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關燈
小
中
大
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是如來現身說法。
極言般若勝因。
非供養承事一切諸佛所及。
自念我在過去無量劫。
然燈佛所得值若幹數萬億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唐捐者。
此種功德。
實非前文身命布施之比。
若複有人。
于末後世。
稱經功德。
勝我供養承事功德。
百不及一。
乃至多數等分。
所不能及者。
蓋謂無相功德勝有為法萬萬也。
極言此經功德。
不可思議如此。
功德無盡。
我說無盡。
衆生無盡。
疑信無盡。
如來随其根器而善導之。
不可不說。
不容盡說。
所謂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一句道盡聞者易起疑情。
心狂惑亂。
反生诽謗。
堕三惡道。
利之适所以害之。
起下文空生再問之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節問答。
頗涉重複。
憨山決疑略雲。
初問應住降伏以來。
通破凡夫修菩薩行者。
所執之疑。
當知我法二執。
有粗有細。
前破凡夫粗執。
以所執五蘊色身為我執。
執我所依為緣塵。
六度之行。
希求菩提者為法執。
緣此二執。
皆著相故。
是故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之疑。
但顯下不見有衆生可度也。
此後乃破細微我法二執。
是已悟般若之菩薩。
但執有能證之智。
為我。
有所證之真如。
為人。
能證能悟。
為衆生。
證悟未忘。
潛續如命。
為壽者。
以此四相。
最極微細。
故為微細二執。
所謂存我覺我也。
故向下發揮。
獨标一我字。
但破我執。
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此與前文。
問同意别。
觀者應知。
經中初問。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者。
謂初心菩薩.大心凡夫。
始發度生之心。
種種著相。
依着自己五蘊色身修行。
其所布施。
執着六塵粗相而求福報。
其所求菩提。
執着化佛色相之身。
其土。
則衆寶莊嚴之土。
種種修行。
皆不離相。
去般若遠矣。
空生發問。
被佛重重破斥。
直至一切色相皆離。
方契真如。
般若實智。
到此。
空生已悟。
大衆疑消。
經文不可思議已前。
皆是此意也。
今此經文以下。
乃是破已悟般若菩薩微細之執。
四相皆細。
到此。
獨标一我字為首。
但雲。
我應滅度衆生。
再不複言及布施。
是知已悟菩薩。
功行已圓。
惟有生.佛之見未泯耳。
然此細智為我。
又問應住降伏。
似與前問同意何也。
蓋此菩薩。
已離五蘊。
但習氣未忘。
故于真如智中。
亦求安住。
且謂菩提有所住處。
求而不得。
緻心不安。
故問降伏。
此求佛之心未安。
以生佛之見未泯。
不達平等一如之故。
問同意别。
故世尊破雲。
發菩提心者。
當作如是觀。
我滅度一切衆生已。
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良以衆生。
本自如如。
不待更滅更度。
若執有滅度。
便着四相。
非菩薩矣。
此不見有衆生可度也。
生佛本來平等。
衆生既無可滅。
此中實無有法可求菩提者。
何以故。
以衆生本自寂滅。
即是菩提。
不得更求。
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此承上文言。
無上菩提。
實無有法可得。
佛呼空生而徴诘之。
昔從然燈受記。
盡人皆謂無上菩提。
有法可得也。
空生領悟。
解佛所說妙義。
信知無上菩提無法可得。
是名真得。
佛為印可。
如是如是雲者。
蓋謂實無有法可得。
方是無上菩提極則。
然燈授記。
當得成佛。
以此之故。
倘我于法。
實有所得。
不名如來。
不蒙授記矣。
反複申明無法可得之義。
如來授記當作釋迦牟尼者。
以如來洪名。
乃十号之一。
如是諸法如義。
謂真如性。
無得無失。
無去無來。
故雲如來。
世尊成佛。
然燈授記。
即是此義。
非更有所得也。
若複有人言。
無上菩提實有所得。
殊不知無有法可得者。
是名真得。
無實無虛。
是名實無所得。
如來所說一切法。
正是無實無虛之妙谛。
是法非法。
皆名佛法。
要而言之。
名為佛法。
即非佛法。
古德雲。
用即知而常寂。
不用則寂而常知。
方契妙覺。
是故名為一切法也。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
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借大身以喻法身。
不可著相求也。
如來徴诘。
空生領悟。
大身之外。
别有非身。
非身者法身也。
菩薩若存我執。
我滅度衆生。
猶執認大身為我。
不複知有真我。
即不名之為菩薩也。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無有大身。
是名非身。
法即非法。
身即非身。
相即非相。
我人衆生壽者。
同歸于無。
豈複更有一法可得耶。
又借佛土為喻。
佛土者。
心土也。
佛土無相。
雲何莊嚴。
若有可莊嚴者。
便是有法可得。
不名菩薩。
當知如來所說莊嚴者。
是莊嚴法身。
非莊嚴大身。
法身非身也。
識得非身。
是名莊嚴。
通達無我之法。
無有一法可得。
是則名為真菩薩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此承上文。
菩薩既悟之後。
尚存人法細執。
佛于諸相之中。
獨标一我。
複于我相之中。
表出法身。
又曰非身。
種種破除。
無法可執。
卻恐菩薩深信無相之解。
沉空滞寂。
堕在空執。
未免偏枯。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曆舉五眼。
證明前解。
即今青蓮绀目。
現在如來面上者。
肉眼也。
上見諸天。
下徹十地者。
天眼也。
照見衆生。
根性深淺。
識陰輪回者。
慧眼也。
照見法身。
遍周法界。
辨别一切有無空假者。
法眼也。
照見佛土。
無邊世界。
放光普遍。
破諸黑暗。
圓滿十方。
無障無礙者。
佛眼也。
肉眼屬如來報身。
四種聖眼。
屬清淨法身。
法身無相。
非藉報身。
不能度人。
聖眼無形。
非藉肉眼。
不能見物。
若執定是無。
便落空亡外道。
故曆舉五眼。
以徴诘之。
空生領悟。
随機答問。
不生知解。
如來再以恒河沙為喻。
空生信為甚多。
乃曉之以衆生心量。
如來悉知悉見者。
以有五眼之故。
究竟衆生心量。
萬别千差。
盡屬妄想。
皆為非心。
非心之心。
即名為心。
猶肉眼之眼。
聖眼所寄。
即名為眼也。
又恐聞說諸心。
謂有實心。
更須破遣。
過去已滅。
現在虛妄。
未來未起。
三際推尋。
求心了不可得。
五眼所見。
瞥地成空。
有無俱遣矣。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經中屢言福報。
此于菩薩既悟之後。
似不須說。
如來再三徴诘者。
卻恐已悟菩薩。
于人法細執之中。
未忘修福之見。
仍是法執邊事。
重重破遣。
有者取相也。
無者離相也。
離相見性。
性如虛空。
其福無量。
比前受持讀誦解說。
更深一層。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
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上文掃除相見。
不得取有。
不得落空矣。
卻恐菩薩悟後起疑。
謂布施福德乃成佛之因。
故感具足莊嚴之果。
今謂福德實無。
是無果也。
無佛可成。
是無果也。
即今現身如來。
具足色相從何而有耶。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言下領悟。
謂不應從色身諸相見如來者。
蓋以如來法身。
具足三十二行。
是故成此報身。
具足三十二相。
識得法身。
便不應從報身上起見也。
複自解悟如來所說具足色身者。
無非赤肉團中。
幻化之軀。
當知中有一個無位真人。
清淨妙色之身。
乃名法身。
故雲非具足色身。
即非即是也。
具足諸相。
則八十種好。
萬德莊嚴。
又不止于三十二相矣。
複次徴诘。
空生領悟。
一如前解。
謂諸相具足。
依舊報身邊事。
故雲即非具足。
離卻諸相。
不見如來。
故雲是名具足也。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
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承上文言。
妙相無相。
固非諸相可見。
即今說法。
亦是無說之說。
非言說可求。
語空生言。
如來諸相非相。
所固然也。
即今說法。
不得著相。
勿謂如來超心作念。
自言我當有所說法。
說者不作此念。
聽受者亦不應作此念。
若人從語生解。
便謂如來有所說法。
不是信佛。
乃是諸佛。
何以故。
我所說法。
不在言說。
著相之人。
但以言說為說。
不能解我不說之說也。
複告空生以曉之雲。
凡說法者。
本無法可說。
特為衆生去除外妄而說。
是以妄遣妄。
非有真實。
衆生既悟。
則不用此法矣。
爾時。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是如來現身說法。
極言般若勝因。
非供養承事一切諸佛所及。
自念我在過去無量劫。
然燈佛所得值若幹數萬億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唐捐者。
此種功德。
實非前文身命布施之比。
若複有人。
于末後世。
稱經功德。
勝我供養承事功德。
百不及一。
乃至多數等分。
所不能及者。
蓋謂無相功德勝有為法萬萬也。
極言此經功德。
不可思議如此。
功德無盡。
我說無盡。
衆生無盡。
疑信無盡。
如來随其根器而善導之。
不可不說。
不容盡說。
所謂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一句道盡聞者易起疑情。
心狂惑亂。
反生诽謗。
堕三惡道。
利之适所以害之。
起下文空生再問之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節問答。
頗涉重複。
憨山決疑略雲。
初問應住降伏以來。
通破凡夫修菩薩行者。
所執之疑。
當知我法二執。
有粗有細。
前破凡夫粗執。
以所執五蘊色身為我執。
執我所依為緣塵。
六度之行。
希求菩提者為法執。
緣此二執。
皆著相故。
是故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之疑。
但顯下不見有衆生可度也。
此後乃破細微我法二執。
是已悟般若之菩薩。
但執有能證之智。
為我。
有所證之真如。
為人。
能證能悟。
為衆生。
證悟未忘。
潛續如命。
為壽者。
以此四相。
最極微細。
故為微細二執。
所謂存我覺我也。
故向下發揮。
獨标一我字。
但破我執。
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此與前文。
問同意别。
觀者應知。
經中初問。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者。
謂初心菩薩.大心凡夫。
始發度生之心。
種種著相。
依着自己五蘊色身修行。
其所布施。
執着六塵粗相而求福報。
其所求菩提。
執着化佛色相之身。
其土。
則衆寶莊嚴之土。
種種修行。
皆不離相。
去般若遠矣。
空生發問。
被佛重重破斥。
直至一切色相皆離。
方契真如。
般若實智。
到此。
空生已悟。
大衆疑消。
經文不可思議已前。
皆是此意也。
今此經文以下。
乃是破已悟般若菩薩微細之執。
四相皆細。
到此。
獨标一我字為首。
但雲。
我應滅度衆生。
再不複言及布施。
是知已悟菩薩。
功行已圓。
惟有生.佛之見未泯耳。
然此細智為我。
又問應住降伏。
似與前問同意何也。
蓋此菩薩。
已離五蘊。
但習氣未忘。
故于真如智中。
亦求安住。
且謂菩提有所住處。
求而不得。
緻心不安。
故問降伏。
此求佛之心未安。
以生佛之見未泯。
不達平等一如之故。
問同意别。
故世尊破雲。
發菩提心者。
當作如是觀。
我滅度一切衆生已。
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良以衆生。
本自如如。
不待更滅更度。
若執有滅度。
便着四相。
非菩薩矣。
此不見有衆生可度也。
生佛本來平等。
衆生既無可滅。
此中實無有法可求菩提者。
何以故。
以衆生本自寂滅。
即是菩提。
不得更求。
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此承上文言。
無上菩提。
實無有法可得。
佛呼空生而徴诘之。
昔從然燈受記。
盡人皆謂無上菩提。
有法可得也。
空生領悟。
解佛所說妙義。
信知無上菩提無法可得。
是名真得。
佛為印可。
如是如是雲者。
蓋謂實無有法可得。
方是無上菩提極則。
然燈授記。
當得成佛。
以此之故。
倘我于法。
實有所得。
不名如來。
不蒙授記矣。
反複申明無法可得之義。
如來授記當作釋迦牟尼者。
以如來洪名。
乃十号之一。
如是諸法如義。
謂真如性。
無得無失。
無去無來。
故雲如來。
世尊成佛。
然燈授記。
即是此義。
非更有所得也。
若複有人言。
無上菩提實有所得。
殊不知無有法可得者。
是名真得。
無實無虛。
是名實無所得。
如來所說一切法。
正是無實無虛之妙谛。
是法非法。
皆名佛法。
要而言之。
名為佛法。
即非佛法。
古德雲。
用即知而常寂。
不用則寂而常知。
方契妙覺。
是故名為一切法也。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
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借大身以喻法身。
不可著相求也。
如來徴诘。
空生領悟。
大身之外。
别有非身。
非身者法身也。
菩薩若存我執。
我滅度衆生。
猶執認大身為我。
不複知有真我。
即不名之為菩薩也。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無有大身。
是名非身。
法即非法。
身即非身。
相即非相。
我人衆生壽者。
同歸于無。
豈複更有一法可得耶。
又借佛土為喻。
佛土者。
心土也。
佛土無相。
雲何莊嚴。
若有可莊嚴者。
便是有法可得。
不名菩薩。
當知如來所說莊嚴者。
是莊嚴法身。
非莊嚴大身。
法身非身也。
識得非身。
是名莊嚴。
通達無我之法。
無有一法可得。
是則名為真菩薩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此承上文。
菩薩既悟之後。
尚存人法細執。
佛于諸相之中。
獨标一我。
複于我相之中。
表出法身。
又曰非身。
種種破除。
無法可執。
卻恐菩薩深信無相之解。
沉空滞寂。
堕在空執。
未免偏枯。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曆舉五眼。
證明前解。
即今青蓮绀目。
現在如來面上者。
肉眼也。
上見諸天。
下徹十地者。
天眼也。
照見衆生。
根性深淺。
識陰輪回者。
慧眼也。
照見法身。
遍周法界。
辨别一切有無空假者。
法眼也。
照見佛土。
無邊世界。
放光普遍。
破諸黑暗。
圓滿十方。
無障無礙者。
佛眼也。
肉眼屬如來報身。
四種聖眼。
屬清淨法身。
法身無相。
非藉報身。
不能度人。
聖眼無形。
非藉肉眼。
不能見物。
若執定是無。
便落空亡外道。
故曆舉五眼。
以徴诘之。
空生領悟。
随機答問。
不生知解。
如來再以恒河沙為喻。
空生信為甚多。
乃曉之以衆生心量。
如來悉知悉見者。
以有五眼之故。
究竟衆生心量。
萬别千差。
盡屬妄想。
皆為非心。
非心之心。
即名為心。
猶肉眼之眼。
聖眼所寄。
即名為眼也。
又恐聞說諸心。
謂有實心。
更須破遣。
過去已滅。
現在虛妄。
未來未起。
三際推尋。
求心了不可得。
五眼所見。
瞥地成空。
有無俱遣矣。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經中屢言福報。
此于菩薩既悟之後。
似不須說。
如來再三徴诘者。
卻恐已悟菩薩。
于人法細執之中。
未忘修福之見。
仍是法執邊事。
重重破遣。
有者取相也。
無者離相也。
離相見性。
性如虛空。
其福無量。
比前受持讀誦解說。
更深一層。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
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上文掃除相見。
不得取有。
不得落空矣。
卻恐菩薩悟後起疑。
謂布施福德乃成佛之因。
故感具足莊嚴之果。
今謂福德實無。
是無果也。
無佛可成。
是無果也。
即今現身如來。
具足色相從何而有耶。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言下領悟。
謂不應從色身諸相見如來者。
蓋以如來法身。
具足三十二行。
是故成此報身。
具足三十二相。
識得法身。
便不應從報身上起見也。
複自解悟如來所說具足色身者。
無非赤肉團中。
幻化之軀。
當知中有一個無位真人。
清淨妙色之身。
乃名法身。
故雲非具足色身。
即非即是也。
具足諸相。
則八十種好。
萬德莊嚴。
又不止于三十二相矣。
複次徴诘。
空生領悟。
一如前解。
謂諸相具足。
依舊報身邊事。
故雲即非具足。
離卻諸相。
不見如來。
故雲是名具足也。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
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承上文言。
妙相無相。
固非諸相可見。
即今說法。
亦是無說之說。
非言說可求。
語空生言。
如來諸相非相。
所固然也。
即今說法。
不得著相。
勿謂如來超心作念。
自言我當有所說法。
說者不作此念。
聽受者亦不應作此念。
若人從語生解。
便謂如來有所說法。
不是信佛。
乃是諸佛。
何以故。
我所說法。
不在言說。
著相之人。
但以言說為說。
不能解我不說之說也。
複告空生以曉之雲。
凡說法者。
本無法可說。
特為衆生去除外妄而說。
是以妄遣妄。
非有真實。
衆生既悟。
則不用此法矣。
爾時。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