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其用心何如耳。
是以天台圓教所用名相。
不局谛緣度法之所攝屬。
如大有福人。
瓦礫草木。
信手持來。
無非是寶。
與此經所明菩薩之行。
甚相符合。
苟必離此。
方為圓頓。
何異但中稱為佛性乎。
○二十約四念處即即而離以明中道。
雖行四念處。
而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
是菩薩行。
凡夫外道。
于身受心法。
執之以為常樂我淨。
故如來謂之四倒。
二乘又觀此四。
以為不淨無常苦空無我。
于此外雖謂之正。
于如來亦謂之倒。
蓋凡外因四榮謂之倒。
二乘因四枯謂之倒。
惟如來妙觀中道。
非榮非枯。
離乎八倒。
于其中間以般涅槃。
今雲雖行四念處。
則異乎榮。
而不畢竟。
示離身受心法。
則異乎枯。
非榮非枯。
是菩薩行也。
○二十一約四正勤不舍身心精進以明中道。
雖行四正勤。
而不舍身心精進。
是菩薩行。
二乘于空無相無作。
雖勇于正勤。
而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無有一念好樂之心。
則猶稱懈怠。
菩薩異此。
故是中道。
○二十二約四如意足得自在神通以明中道。
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
二乘之修四如意足。
固能得小乘之作意神通也。
豈若菩薩之修大乘如意足。
以得不作意之自在神通乎。
○二十三約五根分别衆生以明中道。
雖行五根。
而分别衆生諸根利鈍。
是菩薩行。
二乘之修五根。
志在于無分别。
故信進念定慧。
一歸于無分别。
苟涉分别。
則信不得其真。
念不得其一矣。
今菩薩妙行中道。
故雖五根行離諸緣塵。
而于衆生妙有法門。
能熾然分别。
故是中道也。
○二十四約五力求佛力以明中道。
雖行五力。
而樂求佛十力。
是菩薩行。
二乘行五根。
生五力。
惟拔出分段生死。
開空無相無作七覺華。
結八正果而已。
菩薩之行五力。
而樂求佛之十力。
拔出二種生死。
開如來七菩提華。
結善逝八正覺果。
故是中道行也。
○二十五約覺支佛智以明中道。
雖行七覺分。
而分别佛之智慧。
是菩薩行。
二乘行七覺支。
不過分别偏空之法。
菩薩之七覺支。
則異乎是。
乃分别佛之中道智慧者也。
○二十六約八正道行佛道以明中道。
雖行八正道。
而樂行無量佛道。
是菩薩行。
菩薩亦行八正之道。
第其所名之正雖同。
而所行之道則不同。
正以空不空異竟不竟殊也。
○二十七約止觀不堕寂滅以明中道。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
而不畢竟堕于寂滅。
是菩薩行。
制心一處。
寂然不動。
謂之止。
智慧照了。
曆曆不昧。
謂之觀。
二乘亦修止觀。
以為助道。
然而但止見思分别之動。
而觀見思愚癡之昏。
歸于寂滅而已。
菩薩之修止觀。
三惑分别之動無不止。
三惑愚癡之昏無不觀。
故不堕于寂滅也。
○二十八約諸法不生相好莊嚴以明中道。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
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是菩薩行。
行諸法不生不滅者法身也。
相好莊嚴者報身也。
法非報不嚴。
報非法不成。
法報相資。
方成佛道。
○二十九約現二乘不舍佛法以明中道。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
而不舍佛法。
是菩薩行。
或菩薩之修持。
或應身之所示現。
豈以二乘之小而棄之不行。
是故形雖比丘。
而心恒佛道。
所謂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是也。
○三十約究竟應身以明中道。
雖随諸法究竟淨相。
而随所應為現其身。
是菩薩行。
肇公曰。
究竟淨相。
理無形象。
而随彼所應。
現若幹像也。
○三十一約空寂現土以明中道。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
而現種種清淨佛土。
是菩薩行。
諸佛國土。
本自離染清淨。
故永寂如空。
惟其清淨。
而性具之土。
方炳然發現。
故能随機所宜。
現種種法。
淨佛國土也。
○三十二約帶果行因以明中道。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于涅槃。
而不舍于菩薩之道。
是菩薩行。
成道說法入寂。
乃菩薩究竟之大果。
菩薩修因所克。
畢于是矣。
然而衆生無盡。
僧那亦無有盡。
豈即于是而取泥洹。
要當帶果行因。
以行菩薩之道。
如觀音文殊之為然。
否則非菩薩道也。
○四聞法獲益。
說是語時。
文殊師利所将大衆。
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判教者。
此經說在方等。
雖曰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而正意在斥小處多。
是則無慧方便。
無方便慧。
愛見大悲。
正斥三藏事六度菩薩不斷惑而度生或斷惑而灰智也。
若曰彈偏。
則不特小。
即通别二教皆得言之。
即圓教名字位人觀行未成。
五住未伏。
豈能即免無慧方便無方便慧及愛見大悲。
是以圓人初心方便及慧二種之行。
不可須臾而離。
言方便。
則不惟度生善巧及六度行。
即四威儀中折旋俯仰。
無非圓人之方便。
而此方便。
不可無空慧而統禦之。
或慧先而方便佐之。
或方便先而慧佐之。
如是之行。
無非中道雙遮雙照之方便。
寄語行者。
勤而習之。
但大師釋纓絡三觀之後。
又明一心中三觀。
引釋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秪一觀而三觀。
觀于一谛而三谛。
故名一心三觀。
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
如此三相。
在一心中。
此觀成時。
證一心三智。
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
寂滅相者。
是雙亡之力。
種種相貌皆知者。
雙照之力也。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釋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即此意也。
此觀微妙。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一觀一切觀。
一切觀一觀。
非一非一切。
如此之觀。
攝一切觀也。
須知此品所示觀法。
而有頓漸二門。
文殊維摩初番問答往複明室空之旨。
頓觀也。
三番明調伏其心。
漸觀也。
然而非頓無以融漸。
非漸無以開頓。
頓漸合行。
是今圓觀。
此又與大師所示。
不約而符。
或者疑曰。
頓觀雖圓。
宛有三相。
今維摩所示。
惟是一空。
雲何相合。
答曰。
此正圓頓三觀。
一空一切空之旨。
如趣舉空觀。
則非惟但空俗谛。
而中真亦空。
名大空觀。
今文所示。
正是大空。
亦名頓空圓空。
自非此空。
安令室容廣座稱不思議。
智者解一千從。
無勞拟議也。
觀解者。
三心即空。
一一推檢。
所具五陰。
誰受病者。
此其中間。
身亦無我。
是故于心不應生着。
即破人假入空。
調伏其心也。
又觀五陰之中。
起惟法起。
滅惟法滅。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不言我起我滅。
又觀此法。
亦是颠倒。
我應離之。
離我我所。
不念内外。
行于平等。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即破法假入空觀調伏其心也。
又觀此心。
雖然即空。
亦複即假。
諸法宛然。
以即假故。
不妨于無所受而受諸受。
不滅受而取證于空。
愍自心沉淪生死。
而愍于他。
生大悲心。
雖除假病而不除法。
心心生起。
以觀教之令斷苦。
教導斷除攀緣。
設諸方便而化餘心。
雖化餘心。
而不離空慧。
即從空出假觀調伏其心也。
又觀此心中道。
雙即空假。
有方便及慧。
慧及方便二相輔頰恒不舍離。
雙非空有。
非調伏。
非不調伏。
非生死。
非涅槃。
乃至帶果行因。
一一稱性觀之。
即從空假入中道觀調伏其心也。
○六釋不思議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什公曰。
法身大士。
身心無倦。
聲聞結業之形。
心雖樂法。
身有疲厭。
故發息止之想。
身子于弟子中。
年耆體劣。
故先發念。
不用現其累迹。
又以維摩必懸得其心。
故直念而不言也。
尋下言諸大人當于何坐。
似是推己之疲以察衆人之體。
恐其須故。
發念之也。
肇公曰。
床坐獨寝。
旨現于此。
舍利弗。
默領玄機。
故扣其興端。
淨名将辯無求之道。
故因而诘之也。
燈曰。
失發千尋之絲。
先于微緒。
開萬華之谷。
首于初陽。
是以身子所發之念。
所緣之事極小。
而維摩能鑒之心。
所現之迹極大。
機教相扣。
砧椎相應。
大士固不可思議。
身子亦不可思議也。
○二釋經文四。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議三。
初欲座興念。
爾時舍利弗。
見此室中無有床座。
作是念。
斯諸菩薩大弟子衆。
當于何坐。
○二知意呵斥五。
初維摩泛問。
長者維摩诘知其意。
語舍利弗言。
雲何仁者。
為法來耶。
求床座耶。
○二身子實答。
舍利弗言。
我為法來。
非為床座。
○三正事呵斥五。
初以為法不貪軀命斥。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貪軀命。
何況床座。
○二以求法非有三科三界斥。
夫求法者。
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
非有界入之求。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五陰。
十八界。
十二入。
是為三科。
欲色無色是為三界。
夫有三科。
即在三界。
苟在三界。
不免三科。
身子一念床座。
則生死之法備矣。
○三以求法不着三寶求斥。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衆求。
夫求出三科三界者。
要以歸依三寶為之始。
第三寶為世舟航。
渡河雖用筏。
到岸不須舟。
故不可以不求。
又不可以着心而求之可也。
身子答雲。
我為法來。
是着法而求。
法因佛說。
法假僧弘。
故相因言之。
然以着心求者。
是非為真求。
而于無求中。
我而求之。
○四以求法無修四谛求斥二。
初以舉四谛斥。
夫求法者。
無見苦求。
無斷集求。
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二明所以斥。
所以者何。
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
肇公曰。
有求則戲論。
戲論則非求。
所以知真求之無求也。
○五以求法無用八義求斥。
唯舍利弗。
法名寂滅。
若行生滅。
是求生滅。
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則染着。
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
若行于法。
是則行處。
非求法也。
法無取舍。
若取舍法。
是則取舍。
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
若着處所。
是則着處。
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
若随相識。
是則求相。
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
若住于法。
是則住法。
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
若行有為。
是求有為。
非求法也。
此科經有八段。
一以法身名為寂滅。
不可以生滅求斥。
乃至法身名無為。
不可以有為求斥。
一一在文可見。
○四結成正意。
是故舍利弗。
若求法者。
于一切法。
應無所求。
言應無所求者。
乃以無求之心而求。
非一向不求。
所謂于無可求中吾故求之。
是也。
○五聞法獲益。
說是語時。
五百天子。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法眼淨。
位在圓教八九十信。
别在十行。
若小乘法眼淨。
非此中意。
觀解者。
觀一念識心。
具足衆德。
了無諸相。
即法身非有軀命三科。
雖即三寶。
不應着之。
雖即四谛。
無四谛相。
了不見生滅之相。
乃至無見無為。
即大士所示義也。
○三借座與坐十三。
初維摩問何處座好。
爾時長者維摩诘。
問文殊師利言。
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祗國。
何等佛土。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什公曰。
自知而問者。
欲令衆信也。
借座彼國。
其義有二。
一者欲現諸佛嚴淨功德緻殊勝之座。
令始行菩薩深其志願也。
二者欲因往返之迹使化流一國也。
○二文殊答座好之處。
文殊師利言居士。
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
有世界名須彌相。
其佛号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
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其師子座。
高八萬四千由旬。
嚴飾第一。
肇公曰。
由旬天竺裡數名也。
上由旬六十裡。
中由旬五十裡。
下由旬四十裡也。
○三維摩诘現通借座。
于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
○四燈王佛遣座與之。
即時彼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
來入維摩诘室。
○五座室小大相容。
諸菩薩大弟子。
釋梵四天王等。
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
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
無所妨礙。
于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
亦不迫迮。
悉見如故。
○六維摩诘命各就座。
爾時維摩诘。
語文殊師利。
就師子座。
與諸菩薩上人俱坐。
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七諸菩薩變形就座。
其得神通菩薩。
即自變形。
為四萬二千由旬。
坐師子座。
○八餘衆皆不能升。
諸新發意菩薩。
及大弟子。
皆不能升。
○九問身子何不就座。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
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
居士。
此座高廣。
吾不能升。
○十命身子禮佛可升。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乃可得坐。
○十一依命禮佛得升。
于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
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便得坐師子座。
○十二身子贊歎希有。
舍利弗言。
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
乃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毗耶離城。
無所妨礙。
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
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
亦不迫迮。
○十三維摩诘示不可思議。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諸佛菩薩有解脫。
名不可思議。
是以天台圓教所用名相。
不局谛緣度法之所攝屬。
如大有福人。
瓦礫草木。
信手持來。
無非是寶。
與此經所明菩薩之行。
甚相符合。
苟必離此。
方為圓頓。
何異但中稱為佛性乎。
○二十約四念處即即而離以明中道。
雖行四念處。
而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
是菩薩行。
凡夫外道。
于身受心法。
執之以為常樂我淨。
故如來謂之四倒。
二乘又觀此四。
以為不淨無常苦空無我。
于此外雖謂之正。
于如來亦謂之倒。
蓋凡外因四榮謂之倒。
二乘因四枯謂之倒。
惟如來妙觀中道。
非榮非枯。
離乎八倒。
于其中間以般涅槃。
今雲雖行四念處。
則異乎榮。
而不畢竟。
示離身受心法。
則異乎枯。
非榮非枯。
是菩薩行也。
○二十一約四正勤不舍身心精進以明中道。
雖行四正勤。
而不舍身心精進。
是菩薩行。
二乘于空無相無作。
雖勇于正勤。
而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無有一念好樂之心。
則猶稱懈怠。
菩薩異此。
故是中道。
○二十二約四如意足得自在神通以明中道。
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
二乘之修四如意足。
固能得小乘之作意神通也。
豈若菩薩之修大乘如意足。
以得不作意之自在神通乎。
○二十三約五根分别衆生以明中道。
雖行五根。
而分别衆生諸根利鈍。
是菩薩行。
二乘之修五根。
志在于無分别。
故信進念定慧。
一歸于無分别。
苟涉分别。
則信不得其真。
念不得其一矣。
今菩薩妙行中道。
故雖五根行離諸緣塵。
而于衆生妙有法門。
能熾然分别。
故是中道也。
○二十四約五力求佛力以明中道。
雖行五力。
而樂求佛十力。
是菩薩行。
二乘行五根。
生五力。
惟拔出分段生死。
開空無相無作七覺華。
結八正果而已。
菩薩之行五力。
而樂求佛之十力。
拔出二種生死。
開如來七菩提華。
結善逝八正覺果。
故是中道行也。
○二十五約覺支佛智以明中道。
雖行七覺分。
而分别佛之智慧。
是菩薩行。
二乘行七覺支。
不過分别偏空之法。
菩薩之七覺支。
則異乎是。
乃分别佛之中道智慧者也。
○二十六約八正道行佛道以明中道。
雖行八正道。
而樂行無量佛道。
是菩薩行。
菩薩亦行八正之道。
第其所名之正雖同。
而所行之道則不同。
正以空不空異竟不竟殊也。
○二十七約止觀不堕寂滅以明中道。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
而不畢竟堕于寂滅。
是菩薩行。
制心一處。
寂然不動。
謂之止。
智慧照了。
曆曆不昧。
謂之觀。
二乘亦修止觀。
以為助道。
然而但止見思分别之動。
而觀見思愚癡之昏。
歸于寂滅而已。
菩薩之修止觀。
三惑分别之動無不止。
三惑愚癡之昏無不觀。
故不堕于寂滅也。
○二十八約諸法不生相好莊嚴以明中道。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
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是菩薩行。
行諸法不生不滅者法身也。
相好莊嚴者報身也。
法非報不嚴。
報非法不成。
法報相資。
方成佛道。
○二十九約現二乘不舍佛法以明中道。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
而不舍佛法。
是菩薩行。
或菩薩之修持。
或應身之所示現。
豈以二乘之小而棄之不行。
是故形雖比丘。
而心恒佛道。
所謂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是也。
○三十約究竟應身以明中道。
雖随諸法究竟淨相。
而随所應為現其身。
是菩薩行。
肇公曰。
究竟淨相。
理無形象。
而随彼所應。
現若幹像也。
○三十一約空寂現土以明中道。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
而現種種清淨佛土。
是菩薩行。
諸佛國土。
本自離染清淨。
故永寂如空。
惟其清淨。
而性具之土。
方炳然發現。
故能随機所宜。
現種種法。
淨佛國土也。
○三十二約帶果行因以明中道。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于涅槃。
而不舍于菩薩之道。
是菩薩行。
成道說法入寂。
乃菩薩究竟之大果。
菩薩修因所克。
畢于是矣。
然而衆生無盡。
僧那亦無有盡。
豈即于是而取泥洹。
要當帶果行因。
以行菩薩之道。
如觀音文殊之為然。
否則非菩薩道也。
○四聞法獲益。
說是語時。
文殊師利所将大衆。
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判教者。
此經說在方等。
雖曰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而正意在斥小處多。
是則無慧方便。
無方便慧。
愛見大悲。
正斥三藏事六度菩薩不斷惑而度生或斷惑而灰智也。
若曰彈偏。
則不特小。
即通别二教皆得言之。
即圓教名字位人觀行未成。
五住未伏。
豈能即免無慧方便無方便慧及愛見大悲。
是以圓人初心方便及慧二種之行。
不可須臾而離。
言方便。
則不惟度生善巧及六度行。
即四威儀中折旋俯仰。
無非圓人之方便。
而此方便。
不可無空慧而統禦之。
或慧先而方便佐之。
或方便先而慧佐之。
如是之行。
無非中道雙遮雙照之方便。
寄語行者。
勤而習之。
但大師釋纓絡三觀之後。
又明一心中三觀。
引釋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秪一觀而三觀。
觀于一谛而三谛。
故名一心三觀。
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
如此三相。
在一心中。
此觀成時。
證一心三智。
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
寂滅相者。
是雙亡之力。
種種相貌皆知者。
雙照之力也。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釋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即此意也。
此觀微妙。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一觀一切觀。
一切觀一觀。
非一非一切。
如此之觀。
攝一切觀也。
須知此品所示觀法。
而有頓漸二門。
文殊維摩初番問答往複明室空之旨。
頓觀也。
三番明調伏其心。
漸觀也。
然而非頓無以融漸。
非漸無以開頓。
頓漸合行。
是今圓觀。
此又與大師所示。
不約而符。
或者疑曰。
頓觀雖圓。
宛有三相。
今維摩所示。
惟是一空。
雲何相合。
答曰。
此正圓頓三觀。
一空一切空之旨。
如趣舉空觀。
則非惟但空俗谛。
而中真亦空。
名大空觀。
今文所示。
正是大空。
亦名頓空圓空。
自非此空。
安令室容廣座稱不思議。
智者解一千從。
無勞拟議也。
觀解者。
三心即空。
一一推檢。
所具五陰。
誰受病者。
此其中間。
身亦無我。
是故于心不應生着。
即破人假入空。
調伏其心也。
又觀五陰之中。
起惟法起。
滅惟法滅。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不言我起我滅。
又觀此法。
亦是颠倒。
我應離之。
離我我所。
不念内外。
行于平等。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即破法假入空觀調伏其心也。
又觀此心。
雖然即空。
亦複即假。
諸法宛然。
以即假故。
不妨于無所受而受諸受。
不滅受而取證于空。
愍自心沉淪生死。
而愍于他。
生大悲心。
雖除假病而不除法。
心心生起。
以觀教之令斷苦。
教導斷除攀緣。
設諸方便而化餘心。
雖化餘心。
而不離空慧。
即從空出假觀調伏其心也。
又觀此心中道。
雙即空假。
有方便及慧。
慧及方便二相輔頰恒不舍離。
雙非空有。
非調伏。
非不調伏。
非生死。
非涅槃。
乃至帶果行因。
一一稱性觀之。
即從空假入中道觀調伏其心也。
○六釋不思議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什公曰。
法身大士。
身心無倦。
聲聞結業之形。
心雖樂法。
身有疲厭。
故發息止之想。
身子于弟子中。
年耆體劣。
故先發念。
不用現其累迹。
又以維摩必懸得其心。
故直念而不言也。
尋下言諸大人當于何坐。
似是推己之疲以察衆人之體。
恐其須故。
發念之也。
肇公曰。
床坐獨寝。
旨現于此。
舍利弗。
默領玄機。
故扣其興端。
淨名将辯無求之道。
故因而诘之也。
燈曰。
失發千尋之絲。
先于微緒。
開萬華之谷。
首于初陽。
是以身子所發之念。
所緣之事極小。
而維摩能鑒之心。
所現之迹極大。
機教相扣。
砧椎相應。
大士固不可思議。
身子亦不可思議也。
○二釋經文四。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議三。
初欲座興念。
爾時舍利弗。
見此室中無有床座。
作是念。
斯諸菩薩大弟子衆。
當于何坐。
○二知意呵斥五。
初維摩泛問。
長者維摩诘知其意。
語舍利弗言。
雲何仁者。
為法來耶。
求床座耶。
○二身子實答。
舍利弗言。
我為法來。
非為床座。
○三正事呵斥五。
初以為法不貪軀命斥。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貪軀命。
何況床座。
○二以求法非有三科三界斥。
夫求法者。
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
非有界入之求。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五陰。
十八界。
十二入。
是為三科。
欲色無色是為三界。
夫有三科。
即在三界。
苟在三界。
不免三科。
身子一念床座。
則生死之法備矣。
○三以求法不着三寶求斥。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衆求。
夫求出三科三界者。
要以歸依三寶為之始。
第三寶為世舟航。
渡河雖用筏。
到岸不須舟。
故不可以不求。
又不可以着心而求之可也。
身子答雲。
我為法來。
是着法而求。
法因佛說。
法假僧弘。
故相因言之。
然以着心求者。
是非為真求。
而于無求中。
我而求之。
○四以求法無修四谛求斥二。
初以舉四谛斥。
夫求法者。
無見苦求。
無斷集求。
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二明所以斥。
所以者何。
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
肇公曰。
有求則戲論。
戲論則非求。
所以知真求之無求也。
○五以求法無用八義求斥。
唯舍利弗。
法名寂滅。
若行生滅。
是求生滅。
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則染着。
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
若行于法。
是則行處。
非求法也。
法無取舍。
若取舍法。
是則取舍。
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
若着處所。
是則着處。
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
若随相識。
是則求相。
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
若住于法。
是則住法。
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
若行有為。
是求有為。
非求法也。
此科經有八段。
一以法身名為寂滅。
不可以生滅求斥。
乃至法身名無為。
不可以有為求斥。
一一在文可見。
○四結成正意。
是故舍利弗。
若求法者。
于一切法。
應無所求。
言應無所求者。
乃以無求之心而求。
非一向不求。
所謂于無可求中吾故求之。
是也。
○五聞法獲益。
說是語時。
五百天子。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法眼淨。
位在圓教八九十信。
别在十行。
若小乘法眼淨。
非此中意。
觀解者。
觀一念識心。
具足衆德。
了無諸相。
即法身非有軀命三科。
雖即三寶。
不應着之。
雖即四谛。
無四谛相。
了不見生滅之相。
乃至無見無為。
即大士所示義也。
○三借座與坐十三。
初維摩問何處座好。
爾時長者維摩诘。
問文殊師利言。
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祗國。
何等佛土。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什公曰。
自知而問者。
欲令衆信也。
借座彼國。
其義有二。
一者欲現諸佛嚴淨功德緻殊勝之座。
令始行菩薩深其志願也。
二者欲因往返之迹使化流一國也。
○二文殊答座好之處。
文殊師利言居士。
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
有世界名須彌相。
其佛号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
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其師子座。
高八萬四千由旬。
嚴飾第一。
肇公曰。
由旬天竺裡數名也。
上由旬六十裡。
中由旬五十裡。
下由旬四十裡也。
○三維摩诘現通借座。
于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
○四燈王佛遣座與之。
即時彼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
來入維摩诘室。
○五座室小大相容。
諸菩薩大弟子。
釋梵四天王等。
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
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
無所妨礙。
于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
亦不迫迮。
悉見如故。
○六維摩诘命各就座。
爾時維摩诘。
語文殊師利。
就師子座。
與諸菩薩上人俱坐。
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七諸菩薩變形就座。
其得神通菩薩。
即自變形。
為四萬二千由旬。
坐師子座。
○八餘衆皆不能升。
諸新發意菩薩。
及大弟子。
皆不能升。
○九問身子何不就座。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
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
居士。
此座高廣。
吾不能升。
○十命身子禮佛可升。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乃可得坐。
○十一依命禮佛得升。
于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
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便得坐師子座。
○十二身子贊歎希有。
舍利弗言。
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
乃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毗耶離城。
無所妨礙。
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
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
亦不迫迮。
○十三維摩诘示不可思議。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諸佛菩薩有解脫。
名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