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堂而入室也。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此正明大千寶施。
若出有心。
皆染污行。
獲福有限。
且亦不實。
如來必不肯說得福德多。
以上反顯有心非實。
福亦不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者。
此順釋也。
所言多者。
以是不可得心而行于檀度。
深達福德。
其性本空。
毫無希望。
要知雖不期福德。
而福德自成。
正猶空谷風雲。
然谷不與風雲期。
而風雲自至。
亦如深山草木。
而山不與草木約。
則草木自生。
是知以不可得心。
無住行施。
其所得福德。
乃無漏無為無上之果。
故雲甚多。
此中無字。
正是離相無住之無。
故如來說福德多也。
然此正明佛具五眼。
徹見三心。
一切衆生事理二行。
福德淺深。
悉知悉見也。
以顯平等本體。
不可以有心求。
亦不可着無心覓。
乃教吾人一念不生。
則全體皆現。
所謂不可得中恁麼得也。
△二約色相言說三。
一示即色非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此釋上文。
若福德有實。
則不說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多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
謂世出世間福德之多。
莫過于佛。
所謂萬德莊嚴。
百福相好。
可謂多矣。
故拈色身見審。
欲令當機知此福德有實。
則不說多之所以也。
故雲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空生對曰。
不也。
世尊。
隻此一答。
是福德有實不說多之義。
則不待辯而自明矣。
故決之曰。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此正顯佛非色見。
蓋清淨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豈可以色見哉。
此正顯福德無實。
如來說多耳。
言具足者。
即成就八十種随形好也。
而言八十種者。
名載法數。
茲不繁述。
需者查之。
此明無好不具。
無相不足。
言色身者。
即如來應身也。
雖然無相不具。
無好不足。
亦不出乎色法。
故言色身也。
以此觀之。
則如來具足色身。
尚屬有為。
猶非一塵不染般若本體。
而況三乘六道之色身乎。
當知一落色身。
即屬有為。
而非無為之本體也。
故下徴釋。
謂如來尋常說色身萬德莊嚴。
百福相好者。
此何以故。
以佛順俗谛。
說具足色身。
順真谛。
說即非具足色身。
順中道第一義谛。
說是名具足色身。
此中說不應以具足見者。
乃就真谛而言之也。
△二示即相離相。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此承上文。
不惟色身如此。
即其色相亦然。
所言相者。
即華嚴相海雲。
如來頂上有三十二衆寶莊嚴相。
其次眉間眼鼻。
各一相。
舌有四相。
口有五相。
齒間唇頸各一相。
右肩二相。
左肩三相。
胸臆一相吉詳。
左右邊共十相。
左右手共十三相。
陰藏一相。
兩臀兩?。
左右伊尼。
鹿王腨。
共有六相。
寶腨上毛一相。
兩足共十三相。
以上共九十七種大人相也。
若廣而論之。
則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
微塵數大人相。
一一身分。
衆寶妙相以為莊嚴。
所謂相相無邊。
無一相而不具足。
故雲具足相也。
此報身也。
雖然相好莊嚴。
亦屬有為。
非同法身。
離相清淨。
真如平等。
自性般若本體。
如來之像。
尚然乃爾。
何況九法界之相乎。
要知一落有相。
即非離相法身般若之本體矣。
故當機答曰。
不也。
世尊。
不應以諸相見也。
然複徴雲。
如來尋常說具足相。
并相海無邊者。
此何以故。
以佛順俗說具足。
順真說即非。
順中道說是名。
此說不應者。
亦就真而說也。
須知佛相既非。
則一切俱非。
不妨俱非亦非。
正是行到水窮處矣。
到得這裡。
則色色真如。
相相實相。
所謂坐看雲起時也。
若然。
則不但佛身是名法身實相。
即九界身相。
亦皆法身實相矣。
甯非平等真如。
般若本體者哉。
△三示即說非說。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此複承前二章謂不但身相非身相。
即說法亦非說法也。
恐當機意謂色身相好既不可得。
然則現在祇園會上說法的。
這個黃面老漢卻又是誰。
聻。
以故世尊。
乃呼名而告之曰。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
勿者。
禁止之辭。
猶雲不可也。
謂者。
乃私竊而評議也。
須知佛本無念。
汝若謂如來作是念。
則不可耳。
何則。
佛所說法。
無非應機而談。
遂見如來有所說法。
若在法身地上。
原無能說之者。
蓋法不自說其法。
如眼不自見其眼也。
即雖應機說法。
實無能說之心。
正由無念。
方能說法。
謂作是念可乎。
故佛誡之言。
莫作是念。
蓋上之作念。
乃是勿謂佛作念。
此之作念。
系佛誡當機也。
言作念者。
所謂起心動意曰作。
明記不忘為念。
正言汝等不可起心動念。
私竊品題。
将謂如來有所說法。
何所以故。
設若有人。
私竊謂言道。
我如來有所說法。
若爾。
不唯不是贊佛。
乃真謗佛也。
以佛所說之法。
無非對症發藥。
原無定在。
不過去衆生執着之病耳。
若衆生病除。
則藥亦棄。
若謂如來有一定空有等法。
豈非謗佛而何。
不唯謗佛。
亦且不解如來所說之義矣。
以是義故。
所以誡爾。
須菩提。
莫作是念也。
然在如來現相說法。
無非因機施設。
皆是向無色相處現色相。
而于無言說中示言說。
須知言說法者。
此如來順俗谛也。
言無法可說者。
如來順真谛也。
言是名說法者。
乃如來即俗即真。
即空即有。
順中道第一義谛也。
是皆如來說而無說。
無說而說耳。
正謂四十九年。
不曾說着一字者。
是也。
△三約衆生非生二。
一當機起疑問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此當機示疑。
以問深義也。
因世尊據生佛平等。
真空實相。
而明發心無法。
得果無法。
得記無法。
乃至菩薩度生無法。
嚴土無法。
達我無法。
所以然者。
皆由三心不可得也。
而況更明佛之色身非色身。
相好非相好。
說法非說法。
當機至此。
未免躊蹰。
是自亦未了。
兼為諸人。
故興是問。
此須菩提加慧命之稱者。
以前來深明般若。
善達佛慧。
妙悟無诤。
以慧為命。
故雲慧命。
此自利邊說也。
又且謹遵佛命。
轉教菩薩。
是傳佛慧命。
故曰慧命。
此利他邊說也。
蓋其意謂是法甚深。
現在還可。
若于末世。
頗有衆生。
聞是上來種種之法。
還能信得及不。
須識尊者此疑。
所謂替人擔憂也。
△二如來決答非生。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此正信心不無其人。
但人之與人。
稍不同耳。
所以佛言彼非衆生也。
正謂末世衆生。
能信此法。
而此衆生。
即非衆生。
乃聖人也。
何則。
以能信般若。
即信自心。
自心是佛。
自心作佛。
非聖而何。
但其惑業未盡斷。
相好未全具。
雖是聖人之心。
尚局凡夫之相。
故曰非不衆生。
以其心雖迥出時流。
其如形相。
尚滞生界故。
五住未盡。
二死未亡。
縱達煩惱性空。
猶有所知為障耳。
故徴釋雲。
蓋我言彼信心之人。
非衆生非不衆生者。
此何以故。
聻。
須菩提。
要知衆生衆生者。
此重言之義。
乃是釋上二句。
言既非衆生。
又曰衆生者。
何意。
下二句正釋。
謂如來說非衆生。
言非是凡夫衆生。
說是名衆生。
乃是說聖性衆生也。
然聖人亦稱衆生者。
不過是名而已。
實非凡夫之衆生也。
若約三谛分釋者。
以此信心衆生。
已是聖人。
尚名為衆生者。
是順俗谛之名也。
如來說非衆生者。
是順真谛聖人之名也。
是名衆生者。
乃聖凡不二。
順中道第一義谛之名也。
既雲不二。
豈非平等真如。
般若本體者哉。
△二直顯三。
一善吉呈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此當機呈悟也。
因聞色身非色身。
相好非相好。
說法無所說。
衆生非衆生。
是能度所度。
能說所說。
一切皆空。
始知實無有法矣。
方解半觔原是八兩。
故此白言。
然則佛得菩提。
乃當真為無所得耶。
而此耶字。
雖似疑辭。
卻是悟處。
當知尊者悟處。
也隻悟得個無所得耶。
夫無所得。
方是真得。
正所謂無所不得。
為極妥極當矣。
△二如來印證。
佛言。
如是。
如是。
此如來因當機會無所有得之旨。
且極妥當。
故印可之曰。
如是如是。
以言其極當也。
△三正顯本體二。
一自性平等三。
一本無欠餘。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伸印證之意。
蓋我所以道如是如是者。
以無上正等正覺。
乃佛自證之理。
設有一法可加。
則不得謂之無上。
有一法可減。
則不得謂之正等。
若有加減。
則不得謂之正覺。
因其無欠無餘。
故稱無上正等正覺。
須知不但無有多法。
亦無少法可得也。
即阿耨菩提。
亦無有法。
故言是名等。
既無一法可以加減。
非平等本體而何哉。
△二本無高下二。
一直示平等。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上無少法可得也。
謂佛于阿耨菩提無上心法。
言無有少法可得者。
以是真如自性。
實相妙法。
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
下與九界衆生等。
故曰是法平等。
由其平等。
是以諸佛雖高。
此菩提心法亦無有高。
衆生雖下。
此菩提心法亦無有下。
故言無有高下。
由其無高無下。
所以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故曰平等。
若然。
豈非真如自性。
般若本體者乎。
此正如來以平等本體。
直示諸人也。
須知此平等二字。
乃佛出世本懷。
亦此經之教眼也。
若夫序文着衣持缽。
入舍衛城次第而乞。
此明如來行平等之事也。
至于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收衣而坐。
此顯如來證平等之理也。
及乎正宗文中。
問答發揮。
皆如來說平等之法也。
即其降心離相。
住心無住。
乃彰此平等之用也。
而至菩提無法。
展轉推詳。
皆顯此平等之體也。
自此之後。
雖有多文。
無非顯此平等之義也。
即當機前來涕淚悲泣。
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
今者複呈菩提無得。
正悟入此平等之體也。
故知此是法平等一句經文。
乃如來畫龍點睛。
隻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耳。
讀是經者。
亦不可不着眼也。
△二轉釋平等。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此轉釋平等所以。
正恐當機意謂理既平等。
何用修習。
故佛舉此而轉釋也。
然雖平等。
非謂不修。
得成正覺。
但修有二。
一随相修。
二離相修。
若依随相之修。
則不得菩提。
設能達得心法平等。
以無我等四相。
離相而修一切善法。
則得菩提。
言一切善法者。
即四攝六度。
乃至十八不共等法是也。
蓋須菩提所言下。
是名善法亦空也。
謂我所以說一切善法者。
此不過順俗谛斷衆生之執無也。
我所以說即非善法者。
無非順真谛破衆生之執有也。
我所以說是名善法者。
亦不過順中道第一義谛破衆生之執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也。
以是而觀。
四句既遣。
百非斯盡。
豈非實相真空。
自性平等之體耶。
△三引事顯勝。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此因上明無修而修。
無得而得。
平等自性。
實相本體。
以其經義甚深。
故宜舉斯而較勝也。
然以山王寶聚。
不及四句經文。
以寶施屬有為善法。
此四句乃無為善法。
正顯般若為最勝也。
蓋此四句所诠之理。
乃平等自性也。
稍有相應。
則妙覺圓明。
因果交徹。
理事融通。
即不持戒。
而毗尼嚴淨。
即不集福。
而萬德莊嚴。
即不出家。
而出家事畢。
即不求佛。
而成佛有餘。
然則也須絕去百非。
離卻四句始得。
不然。
則好個阿師。
又恁麼去也。
此經凡較量以般若為貴者。
須知地力不及水。
水不及火。
火不及風。
以其質愈微。
則其勢愈重。
然風又不及心。
以其心無形相也。
故其力更不可思議矣。
正是千錐劄地。
不若鈍鍬一捺耳。
△二諸相平等五。
一約生佛以顯平等。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自此至經終。
皆展轉明上文平等之義也。
正恐尊者秪知向自性内覓平等。
故我如來廓而充之。
令伊向法法頭頭識取此理。
故自此而下五章經文。
以明無住而非真如自性。
實相平等之本體也。
正明能度所度皆不可得。
以成一相平等耳。
前雲我于菩提無少可得。
又雲無我人四相。
修一切善法。
然恐當機謂既修善法。
必度衆生。
既有能度。
必有所度。
何謂平等。
聻。
故佛以金剛王寶劍而掃蕩之曰。
須菩提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此正明大千寶施。
若出有心。
皆染污行。
獲福有限。
且亦不實。
如來必不肯說得福德多。
以上反顯有心非實。
福亦不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者。
此順釋也。
所言多者。
以是不可得心而行于檀度。
深達福德。
其性本空。
毫無希望。
要知雖不期福德。
而福德自成。
正猶空谷風雲。
然谷不與風雲期。
而風雲自至。
亦如深山草木。
而山不與草木約。
則草木自生。
是知以不可得心。
無住行施。
其所得福德。
乃無漏無為無上之果。
故雲甚多。
此中無字。
正是離相無住之無。
故如來說福德多也。
然此正明佛具五眼。
徹見三心。
一切衆生事理二行。
福德淺深。
悉知悉見也。
以顯平等本體。
不可以有心求。
亦不可着無心覓。
乃教吾人一念不生。
則全體皆現。
所謂不可得中恁麼得也。
△二約色相言說三。
一示即色非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此釋上文。
若福德有實。
則不說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多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
謂世出世間福德之多。
莫過于佛。
所謂萬德莊嚴。
百福相好。
可謂多矣。
故拈色身見審。
欲令當機知此福德有實。
則不說多之所以也。
故雲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空生對曰。
不也。
世尊。
隻此一答。
是福德有實不說多之義。
則不待辯而自明矣。
故決之曰。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此正顯佛非色見。
蓋清淨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豈可以色見哉。
此正顯福德無實。
如來說多耳。
言具足者。
即成就八十種随形好也。
而言八十種者。
名載法數。
茲不繁述。
需者查之。
此明無好不具。
無相不足。
言色身者。
即如來應身也。
雖然無相不具。
無好不足。
亦不出乎色法。
故言色身也。
以此觀之。
則如來具足色身。
尚屬有為。
猶非一塵不染般若本體。
而況三乘六道之色身乎。
當知一落色身。
即屬有為。
而非無為之本體也。
故下徴釋。
謂如來尋常說色身萬德莊嚴。
百福相好者。
此何以故。
以佛順俗谛。
說具足色身。
順真谛。
說即非具足色身。
順中道第一義谛。
說是名具足色身。
此中說不應以具足見者。
乃就真谛而言之也。
△二示即相離相。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此承上文。
不惟色身如此。
即其色相亦然。
所言相者。
即華嚴相海雲。
如來頂上有三十二衆寶莊嚴相。
其次眉間眼鼻。
各一相。
舌有四相。
口有五相。
齒間唇頸各一相。
右肩二相。
左肩三相。
胸臆一相吉詳。
左右邊共十相。
左右手共十三相。
陰藏一相。
兩臀兩?。
左右伊尼。
鹿王腨。
共有六相。
寶腨上毛一相。
兩足共十三相。
以上共九十七種大人相也。
若廣而論之。
則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
微塵數大人相。
一一身分。
衆寶妙相以為莊嚴。
所謂相相無邊。
無一相而不具足。
故雲具足相也。
此報身也。
雖然相好莊嚴。
亦屬有為。
非同法身。
離相清淨。
真如平等。
自性般若本體。
如來之像。
尚然乃爾。
何況九法界之相乎。
要知一落有相。
即非離相法身般若之本體矣。
故當機答曰。
不也。
世尊。
不應以諸相見也。
然複徴雲。
如來尋常說具足相。
并相海無邊者。
此何以故。
以佛順俗說具足。
順真說即非。
順中道說是名。
此說不應者。
亦就真而說也。
須知佛相既非。
則一切俱非。
不妨俱非亦非。
正是行到水窮處矣。
到得這裡。
則色色真如。
相相實相。
所謂坐看雲起時也。
若然。
則不但佛身是名法身實相。
即九界身相。
亦皆法身實相矣。
甯非平等真如。
般若本體者哉。
△三示即說非說。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此複承前二章謂不但身相非身相。
即說法亦非說法也。
恐當機意謂色身相好既不可得。
然則現在祇園會上說法的。
這個黃面老漢卻又是誰。
聻。
以故世尊。
乃呼名而告之曰。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
勿者。
禁止之辭。
猶雲不可也。
謂者。
乃私竊而評議也。
須知佛本無念。
汝若謂如來作是念。
則不可耳。
何則。
佛所說法。
無非應機而談。
遂見如來有所說法。
若在法身地上。
原無能說之者。
蓋法不自說其法。
如眼不自見其眼也。
即雖應機說法。
實無能說之心。
正由無念。
方能說法。
謂作是念可乎。
故佛誡之言。
莫作是念。
蓋上之作念。
乃是勿謂佛作念。
此之作念。
系佛誡當機也。
言作念者。
所謂起心動意曰作。
明記不忘為念。
正言汝等不可起心動念。
私竊品題。
将謂如來有所說法。
何所以故。
設若有人。
私竊謂言道。
我如來有所說法。
若爾。
不唯不是贊佛。
乃真謗佛也。
以佛所說之法。
無非對症發藥。
原無定在。
不過去衆生執着之病耳。
若衆生病除。
則藥亦棄。
若謂如來有一定空有等法。
豈非謗佛而何。
不唯謗佛。
亦且不解如來所說之義矣。
以是義故。
所以誡爾。
須菩提。
莫作是念也。
然在如來現相說法。
無非因機施設。
皆是向無色相處現色相。
而于無言說中示言說。
須知言說法者。
此如來順俗谛也。
言無法可說者。
如來順真谛也。
言是名說法者。
乃如來即俗即真。
即空即有。
順中道第一義谛也。
是皆如來說而無說。
無說而說耳。
正謂四十九年。
不曾說着一字者。
是也。
△三約衆生非生二。
一當機起疑問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此當機示疑。
以問深義也。
因世尊據生佛平等。
真空實相。
而明發心無法。
得果無法。
得記無法。
乃至菩薩度生無法。
嚴土無法。
達我無法。
所以然者。
皆由三心不可得也。
而況更明佛之色身非色身。
相好非相好。
說法非說法。
當機至此。
未免躊蹰。
是自亦未了。
兼為諸人。
故興是問。
此須菩提加慧命之稱者。
以前來深明般若。
善達佛慧。
妙悟無诤。
以慧為命。
故雲慧命。
此自利邊說也。
又且謹遵佛命。
轉教菩薩。
是傳佛慧命。
故曰慧命。
此利他邊說也。
蓋其意謂是法甚深。
現在還可。
若于末世。
頗有衆生。
聞是上來種種之法。
還能信得及不。
須識尊者此疑。
所謂替人擔憂也。
△二如來決答非生。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此正信心不無其人。
但人之與人。
稍不同耳。
所以佛言彼非衆生也。
正謂末世衆生。
能信此法。
而此衆生。
即非衆生。
乃聖人也。
何則。
以能信般若。
即信自心。
自心是佛。
自心作佛。
非聖而何。
但其惑業未盡斷。
相好未全具。
雖是聖人之心。
尚局凡夫之相。
故曰非不衆生。
以其心雖迥出時流。
其如形相。
尚滞生界故。
五住未盡。
二死未亡。
縱達煩惱性空。
猶有所知為障耳。
故徴釋雲。
蓋我言彼信心之人。
非衆生非不衆生者。
此何以故。
聻。
須菩提。
要知衆生衆生者。
此重言之義。
乃是釋上二句。
言既非衆生。
又曰衆生者。
何意。
下二句正釋。
謂如來說非衆生。
言非是凡夫衆生。
說是名衆生。
乃是說聖性衆生也。
然聖人亦稱衆生者。
不過是名而已。
實非凡夫之衆生也。
若約三谛分釋者。
以此信心衆生。
已是聖人。
尚名為衆生者。
是順俗谛之名也。
如來說非衆生者。
是順真谛聖人之名也。
是名衆生者。
乃聖凡不二。
順中道第一義谛之名也。
既雲不二。
豈非平等真如。
般若本體者哉。
△二直顯三。
一善吉呈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此當機呈悟也。
因聞色身非色身。
相好非相好。
說法無所說。
衆生非衆生。
是能度所度。
能說所說。
一切皆空。
始知實無有法矣。
方解半觔原是八兩。
故此白言。
然則佛得菩提。
乃當真為無所得耶。
而此耶字。
雖似疑辭。
卻是悟處。
當知尊者悟處。
也隻悟得個無所得耶。
夫無所得。
方是真得。
正所謂無所不得。
為極妥極當矣。
△二如來印證。
佛言。
如是。
如是。
此如來因當機會無所有得之旨。
且極妥當。
故印可之曰。
如是如是。
以言其極當也。
△三正顯本體二。
一自性平等三。
一本無欠餘。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伸印證之意。
蓋我所以道如是如是者。
以無上正等正覺。
乃佛自證之理。
設有一法可加。
則不得謂之無上。
有一法可減。
則不得謂之正等。
若有加減。
則不得謂之正覺。
因其無欠無餘。
故稱無上正等正覺。
須知不但無有多法。
亦無少法可得也。
即阿耨菩提。
亦無有法。
故言是名等。
既無一法可以加減。
非平等本體而何哉。
△二本無高下二。
一直示平等。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上無少法可得也。
謂佛于阿耨菩提無上心法。
言無有少法可得者。
以是真如自性。
實相妙法。
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
下與九界衆生等。
故曰是法平等。
由其平等。
是以諸佛雖高。
此菩提心法亦無有高。
衆生雖下。
此菩提心法亦無有下。
故言無有高下。
由其無高無下。
所以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故曰平等。
若然。
豈非真如自性。
般若本體者乎。
此正如來以平等本體。
直示諸人也。
須知此平等二字。
乃佛出世本懷。
亦此經之教眼也。
若夫序文着衣持缽。
入舍衛城次第而乞。
此明如來行平等之事也。
至于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收衣而坐。
此顯如來證平等之理也。
及乎正宗文中。
問答發揮。
皆如來說平等之法也。
即其降心離相。
住心無住。
乃彰此平等之用也。
而至菩提無法。
展轉推詳。
皆顯此平等之體也。
自此之後。
雖有多文。
無非顯此平等之義也。
即當機前來涕淚悲泣。
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
今者複呈菩提無得。
正悟入此平等之體也。
故知此是法平等一句經文。
乃如來畫龍點睛。
隻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耳。
讀是經者。
亦不可不着眼也。
△二轉釋平等。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此轉釋平等所以。
正恐當機意謂理既平等。
何用修習。
故佛舉此而轉釋也。
然雖平等。
非謂不修。
得成正覺。
但修有二。
一随相修。
二離相修。
若依随相之修。
則不得菩提。
設能達得心法平等。
以無我等四相。
離相而修一切善法。
則得菩提。
言一切善法者。
即四攝六度。
乃至十八不共等法是也。
蓋須菩提所言下。
是名善法亦空也。
謂我所以說一切善法者。
此不過順俗谛斷衆生之執無也。
我所以說即非善法者。
無非順真谛破衆生之執有也。
我所以說是名善法者。
亦不過順中道第一義谛破衆生之執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也。
以是而觀。
四句既遣。
百非斯盡。
豈非實相真空。
自性平等之體耶。
△三引事顯勝。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此因上明無修而修。
無得而得。
平等自性。
實相本體。
以其經義甚深。
故宜舉斯而較勝也。
然以山王寶聚。
不及四句經文。
以寶施屬有為善法。
此四句乃無為善法。
正顯般若為最勝也。
蓋此四句所诠之理。
乃平等自性也。
稍有相應。
則妙覺圓明。
因果交徹。
理事融通。
即不持戒。
而毗尼嚴淨。
即不集福。
而萬德莊嚴。
即不出家。
而出家事畢。
即不求佛。
而成佛有餘。
然則也須絕去百非。
離卻四句始得。
不然。
則好個阿師。
又恁麼去也。
此經凡較量以般若為貴者。
須知地力不及水。
水不及火。
火不及風。
以其質愈微。
則其勢愈重。
然風又不及心。
以其心無形相也。
故其力更不可思議矣。
正是千錐劄地。
不若鈍鍬一捺耳。
△二諸相平等五。
一約生佛以顯平等。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自此至經終。
皆展轉明上文平等之義也。
正恐尊者秪知向自性内覓平等。
故我如來廓而充之。
令伊向法法頭頭識取此理。
故自此而下五章經文。
以明無住而非真如自性。
實相平等之本體也。
正明能度所度皆不可得。
以成一相平等耳。
前雲我于菩提無少可得。
又雲無我人四相。
修一切善法。
然恐當機謂既修善法。
必度衆生。
既有能度。
必有所度。
何謂平等。
聻。
故佛以金剛王寶劍而掃蕩之曰。
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