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九

關燈
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十能示三災二。

    初示大三災二。

    初略現火災。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衆生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衆生常想。

    多以天地不壞。

    為主見。

    乃謂此身受命于天。

    禀質于地。

    天地常故。

    人命亦常。

    故恒起常見。

    菩薩欲破其想。

    或非劫燒時。

    而現為劫燒。

    大地為之洞然。

    即須彌至固。

    而尚為微塵。

    矧所生衆生不無常耶。

    略示火災。

    水風可知。

     ○二衆求菩薩。

     無數億衆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先現火災。

    令知無常。

    然後機動。

    來請濟度。

     ○三種種化導四。

    初以技藝化。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技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二化以衆道。

     世間衆道法。

    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堕邪見。

     什公曰。

    以同習相感。

    先同而後乖也。

    出家人有德。

    為物所宗。

    故現入出家。

    修德引物也。

     肇公曰。

    九十六種皆出家求道。

    随其出家。

    欲解其惑。

    不同其見也。

     ○三化以諸天。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什公曰。

    劫初時未有日月。

    亦未有衆生。

    幽冥處初不見日月。

    故為作日月令得照明也。

     ○四以四大化。

     或時作地水。

    或複作風火。

     什公曰。

    劫初地未成。

    以神力令六方風來。

    吹水結而成地。

    或見人入海船欲沒時。

    為化作地。

    令得安隐。

    至須水火風處。

    皆應其所求也。

    或化作。

    或以身作也。

    食及藥中亦如是也。

     ○二示小三災三。

    初救疾病災。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衆毒。

     什公曰。

    或令除病。

    或得升仙。

    因而化之。

    使入正道。

    外國有奇妙藥章。

    或似人形。

    或似象馬形。

    似象馬者。

    有人乘之。

    徑淩虛而去。

    或但見聞此藥。

    衆病即消也。

     ○二救饑馑災。

     劫中有饑馑。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饑渴。

    卻以法語人。

     ○三救刀兵災二。

    初以慈悲息诤。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衆生。

    令住無诤地。

     什公曰。

    将來世劫盡時。

    刀兵起。

    人壽十歲。

    婆須密從忉利天下。

    生王家作天子。

    化衆人言。

    我等祖父壽命極長。

    以今瞋恚無慈。

    故緻此短壽。

    是故汝等當行慈心。

    衆人從命。

    惡心漸薄。

    此後生子。

    壽二十歲。

    如是轉續。

    至彌勒時。

    八萬四千歲也。

     ○二以等力安和。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什公曰。

    兩陳相對。

    助其弱者。

    使之力等。

    二力既均。

    無相勝負。

    因是彼此得相和安。

    如宜僚弄丸。

    尚使解兵。

    矧菩薩慈力被之。

    自然釋诤矣。

     ○十一能濟三途。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辄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啖。

    皆現生于彼。

    為之作利益。

     什公曰。

    如過去世時。

    人無禮義。

    殘害長老。

    菩薩現猴象及鳥。

    推敬先輩。

    令人獸修善鹹相和順。

    如大智度論說。

    文略阙餓鬼。

    具論應有。

     ○十二能令愦亂。

     示受于五欲。

    亦複現行禅。

    令魔心愦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肇公曰。

    欲言行禅。

    複受五欲。

    欲言受欲。

    複現得禅。

    莫測其變。

    魔羅所以愦亂。

    自非靜亂齊旨。

    孰能兩之。

     燈曰。

    菩薩示現受欲者。

    欲以欲鈎牽之令入佛道也。

    惟欲令其入于佛道。

    是故受欲。

    而又複行禅。

    禅者。

    那伽大定禅也。

    世之談口頭禅者。

    無以此借口可也。

     ○十三能示欲鈎。

     或現作淫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欲鈎者。

    菩薩以欲而為香餌。

    以鈎衆生之邪思。

    入于佛智也。

    蓋衆生所嗜。

    惟在于欲。

    苟先以離欲而劇化之。

    是拂其性。

    而拒教矣。

    是以先順其欲而鈎之。

    漸以誘之。

    令終入于佛智而後已也。

     ○十四雜明諸化六。

    初同事祐衆。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衆生。

     ○二寶藏濟貧。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三消伏憍慢。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肇公曰。

    慢心自高。

    如山峰不停水。

    菩薩現為力士。

    服其高心。

    然後潤以法水。

     ○四施以無畏。

     其有恐懼衆。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五離欲仙人。

     或現離淫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什公曰。

    世無賢聖。

    衆生下劣。

    不入深法。

    故化以戒忍也。

     ○六僮仆供事。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仆。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随彼之所須。

    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二指法無量。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衆。

     ○三諸佛所贊。

     假令一切佛。

    于無數億劫。

    贊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四結指勸修。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如上所說。

    大體大用。

    具于一心。

    稱性施設。

    發僧那于始心。

    此也。

    終大悲于赴難。

    此也。

    一一現成。

    毫無造作。

    凡有心者。

    皆當必得。

    故曰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

    除彼芽焦種敗不成法器。

    乃與菩提不肖類人。

    兼世間愚癡暗冥。

    了無知覺之者。

    則不能發此心也。

    此品始于佛道。

    中于如來種。

    後于法門攝屬。

    生起三相。

    宛有次序。

    蓋謂菩薩欲行非道通達佛道。

    必須具足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果得其種。

    而行佛道。

    則法門攝屬。

    大體大用。

    必成就也。

    若判教者。

    圓頓可知。

    至于觀心。

    則又為此章正宗。

    其間大意。

    又不可不明。

    何也。

    蓋諸觀法。

    雖義趣多門。

    要惟天台所立三種觀法。

    攝無不盡。

    三種者。

    荊溪大師止觀義例中雲。

    夫三觀者。

    義惟三種。

    一者從行。

    唯于萬境觀一心。

    萬境雖殊。

    妙觀理等。

    如觀陰等。

    即其意。

    (文)此如今經菩提大道。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等。

    楞嚴等經。

    觀陰入處界。

    即其義也。

    二約法相。

    如約四谛五行之文。

    入一念心。

    以為圓觀。

    (文)此如今經處處皆有。

    不能具引。

    三托事相。

    如王舍耆阇。

    名從事立。

    借事為觀。

    以導執情。

    即如方等普賢。

    其例可識。

    (文)此正如今品實智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畢竟空寂舍。

    總持之園苑等。

    皆其義也。

    以此而知。

    則天台所立觀法。

    甚符佛旨。

    今若複欲作觀解者。

    如觀一念心。

    具足十法界。

    九界為權。

    佛界為實。

    所觀即是諸法實相。

    能觀即是實智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也。

    又如是之心。

    無非佛心。

    即是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也。

    如此種種。

    以類而觀。

    離指識月。

    可以意知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