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統論
關燈
小
中
大
謂應,所謂不應,所謂但應,所謂應,如是所謂,若所謂,若作是言,所謂即是,所謂即非,所謂皆是,所謂真是,所謂名為,所謂即不名。
如有能明此十數字之義,則便知如來口氣,作經微旨,而所以善護念付囑諸菩薩者,可概見矣。
林子曰:經也者,經也,即如如不動之真經也。
然此經無相,而有一切諸佛也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若謂無此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從何處而來?若謂有此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如如不動之中,則惡有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林子曰:不知如如則不知真經,不知真經則不知金剛不變不壞之體,不知金剛不變不壞之體而謂之佛可乎?不可謂之佛而謂之虛空可乎?不可謂之虛空而謂之得見如來可乎?謂之清淨法身可乎?謂之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可乎?謂之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可乎?謂之盡滅度之無餘,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可乎?謂之無法相、無非法相可乎?謂之非身而名大身可乎?謂之希有世尊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可乎?謂之第一波羅蜜可乎?謂之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乎?謂之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可乎? 林子曰:四句偈者,乃如來所說四句偈也。
古今争辨,而不知金剛經之所指者,果何偈也?或曰:以色見我之偈。
或曰:如露如電之偈。
或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或曰:無色、聲、香、味、觸、法。
或曰: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或曰:摩诃般若波羅蜜。
以上數語,未知孰是?而我則曰:皆是也。
豈其不有非是者乎?而我則曰:皆非是也。
故我能轉四句偈,而令人得見如來,則皆是也。
我若為四句偈所轉,而不能令人得見如來,則皆非是也。
林子曰:如我能見如來矣,或随取金剛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或随取他諸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或我所自說四句偈為他人說,能令人通達無我得見如來,便是真四句偈也。
奚必争辨此是彼非,徒增人我?豈曰能知四句偈,而複能為他人說邪? 林子曰:若所謂四句偈者,豈必索之于經?而鳥啼華放,無假施為,乃我之真四句偈也。
然而四句偈可得而說乎?不而,不屬言語,非關文字,而為人說四句偈者,乃我之真說四句偈也。
林子曰:有說則有聞,有聞則能聞其所聞,而不能聞其所不聞也。
無說則無聞,無聞則雖曰無所于聞,而其實則無聞而無不聞也。
然而何以謂之無聞而無不聞也?昔者釋氏曾有言曰:盡大地是個法王身。
法王身者,我也,如來也。
故我而靜也,而盡大地則與我而俱靜;我而動也,而盡大地則與我而俱動。
而百脈之相為宣節,一氣之相為流通,固不待有所于說而後得而知之。
無說無聞,乃真說四句偈也。
故以此無聞無說而布施也,則謂之不住相布施;以此無聞無說而滅度也,則謂之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或者疑之。
林子曰:有所布施而曰布施者,而非如來之所謂布施也;有所滅度而曰滅度者,而非如來之所謂滅度也;有所說四句偈而曰說四句偈者,而非如來之所謂說四句偈也。
若如來者,則無所于布施,而無非布施也;無所于滅度,而無非滅度也;無所于說四句偈,而四句偈亦非有待于說也。
而汝以為如來有所布施邪?有所滅度邪?有所說四句偈邪?汝以為如來無所布施邪?無所滅度邪?無所說四句偈邪?而如如不動之中,隻如是爾。
而汝若曰:我能布施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布施,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而汝若曰:我能滅度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滅度,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而汝若曰:我能說四句偈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說四句偈,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如來所說我義卷之三 林子曰:天地之内,天地之外,則皆虛空也。
未有天地,先有虛空,虛空我也,我本如如也。
由是而天而地,而盈天地間之生生化化而無盡者,亦皆我之虛空,我之如如也。
我其有所來與?來而無所來也。
我其無所來與?無所來而無所不來也。
林子曰:虛空不二也,如如不二也,不二故一。
而其所謂一者,乃一片之一也。
故天地之内,口此一如來也。
天地之外,隻此一如來也。
先天地之始,而始隻此一如來也。
後天地之終,而終隻此一如來也。
如來一虛空也,虛空則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矣。
而如來之虛空,則亦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者。
夫虛空之虛空,既不可以思量矣,而如來之虛空,獨可以思量乎哉?此其所以無所于來、無所放去者,如來也。
若如來之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不虛空也,即可得而東西南北之、四維之、上下之。
而以其無有我相、無有人相、無有衆生相、無有壽者相而虛空也,是惡得而東西南北之、四維之、上下之?故虛空如來也,如來虛空也。
林子曰: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者,是皆如來之一法身也,而無量為一。
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而莫不各足,此如來也,而一為無量。
譬之四肢百骸雖異,總是我之一身也。
林子曰:夫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以為我之身者,而其所荷擔也,不亦重乎?然非有所于加也,而如來之分量本如是爾。
以此而荷擔如來,則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有邊際,而無複有能外我之身者,此其所以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而其實則無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
若以為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則雖諸大聲聞及至菩薩,不免有所拟議而測量。
若以為無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則是如來亦有诳語者,必不然矣。
林子曰:所謂福德性者,以是福德皆在我如來之真性中爾。
性本虛空,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此其所以謂之無邊福德,而實無有乎所謂福德也,故曰福德性。
林子曰:若以福德有實,即是有貪、有著、有受而有得矣;而以福德無故,即是無貪、無著、無受而無得矣。
故有得則有相,有相則有盡,而如來不說得福德多;無得則無相,無相則無盡,而如來說得福德多。
林子曰:夫曰福德者,是有為之福德也。
有為之福德,是世間之福德也。
以其可得而思議也,可得而稱量也,而福德則有時而盡。
而曰福德性者,是無為之福德也。
無為之福德,是出世間之福德也。
以其不可得而思議也,不可得而稱量也,而福德性則無時而盡。
林子曰:以世界言之,則有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而不虛空也。
以虛空言之,則無有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而一皆虛空也。
而其所謂無有乎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者,豈其世界終于變壞,微塵終于斷滅耶?此非釋氏之秘密妙義也。
而所謂無此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者,真有不可說。
不可說,說亦不得矣。
若曰可得而說之,即非釋氏之秘密妙義也。
我乃今則強而說之,我能虛空矣,而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悉皆虛空也。
此乃真語,此乃實語,豈非所謂虛空本體,本體虛空邪?夫誰得而知之? 林子曰:即我即虛空,即虛空即我,虛空無相貌,我亦無相貌,虛空無邊際,我亦無邊際,故非身之身充滿于一切,而無音之音普順于十方。
林子曰:我,真我也。
真我,如如也。
有真我而後有虛空,有虛空而後有天地,有天地而後有萬物。
萬物之生成,原于天地之造化。
天地之造化,原于太虛之虛空。
太虛之虛空,原于真我之如如。
真我之如如,空而不空也。
而不空也者,乃所以主乎其空焉者也。
故如來者,雖曰從空中來,而其實則自不空中來也。
不空者,真我也。
然而空也,非真我與?故空也者,我也。
由是而天地,由是而萬物,而莫非我也,但不可謂之真我。
真我無我,真空不空。
夫惟其不空也,故能生虛空。
虛空無際,故能生天地。
天地廣大,故能生萬物。
夫虛空之無際,而曰能生天地,天地之廣大,而曰能生萬物,是皆真空不空者之有以主之也。
而其所謂不住相布施者,夫誰得而測識之?若夫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而皆在我天地廣大之中,虛空無際之内爾。
餘于是而知日月星辰之不有我焉,而日月星辰則無以照以臨;雷霆風雨之不有我焉,而雷霆風雨則無以鼓以潤;山嶽河海之不有我焉,而山嶽河海則無以流以峙;昆蟲草木之不有我焉,而昆蟲草木則無以長以養。
故萬物之所以為萬物者,雖曰木于天地矣,而其所以主張乎萬物者,是亦天地也,是亦我也。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雖曰本于虛空矣,而其所以主張乎天地者,是亦虛空也,是亦我也。
則其所謂不住相布施者,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萬物之所以為萬物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萬物之所以生成者,我也。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天地之所以造化者,我也。
虛空之所以為虛空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虛空之所以為虛空者,我也。
林子曰:天之道高也明也,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則無以高以明。
地之道博也厚也,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則無以博以厚。
先天地之始而始,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而天地雖大,則無以始其始。
後天地之終而終,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而天地雖大,則無以終其終。
由是觀之,天地之高也明也,博也厚也,始也終也,而皆有賴于我之虛空,我之如如也如此,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始而以神氣而造化之,而猶知有性命也。
既而以性命而造化之,而猶知有虛空也。
然而無生者,虛空也。
豈曰不知有性命焉已哉?亦且不知有虛空。
故無虛而無不虛,無空而無不空,無生而無不生,然後方可謂之圓滿清淨無餘涅槃,而為釋氏之最上一乘極則之地也。
林子曰:夫無虛而無不虛矣,無空而無不空矣,則命自我立,性自我出,而天地且不得而性我而命我也。
夫命自我立矣,性自我出矣,則不神而神,非氣而氣,而天地且不得而神我而氣我也。
豈曰天地不得而神我、氣我、性我、命我焉已哉?我将以神氣而神氣乎天地,神氣乎萬物矣,而天地萬物有不賴我之神以為神,賴我之氣以為氣乎?我将以性命而性命乎天地,性命乎萬物矣,而天地萬物有不賴我之性以為性,賴我之命以為命乎?此其不住相布施,而又在于神氣性命也如此,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何以謂之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也。
而衆生之性,如來也。
此其所以善于方便,而非有所于方便也。
林子曰:如來也者,無為也,無不為也。
惟其無為無不為也,故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
汝毋謂如來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
汝毋謂如來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虛空之性,以主張虛空而方便之也。
而其布施之真,無有過于此者。
不惟不住于相,而又且無相之可住。
微乎其微,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不能忘生,則不能無上。
不能無生,則不能成佛。
故以父母之性命以為性命者,則是猶知有身。
猶知有身,則是不能忘生。
不以父母之性命而自造性命者,則是不知有身。
不知有身,則是能證無生。
故必至于節節支解而不生嗔恨者,然後方可謂之忘生無生。
林子曰:如如虛空中,豈有三千大千世界?豈有微塵?如如虛空中,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東西南北四維不見邊際,而況于天地之内,所謂世界微塵者乎? 林子曰: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法身虛空中,非世界也,而世界其心者,世界也。
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都在我法身虛空中,非微塵也,而微塵其心者,微塵也。
林子曰:有出世界心者,便是有礙于世界而故出之,謂之無世界之心可乎?有離微塵心者,便是有礙于微塵而故離之,謂之無微塵之心可乎? 林子曰:有心則有相,有相則有世界,有世界則有微塵;無心則無相,無相則無世界,無世界則無微塵。
故一念才起,便是有相,便是世界,便是微塵;一毫挂礙,便是有相,便是世界
如有能明此十數字之義,則便知如來口氣,作經微旨,而所以善護念付囑諸菩薩者,可概見矣。
林子曰:經也者,經也,即如如不動之真經也。
然此經無相,而有一切諸佛也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若謂無此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從何處而來?若謂有此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如如不動之中,則惡有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林子曰:不知如如則不知真經,不知真經則不知金剛不變不壞之體,不知金剛不變不壞之體而謂之佛可乎?不可謂之佛而謂之虛空可乎?不可謂之虛空而謂之得見如來可乎?謂之清淨法身可乎?謂之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可乎?謂之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可乎?謂之盡滅度之無餘,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可乎?謂之無法相、無非法相可乎?謂之非身而名大身可乎?謂之希有世尊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可乎?謂之第一波羅蜜可乎?謂之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乎?謂之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可乎? 林子曰:四句偈者,乃如來所說四句偈也。
古今争辨,而不知金剛經之所指者,果何偈也?或曰:以色見我之偈。
或曰:如露如電之偈。
或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或曰:無色、聲、香、味、觸、法。
或曰: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或曰:摩诃般若波羅蜜。
以上數語,未知孰是?而我則曰:皆是也。
豈其不有非是者乎?而我則曰:皆非是也。
故我能轉四句偈,而令人得見如來,則皆是也。
我若為四句偈所轉,而不能令人得見如來,則皆非是也。
林子曰:如我能見如來矣,或随取金剛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或随取他諸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或我所自說四句偈為他人說,能令人通達無我得見如來,便是真四句偈也。
奚必争辨此是彼非,徒增人我?豈曰能知四句偈,而複能為他人說邪? 林子曰:若所謂四句偈者,豈必索之于經?而鳥啼華放,無假施為,乃我之真四句偈也。
然而四句偈可得而說乎?不而,不屬言語,非關文字,而為人說四句偈者,乃我之真說四句偈也。
林子曰:有說則有聞,有聞則能聞其所聞,而不能聞其所不聞也。
無說則無聞,無聞則雖曰無所于聞,而其實則無聞而無不聞也。
然而何以謂之無聞而無不聞也?昔者釋氏曾有言曰:盡大地是個法王身。
法王身者,我也,如來也。
故我而靜也,而盡大地則與我而俱靜;我而動也,而盡大地則與我而俱動。
而百脈之相為宣節,一氣之相為流通,固不待有所于說而後得而知之。
無說無聞,乃真說四句偈也。
故以此無聞無說而布施也,則謂之不住相布施;以此無聞無說而滅度也,則謂之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或者疑之。
林子曰:有所布施而曰布施者,而非如來之所謂布施也;有所滅度而曰滅度者,而非如來之所謂滅度也;有所說四句偈而曰說四句偈者,而非如來之所謂說四句偈也。
若如來者,則無所于布施,而無非布施也;無所于滅度,而無非滅度也;無所于說四句偈,而四句偈亦非有待于說也。
而汝以為如來有所布施邪?有所滅度邪?有所說四句偈邪?汝以為如來無所布施邪?無所滅度邪?無所說四句偈邪?而如如不動之中,隻如是爾。
而汝若曰:我能布施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布施,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而汝若曰:我能滅度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滅度,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而汝若曰:我能說四句偈矣。
而必如是,然後方可謂之真說四句偈,即不名菩薩,不能見如來。
○如來所說我義卷之三 林子曰:天地之内,天地之外,則皆虛空也。
未有天地,先有虛空,虛空我也,我本如如也。
由是而天而地,而盈天地間之生生化化而無盡者,亦皆我之虛空,我之如如也。
我其有所來與?來而無所來也。
我其無所來與?無所來而無所不來也。
林子曰:虛空不二也,如如不二也,不二故一。
而其所謂一者,乃一片之一也。
故天地之内,口此一如來也。
天地之外,隻此一如來也。
先天地之始,而始隻此一如來也。
後天地之終,而終隻此一如來也。
如來一虛空也,虛空則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矣。
而如來之虛空,則亦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者。
夫虛空之虛空,既不可以思量矣,而如來之虛空,獨可以思量乎哉?此其所以無所于來、無所放去者,如來也。
若如來之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不虛空也,即可得而東西南北之、四維之、上下之。
而以其無有我相、無有人相、無有衆生相、無有壽者相而虛空也,是惡得而東西南北之、四維之、上下之?故虛空如來也,如來虛空也。
林子曰: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者,是皆如來之一法身也,而無量為一。
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而莫不各足,此如來也,而一為無量。
譬之四肢百骸雖異,總是我之一身也。
林子曰:夫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無複有邊際以為我之身者,而其所荷擔也,不亦重乎?然非有所于加也,而如來之分量本如是爾。
以此而荷擔如來,則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有邊際,而無複有能外我之身者,此其所以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而其實則無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
若以為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則雖諸大聲聞及至菩薩,不免有所拟議而測量。
若以為無有所謂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則是如來亦有诳語者,必不然矣。
林子曰:所謂福德性者,以是福德皆在我如來之真性中爾。
性本虛空,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此其所以謂之無邊福德,而實無有乎所謂福德也,故曰福德性。
林子曰:若以福德有實,即是有貪、有著、有受而有得矣;而以福德無故,即是無貪、無著、無受而無得矣。
故有得則有相,有相則有盡,而如來不說得福德多;無得則無相,無相則無盡,而如來說得福德多。
林子曰:夫曰福德者,是有為之福德也。
有為之福德,是世間之福德也。
以其可得而思議也,可得而稱量也,而福德則有時而盡。
而曰福德性者,是無為之福德也。
無為之福德,是出世間之福德也。
以其不可得而思議也,不可得而稱量也,而福德性則無時而盡。
林子曰:以世界言之,則有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而不虛空也。
以虛空言之,則無有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而一皆虛空也。
而其所謂無有乎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者,豈其世界終于變壞,微塵終于斷滅耶?此非釋氏之秘密妙義也。
而所謂無此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者,真有不可說。
不可說,說亦不得矣。
若曰可得而說之,即非釋氏之秘密妙義也。
我乃今則強而說之,我能虛空矣,而三千大千世界與夫微塵,悉皆虛空也。
此乃真語,此乃實語,豈非所謂虛空本體,本體虛空邪?夫誰得而知之? 林子曰:即我即虛空,即虛空即我,虛空無相貌,我亦無相貌,虛空無邊際,我亦無邊際,故非身之身充滿于一切,而無音之音普順于十方。
林子曰:我,真我也。
真我,如如也。
有真我而後有虛空,有虛空而後有天地,有天地而後有萬物。
萬物之生成,原于天地之造化。
天地之造化,原于太虛之虛空。
太虛之虛空,原于真我之如如。
真我之如如,空而不空也。
而不空也者,乃所以主乎其空焉者也。
故如來者,雖曰從空中來,而其實則自不空中來也。
不空者,真我也。
然而空也,非真我與?故空也者,我也。
由是而天地,由是而萬物,而莫非我也,但不可謂之真我。
真我無我,真空不空。
夫惟其不空也,故能生虛空。
虛空無際,故能生天地。
天地廣大,故能生萬物。
夫虛空之無際,而曰能生天地,天地之廣大,而曰能生萬物,是皆真空不空者之有以主之也。
而其所謂不住相布施者,夫誰得而測識之?若夫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而皆在我天地廣大之中,虛空無際之内爾。
餘于是而知日月星辰之不有我焉,而日月星辰則無以照以臨;雷霆風雨之不有我焉,而雷霆風雨則無以鼓以潤;山嶽河海之不有我焉,而山嶽河海則無以流以峙;昆蟲草木之不有我焉,而昆蟲草木則無以長以養。
故萬物之所以為萬物者,雖曰木于天地矣,而其所以主張乎萬物者,是亦天地也,是亦我也。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雖曰本于虛空矣,而其所以主張乎天地者,是亦虛空也,是亦我也。
則其所謂不住相布施者,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萬物之所以為萬物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萬物之所以生成者,我也。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天地之所以造化者,我也。
虛空之所以為虛空者,以其有我也,我而我之,而虛空之所以為虛空者,我也。
林子曰:天之道高也明也,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則無以高以明。
地之道博也厚也,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則無以博以厚。
先天地之始而始,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而天地雖大,則無以始其始。
後天地之終而終,若不有我之虛空,我之如如焉,而天地雖大,則無以終其終。
由是觀之,天地之高也明也,博也厚也,始也終也,而皆有賴于我之虛空,我之如如也如此,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始而以神氣而造化之,而猶知有性命也。
既而以性命而造化之,而猶知有虛空也。
然而無生者,虛空也。
豈曰不知有性命焉已哉?亦且不知有虛空。
故無虛而無不虛,無空而無不空,無生而無不生,然後方可謂之圓滿清淨無餘涅槃,而為釋氏之最上一乘極則之地也。
林子曰:夫無虛而無不虛矣,無空而無不空矣,則命自我立,性自我出,而天地且不得而性我而命我也。
夫命自我立矣,性自我出矣,則不神而神,非氣而氣,而天地且不得而神我而氣我也。
豈曰天地不得而神我、氣我、性我、命我焉已哉?我将以神氣而神氣乎天地,神氣乎萬物矣,而天地萬物有不賴我之神以為神,賴我之氣以為氣乎?我将以性命而性命乎天地,性命乎萬物矣,而天地萬物有不賴我之性以為性,賴我之命以為命乎?此其不住相布施,而又在于神氣性命也如此,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何以謂之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也。
而衆生之性,如來也。
此其所以善于方便,而非有所于方便也。
林子曰:如來也者,無為也,無不為也。
惟其無為無不為也,故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
汝毋謂如來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
汝毋謂如來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虛空之性,以主張虛空而方便之也。
而其布施之真,無有過于此者。
不惟不住于相,而又且無相之可住。
微乎其微,夫誰得而測識之? 林子曰:不能忘生,則不能無上。
不能無生,則不能成佛。
故以父母之性命以為性命者,則是猶知有身。
猶知有身,則是不能忘生。
不以父母之性命而自造性命者,則是不知有身。
不知有身,則是能證無生。
故必至于節節支解而不生嗔恨者,然後方可謂之忘生無生。
林子曰:如如虛空中,豈有三千大千世界?豈有微塵?如如虛空中,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東西南北四維不見邊際,而況于天地之内,所謂世界微塵者乎? 林子曰: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法身虛空中,非世界也,而世界其心者,世界也。
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都在我法身虛空中,非微塵也,而微塵其心者,微塵也。
林子曰:有出世界心者,便是有礙于世界而故出之,謂之無世界之心可乎?有離微塵心者,便是有礙于微塵而故離之,謂之無微塵之心可乎? 林子曰:有心則有相,有相則有世界,有世界則有微塵;無心則無相,無相則無世界,無世界則無微塵。
故一念才起,便是有相,便是世界,便是微塵;一毫挂礙,便是有相,便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