞慧。
不同小乘。
聽聞領受。
皆生得慧。
具如瑜伽。
又中邊論雲。
聞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令善根界得增長。
思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生悟入所求實義。
修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令所求事業成滿。
謂能趣入修治地故。
三三慧體者。
此三自性。
别境慧攝。
名三慧故。
通現及種。
然識俱者。
聞慧唯取意相應慧。
若論所引伴類之者。
亦通五識。
五識由意引聞于聲。
五相應慧。
亦聞慧攝。
因中第七。
而不外緣。
佛果七八。
理無聞慧。
思慧唯取意識俱思。
五非助伴。
行相淺故。
非七八俱。
思可知矣。
修慧始終。
而合言之。
通八識也。
疏二障雙圓者。
斷之總盡。
以立圓名。
疏新翻論名前時有者。
即本有也。
據能起業。
生死次第。
本有為依。
方能造業。
本有最初。
名為前時。
今世生有。
雖最初在前。
唯一刹那。
未能造業。
故不名前。
望義别故。
亦無過也。
中有準知。
如瑜伽論十中所說。
有雲。
中有名前時者。
違大論也。
疏谷續者。
相續不絕谷之義也。
疏詩雲播厥百谷者。
按詩七月篇序雲。
七月陳王業也。
周公遭變。
故陳後搜先公風化之所由。
緻王業之艱難。
注雲。
周公遭變者。
管蔡流言。
避之居東都也。
詩雲。
亟其乘居屋。
其始播百谷。
注乘升也。
箋雲。
亟急也。
乘治也。
十月定星将中。
急當治野盧之屋。
其始播百谷。
謂祈來年百谷于公社也。
播種也。
厥其也。
周易。
百谷麗于地者。
按彼明離卦雲。
離利貞亨。
彖曰。
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
百谷草木麗于土。
王輔注麗猶着也。
各得所著之宜也。
解雲。
麗謂附着也。
以險柔之質。
附着中正之位。
得所著宜。
故雲麗也。
言日月麗天等。
廣明附着得宜之事。
疏此是小草者。
此有二釋。
一黑蒲桃者。
喻無姓人。
指前蒲桃名此是也。
二三乘有姓。
名之為草。
禀潤能生無漏牙故。
此前蒲桃。
總喻小草。
小草即是聲聞之人。
議曰。
後解為優。
若爾。
何故疏言百谷甘??蒲桃。
以喻中大二草。
答前對無姓。
而且總陳。
今據無姓。
委曲而說。
無姓之人。
配幹地故。
疏此依别儀以配喻者。
前後小草。
皆喻人天。
中比二聖。
今百谷等。
唯對于聖。
以明三草。
幹地乃喻人天之類。
又若生身果天人。
不名幹地。
望無漏牙。
故名幹地。
問經論不言。
何要斯釋。
答理應爾也。
若以蒲桃。
喻無姓人。
名為小草。
幹地之言。
複喻何類。
由此多途。
故疏說雲。
依于别義。
以配喻也。
議曰。
百谷等三。
别喻三草。
幹地喻彼三草二木所依心王。
昔乏法水。
名為幹地。
今得名洽。
由心受教。
五乘種增。
名為并茂。
故長行雲。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
地即心也。
以此釋者。
頗順經旨。
問如菩薩等。
恒聽佛說。
雲何得言二木五草所依之心。
名為幹地。
答此通言爾。
又菩薩等不聞之頃。
即名為幹地。
如雲收已。
地名幹也。
非元無雨方名幹也。
疏謂三乘十地者。
十地不同。
總有五種。
諸共行十地。
聲聞十地。
緣覺十地。
菩薩十地。
如來十地。
今疏所引即初十地。
今略辨名。
兼指三乘差别位次。
餘同等義。
如廣章明。
生成佛智。
名之為地。
又聖人階級住處。
又分有生成。
又能為依持生長之義。
并名為地。
未得定水。
以洽于心。
名之為幹。
以能觀達。
故為慧。
在資糧位姓謂種姓。
族類之義。
漸升勝處。
在貴族之中。
名種姓也。
故智論雲。
譬如小兒。
在貴姓家生。
在加行位。
見道之中。
前十五心。
名八人也。
智随于忍。
故得八名。
複别于修。
故在見立。
故智度論四十五雲。
是十五心。
何以為八。
答思惟道中。
而用智多。
見谛道中。
多用見忍。
智随于忍。
忍用大故。
後忍智二。
能斷能證。
八忍中住。
故名八人。
或有本雲。
第八地者。
即初果向。
四果向中。
而倒數之。
當第八矣。
多本無第字。
但言八人。
今從初義。
位可知之。
見道十六。
名為見地。
亦名須陀洹地。
欲界九品。
俱生煩惱。
斷六品盡。
唯三品在。
或小輕微。
名之為薄。
亦名斯陀。
含地。
欲界九品煩惱并巳。
稱為離欲。
亦名阿那含地。
聲聞果滿。
所作究竟。
名已辦地。
亦名羅漢地。
不待于師。
自觀緣起。
而能悟道。
故雲辟支。
辟支梵言。
此雲獨覺。
始從歡喜。
終盡法雲。
名菩薩地。
一切種智。
十力無畏。
衆德畢滿。
名為佛地。
疏或七方便至亦名小草等者。
望疏上下。
此釋不正。
何以然者。
疏斷小草。
以為無姓。
豈七方便。
是無姓耶。
又疏主意。
言涅槃中。
第三病人。
勝鬘經中。
非法衆生。
亦唯無姓。
雲河小乘七方便者。
亦彼攝耶。
故知此中且據未得聖位一邊。
判屬小草。
非盡理也。
故疏下言。
故前解善。
亦不取此以為正義。
疏準二乘至亦名中草者。
準于菩薩。
雖在地前。
得名小木大草中收。
二乘有學。
何非中草。
疏三意生身至故此不論者。
此會經中。
不說有學為中草。
所以經中但雲。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不明有學。
會意可知。
議曰。
經中所言。
知無漏法。
亦兼有學。
有學亦能分知無漏。
準此斯理。
無諸妨矣。
疏前解為善者。
釋前長行。
諸樹大小。
豎長之處。
二乘方便。
名中草下品。
地前菩薩。
名大草下品。
以為正義。
今指彼也。
尋之可悉。
授記品 疏十四不可記者。
按大般若經。
有十四不可記事。
世間常耶。
無常耶。
亦常無常耶。
非常無常耶等。
為四句。
世間有邊無邊等。
為四句。
如來死後。
有耶無耶。
亦有亦無耶。
非有非無耶。
為四句。
命與身一。
為一句。
命與身異。
為一句。
通前十四。
有外道等。
于十四中。
有所問論。
佛皆不記。
問有微皆答。
可稱種智。
而難不酬。
何名正覺。
答稱理而問。
答引義利。
故為釋之。
乖。
正從答便無益。
故佛不記。
非不記故。
便非種智。
故瑜伽論六十四雲。
有四因緣。
不可記别。
謂有無問等。
一或有無故。
不可記别。
謂有問言。
我于諸蕰。
若異不異。
常無常等。
二能引無義利故。
不可記别。
如來自言。
我所證法。
乃有爾所。
而不宣說。
何以故。
彼法不能引義利故。
三甚深故。
不可記别。
諸問言我是有耶。
此不應記。
勿彼即于諸蕰執我。
或離諸蕰。
而執有我。
又有問言。
我是無耶。
此不應記。
勿于世俗。
言說士夫。
起損減執。
如是如來死後有耶等。
皆甚深故。
不可記。
或有法爾不可建立。
故不可記。
謂有問言。
諸法真如。
于彼諸法。
異不異耶。
此不可記。
何以故。
彼法爾不可建立異不異故。
問四記之中。
是置記攝。
雲何複說不可記耶。
答非總無言。
名不可記。
但不為記所問世間常無常等。
故雲不記。
有斯問者。
應語彼言。
如來世尊。
于斯不記。
以言息置彼之所問。
得置記名。
由彼所問。
不如理故。
所以不記。
問彼問雲何不如理耶。
答遠離因果染淨所應思處故也。
疏有一比丘至種種诃者。
問十二因緣。
豈無體耶。
若有體者。
佛何見诃。
不為記别。
答言他作者。
謂所妄執神我等類。
能造我等。
而體既無。
所作緣生。
故亦不有。
皆遍計故。
故名無體。
佛不為記。
疏非前二全後一少分者。
經今授記。
望三記中。
前之二種。
全不相攝。
攝第三中。
大因果之一分也。
問當成于佛。
豈非殊勝有果體耶。
何故不攝前之二種成佛。
既是勝人勝理。
複何不攝第三全耶。
答所問之法。
有體義故。
名為有體。
望因能有當來勝果。
說彼弟子。
名為勝人。
不約佛事。
故望義别。
攝不攝異。
經雖有魔人皆護佛法者。
問壞善事故。
可名為魔。
既護佛法。
魔義何立。
答處居魔位。
以得其名。
佛因所感。
能護佛法。
有義。
穢土之中。
一向有魔。
能為留難。
純淨土内。
一向無魔。
中容之土。
亦有亦無。
不同餘方。
示現為魔。
故護佛法。
疏既怯威嚴所以戰懼者。
問習種俱亡。
影鴿無怖。
一何聖者。
猶懼威嚴。
答如來大悲。
誠不威物。
聲聞小智。
妄起懼心。
今舉妄情。
雲怯威德。
有義。
三人自謂已解大乘經。
佛猶未見為授記。
三人複恐。
自所解非。
堕增上慢。
故悚栗也。
又喜次至懼。
懼于未堪。
喜懼交集。
所以悚栗。
疏名即名假至相假者。
按大品等經。
假有三種。
一者名假。
二謂受假。
三者法假。
名即是彼三假名收。
相即攝彼受法二假。
由悟三假。
故名名相。
經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者。
空理為依。
起塵沙德。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顯不俱伴。
言及相應。
目俱時伴。
俱時伴中。
雖有欲三。
彰前必複須有定等四。
故别舉之。
若唯俱者。
置相應言。
文義滿矣。
何須複說欲等及言。
豈有相應不俱時耶。
又種功能。
令心任運。
乃明劣定。
得心名因。
故無違也。
初釋同小。
有違大宗。
故不取也。
疏正思惟以慧為性者。
若依俱舍。
以尋為體。
今大乘意。
佛無尋伺。
猶有語。
故慧為體。
問思亦發語。
何故不以思為體耶。
答由正思惟。
能發語言。
誨示于他。
若非慧者。
餘無此能。
故對法雲。
正思惟者。
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
方便安立。
發語言故。
問此與正見。
而複何别。
俱是慧故。
答分别誨示。
二支别故。
誨示前引。
言分别者。
對法論雲。
正見者。
定分别支。
如先所證。
真實簡釋故。
故二别也。
疏無垢稱至十八因者。
感淨土因者十八也。
疏謂發起至各如自名者。
若諸菩薩。
發起無上大菩提心。
即是嚴持。
當淨土因。
二梵雲阿世耶。
此雲意樂。
不離惡法。
名純意樂。
意樂而能内純淨故。
三将植福慧。
加功而修。
名加行善。
體唯是慧。
或通諸善。
四凡修善際。
發起增上。
猛利威勢。
名上意樂。
此并能為淨土因矣。
疏六度為六名止息者。
由此六法。
能遣六障。
名為止息。
施除于悭。
戒袪犯垢。
忍遣瞋恚。
勤對懈怠。
定破散亂。
慧斷愚癡。
疏四無量名發起者。
惡法不生。
善法當起。
由此前六。
既止息已。
此之後四。
故名發起。
巧方便者。
即智慧用。
斯有二種。
一者回向。
二者拔濟。
合有十二。
廣如前說。
疏凡所修回向者。
趣向菩提。
不求生死。
疏說息無暇至名寂靜者。
除息諸惡。
名為寂靜。
寂靜而能寂二。
一者。
寂惡果。
即八無暇。
二者。
寂惡因。
即十惡業。
恒受衆苦。
無暫閑暇。
可修善事。
求菩提故。
立無暇名。
然由四輪。
或得五法。
除八無暇。
四輪如下。
言五法者。
一受持戒。
治三惡趣。
二樂行法施。
除盲聾等。
三正信解。
世辨聰。
四近善友。
除佛前後。
五生中國。
除生北洲。
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四輪五行。
故能息除八無暇果。
名說息無暇。
此名寂果。
守戒不缺。
自惡業數悔。
他惡不譏。
他善能贊。
名自守戒。
息十惡業。
修十善行。
名十善道。
此二能寂十惡因也。
三類皆有息惡之功。
總名寂靜。
疏又依凡諸說者。
就彼凡夫。
說于三界。
名為佛宅。
理實三界。
非佛宅也。
疏中止一城生死中者。
在生死中。
止大乘城。
疏宣尼雲求善估者。
按論語雲。
子貢曰。
有美玉于斯。
韫匮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
注雲韫囊也。
匮?也。
沽炫賣也。
子貢見孔子有聖德。
而未有貴仕。
故設此言。
以觀其意。
言有華玉于此。
囊?而藏之。
可求善賈。
而炫賣之。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賈者。
注雲。
甯有自炫。
賣此道者。
我座而待賈。
疏楮中以出者。
相傳多釋。
一雲。
楮者姓也。
中者人名。
即鄭賈人之名姓也。
二雲。
楮與豬同。
即豬車中。
而載出也。
三雲褚音貯。
裝衣也。
亦即核籠。
籠中而出。
初釋謬也。
餘二通矣。
疏識衆以否臧者。
否惡臧善。
疏依後解至名到父城者。
疏雲。
或聽說法之淺深等。
是為後解。
前但總說。
今此别以說法神通。
配國邑也。
故有斯别。
疏三念住為珠璎者。
即是大悲三念住也。
左塗右斫不塗不斫。
三處等心。
是三念住。
疏此見化身淨土之相者。
問雲何名見。
答但比見也。
以非大乘四善根故。
不名眼見。
若爾。
何唯化淨土耶。
他自二土。
豈不比見。
答以初發心。
未廣聞說他自二土。
多聞化土。
故偏比知。
亦無失矣。
疏将成道時方向鹿園相見者。
釋迦成道。
向鹿園中。
遇聲聞等。
是為正覺見。
今猶未至成道之辰。
以未親會。
故名遙見。
有義。
釋迦已前生中。
化身道成。
鹿園相見。
或談餘佛。
或迦葉佛。
将成佛時。
去鹿園近。
義言向園。
而相見也。
或雲。
五人将成道時。
鹿園見佛。
議曰。
初釋為正。
餘雖雲雲。
違經違疏。
不可依之。
過思可悟。
疏鹽醋謂生空本後二智者。
謂見道前。
學生空觀。
亦分初後。
二智别也。
非實二智。
實二智者。
即是無漏。
得聖方證。
疏老弊使人四神足者。
不同利根。
以彼五通。
為老弊也。
由次第者。
未得根本定。
不能發通故。
唯四神足。
為老弊也。
雖未得定。
修欲等四。
而無違也。
疏外道家修行作人者。
外道作人。
煩惱未伏。
有惡可見。
汝今能伏。
無惡可見。
初心凡夫。
亦準此釋。
疏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者。
謂聽聞修習十種法行也。
如下具明。
疏五下分結等者。
二乘各斷五下五上。
故成二十。
問五下前三。
初果已除。
今者修道。
何成二十。
答全除五下。
謂不還人。
據盡處言。
亦名二十。
下化城品疏有此例。
問其數者何。
何名上下。
答薩迦耶見。
戒取及疑。
貪欲瞋恚。
是五下分。
五上分者。
一者色貪。
二無色貪。
三者掉舉。
四慢。
五癡。
下有二義。
初之三種。
見道所斷。
是修道下。
後之二種。
是欲界法。
即上界下。
二義合之。
名五下也。
五上總對見道及欲。
而得上名。
故瑜伽論第十四雲。
有二種下分。
謂見道是修道下分。
欲界是色無色下分。
欲界是色無下分。
約此二種。
說五下分。
結有二種上分。
謂色及無色界。
依此二種上分。
說五上分結。
問上二界貪。
如輪自說。
掉慢等法。
是何界耶。
複何所斷。
答亦是上界修所斷攝。
瑜伽雖不明言。
準顯宗論二十七雲。
唯修所斷。
名順上分。
順益上分故。
要斷見所斷。
彼方現行故。
見惑未斷時。
亦能資彼令順下分故。
瑜伽自雲。
依色無色。
說上五分。
明知掉等。
非下界系。
小乘不同。
具如俱舍。
恐繁不述。
又集論第十三釋。
唯約界趣。
名為上下。
不對見修。
此乃作者意旨不同。
寬狹成異。
亦不相違。
疏五蕰一分者。
除後二苦相應之蕰。
及無漏者。
名為一分。
餘準此知。
疏樂受自相至能生憂惱等者。
此對法論。
文言樂受至壞位者。
此等皆是愛心所所緣。
所緣體壞。
名之為壞。
言能生憂惱等者。
由樂等壞。
變能緣愛。
而為其戚。
憂苦相應苦因壞生。
故名壞苦。
又能所緣。
俱壞俱苦。
所緣樂等。
變壞名壞。
由有結縛。
複名為苦。
能緣心等。
由前所緣。
樂等壞故。
愛變為戚。
名之為壞。
而生憂惱。
即名為苦。
故能所緣。
俱壞俱苦。
問按雜集雲。
于變壞位。
能生憂苦。
名為壞苦。
即壞之苦。
雲何俱壞。
複俱苦耶。
答有樂等壞。
而生憂惱。
名為壞苦。
有樂等壞。
即是其苦。
不要生于憂惱等故。
方名為苦。
但由有結。
即名苦故。
若不爾者。
如不還者。
已離憂惱。
樂等壞時。
既不生惱。
應非壞苦。
又下三禅樂壞之時。
亦不生憂惱。
亦應非壞苦。
此既得有。
故知樂壞。
即亦為苦。
然對法論。
據欲界中。
及初二果。
故不相違。
問何教為明。
答瑜伽論五十五雲。
由結行相。
及變增上。
所起憂惱。
當知是壞苦性。
非唯變壞。
已離憂者。
雖複遇彼。
不為害故。
釋雖遇樂壞。
不生憂惱。
名不為害。
斯為明證。
疏又由愛心令變壞亦名壞苦者。
即彼能緣樂愛心體。
亦名壞苦。
所以然者。
答由壞于前。
無愛心已。
愛心法生。
故愛名壞。
即此愛心而有結行。
體是行苦。
故名壞苦。
疏由前二苦粗重所随者。
前二者。
苦苦壞苦二粗重者。
謂前二苦所有種子。
種子随逐舍受等故。
又粗重者。
二苦現行。
所有硬澀。
無堪任性。
名為粗重。
由此随逐舍受等法。
故舍受等。
成其粗重。
言不離前二無常等者。
不離前二苦也。
故論釋彼不離二雲。
或于一時。
随在苦位。
或于一時。
随在樂位。
釋在地獄等。
是随苦位。
在第三禅等。
是堕樂位。
此據賴耶相應舍受。
為苦樂二之所映奪。
所随逐故。
名不離二。
又六識中相應舍受。
間苦樂故。
非恒住舍。
亦名不離前二苦也。
疏卷第七 疏或淨法界等正法者。
謂四智法身。
有義。
無為而不為。
故雲造立。
五道皆化。
淺深随機。
謂之五欲。
至人以度物為樂。
稱為自娛。
議曰。
造立可然。
舍宅體何。
疏起惡見損壞深故者。
問前長行中。
解城邑者。
唯是佛法。
今者既是城邑之中。
雲何而容起惡見耶。
答見不正者。
皆名惡見。
非是邪見謗因果等。
有義。
善少妄多。
名生喑等。
外則受于機毀。
内為衆惑所瘵。
疏理居教内等者。
問佛比長者。
即佛在内。
今何言理在教内耶。
答人無别人。
法成人故。
故理佛也。
疏昔望生死者。
即前火宅。
言門外也。
對此言昔。
疏油謂八斷行等者。
對法論第十廣明。
疏雖具引。
然稍叢雜。
讀者難悟。
今逐難處。
而略展之。
易者不言。
彼雲。
略攝為四。
謂加行。
攝受。
繼屬。
對治。
加行者。
謂欲精進信。
欲為精進依。
依信為欲因。
所以者何。
由欲求故。
為得此義。
發勤精進。
如是欲求。
不離信受。
有體等故者。
釋曰。
先由欲數求證彼定。
欲得此義。
方起精進。
是欲精進。
正名加行。
信欲二種。
是加行依。
亦名加行。
有體等者。
等有能等。
如是所信。
攝受者謂安。
由此輕安。
攝益身心故。
繼屬者。
謂正念正知。
由不妄所緣。
安心一境故。
若有放逸生。
如實了知故。
随其次第者。
釋曰。
正念繼心。
屬于一境。
正名繼屬。
因引正知。
正知相從。
亦名繼屬。
言若有放逸下。
明正知也。
對治者。
謂思舍?心持心。
二加行力。
已生沉掉。
能遠離故者。
釋曰。
由于思故。
思止舉等。
由舍故離諸沉掉也。
?心舍沈。
持心舍掉。
問既言斷行。
而斷于何。
答按中邊論。
為除五過。
修八斷行。
言五過者。
一懈怠。
二妄聖言。
三沉掉。
四不作加行。
五除沉掉已。
複作加行。
初之四行。
滅于懈怠。
後之四行。
随次滅餘後四之過。
疏油謂六支至生大怖等者。
按顯揚論。
第七廣明。
疏引大意。
不具不次。
初學難悉。
今依論次。
兼略釋之。
言六支者。
一若諸苾刍。
屍羅成就住者。
謂于所受戒體。
三業無犯根本。
名為不破。
不毀輕戒。
名為不空。
并皆具足。
名成就住。
二守别解脫律儀者。
謂七衆戒。
一一衆中。
戒體非一。
故名為别。
涅槃名之。
為解脫也。
律謂法律。
儀謂儀則。
别戒防止。
是祈涅槃。
名别解脫。
三軌則所行。
悉具足者。
謂于威儀或于所作。
或于方便。
修善事中。
軌則具足。
四所行具足者。
謂屠肆淫室。
諸不應行處。
皆不得往。
有識損故。
餘無謗傷。
即可行也。
五于微細罪。
深見怖畏者。
謂犯小随小學處。
犯已可出。
皆名微細。
謂遮戒體。
名小随學。
除波羅夷。
容可忏者。
名為可出。
謂諸菩薩。
持輕等重。
于上少罪。
深生怖畏。
謂勿令我因此小罪。
不得菩提。
不悟二空。
不證涅槃。
堕于惡趣。
由斯小罪。
見生大怖。
或時犯已。
疾疾忏悔。
六受學學處者。
謂白四羯磨等。
受具足戒等。
名為受學。
二百五十戒等。
為所學處。
然有三時。
聞其學處。
一受戒時。
聞其學處。
二從和上阇梨。
及朋友所。
聞其學處。
三于半月說戒之時。
聞其學處。
問第一二者。
而有何别。
答緣具受得。
名成就住。
若受已後。
運運相續。
為求解脫。
名守解脫。
問第四不往屠肆等家。
與第三中威儀何别。
答第三但明能行威儀。
第四唯辨所行之處。
又前但明是處應行。
猶自未明所應不應行處之相。
故二别也。
問六支即或。
何得雲油。
答賴六具足。
戒學圓滿。
故得名油。
疏始于今日方得果體者。
問雖複回心。
猶未逮信位。
豈果此時而已得耶。
答既能回心。
依大教行。
必得名得。
或即大教。
亦名果體。
如前乘車遊四方義。
藥草喻品 疏論第三人至種子牙故者。
五乘等别。
名種種異。
衆生各有本有新熏善根種子。
佛随彼性。
為說于法。
令各自善而生現行。
名生牙等。
有義。
衆生過去。
禀過去佛五乘教門。
有五種子。
感佛出世。
說五乘法。
令五種子。
生五乘牙。
乃至果實。
議曰。
若無本有。
過去禀教。
亦何能生三乘無漏。
故前義勝。
疏三乘二聖發修亦别者。
大小菩薩。
名為二聖。
疏如說四谛三根俱聞者。
即鹿野菀。
轉四谛輪。
三乘雲華。
悉皆聞之。
語意可悉。
疏然于其中至義殘者。
若無上等。
與七喻文。
而有别者。
即無上等。
名為文殘。
若一文中。
明喻無上。
無上即名為義殘也。
無别文故。
不名文殘。
疏仍名為殘者。
仍字誤也。
應為乃字。
疏破乘同病者。
問二乘昔執乘有差别。
為除斯病。
說于此經。
故方便雲。
唯一乘法。
無二無三。
今說藥木生長不同。
顯乘有異。
二乘在席。
豈不疑耶。
答略有四釋。
一破求大者疾。
非為二乘。
唯應度聞。
故無疑也。
二品有二意。
為聲聞類。
說能資之雨。
為小菩薩。
明所潤草木。
二乘領雨。
亦不疑生。
三二乘聞此。
還執乘異。
為斯下說授記除之。
顯乘平等。
四上根等類。
雖聞此喻不疑。
良以回心。
領解真旨。
少袪法障。
于理不愚。
故無疑執。
議曰。
第四解善。
若據初解。
二乘不聞。
雲何得言為中根者。
而述成耶。
第二解中。
分同此過。
若第三解。
有無窮失。
說乘平等。
還執乘同。
乘同既痼。
亦應更破。
便破無窮。
故前三非。
若爾。
論雲破執乘異。
為而授記。
顯乘平等。
豈不相違。
答論中但言。
因執乘異。
說乘平等。
不言此執。
自聞藥草後。
而複生也。
或二乘利鈍不等。
鈍聞藥草。
其病因生。
為說授記。
準此理者。
後二解善疏今取行藥至不能生長者。
今此法喻。
互影說也。
法舉其行。
影喻取草。
喻除石藥。
顯法不取教理及果。
疏有草非藥者。
問傳雲。
婆沙論雲。
何故色界無草木耶。
答由色界中。
以雲為地。
故無草木。
欲界衆生。
多有病故。
是以于地。
多生草木。
又四分律三十八雲。
得叉屍羅國。
有賢。
姓阿提梨。
字賓迦羅。
極善賢道。
耆婆童子。
往彼受學。
迳七年已。
師與一籠。
及堀草具。
令于其國面一由旬。
求覓諸草有非藥者。
童子依師。
求非藥者。
周竟不得。
空還白師。
師答耆婆。
汝醫道成。
準斯草者。
無非藥矣。
今斷有草非藥。
豈非爽欤。
答有二釋。
一雖草皆藥。
而非一草治一切病。
望不治處。
即但名草。
不名為藥。
疏據此理。
雲草非藥。
故智度論四十四雲。
譬如藥師。
和合諸藥。
冷病者與熱藥。
于熱病中。
為非藥也。
又三十九雲。
如如好藥。
不能破病。
不名為藥。
二婆沙論。
及醫王等。
并不言彼諸草皆藥。
亦不為證。
二釋任取。
疏三根亦爾至五乘種異者。
問菩薩豈亦不知他耶。
答少分而知。
理即容有。
合明悟者。
斯即無矣。
故涅槃經雲。
十地菩薩。
不能明知衆生佛性。
斯證非一。
疏倒者至為破者。
此一段中。
有四句也。
第一三句。
二字為句。
第二四句。
六字為句。
有錯讀者。
因漫穿鑿。
理随句矣。
今故明之。
疏不唯成就者。
大唯得聖。
小有二釋。
設取地前。
亦多劫修。
亦名成就。
經益于彼。
但名成就。
非是創心。
不名生也。
疏文雖不然。
理亦何爽者。
文雖不說雨為其藥。
理即無違。
爽猶失也。
文不然者。
即經雲。
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密雲彌布。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皆不言雨而為藥也。
上下非一。
疏又前譬喻至藥草為喻者。
彼亦合明欣猒。
總為譬喻之品。
此品唯彰所潤水草。
故但藥草。
以為其号。
疏訝言合理者。
訝者嗟也。
疏聖德微亦許同者。
微猶少也。
少分亦得。
同于窮子。
或聲聞人。
聖德微少。
故同窮子。
疏法中有四等者。
觀于經文。
與疏科目。
全無行相。
着下喻合。
肩目方顯。
長尋可悉。
疏或由佛達法等者。
問與前何别。
答前解由佛。
達法識機。
令所化生。
而各受道。
故雲令彼各得生長。
後釋受道。
亦屬于佛。
佛受道已。
然後能令三乘各益。
故疏說雲。
令三乘别。
疏雖作此解至及成别意者。
順前開示悟等文也。
與今此文。
意有差易。
名為别意者。
疏類依性有故說為橫者。
此釋伏難。
難雲。
既一一乘。
四類不同。
何不名堅。
乃判在此橫滋之中。
故今答雲。
為依橫故。
故亦名橫。
疏此名堅長者。
二木之中。
三品上中。
增益差易。
故名堅長。
疏三摩?提樂意生身等者。
此乃四卷楞伽第三卷也。
如彼廣辨。
今者略釋。
疏之所引。
正雲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通于有心無心定也。
此位菩薩。
由依于定。
得受變易。
變易之身。
而随意生。
名意生身。
今雲意成。
随意而成。
但轉易故。
以非新起。
不名為生。
問彼經但雲三四五地。
雲何今說五地耶。
答實初二地。
亦得此身。
但初二地。
定未自在。
略而不說。
由定自在。
于變易生。
有勝堪能故。
有義。
前之七地。
皆此身攝。
經舉中三。
明攝前後。
餘四地也。
經家好略。
故不全文。
疏覺法樂自性意生身者。
而能察知有為幻法。
悉無實體。
生身同前。
故經雲。
觀察覺了如幻等法。
悉無所有。
問經雲謂第八地。
今據何義。
兼取六七。
答得無相觀。
即能覺法。
如幻無體。
六七二地。
既有此能。
何故非此第二身攝。
然六非長時。
七有加行。
以非勝故。
故經不言。
故無違矣。
疏種類俱生無作行等者。
随諸衆生所有多類。
菩薩而能現同類身。
應彼多族。
名為種類。
種類之身。
一時能現。
名為俱生。
能任運現。
不假功用。
名無作行。
身等如前。
疏但說舍利至更無别位者。
問引此雲何證無十信。
答若也十信别位者。
應言舍利已過十信。
至第六住而方退之。
既不作此說。
故知無别位。
疏今乃豎通三位者。
即三品也。
疏衆生聞之至不自覺知者。
除佛已還。
餘聖不能知于自他。
委曲皆盡。
故有頌雲。
如一孔雀旋。
有多種色類。
此何業能感。
離佛無能知。
疏一三慧所緣等者。
此義如章。
具辨同異。
今略啟發疏所言者。
一所緣者。
若依小乘。
俱舍所引。
婆沙師說。
聞所成慧。
唯緣名境。
未能舍文而觀義故。
思所成慧。
緣名義境。
有時由文引義。
有時由義引文。
未全舍文而觀義故。
修所成慧。
唯緣義境。
已能舍文。
唯觀義故。
天親說雲。
今詳三相。
無過别者。
諸修行者。
依聞至教。
所生勝慧。
名聞所成。
依思正理。
所生勝惠。
名思所成。
依修等持。
所生勝慧。
名修所成。
說所成言。
顯三勝慧。
是聞慧等三因所成。
觀天親意。
聞唯緣教。
思唯緣義。
修慧亦爾。
大乘說者。
三慧皆通。
緣于名義。
初依聽聞。
以文為先。
而觀義者。
名為聞慧。
次依思慮。
以義為先。
而觀文者。
名為思慧。
次依于修。
俱于文義。
證解明了。
名為修慧。
此在因位。
八地已上。
一體義分。
七地已前。
各有别體。
在佛位中。
無未曾得。
都無聞慧。
唯有修慧。
二三慧行想者。
若小乘者。
大毗婆沙四十雲。
若于二藏十二分教。
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
名為聞慧。
依此發生思所成慧。
依此發生修所成慧。
評曰。
于三藏等。
乃至流布。
是生得慧。
依此生聞。
依此生思。
依此生修。
此斷煩惱。
證得涅槃。
若大乘者。
聽聞領受。
讀誦憶念。
又于彼義。
無倒解了。
方名聞慧。
聽聞已後。
差别作意。
明了善心。
名為聞慧。
不同小乘。
聽聞領受。
皆生得慧。
具如瑜伽。
又中邊論雲。
聞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令善根界得增長。
思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生悟入所求實義。
修所成慧。
思惟大乘。
能令所求事業成滿。
謂能趣入修治地故。
三三慧體者。
此三自性。
别境慧攝。
名三慧故。
通現及種。
然識俱者。
聞慧唯取意相應慧。
若論所引伴類之者。
亦通五識。
五識由意引聞于聲。
五相應慧。
亦聞慧攝。
因中第七。
而不外緣。
佛果七八。
理無聞慧。
思慧唯取意識俱思。
五非助伴。
行相淺故。
非七八俱。
思可知矣。
修慧始終。
而合言之。
通八識也。
疏二障雙圓者。
斷之總盡。
以立圓名。
疏新翻論名前時有者。
即本有也。
據能起業。
生死次第。
本有為依。
方能造業。
本有最初。
名為前時。
今世生有。
雖最初在前。
唯一刹那。
未能造業。
故不名前。
望義别故。
亦無過也。
中有準知。
如瑜伽論十中所說。
有雲。
中有名前時者。
違大論也。
疏谷續者。
相續不絕谷之義也。
疏詩雲播厥百谷者。
按詩七月篇序雲。
七月陳王業也。
周公遭變。
故陳後搜先公風化之所由。
緻王業之艱難。
注雲。
周公遭變者。
管蔡流言。
避之居東都也。
詩雲。
亟其乘居屋。
其始播百谷。
注乘升也。
箋雲。
亟急也。
乘治也。
十月定星将中。
急當治野盧之屋。
其始播百谷。
謂祈來年百谷于公社也。
播種也。
厥其也。
周易。
百谷麗于地者。
按彼明離卦雲。
離利貞亨。
彖曰。
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
百谷草木麗于土。
王輔注麗猶着也。
各得所著之宜也。
解雲。
麗謂附着也。
以險柔之質。
附着中正之位。
得所著宜。
故雲麗也。
言日月麗天等。
廣明附着得宜之事。
疏此是小草者。
此有二釋。
一黑蒲桃者。
喻無姓人。
指前蒲桃名此是也。
二三乘有姓。
名之為草。
禀潤能生無漏牙故。
此前蒲桃。
總喻小草。
小草即是聲聞之人。
議曰。
後解為優。
若爾。
何故疏言百谷甘??蒲桃。
以喻中大二草。
答前對無姓。
而且總陳。
今據無姓。
委曲而說。
無姓之人。
配幹地故。
疏此依别儀以配喻者。
前後小草。
皆喻人天。
中比二聖。
今百谷等。
唯對于聖。
以明三草。
幹地乃喻人天之類。
又若生身果天人。
不名幹地。
望無漏牙。
故名幹地。
問經論不言。
何要斯釋。
答理應爾也。
若以蒲桃。
喻無姓人。
名為小草。
幹地之言。
複喻何類。
由此多途。
故疏說雲。
依于别義。
以配喻也。
議曰。
百谷等三。
别喻三草。
幹地喻彼三草二木所依心王。
昔乏法水。
名為幹地。
今得名洽。
由心受教。
五乘種增。
名為并茂。
故長行雲。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
地即心也。
以此釋者。
頗順經旨。
問如菩薩等。
恒聽佛說。
雲何得言二木五草所依之心。
名為幹地。
答此通言爾。
又菩薩等不聞之頃。
即名為幹地。
如雲收已。
地名幹也。
非元無雨方名幹也。
疏謂三乘十地者。
十地不同。
總有五種。
諸共行十地。
聲聞十地。
緣覺十地。
菩薩十地。
如來十地。
今疏所引即初十地。
今略辨名。
兼指三乘差别位次。
餘同等義。
如廣章明。
生成佛智。
名之為地。
又聖人階級住處。
又分有生成。
又能為依持生長之義。
并名為地。
未得定水。
以洽于心。
名之為幹。
以能觀達。
故為慧。
在資糧位姓謂種姓。
族類之義。
漸升勝處。
在貴族之中。
名種姓也。
故智論雲。
譬如小兒。
在貴姓家生。
在加行位。
見道之中。
前十五心。
名八人也。
智随于忍。
故得八名。
複别于修。
故在見立。
故智度論四十五雲。
是十五心。
何以為八。
答思惟道中。
而用智多。
見谛道中。
多用見忍。
智随于忍。
忍用大故。
後忍智二。
能斷能證。
八忍中住。
故名八人。
或有本雲。
第八地者。
即初果向。
四果向中。
而倒數之。
當第八矣。
多本無第字。
但言八人。
今從初義。
位可知之。
見道十六。
名為見地。
亦名須陀洹地。
欲界九品。
俱生煩惱。
斷六品盡。
唯三品在。
或小輕微。
名之為薄。
亦名斯陀。
含地。
欲界九品煩惱并巳。
稱為離欲。
亦名阿那含地。
聲聞果滿。
所作究竟。
名已辦地。
亦名羅漢地。
不待于師。
自觀緣起。
而能悟道。
故雲辟支。
辟支梵言。
此雲獨覺。
始從歡喜。
終盡法雲。
名菩薩地。
一切種智。
十力無畏。
衆德畢滿。
名為佛地。
疏或七方便至亦名小草等者。
望疏上下。
此釋不正。
何以然者。
疏斷小草。
以為無姓。
豈七方便。
是無姓耶。
又疏主意。
言涅槃中。
第三病人。
勝鬘經中。
非法衆生。
亦唯無姓。
雲河小乘七方便者。
亦彼攝耶。
故知此中且據未得聖位一邊。
判屬小草。
非盡理也。
故疏下言。
故前解善。
亦不取此以為正義。
疏準二乘至亦名中草者。
準于菩薩。
雖在地前。
得名小木大草中收。
二乘有學。
何非中草。
疏三意生身至故此不論者。
此會經中。
不說有學為中草。
所以經中但雲。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不明有學。
會意可知。
議曰。
經中所言。
知無漏法。
亦兼有學。
有學亦能分知無漏。
準此斯理。
無諸妨矣。
疏前解為善者。
釋前長行。
諸樹大小。
豎長之處。
二乘方便。
名中草下品。
地前菩薩。
名大草下品。
以為正義。
今指彼也。
尋之可悉。
授記品 疏十四不可記者。
按大般若經。
有十四不可記事。
世間常耶。
無常耶。
亦常無常耶。
非常無常耶等。
為四句。
世間有邊無邊等。
為四句。
如來死後。
有耶無耶。
亦有亦無耶。
非有非無耶。
為四句。
命與身一。
為一句。
命與身異。
為一句。
通前十四。
有外道等。
于十四中。
有所問論。
佛皆不記。
問有微皆答。
可稱種智。
而難不酬。
何名正覺。
答稱理而問。
答引義利。
故為釋之。
乖。
正從答便無益。
故佛不記。
非不記故。
便非種智。
故瑜伽論六十四雲。
有四因緣。
不可記别。
謂有無問等。
一或有無故。
不可記别。
謂有問言。
我于諸蕰。
若異不異。
常無常等。
二能引無義利故。
不可記别。
如來自言。
我所證法。
乃有爾所。
而不宣說。
何以故。
彼法不能引義利故。
三甚深故。
不可記别。
諸問言我是有耶。
此不應記。
勿彼即于諸蕰執我。
或離諸蕰。
而執有我。
又有問言。
我是無耶。
此不應記。
勿于世俗。
言說士夫。
起損減執。
如是如來死後有耶等。
皆甚深故。
不可記。
或有法爾不可建立。
故不可記。
謂有問言。
諸法真如。
于彼諸法。
異不異耶。
此不可記。
何以故。
彼法爾不可建立異不異故。
問四記之中。
是置記攝。
雲何複說不可記耶。
答非總無言。
名不可記。
但不為記所問世間常無常等。
故雲不記。
有斯問者。
應語彼言。
如來世尊。
于斯不記。
以言息置彼之所問。
得置記名。
由彼所問。
不如理故。
所以不記。
問彼問雲何不如理耶。
答遠離因果染淨所應思處故也。
疏有一比丘至種種诃者。
問十二因緣。
豈無體耶。
若有體者。
佛何見诃。
不為記别。
答言他作者。
謂所妄執神我等類。
能造我等。
而體既無。
所作緣生。
故亦不有。
皆遍計故。
故名無體。
佛不為記。
疏非前二全後一少分者。
經今授記。
望三記中。
前之二種。
全不相攝。
攝第三中。
大因果之一分也。
問當成于佛。
豈非殊勝有果體耶。
何故不攝前之二種成佛。
既是勝人勝理。
複何不攝第三全耶。
答所問之法。
有體義故。
名為有體。
望因能有當來勝果。
說彼弟子。
名為勝人。
不約佛事。
故望義别。
攝不攝異。
經雖有魔人皆護佛法者。
問壞善事故。
可名為魔。
既護佛法。
魔義何立。
答處居魔位。
以得其名。
佛因所感。
能護佛法。
有義。
穢土之中。
一向有魔。
能為留難。
純淨土内。
一向無魔。
中容之土。
亦有亦無。
不同餘方。
示現為魔。
故護佛法。
疏既怯威嚴所以戰懼者。
問習種俱亡。
影鴿無怖。
一何聖者。
猶懼威嚴。
答如來大悲。
誠不威物。
聲聞小智。
妄起懼心。
今舉妄情。
雲怯威德。
有義。
三人自謂已解大乘經。
佛猶未見為授記。
三人複恐。
自所解非。
堕增上慢。
故悚栗也。
又喜次至懼。
懼于未堪。
喜懼交集。
所以悚栗。
疏名即名假至相假者。
按大品等經。
假有三種。
一者名假。
二謂受假。
三者法假。
名即是彼三假名收。
相即攝彼受法二假。
由悟三假。
故名名相。
經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者。
空理為依。
起塵沙德。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