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下

關燈
也。

    固知一切非一切。

    則無實矣。

    一切即一切。

    則無虛也明矣。

    亦說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

    故曰無實。

    由無所得。

    而今日得以成佛。

    名釋迦牟尼。

    此所以為無虛也。

     △二喻釋。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此以喻結法也。

    前文以須彌大身。

    喻結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此複以非身大身。

    喻即非一切法。

    是名一切法。

    以結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也。

    蓋佛說譬如人身長大。

    配上文所言一切法喻真如法身。

    遍在俗谛。

    具無量功德名大。

    乃相大也。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配上文即非一切法。

    喻真如法身。

    離一切障。

    獨居真谛名大。

    為用大也。

    是名大身。

    配上文是名一切法。

    喻真如法身。

    即俗即真。

    有相有用。

    名為妙大。

    是體大也。

    故論雲。

    非身者。

    無有諸相。

    是名大身者。

    有真如體。

    名妙大身。

     問。

    經文才舉譬如人身長大。

    佛言似尚未竟。

    當機何得平空攔住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若是。

    則當機豈不鹵莽乎。

    答。

    查餘五譯。

    文勢皆然。

    審其所以。

    知非當機答辭。

    乃佛拈前無住章中。

    當機已解之文。

    為此中結證之辭。

    如曰。

    我說一切法。

    即非一切法。

    是名一切法。

    以明真如法身。

    非大為大。

    曾對汝說譬如人身長大。

    汝須菩提言。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汝既知前無住為大。

    應亦知此無法為大。

    更複何疑。

    此正喻結實無有法也。

     △二約因三。

    一明度生無法。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是故佛諸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此示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應前當生如是心也。

    由上如來引己于然燈佛時。

    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為菩薩作則。

    故茲特示雲。

    菩薩亦複如是。

    設作一念。

    我能度生。

    則非菩薩。

    何則。

    以其有生可度。

    則能所不忘。

    四相宛爾。

    何得名之為菩薩。

    故雲即非菩薩。

    然則如何方為菩薩。

    聻。

    須菩提。

    應當了知。

    若據實而言。

    須破三執。

    證三空。

    了諸法如幻。

    全一平等真如。

    實相妙體。

    除此之外。

    實無别有之法。

    方得名之為菩薩也。

    以是義故。

    佛說一切法。

    既一切法皆是佛法。

    則無複四相矣。

    故雲是故一切法。

    無我人等相。

    以我人等無故。

    則能所俱空。

    并其俱空亦空。

    實無一法當情。

    則菩薩雖終日度。

    而無一生之可度。

    雖終日說。

    而無一法之可說者此也。

    斯正菩薩度而無度。

    無度而度也。

     △二明嚴土無法。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示真如自性。

    法身地上。

    亦無所嚴之土。

    故言須菩提。

    若使上求下化菩薩。

    凡萌一念能所。

    謂我能莊嚴佛土。

    是自誇其德。

    自伐其功。

    即為三輪不泯。

    四相全具。

    何得謂之上求大覺。

    下化有情之菩薩哉。

    故言即非菩薩也。

    何以故徴釋。

    謂既真如自性。

    菩提法身。

    不可以言莊嚴。

    何所以故。

    如來尋常又教菩薩修六度。

    化衆生。

    莊嚴佛土耶。

    以尋常教莊嚴者。

    乃就俗谛明真如法身有莊嚴也。

    今日說即非莊嚴者。

    是就真谛說真如法身。

    本來清淨。

    猶若太虛。

    若欲莊嚴。

    即是為混沌以開竅。

    代虛空而畫眉。

    可謂無事生事矣。

    須知心淨土淨。

    将甚莊嚴。

    故說即非莊嚴。

    此明當體全空也。

    是名者。

    乃就勝義第一義谛。

    明真如法身。

    不落有無。

    遠離凡聖。

    雖無莊嚴。

    然亦不廢莊嚴。

    故雲是名莊嚴。

    是于無莊嚴中。

    而說莊嚴也。

    正教菩薩以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耳。

     △三明達我無法。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結菩薩實無有法也。

    正謂度生莊嚴。

    展轉推窮。

    實無有法。

    然則須菩提。

    凡言有生可度。

    有土可嚴。

    即不名菩薩者何也。

    以能通達無我法者。

    方是菩薩。

    設言有生能度。

    則不達衆生性空。

    若雲有土可嚴。

    是不達諸法性空。

    是則三執具而三空隐。

    安得謂之菩薩。

    故雲即不名也。

    今既于此通得衆生性空。

    自無我執。

    達得諸法性空。

    自無法非法執。

    是三執破而三空顯。

    故如來說真是菩薩。

    此中經文。

    應雲。

    通達無我無法。

    其義始足。

    以秦譯尚減。

    略一無字耳。

    且經文有三番即非菩薩之語。

    初約能發心。

    次約能度生。

    三約所嚴土。

    皆反顯不得人法俱空。

    即非菩薩。

    至此文義皆極。

    故順結之曰。

    若果真是菩薩。

    自必人法俱空。

    方名真是。

     然真是二字。

    翻前即非。

    此佛語照應之妙。

    如珠之走盤。

    獅之擲兒。

    一點不放空也。

    言真是菩薩。

    則能通達此法。

    所謂通則無物可壅。

    達則無法可礙。

    正是一竅虛通。

    八面玲珑。

    無象無私春入律。

    不留不礙月行空。

    若爾。

    方是通達無我.法者。

    不入世間妄情。

    不落出世聖解。

    此則為真實發菩提心之真菩薩也。

    設不達此。

    則不得名菩薩矣。

     △二直顯般若本體二。

    一審示三。

    一約知見圓明三。

    一示佛見圓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此因前文說通達無我無法真是菩薩。

    恐其菩薩未識真如不變。

    而妙能随緣之義。

    或執之曰。

    無我無法。

    隻此就是真菩薩矣。

    将謂究竟要知雖無生法二執。

    若一執定以此為是。

    則又坐在俱空境上。

    正是雲門道的法身有兩般病。

    到得法身邊。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

    放過即不可。

    仔細檢點将來。

    有甚麼氣息。

    亦是病。

    故文殊暫起法見。

    如來威神。

    攝入二鐵圍山者此也。

    此正為隻知寂然不動。

    以為了當。

    庶不解感而遂通的道理。

    豈不向死水裡渰殺耶。

    故佛曆曆審問。

    以發明耳。

    良由如來圓具五眼。

    故能徹見三心。

    以心非心。

    則衆生性空。

    悟得此理。

    雖是終日度生。

    而實無衆生可度。

    斯教菩薩雖無我法。

    不妨稱性起用。

    而熾然度生也。

    故說如來五眼。

    不離衆生肉眼。

    正顯生佛平等。

    以證上文。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之義也。

     此先問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且道瞿昙老子。

    為甚麼發此一問。

    向下當機。

    意謂縱觀如來青蓮花眼。

    亦在佛面。

    故雲如來有肉眼。

    這是甚麼意思。

    豈有三界大師。

    四生慈父。

    尚不知平日具眼不具眼。

    轉向當機口角邊覓消息。

    讨下落耶。

    蓋我世尊。

    良有深意。

    所以道如來還有肉眼不。

    隻此一問。

    将個般若本體。

    平等真如。

    滿盤托出矣。

    何則。

    以當機答有肉眼。

    既有肉眼。

    則我如來不異凡夫。

    且凡夫亦有肉眼。

    則凡夫何嘗非佛。

    故雲有肉眼。

    是明生.佛平等之道也。

     又問如來有天眼不。

    蓋當機意謂佛号天中天。

    豈無天眼。

    故雲有天眼。

    則我如來何異諸天。

    且諸天亦有天眼。

    何異于佛。

    此明天.佛平等也。

     次又問雲。

    如來有慧眼不。

    此慧眼即小乘聖人具者。

    故經雲。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是也。

    而當機謂佛乃聖中聖。

    烏得無慧眼。

    故答之曰。

    有慧眼。

    既有慧眼。

    則我如來何異小聖。

    然且小聖亦具慧眼。

    則小聖與佛何殊。

    此正顯小大平等也。

     而更問雲。

    如來有法眼不。

    當機意謂佛号法中王。

    烏可無法眼。

    故雲有法眼。

    既有法眼。

    則我如來何異菩薩。

    然則菩薩亦具法眼。

    又且菩薩與佛何别。

    此明因果平等也。

    如來至此。

    更複問曰。

    如來有佛眼不。

    當機謂三覺圓明。

    稱之為佛。

    奚無佛眼。

    故答之曰。

    有佛眼。

    既有佛眼。

    則我如來與諸佛無異。

    且諸佛亦具佛眼。

    于我如來無别。

    此顯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佛佛道同也。

    不唯佛與諸佛是同。

    亦且在凡同凡。

    在天同天。

    在聖同聖。

    在菩薩同菩薩。

    在諸佛同諸佛。

    所謂溪山雖别。

    風月是同。

    正明平等真如。

    實相本體。

    在聖不增。

    處凡不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者。

    此也。

    然上五眼。

    若局而論之。

    則各有揀别。

    所謂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以是義故。

    後後勝于前前。

    而前前劣于後後。

    故凡夫唯一。

    天人通二。

    小聖具三。

    菩薩有四。

    唯佛具五。

    所以徹見真如。

    生佛情空。

    一相平等也。

     △二示佛知圓知。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以上文明佛能見之眼。

    此明所見之生心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沙。

    佛說是沙不。

    乃即事以驗證也。

    如是世尊下。

    即當機證信。

    佛具肉眼。

    不異凡夫。

    以凡夫說是沙。

    佛亦說是沙。

    然凡夫但知是沙。

    不知一河之沙。

    數有多少。

    佛則知之。

    此佛所具肉眼。

    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下。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等。

    此驗佛有天眼也。

    一恒河長四十裡。

    其中沙細如面。

    有一沙。

    派一河。

    派盡其沙。

    則恒河之多無量。

    無邊恒河沙。

    以派世界。

    有一沙。

    計一世界。

    每一世界。

    各有三千大千之數。

    則世界複成無量無邊。

    在諸天眼。

    縱能知一河沙足矣。

    而況沙等恒河。

    複派沙等世界。

    而界複各具三千大千之數。

    則諸天之眼。

    不能及矣。

    然佛雖曰天眼。

    則能盡見。

    正謂山河天眼裡。

    世界法身中。

    雖佛示同天眼。

    而諸天之所不能及也。

     然佛告須菩提下。

    明佛具慧眼之實。

    言國土者。

    即世界也。

    謂無量無邊沙數世界。

    每一世界。

    有若幹衆生。

    一一衆生有若幹心性。

    在二乘慧眼。

    縱有他心。

    亦不及此。

    而佛雖示同慧眼。

    無分情器。

    一切悉見。

    此所以超乎二乘。

    而二乘之慧眼。

    不可得而比也。

    何以故下。

    徴明佛具法眼之實。

    謂何所以故。

    沙界生心。

    佛悉盡知。

    聻。

    以衆生心行雖多。

    不過以颠倒妄識為心。

    皆非真實常住之心。

    故曰如來說諸心為非心也。

    是名為心者。

    正言妄識原無實體。

    徒有心名而已。

    在菩薩雖具法眼。

    尚未徹見生心皆妄。

    諸法盡空。

    然佛雖名法眼。

    而能盡知盡見。

    故法華經雲。

    我是一切知者。

    一切見者。

    乃至汝等天人。

    皆應到此。

    觐無上尊。

    以是而觀。

    則菩薩法眼。

    卻又不可及矣。

     所以者何下。

    徴釋非心為心。

    以證佛具佛眼之實。

    謂如是沙界無邊。

    衆生無量。

    心性若幹。

    佛悉知之者何也。

    良以一切衆生。

    三世遷流。

    妄想之心。

    原無實體。

    皆不可得也。

    故雲過去現在未來。

    皆不可得。

    言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

    現在不停故也。

     古德有雲。

    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緣無。

    妄緣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應知佛眼乃五眼之最。

    求其緻極。

    不出覓三世心不可得處而見。

    所以前章諄諄教菩薩發心度生。

    嚴土。

    皆不可得的。

    實無有法而為心者。

    此也。

    故可禅師求達磨安心。

    磨雲。

    将心來為汝安。

    可雲。

    覓心了不可得。

    磨雲。

    為汝安心竟。

    即德山向婆子買油糍點心。

    婆問三心不可得。

    汝點那一心。

    德山無對。

    迨至龍潭。

    吹滅紙燈始悟。

    雖然也隻會得個不可得心現前。

    諸人且道不可得心。

    畢竟是個甚麼。

    切莫作麻三斤。

    幹屎橛會。

    若是恁麼見解。

    則早落可得心。

    直饒不恁麼。

    亦落可得心也。

     △三示實福非福二。

    一明有實非多。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此承上文謂我言三心皆不可得。

    于汝須菩提意下雲何。

    設若有人。

    以不可得心為因。

    用滿三千大千七寶為緣。

    布施與人。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當機謂如是世尊。

    此如是者。

    正明以不可得心。

    如。

    于真如性空之是。

    故應和同聲而答之曰。

    如是世尊。

    此人既以不可得心為因。

    用七寶布施為緣。

    且布施七寶。

    複不住相。

    則福感無漏。

    誠甚多矣。

    此言甚多者。

    以七寶布施。

    縱雖住相。

    其福已多。

    況不住相。

    則所感福德。

    豈不甚多者哉。

    他譯此甚多下。

    皆有佛言如是如是。

    秦譯略此。

    或問。

    心既不可得。

    則修福亦不可得。

    如何能得甚多福德。

    此雲何通。

    答。

    豈不聞乎。

    犀因玩月紋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

    蓋月非有意于犀。

    而犀玩之生紋。

    雷非有心于象。

    而象驚之起花。

    以是類推。

    如雷長芭蕉。

    鐵轉磁石。

    皆無有心而有是力。

    物既尚爾。

    理何不然。

    是知不可得心。

    為不得之得。

    乃大得也。

    故言甚多。

    複何疑哉。

     △二明無實乃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如來就當機答福德多處。

    急轉一語。

    令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