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關燈
菩薩沙彌古吳 智旭 新疏 菩薩比丘溫陵 道昉 參訂 此經以法供為名。

    自性三寶為體。

    孝慈為宗。

    拔苦與樂為用。

    大乘為教相。

    原夫人世福田。

    莫尚乎三寶。

    出世道法。

    莫先乎孝慈。

    欲報深恩。

    莫要乎與拔。

    欲成濟度。

    莫大乎盂蘭。

    是以目連道滿。

    首思乳哺之恩。

    大聖垂慈。

    廣示法供之式。

    時必擇夫自恣。

    德乃藉于衆僧。

    僧寶所存。

    法輪斯在。

    法輪轉處。

    佛常現前。

    舉一即三。

    最勝無比。

    圓音一唱。

    慈親已脫于苦輪。

    錫類重咨。

    芳軌永贻于缁素。

    誰無父母。

    如何弗思。

    況複垂訓殷勤。

    教令念念常憶。

    自非觀心起行。

    焉能事理雙彰。

    一字法門。

    非海墨之所罄。

    四輩齊奉。

    豈淺近之津梁。

    略述五重。

    用探奧旨。

    就五重中。

    又各二番明義。

    一就事。

    二觀心。

     初就事釋名者。

    即是盂蘭盆。

    法供之名也。

    盂蘭。

    乃是梵語。

    正雲烏藍婆拏。

    此翻救倒懸。

    謂三塗劇苦。

    無可喻陳。

    借喻倒懸。

    此法一興。

    倒懸斯解。

    名之為救。

    盆字是華言。

    乃貯食之淨器。

    一切碗缽。

    通名為盆。

    後人不達。

    作一大盤。

    衆食盡著于中。

    普同供養。

    此則大違律制。

    衆僧不飨。

    以凡聖雖殊。

    俱不觸僧伽食器故。

    今言盂蘭盆者。

    謂以種種淨潔碗缽。

    貯種種淨潔美食。

    供十方僧。

    能救慈親。

    猶如倒懸之苦。

    倒懸是所救。

    盆是能救。

    能所合稱。

    名盂蘭盆。

    又以所從能。

    即名此盆為救倒懸盆也。

    夫分段變易。

    皆名苦報。

    何但餓鬼。

    方稱倒懸。

    凡夫四倒。

    二乘四倒。

    皆倒因也。

    欲界無禅定之食。

    三有乏無漏之漿。

    偏真缺俗谛。

    法财權位。

    失中道實味。

    皆倒果也。

    碗缽為盆。

    百味五果為食。

    解餓鬼倒懸。

    攝心為盆。

    十支為食。

    解欲界倒懸。

    念處為盆。

    四谛行觀為食。

    解三界倒懸。

    宏願為盆。

    六度萬行為食。

    解四枯倒懸。

    一心為盆。

    不思議觀為食。

    解二邊倒懸。

    引伸觸類。

    總以碗缽百味。

    為正因緣境。

    若無事境。

    理觀無寄。

    若無理觀。

    事功不深。

    倘見此說。

    便欲廢事。

    則目連始得六通。

    亦既成就念處盆。

    四谛食。

    何故母猶不脫鬼倫耶。

    佛說二字。

    具如常解。

    經是通名。

    亦如常釋。

    此不繁述。

    次觀心釋名者。

    淨戒為器。

    無作四谛。

    不思議觀慧為食。

    供養自性一體三寶。

    圓解八倒之懸。

    頓履一實之地。

    無明父。

    貪愛母。

    當下即成明脫。

    智度母。

    方便父。

    任運入無功用。

    故名盂蘭盆也。

     二就事辨體者。

    一切諸經。

    必有正體。

    若無正體。

    則邪倒無印。

    便成魔說。

    通論諸大乘經。

    皆以實相為印。

    為經正體。

    然實相雖一。

    具種種名。

    如天帝釋。

    一人多名。

    普應諸天。

    實相亦爾。

    一法多名。

    普應諸經。

    經既名别。

    即以别名而召通體。

    于理無咎。

    今經中雲。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

    又雲。

    初受食時。

    先安佛前。

    僧咒願竟。

    便自受食。

    咒願即是法。

    三寶具足。

    目連亦雲。

    得蒙三寶功德之力。

    而此三寶。

    即是一切衆生自性。

    若衆生自性。

    本不具足三寶功德者。

    則凡聖條隔。

    明暗永歧。

    凡不成感。

    聖不能應。

    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迷悟雖異。

    體性常一。

    所以諸佛心内衆生。

    依事托理。

    感于衆生心内諸佛。

    則衆生心内諸佛。

    無緣無念。

    任運應于諸佛心内衆生。

    故以自性三寶。

    為經體也。

    釋此自性三寶。

    複為四義。

    一住持三寶。

    二勝義三寶。

    三大乘别相三寶。

    四一體三寶。

    住持三寶者。

    佛在世時。

    樹王得道為佛寶。

    說四谛法為法寶。

    度五比丘為僧寶。

    佛滅度後。

    範金合土。

    紙素丹青為佛寶。

    黃卷赤牍。

    三藏聖教為法寶。

    剃發染衣。

    紹隆佛化為僧寶。

    此三住世不絕。

    故名住持三寶。

    當知一切形像。

    即是真身。

    經典所在。

    是法身舍利。

    凡夫比丘僧。

    亦能荷負正法。

    為世福田。

    可尊可尚。

    悉稱為寶。

    非世間珍寶所能喻也。

    勝義三寶者。

    一切智無學功德。

    五分所成。

    名為佛寶。

    丈六金身。

    止是載此道法之器。

    今時形像。

    又是表此載道之器者耳。

    斷欲無欲。

    滅谛涅槃。

    非三世所攝。

    其性常住。

    名為法寶。

    四谛法音。

    止是诠此真理。

    黃卷赤牍。

    又所以傳此法音。

    亦即诠此真理。

    令人因言見道。

    如魚兔之藉筌蹄。

    明月之賴标指耳。

    聲聞學無學功德。

    名為僧寶。

    事和六法。

    止是趨向此道者耳。

    大乘别相三寶者。

    坐蓮華台。

    始覺道滿。

    等真法性。

    常住不滅。

    刹塵相好。

    自在莊嚴。

    化身無數。

    遍度含識。

    是為佛寶。

    十二部經。

    真淨法藏。

    一一修多羅。

    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而為眷屬。

    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是為法寶。

    三賢十聖。

    自在神通。

    遍滿十方。

    上求下化。

    功德智慧。

    二種莊嚴。

    睹影聞名。

    皆獲勝利。

    是為僧寶。

    一體三寶者。

    以實相慧。

    覺了諸法。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雙忘雙照。

    三智圓覺。

    名為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

    三谛具足名法寶。

    如此覺慧。

    與理事和合名僧寶。

    此三即非條别。

    當知亦即是三道三識三因三智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德等。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雖複本具。

    在迷不覺。

    但有其理。

    是為理即佛。

    亦名理即法。

    亦名理即僧。

    若從善知識聞。

    若從經卷聞。

    聞已開解。

    恍如夢覺。

    無複疑惑。

    是為名字三寶。

    如理觀心。

    圓伏五住。

    名觀行三寶。

    相似解發。

    六根清淨。

    見思先落。

    塵沙亦盡。

    名相似三寶。

    無明分破。

    契會真常。

    名分真三寶。

    圓滿菩提。

    覺法自性。

    身土一如。

    理事平等。

    名究竟三寶。

    如此四義。

    深淺雖殊。

    原始要終。

    總歸自性。

    後一雖了知自性。

    未嘗廢于前三。

    前三雖未達自性。

    何嘗離性别有施設。

    故總名自性三寶也。

    此自性三寶。

    一經之正體。

    衆法之都會。

    種種萬行。

    共歸趣之。

    無量功德。

    共莊嚴之。

    言說辯論。

    而诠顯之。

    如父如君。

    如月如海。

    如天帝釋。

    最尊最貴。

    故名為體。

    又此三寶。

    即是一切法之源底。

    若能深知此三寶義。

    于一切法。

    即為窮盡源底。

    更無餘蘊。

    故名為體。

    又體此三寶。

    即能遍達一切法門。

    更無少法出三寶外。

    無有少法之中。

    而不全具三寶體性故名為體。

    衆生迷此三寶體性。

    故非背而背。

    起惑造業。

    出生十界苦集颠倒。

    或著有漏。

    或着無漏。

    或着二邊。

    或着中道。

    總名悭貪。

    如彼餓鬼。

    聖人悟此三寶體性。

    故非順而順。

    修因克果。

    出生半滿頓漸一切道滅。

    破惡業障。

    破見思障。

    破塵沙障。

    破無明障。

    總名法供。

    如彼目連。

    故以自性三寶為經體也。

    次觀心辨體者。

    隻此衆生。

    現前一念知覺之性。

    非内非外。

    不在中間。

    非過非現。

    亦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

    非長短方圓。

    豎無初後。

    橫絕邊涯。

    欲言其有。

    則毫無朕迹。

    欲言其無。

    則不可斷滅。

    本自離諸戲論。

    但因觌體自迷。

    雖久積沉迷。

    然終無減缺。

    是名佛寶。

    現前一切十界依正諸法。

    皆此介爾心中之所顯現。

    如彼夢中。

    所見諸法。

    終不離于夢心。

    現前諸法。

    亦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