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關燈
小
中
大
乃為究竟。
其福甚多者。
般若之福。
遍及衆生。
不可思議也。
爾時。
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上文言其福甚多。
此雲第一希有功德。
較前得福。
實為希有也。
空生得聞是經。
悟入真空實相。
非前福報之比。
歡喜到極。
轉生悲泣。
自幸聞法之深。
轉傷際遇之晚。
不待徴诘。
而白佛言。
悟後呈解也。
空生已得慧眼。
于有見真。
未曾得聞是經。
猶有空障。
聞是經已。
于空亦遣。
了達中道。
洞見實相。
白世尊言。
若複有人。
聞我所聞。
亦應得我所得。
經中功德不求自至。
遂于萬象森羅諸相虛幻之中。
指出實相。
為一切功德根本。
即自性也。
自性若無。
功德亦無。
識得自性。
功德本有。
所謂實相者。
乃是信心清淨。
妙湛總持。
常空常寂。
一大藏教收歸自性分中。
無法可說。
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
經中所言。
福德兼舉。
為中根人說耳。
此獨言功德者。
是功成果滿之候。
福報不足道矣。
壇經有德在法身中。
非在于福之語。
正謂此也。
恐諸菩薩聞說實相。
以為實有。
著相求之。
去道遠矣。
故空生再白佛言。
所謂實相者。
心如太虛。
無相可求。
故雲即是非相。
又恐聞說非相。
舍實取空。
認作龜毛兔角。
不知本來實相。
即是非相。
非有非無非空非實。
正如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也。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承上文第一希有功德。
此但言希有。
功德不足道矣。
空生既悟之後。
為衆生說法。
使同歸于悟也。
先陳我得聞是經典。
信解受持。
未足為難。
願與當來五百年。
為一小劫。
所有衆生。
同一信解。
同一受持。
乃為希有難得之緣。
何以故。
此信解受持之人。
識得經中四句偈。
即能空諸四相。
我人衆生壽者。
道是無相。
即是非相。
是相非相。
二見俱離。
與佛平等。
故言即名是佛。
佛乃印可。
如是如是者。
深契如來法要也。
空生又恐後世衆生。
于大乘經典。
河漢其言。
望洋而退。
信受奉持難得其人。
良由衆生心量狹劣。
少見多怪。
遇大而驚。
逢高而怖。
見難而畏。
審能從聞入信。
因信遣疑。
安然不驚。
怛然不怖。
毅然不畏者。
信受奉持。
固為第一希有功德。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非功德之可比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承上文。
更進一解。
上文空生聞經得悟。
更發大願。
以此經偈。
流通法界。
直至五百年後衆生。
人各聞經。
人各信解受持。
空諸四相。
不驚不怖不畏。
此是空生一片婆心法施。
最為極則。
世尊呼而告之雲。
汝所法施。
是第一究竟。
當知一切衆生。
盡人有此一部真經。
秘在如來藏中。
悟則為佛。
迷則衆生。
究竟無佛可成。
無生所度。
無法可施。
無岸可到。
佛說布施。
是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不過假借名字。
使人識取彼岸。
先登直到耳。
按波羅蜜有十。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此雲第一者。
指布施言。
前為求福說。
此度生說。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承上文。
身命布施。
更進一解。
前屬布施分攝。
此屬忍辱者。
蓋舍身斷命而行布施。
是布施極則。
不瞋不恚。
不煩不惱。
是忍辱極則。
是能究竟到彼岸之人。
當知更有向上一步。
四相非有。
三輪體空。
無施者。
無受施者。
無辱可忍。
無岸可登。
方是極則之極則。
故語空生雲。
如來說忍辱非忍辱。
不過假借名言。
使人承當耳。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承上文忍辱言。
世尊現身說法。
向自己分中。
拈出忍辱榜樣。
到此方是極則也。
昔世尊五百世前作忍辱仙人。
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出獵。
王暫憩息。
左右彩女。
往見仙人圍繞禮拜。
王既覺知。
大怒割截仙人肢體。
仙人歡喜納受。
自發願雲。
願生生世世度王成佛。
此便是身命布施。
當節節支解時不生瞋恨。
無甚奇特不過空諸所有。
無受割截之我。
無施割截之人。
無業報之衆生。
無癡戀身令之壽者。
尚要解冤釋結。
度令成佛而後已。
是能忍辱。
而行布施也。
念過去下。
乃追述前因。
為後人布施榜樣耳。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
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
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承上文。
布施忍辱。
離一切相而言。
告須菩提。
如來離相度生。
諸菩薩亦應離一切相。
發無上菩提心也。
所雲離相者。
非是脫空之謂。
謂于六塵擾擾。
諸相交集中。
萬象森羅。
一真獨露。
見色聞聲不應住着。
香味觸法。
亦複如是。
前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境與心融。
今雲應生無所住心者。
心随境化。
若心有所住。
便是不融不化。
着意安排。
即為非住矣。
是故佛說菩薩度生真心。
不應住在六塵邊。
而行布施。
住相布施。
利益有限。
離相布施。
利益無窮。
故雲應如是布施也。
又恐菩薩從衆生著相。
認相為我。
衆生為人。
相與衆生。
分而為二。
故佛随建随掃。
說是相即非相。
說是衆生即非衆生。
衆生即相。
相即衆生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上文出經題後。
佛為空生說法。
深入一層。
說到因果皆空時。
卻恐聞者。
發起疑情。
謂果空不必用因。
因空不能得果。
且因中行施。
不住生心。
則無實果可證矣。
世尊不待請問。
誡以勿疑。
但當谛信。
佛言真語無僞。
實語無虛。
如語無變。
不诳語無欺。
不異語無别。
空生所聞之法。
即如來所得之法。
說實說虛。
皆為戲論。
不可妄起疑情也。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語空生重申法施玄旨。
以菩薩心化度衆生者。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便成法執。
而生法障。
如入暗室。
了無所見一般。
若能不住于法。
而行布施。
豁開法眼。
睹見法光。
如有目人。
見地分明。
更藉日光。
種種色相。
照燭無遺。
乃呼空生而付囑之。
受持此經。
傳與當來。
盡人皆得受持讀誦。
其人智慧。
入佛知見。
如來智慧所照亦複如是。
感應道交。
悉知悉見。
成就無量功德。
不可思議。
此無住相。
而行布施之妙用也。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承上文。
不住相布施而言。
前淺後深。
前經所說。
不及時分。
與等身分。
此言一日三時。
及恒河沙數等身分不及命根者。
意此非前文身命布施之解。
蓋謂随時随地種種現身。
曆劫行施也。
前經止雲受持。
此雲信心不逆。
是與般若契合。
直至不疑之地。
一心随順。
依教奉行。
非徒受持而已也。
書寫受持為人解說。
是從般若光中。
流出語言文字。
代佛宣揚。
非徒紙上陳言。
依文解義之可比。
是能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者。
其福勝彼。
謂般若經中。
自然本具之福德。
四句妙偈。
包括恒沙身根器界一切衆生。
皆在如來福德之中。
勝彼現身布施者相去遠矣。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此要言一經旨趣。
超出凡情世見之外。
故不可思。
超出語言文字之外。
故不可議。
超出算數計較之外。
故不可量。
充滿十方。
遍周三界故無邊。
所雲功德。
即前不住相布施者是。
此是佛法極則。
非小根小器之人所能承當。
如來特為菩薩乘.佛乘而說。
能發大乘心者。
即是菩薩。
發最上乘心者。
即同如來。
無上法門。
需人荷擔。
倘或畏大樂小。
必不能堪任負荷。
儒教所謂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是也。
乃複申言。
受持讀誦演說功德。
具佛知見。
當為如來之所護念付囑。
成就大功德藏。
一肩負荷。
無上菩提無有退屈。
若是喜樂小法之人。
自甘下劣。
便着我見。
分别彼己。
便着人見。
置四生于度外。
期身命之延長。
着衆生壽者見。
四見存于隐微。
四相積為生滅。
不能契此經旨。
信受讀誦。
為人解說。
如上所雲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此贊般若法身常住。
世人但知敬信法寶。
殊不知法寶即是法身。
三世諸佛。
慧命所寄。
一切衆生。
性命所關。
在在處處有此法寶。
在在處處有此法身。
天人修羅同具同有。
所當供養。
如來滅度後遺下舍利真身。
天上人間建塔莊嚴。
實為恭敬。
此經乃如來遺教。
親口親言。
非等閑文字之比。
所當恭敬圍繞散華香于其處者。
恭敬表皈依。
圍繞表回向。
散華香表一切功德。
莊嚴佛土。
處處皆然。
無非般若也。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贊般若功德。
有離障出纏之益。
上明生善。
今明滅惡。
造作定業。
不可逃避者。
修般若因。
前生罪業應堕三惡道者。
乘般若力。
轉重為輕。
不過餘殘宿報。
定業難逃。
為人輕賤。
入般若門。
宿生罪業即為消除。
而得無上菩提也。
置此論者。
緣世間有信心行善。
信經修性之人。
現生轗轲。
名位屈辱。
衣食艱難。
受人罵辱輕賤者。
亦複不少。
俗眼視之。
便謂佛法無靈。
不知此一輕賤。
正是轉因易果。
直趨無上菩提時節。
不可因此而退屈也。
佛語空生。
宣布此義。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
其福甚多者。
般若之福。
遍及衆生。
不可思議也。
爾時。
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上文言其福甚多。
此雲第一希有功德。
較前得福。
實為希有也。
空生得聞是經。
悟入真空實相。
非前福報之比。
歡喜到極。
轉生悲泣。
自幸聞法之深。
轉傷際遇之晚。
不待徴诘。
而白佛言。
悟後呈解也。
空生已得慧眼。
于有見真。
未曾得聞是經。
猶有空障。
聞是經已。
于空亦遣。
了達中道。
洞見實相。
白世尊言。
若複有人。
聞我所聞。
亦應得我所得。
經中功德不求自至。
遂于萬象森羅諸相虛幻之中。
指出實相。
為一切功德根本。
即自性也。
自性若無。
功德亦無。
識得自性。
功德本有。
所謂實相者。
乃是信心清淨。
妙湛總持。
常空常寂。
一大藏教收歸自性分中。
無法可說。
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
經中所言。
福德兼舉。
為中根人說耳。
此獨言功德者。
是功成果滿之候。
福報不足道矣。
壇經有德在法身中。
非在于福之語。
正謂此也。
恐諸菩薩聞說實相。
以為實有。
著相求之。
去道遠矣。
故空生再白佛言。
所謂實相者。
心如太虛。
無相可求。
故雲即是非相。
又恐聞說非相。
舍實取空。
認作龜毛兔角。
不知本來實相。
即是非相。
非有非無非空非實。
正如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也。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承上文第一希有功德。
此但言希有。
功德不足道矣。
空生既悟之後。
為衆生說法。
使同歸于悟也。
先陳我得聞是經典。
信解受持。
未足為難。
願與當來五百年。
為一小劫。
所有衆生。
同一信解。
同一受持。
乃為希有難得之緣。
何以故。
此信解受持之人。
識得經中四句偈。
即能空諸四相。
我人衆生壽者。
道是無相。
即是非相。
是相非相。
二見俱離。
與佛平等。
故言即名是佛。
佛乃印可。
如是如是者。
深契如來法要也。
空生又恐後世衆生。
于大乘經典。
河漢其言。
望洋而退。
信受奉持難得其人。
良由衆生心量狹劣。
少見多怪。
遇大而驚。
逢高而怖。
見難而畏。
審能從聞入信。
因信遣疑。
安然不驚。
怛然不怖。
毅然不畏者。
信受奉持。
固為第一希有功德。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非功德之可比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承上文。
更進一解。
上文空生聞經得悟。
更發大願。
以此經偈。
流通法界。
直至五百年後衆生。
人各聞經。
人各信解受持。
空諸四相。
不驚不怖不畏。
此是空生一片婆心法施。
最為極則。
世尊呼而告之雲。
汝所法施。
是第一究竟。
當知一切衆生。
盡人有此一部真經。
秘在如來藏中。
悟則為佛。
迷則衆生。
究竟無佛可成。
無生所度。
無法可施。
無岸可到。
佛說布施。
是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不過假借名字。
使人識取彼岸。
先登直到耳。
按波羅蜜有十。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此雲第一者。
指布施言。
前為求福說。
此度生說。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承上文。
身命布施。
更進一解。
前屬布施分攝。
此屬忍辱者。
蓋舍身斷命而行布施。
是布施極則。
不瞋不恚。
不煩不惱。
是忍辱極則。
是能究竟到彼岸之人。
當知更有向上一步。
四相非有。
三輪體空。
無施者。
無受施者。
無辱可忍。
無岸可登。
方是極則之極則。
故語空生雲。
如來說忍辱非忍辱。
不過假借名言。
使人承當耳。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承上文忍辱言。
世尊現身說法。
向自己分中。
拈出忍辱榜樣。
到此方是極則也。
昔世尊五百世前作忍辱仙人。
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出獵。
王暫憩息。
左右彩女。
往見仙人圍繞禮拜。
王既覺知。
大怒割截仙人肢體。
仙人歡喜納受。
自發願雲。
願生生世世度王成佛。
此便是身命布施。
當節節支解時不生瞋恨。
無甚奇特不過空諸所有。
無受割截之我。
無施割截之人。
無業報之衆生。
無癡戀身令之壽者。
尚要解冤釋結。
度令成佛而後已。
是能忍辱。
而行布施也。
念過去下。
乃追述前因。
為後人布施榜樣耳。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
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
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承上文。
布施忍辱。
離一切相而言。
告須菩提。
如來離相度生。
諸菩薩亦應離一切相。
發無上菩提心也。
所雲離相者。
非是脫空之謂。
謂于六塵擾擾。
諸相交集中。
萬象森羅。
一真獨露。
見色聞聲不應住着。
香味觸法。
亦複如是。
前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境與心融。
今雲應生無所住心者。
心随境化。
若心有所住。
便是不融不化。
着意安排。
即為非住矣。
是故佛說菩薩度生真心。
不應住在六塵邊。
而行布施。
住相布施。
利益有限。
離相布施。
利益無窮。
故雲應如是布施也。
又恐菩薩從衆生著相。
認相為我。
衆生為人。
相與衆生。
分而為二。
故佛随建随掃。
說是相即非相。
說是衆生即非衆生。
衆生即相。
相即衆生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上文出經題後。
佛為空生說法。
深入一層。
說到因果皆空時。
卻恐聞者。
發起疑情。
謂果空不必用因。
因空不能得果。
且因中行施。
不住生心。
則無實果可證矣。
世尊不待請問。
誡以勿疑。
但當谛信。
佛言真語無僞。
實語無虛。
如語無變。
不诳語無欺。
不異語無别。
空生所聞之法。
即如來所得之法。
說實說虛。
皆為戲論。
不可妄起疑情也。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語空生重申法施玄旨。
以菩薩心化度衆生者。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便成法執。
而生法障。
如入暗室。
了無所見一般。
若能不住于法。
而行布施。
豁開法眼。
睹見法光。
如有目人。
見地分明。
更藉日光。
種種色相。
照燭無遺。
乃呼空生而付囑之。
受持此經。
傳與當來。
盡人皆得受持讀誦。
其人智慧。
入佛知見。
如來智慧所照亦複如是。
感應道交。
悉知悉見。
成就無量功德。
不可思議。
此無住相。
而行布施之妙用也。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承上文。
不住相布施而言。
前淺後深。
前經所說。
不及時分。
與等身分。
此言一日三時。
及恒河沙數等身分不及命根者。
意此非前文身命布施之解。
蓋謂随時随地種種現身。
曆劫行施也。
前經止雲受持。
此雲信心不逆。
是與般若契合。
直至不疑之地。
一心随順。
依教奉行。
非徒受持而已也。
書寫受持為人解說。
是從般若光中。
流出語言文字。
代佛宣揚。
非徒紙上陳言。
依文解義之可比。
是能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者。
其福勝彼。
謂般若經中。
自然本具之福德。
四句妙偈。
包括恒沙身根器界一切衆生。
皆在如來福德之中。
勝彼現身布施者相去遠矣。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此要言一經旨趣。
超出凡情世見之外。
故不可思。
超出語言文字之外。
故不可議。
超出算數計較之外。
故不可量。
充滿十方。
遍周三界故無邊。
所雲功德。
即前不住相布施者是。
此是佛法極則。
非小根小器之人所能承當。
如來特為菩薩乘.佛乘而說。
能發大乘心者。
即是菩薩。
發最上乘心者。
即同如來。
無上法門。
需人荷擔。
倘或畏大樂小。
必不能堪任負荷。
儒教所謂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是也。
乃複申言。
受持讀誦演說功德。
具佛知見。
當為如來之所護念付囑。
成就大功德藏。
一肩負荷。
無上菩提無有退屈。
若是喜樂小法之人。
自甘下劣。
便着我見。
分别彼己。
便着人見。
置四生于度外。
期身命之延長。
着衆生壽者見。
四見存于隐微。
四相積為生滅。
不能契此經旨。
信受讀誦。
為人解說。
如上所雲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此贊般若法身常住。
世人但知敬信法寶。
殊不知法寶即是法身。
三世諸佛。
慧命所寄。
一切衆生。
性命所關。
在在處處有此法寶。
在在處處有此法身。
天人修羅同具同有。
所當供養。
如來滅度後遺下舍利真身。
天上人間建塔莊嚴。
實為恭敬。
此經乃如來遺教。
親口親言。
非等閑文字之比。
所當恭敬圍繞散華香于其處者。
恭敬表皈依。
圍繞表回向。
散華香表一切功德。
莊嚴佛土。
處處皆然。
無非般若也。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贊般若功德。
有離障出纏之益。
上明生善。
今明滅惡。
造作定業。
不可逃避者。
修般若因。
前生罪業應堕三惡道者。
乘般若力。
轉重為輕。
不過餘殘宿報。
定業難逃。
為人輕賤。
入般若門。
宿生罪業即為消除。
而得無上菩提也。
置此論者。
緣世間有信心行善。
信經修性之人。
現生轗轲。
名位屈辱。
衣食艱難。
受人罵辱輕賤者。
亦複不少。
俗眼視之。
便謂佛法無靈。
不知此一輕賤。
正是轉因易果。
直趨無上菩提時節。
不可因此而退屈也。
佛語空生。
宣布此義。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