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

關燈
此。

    則妙音來此。

    四萬二千由旬之身未隐。

    益知文殊所問色相大小。

    豈不知之問耶。

    三身皆金色。

    然金色之身。

    唯佛乃具。

    今菩薩有此。

    正所以得智印三昧也。

    四身具莊嚴。

    此莊嚴非璎珞等外相莊嚴。

    乃過去所修報。

    具無量百千功德之所莊嚴。

    如佛莊嚴也。

    五威德熾盛。

    謂此菩薩慈嚴并攝。

    如所經之國地皆震動者。

    威也。

    天雨寶華衆樂自鳴者。

    德也。

    舉此餘可類推。

    六光明照曜。

    此非放光。

    乃紫金身中所有之常光也。

    七諸相具足。

    既曰諸相。

    又曰具足。

    則應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不然。

    何謂具足。

    八色身堅固。

    凡色身多皆敗壞。

    而此菩薩之身。

    如那羅延。

    肇法師雲。

    那羅延天力士名。

    端正殊妙。

    勇健無比。

    而身極堅固也。

    入七寶台下。

    觀而來詣此等三句。

    此台非向所現八萬四千之蓮華台也。

    況前曰甄叔迦。

    此言七寶。

    或妙音于彼國沒與諸菩薩所乘之七寶台。

    故曰詣此娑婆也。

    前曰入台。

    後曰下台。

    足見文殊問威儀進止。

    益明矣。

    以價下。

    明以至重之寶。

    而供至尊之佛。

    即表以法寶嚴法身也。

    正應世尊答文殊語。

    謂供養親近禮拜于我也。

    凡此所有。

    皆不出妙智一法所印。

    故曰示智印三昧也。

     △三問訊傳旨。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隐少惱堪忍久住不。

     ○此示第七解一切語言三昧也。

    傳彼土之言問此土之佛。

    而問訊之辭。

    皆衆生語言。

    唯妙音能解。

    故少病約身問。

    少惱約心問。

    起居下。

    問身之少病。

    世事下。

    問心之少惱。

    已上問能教化主。

    無多下。

    問所化機宜。

    能不具大小。

    随眠諸惑不。

    無不孝下。

    問衆生俗谛事。

    不敬下。

    問衆生出俗事。

    能降伏下。

    問衆生真俗修行魔障有無事。

    皆問現在生佛也。

    久滅度下。

    問過去佛往來事。

    又問訊下。

    亦問過去佛身心事。

    天台雲。

    今經三處。

    問訊病惱。

    先達以三義通之。

    一順同居施化。

    本境生身。

    示同人法故。

    二約禮儀。

    法爾而然故。

    三約三身。

    通大小故。

    如涅槃疏雲華嚴是大乘生相。

    涅槃是大乘滅相。

    安樂行下。

    諸不字除不孝不敬外。

    餘皆否音。

    無多貪欲至無悭慢否句上無字。

    通貫于下。

    謂無貪欲乃至無悭無慢否。

    無不孝至邪見否三句。

    其無字。

    亦貫讀之。

    謂無不孝乃至無邪見否。

    善心不一句。

    攝五情不一句。

    能攝即意。

    所攝即眼等五情之根。

    謂攝令寂靜不放逸也。

    安樂行行字平聲。

     [△@△]衆生易度以下。

    皆妙音藉問訊之言。

    為會衆說法也。

    以貪嗔癡慢。

    鈍使之四。

    嫉悭。

    随煩惱之二。

    邪見。

    利使之一。

    諸魔。

    即煩惱與陰魔也。

    此皆二乘所不能疾斷者。

    有此諸障。

    則衆生不易度矣。

    又貪欲至悭慢等十字。

    是總。

    謂不孝即瞋恚。

    亦即是不善心也。

    不敬即愚癡。

    亦即邪見所使也。

    攝五情。

    即貪欲多。

    不伏諸魔。

    乃悭嫉盛。

    此皆堪忍界中人所熟習。

    故妙音借如來鼻孔。

    為他出氣也。

    又問訊多寶聽法。

    乃警人切聽。

    堪忍久住。

    是伐人疲勞。

    藉此發彼。

    使一切衆生各聽妙音。

    各解妙語。

    始見菩薩得解衆生語言之實證耳。

    不然。

    妙音辭本師時。

    彼佛曾無寄言問訊也。

    倘有此語。

    必譯人避繁。

    影略其言也。

     △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此示第八集一切功德三昧也。

     [△@△]妙音既出于淨華宿王智中。

    普利群機。

    凡所經到處。

    無不天搖地震。

    及至娑婆。

    以璎珞上佛。

    可謂功德集矣。

    若不親見古佛。

    不為古佛稱善。

    又何以名集一切功德耶。

     △五世尊通緻。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妙音欲見古佛。

    若不假釋迦通緻。

    又何由得見。

    則相見二字。

    正是始本圓融。

    妙音顯露。

    而得一切功德集聚之時。

    看教人須好生體認。

    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也。

     △六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至)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古佛謂供佛聞經。

    并見文殊。

    可謂三寶并集。

    正此之時。

    塔戶未開。

    而弘音已震。

    且道妙音果有見耶。

    果無見耶。

    但得皇風成一片。

    不知何處有封疆。

    妙哉是法。

    真不可思議者也。

    問。

    妙音未發足時。

    則已為古佛召發。

    及至到此。

    為何不見。

    而必欲如來通緻耶。

    答。

    妙音始作。

    若不因古佛。

    何由得起。

    及至舉作之時。

    用既彰。

    而體似隐。

    今欲假如來契證。

    使新記人。

    不忘所自。

    始見妙音有在。

    要知故來至此四字。

    字字皆有隐意。

    正是體用俱到全彰聖化之時也。

    奉命西來已竟。

     △三十方弘經。

    分二。

    一問答善根神力。

    又二。

    一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示第九清淨三昧也。

    前文殊見蓮華。

    興起二問。

    一問種何德本。

    有大神力。

    二問行何三昧。

    己欲效之。

    三欲求佛加被。

    見彼色相。

    逮妙音來。

    直完第三請。

    前兩問猶未結案。

    故華德複請垂示善根功德也。

     [△@△]問意有二。

    一問始先種何等善根。

    二問中間修何等功德。

    以至今日。

    有是神通力用也。

    然此問意。

    本文殊所發。

    而文殊及見色相大小威儀進止。

    便擲之不完所問。

    必假華德重請。

    複何意耶。

    曰文殊之請。

    本欲顯發妙音。

    故釋迦不召。

    而推功古佛。

    是益見妙音難發也。

    今既古佛宣召。

    使妙音遐唱。

    已得妙音宣揚。

    即可以完妙吉祥之本智也。

    至于華德。

    本居因位。

    雖見妙音。

    未證妙智。

    是必欲尋因求證。

    又不得不再請垂示耳。

     △二答。

    又二。

    一答善根。

     佛告華德菩薩(至)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前是文殊問妙音行體。

    故佛推多寶。

    今華德故問行因。

    因行屬權。

    所以佛自說也。

    言過去者。

    直指雲。

    以妙覺望九地而言。

    其佛号雲雷音。

    正九地十地善慧法雲之相。

    與不輕命終之後。

    值二千億佛同号雲自在燈同旨國号現一切世間。

    劫名喜見。

    二俱是法雲善慧實報之境。

    以法雲周遍十方說法。

    所謂現一切世間也。

    以法施一切。

    無不喜見也。

    萬二千歲下。

    正示妙行之因。

    按藥王燃身火然千二百歲。

    過是已後。

    其身乃盡。

    是破俱生法執。

    能所兩忘。

    便入九地。

    今雲于萬二千歲。

    亦是表俱生法執能所俱盡。

    乃入九地。

    然九地名善慧。

    故以伎樂供佛。

    表善慧之法音也。

    十萬種。

    表十波羅蜜門。

    雲雷音者。

    謂九地證百萬種三昧。

    十方諸佛所說世界海法門。

    皆悉領納不失。

    所以周旋法界。

    吼震十方。

    故借師而表其資也。

    此是九地因行之相。

    複供八萬四千七寶缽。

    此表十地之行相也。

    至十地時。

    八萬四千煩惱習氣。

    盡成真如大用。

    故以法器表之。

    由此二事因緣故。

    生淨華宿王智佛國。

    此表已入等覺地也。

    末句結雲。

    如是大因。

    今生佛家。

    獲如是大神通也。

    引此一段。

    俾本迹兩門。

    知其九地十地功勳不凡。

    應宜效之。

     華德于汝意雲何(至)今此妙音菩薩摩诃薩是。

     此結會古今。

    所種善根。

    所修功德。

    因果如是。

    下則廣推因行。

     華德是妙音菩薩(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直指雲。

    此段作兩節看。

    已曾下。

    是佛叙妙音從七地逆至初地因行止。

    故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久植德本也。

    又值下。

    是追叙向行住信四十位因行。

    故曰又值恒河沙等諸佛也。

    舉所侍佛。

    定見能行之行。

    校本經藥王與常不輕。

    三處十地及等妙因行。

    或以行顯。

    或以所侍之佛而顯。

    或以所經劫量。

    而顯。

    前後照應。

    互見可知。

     [△@△]此節所示妙音善根功德。

    如是之多。

    所曆之劫。

    所侍之佛。

    如是之廣。

    始見所證清淨三昧如是之妙也。

     △二答神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至)或現毗沙門天王身。

     ○此下皆示第十神通遊戲三昧也。

    以所現身皆神通遊戲故。

    謂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一身。

    而不知彼于種種類中。

    皆能現身說法也。

    欲界舉帝釋自在二天。

    則夜摩兜率化樂。

    攝入其中矣。

    色界舉梵王大自在。

    餘皆攝盡。

    不叙空界者。

    以無形色故。

    天大将軍者。

    天台釋。

    散脂修摩為天大将軍。

    其形八臂。

    騎孔雀擎雞。

    持铎捉赤幡。

    統轄三十八部。

    巡遊世界。

    賞善罰惡。

    故稱天大将軍也。

    此或統欲色諸天。

    有此勇健之軍。

    以天大二字。

    揀異毗沙門諸小将軍也。

    毗沙門者。

    智論謂。

    福德之名。

    多聞四方。

    乃北方天王也。

    攝東南西等三軍。

    此明妙音示現于三界二十八天。

    現一一形。

    說此妙法也。

     或現轉輪聖王身(至)或現童男童女身。

     輪王以聖言者。

    揀諸小為凡也。

    小王者。

    對輪王稱之也。

    名粟散王。

    又中國名大。

    附庸名小。

    傳傳相望。

    小大自異。

    長者。

    有長人之德。

    備說有十。

    故稱長者。

    詳見譬喻品。

    居士。

    乃愛談名言清淨自居者。

    宰官者謂三台。

    以功能宰政。

    于主郡縣。

    亦稱宰官。

    宰即主義。

    官乃功能義也。

    婆羅門雲淨行。

    此上皆現世間男子身。

    下明僧俗四衆身。

    或現長者居士婦女等。

    單明現女子身。

    已上明妙音于人道中示種種身說此妙法也。

     或現天龍夜叉乾闼婆(至)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

     釋文皆見序品。

    然前已叙現天身。

    此複言天者。

    乃現一切天衆身也。

    故列于八部之前。

    是見菩薩無類不現無處不說也。

     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衆難處皆能救濟。

     要解雲。

    諸應皆言現身說經。

    獨于惡趣不言者。

    惡趣方沉幽昏。

    無由聞經。

    但以神力救濟而已。

     乃至于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知音雲。

    此應譯著現長者婦女之前。

    而置于末者。

    以王宮禁制。

    不便遊化故也。

     [△@△]天人最樂之地。

    三途極苦之場。

    而菩薩一一皆能現身說法。

    豈王宮返不能令此法流通耶。

    但王宮嚴禁之所。

    非泛泛可得而行。

    唯菩薩能現女身。

    乃可說法。

    故加乃至二字。

    及變為女身句。

    以見難說。

    而能說者妙音力也。

    直指雲。

    已上皆是九地十地證法華三昧。

    能于六道周旋往返。

    以此法華。

    普接十類衆生。

    至如來地。

    故名為妙。

    然此二地。

    于機不擇者。

    乃悟衆生平等。

    于法則有所擇。

    而獨說大乘。

    所謂一相一味三昧也。

    至普門品。

    則随位随機。

    即俗而真。

    故為妙行。

     華德是妙音菩薩(至)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此去皆示第十一慧炬三昧也。

    以下有若幹智慧。

    照明娑婆世界等語。

     [△@△]前兩句明妙音實為娑婆衆生之恃怙也。

    救護衆生者者字最重。

    即指妙音能為現形說法之主。

    是妙音下。

    謂華德汝但知妙音現種種身在此娑婆處處說經。

    而不知彼一切淨光莊嚴國中亦如是現身說法神通智慧亦無所損減也。

    若于說是經典下。

    加一切淨光莊嚴國中八字。

    其義更顯。

     是菩薩以若幹智慧(至)恒河沙世界中亦複如是。

     前言救護。

    是随類說法。

    令其脫苦。

    此言各得所知。

    是随類各解。

    使其得樂。

    謂菩薩慈悲普及也。

    若幹智慧明照者。

    顯菩薩方便之多。

    于十方恒沙下。

    推廣其益。

    又不止娑婆與淨光莊嚴中。

    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更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

    而神通智慧。

    亦無所損也。

    足見以神通遊戲。

    現種種身以智慧照明。

    說此妙法。

    其三昧威神。

    真不可思議者也。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至)随所應度而為現形。

     知音雲。

    前叙六凡。

    重所應機。

    說世間人天乘五戒十善之妙法也。

    此叙四聖。

    重能應教。

    說出世間小中大頓圓之妙法也。

    為欲得小乘者。

    則法身應機。

    作聲聞形。

    說四谛法。

    欲得中乘者。

    則法身應機。

    作辟支形。

    說十二緣法。

    欲得大乘者。

    則法身應機。

    作三賢十地菩薩形。

    說諸度法。

    欲得最上一乘。

    不涉階漸。

    頓作佛者。

    則法身應機。

    作報化佛形。

    說十力無畏等法也。

    此土彼土十方恒河沙土。

    同時遍應。

    無不皆然。

    故曰如是種種等也。

    問。

    菩薩何以能現佛身。

    答。

    初住尚能分身百界。

    況妙音之深位耶。

    須知佛界有三教果頭佛。

    有圓教分證佛究竟佛。

    今所現者。

    或果頭與分證佛。

    似非究竟佛也。

     [△@△]前段明菩薩現六凡身。

    為說妙法。

    于此界他方。

    已見神通遊戲之不可思議也。

    今于四聖人中。

    亦能現身說法。

    則慧炬照明。

    猶不可思議也。

    若但現凡。

    而聖不能現。

    又何以當妙音之稱。

     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知音雲。

    上明妙音證獲法身般若。

    此方明證獲解脫德也。

    謂菩薩不唯現身在此。

    即應以涅槃得度者。

    亦于無生滅中。

    示生滅也。

    此如本會如來唱滅。

    大衆感悟同意。

     華德妙音菩薩摩诃薩(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以結成所問善根功德也。

    謂如汝所問。

    而妙音所修所種成就如是大神通遊戲如是。

    大慧炬照明普益有情。

    其事如是也。

     △二問答今住何定。

    又二。

    一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至)在所變現度脫衆生。

     此問今果德住何三昧也。

    謂如妙音菩薩之善根功德及神通之相。

    我已悉知。

    但未審即今住于何定。

    能如是自在變現于十方刹海。

    利益衆生也。

    但因果乃二利之要關。

    故當細問。

     △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至)能如是饒益無量衆生。

     ○此示第十二莊嚴王三昧。

    一切色身為所現。

    即前十法界身是也。

    法身為能現。

    即前不起于座。

    身不動搖者是也。

    然法身為一切色身之主。

    一切色身為法身之莊嚴。

    故此問答。

    明莊嚴王三昧。

    雖酬華德。

    亦是答文殊所問行何三昧。

    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也。

    明十方弘經已竟。

     △四二土得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雖叙兩土大衆聞法得益。

    其實示第十三淨光明三昧也。

    自住法身曰淨。

    普照衆生曰光明。

    今一說妙音神智。

    即令人同得。

    豈非三昧及總持乎。

    并結訖文殊雲我等亦欲勤修行之之案。

    天台雲。

    三昧與陀羅尼。

    用異而體同也。

    寂用名三昧。

    持用為陀羅尼。

    又色身變現名三昧。

    音聲辯說為陀羅尼。

    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

    餘根清淨名三昧。

    俱是六根清淨法門耳。

    妙樂雲。

    現色身名三昧音聲名陀羅尼者。

    語言與色身。

    但是身口之異耳。

    豈現身不能說法耶。

    從事雖别。

    其理必同。

    三昧從定。

    陀羅尼從慧。

    即不思議定慧。

    故得互用耳。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至)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此示第十四淨藏三昧也。

    以還歸本土。

    表一切色身神智變現。

    皆藏于淨法界身之藏海故。

    問。

    妙音既彼此二土。

    及十方恒河沙世界。

    皆同時遍在。

    又奚重煩來往。

    答。

    菩薩本具三身。

    應化身則随十法界現。

    有大有小。

    報應身則見有往來。

    法身則遍一切處。

    而無往無不往。

    無來無不來也。

    妙音于諸土随類現者。

    應化身也。

    彼此往來者。

    報身也。

     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雖叙複命之辭。

    其實示第十五不共三昧。

    以複命之辭。

    不叙共二乘人得益故。

    所以然者。

    一則二乘人皆已受大乘記。

    無非菩薩也。

    一則明妙音來往。

    智慧神通。

    皆是化菩薩法。

    不與一切二乘人共也。

    經文其深玄哉。

     [△@△]妙音作此舉止。

    其二利功德甚深。

    到本國者。

    即究竟還歸也。

    八萬四千圍繞者。

    乃體用兼到也。

    下叙白本師得利益。

    謂我到娑婆使無量衆生得三昧總持。

    證不思議定慧。

    可謂饒益無量也。

    見釋迦即始覺顯露。

    于多寶而言見塔。

    乃本覺無相。

    但言禮拜供養而已。

    見文殊即得大智。

    見藥王即得大行。

    如此行智。

    非勤精進力。

    不能作大勇施。

    由此智行進勇。

    一切具足。

    故八萬四千妙用法門。

    無不備彰。

    使化功歸己。

    無不圓滿。

    如此運為。

    豈徒然哉。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至)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雖通結一品之文。

    其實示第十六日旋三昧也。

    以娑婆去一切淨光莊嚴佛國。

    有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之遙。

    而妙音來往。

    可謂如杲日麗中天也。

    吾人能得此品妙義者。

    亦如日麗中天。

    有目有趾者。

    無不待是而成功也。

    故叙得益。

    以四萬二千天子得法忍言。

    明菩薩報應身之日。

    雖有往來而法身之天。

    曾無生滅也。

    法華三昧其體相如是。

    故華德問此。

    而亦證此也。

    問。

    前已叙得益。

    此奚複叙。

    答。

    前叙兩土菩薩。

    是深位有益也。

    今叙天子及當機。

    則知見聞之益亦廣矣。

    三昧之名亦異矣。

    明妙音往來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