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

關燈
觀解者。

    觀一念即空。

    即盡相也。

    即假。

    不盡相也。

    即中。

    盡不盡相。

    皆是無盡相也。

    是為觀心盡不盡相入不二法門。

     ○十五約我無我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

    我無我為二。

    我尚不可得。

    非我何可得。

    見我實性者。

    不複起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之實性。

    即前經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我見之我。

    此我既為如來種。

    即八自在我。

    應名真實之性。

    此我非我。

    故不可得。

    何況對我說非我。

    有可得哉。

    是則我與非我。

    其體不二。

    故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者。

    若我無我。

    總歸于空。

    謂之不二。

    此通别教皆得言之。

    若以八自在我。

    以為實性。

    則唯屬圓頓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有主宰義。

    謂之為我。

    此我本非我。

    了無我性可得。

    即如來種八自在我。

    是則我尚不可得。

    何況破我無我有可得哉。

    如是觀之。

    我與無我。

    其體不二。

    是為觀心我無我不二法門也。

     ○十六約明無明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

    明無明為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

    明亦不可取。

    離一切數。

    于其中平等無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明。

    衆生煩惱黑闇之法也。

    明。

    諸佛菩提覺照之法也。

    此皆約修染修淨修惡修善言之。

    不無明暗之殊愚智之異。

    故明無明為二也。

    今自其無明實性。

    性染性惡觀之。

    修染修惡。

    雖有差殊。

    性染性惡。

    其體不二。

    不觀之水與波乎。

    水相波相。

    雖動靜有異。

    波性水性。

    濕明一也。

    水波海無非濕性。

    遍界俱是真明。

    明亦不可取。

    取則有二矣。

    性染性淨。

    一味平等。

    是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者。

    約界内見思與三菩提。

    論相即。

    則此義通教有之。

    約界外無明與三菩提。

    論相即。

    惟圓頓教有。

    别非其分也。

     觀解者。

    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或貪或嗔或癡。

    即是無明。

    以三觀智。

    舍此三毒。

    即是真明。

    是為二。

    了此無明修染。

    即是性染。

    性染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性淨真明。

    觀無明實性。

    即是真明。

    明亦不取。

    于其中間。

    平等無二。

    是為觀心明與無明不二也。

     ○十七約色空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如是受想行識。

    識空為二。

    識即是空。

    非識滅空。

    識性自空。

    于其中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五陰雖同是衆生報得生死之法。

    分之則色陰屬生死。

    四陰屬煩惱。

    此五受陰中。

    有般若智明。

    是故欲成佛道者。

    能照五陰皆空。

    即度一切苦厄。

    此即為二也。

    又須了達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是則人之生死色法。

    煩惱心法。

    了不可得。

    即是菩提涅槃。

    般若智明。

    不必外五陰而求般若。

    是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者。

    若以六凡幻色。

    二乘真空相即。

    非色滅空。

    此衍教初門以入不二法門也。

    若以九界幻色。

    即佛界真空。

    此衍門終教入不二法門也。

    若以十界幻色。

    即十界性染性善真空。

    非色滅空。

    此圓頓教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門也。

     觀解者。

    觀一念禅定心。

    以有念故。

    污穢真理。

    即是色陰。

    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心緣此定。

    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

    即是行陰。

    曆曆分别。

    明識相應。

    即是識陰。

    若複用觀。

    破此五陰。

    即是般若真空。

    乃色色空為二。

    若能了達此色即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乃至識亦如是。

    于其中間。

    而通達者。

    是為觀心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門。

     ○十八約異種空種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

    四種異。

    空種異。

    為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

    如前際後際空故。

    中際亦空。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楞嚴經明七大。

    前五大地水火風空為依報。

    後見識二大為正報。

    今不言正報。

    故但雲五大。

    此五大中。

    前地水火風有相之物。

    故雲四種異。

    後空大無相之物。

    故為空為不異。

    異與不異。

    故為二也。

    今以如來藏中。

    性色即真空。

    性空即真色。

    乃至性風即真空。

    性空即真風觀之。

    故四種性。

    即是空種性。

    此已約橫遍十方明不二也。

    即此橫遍。

    無異豎窮。

    故如前際後際空故。

    中際亦空。

    能知如是諸種性。

    不生滅。

    無去來。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判教者。

    若但能解世間四種性即是空種。

    通别意耳。

    能解如來藏性色真空等義。

    即圓頓教也。

     觀解者。

    觀一念識心。

    性具十界。

    五陰國土。

    各有地水火風四種異并空種異。

    為二。

    如此種性。

    皆如來藏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前際後際中際。

    念念皆空。

    即觀心觀諸種性入不二法門。

     ○十九約眼色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

    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

    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安住其中。

    是為入不二法門。

     夫根塵為偶。

    猶陰陽之匹配。

    夫婦之偕交。

    育生識子。

    其來久矣。

    若劫初人種之未偶。

    忽然而有之化生。

    何生生之有哉。

    六根亦然。

    能知眼性。

    則不緣于色。

    不緣于色。

    則三毒無所因。

    識子無所緣矣。

    故學道者。

    貴知根性。

    若止觀之引央屈摩羅。

    所謂彼眼根于諸如來常了了分明見。

    具足無減修。

    五根之中。

    皆如是說。

    又如楞嚴。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皆明若知眼性于色不貪恚癡。

    是名寂滅。

    入不二法門之意也。

     判教者。

    此固圓頓法門。

    若約義往判。

    亦得通通别兩教人修。

     觀解者。

    觀見即是觀心。

    更說觀心贅矣。

     ○二十約布施回向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

    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

    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于其中入一相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以藏教事六度。

    回向理六度一切智為二也。

    向也蓋事六度。

    第六亦屬于事。

    故其智慧。

    亦須回向一切智。

    若圓理六度。

    即布施已。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矧智慧乎。

    今以六度回向智性。

    既入一相。

    應同般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判教者。

    但觀其所入一相。

    為空為中。

    為但不但。

    判衍門三教可知。

     觀解者。

    觀一念具足六度。

    已如前說。

    将此六度。

    回向一切智。

    又能了達六度性。

    即是所向即一切智性。

    于其中不見有六度心與一切差别。

    即是觀心入一相不二法門。

     ○二十一約空無相無作二法證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

    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

    空即無相。

    無相即無作。

    若空無相無作。

    即無心意識。

    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人之一心。

    本來自空。

    亦本無相無作。

    此三解脫法亦本自一體。

    随義之所在。

    而立異名。

    人之不得證者。

    以意識緣塵分别為之不空。

    為之有相。

    為之有作耳。

    是以能得無心意識。

    即得三解脫。

    此之脫門。

    既是一體。

    則得一而即三。

    舉三而即一。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判教者。

    三解脫。

    四教皆得言之。

    今正意在衍。

    第觀以空以中。

    而為通為别為圓不同耳。

     觀解者。

    觀一念心。

    三際四性。

    一一推檢。

    了不可得。

    本來自空。

    亦無相貌。

    誰造作者。

    如是觀時。

    心意識不行。

    空即無相。

    無相即無作。

    于一解脫即三解脫。

    是為觀心三脫不不二法門。

     ○二十二約三寶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

    佛法衆為二。

    佛即是法。

    法即是衆。

    是三寶皆無為相。

    與虛空等。

    一切法亦爾。

    能随此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法者。

    本覺也。

    佛者。

    始覺也。

    衆者。

    始本和合也。

    此真三寶也。

    方其本覺在迷。

    未有始覺之時。

    則三寶俱隐而不現。

    所謂百千萬劫。

    不聞有三寶之名是也。

    及其了悟本有覺性之後。

    用始覺智。

    照了本覺。

    始本一合。

    始本俱忘。

    當爾三寶。

    一時出現。

    豈非佛即法耶。

    法即僧耶。

    是三寶皆無相。

    與虛空等。

    于一心既然。

    于一切法亦爾。

    以其無非本覺故也。

     判教者。

    此義衍門皆得言之。

    而正意極在圓頓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即性具性體性量。

    所觀即是本覺法寶。

    能觀即是始覺佛寶。

    始本相契。

    即是一合僧寶。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