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九

關燈
以此為音樂。

     妓女之奏樂。

    人所悅随。

    菩薩以四攝法而攝人。

    使之聞法樂以證涅槃妙果。

    則樂莫勝焉。

    而樂莫大焉。

     ○九答園林。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世之園苑。

    能總持華木。

    今菩薩。

    以圓覺大陀羅尼門。

    而為園苑。

    總三德于一心。

    持萬法于性具。

    能使無漏法林之樹。

    根荄窮真如之地。

    扶疏亘法界之天。

    開七覺如意之妙華。

    結八解智慧之上果。

    情非蕩逸。

    理有攸歸。

    日涉成趣。

    何樂如之。

     ○十答浴池。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什公曰。

    水之為用。

    除垢去熱。

    解脫之性。

    亦除熱去礙也。

     生公曰。

    止則能鑒。

    水之義也。

    既定慧意足。

    湛然滿矣。

    七淨華者。

     什公曰。

    一戒淨。

    始終淨也。

    身口所作。

    無有微惡。

    意不起垢。

    亦不取相。

    亦不願受生。

    施人無畏。

    不限衆生。

    二心淨。

    三乘制煩惱心。

    斷結心。

    乃至三乘漏盡心。

    名為心淨。

    三見淨。

    見法真性。

    不起妄想。

    是名見淨。

    四度疑淨。

    若見未深。

    當時雖了。

    後或生疑。

    若見深疑斷。

    名度疑淨。

    五分别道淨。

    若能見是道宜行。

    非道宜舍。

    是名分别道淨。

    六行斷知見淨。

    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也。

    斷謂斷諸結也。

    學地中。

    盡未能自知所行所斷。

    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

    悉自知見所行所斷。

    通達分明。

    是名行斷知見淨。

    七涅槃淨也。

    浴此無垢人者。

    無垢而浴。

    為除熱取适也。

    菩薩無結而入八解者。

    外将為衆生。

    内自娛心也。

     肇公曰。

    總持強記。

    萬善之苑也。

    于此苑。

    樹無漏之林。

    敷七覺之華。

    結解脫之果。

    嚴八解之池。

    積禅定之水。

    湛然充滿。

    布七淨之華。

    羅列水上。

    而後無垢之士。

    遊此林苑。

    浴此華池。

    閑宴嬉遊。

    樂之至也。

    豈等俗苑林水之歡乎。

     ○十一答象馬。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禦以一心。

    遊于八正路。

     什公曰。

    駕大乘車。

    遊于十方自在無礙。

    兼運衆生至道場也。

    一心。

    梵本雲和合道品心。

    中有三相。

    一發動。

    二攝心。

    三名舍。

    若發動過則心散。

    散則攝之。

    攝之過則沒。

    沒則精進。

    令心發動。

    若動靜得适。

    則任之令進。

    容豫處中。

    是名為舍。

    舍即調禦。

    調禦即和合也。

    譬如善禦。

    遲則?之。

    疾則制之。

    舒疾得宜。

    則放之令去。

    縱步夷塗。

    必之所往也。

     肇公曰。

    五通為象馬。

    大乘為上車。

    一心為禦者。

    遊于八正道也。

     ○十二答相好。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如來色身。

    則具足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菩薩大率相同。

    惟肉髻頂相。

    少不如耳。

     ○十三答服飾。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衆人衣服。

    所以蔽羞恥禦風寒。

    菩薩雖無風寒之可禦。

    亦有羞恥之當遮。

    即以所羞慚愧。

    而為上服。

    飾莫勝焉。

    上服嚴身。

    華鬘首飾。

    二者掩映。

    一不可虧。

    即以深心信樂。

    修種種善法以莊嚴之。

    世間服飾。

    無能及矣。

     ○十四答資财。

     富有七财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回向為大利。

     什公曰。

    七寶者。

    信戒聞舍慧慚愧也。

    處家則能舍财。

    出家則能舍五欲及煩惱也。

    由信善故持戒。

    持戒則止惡。

    止惡已。

    則應進行衆善。

    進行衆善。

    要由多聞。

    聞法故能舍。

    能舍則慧生。

    故五事次第說也。

    五事為寶。

    慚愧為守人。

    守人于财主亦是财。

    故七事通名财也。

    世間多财。

    必出于人。

    以長滋息。

    菩薩亦然。

    即以己寶。

    而教授于人。

    俾人人得如說而修行。

    化功歸己。

    利莫大也。

     ○十五答安寝。

     四禅為床座。

    從于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床座休息之處。

    學道四事。

    皆從淨命而得。

    床座其一也。

    西國貴勝。

    眠欲起時。

    微奏音樂。

    使之自覺。

    菩薩亦然。

    一切禅。

    以四禅而為根本。

    異外道根本禅從于邪命生。

    休息萬行。

    入禅之時。

    當以多聞所增智慧覺之起之。

    使不堕于隻輪單翼之偏枯。

    則大道可跻矣。

     ○十六答飲食。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帝釋天宮。

    有圓生樹。

    樹生華。

    華産甘露。

    猶人間之百華産蜜。

    三十三天。

    遊戲園中。

    共采甘露食之。

    能獲長生不死。

    佛法中則以涅槃甘露養其慧命。

    使永永而無斷絕。

     什公曰。

    解脫味有四種。

    一出家離五欲。

    二行禅離愦亂煩惱。

    三智慧離妄想。

    四涅槃離生死。

    亦有二種解脫。

    一解脫煩惱。

    二解脫于礙也。

    亦雲愛性無厭。

    名之為渴。

    愛斷則得解脫。

    解脫止愛渴。

    故名為漿。

    四味亦以除愛渴。

    故為漿也。

     ○十七答澡浴。

     淨心以澡浴。

     什公曰。

    心淨則無染。

    無染即為浴。

    亦名遊八解脫也。

     ○十八答塗香。

     戒品為塗香。

     西天貴勝。

    澡浴之後。

    則以香水塗身。

    經久不散。

    曾于番禺。

    見暹羅人貢薔薇露。

    器五合。

    價五十金。

    言宮中澡浴。

    以涓滴入水。

    沐浴其身。

    香氣經月不散。

    此其效也。

    菩薩則五分法身為香。

    戒香是其始也。

    已上皆答其菩薩具足大體。

    從始洎終。

    表以成人内外緣足。

    可為佛法王家美丈夫奇男子。

    下文乃答示現大用也。

     ○二示現大用十四。

    初能摧滅煩惱。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逾。

     煩惱有三種。

    一見思。

    自利時斷。

    二塵沙。

    利人時斷。

    三無明。

    覺行圓滿時斷。

    利根上智。

    斷此煩惱。

    勢如劈竹。

    一斷一切斷也。

    故曰勇健無過。

     ○二能降伏魔冤。

     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

     四魔釋如前。

     什公曰。

    外國破敵得勝。

    則豎立勝幡。

    道場降魔。

    亦表其勝相也。

     ○三能無生示生。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肇公曰。

    知無起滅。

    則得法身。

    無複生分。

    為彼有生。

    故無往不見。

     ○四能現諸國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諸國土者。

    豎則同居方便實報。

    升降不同。

    橫則十方淨穢有異。

     ○五能供養諸佛。

     供養于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别想。

     菩薩證無生。

    與十方諸佛。

    同一三德。

    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故無分别之想。

     ○六能常修淨土。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于群生。

     諸佛國土。

    及與群生。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故一切皆空。

    此土及生。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故常修淨土化群生。

    證之成之。

     ○七能随類現形。

     諸有衆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十界衆生。

    形聲威儀。

    一時盡現。

    以得普現色身三昧故也。

     ○八能覺魔示魔。

     覺知衆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随意皆能見。

     既覺魔已。

    而後示随。

    此不為魔轉。

    而能轉魔者也。

     ○九能示老病死。

     或示老病死。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