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關燈
小
中
大
.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承上文。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而言。
空生妙悟法身。
能信能受。
能續佛慧命矣。
爾時故稱慧命須菩提。
此示生法一如。
無法可說。
無衆生可度也。
空生領悟無法可說之旨。
但恐未來衆生。
聞此妙法。
未知能信受不。
問佛。
蒙答雲。
若作此解。
便是衆生佛法。
分而為二矣。
當知衆生本如。
與法平等。
無有衆生之相。
故雲彼非衆生。
但以真如随緣而成衆生。
故雲非不衆生。
複語空生。
發明其故。
所謂衆生者。
謂我說一切法。
為度一切生。
既無一切生。
即無一切法。
法生衆生。
衆生生法。
是謂衆生生者。
是故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也。
空生意謂。
佛法因于衆生。
而後有法。
既無所得矣。
今佛所得無上菩提。
是有耶。
是無耶。
佛決其無。
故印可之。
告空生言。
無上菩提。
我與衆生。
同具真性。
本無得失。
無所得固爾。
即一切細微少許之法。
皆無所得。
是故名為無上菩提也。
複告之言。
所謂法者。
乃是衆生平等正覺之法。
悟之為佛。
無有高相。
迷為衆生。
無有下相。
故名為無上菩提也。
若着我人衆生壽者之相。
則非平等矣。
離卻四相。
修一切善法。
則得無上菩提矣。
善法者。
即經文所謂布施供養禮敬嚴土等。
皆名善法。
亦名有為法。
故雲非善法。
是名善法。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文雲。
善法既非。
則寶聚布施亦非善法。
惟般若功德。
方稱殊勝。
蓋以般若經中。
四句偈等。
乃是如來慧命所寄。
衆生迷悟所關。
若受持讀誦演說者。
便能續佛慧命。
能令衆生背迷合覺。
福德廣大。
比之寶聚布施。
相去多多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
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承上文雲。
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
是為度生功德。
恐人錯解。
謂如來有意于度生也。
故呼空生而曉之言。
勿謂如來作念度生。
汝亦勿作此念。
謂如來實有度生之相。
若有衆生為如來所度者。
如來便有能度之我。
有所度之人。
人等衆生。
我為壽者。
則非如來真我矣。
如來說法。
實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自生人我。
以為有我。
遂疑如來亦複有我耳。
要之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悟則為聖。
迷則為凡。
說是凡夫。
卻非凡夫。
而名之為凡夫者。
平等性智無聖無凡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此遙承具足身相而言。
三十二相即具足身相也。
因上文度生之解。
誠恐衆生起疑。
謂佛現身說法。
不離報身。
身屬色相。
法是音聲。
離卻色聲二者。
從何說法。
從何聞法耶。
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信能。
言下領悟。
不可以身相觀如來也。
佛再舉轉輪聖王以實之。
蓋以轉輪聖王。
亦具有此三十二相。
猶是凡夫。
喚作如來不得。
空生再申前悟。
如來不可以相觀者。
無相方是如來。
不可以色見。
不可以聲音求也。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按經中四句偈。
似指此四句而言。
一經之中。
無一偈字。
今明明說偈。
解當屬此。
要知此偈。
即前文無我人衆生壽者四句。
前句是标出名相。
此偈乃埽蕩邪解。
行邪行者。
即著相衆生。
從色聲邊。
橫生人我等見。
不見自性真如來。
即不見現前說法如來也。
味二我字。
當識真我。
即如來四德中。
常樂我淨之我。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前文說偈已。
又恐諸菩薩。
悟後起疑雲。
如來不可以色見。
不可以聲求。
經中所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離卻色聲。
誰是得者。
豈非斷滅諸相。
并無上菩提。
同歸斷滅。
乃是究竟耶。
此語空生。
總是反覆叮咛。
不可作斷滅會去。
以具足相而得菩提。
固然不是。
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
亦是斷滅邪見。
當知無上菩提本無斷滅。
說法度生。
總是掃除四相。
不曾教人。
并無上菩提。
同歸斷滅也。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經中屢言福報。
或淺或深。
或粗或細。
不一而足。
總是如來善觀衆生心量。
凡夫之人。
固然着相求福。
就是大心菩薩。
未得悟入時。
未免從法執上。
頻起福報之見。
菩薩既悟之後。
人法粗執已忘。
尚存微細法執。
未能盡化。
孜孜汲汲。
修行布施。
又複勸人布施。
猶有細微受福報之見在。
故說經至此。
重申明之。
說一不受二字。
蓋謂福報若無。
固無可受。
福報若有。
亦不容受。
三輪體空。
四相全無。
了達一切諸法無我。
成就無生法忍。
一切福報。
皆不可得。
無有與者。
亦無受者。
世界空。
七寶空。
能施所施皆空。
受與不受。
皆不可得。
到此方是福報極則。
受持經偈。
讀誦演說。
不消再說矣。
空生又慮菩薩法執。
如佛所說。
不受功德。
一切功德。
盡舍盡棄。
方成菩薩。
是斷絕世人作福之念矣。
故有此問。
如來曉之雲。
所言不受者。
乃當作福之時。
不起一念貪求著相之心。
是名不受。
即六祖所雲。
不思善。
不思惡。
初祖雲。
布施本無功德。
皆此意也。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承上文。
不受功德。
恐人起疑雲。
即今如來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去來自在。
豈不是納受福德之人。
故呼空生而曉之雲。
若作如是見解。
便不解我前所說不受功德之義。
蓋謂之如來者。
是諸法如義。
雖雲若來。
無所從來。
雖雲若去。
無所從去。
無去不滅。
無來不生。
乃是自性真佛。
無功德之可受也。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
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
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承上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謂佛身充滿于法界。
随處和合。
假如粉世界而作微塵。
佛與塵合。
而不為多。
所謂合大于小也。
聚微塵為世界。
佛與界合。
而不為大。
所謂合小于大也。
究竟如來實性。
非一非二。
無離無合。
合于微塵。
塵中有界。
合于世界。
界中有塵。
故雲非微塵。
非世界。
合于微塵。
塵中有佛。
合于世界。
界中有佛。
故雲是名微塵。
是名世界。
一者法身也。
合者法界也。
非實非虛。
非有非無。
若以為實有者。
是法身合于法界。
故雲即是一合相。
法界異于法身。
故雲。
即非一合相。
法身不離法界。
故雲是名一合相。
究竟是與非。
皆不可說。
悟者得之。
若是凡夫之人。
未免貪着。
執理礙事。
執事礙理。
所謂一合相者。
落在事為邊。
貪戀執着。
不得自在矣。
佛語空生。
反覆發明。
解菩薩悟後。
人法細微二執也。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遙承上文。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更進一解。
埽除細微法執知見也。
前說小法。
乃為樂小乘者說。
見有五蘊色相之我。
見有對我之人。
見有無明煩惱之衆生。
見有留形住世之壽者。
種種癡見。
遂成種種著相。
欲空諸相。
先空諸見。
方不堕于小乘凡夫也。
說經至此。
乃為大乘菩薩。
已入悟門。
不複更有我人生壽諸相。
但于微細惑中。
少存知見。
見有已悟之我。
同悟之人。
未悟之衆生。
悟後接續慧命之壽者。
此見尚存。
真見便着。
不能一超直入。
直取菩提矣。
故呼空生而诘之雲。
我前曾說我人等見。
乃為樂小法者說。
若人說我果有此說。
是解我所說義不。
空生領悟。
信知是人。
不解如來妙義。
蓋如來說法。
随人根器利鈍。
而施法藥。
彼樂小法者。
破其邪見。
乃說諸見。
所說諸見。
是衆生見。
不是佛見。
因衆生之有邪見。
是故随其所堕。
而名之為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耳。
若是大乘菩薩。
既悟之後。
發無上菩提心者。
一切知見。
即一切法。
如是知。
便是真知。
如是見。
便是真見。
如是信解。
便是深信解悟法門。
不複更生法相。
蓋此法相。
著于四相。
便非法相。
不着四相。
乃名法相也。
再語空生。
當從諸見。
而求真見。
楞嚴經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是之謂真見也。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說經至此。
複言布施。
菩薩悟後。
不受福德。
受持經偈。
為人演說。
殊勝異常。
惟演說妙義。
非尋常名言章句。
依文解義之比。
蓋謂演說真如。
不取着外邊語言文字之相。
不動着中道如如之性。
能闡揚佛心。
續佛慧命。
乃謂之演。
語默一如。
無法可說。
熾然常說。
乃謂之說。
說經至此。
一切語言文字。
即真即幻。
即幻即真。
三乘十二分教。
總是有為之法。
故說偈以結之。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何以故。
佛自發揮言。
何故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乎。
乃說偈言。
一切佛法。
皆有為法。
虛妄不實。
如夢者。
寐時為有。
寤後全無。
如幻者。
幻術而有。
真實則無。
如泡者。
外邊似有。
中間實無。
如影者。
随光而有。
光滅則無。
如露者。
依草而有。
見現則無。
如電者。
先雷而有。
雷後則無。
如是觀想非真。
一切有為之法都無實相。
一部真經。
總在真如實相之中。
說有說無。
皆為戲論也。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是結經常儀。
所雲皆大歡喜者。
乃妙契于心。
信之真。
受之切。
奉行不虛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承上文。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而言。
空生妙悟法身。
能信能受。
能續佛慧命矣。
爾時故稱慧命須菩提。
此示生法一如。
無法可說。
無衆生可度也。
空生領悟無法可說之旨。
但恐未來衆生。
聞此妙法。
未知能信受不。
問佛。
蒙答雲。
若作此解。
便是衆生佛法。
分而為二矣。
當知衆生本如。
與法平等。
無有衆生之相。
故雲彼非衆生。
但以真如随緣而成衆生。
故雲非不衆生。
複語空生。
發明其故。
所謂衆生者。
謂我說一切法。
為度一切生。
既無一切生。
即無一切法。
法生衆生。
衆生生法。
是謂衆生生者。
是故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也。
空生意謂。
佛法因于衆生。
而後有法。
既無所得矣。
今佛所得無上菩提。
是有耶。
是無耶。
佛決其無。
故印可之。
告空生言。
無上菩提。
我與衆生。
同具真性。
本無得失。
無所得固爾。
即一切細微少許之法。
皆無所得。
是故名為無上菩提也。
複告之言。
所謂法者。
乃是衆生平等正覺之法。
悟之為佛。
無有高相。
迷為衆生。
無有下相。
故名為無上菩提也。
若着我人衆生壽者之相。
則非平等矣。
離卻四相。
修一切善法。
則得無上菩提矣。
善法者。
即經文所謂布施供養禮敬嚴土等。
皆名善法。
亦名有為法。
故雲非善法。
是名善法。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文雲。
善法既非。
則寶聚布施亦非善法。
惟般若功德。
方稱殊勝。
蓋以般若經中。
四句偈等。
乃是如來慧命所寄。
衆生迷悟所關。
若受持讀誦演說者。
便能續佛慧命。
能令衆生背迷合覺。
福德廣大。
比之寶聚布施。
相去多多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
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承上文雲。
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
是為度生功德。
恐人錯解。
謂如來有意于度生也。
故呼空生而曉之言。
勿謂如來作念度生。
汝亦勿作此念。
謂如來實有度生之相。
若有衆生為如來所度者。
如來便有能度之我。
有所度之人。
人等衆生。
我為壽者。
則非如來真我矣。
如來說法。
實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自生人我。
以為有我。
遂疑如來亦複有我耳。
要之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悟則為聖。
迷則為凡。
說是凡夫。
卻非凡夫。
而名之為凡夫者。
平等性智無聖無凡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此遙承具足身相而言。
三十二相即具足身相也。
因上文度生之解。
誠恐衆生起疑。
謂佛現身說法。
不離報身。
身屬色相。
法是音聲。
離卻色聲二者。
從何說法。
從何聞法耶。
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信能。
言下領悟。
不可以身相觀如來也。
佛再舉轉輪聖王以實之。
蓋以轉輪聖王。
亦具有此三十二相。
猶是凡夫。
喚作如來不得。
空生再申前悟。
如來不可以相觀者。
無相方是如來。
不可以色見。
不可以聲音求也。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按經中四句偈。
似指此四句而言。
一經之中。
無一偈字。
今明明說偈。
解當屬此。
要知此偈。
即前文無我人衆生壽者四句。
前句是标出名相。
此偈乃埽蕩邪解。
行邪行者。
即著相衆生。
從色聲邊。
橫生人我等見。
不見自性真如來。
即不見現前說法如來也。
味二我字。
當識真我。
即如來四德中。
常樂我淨之我。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前文說偈已。
又恐諸菩薩。
悟後起疑雲。
如來不可以色見。
不可以聲求。
經中所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離卻色聲。
誰是得者。
豈非斷滅諸相。
并無上菩提。
同歸斷滅。
乃是究竟耶。
此語空生。
總是反覆叮咛。
不可作斷滅會去。
以具足相而得菩提。
固然不是。
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
亦是斷滅邪見。
當知無上菩提本無斷滅。
說法度生。
總是掃除四相。
不曾教人。
并無上菩提。
同歸斷滅也。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經中屢言福報。
或淺或深。
或粗或細。
不一而足。
總是如來善觀衆生心量。
凡夫之人。
固然着相求福。
就是大心菩薩。
未得悟入時。
未免從法執上。
頻起福報之見。
菩薩既悟之後。
人法粗執已忘。
尚存微細法執。
未能盡化。
孜孜汲汲。
修行布施。
又複勸人布施。
猶有細微受福報之見在。
故說經至此。
重申明之。
說一不受二字。
蓋謂福報若無。
固無可受。
福報若有。
亦不容受。
三輪體空。
四相全無。
了達一切諸法無我。
成就無生法忍。
一切福報。
皆不可得。
無有與者。
亦無受者。
世界空。
七寶空。
能施所施皆空。
受與不受。
皆不可得。
到此方是福報極則。
受持經偈。
讀誦演說。
不消再說矣。
空生又慮菩薩法執。
如佛所說。
不受功德。
一切功德。
盡舍盡棄。
方成菩薩。
是斷絕世人作福之念矣。
故有此問。
如來曉之雲。
所言不受者。
乃當作福之時。
不起一念貪求著相之心。
是名不受。
即六祖所雲。
不思善。
不思惡。
初祖雲。
布施本無功德。
皆此意也。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承上文。
不受功德。
恐人起疑雲。
即今如來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去來自在。
豈不是納受福德之人。
故呼空生而曉之雲。
若作如是見解。
便不解我前所說不受功德之義。
蓋謂之如來者。
是諸法如義。
雖雲若來。
無所從來。
雖雲若去。
無所從去。
無去不滅。
無來不生。
乃是自性真佛。
無功德之可受也。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
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
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承上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謂佛身充滿于法界。
随處和合。
假如粉世界而作微塵。
佛與塵合。
而不為多。
所謂合大于小也。
聚微塵為世界。
佛與界合。
而不為大。
所謂合小于大也。
究竟如來實性。
非一非二。
無離無合。
合于微塵。
塵中有界。
合于世界。
界中有塵。
故雲非微塵。
非世界。
合于微塵。
塵中有佛。
合于世界。
界中有佛。
故雲是名微塵。
是名世界。
一者法身也。
合者法界也。
非實非虛。
非有非無。
若以為實有者。
是法身合于法界。
故雲即是一合相。
法界異于法身。
故雲。
即非一合相。
法身不離法界。
故雲是名一合相。
究竟是與非。
皆不可說。
悟者得之。
若是凡夫之人。
未免貪着。
執理礙事。
執事礙理。
所謂一合相者。
落在事為邊。
貪戀執着。
不得自在矣。
佛語空生。
反覆發明。
解菩薩悟後。
人法細微二執也。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遙承上文。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更進一解。
埽除細微法執知見也。
前說小法。
乃為樂小乘者說。
見有五蘊色相之我。
見有對我之人。
見有無明煩惱之衆生。
見有留形住世之壽者。
種種癡見。
遂成種種著相。
欲空諸相。
先空諸見。
方不堕于小乘凡夫也。
說經至此。
乃為大乘菩薩。
已入悟門。
不複更有我人生壽諸相。
但于微細惑中。
少存知見。
見有已悟之我。
同悟之人。
未悟之衆生。
悟後接續慧命之壽者。
此見尚存。
真見便着。
不能一超直入。
直取菩提矣。
故呼空生而诘之雲。
我前曾說我人等見。
乃為樂小法者說。
若人說我果有此說。
是解我所說義不。
空生領悟。
信知是人。
不解如來妙義。
蓋如來說法。
随人根器利鈍。
而施法藥。
彼樂小法者。
破其邪見。
乃說諸見。
所說諸見。
是衆生見。
不是佛見。
因衆生之有邪見。
是故随其所堕。
而名之為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耳。
若是大乘菩薩。
既悟之後。
發無上菩提心者。
一切知見。
即一切法。
如是知。
便是真知。
如是見。
便是真見。
如是信解。
便是深信解悟法門。
不複更生法相。
蓋此法相。
著于四相。
便非法相。
不着四相。
乃名法相也。
再語空生。
當從諸見。
而求真見。
楞嚴經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是之謂真見也。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說經至此。
複言布施。
菩薩悟後。
不受福德。
受持經偈。
為人演說。
殊勝異常。
惟演說妙義。
非尋常名言章句。
依文解義之比。
蓋謂演說真如。
不取着外邊語言文字之相。
不動着中道如如之性。
能闡揚佛心。
續佛慧命。
乃謂之演。
語默一如。
無法可說。
熾然常說。
乃謂之說。
說經至此。
一切語言文字。
即真即幻。
即幻即真。
三乘十二分教。
總是有為之法。
故說偈以結之。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何以故。
佛自發揮言。
何故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乎。
乃說偈言。
一切佛法。
皆有為法。
虛妄不實。
如夢者。
寐時為有。
寤後全無。
如幻者。
幻術而有。
真實則無。
如泡者。
外邊似有。
中間實無。
如影者。
随光而有。
光滅則無。
如露者。
依草而有。
見現則無。
如電者。
先雷而有。
雷後則無。
如是觀想非真。
一切有為之法都無實相。
一部真經。
總在真如實相之中。
說有說無。
皆為戲論也。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是結經常儀。
所雲皆大歡喜者。
乃妙契于心。
信之真。
受之切。
奉行不虛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