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次雖不得下,明即亡而照。
文為二:初正明。
雖不得識,不得識如不得識,性雙照識,識如識性,宛然無濫。
從雖不得下,至不得識性,是即亡也。
從雙照下,是而照也。
言雙照者,識,有也;識如,空也;識性,中也。
中道雙照,識及識如也。
又中邊叵得,名為雙亡;中邊宛然,名為雙照。
宛然無濫者,即三相不混也。
如鏡明像,雖不相離,而三相炳然,邊高中下,邊下中高,名之為宛宛然,即是顯了可見,不參雜也。
○以照識性下,次對識。
以照識性故是庵摩羅識,照識如故是阿黎耶識,亦照亦滅故是阿陀那識。
識性屬中,故對庵摩羅;識如屬空,故對梨邪。
亦照亦滅是陀那者,亦照即是七識所持一切諸法,以助第八藏識盛持,智種不失;亦滅正是第七識體,诃惡生死,欣羨涅槃。
四明雲:能生第六,故名亦照;常緣第八,故名亦滅(雲雲)。
○是名下,三、釋名。
是名觀心中,三識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上說。
皆可見。
○三、觀三佛性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
○次觀一念下,釋,文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四:初正釋。
觀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是見三佛性。
何者?心從緣起,是故即空;強謂有心,是故即假;不出法性,是故即中。
此與止觀文意大同,故止觀雲: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假、中。
雲何即空?并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
雲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
雲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
輔行釋雲:并緣生者,謂一念心并具百界千如等法,如是緣生,悉皆無主,無主故空。
即此千如,名為妙假;即是法性,名為妙中。
○此釋下,次引證,文為二:初引淨名、華嚴。
此釋已顯,更引經證之。
淨名雲:何謂病本?所謂攀緣。
何謂攀緣?謂緣三界,證其假也。
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此證即空。
我及衆生病,皆非真非有,此證即中。
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證觀心,即三佛性也。
然止觀中亦引華嚴、淨名為證,引華嚴文與今全同,引淨名文其文雖異,其意亦同。
何者?彼引淨名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解脫既乃具于三種,故今所引攀緣等三,證空、假、中亦何乖異?況前觀心明中已引淨名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故此不煩,所以但引攀緣等義以證三觀耳。
然三觀次第必先即空,今先證假者,此約觀心具法而說,點此具法即空即中,是故先假、次空、次中。
如義例雲: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又如不二門雲: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然則妙假兼于能所,能化雖多不出十界,物機無量不出三千。
今且從于所化機說,故引病本攀緣三界以證即假。
故止觀明假有三意:一者知病,二者識藥,三者應病授藥。
今文雖舉第一知病,義必須兼第二、第三識藥授藥,方成妙假自他機應也。
妙假百界一法叵得,故息攀緣心無所得以證即空。
故釋簽雲:言有則一念都無,言無複起三千慮想。
故無三千慮想,即是息于攀緣矣。
我及衆生,病有權實。
既病非真有,當知此證。
中道雙遮,其義明矣。
引華嚴者,心佛衆生,迷悟雖殊。
三觀三谛,理體何别。
是故引此,及以淨名,證于觀心,即空假中,即三佛性。
故輔行雲:引華嚴者,證理齊也。
彼止觀中,又引普賢觀經,毗慮遮那,遍一切處。
輔行釋雲:煩惱體淨,衆德悉備。
身土相稱,遍一切處。
顯前兩經,衆生理遍。
不了之者,尚隔無情。
故知金錍,立無情佛性,乃是有情性遍。
不隔瓦石,即是無情有佛性耳。
人不見之,尤多妄說。
具如金錍寓言記辨(雲雲)。
又止觀雲: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并畢竟空,并如來藏,并中道。
輔行釋雲:如此三谛,在根在塵。
如來藏者,即當假(此是不空如來藏耳)。
豈如來藏,而無佛性(此是緣因佛性耳)。
故知今文,引于淨名華嚴等文,證三佛性。
既與止觀輔行文同,不可斥為後人檀添矣。
○次引般舟,文為二:初引文。
又般舟三昧經雲: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見我心為佛心,不見佛心為我心,而見阿彌陀佛,如琉璃中見像,如饑夢食,如夢淫從事,如觀骨光等喻,皆是證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止觀雲:般舟,此雲佛立。
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
然今引彼般舟經文,與止觀中其意大同,故止觀引明空觀雲: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
今文謂之我心如、佛心如等者,如即空也。
此乃以意引文耳,不可責其文異也。
(空觀文出無著品。
)次明假觀,引經六譬,即三夢:一寶、一骨、一像。
三夢者,初雲: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
次雲:如舍衛有女,名須曼那,聞之歡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
第三夢雲:如人行大澤,饑渴,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諸法皆如夢。
第四寶譬雲,如人以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
第五骨譬雲,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青、黃、赤、白等)。
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是骨,是意作耳。
第六像譬雲,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
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雲雲)。
今文但舉三夢之中,第二、第三略。
其第一夢見七寶,又複于其寶、骨、像三,但舉寶、骨,複略鏡、像。
所以然者,輔行雲:三夢一寶、一骨、一像,其意大同,但重說耳。
是故今文存沒無妨。
第三中觀乃引經雲: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
心作佛,心自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
見佛等,即今文雲而見阿彌陀佛也(假、中二觀,文出行品)。
○讀此下,次釋義,文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釋法。
讀此經文,宜須細意。
若并作如讀,是即空也;示如許多心紛纭,是即假也;見阿彌陀,是即中也。
文自有兩節。
初番意者,如妙玄中,約三轉讀十如是意。
并者,皆也,并也。
既皆雲如,如即空也。
示如許多心者,我心該于一切迷染,佛心又通十方三世,束而言之,不出十界,界界轉現種種相貌,故雲如許多心,是即假也。
紛纭者,衆多也。
見阿彌陀是即中者,如輔行雲: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佛心即是中道,不須更置雙非等言。
○從又我心下,次番意。
又我心如、佛心如者,以有我、佛如等分别之異,所以是即假。
從不見我心為佛心去,是即空也;而見阿彌陀,是即中也。
前約所如,不異屬空;今約能如,心、佛不同,故屬即假。
故雲以有我、佛如等,是即空者,不見即叵得也。
○又以夢食下,次釋喻文。
又以夢食喻之:夢食不飽,譬即空;夢食百味,譬即假;皆不出法性,譬即中。
餘譬類如此。
然止觀中引于六譬,皆喻即假。
今文乃喻空、假、中者,止觀約合,但喻即假;今文約離,故于即假乃為三:夢食不飽喻即空者,即覺已腹空也;夢食百味喻即假者,夢得美食也;皆不出法性喻即中者,法性即是心法之性也,謂夢得百味及覺已腹空,此二皆是心性所為耳,故雲不出法性喻即中也。
故觀骨中雲:但是意作也。
釋簽亦雲:夢事宛然,假也;求夢叵得,空也;夢之心性,即中也。
餘譬類如此者,即餘五皆仿此開為三也。
輔行雲:夢者,心性如境,觀如緣想,觀成如夢。
此純約行者合也。
又法身如境,報身如想,應身如夢。
此純約佛境合也。
又彼佛如境,行人如想,見佛如夢。
此約感應合論也。
三夢皆爾。
凡起觀想,想成見相,皆具三想。
畢竟空中,求佛叵得。
前後二夢,明見而不可得;中間一夢,明不可得而見。
故初夢雲: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
最後夢雲:覺已腹空。
中間夢雲:不來不往,樂事宛然。
寶等三喻,與夢大同。
寶如能緣心,琉璃如所緣境,影現如夢事。
觀骨、鏡、像,亦複如是。
若作異者,所謂依空而現于假:琉璃如空,影現如假,無骨如空,起光如假,淨鏡如空,現像如假。
前三亦具空、假二義,以帶空心出假故也。
六喻既皆具于空、假,豈無即、中?故今開之,以喻三觀,良有以也。
○次又釋下,重釋,為二:初正釋。
又釋雲:我心佛心者,是假名,假名分别我佛之異也。
我心如,佛心如,凡聖俱空。
不得我心,不得佛心,豈有我心作佛心?佛心作我心,亡假也。
不得我心如,不得佛心如,豈有我心如作佛心如?亡空也。
是為雙亡空假,正顯中道。
而見阿彌陀者,雙照二谛也。
常見佛,餘者安不見耶? 然此重釋,大意同前,但今中觀更加雙亡雙照之言耳。
假名分别者,假也。
凡聖俱空者,空也。
不得我心下,中道雙亡也。
見阿彌陀是雙照者,前雙亡文既雲不得,故今得見乃是雙照。
常得見佛既名雙照,餘者九界豈可不見而非雙照乎?故見我心及我心如等,即是見于九界,名雙照二谛矣。
○此又是下,次結示。
此又是證觀心即空即假中之文。
結示重釋,又是證成觀心三觀之文意也。
○觀心即中下,三、對法類通。
觀心即中,是正因佛性;即空,是了因佛性;即假,是緣因佛性。
即是三佛性。
○四、是為下,釋名。
是為觀心三佛性,是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前說。
○複次下,重釋。
文為三:初、正釋。
文為四:初、釋佛性之名。
複次,佛者,覺智也;性者,理極也。
能以覺智照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名為佛性。
今觀五陰,稱五陰實相,名正因佛性;觀假名,稱假名實相,名了因佛性;觀諸心數,稱心數實相,名緣因佛性。
孤山破雲:佛性之名,出乎涅槃。
能仁談之,章安疏之,荊溪論之,皆言因人有果人性,故名佛性。
傥大師于此反經别立,章安、荊溪亦合指之,以申其說。
既其不爾,則後人謬立,又何疑哉?今謂孤山此破不然,四明救此,意亦難曉。
今試辨之。
涅槃既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故吾祖諸文乃雲一切衆生有果人性。
今文不解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是釋于佛性之兩字,何得斥為後人謬立?況前正釋三佛性雲:佛名為覺,性名不改。
與今符合,那非之?淨名疏雲:言佛道者,佛以覺為義,道以通達為義。
所覺之理,能通觀智,從因達果,名之為道。
以理智雙标,故名佛道。
問:若佛是能覺之智,道是所覺之理者,此非道之理,是佛性否?答:如所問也。
請詳彼文,何得斥此?況今雖釋佛性兩字,亦不乖于涅槃。
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何者?佛名覺智,豈非果人?性名理極,豈非衆生有果人性?果人之性既指生死及以煩惱,性名理極,豈不然乎?故釋簽雲:理實全指界内生死煩惱是也。
能以覺智照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豈非示令修習名為佛性乎?此即次文觀五陰等顯三佛性也。
次今觀下,正明用觀顯三佛性。
準止觀中,正是觀于無記五陰。
今亦例然,觀于五陰,契于五陰中道實相,名正因性。
攬于五陰成假名人,觀假名人即空叵得,名了因性。
心數非一,故名為諸。
觀諸心數助顯實理,名緣因性。
緣了文中皆言實相者,如法華文句雲: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是緣了。
文句記雲:約真之緣了,亦名即真之緣了,并可雲真如緣了。
今亦例之,約實相之緣了,亦名即實相之緣了,并可雲實相緣了。
故不可見今文三因皆言實相,便作三種中道而說(雲雲)。
○故經雲下,三、引證。
故經雲:佛性者,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此之謂也。
即涅槃經也。
輔行雲:此三佛性,與計六法,不即不離。
不即故非,不離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
言六法者,所謂五陰,及以神我。
故大經中,引于盲人觸象喻竟,即便合雲:或有說言,色是佛性,乃至說言,我是佛性。
當知佛性,與彼六法不離。
準止觀意,正因不即,不離識想;緣因不即,不離受行,及以神我。
當知六法,隻是三因。
故此三因,與五陰等,不即不離。
前文觀于五陰實相,合為正因。
今開五陰,複加神我,以對三因。
開合雖分,意亦何爽? 觀五陰實相故名金,觀假名實相故名光,觀心數實相故名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前。
○三、思得下,示重釋意。
思得此大好,故附此後也。
大師自歎思佛性義,得此淵旨,深契經意,故稱大好。
所以附此在正釋後。
故金錍雲:若是而思之,依而觀之(雲雲)。
又文句中消文稱大好(雲雲)。
○四、觀三般若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般若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般若。
何者?一念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
一念心一切心者,中也。
○次從一念心一切心者下,别釋,文為三:初斥凡夫沉沒有邊。
一念心一切心者,從心生心,雜雜沓沓,長風駃流,不得為喻,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六道輪回,十二鈎鎖,從闇入闇,闇無邊際,皆心之過也。
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則凡夫所迷沒處。
雜雜者,不一也。
沓沓者,衆多也。
駃(疏吏切),疾也。
十二鈎鎖者,即十二牽連也。
輔行引增一阿含雲:佛自看諸比丘病,因責諸比丘雲:汝為何事出家?為畏王等?為欲舍于十二牽連?三世相續,故名牽連。
亦名十二輪,展轉不窮,如車輪也。
凡夫沒處者,斥于凡夫有生死苦,而不見谛,故雲迷沒。
若能谛了,乃為妙用,故屬即假。
淨名疏雲:八萬四千煩惱,凡夫為之疲勞,佛菩薩以為佛事。
即其例也。
○次從一切心一心下,斥二乘沉沒空邊。
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過生厭,皆自持出。
如小火燒大??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觀心空,從心所生,一切諸心無不即空,故言一切心一心。
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沒處,非究竟道。
皆自持出者,此用大經春池之喻。
故大經中斥三修雲:汝先修習無常苦等,非是真實。
譬如春時(欲境),有諸人等(放逸者),在大池浴(池喻生死,浴喻恚慢),乘船遊戲(乘船,諸業也。
遊戲,愛果也),失琉璃寶,沒深水中(失寶,無解也。
入水,初教也)。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執瓦礫草木,各各自謂得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求覓,如劣三修。
瓦石,如證劣三修。
各生滅度之想,故雲歡喜。
向佛稱歎,故雲持出。
乃知非真已去,喻其常解意也)。
已上注文,并涅槃疏意(雲雲)。
小火小珠,皆喻二乘空觀之智也。
燒大??(子智切,草名也。
若作積也,即委積也)薪,澄清巨海,并喻二乘知過生厭,出三界也。
二乘沒處非究竟者,二乘滞空,既是斷無,故非究竟。
若能知此,其猶鏡明,即妙空也。
○三、雙亡下,顯于中道,三一融妙。
文為三:初、正明。
雙亡二邊故,煩惱非一非一切。
大經言:依智不依識,識但求樂。
凡夫識妄求樂,二乘識求涅槃樂,是故雙亡。
不可依止,智則求理。
如是觀者,即是一心三智。
有無叵得,故雲雙亡。
二邊望中,皆是煩惱。
亦如止觀明智障雲:二智即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
今亦例然。
故二邊煩惱,體是無明也。
亡空邊故,名為非一;亡有邊故,名非一切。
凡夫著有,歡喜遊戲,名妄求樂;二乘知過,生厭持出,名求涅槃樂。
是故雙亡,則是不可依止兩邊有無二識。
若依中智,則求中理,中理融妙,三一無妨。
如是觀者,即是一心而達三智也。
○次即空下,對法。
即空,是觀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種智;即中,是實相般若、一切種智。
○是三智下,三、釋名。
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無前無後,不并不後不别,甚深微妙,最可依止,是為觀心三般若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五、觀三菩提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菩提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菩提心。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釋即空發心。
何者?一心一切心,交橫缭亂,如絲如沙,如蠶如蛾,為苦為惱。
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度妄亂心數之衆生,通四住之壅,是為即空發菩提心。
即假發菩提心者,空雖免妄亂,經雲空亂意衆生,而智亂甚盲闇,複是三無為坑,是大乘冤鳥,未具佛法,不應滅愛而取證也。
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度沈空心數之衆生,通塵沙之壅,分别可不,分别時宜,分别藥病,分别逗會,不住無為,故言即假發菩提心。
空是浮心對治,假是沉心對治,由病故有藥,藥存複成病,病去藥止,宜應兩舍,非空非假,雙亡二邊,即發中道第一義谛菩提心,度二邊心數之衆生,通無明之壅,以不住法,住于中道,故言即中發菩提心。
缭(即鳥切,纏繞也,又落蕭切,諸文或作料字,今恐正取落蕭切)絲沙蠶(昨含切),皆喻其多也。
四住者,見為一,思為三也。
心數非一,即衆生也。
次釋即假發心。
經雲:空亂意衆生等者,止觀引勝鬘經,名二乘作空亂意衆生。
輔行雲:勝鬘下,證二乘人為俗所攝。
雖謂為空亂故,屬俗應知。
止觀引勝鬘,明别教俗谛,故斥二乘是俗谛攝。
故輔行雲:菩薩之俗,二乘謂真。
今文乃從斥小所證為空亂意。
為有所亂,猶易可化;為空智亂,最難開示。
是故名為甚盲暗也。
故勝鬘雲:如來藏者,身見衆生、颠倒衆生、空亂意衆生,非其境界。
四明謂空亂意衆生出涅槃經者,誤也。
複是三無為坑者,華嚴經雲:二乘堕于無為深坑。
又淨名經:诃須菩提,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堕三惡道。
疏雲:見修無學,名三惡道。
以入無為正位,不能發心故也。
三無為者,一虛空,二數緣滅,三非數緣滅(新雲擇滅非擇滅)。
此三無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
今别從涅槃擇滅而說,是故斥之耳。
是大乘冤鳥者,輔行引大論雲:譬如空澤有樹,名奢摩梨,枝觚廣大,衆鳥集宿。
一鴿後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時為之而折。
澤神問言:鹇鹫皆能住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樹來,食彼尼俱類樹子,來栖我上,或當放糞。
子堕地者,惡樹複生,為害必大,是故懷憂。
甯舍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亦爾,于諸魔外,無如是畏,而畏二乘。
是故二乘于菩薩邊,亦如彼鳥。
壞彼大乘心,永滅佛乘心。
未具佛法,不應滅愛。
而取證者,文亦出淨名也。
分别可不(方久切),世界悉檀也。
時宜為人,藥病對治。
逗會入理,名義照然。
三釋即中發心。
有是浮心,空是沉心。
由病故有藥者,此喻因于浮沉心故,乃有空假之觀也。
藥存複成病者,此喻執于空假,複成中觀之障也。
浮沉之病既去,空假之藥應止,是故名為宜應兩舍。
雙亡二邊,即不住法也。
○次說時下,結示。
說時如三次第觀,即不然,一心中三菩提心。
顯圓三 ○若觀下,釋名,文為二:初正釋名。
若觀即中,是緣金,發無上菩提心。
若觀即空,是緣光,發清淨菩提心。
若觀即假,是緣明,發究竟菩提心。
○次是為下,結示。
是為觀心三,菩提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六、觀三大乘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大乘金光明者。
○次釋,又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三大乘。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明所觀之境。
何者?雖觀一念心,而實有四運。
此心回轉不已,所謂未念、欲念、念念已,從未念運至欲念,從欲念運至念,從念運至念已,複更起運,運運無窮,不知休息,如閉目在舟,不覺其疾。
乘以運載為義,故觀三大乘,乃以四運為所觀之境也。
運者,動也。
國語雲:陸載名運,
文為二:初正明。
雖不得識,不得識如不得識,性雙照識,識如識性,宛然無濫。
從雖不得下,至不得識性,是即亡也。
從雙照下,是而照也。
言雙照者,識,有也;識如,空也;識性,中也。
中道雙照,識及識如也。
又中邊叵得,名為雙亡;中邊宛然,名為雙照。
宛然無濫者,即三相不混也。
如鏡明像,雖不相離,而三相炳然,邊高中下,邊下中高,名之為宛宛然,即是顯了可見,不參雜也。
○以照識性下,次對識。
以照識性故是庵摩羅識,照識如故是阿黎耶識,亦照亦滅故是阿陀那識。
識性屬中,故對庵摩羅;識如屬空,故對梨邪。
亦照亦滅是陀那者,亦照即是七識所持一切諸法,以助第八藏識盛持,智種不失;亦滅正是第七識體,诃惡生死,欣羨涅槃。
四明雲:能生第六,故名亦照;常緣第八,故名亦滅(雲雲)。
○是名下,三、釋名。
是名觀心中,三識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上說。
皆可見。
○三、觀三佛性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
○次觀一念下,釋,文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四:初正釋。
觀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是見三佛性。
何者?心從緣起,是故即空;強謂有心,是故即假;不出法性,是故即中。
此與止觀文意大同,故止觀雲: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假、中。
雲何即空?并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
雲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
雲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
輔行釋雲:并緣生者,謂一念心并具百界千如等法,如是緣生,悉皆無主,無主故空。
即此千如,名為妙假;即是法性,名為妙中。
○此釋下,次引證,文為二:初引淨名、華嚴。
此釋已顯,更引經證之。
淨名雲:何謂病本?所謂攀緣。
何謂攀緣?謂緣三界,證其假也。
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此證即空。
我及衆生病,皆非真非有,此證即中。
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證觀心,即三佛性也。
然止觀中亦引華嚴、淨名為證,引華嚴文與今全同,引淨名文其文雖異,其意亦同。
何者?彼引淨名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解脫既乃具于三種,故今所引攀緣等三,證空、假、中亦何乖異?況前觀心明中已引淨名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故此不煩,所以但引攀緣等義以證三觀耳。
然三觀次第必先即空,今先證假者,此約觀心具法而說,點此具法即空即中,是故先假、次空、次中。
如義例雲: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又如不二門雲: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然則妙假兼于能所,能化雖多不出十界,物機無量不出三千。
今且從于所化機說,故引病本攀緣三界以證即假。
故止觀明假有三意:一者知病,二者識藥,三者應病授藥。
今文雖舉第一知病,義必須兼第二、第三識藥授藥,方成妙假自他機應也。
妙假百界一法叵得,故息攀緣心無所得以證即空。
故釋簽雲:言有則一念都無,言無複起三千慮想。
故無三千慮想,即是息于攀緣矣。
我及衆生,病有權實。
既病非真有,當知此證。
中道雙遮,其義明矣。
引華嚴者,心佛衆生,迷悟雖殊。
三觀三谛,理體何别。
是故引此,及以淨名,證于觀心,即空假中,即三佛性。
故輔行雲:引華嚴者,證理齊也。
彼止觀中,又引普賢觀經,毗慮遮那,遍一切處。
輔行釋雲:煩惱體淨,衆德悉備。
身土相稱,遍一切處。
顯前兩經,衆生理遍。
不了之者,尚隔無情。
故知金錍,立無情佛性,乃是有情性遍。
不隔瓦石,即是無情有佛性耳。
人不見之,尤多妄說。
具如金錍寓言記辨(雲雲)。
又止觀雲: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并畢竟空,并如來藏,并中道。
輔行釋雲:如此三谛,在根在塵。
如來藏者,即當假(此是不空如來藏耳)。
豈如來藏,而無佛性(此是緣因佛性耳)。
故知今文,引于淨名華嚴等文,證三佛性。
既與止觀輔行文同,不可斥為後人檀添矣。
○次引般舟,文為二:初引文。
又般舟三昧經雲: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見我心為佛心,不見佛心為我心,而見阿彌陀佛,如琉璃中見像,如饑夢食,如夢淫從事,如觀骨光等喻,皆是證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止觀雲:般舟,此雲佛立。
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
然今引彼般舟經文,與止觀中其意大同,故止觀引明空觀雲: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
今文謂之我心如、佛心如等者,如即空也。
此乃以意引文耳,不可責其文異也。
(空觀文出無著品。
)次明假觀,引經六譬,即三夢:一寶、一骨、一像。
三夢者,初雲: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
次雲:如舍衛有女,名須曼那,聞之歡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
第三夢雲:如人行大澤,饑渴,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諸法皆如夢。
第四寶譬雲,如人以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
第五骨譬雲,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青、黃、赤、白等)。
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是骨,是意作耳。
第六像譬雲,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
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雲雲)。
今文但舉三夢之中,第二、第三略。
其第一夢見七寶,又複于其寶、骨、像三,但舉寶、骨,複略鏡、像。
所以然者,輔行雲:三夢一寶、一骨、一像,其意大同,但重說耳。
是故今文存沒無妨。
第三中觀乃引經雲: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
心作佛,心自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
見佛等,即今文雲而見阿彌陀佛也(假、中二觀,文出行品)。
○讀此下,次釋義,文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釋法。
讀此經文,宜須細意。
若并作如讀,是即空也;示如許多心紛纭,是即假也;見阿彌陀,是即中也。
文自有兩節。
初番意者,如妙玄中,約三轉讀十如是意。
并者,皆也,并也。
既皆雲如,如即空也。
示如許多心者,我心該于一切迷染,佛心又通十方三世,束而言之,不出十界,界界轉現種種相貌,故雲如許多心,是即假也。
紛纭者,衆多也。
見阿彌陀是即中者,如輔行雲:故此中意,但觀自心及所見佛,不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佛心即是中道,不須更置雙非等言。
○從又我心下,次番意。
又我心如、佛心如者,以有我、佛如等分别之異,所以是即假。
從不見我心為佛心去,是即空也;而見阿彌陀,是即中也。
前約所如,不異屬空;今約能如,心、佛不同,故屬即假。
故雲以有我、佛如等,是即空者,不見即叵得也。
○又以夢食下,次釋喻文。
又以夢食喻之:夢食不飽,譬即空;夢食百味,譬即假;皆不出法性,譬即中。
餘譬類如此。
然止觀中引于六譬,皆喻即假。
今文乃喻空、假、中者,止觀約合,但喻即假;今文約離,故于即假乃為三:夢食不飽喻即空者,即覺已腹空也;夢食百味喻即假者,夢得美食也;皆不出法性喻即中者,法性即是心法之性也,謂夢得百味及覺已腹空,此二皆是心性所為耳,故雲不出法性喻即中也。
故觀骨中雲:但是意作也。
釋簽亦雲:夢事宛然,假也;求夢叵得,空也;夢之心性,即中也。
餘譬類如此者,即餘五皆仿此開為三也。
輔行雲:夢者,心性如境,觀如緣想,觀成如夢。
此純約行者合也。
又法身如境,報身如想,應身如夢。
此純約佛境合也。
又彼佛如境,行人如想,見佛如夢。
此約感應合論也。
三夢皆爾。
凡起觀想,想成見相,皆具三想。
畢竟空中,求佛叵得。
前後二夢,明見而不可得;中間一夢,明不可得而見。
故初夢雲: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
最後夢雲:覺已腹空。
中間夢雲:不來不往,樂事宛然。
寶等三喻,與夢大同。
寶如能緣心,琉璃如所緣境,影現如夢事。
觀骨、鏡、像,亦複如是。
若作異者,所謂依空而現于假:琉璃如空,影現如假,無骨如空,起光如假,淨鏡如空,現像如假。
前三亦具空、假二義,以帶空心出假故也。
六喻既皆具于空、假,豈無即、中?故今開之,以喻三觀,良有以也。
○次又釋下,重釋,為二:初正釋。
又釋雲:我心佛心者,是假名,假名分别我佛之異也。
我心如,佛心如,凡聖俱空。
不得我心,不得佛心,豈有我心作佛心?佛心作我心,亡假也。
不得我心如,不得佛心如,豈有我心如作佛心如?亡空也。
是為雙亡空假,正顯中道。
而見阿彌陀者,雙照二谛也。
常見佛,餘者安不見耶? 然此重釋,大意同前,但今中觀更加雙亡雙照之言耳。
假名分别者,假也。
凡聖俱空者,空也。
不得我心下,中道雙亡也。
見阿彌陀是雙照者,前雙亡文既雲不得,故今得見乃是雙照。
常得見佛既名雙照,餘者九界豈可不見而非雙照乎?故見我心及我心如等,即是見于九界,名雙照二谛矣。
○此又是下,次結示。
此又是證觀心即空即假中之文。
結示重釋,又是證成觀心三觀之文意也。
○觀心即中下,三、對法類通。
觀心即中,是正因佛性;即空,是了因佛性;即假,是緣因佛性。
即是三佛性。
○四、是為下,釋名。
是為觀心三佛性,是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前說。
○複次下,重釋。
文為三:初、正釋。
文為四:初、釋佛性之名。
複次,佛者,覺智也;性者,理極也。
能以覺智照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名為佛性。
今觀五陰,稱五陰實相,名正因佛性;觀假名,稱假名實相,名了因佛性;觀諸心數,稱心數實相,名緣因佛性。
孤山破雲:佛性之名,出乎涅槃。
能仁談之,章安疏之,荊溪論之,皆言因人有果人性,故名佛性。
傥大師于此反經别立,章安、荊溪亦合指之,以申其說。
既其不爾,則後人謬立,又何疑哉?今謂孤山此破不然,四明救此,意亦難曉。
今試辨之。
涅槃既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故吾祖諸文乃雲一切衆生有果人性。
今文不解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是釋于佛性之兩字,何得斥為後人謬立?況前正釋三佛性雲:佛名為覺,性名不改。
與今符合,那非之?淨名疏雲:言佛道者,佛以覺為義,道以通達為義。
所覺之理,能通觀智,從因達果,名之為道。
以理智雙标,故名佛道。
問:若佛是能覺之智,道是所覺之理者,此非道之理,是佛性否?答:如所問也。
請詳彼文,何得斥此?況今雖釋佛性兩字,亦不乖于涅槃。
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何者?佛名覺智,豈非果人?性名理極,豈非衆生有果人性?果人之性既指生死及以煩惱,性名理極,豈不然乎?故釋簽雲:理實全指界内生死煩惱是也。
能以覺智照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豈非示令修習名為佛性乎?此即次文觀五陰等顯三佛性也。
次今觀下,正明用觀顯三佛性。
準止觀中,正是觀于無記五陰。
今亦例然,觀于五陰,契于五陰中道實相,名正因性。
攬于五陰成假名人,觀假名人即空叵得,名了因性。
心數非一,故名為諸。
觀諸心數助顯實理,名緣因性。
緣了文中皆言實相者,如法華文句雲: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是緣了。
文句記雲:約真之緣了,亦名即真之緣了,并可雲真如緣了。
今亦例之,約實相之緣了,亦名即實相之緣了,并可雲實相緣了。
故不可見今文三因皆言實相,便作三種中道而說(雲雲)。
○故經雲下,三、引證。
故經雲:佛性者,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此之謂也。
即涅槃經也。
輔行雲:此三佛性,與計六法,不即不離。
不即故非,不離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
言六法者,所謂五陰,及以神我。
故大經中,引于盲人觸象喻竟,即便合雲:或有說言,色是佛性,乃至說言,我是佛性。
當知佛性,與彼六法不離。
準止觀意,正因不即,不離識想;緣因不即,不離受行,及以神我。
當知六法,隻是三因。
故此三因,與五陰等,不即不離。
前文觀于五陰實相,合為正因。
今開五陰,複加神我,以對三因。
開合雖分,意亦何爽? 觀五陰實相故名金,觀假名實相故名光,觀心數實相故名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位如前。
○三、思得下,示重釋意。
思得此大好,故附此後也。
大師自歎思佛性義,得此淵旨,深契經意,故稱大好。
所以附此在正釋後。
故金錍雲:若是而思之,依而觀之(雲雲)。
又文句中消文稱大好(雲雲)。
○四、觀三般若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般若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般若。
何者?一念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
一念心一切心者,中也。
○次從一念心一切心者下,别釋,文為三:初斥凡夫沉沒有邊。
一念心一切心者,從心生心,雜雜沓沓,長風駃流,不得為喻,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六道輪回,十二鈎鎖,從闇入闇,闇無邊際,皆心之過也。
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則凡夫所迷沒處。
雜雜者,不一也。
沓沓者,衆多也。
駃(疏吏切),疾也。
十二鈎鎖者,即十二牽連也。
輔行引增一阿含雲:佛自看諸比丘病,因責諸比丘雲:汝為何事出家?為畏王等?為欲舍于十二牽連?三世相續,故名牽連。
亦名十二輪,展轉不窮,如車輪也。
凡夫沒處者,斥于凡夫有生死苦,而不見谛,故雲迷沒。
若能谛了,乃為妙用,故屬即假。
淨名疏雲:八萬四千煩惱,凡夫為之疲勞,佛菩薩以為佛事。
即其例也。
○次從一切心一心下,斥二乘沉沒空邊。
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過生厭,皆自持出。
如小火燒大??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觀心空,從心所生,一切諸心無不即空,故言一切心一心。
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沒處,非究竟道。
皆自持出者,此用大經春池之喻。
故大經中斥三修雲:汝先修習無常苦等,非是真實。
譬如春時(欲境),有諸人等(放逸者),在大池浴(池喻生死,浴喻恚慢),乘船遊戲(乘船,諸業也。
遊戲,愛果也),失琉璃寶,沒深水中(失寶,無解也。
入水,初教也)。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執瓦礫草木,各各自謂得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求覓,如劣三修。
瓦石,如證劣三修。
各生滅度之想,故雲歡喜。
向佛稱歎,故雲持出。
乃知非真已去,喻其常解意也)。
已上注文,并涅槃疏意(雲雲)。
小火小珠,皆喻二乘空觀之智也。
燒大??(子智切,草名也。
若作積也,即委積也)薪,澄清巨海,并喻二乘知過生厭,出三界也。
二乘沒處非究竟者,二乘滞空,既是斷無,故非究竟。
若能知此,其猶鏡明,即妙空也。
○三、雙亡下,顯于中道,三一融妙。
文為三:初、正明。
雙亡二邊故,煩惱非一非一切。
大經言:依智不依識,識但求樂。
凡夫識妄求樂,二乘識求涅槃樂,是故雙亡。
不可依止,智則求理。
如是觀者,即是一心三智。
有無叵得,故雲雙亡。
二邊望中,皆是煩惱。
亦如止觀明智障雲:二智即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
今亦例然。
故二邊煩惱,體是無明也。
亡空邊故,名為非一;亡有邊故,名非一切。
凡夫著有,歡喜遊戲,名妄求樂;二乘知過,生厭持出,名求涅槃樂。
是故雙亡,則是不可依止兩邊有無二識。
若依中智,則求中理,中理融妙,三一無妨。
如是觀者,即是一心而達三智也。
○次即空下,對法。
即空,是觀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種智;即中,是實相般若、一切種智。
○是三智下,三、釋名。
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無前無後,不并不後不别,甚深微妙,最可依止,是為觀心三般若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五、觀三菩提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菩提金光明者。
○次釋文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菩提心。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釋即空發心。
何者?一心一切心,交橫缭亂,如絲如沙,如蠶如蛾,為苦為惱。
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度妄亂心數之衆生,通四住之壅,是為即空發菩提心。
即假發菩提心者,空雖免妄亂,經雲空亂意衆生,而智亂甚盲闇,複是三無為坑,是大乘冤鳥,未具佛法,不應滅愛而取證也。
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度沈空心數之衆生,通塵沙之壅,分别可不,分别時宜,分别藥病,分别逗會,不住無為,故言即假發菩提心。
空是浮心對治,假是沉心對治,由病故有藥,藥存複成病,病去藥止,宜應兩舍,非空非假,雙亡二邊,即發中道第一義谛菩提心,度二邊心數之衆生,通無明之壅,以不住法,住于中道,故言即中發菩提心。
缭(即鳥切,纏繞也,又落蕭切,諸文或作料字,今恐正取落蕭切)絲沙蠶(昨含切),皆喻其多也。
四住者,見為一,思為三也。
心數非一,即衆生也。
次釋即假發心。
經雲:空亂意衆生等者,止觀引勝鬘經,名二乘作空亂意衆生。
輔行雲:勝鬘下,證二乘人為俗所攝。
雖謂為空亂故,屬俗應知。
止觀引勝鬘,明别教俗谛,故斥二乘是俗谛攝。
故輔行雲:菩薩之俗,二乘謂真。
今文乃從斥小所證為空亂意。
為有所亂,猶易可化;為空智亂,最難開示。
是故名為甚盲暗也。
故勝鬘雲:如來藏者,身見衆生、颠倒衆生、空亂意衆生,非其境界。
四明謂空亂意衆生出涅槃經者,誤也。
複是三無為坑者,華嚴經雲:二乘堕于無為深坑。
又淨名經:诃須菩提,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堕三惡道。
疏雲:見修無學,名三惡道。
以入無為正位,不能發心故也。
三無為者,一虛空,二數緣滅,三非數緣滅(新雲擇滅非擇滅)。
此三無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
今别從涅槃擇滅而說,是故斥之耳。
是大乘冤鳥者,輔行引大論雲:譬如空澤有樹,名奢摩梨,枝觚廣大,衆鳥集宿。
一鴿後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時為之而折。
澤神問言:鹇鹫皆能住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樹來,食彼尼俱類樹子,來栖我上,或當放糞。
子堕地者,惡樹複生,為害必大,是故懷憂。
甯舍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亦爾,于諸魔外,無如是畏,而畏二乘。
是故二乘于菩薩邊,亦如彼鳥。
壞彼大乘心,永滅佛乘心。
未具佛法,不應滅愛。
而取證者,文亦出淨名也。
分别可不(方久切),世界悉檀也。
時宜為人,藥病對治。
逗會入理,名義照然。
三釋即中發心。
有是浮心,空是沉心。
由病故有藥者,此喻因于浮沉心故,乃有空假之觀也。
藥存複成病者,此喻執于空假,複成中觀之障也。
浮沉之病既去,空假之藥應止,是故名為宜應兩舍。
雙亡二邊,即不住法也。
○次說時下,結示。
說時如三次第觀,即不然,一心中三菩提心。
顯圓三 ○若觀下,釋名,文為二:初正釋名。
若觀即中,是緣金,發無上菩提心。
若觀即空,是緣光,發清淨菩提心。
若觀即假,是緣明,發究竟菩提心。
○次是為下,結示。
是為觀心三,菩提金光明。
○次約六即判位。
六即如前。
○六、觀三大乘釋名,文為二:初、标。
次觀心三大乘金光明者。
○次釋,又為二:初正明觀法,文為三:初總示。
谛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三大乘。
○次何者下,别釋,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明所觀之境。
何者?雖觀一念心,而實有四運。
此心回轉不已,所謂未念、欲念、念念已,從未念運至欲念,從欲念運至念,從念運至念已,複更起運,運運無窮,不知休息,如閉目在舟,不覺其疾。
乘以運載為義,故觀三大乘,乃以四運為所觀之境也。
運者,動也。
國語雲:陸載名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