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統論
關燈
小
中
大
亦嘗有是言矣。
而其所謂色身之如來者,豈非識神邪?林子曰:非也。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而此佛性,則含于父母種性之中,乃己靈也。
而釋氏所謂不重己靈者,蓋指此含靈之性而言也。
從古以來,佛佛相傳,莫不藉此含靈之性而自為造化,以再立性命,以複還虛空,然後方能得見如來,而證無上正覺矣。
又問:佛性非佛與?林子曰:非佛也。
然則何以能作佛也?林子曰:以其有此佛性也,故能作佛。
汝獨不見雀之為蛤乎?夫雀,羽蟲也,而得氣翼之以翺翔;蛤,介蟲也,而得水乘之以涵泳。
抑豈其形之有所不類哉?而即其性若情,則亦有大相遼者矣。
然雀化為蛤,人之所知也。
汝曾見月令之書與夫正朔之曆乎未?汝勿謂雀無知也,惡能變而化之而蛤邪?殊不知此乃得之于天,而有所謂含靈之真知者在焉。
惟人亦然。
故謂此佛性也,有所待于自造性命,而變化之以成佛,則可;若謂此佛性也,無所待于自造性命,而變化之以成佛,則不可。
林子曰:餘又嘗譬之果核之仁焉,是亦母胎中一點之種性也。
含藏因地,萌蘖其芽,由是而複枝之,而複葉之,而複華之,而複果之,豈非所謂依法修行,以證最上一乘之佛果耶?若徒觀靜以空其心,而曰含靈種性,可以當下成佛,必不然矣。
林子曰: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則皆有佛性也。
皆有佛性,則皆能作佛也。
故曰: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然而何以謂之回機? 林子曰:虛化之為神,神化之為氣,氣化之為形,形複返之為氣,氣複返之為神,神複返之為虛者,回機也。
林子曰:以色身而曰如來者,雖曰非真如來也,然以其有此佛性也,有此含靈也,時或善念,時有作佛之心,抑亦可以名如來與?但此善念與夫作佛之心,每每為情識所奪而去,而謂之真如來也,可乎?不可乎?蓋此特在于操存舍亡之間爾,克念罔念,聖狂迥别。
林子曰:汝謂此含靈之性是真常性邪?非真常性邪?而諸佛以此自為造化以見如來。
汝謂此含靈之性是真常性邪?非真常性邪?若心以此含靈之性不自造化,直可成佛以見如來,抑亦難矣。
然究其極焉,是亦不過一陰靈之鬼爾。
林子曰:一切種性都有含靈,一切含靈都有佛性,故含靈佛性乃佛種也。
然必賴此以自造性命而虛空之者,佛種也。
林子曰:以父母之造化而正性命言之,即名種性,種性則入生死;以吾身之造化而正性命言之,即名法性,法性則不入生死。
林子曰:有四大則有身相,有身相則有生有死。
乃今自造性命而歸還于太虛矣,而惡有所謂生所謂死者哉? 林子曰:何以謂之離假即心真也?蓋惟離此色身之假相,以複還我法身之實相已爾,而非他也。
林子曰:何以謂之依法修行邪?而自為造化者,是乃依法以修行也,而實相固在我矣。
林子曰:何以謂之清淨心體?而又曰:得入者而應如是住,如是降伏,豈非所以得入清淨心體耶?故曰:若聞開示,即得悟入,本來真性,自得出現。
林子曰: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而曰建立一切教門者,非所謂自為造化耶? 林子曰:何以謂之報身佛?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若不自悟自修,不見自性,豈曰能自歸依?故悟也者,是自悟自性也;修也者,是自修自性也;歸依也者,是自歸依自性也。
然而何者謂之自性也?自性者,本性也;本性者,實性也。
若或不知所以自造性命,而又安能得此本來所自有之實性耶? 林子曰:佛本非身,而于非身中能見自性如來,乃是真見如來也。
林子曰:以父母之性命而性命之,是外求有相佛也;以自造之性命而性命之,是内求無相佛也。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而圓覺經則曰: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者,何也?夫既以淫欲而性命之,而又曰正者,豈不以男女之媾精,地天之交泰也?若以男女之媾精為非正,而地天之交泰,抑亦不可以為正乎?然終不免有所夾雜混淆,于是始有天命之性,始有氣質之性,而清濁厚薄,從此分矣。
若或不知所以,自外形骸,自為造化,以盡去此氣質之性焉,其能卒反天命之性,以複還我虛空邪? 林子曰:頓悟無生,則知所以自為造化。
既知所以自為造化,則方能得見此法身之如來矣。
若或不知自為造化,則必求之色身中以為如來,所謂門外漢者此也。
說有苦行,曆于塵劫,豈曰能證無上正覺,而得見此法身之如來邪? 林子曰:自造性命而虛空之,是以我之真法,而得我之真體也。
若或不知真法,而曰能知得我之真體者,未也。
真體者,真常性也。
真常之性,無生無死。
而六祖曰: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
豈非真常性有不遍之處邪?此其所以自為造化,而複性命之,而複虛空之之不可以已也。
而複性命,而複虛空,不謂之自為造化,我之真常性邪?而此真常性也,豈曰容受生死?豈曰有不遍之處?到此地位,方可名之為如來。
林子曰:到此地位,乃是菩提道場,乃是涅槃實地,乃是不垢不淨,乃是非色非空,乃是人法兩忘,乃是罪福無主,乃是大道虛曠,乃是性相平等,乃是本性虛無虛無實體,乃是常住真心随心自在,乃是佛之妙用快樂無量,乃是煩惱業淨本來空寂,乃是一切因果皆如夢幻,乃是生滅已寂滅為樂。
?。
林子曰:如來者,佛母也。
而以如來為佛母者,又何也?以一切諸佛則皆從此而生者,佛母也。
佛母者,如如之義也。
而以其自如如中來者,如來也。
故佛母則具足乎清淨法身,而未嘗有清淨法身;佛母則具足乎圓滿法身,而未嘗有圓滿報身;佛母則具足乎千百億化身,而未嘗有千百億化身。
佛母其無極乎!由是而太極、而兩儀、而五行,佛母其未始一乎!由是而一、而二、而三生萬物,老子則謂之無名,天地之始也。
孔子則謂之先天,而天弗違也。
乃今則謂之夏,而未有儒、未有道、未有釋者,夏也,如如而已矣。
由是而名之為儒、為道、為釋者,如如也。
又謂之先,而未有天、未有地、未有日、未有月者,先也,如如而已矣。
由是而衍之為天、為地、為日、為月者,如來也。
附答儒氏 不住相。
林子曰:夫儒者之盛,莫過于仲尼,而仲尼則亦有然者。
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中庸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至善之止,而家齊,而國治,而天下平;未發之中,而位天地,而育萬物。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而其所謂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者,豈惟天下之人不知所以章、所以變、所以成也?是雖聖人,亦且曰:我未嘗有所見、有所動、有所為,而何為乎能章、能變、能成之如是耶?故曰:諸大聲聞及至諸大菩薩不能測佛智者,此也。
林子曰:擊壤之民,帝力何有?唐堯之不住相也。
無為而治,恭已南面,虞舜之不住相也。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仲尼之不住相也。
他如形之而着,着之而明、而動、而變、而化;又如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以參天地,以贊化育;又如未施敬而民敬,未施信而民信;又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之而不費;又如雖勞而不怨,雖死而不怨殺;又如至禮無文而與天地同節,至樂無聲而與天地同和;又如擊石拊石而百獸率舞,箫韶九成而鳳凰來儀;又如兩階千羽而有苗來格,中國聖人而海不揚波;又如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又如山川鬼神亦莫不甯,暨鳥獸魚鼈鹹若;又如民無能名,無得而稱;又如不顯之德,百辟其刑,而為治之至也;又如予欲無言無隐乎爾,而為教之神也;又如五百餘歲見知聞知,曠世相感,不可緻思也;又如知禘之說,其于天下而視之掌,祭義深微,不可拟議也;又如天地并立,參為三才,非曰口代天言,身代天事焉已也,而造化且在吾手,而元命自我作矣,而斡旋之,而成能之,微乎其微,不可測識也。
而所謂不住相布施,盡滅度之而無餘者,則豈惟釋氏為然哉! 大身 林子曰:達而堯舜也,而太和元氣則能流行于宇宙之内矣。
惟其太和元氣能流行于宇宙之内也,則宇宙之内不謂堯舜之一大身耶?窮而仲尼也,而浩然正氣則能充塞于天地之間矣。
惟其浩然正氣能充塞于天地之間也,則天地之間不謂仲尼之一大身耶?然此猶在于宇宙之内、天地之間也,而況曰虛空本體、本體虛空者乎?而儒者所謂大虛同體者是也。
故說非身,是名大身。
易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而論語又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豈不以道本虛空也,無高無下,無内無外,無遠無近,而直性如如之分量者,則固有若是其大也。
然即性即道,即道即仁,而天地萬物則鹹囿于我如來之法身矣。
程子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儒氏之仁者,釋氏之如來也。
故曰:能仁是釋迦。
然而釋氏亦稱仁矣。
曾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似此重任,不謂之荷擔如來而何?萬物皆備,反身而誠,先立其大,是謂大人。
無說 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今由子貢之言觀之,則所謂性與天道,豈其有可得而言耶?有可得而聞耶?故曰:予欲無言,所以教之者至矣。
子貢不悟,而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夫言之不可得而言矣,而況可得而聞也?聞之不可得而聞矣,而況可得而述也?孔子曰:吾無隐乎爾。
豈不以無言之中,而自有至言者在乎?故不知道者,則以道隐于無言;而知道者,則以道隐于有言。
佛果羅漢果 林子曰:自度而不度人者,羅漢果也。
未先自度,先要度人,而其誓願之大,雖曰能盡度世間人矣,而其心猶然以為未至者,佛果也。
夫豈惟釋氏,而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之佛果也。
善而無伐,勞而無施,車馬輕裘,共敝無憾,顔淵、季路之羅漢果也。
禹思天下有溺,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由己饑之者,佛果也。
若當其時,則有巢父、許由,豈不曰清風之足以襲人哉?而獨修一身以為高且潔者,羅漢果也。
如來 林子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如來也。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百慮而一緻者,如來也。
天何言哉?而四時行,百物生者,如來也。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者,如來也。
誠者天之道也,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如來也。
無聲無臭,而未發之中,發皆中節者,如來也。
鸢飛魚躍而察上下者,如來也。
乍見孺子入井,而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者,如來也。
故者以利為本,而順以出之者,如來也。
良知則不慮而知,良能則不慮而能者,如來也。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者,如來也。
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者,如來也。
常明常覺之體,廓然大公而已矣,而物來順應者,如來也。
一點靈光,炯炯不昧,而忠臣之忠,孝子之孝,勃乎其不可得而遏者,如來也。
然如來我也,而如來之法身,則充滿于法界矣。
語大而天下莫載,語小而天下莫破。
故曰:萬物皆備于我。
而聖人之所以通天下為一身者,此也。
然天地是亦我道中之一物也。
我而緻中,我而緻和,既中而和,而天地有不自我而位耶?故以我而為儒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孔子也,而我其不孔子乎?以我而為道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老子也,而我其不老子乎?以我而為釋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釋迦也,而我其不釋迦乎?然而吾身之我之如來,而有釋迦、老子、孔子之異與?曰:無以異也。
抑豈知通乎天地之内,通乎天地之外,是皆一我也。
是皆一我,是皆一如來也。
故以我而時中焉,而立本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孔子也。
以我而清淨焉,而入門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老子也。
以我而寂定焉,而極則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釋迦也。
已上五章,皆儒氏之言,而釋氏之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者。
如有能比而觀之,則釋氏之言悉皆實語。
但以其未能到此地位,則亦不免驚駭而疑謗矣。
論語曰:子罕言命與仁,而性與天道。
是雖子貢之穎悟,亦且不可得而聞也,況其他乎!故以答問附錄末簡。
林子兆恩
而其所謂色身之如來者,豈非識神邪?林子曰:非也。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而此佛性,則含于父母種性之中,乃己靈也。
而釋氏所謂不重己靈者,蓋指此含靈之性而言也。
從古以來,佛佛相傳,莫不藉此含靈之性而自為造化,以再立性命,以複還虛空,然後方能得見如來,而證無上正覺矣。
又問:佛性非佛與?林子曰:非佛也。
然則何以能作佛也?林子曰:以其有此佛性也,故能作佛。
汝獨不見雀之為蛤乎?夫雀,羽蟲也,而得氣翼之以翺翔;蛤,介蟲也,而得水乘之以涵泳。
抑豈其形之有所不類哉?而即其性若情,則亦有大相遼者矣。
然雀化為蛤,人之所知也。
汝曾見月令之書與夫正朔之曆乎未?汝勿謂雀無知也,惡能變而化之而蛤邪?殊不知此乃得之于天,而有所謂含靈之真知者在焉。
惟人亦然。
故謂此佛性也,有所待于自造性命,而變化之以成佛,則可;若謂此佛性也,無所待于自造性命,而變化之以成佛,則不可。
林子曰:餘又嘗譬之果核之仁焉,是亦母胎中一點之種性也。
含藏因地,萌蘖其芽,由是而複枝之,而複葉之,而複華之,而複果之,豈非所謂依法修行,以證最上一乘之佛果耶?若徒觀靜以空其心,而曰含靈種性,可以當下成佛,必不然矣。
林子曰: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則皆有佛性也。
皆有佛性,則皆能作佛也。
故曰: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然而何以謂之回機? 林子曰:虛化之為神,神化之為氣,氣化之為形,形複返之為氣,氣複返之為神,神複返之為虛者,回機也。
林子曰:以色身而曰如來者,雖曰非真如來也,然以其有此佛性也,有此含靈也,時或善念,時有作佛之心,抑亦可以名如來與?但此善念與夫作佛之心,每每為情識所奪而去,而謂之真如來也,可乎?不可乎?蓋此特在于操存舍亡之間爾,克念罔念,聖狂迥别。
林子曰:汝謂此含靈之性是真常性邪?非真常性邪?而諸佛以此自為造化以見如來。
汝謂此含靈之性是真常性邪?非真常性邪?若心以此含靈之性不自造化,直可成佛以見如來,抑亦難矣。
然究其極焉,是亦不過一陰靈之鬼爾。
林子曰:一切種性都有含靈,一切含靈都有佛性,故含靈佛性乃佛種也。
然必賴此以自造性命而虛空之者,佛種也。
林子曰:以父母之造化而正性命言之,即名種性,種性則入生死;以吾身之造化而正性命言之,即名法性,法性則不入生死。
林子曰:有四大則有身相,有身相則有生有死。
乃今自造性命而歸還于太虛矣,而惡有所謂生所謂死者哉? 林子曰:何以謂之離假即心真也?蓋惟離此色身之假相,以複還我法身之實相已爾,而非他也。
林子曰:何以謂之依法修行邪?而自為造化者,是乃依法以修行也,而實相固在我矣。
林子曰:何以謂之清淨心體?而又曰:得入者而應如是住,如是降伏,豈非所以得入清淨心體耶?故曰:若聞開示,即得悟入,本來真性,自得出現。
林子曰: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而曰建立一切教門者,非所謂自為造化耶? 林子曰:何以謂之報身佛?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若不自悟自修,不見自性,豈曰能自歸依?故悟也者,是自悟自性也;修也者,是自修自性也;歸依也者,是自歸依自性也。
然而何者謂之自性也?自性者,本性也;本性者,實性也。
若或不知所以自造性命,而又安能得此本來所自有之實性耶? 林子曰:佛本非身,而于非身中能見自性如來,乃是真見如來也。
林子曰:以父母之性命而性命之,是外求有相佛也;以自造之性命而性命之,是内求無相佛也。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而圓覺經則曰: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者,何也?夫既以淫欲而性命之,而又曰正者,豈不以男女之媾精,地天之交泰也?若以男女之媾精為非正,而地天之交泰,抑亦不可以為正乎?然終不免有所夾雜混淆,于是始有天命之性,始有氣質之性,而清濁厚薄,從此分矣。
若或不知所以,自外形骸,自為造化,以盡去此氣質之性焉,其能卒反天命之性,以複還我虛空邪? 林子曰:頓悟無生,則知所以自為造化。
既知所以自為造化,則方能得見此法身之如來矣。
若或不知自為造化,則必求之色身中以為如來,所謂門外漢者此也。
說有苦行,曆于塵劫,豈曰能證無上正覺,而得見此法身之如來邪? 林子曰:自造性命而虛空之,是以我之真法,而得我之真體也。
若或不知真法,而曰能知得我之真體者,未也。
真體者,真常性也。
真常之性,無生無死。
而六祖曰: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
豈非真常性有不遍之處邪?此其所以自為造化,而複性命之,而複虛空之之不可以已也。
而複性命,而複虛空,不謂之自為造化,我之真常性邪?而此真常性也,豈曰容受生死?豈曰有不遍之處?到此地位,方可名之為如來。
林子曰:到此地位,乃是菩提道場,乃是涅槃實地,乃是不垢不淨,乃是非色非空,乃是人法兩忘,乃是罪福無主,乃是大道虛曠,乃是性相平等,乃是本性虛無虛無實體,乃是常住真心随心自在,乃是佛之妙用快樂無量,乃是煩惱業淨本來空寂,乃是一切因果皆如夢幻,乃是生滅已寂滅為樂。
?。
林子曰:如來者,佛母也。
而以如來為佛母者,又何也?以一切諸佛則皆從此而生者,佛母也。
佛母者,如如之義也。
而以其自如如中來者,如來也。
故佛母則具足乎清淨法身,而未嘗有清淨法身;佛母則具足乎圓滿法身,而未嘗有圓滿報身;佛母則具足乎千百億化身,而未嘗有千百億化身。
佛母其無極乎!由是而太極、而兩儀、而五行,佛母其未始一乎!由是而一、而二、而三生萬物,老子則謂之無名,天地之始也。
孔子則謂之先天,而天弗違也。
乃今則謂之夏,而未有儒、未有道、未有釋者,夏也,如如而已矣。
由是而名之為儒、為道、為釋者,如如也。
又謂之先,而未有天、未有地、未有日、未有月者,先也,如如而已矣。
由是而衍之為天、為地、為日、為月者,如來也。
附答儒氏 不住相。
林子曰:夫儒者之盛,莫過于仲尼,而仲尼則亦有然者。
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中庸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至善之止,而家齊,而國治,而天下平;未發之中,而位天地,而育萬物。
不住相布施,滅度之而無餘矣。
而其所謂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者,豈惟天下之人不知所以章、所以變、所以成也?是雖聖人,亦且曰:我未嘗有所見、有所動、有所為,而何為乎能章、能變、能成之如是耶?故曰:諸大聲聞及至諸大菩薩不能測佛智者,此也。
林子曰:擊壤之民,帝力何有?唐堯之不住相也。
無為而治,恭已南面,虞舜之不住相也。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仲尼之不住相也。
他如形之而着,着之而明、而動、而變、而化;又如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以參天地,以贊化育;又如未施敬而民敬,未施信而民信;又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之而不費;又如雖勞而不怨,雖死而不怨殺;又如至禮無文而與天地同節,至樂無聲而與天地同和;又如擊石拊石而百獸率舞,箫韶九成而鳳凰來儀;又如兩階千羽而有苗來格,中國聖人而海不揚波;又如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又如山川鬼神亦莫不甯,暨鳥獸魚鼈鹹若;又如民無能名,無得而稱;又如不顯之德,百辟其刑,而為治之至也;又如予欲無言無隐乎爾,而為教之神也;又如五百餘歲見知聞知,曠世相感,不可緻思也;又如知禘之說,其于天下而視之掌,祭義深微,不可拟議也;又如天地并立,參為三才,非曰口代天言,身代天事焉已也,而造化且在吾手,而元命自我作矣,而斡旋之,而成能之,微乎其微,不可測識也。
而所謂不住相布施,盡滅度之而無餘者,則豈惟釋氏為然哉! 大身 林子曰:達而堯舜也,而太和元氣則能流行于宇宙之内矣。
惟其太和元氣能流行于宇宙之内也,則宇宙之内不謂堯舜之一大身耶?窮而仲尼也,而浩然正氣則能充塞于天地之間矣。
惟其浩然正氣能充塞于天地之間也,則天地之間不謂仲尼之一大身耶?然此猶在于宇宙之内、天地之間也,而況曰虛空本體、本體虛空者乎?而儒者所謂大虛同體者是也。
故說非身,是名大身。
易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而論語又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豈不以道本虛空也,無高無下,無内無外,無遠無近,而直性如如之分量者,則固有若是其大也。
然即性即道,即道即仁,而天地萬物則鹹囿于我如來之法身矣。
程子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儒氏之仁者,釋氏之如來也。
故曰:能仁是釋迦。
然而釋氏亦稱仁矣。
曾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似此重任,不謂之荷擔如來而何?萬物皆備,反身而誠,先立其大,是謂大人。
無說 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今由子貢之言觀之,則所謂性與天道,豈其有可得而言耶?有可得而聞耶?故曰:予欲無言,所以教之者至矣。
子貢不悟,而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夫言之不可得而言矣,而況可得而聞也?聞之不可得而聞矣,而況可得而述也?孔子曰:吾無隐乎爾。
豈不以無言之中,而自有至言者在乎?故不知道者,則以道隐于無言;而知道者,則以道隐于有言。
佛果羅漢果 林子曰:自度而不度人者,羅漢果也。
未先自度,先要度人,而其誓願之大,雖曰能盡度世間人矣,而其心猶然以為未至者,佛果也。
夫豈惟釋氏,而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之佛果也。
善而無伐,勞而無施,車馬輕裘,共敝無憾,顔淵、季路之羅漢果也。
禹思天下有溺,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由己饑之者,佛果也。
若當其時,則有巢父、許由,豈不曰清風之足以襲人哉?而獨修一身以為高且潔者,羅漢果也。
如來 林子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如來也。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百慮而一緻者,如來也。
天何言哉?而四時行,百物生者,如來也。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者,如來也。
誠者天之道也,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如來也。
無聲無臭,而未發之中,發皆中節者,如來也。
鸢飛魚躍而察上下者,如來也。
乍見孺子入井,而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者,如來也。
故者以利為本,而順以出之者,如來也。
良知則不慮而知,良能則不慮而能者,如來也。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者,如來也。
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者,如來也。
常明常覺之體,廓然大公而已矣,而物來順應者,如來也。
一點靈光,炯炯不昧,而忠臣之忠,孝子之孝,勃乎其不可得而遏者,如來也。
然如來我也,而如來之法身,則充滿于法界矣。
語大而天下莫載,語小而天下莫破。
故曰:萬物皆備于我。
而聖人之所以通天下為一身者,此也。
然天地是亦我道中之一物也。
我而緻中,我而緻和,既中而和,而天地有不自我而位耶?故以我而為儒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孔子也,而我其不孔子乎?以我而為道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老子也,而我其不老子乎?以我而為釋氏之學,而吾身自是一釋迦也,而我其不釋迦乎?然而吾身之我之如來,而有釋迦、老子、孔子之異與?曰:無以異也。
抑豈知通乎天地之内,通乎天地之外,是皆一我也。
是皆一我,是皆一如來也。
故以我而時中焉,而立本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孔子也。
以我而清淨焉,而入門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老子也。
以我而寂定焉,而極則以為教者,即我之如來而釋迦也。
已上五章,皆儒氏之言,而釋氏之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者。
如有能比而觀之,則釋氏之言悉皆實語。
但以其未能到此地位,則亦不免驚駭而疑謗矣。
論語曰:子罕言命與仁,而性與天道。
是雖子貢之穎悟,亦且不可得而聞也,況其他乎!故以答問附錄末簡。
林子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