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道。
若不能爾。
其所修行。
内未足為有慧。
外未足為有利也。
○二譬說。
譬如勝怨。
乃可為勇。
住不調伏。
則以生死為冤。
住于調伏。
則以涅槃為怨。
生死之怨溺于有。
涅槃之怨沉于空。
不住不調伏。
亦不住調伏。
能勝此怨。
乃可為勇也。
○三合法。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
菩薩之謂也。
兼除則不專一。
專一則行有所偏。
○七令念病非真。
彼有疾菩薩。
應複作是念。
如我此病。
非真非有。
衆生病。
亦非真非有。
什公曰。
解病非真。
故能處之不亂也。
雲若以病為真有。
則病不可除。
衆生無邊。
病亦無盡。
無盡之病。
其性實有。
雲何可度。
即時迷亂。
心生退轉。
若病非真。
易可除耳。
悲心即生。
弘誓兼濟也。
○八令弗起愛見四。
初正明。
作是觀時。
于諸衆生。
若起愛見大悲。
即應舍離。
什公曰。
謂未能深入實相。
見有衆生。
心生愛着。
因此生悲。
名為愛見大悲。
愛見大悲。
虛妄不淨。
能令人起疲厭想故應舍離也。
肇公曰。
若自調者。
應先觀己病及衆生病。
因緣所成。
虛假無實。
但以此心而起悲也。
若此觀未純。
見衆生愛之而起悲者。
名愛見悲也。
此悲雖善。
而雜以愛見。
有心之境。
未免應累。
故應舍之。
○二顯是。
所以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
而起大悲。
肇公曰。
心遇外緣。
煩惱橫起。
故名客塵。
菩薩之法。
要除客塵。
而起大悲。
若愛見未斷。
則煩惱彌滋。
故應舍之。
燈曰。
小乘教中。
以見惑喻客。
客義粗故。
以思惑喻塵。
塵義細故。
○三出非。
愛見悲者。
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四明功。
若能離此。
無有疲厭。
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什公曰。
若能除愛見。
即棄舍結業。
受法化生。
自在無礙也。
肇公曰。
夫有所見。
必有所滞。
有所愛。
必有所憎。
此有極之道。
安能緻無極之用。
若能離此。
則法身化生。
無在不在。
生死無窮。
不覺為遠。
何有愛見之覆疲厭之勞乎。
○九揀擇是非二。
初但明其是。
所生無縛。
能為衆生。
說法解縛。
肇公曰。
愛見自除。
法身既立。
則所生無縛。
亦能解彼縛也。
○二證成是非。
如佛所說。
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若自無縛。
能解彼縛。
斯有是處。
○三約從空假入中道明調伏者。
天台大師釋纓絡中觀雲。
二空為方便者。
初觀空生死。
次觀空涅槃。
此之二空。
為雙遮之方便。
初觀用空。
次觀用假。
此之二用。
為雙照之方便。
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
雙照二谛也。
此觀成時。
證一切種智。
與今慧與方便兼行。
即雙照用空假之義。
後三十一科。
明菩薩雙非二邊。
即雙遮空假之義。
今釋為二。
初雙即空假明調伏為三。
初結前生後。
是故菩薩。
不應起縛。
○二徴起縛解。
何謂縛。
何謂解。
○三釋明縛解三。
初正釋二。
初先明縛解。
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以方便生。
是菩薩解。
什公曰。
貪着禅味有二障。
障涅槃及菩薩道。
肇公曰。
三界受生。
二乘取證。
皆由着禅味。
所以為縛。
又曰。
自既離生。
方便為物面受生者。
則彼我無縛。
所以為解也。
○二釋明慧便二。
初先标二義。
又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肇公曰。
巧積衆德。
謂之方便。
直達法相。
謂之慧。
二行俱備。
然後為解耳。
若無方便而有慧。
未免于縛。
若無慧而有方便。
亦未免于縛。
○二釋明二義二。
初以方便為首釋二。
初明無方便慧縛。
何謂無方便慧縛。
謂菩薩以愛見心。
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什公曰。
觀空不取。
涉有不着。
是名巧方便也。
今明六住已還。
未能無礙。
當其觀空。
則無所取着。
及其出觀。
淨國化人。
則生見取相心愛着。
拙于涉動。
妙于靜觀。
觀空慧不取相。
雖是方便。
而從慧受名。
此中但取涉有不着為方便。
故言無方便而有慧也七住已上。
其心常定。
動靜不異。
故言有方便慧也。
燈曰。
此之二義。
若約漸教階位而言。
說如什公所雲。
若約頓教而說。
則圓人初心。
皆能兩備。
如金剛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不住六塵。
而行布施等。
無所住慧也。
生心行度。
方便也。
初心兩備。
圓行皎然。
下釋得失中。
縛則俱縛。
不惟縛于有。
亦縛于空。
解則俱解。
不惟于有得解。
即于空亦得其解也。
六朝已前。
判教相者。
但知何通教大乘之即色明空融通之理。
今什肇每言六住七住。
不知此是如來借别明通之位。
與此經所談通方之教。
猶隔一程。
今約台教明之。
菩薩以愛見心。
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有方便而無慧者。
乃三藏教行事六度菩薩。
雖伏惑。
而未斷惑。
故涉愛見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無方便慧縛者。
事六度菩薩。
雖于三資糧四加行位用三解脫伏惑。
在下中忍位中。
經三僧祗劫。
行六度行。
百劫種相好因也。
○二明有方便慧解。
何謂有方便慧解。
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以自調伏。
而不疲厭。
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公曰。
七住已上。
二行俱備。
遊曆生死。
而不疲厭。
所以為解。
燈曰。
此是通教理六度菩薩。
以解巧根大。
故能知一切事度即理。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能無住而生心。
複知雖斷見思不妨随逐生死。
而度生行度。
是故莊嚴佛土。
三三昧中。
雙輪而并駕。
兩翅而高翥。
故名有方便慧解也。
○二以慧為首釋二。
初明無慧方便縛。
何名無慧方便縛。
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
而殖衆德本。
是名無慧方便縛。
前方便先而慧後。
此慧先而方便後。
同是三藏教菩薩根小解拙之行。
準上可知。
○二明有慧方便解。
何謂有慧方便解。
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
而殖衆德本。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有慧方便解。
前方便先而慧後。
今方便後而慧先。
同是通教菩薩根大解巧之行。
亦準上可知。
此約界内二教說之如此。
若界外二教說之。
則前之言失。
當在别教。
後之言得。
當在圓教。
或可後之言得。
同在後之三教。
對前三藏。
通名為拙。
部屬方等。
教理宜然。
能了天台判教規則。
解一千從矣。
○二結成。
文殊師利。
彼有疾菩薩。
應如是觀諸法。
既曰有疾菩薩。
正應約解行位中明之。
若曰位登七住。
方名為得。
即是無疾菩薩矣。
○三重釋二。
初第一釋。
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
是名為慧。
雖身有疾。
常在生死。
饒益一切。
而不厭倦。
是名方便。
○二第二釋。
又複觀身。
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
是病是身。
非新非故。
是名為慧。
設身有疾。
而不永滅。
是名方便。
肇公曰。
新故之名。
出于先後。
然離身無病。
離病無身。
衆緣所成。
誰後誰先。
既無先後。
則無新故。
新故既無。
即入實相。
故名慧也。
既有此慧。
而與彼同疾不取涅槃。
謂之方便自調。
燈曰。
準今重釋。
則慧與方便。
皆在初心。
不必約入位說也。
若果入位。
方名為得。
則後學初心。
此經絕分矣。
○二約雙非空假明調伏二。
初雙約空有結前生後二。
初标。
文殊師利。
有疾菩薩。
應如是調伏其心。
不住其中。
亦複不住不調伏心。
應如是調伏。
則不住有。
不住其中。
則不住空。
下句祗亦不住有耳。
不住空有。
中道之義則已彰。
于前章。
即空有明調伏中矣。
○二釋。
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
是聲聞法。
○二雙非空假正明中道之行。
凡夫本即是佛。
所多者在于緣塵分别。
二乘亦本即佛。
所多者在于滞寂沉空。
菩薩亦本即佛。
所多者在于根本無明。
今明菩薩中道之行。
須異凡夫二乘。
住調伏。
與住不調伏。
正行中道。
所以破根本無明。
是故下明三十一行。
皆就中道雙非言之。
修圓因而證佛果。
文為三十一。
初以調伏不調伏明中道。
是故菩薩。
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
離此二法。
是菩薩行。
住于調伏。
則沉于空。
住于不調伏。
則滞于有。
離此二法。
則正行中道。
故為大乘菩薩法也。
○二約離生死涅槃以明中道。
在于生死。
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
不永滅度。
是菩薩行。
不住不調伏。
故在生死不為污。
不住調伏。
故雖住涅槃不永滅。
○三約離凡夫聖賢以明中道。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在于生死不為污。
故非凡夫。
住于涅槃不永滅。
故非賢聖。
○四約離垢行淨行以明中道。
非垢行。
非淨行。
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
故非垢。
非聖賢行。
故非淨。
○五約過魔降魔以明中道。
雖過魔行。
而現降伏魔。
是菩薩行。
凡有魔之可降者。
于将過魔界未過魔界之時。
而魔來娆之。
俾不出境。
故菩薩有降魔之事。
若已過魔界之行。
則魔不能娆。
又何有魔之可降。
今菩薩雖過魔行。
而不妨示現降魔。
是則不滞于有。
不滞于空。
方為中道之行。
○六約離時非時以明中道。
求一切智。
無非時求。
是菩薩行。
一切智有二。
一二乘一切智。
以空為果者也。
二佛果一切智。
以中道圓滿為果者也。
二乘匇匇取證。
名非時求。
○七約離不生不入以明中道。
雖觀諸法不生。
而不入正位。
是菩薩行。
諸法理本無生。
菩薩順理恒觀。
然而無生。
未始不生。
菩薩觀之。
生化兩冥。
故不同二乘觀無生而入偏空之正位也。
○八約離緣起邪見以明中道。
雖觀十二緣起。
而入諸邪見。
是菩薩行。
外道迷諸法因緣所生。
而執為自然。
能觀緣起。
則不入邪見矣。
然而菩薩悟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乃熾然入之。
以求諸佛解脫。
故曰入諸邪見。
夫觀緣起而入。
豈同邪見者哉。
○九約離攝生愛見以明中道。
雖攝一切衆生。
而不愛着。
是菩薩行。
菩薩以四攝法。
而攝受衆生。
似近于愛見。
然而終不落于愛見。
所以成中道之行也。
○十約離遠離及盡以明中道。
雖樂遠離。
而不依身心盡。
是菩薩行。
二乘厭此身心。
為生死大累。
故修空無相無作遠離之行。
必遠離之。
斯為究竟。
菩薩豈不異凡夫以修遠離。
然而身心盡處。
而熾然求生以度生。
故曰因滅無明。
得熾然三菩提燈。
○十一約即三界法性以明中道。
雖行三界。
而不壞法性。
是菩薩行。
凡夫行三界。
則壞法性。
二乘證法性。
則不行三界。
菩薩異乎是。
故行中道之行。
○十二約即行空而殖衆德以明中道。
雖行于空。
而殖衆德本。
是菩薩行。
行于空。
從假以入空也。
植德本。
從空以出假也。
方入空而出假。
方出假以入空。
已能雙遮。
又複雙照。
○十三約即無相而度生以明中道。
雖行無相。
而度衆生。
是菩薩行。
義與前同。
第植德專于己。
度生專于人異耳。
合而歸之。
不同而同也。
○十四約即無作而受生以明中道。
雖行無作。
而現受身。
是菩薩行。
二乘行無作。
則永不受生。
菩薩為度衆生。
故行無作。
以盡己生。
己生既盡。
則正當受生以畢志願。
必不匇匇而入正位也。
○十五約即無起而行善行以明中道。
雖行無起。
而起一切善行。
是菩薩行。
若行無起。
而心永不起。
沉于空矣。
今菩薩從無起而起。
異二乘。
從起而無起。
異凡夫。
故為菩薩之行。
○十六約即行度而知生心數以明中道。
雖行六波羅蜜。
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
是菩薩行。
什公曰。
六度是自行法。
自行既足。
然後化人。
化人乃知衆生心。
今雖自行。
而已能知彼。
複次第六度觀法無相。
不以無相為礙。
亦能知衆生心也。
肇公曰。
六度無相行也。
無相則無知。
而方遍知衆生心行。
○十七約六通不盡漏以明中道。
雖行六通。
而不盡漏。
是菩薩行。
二乘雖得六通必盡諸漏出三界。
而不現身度生。
菩薩異乎此。
故雖行六通。
而不盡漏。
言不盡者。
非若凡夫之不盡。
秪示現受生。
令不知者謂菩薩實有漏耳。
○十八約行四心不生梵天以明中道。
雖行四無量心。
而不貪着生于梵世。
是菩薩行。
有凡夫之四無量心。
菩薩之四無量心。
如來之四無量心。
凡夫四無量心。
必報生梵天。
今是菩薩之四無量心。
報在成佛。
故不貪着生于梵世。
○十九約行禅等而不随禅以明中道。
雖行禅定解脫三昧。
而不随禅生。
是菩薩行。
什公曰。
禅。
四禅也。
定。
四空也。
解脫。
八解脫也。
三昧。
空無相無作也。
燈曰。
大小法相。
大抵相同。
惟觀
若不能爾。
其所修行。
内未足為有慧。
外未足為有利也。
○二譬說。
譬如勝怨。
乃可為勇。
住不調伏。
則以生死為冤。
住于調伏。
則以涅槃為怨。
生死之怨溺于有。
涅槃之怨沉于空。
不住不調伏。
亦不住調伏。
能勝此怨。
乃可為勇也。
○三合法。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
菩薩之謂也。
兼除則不專一。
專一則行有所偏。
○七令念病非真。
彼有疾菩薩。
應複作是念。
如我此病。
非真非有。
衆生病。
亦非真非有。
什公曰。
解病非真。
故能處之不亂也。
雲若以病為真有。
則病不可除。
衆生無邊。
病亦無盡。
無盡之病。
其性實有。
雲何可度。
即時迷亂。
心生退轉。
若病非真。
易可除耳。
悲心即生。
弘誓兼濟也。
○八令弗起愛見四。
初正明。
作是觀時。
于諸衆生。
若起愛見大悲。
即應舍離。
什公曰。
謂未能深入實相。
見有衆生。
心生愛着。
因此生悲。
名為愛見大悲。
愛見大悲。
虛妄不淨。
能令人起疲厭想故應舍離也。
肇公曰。
若自調者。
應先觀己病及衆生病。
因緣所成。
虛假無實。
但以此心而起悲也。
若此觀未純。
見衆生愛之而起悲者。
名愛見悲也。
此悲雖善。
而雜以愛見。
有心之境。
未免應累。
故應舍之。
○二顯是。
所以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
而起大悲。
肇公曰。
心遇外緣。
煩惱橫起。
故名客塵。
菩薩之法。
要除客塵。
而起大悲。
若愛見未斷。
則煩惱彌滋。
故應舍之。
燈曰。
小乘教中。
以見惑喻客。
客義粗故。
以思惑喻塵。
塵義細故。
○三出非。
愛見悲者。
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四明功。
若能離此。
無有疲厭。
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什公曰。
若能除愛見。
即棄舍結業。
受法化生。
自在無礙也。
肇公曰。
夫有所見。
必有所滞。
有所愛。
必有所憎。
此有極之道。
安能緻無極之用。
若能離此。
則法身化生。
無在不在。
生死無窮。
不覺為遠。
何有愛見之覆疲厭之勞乎。
○九揀擇是非二。
初但明其是。
所生無縛。
能為衆生。
說法解縛。
肇公曰。
愛見自除。
法身既立。
則所生無縛。
亦能解彼縛也。
○二證成是非。
如佛所說。
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若自無縛。
能解彼縛。
斯有是處。
○三約從空假入中道明調伏者。
天台大師釋纓絡中觀雲。
二空為方便者。
初觀空生死。
次觀空涅槃。
此之二空。
為雙遮之方便。
初觀用空。
次觀用假。
此之二用。
為雙照之方便。
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
雙照二谛也。
此觀成時。
證一切種智。
與今慧與方便兼行。
即雙照用空假之義。
後三十一科。
明菩薩雙非二邊。
即雙遮空假之義。
今釋為二。
初雙即空假明調伏為三。
初結前生後。
是故菩薩。
不應起縛。
○二徴起縛解。
何謂縛。
何謂解。
○三釋明縛解三。
初正釋二。
初先明縛解。
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以方便生。
是菩薩解。
什公曰。
貪着禅味有二障。
障涅槃及菩薩道。
肇公曰。
三界受生。
二乘取證。
皆由着禅味。
所以為縛。
又曰。
自既離生。
方便為物面受生者。
則彼我無縛。
所以為解也。
○二釋明慧便二。
初先标二義。
又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肇公曰。
巧積衆德。
謂之方便。
直達法相。
謂之慧。
二行俱備。
然後為解耳。
若無方便而有慧。
未免于縛。
若無慧而有方便。
亦未免于縛。
○二釋明二義二。
初以方便為首釋二。
初明無方便慧縛。
何謂無方便慧縛。
謂菩薩以愛見心。
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什公曰。
觀空不取。
涉有不着。
是名巧方便也。
今明六住已還。
未能無礙。
當其觀空。
則無所取着。
及其出觀。
淨國化人。
則生見取相心愛着。
拙于涉動。
妙于靜觀。
觀空慧不取相。
雖是方便。
而從慧受名。
此中但取涉有不着為方便。
故言無方便而有慧也七住已上。
其心常定。
動靜不異。
故言有方便慧也。
燈曰。
此之二義。
若約漸教階位而言。
說如什公所雲。
若約頓教而說。
則圓人初心。
皆能兩備。
如金剛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不住六塵。
而行布施等。
無所住慧也。
生心行度。
方便也。
初心兩備。
圓行皎然。
下釋得失中。
縛則俱縛。
不惟縛于有。
亦縛于空。
解則俱解。
不惟于有得解。
即于空亦得其解也。
六朝已前。
判教相者。
但知何通教大乘之即色明空融通之理。
今什肇每言六住七住。
不知此是如來借别明通之位。
與此經所談通方之教。
猶隔一程。
今約台教明之。
菩薩以愛見心。
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有方便而無慧者。
乃三藏教行事六度菩薩。
雖伏惑。
而未斷惑。
故涉愛見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無方便慧縛者。
事六度菩薩。
雖于三資糧四加行位用三解脫伏惑。
在下中忍位中。
經三僧祗劫。
行六度行。
百劫種相好因也。
○二明有方便慧解。
何謂有方便慧解。
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以自調伏。
而不疲厭。
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公曰。
七住已上。
二行俱備。
遊曆生死。
而不疲厭。
所以為解。
燈曰。
此是通教理六度菩薩。
以解巧根大。
故能知一切事度即理。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能無住而生心。
複知雖斷見思不妨随逐生死。
而度生行度。
是故莊嚴佛土。
三三昧中。
雙輪而并駕。
兩翅而高翥。
故名有方便慧解也。
○二以慧為首釋二。
初明無慧方便縛。
何名無慧方便縛。
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
而殖衆德本。
是名無慧方便縛。
前方便先而慧後。
此慧先而方便後。
同是三藏教菩薩根小解拙之行。
準上可知。
○二明有慧方便解。
何謂有慧方便解。
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
而殖衆德本。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有慧方便解。
前方便先而慧後。
今方便後而慧先。
同是通教菩薩根大解巧之行。
亦準上可知。
此約界内二教說之如此。
若界外二教說之。
則前之言失。
當在别教。
後之言得。
當在圓教。
或可後之言得。
同在後之三教。
對前三藏。
通名為拙。
部屬方等。
教理宜然。
能了天台判教規則。
解一千從矣。
○二結成。
文殊師利。
彼有疾菩薩。
應如是觀諸法。
既曰有疾菩薩。
正應約解行位中明之。
若曰位登七住。
方名為得。
即是無疾菩薩矣。
○三重釋二。
初第一釋。
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
是名為慧。
雖身有疾。
常在生死。
饒益一切。
而不厭倦。
是名方便。
○二第二釋。
又複觀身。
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
是病是身。
非新非故。
是名為慧。
設身有疾。
而不永滅。
是名方便。
肇公曰。
新故之名。
出于先後。
然離身無病。
離病無身。
衆緣所成。
誰後誰先。
既無先後。
則無新故。
新故既無。
即入實相。
故名慧也。
既有此慧。
而與彼同疾不取涅槃。
謂之方便自調。
燈曰。
準今重釋。
則慧與方便。
皆在初心。
不必約入位說也。
若果入位。
方名為得。
則後學初心。
此經絕分矣。
○二約雙非空假明調伏二。
初雙約空有結前生後二。
初标。
文殊師利。
有疾菩薩。
應如是調伏其心。
不住其中。
亦複不住不調伏心。
應如是調伏。
則不住有。
不住其中。
則不住空。
下句祗亦不住有耳。
不住空有。
中道之義則已彰。
于前章。
即空有明調伏中矣。
○二釋。
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
是聲聞法。
○二雙非空假正明中道之行。
凡夫本即是佛。
所多者在于緣塵分别。
二乘亦本即佛。
所多者在于滞寂沉空。
菩薩亦本即佛。
所多者在于根本無明。
今明菩薩中道之行。
須異凡夫二乘。
住調伏。
與住不調伏。
正行中道。
所以破根本無明。
是故下明三十一行。
皆就中道雙非言之。
修圓因而證佛果。
文為三十一。
初以調伏不調伏明中道。
是故菩薩。
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
離此二法。
是菩薩行。
住于調伏。
則沉于空。
住于不調伏。
則滞于有。
離此二法。
則正行中道。
故為大乘菩薩法也。
○二約離生死涅槃以明中道。
在于生死。
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
不永滅度。
是菩薩行。
不住不調伏。
故在生死不為污。
不住調伏。
故雖住涅槃不永滅。
○三約離凡夫聖賢以明中道。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在于生死不為污。
故非凡夫。
住于涅槃不永滅。
故非賢聖。
○四約離垢行淨行以明中道。
非垢行。
非淨行。
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
故非垢。
非聖賢行。
故非淨。
○五約過魔降魔以明中道。
雖過魔行。
而現降伏魔。
是菩薩行。
凡有魔之可降者。
于将過魔界未過魔界之時。
而魔來娆之。
俾不出境。
故菩薩有降魔之事。
若已過魔界之行。
則魔不能娆。
又何有魔之可降。
今菩薩雖過魔行。
而不妨示現降魔。
是則不滞于有。
不滞于空。
方為中道之行。
○六約離時非時以明中道。
求一切智。
無非時求。
是菩薩行。
一切智有二。
一二乘一切智。
以空為果者也。
二佛果一切智。
以中道圓滿為果者也。
二乘匇匇取證。
名非時求。
○七約離不生不入以明中道。
雖觀諸法不生。
而不入正位。
是菩薩行。
諸法理本無生。
菩薩順理恒觀。
然而無生。
未始不生。
菩薩觀之。
生化兩冥。
故不同二乘觀無生而入偏空之正位也。
○八約離緣起邪見以明中道。
雖觀十二緣起。
而入諸邪見。
是菩薩行。
外道迷諸法因緣所生。
而執為自然。
能觀緣起。
則不入邪見矣。
然而菩薩悟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乃熾然入之。
以求諸佛解脫。
故曰入諸邪見。
夫觀緣起而入。
豈同邪見者哉。
○九約離攝生愛見以明中道。
雖攝一切衆生。
而不愛着。
是菩薩行。
菩薩以四攝法。
而攝受衆生。
似近于愛見。
然而終不落于愛見。
所以成中道之行也。
○十約離遠離及盡以明中道。
雖樂遠離。
而不依身心盡。
是菩薩行。
二乘厭此身心。
為生死大累。
故修空無相無作遠離之行。
必遠離之。
斯為究竟。
菩薩豈不異凡夫以修遠離。
然而身心盡處。
而熾然求生以度生。
故曰因滅無明。
得熾然三菩提燈。
○十一約即三界法性以明中道。
雖行三界。
而不壞法性。
是菩薩行。
凡夫行三界。
則壞法性。
二乘證法性。
則不行三界。
菩薩異乎是。
故行中道之行。
○十二約即行空而殖衆德以明中道。
雖行于空。
而殖衆德本。
是菩薩行。
行于空。
從假以入空也。
植德本。
從空以出假也。
方入空而出假。
方出假以入空。
已能雙遮。
又複雙照。
○十三約即無相而度生以明中道。
雖行無相。
而度衆生。
是菩薩行。
義與前同。
第植德專于己。
度生專于人異耳。
合而歸之。
不同而同也。
○十四約即無作而受生以明中道。
雖行無作。
而現受身。
是菩薩行。
二乘行無作。
則永不受生。
菩薩為度衆生。
故行無作。
以盡己生。
己生既盡。
則正當受生以畢志願。
必不匇匇而入正位也。
○十五約即無起而行善行以明中道。
雖行無起。
而起一切善行。
是菩薩行。
若行無起。
而心永不起。
沉于空矣。
今菩薩從無起而起。
異二乘。
從起而無起。
異凡夫。
故為菩薩之行。
○十六約即行度而知生心數以明中道。
雖行六波羅蜜。
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
是菩薩行。
什公曰。
六度是自行法。
自行既足。
然後化人。
化人乃知衆生心。
今雖自行。
而已能知彼。
複次第六度觀法無相。
不以無相為礙。
亦能知衆生心也。
肇公曰。
六度無相行也。
無相則無知。
而方遍知衆生心行。
○十七約六通不盡漏以明中道。
雖行六通。
而不盡漏。
是菩薩行。
二乘雖得六通必盡諸漏出三界。
而不現身度生。
菩薩異乎此。
故雖行六通。
而不盡漏。
言不盡者。
非若凡夫之不盡。
秪示現受生。
令不知者謂菩薩實有漏耳。
○十八約行四心不生梵天以明中道。
雖行四無量心。
而不貪着生于梵世。
是菩薩行。
有凡夫之四無量心。
菩薩之四無量心。
如來之四無量心。
凡夫四無量心。
必報生梵天。
今是菩薩之四無量心。
報在成佛。
故不貪着生于梵世。
○十九約行禅等而不随禅以明中道。
雖行禅定解脫三昧。
而不随禅生。
是菩薩行。
什公曰。
禅。
四禅也。
定。
四空也。
解脫。
八解脫也。
三昧。
空無相無作也。
燈曰。
大小法相。
大抵相同。
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