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肇公曰。
夫有不思議之迹顯于外。
必有不思議之德著于内。
覆尋其本。
權智而已乎。
何則。
智無幽而不燭。
權無德而不修。
無幽不燭。
故理無不極。
無德不修。
故功無不就。
功就在于不就。
故一以成之。
理極存于不極。
故虛以通之。
所以智周萬物而無照。
權積衆德而無功。
冥漠無為而無所不為。
此不思議之極也。
巨細相容。
殊形并應。
此蓋耳目之粗迹。
遽足以言乎。
然将因末以示本。
托粗以表微。
故因借座略顯其事耳。
此經自始于淨土。
終于法供養。
其中所載大乘之道。
無非不思議法者也。
故囑累雲。
此經名不思議解脫法門。
當奉持之。
此品因現外迹。
故别受名耳。
解脫者。
自在心法也。
得此解脫。
則凡所作為。
内行外應。
自在無礙。
此非二乘所能議也。
七住法身已上。
乃得此解脫也。
别本雲。
神足三昧解脫。
燈曰。
肇公第知覆尋不思議之本權智而已。
未知權智之所施設者迹也。
若覆尋其本。
則又有實智在焉。
蓋諸佛菩薩果上妙用。
依實智之體。
以起權智之用。
正以實智不可思議。
緻令權智亦不可思議。
又權實二智能照之智也。
不有所照之境。
焉發能照之智。
是故智有權實。
境亦同之。
不有所照之境。
安發能照之智。
不有能照之智。
安顯所照之境。
是則權實二智之不可思議。
又因權實二境之不可思議。
故法華雲。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此歎實智妙也。
又雲。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此歎權智妙也。
又雲。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歎權實二智俱不可思議。
以釋妙名也。
又雲。
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能究盡者。
乃權實二智。
所究盡者。
乃權實二境。
天台大師雲。
諸法不思議。
權境也。
實相不思議。
實境也。
即諸法而實相。
乃即權而實。
即實相而諸法。
乃即實而權。
權實實權。
俱不可思議。
乃諸佛所究盡之境。
又雲諸法者。
即華嚴能随染緣具造十法界也。
每一界各有十如是。
故經雲。
所謂諸法。
有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又準仁王經與智論。
每一界具假名實法國土。
界界三法。
法法十如。
每一界有三十如是。
十界則三百如是。
每界互具十界。
則成百界。
界十如是。
故成三千如是。
此三千法。
又有真妄具造不同。
蓋始由真如不變之體法爾具足三千性相。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始既即不變而随緣。
終則即随緣而不變。
言不變者。
雖随淨緣具造佛界假名實法國土。
而真如不變之體。
性具十種法界。
即性體清淨。
不染纖毫。
與夫性量豎窮橫遍者。
毫無虧次。
即随染緣。
具造九界假名實法國土。
而真如不變之體。
性具十界。
即性體清淨。
毫無染污。
與夫性量豎窮橫遍者。
亦毫無虧欠。
惟其在真如随緣不變。
故随緣所造。
若佛法。
若衆生法。
若心法。
莫非不變之體。
而彼性具性體性量不阙纖毫。
故諸佛菩薩悟中。
證此三法。
若正報。
若依報。
若大。
若小。
若多。
若少。
無非法界。
是故于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者以此。
故法智大師雲。
良由法界不思議體。
作我一念之心。
亦複舉體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
一塵法界不小。
刹海法界不大。
惟其如此。
故能室容廣座。
亦容多衆。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毛内大海。
不娆魚鼈。
以至如來無礙神通。
菩薩三十二應。
皆本于此。
不則何異作意神通。
焉稱無作妙用耶。
或問曰。
若如所雲。
豈肇公不思議權智之說非耶。
對曰。
肇公之說。
非一向不是。
蓋覆求其迹。
原是不思議權智。
第肇公。
但知其迹。
不究其本。
又不知權實二智同居一體謂之同體權實。
權實所依。
在于諸法實相。
權實二境。
以依同體之境。
故有同體之智。
是故諸佛菩薩。
果地施設。
種種不思議權智。
此權即實。
智即是境。
故如來于法華會上。
從三昧安詳而起。
先歎權實二智。
次歎權實二境。
以明出世間一大事因緣。
深有所以也。
大師淨名疏亦雲。
今解華嚴經。
明一微塵有大千經卷。
觀衆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
若見此心。
則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
下諸不思議事。
窮劫說不能盡。
皆是此意耳。
所以然者。
此經雲。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若觀衆生心行。
得諸佛解脫。
住此解脫。
則能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也。
所以然者。
諸方便教。
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脫。
是思議解脫。
如得玻璃珠不能雨寶。
大乘圓教。
明菩薩中道圓真真性解脫。
即是不思議解脫。
如得如意珠能雨大千寶也。
見衆生心行真性。
得芥子須彌真性。
一如無二如。
若得芥子真性之小。
能容須彌之大。
得須彌真性。
則須彌之大。
不礙芥子之小。
舉此一意。
可以例下諸事。
如是解脫。
正貫攝此意也。
○二廣舉衆事明不思議十二。
初須彌内芥四。
初牒解脫之本。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二示不思議相。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須彌山王。
本相如故。
○三明機見不同。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
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四結成法門。
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思議解脫之本。
始既性具三法。
能不變以随緣。
是故終則随緣而不變。
在相言之。
雖有山芥大小之不同。
在性言之。
須彌一法界也。
芥子亦一法界也。
彼此各各相容。
猶如因陀羅網。
今乃以芥子為主。
以須彌為賓。
芥子之主。
則隐相而現性。
須彌之賓。
則隐性而現相。
性能内相。
是故芥子内須彌中。
此為小中現大。
亦是依中現依。
○二毛入大海。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
本相如故。
諸龍鬼神阿修羅等。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于此衆生。
亦無所娆。
釋義準前。
名為正中現依。
楞嚴雲。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義同。
○三斷界遠擲。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斷取三千大千世界。
如陶家輪。
着右掌中。
擲過恒沙世界之外。
其中衆生。
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又複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而此世界。
本相如故。
雖因神通之力不可思議。
實由性具之法轉變自在。
○四演日為劫。
又舍利弗。
或有衆生。
樂久住世而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
時之延促。
皆衆生情謂所計。
無論證無生忍者。
不見有近久之殊。
即冥心玄覽。
實無去來今相之可得。
今菩薩為衆生樂久住世而得度者。
即演日為劫。
其若樂久住。
存壽者相。
如神仙之流。
菩薩下文所示。
又則促劫為日也。
○五促劫為日。
或有衆生。
不樂久住而可度者。
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前樂久住世而可度。
乃菩薩根人。
願于末劫弘經。
如南嶽思大禅師之為心者也。
今不樂久住。
乃厭世無常。
去無常以趣真常。
此有兩種。
一二乘根性。
一菩薩樂生無量壽佛國。
樂集一切功德人也。
○六以佛土示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
集在一國。
示于衆生。
○七擎土不動。
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
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
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
○八毛見供具。
又舍利弗。
十方衆生。
供養諸佛之具。
菩薩于一毛孔。
皆令得見。
○九毛見日月。
又十方國土。
所有日月星宿。
于一毛孔。
普使見之。
○十口吸諸風。
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
菩薩悉能吸着口中。
而身無損。
外諸樹木。
亦不摧折。
性風真空。
理已如是。
菩薩合如來藏。
示現神變。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十一腹内劫燒。
又十方世界。
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
内于腹中。
火事如故。
而不為害。
○十二取土過界。
又于下方。
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取一佛土。
舉着上方。
過恒河沙無數世界。
如持針鋒舉一棗葉。
而無所娆。
已上皆于依報。
明不可思議。
下文則于正報。
明不可思議。
○三廣舉現身明不可思議三。
初神通現身。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以神通。
現作佛身。
或現辟支佛身。
或現聲聞身。
或現帝釋身。
或現梵王身。
或現世主身。
或現轉輪聖王身。
性具十界。
究竟現前。
随機所扣。
如鑒現形。
普門之業。
法爾如斯。
○二變聲演法。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
上中下音。
皆能變之。
令作佛聲。
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
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
皆于其中。
普令得聞。
普門示現。
則應以何身得度。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今則變一切衆音。
令作佛聲。
演出法音。
普令得聞。
以顯解脫不可思議也。
○三總結不思議之力。
舍利弗。
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
若廣說者。
窮劫不盡。
○四總明智慧方便之門四。
初迦葉贊歎自鄙五。
初贊法門希有。
是時大迦葉。
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
譬如有人。
于盲者前。
現衆色像。
非彼所見。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能解了。
為若此也。
智者聞是。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鄙小乘絕分。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
已如敗種。
○三顯聲聞應泣。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肇公曰。
所乖處重。
故假言應号泣耳。
二乘憂悲永除。
尚無微泣。
況震三千乎。
燈曰。
非也。
須知。
二乘雖斷見思無界内憂悲。
不無界外見思憂悲。
下雲結習未盡。
華則着身。
畏生死故。
五欲得便是也。
二乘自鄙無分。
應是十二年中。
小乘執教未忘。
謂斷見思。
已如敗種。
未知見思若盡種當發現。
大士法雨。
正啟其根。
号泣三千。
乃發厥萌芽之初也。
○四顯菩薩自在。
一切菩薩。
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肇公曰。
迦葉将明大小之殊抑揚時聽。
故非分者。
宜緻絕望之泣。
已分者。
宜懷頂受之歡也。
○五顯魔無如之何。
若有菩薩。
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
一切魔衆。
無如之何。
○二天子聞贊發心。
大迦葉說是語時。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大士歎顯菩薩三。
初明菩薩多作魔王。
爾時維摩诘。
語大迦葉。
仁者。
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故。
教化衆生。
現作魔王。
肇公曰。
因迦葉雲信解不可思議者魔不能娆。
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薩為魔所娆者。
将明不思議大士所為自在。
欲進始學故現為魔王。
非魔力之所能也。
此亦明不思議。
亦成迦葉言意。
○二明菩薩多現惡乞。
又迦葉。
十方無量菩薩。
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
聚落城邑。
妻子奴婢。
象馬車乘。
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
衣服飲食。
如此乞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而往試之。
令其堅固。
什公曰。
結業菩薩。
于施度将盡而未極。
是以不思議菩薩。
強從求索。
令其無惜心盡具足堅固。
亦令衆生知其堅固。
亦便其自知堅固。
○三明菩薩方便本心二。
初明有威德力。
所以者何。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有威德力。
故行逼迫。
示諸衆生。
○二歎是為難事二。
初法說。
如是難事。
凡夫下劣。
無有力勢。
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二譬說。
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肇公曰。
截人手足。
離人妻子。
強索國财。
生其憂悲。
雖有目前小苦。
而緻永劫大安。
是由深觀人根。
輕重相權。
見近不及遠者。
非其所能為也。
什公曰。
衆生若有真實定相者。
則不思議大士。
不應徒行逼試令其受苦。
以非真實。
易可成就。
故行惱逼也。
○四結成解脫法門。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方便之門。
肇公曰。
智慧遠通。
方便近導。
異迹所以形。
衆遮所以成。
物無不由。
而莫之能測。
故權智二門。
為不思議之本也。
約教判不思議解脫法門者。
的在圓教登初住菩薩。
至于等覺。
分破無明。
分證三德。
鄰于妙覺。
乃能究竟。
亦兼得别教登地菩薩。
然别登初地。
已同圓教初住。
雖曰兼别。
實乃純圓。
若如什肇諸公所釋。
謂七住菩薩能具是力。
不知七住是何教位次。
若曰圓位。
則初住已得。
不待至七。
若曰别教。
七住方盡思惑。
始學出假。
亦未有此證。
據關中釋義。
多附通理。
其所指七住。
應是諸大乘經借别明通之位。
與已辦地齊。
雖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亦未有如此不思議解脫也。
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三千。
即性體性量。
一界現起。
九界冥伏。
一法現起。
三千九百九十九法冥伏。
或根塵依正。
各各現起冥伏。
一為主。
餘為賓。
主能攝賓。
賓來歸主。
或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等。
是為不思議解脫法門。
于一心中具足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夫有不思議之迹顯于外。
必有不思議之德著于内。
覆尋其本。
權智而已乎。
何則。
智無幽而不燭。
權無德而不修。
無幽不燭。
故理無不極。
無德不修。
故功無不就。
功就在于不就。
故一以成之。
理極存于不極。
故虛以通之。
所以智周萬物而無照。
權積衆德而無功。
冥漠無為而無所不為。
此不思議之極也。
巨細相容。
殊形并應。
此蓋耳目之粗迹。
遽足以言乎。
然将因末以示本。
托粗以表微。
故因借座略顯其事耳。
此經自始于淨土。
終于法供養。
其中所載大乘之道。
無非不思議法者也。
故囑累雲。
此經名不思議解脫法門。
當奉持之。
此品因現外迹。
故别受名耳。
解脫者。
自在心法也。
得此解脫。
則凡所作為。
内行外應。
自在無礙。
此非二乘所能議也。
七住法身已上。
乃得此解脫也。
别本雲。
神足三昧解脫。
燈曰。
肇公第知覆尋不思議之本權智而已。
未知權智之所施設者迹也。
若覆尋其本。
則又有實智在焉。
蓋諸佛菩薩果上妙用。
依實智之體。
以起權智之用。
正以實智不可思議。
緻令權智亦不可思議。
又權實二智能照之智也。
不有所照之境。
焉發能照之智。
是故智有權實。
境亦同之。
不有所照之境。
安發能照之智。
不有能照之智。
安顯所照之境。
是則權實二智之不可思議。
又因權實二境之不可思議。
故法華雲。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此歎實智妙也。
又雲。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此歎權智妙也。
又雲。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歎權實二智俱不可思議。
以釋妙名也。
又雲。
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能究盡者。
乃權實二智。
所究盡者。
乃權實二境。
天台大師雲。
諸法不思議。
權境也。
實相不思議。
實境也。
即諸法而實相。
乃即權而實。
即實相而諸法。
乃即實而權。
權實實權。
俱不可思議。
乃諸佛所究盡之境。
又雲諸法者。
即華嚴能随染緣具造十法界也。
每一界各有十如是。
故經雲。
所謂諸法。
有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又準仁王經與智論。
每一界具假名實法國土。
界界三法。
法法十如。
每一界有三十如是。
十界則三百如是。
每界互具十界。
則成百界。
界十如是。
故成三千如是。
此三千法。
又有真妄具造不同。
蓋始由真如不變之體法爾具足三千性相。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始既即不變而随緣。
終則即随緣而不變。
言不變者。
雖随淨緣具造佛界假名實法國土。
而真如不變之體。
性具十種法界。
即性體清淨。
不染纖毫。
與夫性量豎窮橫遍者。
毫無虧次。
即随染緣。
具造九界假名實法國土。
而真如不變之體。
性具十界。
即性體清淨。
毫無染污。
與夫性量豎窮橫遍者。
亦毫無虧欠。
惟其在真如随緣不變。
故随緣所造。
若佛法。
若衆生法。
若心法。
莫非不變之體。
而彼性具性體性量不阙纖毫。
故諸佛菩薩悟中。
證此三法。
若正報。
若依報。
若大。
若小。
若多。
若少。
無非法界。
是故于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者以此。
故法智大師雲。
良由法界不思議體。
作我一念之心。
亦複舉體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
一塵法界不小。
刹海法界不大。
惟其如此。
故能室容廣座。
亦容多衆。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毛内大海。
不娆魚鼈。
以至如來無礙神通。
菩薩三十二應。
皆本于此。
不則何異作意神通。
焉稱無作妙用耶。
或問曰。
若如所雲。
豈肇公不思議權智之說非耶。
對曰。
肇公之說。
非一向不是。
蓋覆求其迹。
原是不思議權智。
第肇公。
但知其迹。
不究其本。
又不知權實二智同居一體謂之同體權實。
權實所依。
在于諸法實相。
權實二境。
以依同體之境。
故有同體之智。
是故諸佛菩薩。
果地施設。
種種不思議權智。
此權即實。
智即是境。
故如來于法華會上。
從三昧安詳而起。
先歎權實二智。
次歎權實二境。
以明出世間一大事因緣。
深有所以也。
大師淨名疏亦雲。
今解華嚴經。
明一微塵有大千經卷。
觀衆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
若見此心。
則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
下諸不思議事。
窮劫說不能盡。
皆是此意耳。
所以然者。
此經雲。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若觀衆生心行。
得諸佛解脫。
住此解脫。
則能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也。
所以然者。
諸方便教。
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脫。
是思議解脫。
如得玻璃珠不能雨寶。
大乘圓教。
明菩薩中道圓真真性解脫。
即是不思議解脫。
如得如意珠能雨大千寶也。
見衆生心行真性。
得芥子須彌真性。
一如無二如。
若得芥子真性之小。
能容須彌之大。
得須彌真性。
則須彌之大。
不礙芥子之小。
舉此一意。
可以例下諸事。
如是解脫。
正貫攝此意也。
○二廣舉衆事明不思議十二。
初須彌内芥四。
初牒解脫之本。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二示不思議相。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須彌山王。
本相如故。
○三明機見不同。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
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四結成法門。
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思議解脫之本。
始既性具三法。
能不變以随緣。
是故終則随緣而不變。
在相言之。
雖有山芥大小之不同。
在性言之。
須彌一法界也。
芥子亦一法界也。
彼此各各相容。
猶如因陀羅網。
今乃以芥子為主。
以須彌為賓。
芥子之主。
則隐相而現性。
須彌之賓。
則隐性而現相。
性能内相。
是故芥子内須彌中。
此為小中現大。
亦是依中現依。
○二毛入大海。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
本相如故。
諸龍鬼神阿修羅等。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于此衆生。
亦無所娆。
釋義準前。
名為正中現依。
楞嚴雲。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義同。
○三斷界遠擲。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斷取三千大千世界。
如陶家輪。
着右掌中。
擲過恒沙世界之外。
其中衆生。
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又複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而此世界。
本相如故。
雖因神通之力不可思議。
實由性具之法轉變自在。
○四演日為劫。
又舍利弗。
或有衆生。
樂久住世而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
時之延促。
皆衆生情謂所計。
無論證無生忍者。
不見有近久之殊。
即冥心玄覽。
實無去來今相之可得。
今菩薩為衆生樂久住世而得度者。
即演日為劫。
其若樂久住。
存壽者相。
如神仙之流。
菩薩下文所示。
又則促劫為日也。
○五促劫為日。
或有衆生。
不樂久住而可度者。
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前樂久住世而可度。
乃菩薩根人。
願于末劫弘經。
如南嶽思大禅師之為心者也。
今不樂久住。
乃厭世無常。
去無常以趣真常。
此有兩種。
一二乘根性。
一菩薩樂生無量壽佛國。
樂集一切功德人也。
○六以佛土示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
集在一國。
示于衆生。
○七擎土不動。
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
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
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
○八毛見供具。
又舍利弗。
十方衆生。
供養諸佛之具。
菩薩于一毛孔。
皆令得見。
○九毛見日月。
又十方國土。
所有日月星宿。
于一毛孔。
普使見之。
○十口吸諸風。
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
菩薩悉能吸着口中。
而身無損。
外諸樹木。
亦不摧折。
性風真空。
理已如是。
菩薩合如來藏。
示現神變。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十一腹内劫燒。
又十方世界。
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
内于腹中。
火事如故。
而不為害。
○十二取土過界。
又于下方。
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取一佛土。
舉着上方。
過恒河沙無數世界。
如持針鋒舉一棗葉。
而無所娆。
已上皆于依報。
明不可思議。
下文則于正報。
明不可思議。
○三廣舉現身明不可思議三。
初神通現身。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以神通。
現作佛身。
或現辟支佛身。
或現聲聞身。
或現帝釋身。
或現梵王身。
或現世主身。
或現轉輪聖王身。
性具十界。
究竟現前。
随機所扣。
如鑒現形。
普門之業。
法爾如斯。
○二變聲演法。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
上中下音。
皆能變之。
令作佛聲。
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
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
皆于其中。
普令得聞。
普門示現。
則應以何身得度。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今則變一切衆音。
令作佛聲。
演出法音。
普令得聞。
以顯解脫不可思議也。
○三總結不思議之力。
舍利弗。
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
若廣說者。
窮劫不盡。
○四總明智慧方便之門四。
初迦葉贊歎自鄙五。
初贊法門希有。
是時大迦葉。
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
譬如有人。
于盲者前。
現衆色像。
非彼所見。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能解了。
為若此也。
智者聞是。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鄙小乘絕分。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
已如敗種。
○三顯聲聞應泣。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肇公曰。
所乖處重。
故假言應号泣耳。
二乘憂悲永除。
尚無微泣。
況震三千乎。
燈曰。
非也。
須知。
二乘雖斷見思無界内憂悲。
不無界外見思憂悲。
下雲結習未盡。
華則着身。
畏生死故。
五欲得便是也。
二乘自鄙無分。
應是十二年中。
小乘執教未忘。
謂斷見思。
已如敗種。
未知見思若盡種當發現。
大士法雨。
正啟其根。
号泣三千。
乃發厥萌芽之初也。
○四顯菩薩自在。
一切菩薩。
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肇公曰。
迦葉将明大小之殊抑揚時聽。
故非分者。
宜緻絕望之泣。
已分者。
宜懷頂受之歡也。
○五顯魔無如之何。
若有菩薩。
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
一切魔衆。
無如之何。
○二天子聞贊發心。
大迦葉說是語時。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大士歎顯菩薩三。
初明菩薩多作魔王。
爾時維摩诘。
語大迦葉。
仁者。
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故。
教化衆生。
現作魔王。
肇公曰。
因迦葉雲信解不可思議者魔不能娆。
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薩為魔所娆者。
将明不思議大士所為自在。
欲進始學故現為魔王。
非魔力之所能也。
此亦明不思議。
亦成迦葉言意。
○二明菩薩多現惡乞。
又迦葉。
十方無量菩薩。
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
聚落城邑。
妻子奴婢。
象馬車乘。
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
衣服飲食。
如此乞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而往試之。
令其堅固。
什公曰。
結業菩薩。
于施度将盡而未極。
是以不思議菩薩。
強從求索。
令其無惜心盡具足堅固。
亦令衆生知其堅固。
亦便其自知堅固。
○三明菩薩方便本心二。
初明有威德力。
所以者何。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有威德力。
故行逼迫。
示諸衆生。
○二歎是為難事二。
初法說。
如是難事。
凡夫下劣。
無有力勢。
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二譬說。
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肇公曰。
截人手足。
離人妻子。
強索國财。
生其憂悲。
雖有目前小苦。
而緻永劫大安。
是由深觀人根。
輕重相權。
見近不及遠者。
非其所能為也。
什公曰。
衆生若有真實定相者。
則不思議大士。
不應徒行逼試令其受苦。
以非真實。
易可成就。
故行惱逼也。
○四結成解脫法門。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方便之門。
肇公曰。
智慧遠通。
方便近導。
異迹所以形。
衆遮所以成。
物無不由。
而莫之能測。
故權智二門。
為不思議之本也。
約教判不思議解脫法門者。
的在圓教登初住菩薩。
至于等覺。
分破無明。
分證三德。
鄰于妙覺。
乃能究竟。
亦兼得别教登地菩薩。
然别登初地。
已同圓教初住。
雖曰兼别。
實乃純圓。
若如什肇諸公所釋。
謂七住菩薩能具是力。
不知七住是何教位次。
若曰圓位。
則初住已得。
不待至七。
若曰别教。
七住方盡思惑。
始學出假。
亦未有此證。
據關中釋義。
多附通理。
其所指七住。
應是諸大乘經借别明通之位。
與已辦地齊。
雖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亦未有如此不思議解脫也。
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三千。
即性體性量。
一界現起。
九界冥伏。
一法現起。
三千九百九十九法冥伏。
或根塵依正。
各各現起冥伏。
一為主。
餘為賓。
主能攝賓。
賓來歸主。
或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等。
是為不思議解脫法門。
于一心中具足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