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古南沙門 通門 閱正
七空居士 葛? 提綱
卷一百三之六葉(較量功德品) 卷一百四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
書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
種種莊嚴。
供養恭敬。
或佛涅槃後。
起窣堵波。
佛設利羅安置其中。
供養恭敬。
是二福聚。
何者為多。
佛言。
憍屍迦。
我還問汝。
如來所得一切智智。
及相好身。
于何等法修學而得。
天帝釋言。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修學而得。
佛言。
如是如是。
不學般若波羅蜜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無有是處。
何以故。
一切智智及相好身。
并設利羅。
皆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根本故。
佛身遺體。
非此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智之根本。
諸善男子等。
欲供養佛若心若身。
先當聽聞。
受持。
讀誦。
精進修學。
如理思惟。
書寫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是二福聚。
前者為多。
何以故。
一切菩薩摩诃薩。
菩薩摩诃薩法。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一切智智。
皆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佛告天帝釋。
贍部洲内。
極少分人。
成就佛證淨。
法證淨。
僧證淨。
轉少分人。
于佛無疑。
于法無疑。
于僧無疑。
轉少分人于佛究竟。
于究法竟。
于僧究竟。
轉少分人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轉少分人得三解脫門。
乃至轉少分人得八解脫。
九次第定。
四無礙解。
得六神通。
憍屍迦。
極少分人永斷三結。
得預流果。
轉少分人薄貪瞋癡。
得一來果。
轉少分人斷五順下分結。
得不還果。
轉少分人斷五順上分結。
得阿羅漢。
轉少分人發心定趣獨覺菩提。
轉少分人發心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少分人既發心已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複次憍屍迦。
我以清淨無障佛眼。
觀察十方世界。
雖有無量無數無邊有情。
發心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而由遠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若一若二若三有情。
得住菩薩不退轉地。
多分退堕聲聞獨覺下劣地中。
由是因緣。
善男子等。
應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數數聽聞。
受持讀誦。
精勤修習。
如理思惟。
好請問師。
樂為他說。
作此事已。
複應書寫種種寶物而用莊嚴。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是善男子等。
于餘攝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勝善法。
亦應聽受。
不應非毀。
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作留難。
何以故。
是善男子等。
應作是念。
如來昔住菩薩位時。
常勤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及諸餘無量無邊佛法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我等今者。
為求無上正等菩提。
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等法。
亦應随佛修學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等。
是一切聲聞獨覺菩薩摩诃薩。
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利益安樂。
所依處故。
若此般若波羅蜜多在贍部洲人中住者。
則此世間佛寶。
法寶。
僧寶。
皆住不滅。
世間常有十善業道。
六波羅蜜。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卷一百五至卷一百二十五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衆天。
三十三天。
及色究竟天。
同聲共白天帝釋言。
大仙。
應受持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應讀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應精勤修學如理思惟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令一切惡法損減。
善法增益。
令一切天衆增益。
諸阿素洛朋黨損減。
令一切佛眼不滅。
法眼不滅。
僧眼不滅。
令佛寶種不斷。
法寶種不斷。
僧寶種不斷。
大仙。
由三寶種不斷故。
便有六波羅蜜多。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現于世。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
憍屍迦。
若阿素洛兇悖徒黨。
興是惡念。
應各念誦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惡心即滅。
不複更生。
或五衰相現。
其心驚惶。
恐堕惡趣。
諸天眷屬。
應住其前。
念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五衰相沒。
身意泰然。
設複命終。
還生本處。
憍屍迦。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及諸弟子。
皆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
普攝一切菩提分法。
若聲聞獨覺。
若菩薩如來。
皆具攝故。
佛告天帝釋言。
依因般若波羅蜜多大咒王故。
十善業道。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出現世間。
譬如依因滿月輪故。
一切世間皆得增明。
憍屍迦。
菩薩摩诃薩所有方便善巧。
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長。
菩薩成就方便善巧力故。
能行六波羅蜜多。
乃至成行菩薩十地等行。
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
成就現在未來功德勝利。
念誦大神咒王。
惡魔退還。
爾時諸天同時化作種種香華而散佛上。
願此般若波羅蜜多。
在贍部洲人中。
久住流布。
乃至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佛國。
亦複如是。
當知是處有妙光明。
除滅暗冥。
生諸勝利。
魔及眷屬不得其便。
是善男子等。
非少善根能辦是事。
定于先世無量佛所多集善根。
多發正願。
多供養佛。
多善知識之所攝受。
何以故。
諸佛所得一切智智。
與此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亦無二分。
佛言。
如是如是。
爾時慶喜白佛言。
何緣不廣稱贊諸法。
但廣稱贊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
與彼諸法為尊為導故。
慶喜。
要由回向一切智智。
而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乃可名為真修無上正等菩提。
慶喜複白佛言。
雲何回向一切智智而修諸法。
佛言。
以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修習一切法。
是名回向一切智智。
而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慶喜複白佛言。
世尊。
以何無二為方便。
以何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一切法。
佛言。
以色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以受想行識。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無二為方便。
無生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一百六卷之十四葉起至一百十二卷之六葉)慶喜複白佛言。
雲何以色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
色。
色性空。
何以故。
以色性空。
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無二分故。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何以故。
以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無二分故。
受想行識性空。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無二無二分故。
(一百二十五卷之十七葉止)慶喜當知。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故。
能回向一切智智。
能令修習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得至究竟。
故此般若多羅蜜多。
于彼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為尊為導。
慶喜當知。
譬如大地。
以種散中。
衆緣和合。
則得生長。
應知大地與種生長。
為所依止。
為能建立。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及所回向一切智智。
與一切法為所依止。
為能建立。
令得生長。
故此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為尊為導。
故我但廣稱贊般若波羅蜜多(結一百六卷第三葉慶喜發問)。
卷一百二十六之五葉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
如來一切功德說猶未盡。
所以者何。
我從世尊所受般若波羅蜜多。
功德深廣。
量無邊際。
若有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受持讀誦。
精勤修學。
思惟解說。
書寫流布。
由此便有十善業道。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出現世間。
佛告天帝釋言。
若善男子等。
不離一切智智心。
以無所得為方便。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
至心聽聞。
乃至尊重贊歎。
成就無量殊勝戒蘊。
定蘊。
慧蘊。
解脫蘊。
解脫知見蘊。
是善男子。
當知如佛超過聲聞。
及獨覺地。
獲得現在未來殊勝功德。
憍屍迦。
若善男子等。
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置清淨處。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衆天。
及他化自在天。
已發菩提心者。
恒來是處。
觀禮讀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右繞禮拜合掌而去。
是善男子等。
應作是念。
今此三千大千世界。
并餘十方無邊世界所有諸天。
及餘無量有大威德諸龍藥叉。
乃至人非人等。
常來至此。
觀禮讀誦我所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我則為已設法施。
作是念已。
歡喜踴躍。
令所獲福倍複增長。
諸天等已發無上菩提心者。
或依佛法。
已獲殊勝利樂者。
敬重法故。
恒來至此随逐擁護。
增其勢力。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等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恒為救拔諸有情故。
恒為不棄舍諸有情故。
彼諸天等。
亦複如是。
由此因緣。
常随擁護。
卷一百二十七 時天帝釋複白佛言。
雲何覺知此三千大千世界。
并餘十方世界所有諸天。
乃至人非人等。
來至其所。
合掌右繞歡喜護念。
佛告天帝釋言。
若見所安置處有妙光明。
或聞其處異香芬馥。
若天樂音。
當知爾時有大神力威德熾盛諸天龍等。
來至其所。
觀禮讀誦。
此中所有邪神惡鬼。
驚怖退散。
無敢住者。
由此因緣。
善男子等。
心便廣大。
所修善業。
倍複增長。
一切所為。
無有障礙。
以是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
随所在處。
周匝除去諸不淨物。
掃拭塗治。
香水散灑。
敷設寶座而安置之。
燒香散華。
莊嚴其處。
複次憍屍迦。
若能如是供養般若波羅蜜多。
身心無倦。
身樂心樂。
身輕心輕。
身調柔。
心調柔。
身安隐。
心安隐。
系心般若波羅蜜多。
夜寝息時。
無諸惡夢。
唯得善夢。
謂見如來應正等覺。
身真金色。
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
聲聞菩薩前後圍繞。
身處衆中。
聞佛為說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相應之法。
複聞分别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相應法義。
是善男子。
若睡若覺。
身心安樂。
諸天神等。
益其精氣。
令彼自覺身體輕便。
由是因緣。
不多貪染飲食醫藥。
衣服卧具。
于四供養。
其心輕微。
憍屍迦。
若善男子等。
不能聽聞受持。
乃至宣說流布。
而但書寫供養恭敬。
亦得如前所說功德。
何以故。
能廣利益安樂無量諸衆生故。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
假使充滿此贍部洲。
佛設利羅以為一分。
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複為一分。
此二分中。
汝取何者。
天帝釋言。
我意甯取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佛設利羅。
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爾時舍利子謂天帝釋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既不可取。
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汝雲何取。
天帝釋報舍利子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實不可取。
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無取無舍。
無增無減。
無聚無散。
無益無損。
無染無淨。
不與諸佛法。
不舍異生法。
不與無為界。
不舍有為界。
不與六種波羅蜜多。
乃至不與無上正等菩提。
能如是知。
是為真取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随二行。
無二相故。
爾時佛贊天帝釋言。
善哉善哉。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随二行。
何以故。
無二相故。
諸有欲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有二相者。
則為欲令真如亦有二相。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與真如無二無二分故。
諸有欲令般若波羅蜜多有二相者。
則為欲令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
亦有二相。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
書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
種種莊嚴。
供養恭敬。
或佛涅槃後。
起窣堵波。
佛設利羅安置其中。
供養恭敬。
是二福聚。
何者為多。
佛言。
憍屍迦。
我還問汝。
如來所得一切智智。
及相好身。
于何等法修學而得。
天帝釋言。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修學而得。
佛言。
如是如是。
不學般若波羅蜜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無有是處。
何以故。
一切智智及相好身。
并設利羅。
皆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根本故。
佛身遺體。
非此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智之根本。
諸善男子等。
欲供養佛若心若身。
先當聽聞。
受持。
讀誦。
精進修學。
如理思惟。
書寫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是二福聚。
前者為多。
何以故。
一切菩薩摩诃薩。
菩薩摩诃薩法。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一切智智。
皆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佛告天帝釋。
贍部洲内。
極少分人。
成就佛證淨。
法證淨。
僧證淨。
轉少分人。
于佛無疑。
于法無疑。
于僧無疑。
轉少分人于佛究竟。
于究法竟。
于僧究竟。
轉少分人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轉少分人得三解脫門。
乃至轉少分人得八解脫。
九次第定。
四無礙解。
得六神通。
憍屍迦。
極少分人永斷三結。
得預流果。
轉少分人薄貪瞋癡。
得一來果。
轉少分人斷五順下分結。
得不還果。
轉少分人斷五順上分結。
得阿羅漢。
轉少分人發心定趣獨覺菩提。
轉少分人發心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少分人既發心已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複次憍屍迦。
我以清淨無障佛眼。
觀察十方世界。
雖有無量無數無邊有情。
發心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勤修習趣菩提行。
而由遠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若一若二若三有情。
得住菩薩不退轉地。
多分退堕聲聞獨覺下劣地中。
由是因緣。
善男子等。
應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數數聽聞。
受持讀誦。
精勤修習。
如理思惟。
好請問師。
樂為他說。
作此事已。
複應書寫種種寶物而用莊嚴。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是善男子等。
于餘攝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勝善法。
亦應聽受。
不應非毀。
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作留難。
何以故。
是善男子等。
應作是念。
如來昔住菩薩位時。
常勤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及諸餘無量無邊佛法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我等今者。
為求無上正等菩提。
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等法。
亦應随佛修學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等。
是一切聲聞獨覺菩薩摩诃薩。
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利益安樂。
所依處故。
若此般若波羅蜜多在贍部洲人中住者。
則此世間佛寶。
法寶。
僧寶。
皆住不滅。
世間常有十善業道。
六波羅蜜。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卷一百五至卷一百二十五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衆天。
三十三天。
及色究竟天。
同聲共白天帝釋言。
大仙。
應受持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應讀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應精勤修學如理思惟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令一切惡法損減。
善法增益。
令一切天衆增益。
諸阿素洛朋黨損減。
令一切佛眼不滅。
法眼不滅。
僧眼不滅。
令佛寶種不斷。
法寶種不斷。
僧寶種不斷。
大仙。
由三寶種不斷故。
便有六波羅蜜多。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現于世。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
憍屍迦。
若阿素洛兇悖徒黨。
興是惡念。
應各念誦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惡心即滅。
不複更生。
或五衰相現。
其心驚惶。
恐堕惡趣。
諸天眷屬。
應住其前。
念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五衰相沒。
身意泰然。
設複命終。
還生本處。
憍屍迦。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及諸弟子。
皆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
普攝一切菩提分法。
若聲聞獨覺。
若菩薩如來。
皆具攝故。
佛告天帝釋言。
依因般若波羅蜜多大咒王故。
十善業道。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出現世間。
譬如依因滿月輪故。
一切世間皆得增明。
憍屍迦。
菩薩摩诃薩所有方便善巧。
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長。
菩薩成就方便善巧力故。
能行六波羅蜜多。
乃至成行菩薩十地等行。
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
成就現在未來功德勝利。
念誦大神咒王。
惡魔退還。
爾時諸天同時化作種種香華而散佛上。
願此般若波羅蜜多。
在贍部洲人中。
久住流布。
乃至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佛國。
亦複如是。
當知是處有妙光明。
除滅暗冥。
生諸勝利。
魔及眷屬不得其便。
是善男子等。
非少善根能辦是事。
定于先世無量佛所多集善根。
多發正願。
多供養佛。
多善知識之所攝受。
何以故。
諸佛所得一切智智。
與此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亦無二分。
佛言。
如是如是。
爾時慶喜白佛言。
何緣不廣稱贊諸法。
但廣稱贊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
與彼諸法為尊為導故。
慶喜。
要由回向一切智智。
而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乃可名為真修無上正等菩提。
慶喜複白佛言。
雲何回向一切智智而修諸法。
佛言。
以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修習一切法。
是名回向一切智智。
而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慶喜複白佛言。
世尊。
以何無二為方便。
以何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一切法。
佛言。
以色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以受想行識。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無二為方便。
無生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一百六卷之十四葉起至一百十二卷之六葉)慶喜複白佛言。
雲何以色無二為方便。
無生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回向一切智智。
修習布施及般若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
色。
色性空。
何以故。
以色性空。
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無二分故。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何以故。
以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無二無二分故。
受想行識性空。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性空。
無二無二分故。
(一百二十五卷之十七葉止)慶喜當知。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故。
能回向一切智智。
能令修習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得至究竟。
故此般若多羅蜜多。
于彼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為尊為導。
慶喜當知。
譬如大地。
以種散中。
衆緣和合。
則得生長。
應知大地與種生長。
為所依止。
為能建立。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及所回向一切智智。
與一切法為所依止。
為能建立。
令得生長。
故此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為尊為導。
故我但廣稱贊般若波羅蜜多(結一百六卷第三葉慶喜發問)。
卷一百二十六之五葉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
如來一切功德說猶未盡。
所以者何。
我從世尊所受般若波羅蜜多。
功德深廣。
量無邊際。
若有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受持讀誦。
精勤修學。
思惟解說。
書寫流布。
由此便有十善業道。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出現世間。
佛告天帝釋言。
若善男子等。
不離一切智智心。
以無所得為方便。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
至心聽聞。
乃至尊重贊歎。
成就無量殊勝戒蘊。
定蘊。
慧蘊。
解脫蘊。
解脫知見蘊。
是善男子。
當知如佛超過聲聞。
及獨覺地。
獲得現在未來殊勝功德。
憍屍迦。
若善男子等。
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置清淨處。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衆天。
及他化自在天。
已發菩提心者。
恒來是處。
觀禮讀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右繞禮拜合掌而去。
是善男子等。
應作是念。
今此三千大千世界。
并餘十方無邊世界所有諸天。
及餘無量有大威德諸龍藥叉。
乃至人非人等。
常來至此。
觀禮讀誦我所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我則為已設法施。
作是念已。
歡喜踴躍。
令所獲福倍複增長。
諸天等已發無上菩提心者。
或依佛法。
已獲殊勝利樂者。
敬重法故。
恒來至此随逐擁護。
增其勢力。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等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恒為救拔諸有情故。
恒為不棄舍諸有情故。
彼諸天等。
亦複如是。
由此因緣。
常随擁護。
卷一百二十七 時天帝釋複白佛言。
雲何覺知此三千大千世界。
并餘十方世界所有諸天。
乃至人非人等。
來至其所。
合掌右繞歡喜護念。
佛告天帝釋言。
若見所安置處有妙光明。
或聞其處異香芬馥。
若天樂音。
當知爾時有大神力威德熾盛諸天龍等。
來至其所。
觀禮讀誦。
此中所有邪神惡鬼。
驚怖退散。
無敢住者。
由此因緣。
善男子等。
心便廣大。
所修善業。
倍複增長。
一切所為。
無有障礙。
以是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
随所在處。
周匝除去諸不淨物。
掃拭塗治。
香水散灑。
敷設寶座而安置之。
燒香散華。
莊嚴其處。
複次憍屍迦。
若能如是供養般若波羅蜜多。
身心無倦。
身樂心樂。
身輕心輕。
身調柔。
心調柔。
身安隐。
心安隐。
系心般若波羅蜜多。
夜寝息時。
無諸惡夢。
唯得善夢。
謂見如來應正等覺。
身真金色。
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
聲聞菩薩前後圍繞。
身處衆中。
聞佛為說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相應之法。
複聞分别六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相應法義。
是善男子。
若睡若覺。
身心安樂。
諸天神等。
益其精氣。
令彼自覺身體輕便。
由是因緣。
不多貪染飲食醫藥。
衣服卧具。
于四供養。
其心輕微。
憍屍迦。
若善男子等。
不能聽聞受持。
乃至宣說流布。
而但書寫供養恭敬。
亦得如前所說功德。
何以故。
能廣利益安樂無量諸衆生故。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
假使充滿此贍部洲。
佛設利羅以為一分。
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複為一分。
此二分中。
汝取何者。
天帝釋言。
我意甯取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佛設利羅。
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爾時舍利子謂天帝釋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既不可取。
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汝雲何取。
天帝釋報舍利子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實不可取。
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無取無舍。
無增無減。
無聚無散。
無益無損。
無染無淨。
不與諸佛法。
不舍異生法。
不與無為界。
不舍有為界。
不與六種波羅蜜多。
乃至不與無上正等菩提。
能如是知。
是為真取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随二行。
無二相故。
爾時佛贊天帝釋言。
善哉善哉。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随二行。
何以故。
無二相故。
諸有欲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有二相者。
則為欲令真如亦有二相。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與真如無二無二分故。
諸有欲令般若波羅蜜多有二相者。
則為欲令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
亦有二相。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