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退有生死之畏。
兼我心自高。
唯勝是慕。
故能發迹塵勞。
标心無上。
樹根生死。
而敷正覺之華。
自非凡夫沒命洄淵。
遊泳塵海者。
何能緻斯無上之寶乎。
是以凡夫有反複之名。
二乘有根敗之恥也。
燈曰。
煩惱大海。
雖具智寶。
泛而沒命。
害莫大焉。
自非勇猛丈夫。
堅持浮囊。
以智方便。
沒淵深入。
智慧大寶。
豈即易得。
故曰。
魚子庵摩羅。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成果少。
成功之難。
其不易如此。
又前肇公之言。
固是一說。
不知更有一說在于執教滞情耳。
夫執教。
因滞情而興。
滞情。
又因執教而起。
其所由來十二年矣。
一旦聞維摩之所呵。
文殊之所斥。
甘心自屈。
下意自居。
人稱愚法。
信愚法也。
曷以言之。
正以二乘根性。
自退大習小以來。
耽湎五欲。
沉淪生死。
不惟退大。
兼又失小。
由是厭三界逼迫。
猶如牢獄。
慕涅槃閑曠。
譬若虛空。
即自救之不暇。
又何暇以援人。
佛初出世。
順此滞情。
而設茲拙教。
令其知苦以斷集慕滅以修道。
斷十二緣起以為功。
證偏空涅槃以為道。
先滅心智煩惱勞累之因。
後灰色身生死系縛之果。
謂無分段生。
不複更知有變易生。
亦複不知雖證真無生而更有方便生。
且複一證無生。
而謬當真子之印。
妄拟菩薩。
果為比兒之稱。
甘心以化導而讓人。
堅志以獨跳而自習。
根本不敗。
而自謂之敗。
芽本不焦。
而自傷之焦。
封化城拙教而不進。
守草庵滞情而不歸。
自非此經彈斥調之停之。
複假般若空慧洮之汰之。
然後蒙法華佛慧蕩之破之開之示之。
則是輩愚法。
真為畢世愚矣。
可勝言哉。
○三二乘自鄙無分獲彈斥益三。
初法說。
爾時大迦葉歎言。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我等今者。
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
生于佛法。
而今我等。
永不能發。
○二譬說。
譬如根敗之士。
其于五欲。
不能複利。
○三合法二。
初約二乘單合。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于佛法中無所複益。
永不志願。
○二約聖凡雙合二。
初立義。
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于佛法有反複。
而聲聞無也。
○二釋成。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
能起無上道心。
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
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約教判者。
理屬圓頓可知。
若約觀解。
觀現前一心屬十二因緣。
如因眼見色而生愛心。
即無明支。
為愛造業。
名行支。
至心專念。
名識支識共色行。
名名色支。
六處生貪。
名六入支。
因入求愛。
名觸支。
貪着心。
是受支。
纏綿不舍。
名愛支。
求是等法。
名取支。
如是法生。
名有支。
次第不斷。
名生支。
次第斷故。
名老死支。
此十二支中。
無明愛取三支。
屬煩惱道。
無明即明。
即般若了因佛性種子。
行有二支。
屬業道。
五無間業道。
皆解脫相。
即緣因佛性種子。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屬苦道。
無離生死說涅槃。
無苦無樂。
名大涅槃。
即正因佛性種子。
如此三德如來之種。
在凡夫一念心中。
悉皆具足。
○三明法門攝屬二。
初普現色身菩薩問起。
爾時會中。
有菩薩名普現色身。
問維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
親戚眷屬。
吏民知識。
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
象馬車乘。
皆何所在。
此章假普現色身菩薩問起者。
以維摩居士之所示現。
無非菩薩普現色身三昧邊事故也。
維摩既以普現色身三昧。
現居士身。
而居家必有父母妻子。
以至象馬車乘。
豈不一一而示現之。
普現色身菩薩。
慮不了之徒睹迹而略本。
是以啟以明之。
庶令悟者即迹而得本也。
或問曰。
菩薩從本垂迹。
理固然也。
特是依一理本。
而示乎衆迹。
是則事迹雖有若幹。
理本原無若幹。
今所答示。
似世間有一事迹。
而法門有一理本。
迹本差殊。
理将安在。
答曰。
夫本者。
迹之本。
迹者。
本之迹。
未有本無而迹有本有而迹無者也。
蓋法界之本。
其猶形聲。
事相之迹。
其猶影響。
是故世間事相。
有一迹。
而法界之理。
亦必有一本。
正以真如之本。
性具萬法。
其體終日不變而随緣。
終日随緣而不變。
六道衆生。
從無始際。
以染緣感之扣之。
故真如之形聲。
應其影響。
為父母。
為妻子。
故曰真如有一本。
世間有一迹。
聲不和而響不順。
形不直而影不端。
自然之理。
無足辨者。
今淨名大士之所示現。
乃以淨緣扣理法界。
故一一稱本。
以實智為母。
權智為父。
形直影端。
聲和響順。
亦自然之理也。
或又問曰。
今菩薩示為居士。
故家緣妻子。
事事有之可爾。
至于成佛。
則無其事迹。
而理本諸法。
不空無乎。
答曰。
成佛事迹。
有之與無。
本無定在。
若彌陀成佛。
父母妻子雖無暇論。
而釋迦成佛。
其事則有。
總而言之。
有之則随緣而普應。
事事悉本于法門。
無之則斂迹以還源。
法法皆歸于真實。
若智度。
若方便。
若法喜。
若慈悲。
無不歸于法界不思議之大本。
何必定言其父母妻子哉。
○二維摩居士答出四。
初曆事明法二。
初具足大體十八。
初答父母。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度實智。
方便權智也。
即法華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是也。
然此二智。
固是生諸佛導師之本。
而二智又由權實二理。
故法華雲。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權理也。
實相實理也。
因究實理。
得生實智。
因究權理。
得生權智。
實由理智和合。
方能出生諸佛。
故曰。
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二答己身。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三答妻子。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權實二智。
出生導師。
能事己畢。
證法歡喜。
猶君子得淑女以生喜也。
女相柔和。
心多慈悲。
故以慈悲而為女也。
男子有貞固之性。
能成就家業。
故善心誠實以為男也。
○四答房舍。
畢竟空寂舍。
舍舍也。
舍衆以獨栖者也。
菩薩以畢竟空寂而為房舍。
作休息萬行之地。
止息之妙。
何妙如之。
○五答弟子。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師畜弟子。
所以随吾之所轉。
俾之服役。
俾之進修。
俾之得成道果而已。
今菩薩。
則以八萬四千塵勞而為弟子。
轉生死而依涅槃。
轉煩惱而依菩提可也。
成就總持門波羅蜜門。
亦可也。
以此而為弟子。
何妙如之。
○六答知識。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法華雲。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今菩薩。
以三十七道品。
為善知識。
即以之為教授可也。
同行可也。
外護可也。
由成正覺。
不在茲乎。
○七答法侶。
諸度法等侶。
菩薩行道。
法須等侶。
今以六度萬行。
而為等侶。
真勝友也。
○八答妓女。
四攝衆妓女。
歌詠誦法言。
退有生死之畏。
兼我心自高。
唯勝是慕。
故能發迹塵勞。
标心無上。
樹根生死。
而敷正覺之華。
自非凡夫沒命洄淵。
遊泳塵海者。
何能緻斯無上之寶乎。
是以凡夫有反複之名。
二乘有根敗之恥也。
燈曰。
煩惱大海。
雖具智寶。
泛而沒命。
害莫大焉。
自非勇猛丈夫。
堅持浮囊。
以智方便。
沒淵深入。
智慧大寶。
豈即易得。
故曰。
魚子庵摩羅。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成果少。
成功之難。
其不易如此。
又前肇公之言。
固是一說。
不知更有一說在于執教滞情耳。
夫執教。
因滞情而興。
滞情。
又因執教而起。
其所由來十二年矣。
一旦聞維摩之所呵。
文殊之所斥。
甘心自屈。
下意自居。
人稱愚法。
信愚法也。
曷以言之。
正以二乘根性。
自退大習小以來。
耽湎五欲。
沉淪生死。
不惟退大。
兼又失小。
由是厭三界逼迫。
猶如牢獄。
慕涅槃閑曠。
譬若虛空。
即自救之不暇。
又何暇以援人。
佛初出世。
順此滞情。
而設茲拙教。
令其知苦以斷集慕滅以修道。
斷十二緣起以為功。
證偏空涅槃以為道。
先滅心智煩惱勞累之因。
後灰色身生死系縛之果。
謂無分段生。
不複更知有變易生。
亦複不知雖證真無生而更有方便生。
且複一證無生。
而謬當真子之印。
妄拟菩薩。
果為比兒之稱。
甘心以化導而讓人。
堅志以獨跳而自習。
根本不敗。
而自謂之敗。
芽本不焦。
而自傷之焦。
封化城拙教而不進。
守草庵滞情而不歸。
自非此經彈斥調之停之。
複假般若空慧洮之汰之。
然後蒙法華佛慧蕩之破之開之示之。
則是輩愚法。
真為畢世愚矣。
可勝言哉。
○三二乘自鄙無分獲彈斥益三。
初法說。
爾時大迦葉歎言。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我等今者。
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
生于佛法。
而今我等。
永不能發。
○二譬說。
譬如根敗之士。
其于五欲。
不能複利。
○三合法二。
初約二乘單合。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于佛法中無所複益。
永不志願。
○二約聖凡雙合二。
初立義。
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于佛法有反複。
而聲聞無也。
○二釋成。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
能起無上道心。
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
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約教判者。
理屬圓頓可知。
若約觀解。
觀現前一心屬十二因緣。
如因眼見色而生愛心。
即無明支。
為愛造業。
名行支。
至心專念。
名識支識共色行。
名名色支。
六處生貪。
名六入支。
因入求愛。
名觸支。
貪着心。
是受支。
纏綿不舍。
名愛支。
求是等法。
名取支。
如是法生。
名有支。
次第不斷。
名生支。
次第斷故。
名老死支。
此十二支中。
無明愛取三支。
屬煩惱道。
無明即明。
即般若了因佛性種子。
行有二支。
屬業道。
五無間業道。
皆解脫相。
即緣因佛性種子。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屬苦道。
無離生死說涅槃。
無苦無樂。
名大涅槃。
即正因佛性種子。
如此三德如來之種。
在凡夫一念心中。
悉皆具足。
○三明法門攝屬二。
初普現色身菩薩問起。
爾時會中。
有菩薩名普現色身。
問維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
親戚眷屬。
吏民知識。
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
象馬車乘。
皆何所在。
此章假普現色身菩薩問起者。
以維摩居士之所示現。
無非菩薩普現色身三昧邊事故也。
維摩既以普現色身三昧。
現居士身。
而居家必有父母妻子。
以至象馬車乘。
豈不一一而示現之。
普現色身菩薩。
慮不了之徒睹迹而略本。
是以啟以明之。
庶令悟者即迹而得本也。
或問曰。
菩薩從本垂迹。
理固然也。
特是依一理本。
而示乎衆迹。
是則事迹雖有若幹。
理本原無若幹。
今所答示。
似世間有一事迹。
而法門有一理本。
迹本差殊。
理将安在。
答曰。
夫本者。
迹之本。
迹者。
本之迹。
未有本無而迹有本有而迹無者也。
蓋法界之本。
其猶形聲。
事相之迹。
其猶影響。
是故世間事相。
有一迹。
而法界之理。
亦必有一本。
正以真如之本。
性具萬法。
其體終日不變而随緣。
終日随緣而不變。
六道衆生。
從無始際。
以染緣感之扣之。
故真如之形聲。
應其影響。
為父母。
為妻子。
故曰真如有一本。
世間有一迹。
聲不和而響不順。
形不直而影不端。
自然之理。
無足辨者。
今淨名大士之所示現。
乃以淨緣扣理法界。
故一一稱本。
以實智為母。
權智為父。
形直影端。
聲和響順。
亦自然之理也。
或又問曰。
今菩薩示為居士。
故家緣妻子。
事事有之可爾。
至于成佛。
則無其事迹。
而理本諸法。
不空無乎。
答曰。
成佛事迹。
有之與無。
本無定在。
若彌陀成佛。
父母妻子雖無暇論。
而釋迦成佛。
其事則有。
總而言之。
有之則随緣而普應。
事事悉本于法門。
無之則斂迹以還源。
法法皆歸于真實。
若智度。
若方便。
若法喜。
若慈悲。
無不歸于法界不思議之大本。
何必定言其父母妻子哉。
○二維摩居士答出四。
初曆事明法二。
初具足大體十八。
初答父母。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度實智。
方便權智也。
即法華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是也。
然此二智。
固是生諸佛導師之本。
而二智又由權實二理。
故法華雲。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權理也。
實相實理也。
因究實理。
得生實智。
因究權理。
得生權智。
實由理智和合。
方能出生諸佛。
故曰。
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二答己身。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三答妻子。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權實二智。
出生導師。
能事己畢。
證法歡喜。
猶君子得淑女以生喜也。
女相柔和。
心多慈悲。
故以慈悲而為女也。
男子有貞固之性。
能成就家業。
故善心誠實以為男也。
○四答房舍。
畢竟空寂舍。
舍舍也。
舍衆以獨栖者也。
菩薩以畢竟空寂而為房舍。
作休息萬行之地。
止息之妙。
何妙如之。
○五答弟子。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師畜弟子。
所以随吾之所轉。
俾之服役。
俾之進修。
俾之得成道果而已。
今菩薩。
則以八萬四千塵勞而為弟子。
轉生死而依涅槃。
轉煩惱而依菩提可也。
成就總持門波羅蜜門。
亦可也。
以此而為弟子。
何妙如之。
○六答知識。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法華雲。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今菩薩。
以三十七道品。
為善知識。
即以之為教授可也。
同行可也。
外護可也。
由成正覺。
不在茲乎。
○七答法侶。
諸度法等侶。
菩薩行道。
法須等侶。
今以六度萬行。
而為等侶。
真勝友也。
○八答妓女。
四攝衆妓女。
歌詠誦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