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關燈
大涅槃。

    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

    僧宗密疏鈔雲。

    不生為涅。

    不滅為槃。

    是圓滿清淨。

    能所全消。

    超脫輪回。

    出離生死。

    即究竟到彼岸地位。

    誤認為死。

    則大謬矣。

    涅槃有四。

    一自性涅槃。

    凡聖共有。

    二無住涅槃。

    諸佛應化。

    三有餘涅槃。

    小果隻斷三界見思。

    未脫無明。

    四無餘涅槃。

    已脫盡。

    故曰無餘也。

    滅者。

    滅盡愚癡煩惱。

    度者。

    度脫生死苦海。

    淨名經雲。

    一切衆生。

    本性常滅。

    不複更滅。

    六祖慧能壇經雲。

    自性自度。

    名為真度。

    文殊菩薩問世尊。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何。

    世尊曰。

    性本清淨。

    無生無滅。

    故無衆生得滅度。

    無涅槃可到。

    此皆歸之衆生。

    而佛不以為功也。

    相。

    形迹也。

    六祖曰。

    修行人亦有四相。

    心有所能。

    輕慢衆生。

    名我相。

    自恃持戒。

    輕破戒者。

    名人相。

    厭三途苦。

    願生諸天。

    是衆生相。

    心愛長年。

    而勤修福業。

    法執不忘。

    是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衆生。

    無四相即是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複次。

    謂再偏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

    此段說住心也。

    然說住而降即在其中。

    無所住者。

    心不執着。

    須菩提。

    問住心。

    佛教以不住為住也。

    布施。

    謂以滅度衆生之法布施也。

    眼耳鼻舌身意。

    為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

    為六塵。

    觸字包得廣。

    凡身所應接皆是。

    法猶諺雲方法。

    凡意所計畫皆是。

    福者德之施。

    德者福之本。

    凡夫六根不淨。

    貪是六塵。

    以快其欲。

    一不如其欲。

    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

    有所住而布施者然也。

    菩薩受知如來無相教法。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但以法施利益衆生。

    如水行地中。

    無有挂礙。

    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

    不也世尊。

    須菩提既答而複呼之尊而親之之意。

    後仿此。

    謝靈運曰。

    聖言無謬。

    理不可越。

    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按如所教住。

    即楞伽經所雲。

    以不住法名住也。

    以上三段。

    全經大旨已括。

    後乃細論條目。

    層層推究其蘊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身相即色身。

    得見如來。

    謂得見法身。

     佛告須菩提凡有所相(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凡有所相。

    皆是虛妄四句。

    經中最要語。

    即名四句偈。

    即下文所稱章句。

    以上二段。

    須菩提領悟身相非相。

    而佛即推擴告之也。

    即見如來。

    謂即見自心之如來。

    所謂雲霧揆。

    而青天見。

    欲念淨而天理存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此段。

    乃佛獎勸學者婆心處。

    即護念也。

    通經皆護念。

    此其顯雲。

    智度論雲。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蓋實信者。

    實谛之階也。

    淨不雜也。

    僧若讷曰。

    法相者有見也。

    非法相者。

    無見也。

    舍二邊之着。

    故雲無也。

    心之所之即謂取。

    取則成着。

    以是義故者。

    即不住相之義也。

    如筏喻者。

    筏編竹以渡水者。

    喻人藉佛法。

    可以到彼岸也。

    傅大士曰。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此言盡之矣。

     須菩提于意何(至)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謝曰。

    非法。

    則不有。

    非非法。

    則不無。

    有無并無。

    理之極也。

    按此即印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言也。

    賢者。

    菩薩。

    阿羅漢。

    聲聞緣覺衆。

    皆是。

    聖。

    即佛也。

    無為法者。

    順真性之自然。

    無所作為也。

    須菩提知得無為法。

    真是悟道深處。

    譬如為善欲以得福。

    不為惡恐其獲禍。

    皆有為也。

    惟以理當為善。

    不應為惡。

    縱善而獲禍。

    在所必為。

    惡而幸福。

    在所不為。

    直堅心以行之而已。

    有差别者賢。

    則無诤三昧。

    聖。

    則如如不動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以上二段。

    是須菩提便悟處。

    釋典。

    以此世界之外。

    更有無數世界。

    統曰大千世界。

    心地觀經注曰。

    如一須彌。

    一日月星辰。

    一四大洲。

    一六欲。

    上有初禅天覆之。

    但言小世界。

    不得言千。

    如是一千小世界。

    上覆二禅。

    為小千世界。

    如是一千小世界。

    上覆三禅。

    為一中千世界。

    如是一千中千世界。

    上覆四禅。

    為一大千世界。

    楞嚴經曰。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十方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此布施為财施。

    七寶者。

    金銀琉璃珊瑚瑪硓珍珠玻璃也。

    福德者。

    事福也。

    福德性者。

    理福也。

    謝曰。

    福德非性。

    所以因緣增多。

    多則易着。

    故即遣之。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至)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一段。

    佛言也。

    偈。

    釋氏詩詞也。

    所謂佛法非法。

    随說随掃。

    一部經如是。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段乃入道次第。

    而須菩提即以自證也。

    須陀洹。

    華言入流。

    謂已入聖賢之流果者。

    譬猶木之有實。

    孫氏彙纂雲此聲聞初果自聲教而悟者曰聲聞。

    能逆凡流故入聖流。

    但未盡六根虛習。

    故僅為初果。

    斯陀含。

    華言一往來。

    謂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

    便得涅槃。

    實無往來者。

    無往來之念也。

    孫氏雲。

    此聲聞第二果。

    比入流又高一層阿那含。

    華言不來。

    已斷欲界思惑盡直生四禅天上。

    不來欲界受生。

    故曰不來。

    實無不來者。

    亦是無不來之念。

    孫氏雲。

    本性清淨光明。

    真空無我。

    不見可欲。

    本無欲界。

    故實。

    無不來也。

    此聲聞第三果比尚有往來又高一級。

    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