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下

關燈
水載名漕(昨到切)。

    止觀雲:夫心識無形不可見,約四相分别,謂未念、欲念、念念已。

    未念名心未起,欲念名心欲起。

    念名正緣境住,念已名緣境謝。

    若能了達此四,即入一相無相(雲雲)。

    近人不曉,定謂觀于四運,是唯識觀。

    今謂但是曆境推撿,皆是唯識,不可一向局于四運。

    豈推自他四性,叵得非唯識邪(雲雲)? ○觀一運心下,次明能觀之觀。

     觀一運心即空、即假、即中,一一運心亦複如是。

    從心至心,無不即空、即假、即中,是則從三谛運至三谛,無不三谛時,是名以運運運。

     觀一運心者,随觀一運也。

    觀一運心既然,觀餘三運心亦爾,故雲一一運心亦複如是。

    始從未念,終至念已,故雲從心至心,念念三谛,故雲從三谛運至三谛。

     ○若随下,三、辨得失。

     若随四運,運入生死;若随三運,運入涅槃。

     分段變易,名為生死;寂光妙理,即是涅槃。

    言三運者,三大乘也。

     ○次即空之觀下,對法。

     即空之觀,乘于随乘,運到真谛;即假之觀,乘于得乘,運到俗谛;即中之觀,乘于理乘,運到中谛。

    三乘即一乘,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觀音、普賢大人所乘故,故名大乘。

     ○三、是為下,釋名。

     是為觀心三,大乘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七觀三身釋名,文為二:初标,次釋。

    文為二:初正明觀法。

    文為三:初總示。

     次觀心三身金光明者,谛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三:初明所觀之境。

     何者?華嚴雲:心如工畫帥,造種種五陰。

    若心緣破戒事,即地獄身;緣無慚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緣謟曲名聞,即餓鬼身;緣疾妒诤競,即修羅身;緣五戒防五惡,即人身;緣十善防十惡,緣禅定防散亂,即天身;緣無常、苦、空、空、無相、願,即二乘身;緣慈悲六度,即菩薩身;緣真如實相,即佛身。

    登難墜易,多緣諸惡身故。

    故知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種種五陰,不出十界。

    然此十界,皆由心造。

    心造有二,一理,二事,具如輔行(雲雲)。

    緣十善,防十惡,即欲界天也。

    緣禅定,防散亂,即色無色界天也。

    緣慈悲六度,即菩薩身者,須該四教菩薩也。

    登難(平呼)者,升出人天難也。

    墜易者,沉下四趣易也。

    諸惡身者,即四趣身也。

    又登升二乘身難,墜下六道身易。

    又登升菩薩身難,墜下二乘身易。

    又登升佛身難,墜下菩薩身易。

    以諸惡之言,通于九界故也。

    四明唯約三界六道而分難易,太局促,如何消于。

    故知諸身,皆由心造。

    空中實相,理體無差,而常具于俗假諸法,方有事用差降不同。

    故雲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也。

    四明不知空中實相,理體無差,專談理具俗假差别。

    又複不知諸法事用差降常分,同一實相,空中理體,方乃相即。

    舉一互融,遂乃體用混和,理事淆亂。

    請有識者,微細究尋諸部格言,辨其得失。

     ○次若觀下,明能觀之觀,文為三:初空觀。

     若觀五受陰,洞達空無所有,從心所生一切諸身,皆空無所有;如翻大地,草木傾盡,故言即空。

     觀五受陰等者,語出淨名經诃迦旃延章中。

    彼文具雲:諸法畢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義。

    釋簽引疏雲:約理名五義,以智緣理名五行,約定名五門禅。

    此五為衆行之旨歸。

    今雖引一文,義必兼餘四。

    故此五義,結句既乃皆歸四枯,故今且引以明空觀。

    枯榮相即,非枯非榮,空假融妙,雙非二邊(雲雲)。

    言五受者,一受有,二受無,三受雙亦,四受雙非,五受不受。

    受尚不受,況受前四乎?洞者,通也。

     ○若即空下,次明假觀。

     若即空者,永沈灰寂,尚不能于一空心能起一身,雲何能得遊戲五道以現其身?不能應以佛身得度者為現佛身,應以三乘四衆、天龍八部種種身得度者,皆悉示現同其事業。

    為此失故,故言即假同六道身。

     遊戲五道,以現其身者,此用請觀音經意也。

    不能應以佛身等者,此用法華經意也。

    不能兩字,冠下諸句。

    為此失故等者,斥于沈空,失于利他也。

    同六道身者,四、明謂此文誤。

    今謂且約應佛示同人界色身而說。

    佛既同人,三乘亦爾。

    是故文中現于佛身及三乘等,不乖六道,以由四聖同人身故。

    是則普現色身,但屬事用所收耳。

    普現色身,既是事用,性善性惡,豈非妙假?性惡若斷,普現色身,自何而立?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皆此之謂也。

    言遊戲者,神通遊戲也。

    大論問雲:神通所作,何名遊戲?答:猶如幻師,種種變現,菩薩亦爾,故名為戲。

    又問:菩薩但當出生三昧,何須遊戲?答:菩薩心已出生三昧,欣樂出入,亦名遊戲。

    既不同于結使遊樂,欣樂出入,即是出假。

    又三三昧中,空名為上,諸餘行法,皆名為下。

    下如兒戲,故名遊戲也。

     ○三、如此下,明中觀。

     如此觀身,墜在二邊,非善觀身。

    善觀身者,大經雲:不得身,八尺之形也;不得身相,五胞形也;不得身因,飲食将養也;不得身果,酬五戒也;不得身聚,陰、入、界也;不得身一,假實成身;不得身二,四大成身也;不得身此,已一身也;不得身彼,彼遺體也;不得身識,念念無常也;不得身等,身中空也,六道皆等有身也;不得身修,依身能修法也;不得修者,即行人也;亦不得身如、身相如,乃至身修如、修者如;亦不得身性、身相性,乃至身修性、修者性,畢竟清淨。

    為此義故,故言即中。

     先斥空假,故雲如此觀身,墜在二邊,非善觀身。

    若能觀身,達身實相,乃名中道,即善觀身。

    引大經雲不得身等者,即非假也。

    次從亦不得身如下,即非空也,如即是空故也。

    次從亦不得身性下,即是亡中也。

    何者?對邊說中,邊既叵得,中亦不存。

    又複今文非但亡于空假二邊,亦乃亡于離邊之中,方成妙中。

    所引大經雲不得身等者,師子吼品雲: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

    章安雲:身者,八尺也。

    身相者,五包也。

    (今即文作胞,胞胎耳。

    )身因者,飯食等也。

    身果者,過去五戒,感身為果也。

    身聚者,色陰聚也。

    身一者,總彼假實,合成一身也。

    身二者,四大和合所得也。

    此身者,自身也。

    他身者,彼身。

    又此身者,業力所得也。

    他身者,即遺體也。

    身滅者,念念不住也。

    身等者,有人觀身與虛空等也。

    又言六道各有身,故言等也。

    身修者,即所修之法也。

    修者者,即能修之人也。

    今文之中,皆雲不得者,經中既雲第一義中若見見等,名不修身,當知即是中道,亡于有邊,方名修身。

    不見即是不得,不得即是善觀也。

    今雲不得身識者,識字誤也,應作滅字。

    餘文對消,亦應可解。

    亦不得身如等,乃是今家約義例說耳。

    何者?既不得身等是亡假,亦不得身如等是亡空,及不得身性等是亡中。

    如是方見三觀圓妙,顯秘密藏,以明三身耳。

     ○言即中下,三、對法。

     言即中者即是法身,即空者即是報身,即假者即是應身。

     ○是名下,三、釋名。

     是名觀心三身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八觀三涅槃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涅槃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三:初正明觀法。

     谛觀心性,本來寂滅,不染不淨。

    染故名生,淨故名滅。

    生滅不能毀故常,不能染故淨,不能礙故我,不能受故樂,是為性淨涅槃。

    若妄念心起,悉以正觀觀之,令此正觀與法性相應,妄念不能染、不能毀、不能礙、不能受常樂我淨者,即是圓淨涅槃。

    又以正觀觀諸心數,心數法不行,心數法不能染、不能礙、不能受者,名方便淨涅槃。

     ○次是名下,釋名。

     是名觀心三,涅槃金光明。

     ○三、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九、觀三寶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寶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二:初正釋,次重釋。

    初又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舉。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寶。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二:初依經略立。

     何者不覺名法寶,覺名佛寶,和名僧寶? 涅槃經中,迦葉難雲:涅槃、佛性、決定、如來是一義者,雲何說言有三歸依?佛言:有法,名一義異,名義俱異。

    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虛空皆亦如是,是名名一義異。

    名義俱異者,佛名為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脫,虛空名非善,亦名無礙。

    如來或時說三為一,說一為三,如是之義,是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法據性德不動,是故法名彰不覺之義;佛約修成智契,所以佛名召覺知之義。

    和名僧寶,其意可解。

    此三名義雖則暫分,而其理體亦何永異?差即無差,三寶體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豈可條然?故不可見說一為三,便謂此三乖于一也。

     ○次三谛之理下,約義正釋,文為二:初正釋三谛。

     三谛之理不覺故是法寶,三谛之智能覺故是佛寶,三谛三智相應和故是僧寶,無谛智不發。

     三、智及相應者,經文從合,今釋從離,離合融妙,方名秘密。

     ○次無谛下,明所以智由境起。

     無谛智不發,無智谛不顯,谛智不和,不能大用利益衆生。

     是故無谛,智不能發。

    谛由智明,是故無智,谛不能顯。

    境智相冥,方有大用,是故不和,則無利益。

     ○三種下,三、結示。

     三種皆可尊可重,是故俱稱為寶。

     ○六即下,次判位。

     六即如前。

     ○複次下,次重釋者。

    然此重釋,與前正釋,但是開合。

    何者?前雲三谛之理,不覺是法寶者,合三理之理,為一法寶也。

    今雲中谛不覺名法寶,真谛不覺名佛寶,俗谛不覺名僧寶者,開三谛之理,為三寶也。

    即法寶之上,自具三寶也。

    三谛法寶,開三既然。

    三智佛寶,谛智僧寶,開三例爾。

    孤山不曉,乃以佛陀翻覺緻诘。

    且文句雲:忏者,鑒也。

    何不引于梵語忏摩,此翻悔過,而為難邪?況初正釋文中,自雲覺名佛寶,豈非佛陀翻為覺乎?又金錍雲:世人共迷法相,名異體一。

    故真如随緣,即佛性随緣。

    佛之一字,即法佛也。

    不聞以華梵緻诘。

    況不覺無覺,法性不成。

    覺無不覺,佛性甯立?又淨名疏中,初文乃以法身為法寶,報身為佛寶,應身為僧寶。

    次文又乃各開為三。

    初于法佛開為三者,法性是佛之師,名法寶。

    法性寂而常照,名佛寶。

    照與性和,名僧寶。

    此即法身之上,辨其三寶也。

    次報佛辨三寶者,智照即佛寶,圓照之法即法寶,此二和即僧寶。

    次于應佛辨三寶者,照機不失即佛寶,為物之軌即法寶,與物和光即僧寶。

    複總結雲:三寶之上,凡十二寶,未曾有異。

    此與今文初科正釋,次科重釋,文意離合,那不思之?于中為三。

    初正釋,又為三。

    初約三谛釋。

     複次,中谛不覺名法寶,真谛不覺名佛寶,俗谛不覺名僧寶。

     ○知即中下,次約三智釋。

     知即中、離二邊,名法寶;知即空,名佛寶;知即假,名僧寶。

     知即是智故也。

     ○即中事理下,三、約谛智和合釋。

     即中事理和,名法寶;即空事理和,名佛寶;即假事理和,名僧寶。

     谛智既得各通三寶,是故谛智亦可和合共通三寶。

    何者?性德三谛名之為理,修德三智名之為事。

    境智既合,理事乃和,故以境智理事和合而釋三寶。

     ○次即中,名為下,釋名,文為二:初正釋。

     即中名為金,即空名為光,即假名為明。

     ○次是為下,結示。

     是為觀心三寶金光明。

     ○三六即下判位 六即如前。

     ○十觀三德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德金光明者。

     ○次谛觀下,釋,文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正釋,文為二:初明三觀即三德,文為二:初正明。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空無積聚而名為藏,藏具足故名之為德。

    即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假攝諸法亦名為藏,藏具足故名之為德。

    即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中攝一切法亦名為藏,藏具足故稱之為德。

     空無積聚名為藏者,空如來藏也。

    假攝諸法名為藏者,不空如來藏也。

    中攝一切亦名藏者,雙照含融,無有缺減也。

     ○次雖言下,融通。

     雖言一中有無量,無量中有一,了彼互生起,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

    當知一不為少,衆不為多,非一非多,不失一多,不可思議,不縱不橫,不并不别。

     舉一具三,故言一中有無量;舉三即一,故言無量中有一。

    雖有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了彼互生起,展轉生非實。

    聞立三一而不欣喜,聞非三一而不驚怖,方名智者無所畏也。

    一具無量,故雲一不為少;無量即一,故雲衆不為多。

    非一非多,不失一多,即是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也。

    如此說者,乃得名為不可思議,不縱不橫,不并不别矣。

     ○次諸佛下,結示。

     諸佛以即中為體,故名法身;以即空為命,故名般若;以即假為力,故名解脫;一一皆常樂我淨,無有缺減,故稱三德。

     體同三觀,體同三德故也。

    三德圓妙,名秘密藏耳。

     ○故淨名下,次引證,文為二:初引文。

     故淨名雲:諸佛解脫,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次當知下,明無差别。

     當知我心亦然,衆生亦然;彼我既然,諸佛亦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以華嚴三無差别,以通淨名經意耳。

     ○得此下,三、釋名,文為二:初、正釋。

     得此意者,即中是金,即空是光,即假是明。

     ○此為下,次結示。

     此為觀心三德金光明。

     ○六即下,次判位。

     六即如前。

     ○世間有行空人下,次斥謬,方為三:初叙謬。

     世間有行空人,執其癡空,不與佛修多羅合,聞此觀心而作難言:若觀心是法身,應觸處平等,何故于經像生敬,紙木生慢?敬慢既異,則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義不成。

    既無平等,平等智不成,則無報身,不能将此化他。

    應身義不成,不如我于經像紙木平等,平等皆如如名法身。

    有此平等智是報身,将此智化他是應我,三身義皆成,用汝觀心何為? 止觀亦雲: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無禁捉蛇者,今當說之。

    其先師于善法作觀,經久不徹,放心向惡法作觀,獲少定心,薄生空解,不識根緣,不達佛意,純将此法,一向教他。

    盲無眼者,不别是非,根鈍惑重,聞其所說,皆悉信受。

    乃至雲:今人隻謂舍惡取空,是大乘空。

    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見,單複之惡,何能動出?設借為乘,隻是秃乘,無法門具度。

    正法大城,金剛寶藏,具足無缺,何所而無?豈容秃空而已?若但爾者,乘邪見乘,入險惡道,是壞驢車耳。

     ○次若逢下,斥非。

     若逢此難者,當以三事反難答之:一者、汝謂于紙木經像平等為如者,何意于七廟敬木像,天子符敕而生畏敬,于佛經像而生輕慢?畏慢既起,諸使沸亂,何處有平等法身義耶?二者、汝于同師同學生愛生護,于異師異學生慢生恚,愛慢從癡生,三毒熾然,諸惡更甚,甯複有智慧報身耶?三者、汝耽癡空,無慧方便,尚不悅人情,況會至理?矜高自着,是增上慢人。

    汝師所堕,汝亦随堕,毒氣深入,若為将此邪氣化他,和光應身,複在何處? 三事反難者,他人既以法身、報身、應身三事不成為難,而執平等三身皆成,故今亦以三事反诘,有敬不敬,平等不成,文皆可解。

    言七廟者,禮記王制雲:天子七廟,三昭(常遙切)三穆,與太祖之廟七。

    (此周制。

    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

    太祖,後稷。

    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

    夏則五廟,無太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

    )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

    (太祖,别子始爵者。

    太傅雲:别子為祖。

    謂此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

    )士一廟,(謂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二廟。

    )庶人祭于寝。

    (寝,适寝也。

    )符來者,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謂之符也。

    符者,信也。

    來者,正也。

    王言發下,正于群臣,無敢違者。

    沸(方昧切)者,湧也。

    耽(亦作耽,下含切。

    )樂也。

    癡空者,頑空也,無智照了故也。

    故下即雲無慧方便,此借淨名經意斥之耳。

    故彼經雲:無方便慧縛,即愛見大悲,成就衆生也。

    無慧方便縛,即住三毒而植德本也。

    尚不悅人情者,以住貪瞋邪見故也。

    矜(居陵切)者,自賢也。

    高者,不下于人也。

    自着(陟慮切)者,自大也,自立也,自明也,自處也。

    增上慢者,三身妙義,是增上法,汝今未得,而便謂得,自恃陵他,非增上慢,更指何邪?汝師所堕,汝亦随堕者,此用淨名诃須菩提意而斥之耳。

    毒氣深入者,用法華經意而斥之耳。

     ○三、我以下,顯今正意。

     我以凡夫位中觀如實相爾,為欲開顯此實相,恭敬經像,令慧不縛,使無量人崇善去惡,令方便不縛,豈與汝同耶? 凡夫位中觀如實相等者,始從名字内修妙觀,入于外凡初随喜品,為欲開顯此實相故,外則恭敬經卷聖像,内外相應也。

    令慧不縛者,即淨名經雲有方便慧解也,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也,使無量人崇善去惡。

    令方便不縛者,即淨名經雲有慧方便解也,謂離三毒而植德本回向菩提也。

    如此豈可與汝無慧方便縛、無方便慧縛是同邪? ○次更釋帝王二字,文為二:初标。

     今更釋帝王者。

     孤山破雲:此文唯釋谶本三字,而今反用真谛立題帝王兩字,又于帝王兩字之間,擅加慧字(雲雲)。

    今謂不然。

    前文既雲漢人好略,譯者省之,若依經文有經王之義,說與不說,俱亦無妨。

    故今雖是釋于谶本别題三字,而更釋于帝王兩字,一則順于翻譯周悉,二乃順于經文有經王之義,亦何所乖邪?若謂于其兩字中間,擅加慧字,且如文句加人人不信,一句釋犯妄戒,及法華疏加四伏難等,何不責其擅添邪?若謂今釋谶本題目,而不得用真谛翻者,且今玄義及文句中,那忽數引新本之文?況今所釋帝慧王義,與夫義淨重譯此經,名最勝王,宛然懸合。

    若責今為非,則義淨亦失也。

     ○次釋文為二:初約教義釋,又為二:初叙真谛釋。

     真谛三藏雲:法身攝華嚴,華嚴以法身為體故。

    報身攝般若,般若明智慧故。

    應身攝涅槃,涅槃明百句解脫四德等故。

    此是彼師明帝王統攝之義。

     涅槃明百句解脫者,章安雲:相傳有百句。

    招提雲:就頭首數,止有八十四五;若大小合數,有九十七八;極細為言,有一百餘。

    但一百是數之圓名,故言百句。

    例如大品百波羅蜜,唯有九十。

    古來未見釋此百句,唯真谛三藏一卷義記,略不可解。

    天台大師曾于靈石一夏釋此百句解脫,一句之中,皆作百句。

    凡萬法門,先學自飽而不錄之,今無以傳。

    惜哉!惜哉!後代無聞此是彼師明帝王統攝之義者。

    若準文句,斥于真谛解經王義,是故此中亦應破雲:作此偏說,無智之人于諸經起慢。

    此義不可。

    何者?華嚴豈容單有法身而無報應?乃至涅槃豈應單有解脫而無法身及以般若? ○次明今家釋,文為四:初正釋。

     今明帝王,應具三義,謂帝慧王也。

    帝則貴極,至尊至重;慧則神謀聖?;王則萬國朝會。

    備此三義,稱帝慧王。

     法華疏雲:一切漸頓諸經,無不稱所诠之處為經王。

    當機益物,興廢有時,部部不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

    今經既是第三方等,故知乃是漸中經王。

    故此經王,具帝慧王。

    法性之理,更無過上,名為貴極,至尊至重。

    法性之理,寂而常照,是故名為神謀聖?。

    稱性而鑒,名為神謀。

    神名天心,謀謂智略。

    聖亦是神,策亦是謀。

    聞聲知情,即是神聖。

    籌策謀略,法性之理,多所利益,是故能令萬國朝會,朝會良由統王故也。

    是故當知,隻一性理,具足三義,所以名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