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

關燈
有妄無住。

    有真無住。

    今文正言妄法。

    以無住為本。

    肇公釋之詳矣。

    若真無住者。

    如般若以無住為宗。

    以實相般若為理。

    觀照般若為行。

    所謂以無住法。

    住般若波羅蜜中。

    金剛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皆明此義。

    應知實相般若。

    為真如不變之體。

    雖不變而随緣。

    是則世間萬法。

    悉從真如之所生。

    即不變而随緣。

    即随緣而不變。

    依無住本。

    立一切法。

    此又此經言外之旨也。

     ○二兼明餘義二。

    初天女現身五。

    初現身散華。

     時維摩诘室。

    有一天女。

    見諸天人。

    聞所說法。

    便現其身。

    即以天華。

    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肇公曰。

    天女即法身大士也。

    常與淨名。

    共弘大乘不思議道。

    故現為宅神。

    同處一室。

    見大衆集。

    聞所說法。

    故現身散華。

    欲以生論也。

     ○二華着不着。

     華至諸菩薩。

    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

    便着不堕。

     什公曰。

    天以此未曾有室。

    室無雜教。

    故毀賤小乘。

    顯揚大道。

    所以共為影響。

    發明勝緻也。

     燈曰。

    天女欲顯揚大教是也。

    若夫毀賤小乘。

    豈其心哉。

    須知小乘緻毀之本。

    有二因緣。

    一以結習未盡。

    華則着身。

    一以神力去華。

    不能令去。

    華既着身。

    是一病也。

    敕之令去。

    此又病之又病者也。

    初病為本有之病。

    後病為因病之病。

    二病萦懷。

    所以緻毀也。

     ○三弟子去華。

     一切弟子。

    神力去華。

    不能令去。

     肇公曰。

    将辯大小之殊。

    故使華若此。

     ○四天問何故。

     爾時天問舍利弗。

    何故去華。

    答曰。

    此華不如法。

    是以去之。

     香華着身。

    尚非沙彌法。

    矧比丘乎。

    是以去之。

     ○五天女說法五。

    初示華為分别非不如法。

     天曰。

    勿謂此華為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華無所分别。

     華屬無情。

    無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

     ○二示仁者自生分别故不如法。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分别之義有二。

    一凡夫緣塵分别。

    則堕于有。

    一二乘緣空分别。

    則堕于無。

    凡夫分别堕于有。

    謂華為如法。

    以之為玩好。

    以之為服飾。

    所以成生死。

    二乘分别堕于無。

    謂華為不如法。

    以之為厭患。

    以神力而去之。

    所以成涅槃。

    皆自生分别。

    與華何預哉。

     ○三示若無分别是則如法。

     若于佛法出家。

    有所分别。

    為不如法。

    若無所分别。

    是則如法。

     無所分别是則如法者。

    初不緣塵分别堕于有。

    二不緣空分别堕于無。

    是則如于中實之法。

     ○四指一切菩薩不着為證。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

    已斷一切分别想故。

     一切之言。

    義該二種。

    已如上說。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

    初譬喻。

     譬如人畏時。

    非人得其便。

     什公曰。

    如一羅刹。

    變形為馬。

    有一士夫。

    乘之不疑。

    中道馬問士夫。

    馬為好不。

    士夫拔刀示之。

    問言此刀好不。

    羅刹知其心正無畏。

    竟不敢加害。

     ○二合法。

     如是弟子。

    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觸。

    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

    一切五欲。

    無能為也。

    結習未盡。

    華着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着也。

     生死界中。

    因二種病。

    一結習。

    二生死。

    結習者。

    通言見思等煩惱耳。

    非謂宿世曾習何結。

    今不能忘。

    如迦葉聞琴不安起舞。

    通言界外見思結習。

    屠緯真隆。

    謬謂迦葉曾司樂部。

    鄙哉言乎。

    今人不谙教義。

    類多如此。

    結習為因。

    生死為果。

    然有二種。

    一界内結習生死。

    二界外結習生死。

    界内則以見思惑為結習。

    分段為生死。

    界外則以塵沙無明為結習。

    變易為生死。

    三乘人于此二法。

    畏與得便。

    各有不同。

    二乘人畏分段生死。

    猶如牢獄。

    雖于界内五欲。

    不得其便。

    而于界外淨妙五欲。

    早得其便。

    然而畏生死者。

    即二乘所證涅槃之心。

    不知如此涅槃。

    正界外之結習。

    豈非畏生死。

    正五欲得便之因。

    以例凡夫不畏生死。

    界内五欲。

    亦得其便。

    如今之凡夫不怖生死。

    貪着五欲者。

    是也。

    故曰。

    結習未盡。

    華着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着也。

     觀解者。

    一心中道第一義天現前。

    全性起修。

    即天女散華也。

    若觀此心。

    雖即空。

    而不即假。

    即華則着身。

    即空即假即中。

    不獨界内華不着。

    即界外二種之華。

    亦不着身。

    能了修無修相故也。

     ○二因事問答二。

    初天女彰其辨才六。

    初一問答明真解脫義二。

    初且往複泛問四。

    初問止此久如。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

    其已久如。

     肇公曰。

    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

    妙辯若此乎。

     ○二答以耆年解脫。

     答曰。

    我止此室。

    如耆年解脫。

     肇公曰。

    将明第一無久近之義。

    故以解脫為論。

    解脫即三無為也。

     ○三問止此久耶。

     舍利弗言。

    止此久耶。

     生公曰。

    舍利弗前問意。

    雖雲止室。

    而語交在久。

    于不達者取之。

    便謂向答是矣。

    苟答其語。

    則雲如舍利弗解脫來久也。

    今舍利弗解脫來實久。

    止室得不久乎。

    止室既已有久。

    便不複得同解脫也。

    是以不得不以久為問焉。

     ○四反問解脫亦久。

     天曰。

    耆年解脫。

    亦何如久。

     肇公曰。

    逆問其所得。

    令自悟也。

    耆年所得無為解脫甯可稱久乎。

     ○二正示以解脫二。

    初身子顯小乘解脫二。

    初以無言示解脫。

     舍利弗。

    默然不答。

     ○二以言語釋無言二。

    初天女問。

     天曰。

    如何耆舊。

    大智而默。

     ○二身子答。

     答曰。

    解脫者。

    無所言說。

    故吾于是不知所雲。

     天台明四教。

    各各皆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

    總謂之有言句。

    四句之外。

    更有無言句。

    如此中所明解脫。

    累以言說辯之。

    即有言句。

    默然不答。

    即無言句。

    然而初不以無言便為是。

    有言便為非。

    如天女曰。

    言說文字。

    皆解脫相。

    何嘗定以有言為非耶。

    今時學人。

    例尚無言。

    假使預啞羊群。

    又不知孰為是非也。

     ○二天女示大乘解脫二。

    初示文字解脫三。

    初豎義。

     天曰。

    言說文字。

    皆解脫相。

     ○二徴釋。

     所以者何。

    解脫者。

    不内不外。

    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不外。

    不在兩間。

     ○三結成。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世間以空無相無作為解脫者。

    以其能絕分别故也。

    以文字為系縛者。

    以其能起緣塵故也。

    不知解脫之所以成解脫者。

    正以無内外兩間之相。

    而反求乎文字語言亦無有内外兩間之相也。

    苟文字果與解脫異。

    謂一解脫一系縛可也。

    今也求之。

    初無兩異。

    如之何謂解脫無文字。

    文字非解脫乎。

     ○二示諸法解脫三。

    初天女示以要義。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是解脫相。

     普賢觀經雲。

    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

    一切諸法。

    悉是佛法。

    豈不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則無離文字說解說相。

    實矣。

     ○二身子因疑興問。

     舍利弗言。

    不複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此之疑問。

    承上章二義而起。

    一者意謂。

    夫言者心之表。

    心者言之體。

    形曲影凹。

    其來舊矣。

    今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