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古閩 白雲山人存吾氏 闡說
冢孫 滋甫厚基陳氏 校刊
金者。
鐵也。
剛生金中。
百煉不消。
最堅利。
能斷壞萬物。
譬如智慧。
能斷絕貪嗔癡一切颠倒之見。
般若。
華言智慧。
波羅蜜。
華言到彼岸。
華嚴說六波羅蜜。
一檀波羅蜜。
即布施。
二屍波羅蜜。
即持戒。
三羼提波羅蜜。
即忍辱。
四毗梨耶波蜜。
即精進。
五禅波羅蜜。
即禅定。
六般若波羅蜜。
即智慧。
六者又名六度。
經者梵語修多羅。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
東晉孝武時小國也。
先是符堅秦王。
其子丕稱帝。
為符秦。
太元十一年後。
秦王姚苌稱帝。
十九年苌卒。
太子興即位。
是為姚秦。
三藏法師。
謂通大小乘經律論三藏法。
為大衆師也。
梵語鸠摩羅什婆。
華言童壽。
謂童子而有耆德。
本天竺人。
西域龜茲王之甥也。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即明其旨。
秦主姚興。
延入逍遙園。
翻譯諸經。
其教入中國。
經皆梵書。
得曆代西僧通華言者。
譯梵書為漢字。
便中國人諷誦。
此經乃鸠摩羅什。
所翻譯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梵語佛陀。
華言覺者。
說此經者。
為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牟尼。
華言能仁寂默。
姓刹利氏。
父淨飯王。
母摩耶。
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
四月初八日。
自摩耶右脅誕生。
年十九出家。
年三十成道。
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
二月十五日。
滅後一千一十七年。
教至中夏。
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如是。
統全經而言。
我者。
佛幼弟阿難自稱也。
梵語阿難。
華言慶喜。
淨飯王幼子。
或雲其侄。
于佛成道日生。
舉國慶喜。
故名。
年二十出家。
又十年。
佛命為侍者。
佛涅槃時。
阿難請問一切經旨。
當置何語。
佛言當置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處。
同某人。
使天下後世。
知法有本源。
非世人所可妄說也。
舍衛國。
是中天竺波斯匿王之國。
王太子名祇陀。
樹是祇陀所施。
故名祇樹。
給孤獨園者。
王之宰臣名須達拏。
常在此國赈濟孤獨貧人。
人稱為給孤獨長者。
涅槃經雲。
須達長者。
本舍衛人。
初未知佛。
為聘婦故。
入王舍衛城。
因珊壇那。
見佛生信。
請歸舍衛。
佛令身子選衆居處。
得祇陀園。
長者問價。
太子戲答。
金布地滿。
即當賣與。
長者布金。
太子感歎。
遂與易地。
地所有樹。
并以施佛。
因立精舍。
長者太子。
交相發心。
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比丘。
華言乞士。
乞食資身。
乞法資心。
大比丘者。
以通大乘言也。
佛為三界之尊。
故稱世尊。
乞食者。
佛是金輪王子。
而自持缽乞食。
為欲教化衆生。
舍離憍慢也。
時長老須菩提(至)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長者。
有齒德之稱也。
須菩提。
華言善現。
一言善言。
一雲空生。
其生之日。
室家皆空。
父母驚異。
相師占雲。
既善且吉。
因名焉。
為佛大弟子之一。
長水經疏。
袒。
肉袒也。
西方俗儀。
見王者必肉袒。
示非敢有犯。
佛教亦随用者。
然此以表将荷大德之重擔耳。
肩偏袒。
膝着地。
手合掌。
皆彼國禮也。
敬為入道之門。
凡事皆當敬。
況欲領聞聖教乎。
如來者。
佛号也。
謂之如者。
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
而無所蔽。
慧則通無量劫事。
而無所礙。
能變現為一切衆生。
而無所不可。
是誠自如者也。
謂之來者。
以真性随所而來現。
若人至誠禱告。
則有感應。
若欲為一切衆生設化。
則現色身。
皆其來者也。
如者真性之本體。
來者。
真性之應用也。
護念付囑。
謂如來起慈悲心。
衛護眷念。
俾信受是法。
付委囑托俾奉行是法。
須菩提于大衆聽法之初。
未遑他恤。
惟願如來起慈悲心。
為之護念付囑也。
菩薩。
修道者之通稱。
梵語。
菩提薩埵。
省文也。
菩提。
華言覺道。
薩埵。
華言大心衆生。
以大心入佛道。
故名菩薩。
諸菩薩。
乃指大衆言之也。
阿。
訓無。
耨多羅。
訓上。
三。
訓正。
藐。
訓等。
菩提。
訓覺。
言無上正等正覺。
廣大包含。
無以複加。
故曰無上。
靈蠢同具。
高下平等。
故曰正等。
萬理全備。
圓明普照。
故曰正覺。
雲何應住。
謂當住于何慮也。
雲何降伏其心。
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思心也。
僧若讷曰。
須菩提正發此二問。
一問衆生發無上心。
欲求般若。
雲何以安住谛理。
二問降伏惑心。
雲何以折攝散亂。
一經所說。
不出此住降而已。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哉者。
歎其問之切也。
谛審也。
如是者。
指下文所言也。
唯。
應之速也。
然。
是其言也。
願樂欲聞者。
須菩提喜之甚。
而不覺其詞之複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至)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說降心。
先言降而後言住者。
猶言。
先去私而後存理也。
然說降而住即在其中。
摩诃。
華言大也。
卵生。
為魚鳥龜蛇一類。
胎生。
為人畜龍仙一類。
濕生。
為含蠢蠕動一類。
化生。
為轉蛻飛行一類。
有色。
為休咎精明一類。
無色。
為空散銷沉一類。
有想。
為鬼神精靈一類。
無想。
為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一類。
非有想非無想。
是概指楞嚴經所雲。
諸天人不了妙覺明心。
妄随七趣沉溺。
補特伽羅者而言。
涅槃。
華言圓寂。
無餘涅槃。
即楞嚴所謂
鐵也。
剛生金中。
百煉不消。
最堅利。
能斷壞萬物。
譬如智慧。
能斷絕貪嗔癡一切颠倒之見。
般若。
華言智慧。
波羅蜜。
華言到彼岸。
華嚴說六波羅蜜。
一檀波羅蜜。
即布施。
二屍波羅蜜。
即持戒。
三羼提波羅蜜。
即忍辱。
四毗梨耶波蜜。
即精進。
五禅波羅蜜。
即禅定。
六般若波羅蜜。
即智慧。
六者又名六度。
經者梵語修多羅。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
東晉孝武時小國也。
先是符堅秦王。
其子丕稱帝。
為符秦。
太元十一年後。
秦王姚苌稱帝。
十九年苌卒。
太子興即位。
是為姚秦。
三藏法師。
謂通大小乘經律論三藏法。
為大衆師也。
梵語鸠摩羅什婆。
華言童壽。
謂童子而有耆德。
本天竺人。
西域龜茲王之甥也。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即明其旨。
秦主姚興。
延入逍遙園。
翻譯諸經。
其教入中國。
經皆梵書。
得曆代西僧通華言者。
譯梵書為漢字。
便中國人諷誦。
此經乃鸠摩羅什。
所翻譯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梵語佛陀。
華言覺者。
說此經者。
為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牟尼。
華言能仁寂默。
姓刹利氏。
父淨飯王。
母摩耶。
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
四月初八日。
自摩耶右脅誕生。
年十九出家。
年三十成道。
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
二月十五日。
滅後一千一十七年。
教至中夏。
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如是。
統全經而言。
我者。
佛幼弟阿難自稱也。
梵語阿難。
華言慶喜。
淨飯王幼子。
或雲其侄。
于佛成道日生。
舉國慶喜。
故名。
年二十出家。
又十年。
佛命為侍者。
佛涅槃時。
阿難請問一切經旨。
當置何語。
佛言當置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處。
同某人。
使天下後世。
知法有本源。
非世人所可妄說也。
舍衛國。
是中天竺波斯匿王之國。
王太子名祇陀。
樹是祇陀所施。
故名祇樹。
給孤獨園者。
王之宰臣名須達拏。
常在此國赈濟孤獨貧人。
人稱為給孤獨長者。
涅槃經雲。
須達長者。
本舍衛人。
初未知佛。
為聘婦故。
入王舍衛城。
因珊壇那。
見佛生信。
請歸舍衛。
佛令身子選衆居處。
得祇陀園。
長者問價。
太子戲答。
金布地滿。
即當賣與。
長者布金。
太子感歎。
遂與易地。
地所有樹。
并以施佛。
因立精舍。
長者太子。
交相發心。
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比丘。
華言乞士。
乞食資身。
乞法資心。
大比丘者。
以通大乘言也。
佛為三界之尊。
故稱世尊。
乞食者。
佛是金輪王子。
而自持缽乞食。
為欲教化衆生。
舍離憍慢也。
時長老須菩提(至)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長者。
有齒德之稱也。
須菩提。
華言善現。
一言善言。
一雲空生。
其生之日。
室家皆空。
父母驚異。
相師占雲。
既善且吉。
因名焉。
為佛大弟子之一。
長水經疏。
袒。
肉袒也。
西方俗儀。
見王者必肉袒。
示非敢有犯。
佛教亦随用者。
然此以表将荷大德之重擔耳。
肩偏袒。
膝着地。
手合掌。
皆彼國禮也。
敬為入道之門。
凡事皆當敬。
況欲領聞聖教乎。
如來者。
佛号也。
謂之如者。
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
而無所蔽。
慧則通無量劫事。
而無所礙。
能變現為一切衆生。
而無所不可。
是誠自如者也。
謂之來者。
以真性随所而來現。
若人至誠禱告。
則有感應。
若欲為一切衆生設化。
則現色身。
皆其來者也。
如者真性之本體。
來者。
真性之應用也。
護念付囑。
謂如來起慈悲心。
衛護眷念。
俾信受是法。
付委囑托俾奉行是法。
須菩提于大衆聽法之初。
未遑他恤。
惟願如來起慈悲心。
為之護念付囑也。
菩薩。
修道者之通稱。
梵語。
菩提薩埵。
省文也。
菩提。
華言覺道。
薩埵。
華言大心衆生。
以大心入佛道。
故名菩薩。
諸菩薩。
乃指大衆言之也。
阿。
訓無。
耨多羅。
訓上。
三。
訓正。
藐。
訓等。
菩提。
訓覺。
言無上正等正覺。
廣大包含。
無以複加。
故曰無上。
靈蠢同具。
高下平等。
故曰正等。
萬理全備。
圓明普照。
故曰正覺。
雲何應住。
謂當住于何慮也。
雲何降伏其心。
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思心也。
僧若讷曰。
須菩提正發此二問。
一問衆生發無上心。
欲求般若。
雲何以安住谛理。
二問降伏惑心。
雲何以折攝散亂。
一經所說。
不出此住降而已。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哉者。
歎其問之切也。
谛審也。
如是者。
指下文所言也。
唯。
應之速也。
然。
是其言也。
願樂欲聞者。
須菩提喜之甚。
而不覺其詞之複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至)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說降心。
先言降而後言住者。
猶言。
先去私而後存理也。
然說降而住即在其中。
摩诃。
華言大也。
卵生。
為魚鳥龜蛇一類。
胎生。
為人畜龍仙一類。
濕生。
為含蠢蠕動一類。
化生。
為轉蛻飛行一類。
有色。
為休咎精明一類。
無色。
為空散銷沉一類。
有想。
為鬼神精靈一類。
無想。
為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一類。
非有想非無想。
是概指楞嚴經所雲。
諸天人不了妙覺明心。
妄随七趣沉溺。
補特伽羅者而言。
涅槃。
華言圓寂。
無餘涅槃。
即楞嚴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