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

關燈
必離三毒。

    豈不體當離而言亦當離。

    天女謂無離文字說解脫相。

    此則淫怒癡亦不須離。

    然則汝雖謂雲可。

    而吾則未之可。

    苟緣本以尋末。

    則無離文字同歸乎不可。

    故舉此而反質之曰。

    不複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二者意謂。

    諸法者法界之都稱。

    淫怒癡者諸法之三法。

    舉總該别。

    亦其來舊矣。

    今雲解脫即是諸法。

    豈不總即是而别亦即是。

    若如天女謂一切諸法即是解脫。

    此則淫怒癡亦不須離。

    汝雖謂之可。

    而吾則未之可。

    若覽别以歸總。

    皆是解脫。

    同歸于不可。

    故舉此而反質之曰。

    不複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三天女示其所以。

     天曰。

    佛為增上慢人。

    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

    若無增上慢者。

    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慢有七。

    增上慢其尤者也。

    夫增上法者。

    聖人所證之道果也。

    淫怒癡者。

    衆生修惡中之尤惡者也。

    不知修惡即性惡者。

    縱之則三毒熾然。

    奪之則視為仇寇。

    而增上聖人。

    自己觀之而得道。

    欲以此道覺斯民也。

    使人知修惡即性惡。

    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乃示現三毒。

    化度衆生。

    如華嚴婆須密女。

    以貪欲而作佛事。

    無厭足王。

    以嗔恚而作佛事。

    勝熱婆羅門。

    以邪見而作佛事。

    雖現三毒。

    而彌欲彌淨。

    彌殺彌慈。

    彌邪彌正。

    此增上聖人之法也。

    今言增上慢者。

    所謂未得聖人法。

    謂得聖人法。

    不能于邪濟。

    以獲正濟。

    而偏行邪濟。

    或初聞此經淫怒癡。

    即是解脫。

    或聞無行經。

    貪欲即是道。

    嗔恚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或見華嚴三大聖人。

    以三毒而作佛事。

    謂我已悟圓頓法。

    已入聖人階。

    乃廣行貪欲。

    恣意殺生。

    入邪見稠林。

    執撥無斷見。

    自行教人。

    廣行非法。

    如是之人。

    乃增上慢人。

    佛鑒此機難可度脫。

    即為其嚴制戒律。

    令其誓斷三毒。

    明示因果。

    判其罪福。

    說貪欲為地獄之深因。

    嗔恚為餓鬼之捷徑。

    邪見必堕畜生。

    愚癡定落邪道。

    是以聞其教者。

    戒定慧三學以增明。

    佛法僧三寶而弘演。

    小機修此而證果。

    大根悟此而入道。

    佛為增慢人。

    說斷淫怒癡而為解脫者。

    以此之不。

    則佛說淫怒癡即是解脫。

    前不雲乎。

    不斷淫怒癡。

    亦不與居。

    明明格言。

    可不鑒諸。

     ○二一問答明無得無證二。

    初身子問何得何證。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

    天女。

    汝何所得。

    以何為證。

    辯乃如是。

     肇公曰。

    善其所說。

    非己所及。

    故問得何道。

    證何果。

    辯乃如是乎。

     ○二天女答無得無證二。

    初豎義。

     天曰。

    我無得無證。

    故辯如是。

     肇公曰。

    夫有礙之道。

    不能生無礙之辯。

    無礙之辯。

    必出于無礙之道。

    道有得有證者。

    必有所不得。

    有所不證。

    以大乘之道無得無證。

    故無所不得。

    無所不證。

    從此生辯。

    故無所不辯也。

     ○二徴釋。

     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證者。

    則于佛法為增上慢。

     道本天然。

    元無所得。

    謂有所得。

    不契大道。

    豈非增上慢乎。

     觀解者。

    若但觀此心空無相無作。

    離言說即得。

    涉言說即不得。

    小乘解脫也。

    能觀心性。

    雖複即空無有言說。

    而亦即假。

    即言說而本無言說。

    乃即文字而說解脫。

    乃至觀一念諸法與夫三毒。

    皆是菩提。

    是為觀心真解脫義也。

     ○三一問答明三乘何所志求二。

    初身子問。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

    為何志求。

     肇公曰。

    上直雲無得無證。

    未知何乘。

    故複問也。

     ○二天女答二。

    初明随機化現。

     天曰。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化衆生故。

    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衆生故。

    我為大乘。

     生公曰。

    随彼為之。

    我無定也。

     ○二明惟求佛乘五。

    初立瞻蔔華譬況其所以。

     舍利弗。

    如人入瞻蔔林。

    唯嗅瞻蔔。

    不嗅餘香。

     瞻蔔華。

    其香極盛。

    雖有諸華之香。

    皆為所奪。

    隐而不現。

    複能變諸華之香。

    以為瞻蔔之香。

     ○二以方丈室合其功德。

     如是。

    若入此室。

    但聞佛功德之香。

    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淨名寂光丈室。

    三德之香。

    極為究竟。

    超勝餘乘。

    複能化餘乘。

    以為佛乘。

    鹹使一切俱修佛乘。

    不複更修餘乘也。

     ○三示大乘機惟樂佛香。

     舍利弗。

    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

    入此室者。

    聞斯上人講說正法。

    皆樂佛功德之香。

    發心而出。

     ○四舉十二年但聞佛香。

     舍利弗。

    吾止此室十有二年。

    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

    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肇公曰。

    上止室久近。

    欲生論端。

    故答以解脫。

    今言實年。

    以明所聞之不雜也。

     燈曰。

    或問實年所指。

    始于何時。

    對曰。

    應是佛轉法輪時。

    正當齊阿含初年。

    今為方等之初。

    彈偏折小之時也。

     ○五示此丈室八未曾有法三。

    初總标。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二别出八。

    初金色光照。

     何等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

    晝夜無異。

    不以日月所照為明。

    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二不為垢惱。

     此室入者。

    不為諸垢之所惱也。

    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三大乘來會。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及他方菩薩。

    來會不絕。

    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四常說六度。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

    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五常奏法樂。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

    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六寶藏周濟。

     此室有四大藏。

    衆寶積滿。

    周窮濟乏。

    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七諸佛說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阿閦佛。

    寶德。

    寶炎。

    寶月。

    寶嚴。

    難勝。

    師子響。

    一切利成。

    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

    是上人念時。

    即皆為來。

    廣說諸佛秘要法藏。

    說已還去。

    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八現諸淨土。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

    諸佛淨土。

    皆于中現。

    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八種殊勝功德。

    再往讀之。

    不無所表。

    初之二種。

    表常寂光土之體。

    金色光。

    體中照也。

    不為垢惱。

    體中寂也。

    後之六種。

    表常寂光之用。

    大乘來會。

    用能攝衆也。

    常說六度。

    應機說法也。

    常奏法樂。

    使修得常樂果也。

    寶藏周濟。

    攝物之心普也。

    諸佛說法。

    被其究竟也。

    現諸淨土。

    俾衆有依也。

    一期表報。

    體周用足矣。

     觀解。

    觀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随世出世間。

    必屬一界。

    每日之間。

    起若幹念。

    現若幹界。

    即是随機化現。

    而此十界。

    了即空假中。

    惟一佛乘。

    無有餘乘。

    即是惟求佛乘。

    入瞻蔔林不嗅餘香。

    如是則二六時中但聞佛法。

    具足大體大用。

    寂照雙融。

    亦即十二年中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也。

     ○三結成。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誰有見斯不思議事。

    而複樂于聲聞法乎。

     ○四一問答明諸法無有定相四。

    初身子問天何不轉女成男。

     舍利弗言。

    汝何以不轉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