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能歸依三寶。
又能遠離五欲。
而觀欲本。
則具足道意也。
此之道意。
猶當護之而弗失可也。
○五樂益衆生。
樂饒益衆生。
菩薩志在度人。
己有進益。
當廣己益者以益人可也。
○六樂敬養師。
樂敬養師。
師猶醫王也。
病良瘥矣。
當念報恩。
矧病小瘥。
猶不可以離醫。
故宜樂敬師也。
○七樂修六度。
樂廣行施。
樂堅持戒。
樂忍辱柔和。
樂勤集善根。
樂禅定不亂。
樂離垢明慧。
前文所示。
方是創心。
欲到彼岸。
須修六度。
○八樂廣道心。
樂廣菩提心。
前随護道意。
始萌其種。
今則令以四種弘誓演之大之。
○九樂降衆魔。
樂降伏衆魔。
樂斷諸煩惱。
魔有多種。
今一往且約因果言之。
衆魔。
煩惱所召之果也。
煩惱。
衆魔所造之因也。
蓋若無煩惱。
則無有魔故也。
○十樂淨佛國土。
樂淨佛國土。
斷惑降魔。
方出生死。
成就佛道。
必修淨佛國土之因。
○十一樂成就相好。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佛國清淨。
方是依土。
佛之正報。
備諸相好。
欲成相果。
必修相業。
○十二樂莊嚴道場。
樂莊嚴道場。
上廣菩提心。
謂之為道。
第道必有場。
成佛法身是也。
初悟清淨法身。
未有莊嚴。
當以功德萬行而莊嚴之。
○十三樂聞法不畏。
樂聞深法不畏。
深法。
即究竟成佛之法也。
此法甚深無量。
不可思議。
所謂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初心聞法鮮不生畏。
于此不畏。
是真樂法者也。
○十四樂三脫時。
樂三脫門。
不樂非時。
肇公曰。
三脫。
空無相無作也。
縛以之解。
謂以脫。
成道所由。
謂之門。
二乘入此。
不盡其極。
而中路取證。
謂之非時。
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十五樂近同學。
樂近同學。
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什公曰。
我學大乘。
彼亦如是。
是名同學。
所習不同名不同學。
處同則樂。
處異亦夷。
其心平等無增減也。
○十六樂将護親近。
樂将護惡知識。
樂親近善知識。
善者親之。
惡者惡之。
是獨行人。
非大乘心也。
雖不近惡。
猶将之護之。
使改惡而遷善。
方為菩薩乘也。
○十七樂心喜清淨。
樂心喜清淨。
具如上樂。
心則歡喜。
苟不清淨。
則喜魔入心。
○十八樂修諸道品。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是為菩薩法樂。
道之為品。
惟三十六。
而雲無量者。
該四教以言之也。
故别教稱無量四谛十二因緣六度道品者。
正以菩薩之法法門無量也。
○六魔欲女還。
于是波旬。
告諸女言。
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七諸女不從。
諸女言。
以我等與此居士。
有法樂。
我等甚樂。
不複樂五欲樂也。
諸女皆有夙根人。
一聞法樂。
即已甘之。
故不從魔複樂五欲也。
○八魔反乞之。
魔言居士。
可舍此女。
一切所有。
施于彼者。
是為菩薩。
○九居士還之。
維摩诘言。
我已舍矣。
汝便将去。
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什公曰。
居士以女還魔。
則魔願具足。
故因發願。
願令衆生得法願具足。
此是維摩願也。
肇公曰。
因事與願。
菩薩常法也。
以女還魔。
魔願具滿。
故因以生願。
願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如魔之願滿。
足也。
燈曰。
居士為魔乞女。
志存化度。
受化既訖。
則士無所需。
然而雖曰還之。
猶屬己有。
以其心同大士故也。
○十女請開示二。
初請。
于是諸女。
問維摩诘。
我等雲何止于魔宮。
肇公曰。
昔在魔宮。
以五欲為樂。
今在菩薩。
以法樂為樂。
複還魔天。
當何所業耶。
○二示三。
初譬說。
維摩诘言。
諸姊。
有法門。
名無盡燈。
汝等當學。
無盡燈者。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終不盡。
燈以破暗為義。
故曰冥者皆明。
始具一燈。
一燈相傳。
傳之不盡。
故謂之無盡燈。
此猶帶喻。
○二法合。
如是諸姊。
夫一菩薩。
開導百千衆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于其道意亦不滅盡。
随所說法。
而自增益一切善法。
是名無盡燈也。
夫一菩薩。
合譬如一燈也。
開導百千衆生。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也。
于其道意亦不滅盡等。
此之所以稱無盡燈也。
○三結歸。
汝等雖在魔宮。
以是無盡燈。
令無數天子天女。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為報佛恩。
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前之喻法。
所指猶泛。
今則結歸。
的令魔女住于魔宮。
以傳無盡之燈。
用廣菩提之心。
正以人間易化。
而魔類難馴。
于是即魔即佛令轉魔心。
是為真報佛恩饒益衆生也。
然此法門。
有橫豎二義。
一約橫明無盡燈義者。
即于當世。
彼彼相傳。
而人人互照。
猶今之設無盡燈者。
中然一燈。
而周懸十鏡。
光明形影重重互入。
一鏡之千燈。
而遍入衆鏡。
衆鏡之千燈。
而遍入一鏡。
是故稱為無盡燈也。
一約豎明無盡燈者。
乃世世相傳。
照照無盡。
猶一燈将盡而又傳照後燈。
後燈之傳照無窮。
遞遞之流行不盡。
是故名為無盡燈也。
○十一女随魔還。
爾時天女。
頭面體維摩诘足。
随魔還宮。
忽然不現。
○三結成不堪。
世尊。
維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
智慧辯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判者。
持世菩薩。
大小偏圓雖卒難律定。
若曰入定知魔而不入不知。
三藏菩薩明矣。
苟不然者。
即是初發意菩薩。
不惟不即知魔。
亦未能降魔。
亦可知也。
若大士之為魔說法。
及所樂法樂。
所傳無盡之燈。
皆魔界即佛。
一如無二如之道。
判入圓頓之教無疑。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百界千如。
心心實相。
法法真常。
即橫明無盡燈義也。
若心流注。
入于三世。
念念覺了。
心心照察。
始本相契。
明明不窮。
即明之又明無盡燈義也。
祖師雲。
刹那九世。
一念三千。
禅教之旨。
何理不臧。
此之謂也。
○四遣善德長者子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長者善德。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長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善德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四。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于父舍。
設大施會。
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
及諸外道。
貧窮下賤。
孤獨乞人。
期滿七日。
生公曰。
婆羅門法。
七日祀梵天。
行大施。
期生彼也。
言己承嫡繼業于父舍然也。
寄之可以緻明法施之大矣。
燈曰。
西天風俗。
極樂設大施會。
國君宰輔長者居士大财富者。
莫不上行下效。
亦财散則民聚之德化也。
什公曰。
乞人有三種。
一沙門。
二貴人。
三下賤。
随其所求皆名乞人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奪其事。
時維摩诘。
來入會中謂我言。
長者子。
夫大施會。
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
何用是财施會為。
什公曰。
見其布施。
不行随喜而反譏嫌者。
施有三種。
一财施。
二心施。
三法施。
以财施人。
名為财施。
慈心等心與人樂。
名為心施。
說法利人。
名為法施。
亦菩薩所行衆善。
皆為饒益衆生。
饒益衆生有二種。
一即時饒益。
二為未來饒益。
因此二者。
皆名法施。
今欲令善德行法施心施。
故去其财施也。
○二以頓奪漸二。
初問。
我言居士。
何謂法施之會。
二答二。
初總明果上頓施。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
一時供養一切衆生。
是名法施之會。
肇公曰。
夫以方會人。
不可一息期。
以财濟物。
不可一時周。
是以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時而同覆。
故能即無疆為一會。
而道無不潤。
處心懷德。
而萬物自賓。
曷為存濡沫之小惠。
舍夫江海之大益。
置一時之供養。
而設前後之俗法乎。
燈曰。
居士之言法施會者。
總明成佛果上之大施。
第以果必由因。
意令善德慕果以修因。
故以頓奪漸。
以法奪财。
以心奪迹。
若果至于佛。
則财法心三無差别。
能以一财施無量人。
一法導無量衆。
一心融無量品。
非曰奪其财施之總不行也。
○二别明由因起果三。
初問。
曰何謂也。
○二示二十二。
初起四無量心之因。
謂以菩提。
起于慈心。
以救衆生。
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
起于喜心。
以攝智慧。
行于舍心。
四無量心。
梵天及以三乘皆能有之。
然而或為梵福。
或為三種菩提。
惟佛世尊。
為于佛果菩提。
救苦衆生。
護持正法。
攝受智慧。
故能行大法施也。
○二起六波羅蜜之因。
以攝悭貪。
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
起屍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
起羼提波羅蜜。
以離身心相。
起毗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
起禅波羅蜜。
以一切智。
起般若波羅蜜。
三藏菩薩。
亦行六度。
然而施之度悭。
戒之度貪。
忍之度辱。
進之度懈。
禅之度散。
智之度癡。
為己而未為人。
度分段彼岸而未度變易彼岸。
不足以成六度法施。
故今起佛六度施。
以攝悭乃至般若。
以一切智。
斯能成大法施也。
○三起三解脫門之因。
教化衆生。
而起于空。
不舍有為法。
而起無相。
示現受生。
而起無作。
肇公曰
又能遠離五欲。
而觀欲本。
則具足道意也。
此之道意。
猶當護之而弗失可也。
○五樂益衆生。
樂饒益衆生。
菩薩志在度人。
己有進益。
當廣己益者以益人可也。
○六樂敬養師。
樂敬養師。
師猶醫王也。
病良瘥矣。
當念報恩。
矧病小瘥。
猶不可以離醫。
故宜樂敬師也。
○七樂修六度。
樂廣行施。
樂堅持戒。
樂忍辱柔和。
樂勤集善根。
樂禅定不亂。
樂離垢明慧。
前文所示。
方是創心。
欲到彼岸。
須修六度。
○八樂廣道心。
樂廣菩提心。
前随護道意。
始萌其種。
今則令以四種弘誓演之大之。
○九樂降衆魔。
樂降伏衆魔。
樂斷諸煩惱。
魔有多種。
今一往且約因果言之。
衆魔。
煩惱所召之果也。
煩惱。
衆魔所造之因也。
蓋若無煩惱。
則無有魔故也。
○十樂淨佛國土。
樂淨佛國土。
斷惑降魔。
方出生死。
成就佛道。
必修淨佛國土之因。
○十一樂成就相好。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佛國清淨。
方是依土。
佛之正報。
備諸相好。
欲成相果。
必修相業。
○十二樂莊嚴道場。
樂莊嚴道場。
上廣菩提心。
謂之為道。
第道必有場。
成佛法身是也。
初悟清淨法身。
未有莊嚴。
當以功德萬行而莊嚴之。
○十三樂聞法不畏。
樂聞深法不畏。
深法。
即究竟成佛之法也。
此法甚深無量。
不可思議。
所謂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初心聞法鮮不生畏。
于此不畏。
是真樂法者也。
○十四樂三脫時。
樂三脫門。
不樂非時。
肇公曰。
三脫。
空無相無作也。
縛以之解。
謂以脫。
成道所由。
謂之門。
二乘入此。
不盡其極。
而中路取證。
謂之非時。
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十五樂近同學。
樂近同學。
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什公曰。
我學大乘。
彼亦如是。
是名同學。
所習不同名不同學。
處同則樂。
處異亦夷。
其心平等無增減也。
○十六樂将護親近。
樂将護惡知識。
樂親近善知識。
善者親之。
惡者惡之。
是獨行人。
非大乘心也。
雖不近惡。
猶将之護之。
使改惡而遷善。
方為菩薩乘也。
○十七樂心喜清淨。
樂心喜清淨。
具如上樂。
心則歡喜。
苟不清淨。
則喜魔入心。
○十八樂修諸道品。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是為菩薩法樂。
道之為品。
惟三十六。
而雲無量者。
該四教以言之也。
故别教稱無量四谛十二因緣六度道品者。
正以菩薩之法法門無量也。
○六魔欲女還。
于是波旬。
告諸女言。
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七諸女不從。
諸女言。
以我等與此居士。
有法樂。
我等甚樂。
不複樂五欲樂也。
諸女皆有夙根人。
一聞法樂。
即已甘之。
故不從魔複樂五欲也。
○八魔反乞之。
魔言居士。
可舍此女。
一切所有。
施于彼者。
是為菩薩。
○九居士還之。
維摩诘言。
我已舍矣。
汝便将去。
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什公曰。
居士以女還魔。
則魔願具足。
故因發願。
願令衆生得法願具足。
此是維摩願也。
肇公曰。
因事與願。
菩薩常法也。
以女還魔。
魔願具滿。
故因以生願。
願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如魔之願滿。
足也。
燈曰。
居士為魔乞女。
志存化度。
受化既訖。
則士無所需。
然而雖曰還之。
猶屬己有。
以其心同大士故也。
○十女請開示二。
初請。
于是諸女。
問維摩诘。
我等雲何止于魔宮。
肇公曰。
昔在魔宮。
以五欲為樂。
今在菩薩。
以法樂為樂。
複還魔天。
當何所業耶。
○二示三。
初譬說。
維摩诘言。
諸姊。
有法門。
名無盡燈。
汝等當學。
無盡燈者。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終不盡。
燈以破暗為義。
故曰冥者皆明。
始具一燈。
一燈相傳。
傳之不盡。
故謂之無盡燈。
此猶帶喻。
○二法合。
如是諸姊。
夫一菩薩。
開導百千衆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于其道意亦不滅盡。
随所說法。
而自增益一切善法。
是名無盡燈也。
夫一菩薩。
合譬如一燈也。
開導百千衆生。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也。
于其道意亦不滅盡等。
此之所以稱無盡燈也。
○三結歸。
汝等雖在魔宮。
以是無盡燈。
令無數天子天女。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為報佛恩。
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前之喻法。
所指猶泛。
今則結歸。
的令魔女住于魔宮。
以傳無盡之燈。
用廣菩提之心。
正以人間易化。
而魔類難馴。
于是即魔即佛令轉魔心。
是為真報佛恩饒益衆生也。
然此法門。
有橫豎二義。
一約橫明無盡燈義者。
即于當世。
彼彼相傳。
而人人互照。
猶今之設無盡燈者。
中然一燈。
而周懸十鏡。
光明形影重重互入。
一鏡之千燈。
而遍入衆鏡。
衆鏡之千燈。
而遍入一鏡。
是故稱為無盡燈也。
一約豎明無盡燈者。
乃世世相傳。
照照無盡。
猶一燈将盡而又傳照後燈。
後燈之傳照無窮。
遞遞之流行不盡。
是故名為無盡燈也。
○十一女随魔還。
爾時天女。
頭面體維摩诘足。
随魔還宮。
忽然不現。
○三結成不堪。
世尊。
維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
智慧辯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判者。
持世菩薩。
大小偏圓雖卒難律定。
若曰入定知魔而不入不知。
三藏菩薩明矣。
苟不然者。
即是初發意菩薩。
不惟不即知魔。
亦未能降魔。
亦可知也。
若大士之為魔說法。
及所樂法樂。
所傳無盡之燈。
皆魔界即佛。
一如無二如之道。
判入圓頓之教無疑。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百界千如。
心心實相。
法法真常。
即橫明無盡燈義也。
若心流注。
入于三世。
念念覺了。
心心照察。
始本相契。
明明不窮。
即明之又明無盡燈義也。
祖師雲。
刹那九世。
一念三千。
禅教之旨。
何理不臧。
此之謂也。
○四遣善德長者子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長者善德。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長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善德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四。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于父舍。
設大施會。
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
及諸外道。
貧窮下賤。
孤獨乞人。
期滿七日。
生公曰。
婆羅門法。
七日祀梵天。
行大施。
期生彼也。
言己承嫡繼業于父舍然也。
寄之可以緻明法施之大矣。
燈曰。
西天風俗。
極樂設大施會。
國君宰輔長者居士大财富者。
莫不上行下效。
亦财散則民聚之德化也。
什公曰。
乞人有三種。
一沙門。
二貴人。
三下賤。
随其所求皆名乞人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奪其事。
時維摩诘。
來入會中謂我言。
長者子。
夫大施會。
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
何用是财施會為。
什公曰。
見其布施。
不行随喜而反譏嫌者。
施有三種。
一财施。
二心施。
三法施。
以财施人。
名為财施。
慈心等心與人樂。
名為心施。
說法利人。
名為法施。
亦菩薩所行衆善。
皆為饒益衆生。
饒益衆生有二種。
一即時饒益。
二為未來饒益。
因此二者。
皆名法施。
今欲令善德行法施心施。
故去其财施也。
○二以頓奪漸二。
初問。
我言居士。
何謂法施之會。
二答二。
初總明果上頓施。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
一時供養一切衆生。
是名法施之會。
肇公曰。
夫以方會人。
不可一息期。
以财濟物。
不可一時周。
是以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時而同覆。
故能即無疆為一會。
而道無不潤。
處心懷德。
而萬物自賓。
曷為存濡沫之小惠。
舍夫江海之大益。
置一時之供養。
而設前後之俗法乎。
燈曰。
居士之言法施會者。
總明成佛果上之大施。
第以果必由因。
意令善德慕果以修因。
故以頓奪漸。
以法奪财。
以心奪迹。
若果至于佛。
則财法心三無差别。
能以一财施無量人。
一法導無量衆。
一心融無量品。
非曰奪其财施之總不行也。
○二别明由因起果三。
初問。
曰何謂也。
○二示二十二。
初起四無量心之因。
謂以菩提。
起于慈心。
以救衆生。
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
起于喜心。
以攝智慧。
行于舍心。
四無量心。
梵天及以三乘皆能有之。
然而或為梵福。
或為三種菩提。
惟佛世尊。
為于佛果菩提。
救苦衆生。
護持正法。
攝受智慧。
故能行大法施也。
○二起六波羅蜜之因。
以攝悭貪。
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
起屍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
起羼提波羅蜜。
以離身心相。
起毗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
起禅波羅蜜。
以一切智。
起般若波羅蜜。
三藏菩薩。
亦行六度。
然而施之度悭。
戒之度貪。
忍之度辱。
進之度懈。
禅之度散。
智之度癡。
為己而未為人。
度分段彼岸而未度變易彼岸。
不足以成六度法施。
故今起佛六度施。
以攝悭乃至般若。
以一切智。
斯能成大法施也。
○三起三解脫門之因。
教化衆生。
而起于空。
不舍有為法。
而起無相。
示現受生。
而起無作。
肇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