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三

關燈
形。

    見死之者。

    莫不畏懼。

    身絕即死。

    名喚在身邊。

    有雲。

    一形最後。

    時分難測。

    名不覺知。

    有雲。

    死理難測。

     疏入變壞心者。

    即從無煩惱心。

    入煩惱心也。

    憂結即是煩惱心故。

     疏現住欲塵生等者。

    欲謂貪欲。

    因妙境起。

    今取所貪。

    故名欲塵。

    生謂衆生。

    謂處欲塵之衆生故。

    簡異上天。

    随欲化起。

    故名現住。

    餘名準此。

    問何故不取三塗為求。

    答惡趣境乖。

    故不建立。

     疏三他變欲塵生者。

    自亦能變欲塵受用。

    然以他變。

    為希奇故。

    故用标名。

     疏離生喜樂者。

    謂有漏定。

    伏彼欲界能障定法。

    所顯無為。

    名之為離。

    離因得故。

    生謂所生。

    即定喜樂。

    從彼所顯無為起故。

    輕安相應。

    意識俱受。

    體雖是一。

    适悅身心。

    分喜樂二。

    言定應生者。

    定即當地所得之定。

    生謂依定所生喜樂。

    不同于初。

    初得離故。

    故雲定生。

    言離喜者。

    離謂猒離。

    由見二定喜相過故。

    故猒離之。

    所得之樂。

    下上地無。

    初離喜故。

    從勝标名。

    所以不言定生樂也。

    滋潤身心。

    名為灌灑。

    又按瑜伽論六十四雲。

    欲求有五。

    一攝受求。

    二受用求。

    三戲樂求。

    四解了求。

    五名聲求。

    釋曰。

    第四求解。

    第五求名。

    并名欲求。

    有求亦五。

    一法爾求。

    釋即是任運。

    求上有身。

    亦可劫末法爾離欲。

    求上有身。

    二祈願求。

    釋作意願求。

    或除劫末。

    餘時祈願。

    三愚癡求。

    釋不了上地。

    是無常法。

    求上有身。

    四猒患求。

    釋猒下求上。

    五思擇求。

    釋思擇求上。

    離下穢染故。

    求上地求。

    梵行求亦五。

    一唯求求。

    釋即唯起彼求涅槃心。

    不修梵行。

    二趣得求。

    釋趣求涅槃。

    兼修梵行。

    三現得求。

    釋求現涅槃。

    而修梵行。

    四後得求。

    釋當涅槃修梵行。

    五思擇當得求。

    釋曰。

    種種思擇而修梵行。

    此通邪正。

    複有差别。

    謂假名求。

    釋謂外道。

    第一義求。

    釋佛法弟子。

    無方便求。

    釋釋前第一。

    有方便求。

    釋釋前第二。

    如佛地論第四文殊問經。

    亦明既具有章故。

    不備四言。

     疏下信解品至或有财釋者。

    議曰。

    有财釋勝。

    聲者佛教。

    聞即所化。

    二并非己。

    以二為财。

    全取他法。

    以标自名。

    故有财勝。

     疏求自然慧等者。

    即是具三義。

    成辟支佛。

    按十地經。

    亦有三義。

    與此經同。

    故彼經雲。

    不從他聞。

    自正覺故。

    論雲。

    一者自覺。

    不假佛菩薩說。

    唯自覺悟。

    即此經中。

    自然慧也。

    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

    論雲。

    二不能說法。

    不起心說法。

    不堪說法故。

    即此經雲。

    樂獨善寂。

    而能通達深因緣法。

    成辟支佛乘。

    論雲。

    三觀少境界。

    觀微細境界行故。

    即此經雲。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疏一切智至三乘同有者。

    問三乘同有。

    理即無違。

    言觀空者。

    有??聖教。

    故大般若三百六十三雲。

    佛言善現。

    一切智者。

    是共聲聞。

    及獨覺智。

    何以故。

    一切者。

    謂五蕰十二處十八界。

    二乘亦能了知。

    準此三科。

    名為一切。

    能知之智。

    名一切智。

    豈緣三科。

    名觀空耶。

    答此一切智。

    諸教不同。

    疏舉一邊。

    亦不違也。

     疏卷第六 疏柱根至行蕰無常等者。

    取行蕰中。

    命根為柱。

    由柱摧故。

    梁棟傾斜。

    由命壞故。

    受等亦謝。

    故大品經雲。

    如人命根在故。

    餘根得立。

    命根若滅。

    餘根盡壞。

     疏[(毤-八+ㄙ)-毛+ㄆ]者。

    音奪也。

     疏白茅謂之苫者。

    李巡雲。

    編菅以覆屋曰苫。

    又音舒焰反。

    苫亦覆也。

     疏桷端木者。

    端猶首也。

    桷者椽也。

    乃椽首之木。

    如疏所明。

    或即連檐。

    故方言雲。

    屋梠謂檐。

    郭璞即屋檐也。

    呼為連綿。

    準言連綿。

    即連檐矣。

     疏骨為墉者。

    按爾雅雲。

    牆謂之墉。

    城亦謂之墉。

    頌初言城。

    标有城也。

    骨為墉者。

    辨城之體。

     疏城謂八識等者。

    頌中骨城。

    喻八識也。

    城者所依。

    攝禦之義。

    内安諸物。

    外捍?非。

    骨城。

    身如城。

    心如骨城。

    展轉喻也。

    由心内攝貪等四法。

    外禦信解善法等也。

    故喻于城。

    又釋。

    頌中城者體。

    身即八識。

    言骨墉者。

    骨是城資。

    故得墉名。

    此釋善也。

     疏二種心城尚不信入者。

    略有三釋。

    一雲。

    在家貪瞋。

    出家慢覆。

    名二心城。

    體非心城。

    住心城故。

    名二心城。

    二雲。

    一善說法。

    二毗奈耶。

    心之城故。

    名為心城。

    故瑜伽雲。

    于彼善說法毗奈耶相應善法。

    二種心城。

    不能信入。

    故知即以善說法等。

    為心城也。

    三雲。

    謂善說法。

    及毗奈耶。

    二相應心。

    名二心城。

    心即是城。

    名為心城。

    故瑜伽雲。

    相應善法。

    二種心城。

    若不取心。

    何假而言相應法耶。

    議曰。

    初解不可。

    中後理通。

    論不明言相應善法。

    屬于心故。

    随應皆得。

    問論言善說法毗奈耶。

    而目何義。

    答修多羅藏。

    名為善說。

    正說法故。

    阿毗達磨。

    名之為法。

    是對法故。

    調伏藏名毗奈耶也。

    若爾應言。

    三種心城。

    何但說二。

    答初二合之。

    故為二也。

    何以然者。

    由對于前惡說法中。

    在家出家。

    二類别故。

    以毗奈耶。

    唯出家習。

    修多對法。

    亦令俗學。

    故開合别。

    心城言二。

     疏貪愛有四者。

    按瑜伽論五十五雲。

    現有愛雲何。

    謂于自體。

    親昵藏護。

    後有愛雲何。

    謂求當來自體差别。

    六十七雲。

    複有二種。

    一緣後有境。

    二是後有因。

    善貪俱行愛雲何。

    謂于現前。

    或于已得。

    可愛色聲香味觸法。

    起貪着。

    愛彼彼希樂愛雲何。

    謂于前餘。

    可愛色等。

    起希望愛。

     疏經錯應為蛇字者。

    與[虺-兀+瓦]字同。

    但左右異。

     疏博三寸首大如擘者。

    按爾雅注雲。

    身廣三寸。

    頭大如人擘指也。

    指謂大母指。

    意雲。

    其蛇首大。

    形狀似擘指。

    不言大小擘指也。

    或擘者。

    如人拖三指故。

    廣雅雲。

    擘謂分也。

     疏如绶。

    绶者五色之通号也。

     疏平名鬲山等者。

    按切韻雲。

    鬲縣名也。

    在乎建平。

    準此建平乃郡名也。

    縣從其山。

    而得其名。

    有蒚山。

    疏本誤也。

    按爾疋雲。

    蒚山有?。

    蒚音曆也。

    鬲音隔也。

    有草無草。

    字成别也。

     疏食郊牛者。

    祠祀牛也。

    若被鼠食。

    不堪飨祭。

     疏于三際起十九至瑜伽論第九者。

    依撿彼論。

    迷于三際。

    有十九無知。

    無唯九者。

    疏七字者。

    應是十字。

    誤為七也。

    十九名義。

    具廣如論。

    恐繁不錄。

    彼論複有七種無知。

    一世愚。

    二事愚。

    三移轉愚。

    四最勝愚。

    五真實愚。

    六染淨愚。

    七增上慢愚。

     疏噍者。

    谯笑反。

    蒼颉篇。

    噍咀嚼也。

    說文。

    噍嚼也。

     疏蛲者。

    經音雲。

    五狡反。

    又疏雲五交。

    交字恐錯。

     疏緣撥五門者。

    四谛修道。

    合為五也。

     疏五法者。

    謂心心所。

    色不相應無為。

     疏有五行相至諸餘邪見者。

    按對法論第一雲。

    謗因者。

    謂無施與。

    無愛樂。

    無祠祀。

    無妙行。

    無惡行。

    釋曰。

    舉無施等。

    五種等所餘也。

    施等五者。

    是所謗因。

    而言無者。

    即能謗行施樂祠祀。

    三種不同。

    略有三釋。

    一雲。

    施者。

    泛明布施受樂祠祀。

    如次對彼悲敬二田。

    二雲。

    施與愛樂。

    對敬悲田。

    祠祀謂對不現前境。

    三雲。

    施與愛樂。

    對非親親。

    祠祀謂彼不現前境。

    謗善惡行。

    不能感果。

    名無二行。

    問因何起此。

    答為得靜慮。

    由見一生恒行妙行。

    死堕惡趣。

    或行惡行。

    得生善趣。

    因作是謗。

    又撥無十善十惡等行。

    名無二行。

    論謗果者。

    謂無妙行。

    及惡行業所招異熟。

    等釋謗無兩行所招異熟。

    并等等流。

    士用增上。

    所有果也。

    論謗作用者。

    謂無此世間。

    無彼世間。

    無母無父。

    無化生有情等。

    诽謗異世。

    往來作用故。

    任持種子作用故。

    相續作用故。

    釋曰。

    世間者。

    是有情世間。

    無此現在有情世間。

    從彼前世有情世來。

    亦無現在有情世間。

    往至後世有情世間。

    此世間者。

    唯是現在。

    彼世間者。

    通于過未。

    問見起因何。

    答由依靜慮。

    見刹帝利。

    命終之後。

    生婆羅門等。

    三種姓中。

    餘姓亦然。

    故作是思。

    無此刹利等從于彼世刹利等中來。

    亦無彼世刹利等從此刹利等中去。

    此中不謗來往有情體性。

    但謗體上來往用無。

    問既見終沒有來往處。

    何故雲謗無來往用。

    答隻由前後所有種姓互不相應。

    遂計過去刹利。

    雖有不至。

    今世現婆羅門。

    雖後是有。

    不從前來。

    不謗有情。

    故謗作用。

    言無父母者。

    亦複不謗有情體無。

    而但謗言。

    非我父母。

    問謗因何起。

    答由依定故。

    見母命終。

    還為已婆沙返為母。

    又見父終還為其子。

    子後作父。

    由見不定。

    作如是思。

    世間必定無父母也。

    母在任持胎藏之功。

    父有下種之用。

    今謗父母。

    則損此二用。

    言無化生有情者。

    即指無想及無色界。

    名化生有情。

    執現在身。

    後命終已。

    無彼化生有情來續。

    謗無相續之化用也。

    即是謗無無想天等。

    化生有情。

    又無今生往彼化生有情用也。

    問執因何生。

    答由因靜慮。

    見人命終。

    生于無想。

    或無色界。

    及入涅槃。

    求彼生處。

    竟不能得。

    便作是思念。

    決定無有化生有情。

    以彼處所。

    不可知故。

    論壞實事者。

    謂無世間阿羅漢等。

    釋謗無羅漢智斷實事。

    而不謗彼有情之體。

    問謗起由何。

    答謂執自身。

    以為羅漢。

    臨命終時。

    遂見生相。

    彼作是念。

    世間必無真阿羅漢。

    以真羅漢智斷功德。

    有實體性。

    名為實事。

    今言無此名謗實事。

    論邪分别者。

    謂餘一切分别倒見。

    釋曰。

    如執世界有邊等四。

    矯亂等四。

    現涅槃五。

    除我見等四見之外。

    所有之見。

    皆所攝。

    如瑜伽論。

    廣說其相。

    恐繁不具。

     疏娆者。

    母也。

     疏順戒之禁者。

    性戒名戒。

    遮戒名禁。

     疏不須别配等者。

    古德雲。

    此執修禅脫欲。

    以之為道。

    名為戒取。

    計四禅為道。

    如離地一尺。

    計四空為道。

    如離地二尺。

    疏非意雲。

    除瞋餘惑亦通上界。

    前鬼蟲等。

    不言配上。

    何故戒取獨配上耶。

    取欲界者。

    據相增說。

    然下亦有配上地者。

    亦依增說。

     疏義同怖弄于?等。

    弄?令怖。

    以暢自情。

    名怖?。

    自樂亦猶鬥雞畋獵。

    怖他自悅。

     疏我語取因此而生者。

    由諸外道執我是實。

    而可論說以為我故。

    故名我語。

    薩迦耶見。

    是我語取。

    此見是彼欲貪所取。

    名我語取。

    故對法論雲。

    薩迦耶見。

    是我語取。

    能取所取。

    總名為取。

    能取即欲貪。

    所取是我語。

    疏我語取。

    取能取也。

    明因我見。

    而生起故。

    因此能取。

    更增我見。

    故瑜伽雲。

    為欲随說分别所計。

    作業受果。

    士夫之相。

    起我語取。

    對法亦雲。

    然由此取。

    諸外道等。

    與正法者。

    互有诤論。

    由彼不信有無我故。

     疏四蕰俱是能依等者。

    四蕰同彼。

    煩惱火等。

    亦是能依。

    依識蕰也。

    能依四蕰。

    被能依火之所燒蕩。

    名火摧落。

     疏不說蟲鬼亦依火逝者。

    證蟲鬼火。

    俱是能依。

    依識蕰也。

    若言火者。

    不喻煩惱。

    是所依者。

    經乃應言。

    蟲鬼遊火。

    既不說爾。

    故知火等。

    亦為能依。

    喻煩惱也。

     疏下有惶怖至應為慞者。

    心邊章字。

    與下惶怖。

    俱驚懼意。

    簡異惶怖。

    應單作章。

    然為下言周章悶走。

    章已單作。

    故此章字。

    須着心也。

     疏依初揚聲犬叫解者。

    初解揚聲。

    俗人苦逼。

    外道生厭。

    并生怖懼。

    依此初釋。

    故周章者。

    是怖怕也。

     疏複依在俗等者。

    後解揚聲。

    俗人外道。

    起貪起見。

    而生鬥诤。

    而常不息。

    依此後解。

    言周慞者。

    是匆遽也。

     經毗舍阇鬼者。

    有言。

    此雲诳鬼。

    又按婆沙一百七十二雲。

    畢舍遮。

    此雲配鬼。

    或可是此毗舍阇也。

    音訛故爾。

    更思撿餘。

     經鸠槃荼鬼者。

    正釋如疏。

    有雲。

    此雲陰囊。

    亦曰形卯。

    謂狀冬菰。

    行擎置肩。

    坐即便據。

    由斯弊狀。

    特異諸類。

    故從為名。

    舊雲菰者。

    以其事猥。

    略而不顯。

     疏蜈蚣等喻凡夫等者。

    問前言蜈蚣諸毒蟲等。

    皆喻于瞋。

    今與前異。

    其意者何。

    又雲何瞋彼界得有。

    答有四釋。

    一雲。

    彼第八識。

    含藏欲界瞋種子故。

    據所藏種。

    名毒蟲也。

    二雲。

    非要生彼。

    但得彼定。

    名藏孔穴。

    出定還起欲界瞋等。

    名毒蟲類。

    三雲。

    謂上界中。

    癡慢疑等。

    是鈍等類。

    非蜈蚣等。

    即是瞋也。

    四雲。

    随義為喻。

    何得定判。

    前對欲界。

    蛇等喻瞋。

    今明無色。

    蛇等比人。

    亦有何失。

    故次下疏雲。

    上來說喻。

    意令厭怖。

    種種變名。

    智者應别。

    若定屬瞋。

    何名為變。

    議曰。

    前三俱非。

    第二全謬。

    第四最優。

    順疏文意。

    尋之可悉。

     疏咒大火因所感之果者。

    火所感果。

    得大火名。

    果實非火。

    果從因稱。

    全取他名。

    可有财釋。

     疏莫我遑處者。

    按詩殷其雷篇序雲。

    殷其雷。

    勸以義也。

    召南之大夫。

    遠行從政。

    不遑甯處。

    其室家能闵。

    其勤勸以義也。

    詩雲。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注雲。

    殷雷聲也。

    有其下也。

    義雲。

    下謂山足。

    注雷出地奮。

    震驚百裡。

    山出雲雨。

    以潤天下。

    箋雲。

    雷以喻号令。

    又喻其在外也。

    召南之大夫。

    以王命施号令于四方。

    猶殷然發聲于山之下。

    詩何斯違。

    斯莫敢遑處。

    注雲。

    何乎此君子也。

    斯此也。

    違去也。

    箋雲。

    遑暇也。

    何乎此君子适居此。

    複去此轉行遠。

    從事于王所命之方。

    無敢或閑暇之時闵其勤勞。

    詩振振君子。

    歸哉歸哉。

    注雲。

    振振信厚也。

    箋雲。

    大夫信厚之君子。

    為君使功未成。

    歸哉歸哉。

    勸以為臣之義。

    未得歸也。

     疏或複如是至災難大火者。

    此蟲鬼等。

    即是其火。

    作用别故。

    言況複也。

     疏不作此解至何所差别者。

    若其不作如前二釋。

    蟲鬼與火。

    俱是煩惱。

    更有何别。

    言況複耶。

     疏若離三界無施化處者。

    古有釋。

    此門外之言。

    謂三界外。

    今疏意非。

    若三界外。

    何有施化。

    無所籍故。

    問八地菩薩。

    已離三界。

    佛應不為。

    無施化故。

    答誰言八地。

    全離三界。

    五八有漏。

    第七間生。

    皆是系故。

    有施化處。

    故無過矣。

     疏一切種智至若說真如等者。

    問此經雖言造車嚴飾。

    而不配德。

    及簡真如。

    疏準何判。

    答今言車者。

    體即大乘。

    今按大集經中。

    明大乘體。

    以比于此。

    義可明矣。

    故彼經第十六雲。

    大乘者。

    謂無量也。

    無邊崖故。

    普遍一切。

    喻如虛空。

    廣大容受一切衆生。

    故不與二乘共。

    是故名大乘。

    以正住四攝法為輪。

    以真淨十善為輻。

    以淨功德資糧為毂。

    以堅固淳至畢竟。

    為輨轄釘鑷。

    釋方言。

    輨音古緩反。

    亦輨謂軸頭鐵。

    以善成就諸禅解脫三昧。

    為轅。

    以四無量心。

    為善調。

    以善知識。

    為禦。

    以知時非時。

    為發動。

    以無常苦空無我之意。

    為驅策。

    以七覺寶繩。

    為鞦靷。

    以淨五根。

    為素帶。

    以弘普端直大悲。

    為旒幢。

    釋字書。

    旒音呂周反。

    旌旗之乘車者也。

    以四正勤。

    為辋。

    以四念處。

    為安詳。

    以四神足。

    為建業。

    以勝五力。

    為筌障。

    以八聖道直進。

    于一切衆生。

    無障礙慧明。

    以為軒。

    以無住六波羅蜜。

    回向薩婆若。

    以無等四谛。

    度到彼岸。

    是為大乘。

    彼乘既然。

    此車應爾。

    有為德為無真如也。

     疏裀衣身者。

    且如其衫襟闌領袖。

    所依之主。

    名為身也。

    裀是異名。

     疏因以下輿相連著者。

    由與下輿。

    相連着故。

    故得鞇名。

    因者。

    所以因由之義。

    鞇即左形。

    而右聲也。

    亦會意矣。

    思之可悉。

     經乘是寶車等者。

    問真法亡诠。

    離乎能所。

    無住無出。

    以何方便。

    言乘出乎。

    答以無所得而為前導。

    亦可得言有乘有出。

    故大般若四百九十二雲。

    雖觀諸法。

    皆無所有。

    都不可得。

    畢竟淨故。

    無乘大乘。

    而出住者。

    然無所得。

    而為方便。

    乘于大乘。

    從三界生死中出。

    至一切智智中住。

    窮未來際。

    利樂有情。

    無斷無盡。

    故言乘車。

    故無過矣。

     疏自在有十者。

    如第十卷疏釋。

     疏若二乘至有漏一乘者。

    迥心已去。

    為求大乘。

    所修有漏諸功德法。

    皆名大乘。

    議曰。

    二乘既有無漏後智。

    若回心已。

    而亦取之。

    為乘體者。

    竟有何失。

    若非種智。

    不名乘者。

    彼有漏乘。

    豈即種智。

    又二乘人。

    回趣大已。

    昔生空智。

    在初地前。

    而得名為大乘。

    未知當知根攝乘。

    亦應爾然。

    又回心已。

    能以此智。

    起于定願。

    受變易生。

    至于極果。

    此豈非是運載之功。

    疏意者。

    以彼後智無廣用故。

    故不取之。

    今據有能順取所求。

    通取之也。

    各望義别。

    然更審思。

     疏尚庶幾者。

    郭璞曰。

    庶冀也。

    幾幸也。

    冀幸于善道也。

    幾亦微也。

    又幸冀望得。

    遇幸得也。

     疏初二十二頌别曆三趣受異熟果相者。

    問按對法論第七雲。

    十不善業異熟果者。

    于三惡趣中。

    随下中上。

    受異熟果。

    又十地經。

    亦同對法。

    下之十頌。

    得惡人身惡人果。

    準于論經。

    屬不善業等流果收。

    疏雲何判是異熟果。

    答夫等流果。

    與因相似。

    是親因緣。

    其體唯取各自親種所生之種。

    種所生現。

    現所熏種。

    餘者皆非。

    經論據假等流果說。

    疏據實體。

    故言異熟果之所攝。

    以盲聾等酬于先世謗經不善。

    故異熟收。

    問夫人趣者。

    必善業招。

    雲何酬彼謗經惡業。

    答人趣總報。

    雖善業招。

    盲等别報。

    是惡業緻。

    酬斯别報。

    名為異熟。

    亦何爽欤。

    總别報中。

    别報異熟攝。

     疏不說餓鬼等者。

    按智度論六十二雲。

    雲是破法者。

    多以瞋癡二煩惱發。

    貪發故堕餓鬼。

    此中無悭。

    故不說生餓鬼也。

     疏三孤獨地獄者。

    随諸有情業力所感。

    處所各别。

    或根本獄。

    有十六增。

    以為眷屬。

    八寒地獄。

    雖無眷屬。

    處所是本。

    今異于彼。

    得孤獨名。

     疏有義地獄重疊等者。

    釋彼瑜伽。

    有兩師别。

    置有義言。

    非瑜伽論有兩師也。

     疏略計至十二萬八千由旬者。

    初地平下。

    三萬二千。

    方至等活。

    等活以下。

    四千由旬。

    方至黑繩。

    餘獄相去。

    并各二千。

    有六各二千。

    八地獄量。

    一一各高十千由旬。

    複有八萬。

    總而計之。

    地平盡下。

    有十二萬八千由旬。

     疏衫寒至處黃十千者。

    問前言八寒。

    皆小八熱。

    今言十千寒熱何别。

    答八熱縱廣。

    皆言十千。

    八寒唯廣。

    言有十千。

    而不言縱。

    故知有異。

    問此熱寒獄。

    其量廣大。

    雲何此洲。

    下得容耶。

    答此洲上尖下闊。

    猶如谷聚。

    故得容受。

    問餘三洲下。

    有大獄耶。

    答無。

    故瑜伽雲。

    從此下也。

    又婆沙論一百七十二雲。

    大德作是說。

    瞻部洲下有大地獄。

    亦有近邊。

    及獨地獄。

    于餘三洲。

    唯有邊獨。

    無大地獄。

    所以然者。

    唯瞻部人。

    造善猛利。

    作惡亦利。

    非餘洲故。

    有說北洲。

    亦無邊等獄。

    是受淳淨善業果處故。

    問若餘洲下。

    無大地獄。

    彼諸有情。

    造無間業斷善根等。

    當于何處。

    受異熟耶。

    答即于瞻部洲大地獄受。

     疏正法念至琰羅王國者。

    有義。

    鬼有二種。

    一有威德。

    勝身牛貨亦有。

    二一無威德類。

    北洲唯有大威德者。

    有說全無。

    鬼悭貪招。

    北洲乃是無所攝受有情處故。

    四大王天三十三天。

    有大威德鬼。

    與諸天衆等。

    守護防邏。

    問鬼狀雲何。

    答多分如人。

    亦似傍生。

    問語言雲何。

    答劫初成時。

    皆作聖語。

    後時随處。

    作種種言。

     疏三衆合至此苦有三者。

    問準文合有四種之苦。

    若斫判等。

    豈非一苦。

    答乍看有四。

    細披但三。

    以彼斫等總在第三和合中故。

    一度和合。

    以為一苦。

    尋之可悟。

     疏其如胎藏者。

    即胎衣也。

    此器若彼周旋其身。

    而無戶牖。

    猶子處胎。

     疏铦刃者。

    音纖。

    廣雅。

    利刀銳為铦。

    問上諸地獄。

    皆有獄卒。

    答準瑜伽論。

    皆有無失。

    若依小乘。

    顯宗所雲。

    無間大熱及炎熱三。

    無卒防守。

    大叫及衆合等三。

    小有獄卒。

    琰魔王使。

    時時巡撿。

    其餘皆有。

    問如是獄卒。

    情有情耶。

    答二十唯識大乘宗義。

    唯是非情。

    若依有宗。

    自有兩釋。

    按婆沙論一百七十二雲。

    有說有情。

    問彼造惡業。

    複于何處。

    受異熟耶。

    答即于地獄受。

    以彼尚受無間業等極重異熟。

    況複此耶。

    問若有情者。

    何彼火等。

    不害彼耶。

    答顯宗論雲。

    有情獄卒。

    防守治鬥罪有情故。

    火不焚燒。

    有情卒。

    若彼身别禀異大種故。

    有說非情。

    然以?鎖。

    系縛初生地獄有情。

    往琰魔王所者。

    是有情數。

    若以苦具。

    于地獄中。

    害有情者。

    是非情數。

     疏四種蘇陀味者。

    天中有樹。

    出四食味。

    名曰蘇陀。

    所謂青黃赤白四也。

     疏八十中劫二劫者。

    問初禅三天。

    二十倍增。

    何故此天頓過許劫。

    答有二釋。

    一雲。

    業力使然。

    故難以責。

    二雲。

    然梵王天。

    但離于尋。

    猶未逾伺。

    故不倍超。

    少光雙越。

    故超多劫。

    一八十劫。

    即一成壞。

    二十八劫。

    即二成壞。

     疏以上諸天至壽感三劫者。

    少光如前。

    其無量光。

    壽命四劫。

    極光八劫。

    少淨淨天。

    壽一十六劫。

    無量淨天。

    三十二劫。

    遍淨天壽六十四劫。

    無雲天壽一百二十五劫。

    準倍前數。

    合壽一百二十八劫。

    由減三劫。

    故有一百二十五劫。

    福生天壽二百五十劫。

    廣果壽五百劫也。

    問諸處皆言。

    無想天壽五百大劫。

    何故今言廣果天耶。

    答廣果無想。

    身命量等。

    皆五百也。

    若爾。

    餘天悉倍倍之。

    無想何故不壽千劫。

    答約受果别。

    開為二天。

    地無有差。

    故壽等等。

    由斯聖教。

    開合天數。

    或二十七。

    二十八也。

    問無雲天。

    何意身命。

    各減三耶。

    答有二釋。

    一雲。

    為成無想五百數故。

    二雲。

    初超變異受。

    修艱難故。

    故減三也。

    議曰。

    後釋為善。

    有情唯識。

    而各自成。

    何得為他自減三劫。

     疏除北洲餘悉中夭者。

    問前标壽量。

    唯除瞻部。

    餘之三洲。

    皆悉言定。

    如何複言。

    唯除北洲。

    答前言定。

    據極增定。

    隻五百年。

    或二百等。

    不妨中間一百。

    得有中夭。

    故不相違。

    問劫之增減。

    東西亦有。

    餘之三洲。

    豈可極壽隻五百等。

    答如是。

    問何所以然。

    答瞻部有情。

    造修善惡。

    其業猛利。

    由乘銳業。

    随劫增減。

    命有修短。

    餘洲不然。

    極長俱爾。

    二明分身量半等者。

    以天帝釋三十三主。

    業力勝故。

    今等時分。

    疏時分身量等者。

    以天帝釋三十三主業力勝故。

    故等時分。

     疏共立毛端空量地界者。

    共立在彼毛端計大空地處也。

     疏初受為名生報者。

    從獄出已。

    後生餘獄。

    及鬼畜趣。

    合名後報。

    然業是一。

    故從初受。

    故後受者。

    亦名生報。

     疏明曆四赴受增上等流果者。

    問前處三塗。

    言受異熟。

    此亦同彼。

    何故即言等流增上。

    答能感之業。

    而有三種。

    加行根本後起别故。

    前言異熟。

    據根本業。

    今增上等。

    約初後業。

    若不爾者。

    三時何别。

    問如何加行。

    後起之業。

    亦能感耶。

    答如出佛血。

    是殺加行。

    亦成逆罪。

    能招果故。

    又偷蘭遮。

    是方便罪。

    目連問經。

    廣說受彼地獄劫數。

    後起可悉。

    問雖言等流增上二果。

    行相何别。

    答于法不信。

    起惡行故。

    今招憎嫉瞋恚等報。

    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餘可增上。

    思可知矣。

    問若也不成根本業道。

    容加行等别感于報。

    既成業道。

    豈加行等。

    複别招果。

    答其加行等。

    若非不善。

    可果不招。

    既不善收。

    别感何失。

    問以為明。

    答按俱舍論第十七雲。

    為一殺業。

    感那落迦異熟果已。

    複令人趣壽量短促。

    為更有餘。

    有餘師言。

    即一殺業。

    先感彼異熟。

    後感此等流。

    有餘複言。

    二果因别。

    先謂加行。

    後謂根本。

    雖複總說一殺生言。

    而實通收根本眷屬。

    準此後師。

    複别招果。

    問謗經加行。

    既是不善。

    招地獄苦。

    地苦雲何非異熟耶。

    答實是異熟。

    為别于前别感三趣。

    緻等流言。

    假名等流。

    理如前釋。

    問夫言假者。

    而似于真。

    地獄之果。

    望謗法因。

    雲何相似。

    名似等流。

    答但言總曆四惡趣報。

    是彼增上等流二果。

    不言地獄即是等流。

    随應有之。

    不别屬也。

    即地獄等。

    可增上果。

    餘之三趣。

    容有等流。

    理思可悉。

    或由謗經。

    斷于佛種。

    令他沉溺。

    今招地獄。

    似因之能。

    名為等流。

    理亦通矣。

    如斷他命。

    複招人中短壽之報。

    名等流故。

     疏喑喑者。

    按聲類大呼也。

    說文大聲。

     疏至誠感神者。

    按尚書雲。

    至誠感神。

    矧茲有苗。

    釋曰。

    此言來者。

    三苗之人。

    不循帝道。

    舜命禹讨之。

    以師臨之。

    一月不下。

    禹欲循其德。

    而以緻遠。

    故書雲。

    三旬苗人逆命益贊。

    禹曰。

    惟德動天。

    已遠不屆。

    滿招損。

    謙受益。

    時乃天道至誠感神。

    矧茲有苗。

    注雲。

    誠和也。

    矧況也。

    至和感神。

    況有苗乎。

    後帝舜大布文德。

    經七十日。

    苗人自至。

    皈命于舜。

    故書雲。

    帝乃誕俘文德。

    七旬有苗格。

    注注格至也。

    讨而不服。

    不讨自來。

    明禦之有道也。

    三苗之國。

    左洞庭。

    右彭蠡。

    在荒服之例。

    去京二千五百裡也。

     疏克念作聖者。

    按尚書雲。

    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注雲。

    惟聖人無念于善。

    則為狂人。

    惟狂人惟能念于善。

    則為狂人。

     信解品 疏我乘與如來乘無别者。

    我所求乘。

    名為我乘。

    非已證得名為我乘。

    以此人者。

    是有學故。

    問求二乘者。

    豈不知佛與二乘異。

    答據斷煩惱。

    解脫生空。

    而為同也。

    便執總同。

    其實不同。

    不同謂同。

    故名颠倒。

     疏前以無為乘等者。

    前言十方唯一乘法。

    依于真理。

    及彼佛果。

    佛果同終。

    故名為後。

    不定性等。

    必當得故。

    故言無為。

     疏彼便迷執者。

    彼不悟意。

    而便執雲。

    既言三乘。

    而無有異。

    何假求大。

    故專希小。

    将小與大。

    而無異故。

     疏有為乘及初乘是者。

    異有為事。

    運對無為理。

    初乘即是三乘因行。

    對後佛果。

    而得初名。

     疏亦信亦解持業為名者。

    略有兩釋。

    一雲。

    約彼信解所緣教理。

    而是同故。

    名為持業。

    若約能緣。

    信即解者。

    不成持業。

    以解是智即别境慧。

    信即是善。

    十一中一。

    體既不同。

    雲何得言信即解耶。

    二雲。

    須菩提等。

    有能信解二種之德。

    名為持業。

    亦如攝論釋大乘名。

    亦乘亦大。

    名為大乘。

    亦同解彼菩薩之号。

    亦菩提亦薩埵。

    并持業也。

    議曰。

    後釋善矣。

    前釋難悟。

    諸處皆無此之勢故。

    又體能持用。

    名為持業。

    體持二用。

    故置二名。

    今既信解。

    同緣教理。

    将何為體。

    以何為用。

    故以理推。

    前解便謬。

     疏歎願雙成者。

    華具二命。

    彰其願滿。

    故具壽言。

    含斯二義。

    若但言慧命。

    即阙于壽命。

    不全其義。

    故從具壽。

    文義周矣。

    壽慧二命。

    悉皆具故。

    名為雙成。

    歎斯願遂。

    故名歎願。

     疏此通至不言三昧故者。

    此釋通三慧之所以。

    若言三昧。

    即唯修慧。

    既不言之。

    明通三慧。

     疏四神足定為體者。

    據克性體。

    神謂神通。

    足是定也。

    神之足。

    名神足。

    故對法雲。

    由已成滿三摩地力。

    發起種種神變事。

    又雲。

    神足自體者。

    謂三摩地。

    俱舍亦雲。

    何緣于定。

    立神足名。

    諸靈妙德。

    所依止故。

    有義。

    若依小乘。

    神者是定。

    欲等四法。

    名之足。

    議曰。

    此但小乘不正之義。

    非諸小乘正義者說。

    故俱舍雲。

    有餘師說。

    神即是定。

    足謂欲等。

    論主破雲。

    又違經說。

    如契經言。

    吾今為汝說神足等。

    神謂受用種種神境界。

    分一為多。

    足謂欲等。

    此中佛說定果名神。

    欲等所生。

    等持名足。

    故知正義定為足矣。

     疏為此四種而修定故者。

    為由此四。

    方能修定。

    故對法雲。

    欲三摩地者。

    謂由殷重猛利樂欲敬恭方便。

    得三摩地。

    勤三摩地者。

    謂由無間方便。

    觸心一境性。

    即常精進。

    無時暫間。

    心三摩地者。

    謂先修定力。

    觸心一境性。

    由于前生數修定力。

    令彼種子功能增長。

    由種子力。

    令心任運。

    于三摩地。

    随順轉變。

    由此速證心一境性。

    觀三摩地者。

    謂由聞他教法。

    内自簡擇。

    觸心一境性。

    問神足唯定。

    何故言四。

    答足因有四。

    故名四也。

    斯乃從果名神。

    從因名四。

    當體名足足。

    問心何耶。

    答為二釋。

    一心謂心王。

    故對法雲。

    神足伴者。

    欲勤心觀。

    及彼相應心心所法。

    又雲。

    定種增長。

    令心任運。

    證心一境。

    既言相應。

    明無二定。

    又不可取種子為心。

    非相應故。

    二劣定名心。

    故瑜伽論九十八雲。

    三由已入根本勝三摩地。

    為欲轉得所餘上位勝三摩地。

    對法亦雲。

    心三摩地者。

    謂由持心觸心一境。

    既言根本。

    明非心王。

    複言持心。

    心豈自持。

    議曰。

    後解為勝。

    若爾。

    相應種等何通。

    答足之助伴。

    有俱不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