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判教觀心。
具如次章明之。
○三維摩居士說入不二法門三。
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門問。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維摩居士以無言遣言答。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三文殊菩薩贊歎其美。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四五千菩薩聞法獲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于此衆中。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法忍。
生公曰。
文殊雖明無可說。
而未明說為無說也。
是以維摩默然無言。
以表言之不實。
言若果實。
豈可默哉。
肇公曰。
有言于無言。
未若無言于無言。
所以默然也。
上諸菩薩。
措言于法相。
文殊有言于無言。
淨名無言于無言。
此三明宗雖同。
而迹有淺深。
所以言後于無言。
知後于無知。
信矣。
燈曰。
夫窮源舍掉。
末路遺鞭。
此道理之必然。
衆情之同是者也。
原夫無生實際。
至大廓如。
迎之無前。
随之罔後。
心思所不能到。
言說所不能诠。
其來舊矣。
是以生死萬法。
以心識為之本。
言說為之诠。
言說既形。
文字競立。
外其道者。
既夥言而惑性。
循乎道者。
或多岐之亡羊。
萬派千岐。
紛紛原路。
不有太覺。
孰與指歸。
此三十三大菩薩之所說法門。
皆大覺之經常。
無生之捷徑。
或以言而言其道。
或以言而遣其言。
或以無言而遣其言。
夫至于無言遣言。
道亦至矣。
文殊不雲乎。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道至于是。
可謂窮源。
惟讓一默與維摩。
維摩所以得專其美矣。
然而既曰離諸問答。
是則維摩言緒已露其鋒。
亦不能辭文殊之一拂。
但其間所示。
雖複殊途。
而其所用則成功不異。
蓋因倒因起。
假路還家。
道以言傳。
非言說而無以指其要。
言為糟粕。
非遣言無以得其醇。
遣言猶言。
非默然無以會其緻。
是以會而歸之。
殊途同轍。
豈不以三十三門。
門門須用其三。
始則各依一門而修之。
中則以無言而遣之。
末則以默然而會之。
無生之門。
然後可得而入也。
然則文殊菩薩。
乃獨歎美于維摩者。
亦必以默然而始會其極。
非以默之可獨取。
而言之可盡廢也。
第其間關涉教義。
理緻精微。
句味雖随著于前。
懸解試詳之于後。
庶令慕道之賓。
得旨而修造焉。
重釋此義。
其文為四。
一明無生義。
二明門義。
三明不二法義。
四明入義。
無生之理。
其猶天王賜以華屋。
故首明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故次明之。
雖得其門。
須得入門之法。
故第三明之。
門名能通。
通乎出入。
故第四明之。
智者因喻得解。
知餘所說。
非繁芿也。
一明無生義者。
仁王經明五忍。
一伏忍。
二順忍。
三信忍。
此在别圓地住之前。
置而不論。
四無生法忍。
位在别圓初地初住。
前釋雖曰義通三教。
今正約圓教。
以初住去。
至等覺。
皆無生法忍位也。
五寂滅忍。
别圓俱在妙覺。
然别教但論破十二品無明。
所謂以我家之真因。
為汝家之極果。
亦且置而不論。
惟約圓妙覺位。
為寂滅忍也。
然此二忍。
乃約破生住異滅根本無明。
即以所破之惑立名。
故初住始。
破生相無明。
故曰無生。
妙覺破滅相無明。
故名寂滅。
今經明菩薩所證之法。
故約無生法忍。
為不二法門所入之理。
故首章法自在菩薩。
說入不二法門。
乃雲得無生法忍。
章末結益。
乃雲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故知不二法門。
所入堂奧。
且以菩薩所證無生法忍。
以為定體也。
二明門義者。
門者譬喻也。
譬如宅第。
欲臻堂奧。
必因門入。
佛之法門。
亦複如是。
道因門入。
故譬之以門。
然有教門行門理門。
三者不同。
已如前說。
今正明行門。
故曰入不二法門。
但門依理立。
厥理有四。
故能入之門。
亦立為四。
義雖有四。
理則惟三。
所謂三谛。
一俗谛理。
立一切法。
設有門而入之。
二真谛理。
泯一切法。
設空門而入之。
三中谛理。
雙照空有二邊法。
設亦有亦空門而入之。
雙遮空有二邊法。
設非空非有門而入之。
今品所入之門。
即空門也。
以雲入無生法門故。
雖是空門。
義亦兼四。
如所指二法。
即有門也。
所入不二法。
即空門也。
其間亦有空有雙忘。
如生死涅槃。
二俱不立。
則雙非門也。
既有雙非。
豈無雙亦。
一往且以空門而為之主。
天台大師。
每于四句之外。
又立無言句。
以收忘言之旨。
須知無言之旨。
亦有等降。
不獨圓教。
前之三教。
亦複有之。
又不獨佛教。
西天外道。
此土儒道二教。
亦複有之。
如論語雲。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此孔氏之無言也。
道德經雲。
道可道非常道。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此李氏之無言也。
犢子雲。
世谛有我。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此西天外道之無言也。
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
無有言說。
此小乘三藏教之無言也。
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體法入真。
此通教之無言也。
大集無言童子。
此别教之無言也。
如來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此圓頓教之無言也。
今人好以無言會道。
為最上乘。
不可以不知。
此故涅槃經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四教四門之外。
各有無言句信矣。
三明不二法義者。
不二法。
即所入之無生也。
謂如是之法。
乃入不二之門也。
今是無生之門。
故雲不二。
涅槃既雲生生不可說等。
生不生。
今經此文既有三十三人。
各說所入不二法門。
準例餘處餘經。
亦有所說。
生生所入不一法門。
不生生所入亦二亦不一法門。
不生不生所入非二非不二法門。
略如前經。
有慧方便解。
無慧方便縛。
有方便慧解。
無方便慧縛。
慧即不二。
方便即不一。
自行即入不二。
利他即入不一。
如是之義。
布在諸經。
四句收之。
罄無不盡。
謂不二法門。
不一法門。
亦不二亦不一法門。
非不二非不一法門。
學者無得守隅害方可也四明入義者。
入者。
觀法也。
準仁王纓絡楞嚴圓覺等經。
大智度等論。
明文了義。
觀法有三。
一空觀。
二假觀。
三中觀。
此經約義亦有其三。
已如前釋。
今文入義。
即空觀。
以用不義盡不遮之故也。
準前不二。
既約四句分别。
今之入義。
亦有其四。
一者入觀。
即纓絡從假入空觀也。
二者出觀。
即纓絡從空出假觀也。
三者亦入亦出觀。
四者非入非出觀。
即纓絡從空假入中道觀。
雙照二谛。
故是雙亦入出。
雙遮二谛。
故是雙非入出。
以此而觀。
故知入義。
亦有四句也。
入字既是能觀之觀。
必有所觀之境。
即下門字是也。
然有事理二境。
理境。
即不二義。
事境。
即三十一人所說二法。
此三十一法。
不外摩诃止觀所觀十境。
一陰入界境。
二煩惱境。
三病患境。
四業相境。
五魔事境。
六禅定境。
七諸見境。
八上慢境。
九二乘境。
十菩薩境。
如第一生滅。
第二我我所。
第三受不受。
第四垢淨。
第五動念。
第六一相無相。
此皆陰入界境也。
第七菩薩心。
菩薩境也。
聲聞心。
二乘境也。
第八善不善。
第九罪福。
業相境也。
第十有漏無漏。
半屬陰入境。
半屬二乘境。
第十一有為無為。
亦半屬陰入。
半屬二乘。
第十二世間出世間。
十三生死涅槃。
同前兩屬。
第十四盡不盡。
第十五我無我。
第十六明無明。
第十七色空。
第十八四種異空種異。
此五境半屬事境。
半屬理境。
第十九眼色陰入境。
第二十布施事境。
回向一切智。
理境。
第二十一空無相無作。
二乘境。
第二十二三寶。
陰入境。
兼于理境。
第二十三身身滅。
陰入兼理境。
第二十四三業。
業相境。
第二十五罪福行同上。
不動行。
禅定境。
第二十六從我起二。
陰入境。
第二十七有所得。
陰入境。
第二十八闇明。
陰入境。
第二十九樂涅槃不樂世間。
陰入境。
第三十正道邪道。
陰入境。
第三十一實不實。
兩屬事理陰入界境。
十雖不全。
要而言之。
所觀無非事理兩境也。
何獨此中。
如圓覺楞嚴。
三觀法門。
無非陰入界境。
然觀此文。
雖有一二兼乎餘境。
其實陰入界境居多。
蓋後之九境。
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
惟初一境。
初心行人。
觸處現前。
故明境居多。
已能曉此。
則判教觀心。
皆可知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
判教觀心。
具如次章明之。
○三維摩居士說入不二法門三。
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門問。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維摩居士以無言遣言答。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三文殊菩薩贊歎其美。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四五千菩薩聞法獲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于此衆中。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法忍。
生公曰。
文殊雖明無可說。
而未明說為無說也。
是以維摩默然無言。
以表言之不實。
言若果實。
豈可默哉。
肇公曰。
有言于無言。
未若無言于無言。
所以默然也。
上諸菩薩。
措言于法相。
文殊有言于無言。
淨名無言于無言。
此三明宗雖同。
而迹有淺深。
所以言後于無言。
知後于無知。
信矣。
燈曰。
夫窮源舍掉。
末路遺鞭。
此道理之必然。
衆情之同是者也。
原夫無生實際。
至大廓如。
迎之無前。
随之罔後。
心思所不能到。
言說所不能诠。
其來舊矣。
是以生死萬法。
以心識為之本。
言說為之诠。
言說既形。
文字競立。
外其道者。
既夥言而惑性。
循乎道者。
或多岐之亡羊。
萬派千岐。
紛紛原路。
不有太覺。
孰與指歸。
此三十三大菩薩之所說法門。
皆大覺之經常。
無生之捷徑。
或以言而言其道。
或以言而遣其言。
或以無言而遣其言。
夫至于無言遣言。
道亦至矣。
文殊不雲乎。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道至于是。
可謂窮源。
惟讓一默與維摩。
維摩所以得專其美矣。
然而既曰離諸問答。
是則維摩言緒已露其鋒。
亦不能辭文殊之一拂。
但其間所示。
雖複殊途。
而其所用則成功不異。
蓋因倒因起。
假路還家。
道以言傳。
非言說而無以指其要。
言為糟粕。
非遣言無以得其醇。
遣言猶言。
非默然無以會其緻。
是以會而歸之。
殊途同轍。
豈不以三十三門。
門門須用其三。
始則各依一門而修之。
中則以無言而遣之。
末則以默然而會之。
無生之門。
然後可得而入也。
然則文殊菩薩。
乃獨歎美于維摩者。
亦必以默然而始會其極。
非以默之可獨取。
而言之可盡廢也。
第其間關涉教義。
理緻精微。
句味雖随著于前。
懸解試詳之于後。
庶令慕道之賓。
得旨而修造焉。
重釋此義。
其文為四。
一明無生義。
二明門義。
三明不二法義。
四明入義。
無生之理。
其猶天王賜以華屋。
故首明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故次明之。
雖得其門。
須得入門之法。
故第三明之。
門名能通。
通乎出入。
故第四明之。
智者因喻得解。
知餘所說。
非繁芿也。
一明無生義者。
仁王經明五忍。
一伏忍。
二順忍。
三信忍。
此在别圓地住之前。
置而不論。
四無生法忍。
位在别圓初地初住。
前釋雖曰義通三教。
今正約圓教。
以初住去。
至等覺。
皆無生法忍位也。
五寂滅忍。
别圓俱在妙覺。
然别教但論破十二品無明。
所謂以我家之真因。
為汝家之極果。
亦且置而不論。
惟約圓妙覺位。
為寂滅忍也。
然此二忍。
乃約破生住異滅根本無明。
即以所破之惑立名。
故初住始。
破生相無明。
故曰無生。
妙覺破滅相無明。
故名寂滅。
今經明菩薩所證之法。
故約無生法忍。
為不二法門所入之理。
故首章法自在菩薩。
說入不二法門。
乃雲得無生法忍。
章末結益。
乃雲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故知不二法門。
所入堂奧。
且以菩薩所證無生法忍。
以為定體也。
二明門義者。
門者譬喻也。
譬如宅第。
欲臻堂奧。
必因門入。
佛之法門。
亦複如是。
道因門入。
故譬之以門。
然有教門行門理門。
三者不同。
已如前說。
今正明行門。
故曰入不二法門。
但門依理立。
厥理有四。
故能入之門。
亦立為四。
義雖有四。
理則惟三。
所謂三谛。
一俗谛理。
立一切法。
設有門而入之。
二真谛理。
泯一切法。
設空門而入之。
三中谛理。
雙照空有二邊法。
設亦有亦空門而入之。
雙遮空有二邊法。
設非空非有門而入之。
今品所入之門。
即空門也。
以雲入無生法門故。
雖是空門。
義亦兼四。
如所指二法。
即有門也。
所入不二法。
即空門也。
其間亦有空有雙忘。
如生死涅槃。
二俱不立。
則雙非門也。
既有雙非。
豈無雙亦。
一往且以空門而為之主。
天台大師。
每于四句之外。
又立無言句。
以收忘言之旨。
須知無言之旨。
亦有等降。
不獨圓教。
前之三教。
亦複有之。
又不獨佛教。
西天外道。
此土儒道二教。
亦複有之。
如論語雲。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此孔氏之無言也。
道德經雲。
道可道非常道。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此李氏之無言也。
犢子雲。
世谛有我。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此西天外道之無言也。
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
無有言說。
此小乘三藏教之無言也。
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體法入真。
此通教之無言也。
大集無言童子。
此别教之無言也。
如來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此圓頓教之無言也。
今人好以無言會道。
為最上乘。
不可以不知。
此故涅槃經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四教四門之外。
各有無言句信矣。
三明不二法義者。
不二法。
即所入之無生也。
謂如是之法。
乃入不二之門也。
今是無生之門。
故雲不二。
涅槃既雲生生不可說等。
生不生。
今經此文既有三十三人。
各說所入不二法門。
準例餘處餘經。
亦有所說。
生生所入不一法門。
不生生所入亦二亦不一法門。
不生不生所入非二非不二法門。
略如前經。
有慧方便解。
無慧方便縛。
有方便慧解。
無方便慧縛。
慧即不二。
方便即不一。
自行即入不二。
利他即入不一。
如是之義。
布在諸經。
四句收之。
罄無不盡。
謂不二法門。
不一法門。
亦不二亦不一法門。
非不二非不一法門。
學者無得守隅害方可也四明入義者。
入者。
觀法也。
準仁王纓絡楞嚴圓覺等經。
大智度等論。
明文了義。
觀法有三。
一空觀。
二假觀。
三中觀。
此經約義亦有其三。
已如前釋。
今文入義。
即空觀。
以用不義盡不遮之故也。
準前不二。
既約四句分别。
今之入義。
亦有其四。
一者入觀。
即纓絡從假入空觀也。
二者出觀。
即纓絡從空出假觀也。
三者亦入亦出觀。
四者非入非出觀。
即纓絡從空假入中道觀。
雙照二谛。
故是雙亦入出。
雙遮二谛。
故是雙非入出。
以此而觀。
故知入義。
亦有四句也。
入字既是能觀之觀。
必有所觀之境。
即下門字是也。
然有事理二境。
理境。
即不二義。
事境。
即三十一人所說二法。
此三十一法。
不外摩诃止觀所觀十境。
一陰入界境。
二煩惱境。
三病患境。
四業相境。
五魔事境。
六禅定境。
七諸見境。
八上慢境。
九二乘境。
十菩薩境。
如第一生滅。
第二我我所。
第三受不受。
第四垢淨。
第五動念。
第六一相無相。
此皆陰入界境也。
第七菩薩心。
菩薩境也。
聲聞心。
二乘境也。
第八善不善。
第九罪福。
業相境也。
第十有漏無漏。
半屬陰入境。
半屬二乘境。
第十一有為無為。
亦半屬陰入。
半屬二乘。
第十二世間出世間。
十三生死涅槃。
同前兩屬。
第十四盡不盡。
第十五我無我。
第十六明無明。
第十七色空。
第十八四種異空種異。
此五境半屬事境。
半屬理境。
第十九眼色陰入境。
第二十布施事境。
回向一切智。
理境。
第二十一空無相無作。
二乘境。
第二十二三寶。
陰入境。
兼于理境。
第二十三身身滅。
陰入兼理境。
第二十四三業。
業相境。
第二十五罪福行同上。
不動行。
禅定境。
第二十六從我起二。
陰入境。
第二十七有所得。
陰入境。
第二十八闇明。
陰入境。
第二十九樂涅槃不樂世間。
陰入境。
第三十正道邪道。
陰入境。
第三十一實不實。
兩屬事理陰入界境。
十雖不全。
要而言之。
所觀無非事理兩境也。
何獨此中。
如圓覺楞嚴。
三觀法門。
無非陰入界境。
然觀此文。
雖有一二兼乎餘境。
其實陰入界境居多。
蓋後之九境。
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
惟初一境。
初心行人。
觸處現前。
故明境居多。
已能曉此。
則判教觀心。
皆可知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