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六

關燈
以财施。

    上人以法施。

    二愛語。

    愛語複有二種。

    于下人則以軟言将悅。

    于上人則以法語慰喻。

    皆以愛心作愛語也。

    三利語。

    利語亦有二種。

    下人則為設方便令得俗利。

    上人則為作方便令得法利。

    四同事。

    同事亦有二種。

    同惡人。

    則誘以善法。

    同善人。

    則令增善根。

    随類而入。

    事與彼同。

    故名同事也。

     ○六以正修二法示。

     多聞是道場。

    如聞行故。

     聞而不行。

    猶如算沙自困。

    不聞而行。

    猶如盲人徒步。

    多聞實智慧。

    是所說應受。

    是故多聞名為道場。

     伏心是道場。

    正觀諸法故。

     多聞如行。

    雖是道場。

    然而行必觀行成就。

    能伏煩惱。

    伏而後斷。

    乃能入于道場。

    始以制心一處而伏。

    後能五住圓伏為伏。

    乃圓人登道場之正行也。

     ○七以助道法品示。

     三十七品是道場。

    舍有為法故。

     修四念處。

    能舍有為常樂我淨故。

    修四正勤。

    能舍有為中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故。

    乃至修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能舍世間有為功用。

    得入道故。

     ○八以四谛聖行示。

     谛是道場。

    不诳世間故。

     谛是審實法。

    故不诳世間。

    然有四谛。

    苦集滅道是也。

    三谛真俗中是也。

    二谛真俗是也。

    一谛一實谛是也。

    無谛無有如上諸谛之相是也。

    秪論四谛。

    苦谛決定是苦。

    不可合樂等。

    何況後諸谛乎。

    若對下文緣起。

    是則此中之意正明四谛。

     ○九以因緣聖行示。

     緣起是道場。

    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十二因緣。

    三世輪轉。

    若連環之無端。

    故無有盡。

    又十二緣起。

    不出三道。

    然而苦道即法身。

    惑道即般若。

    業道即解脫。

    緣起微妙。

    曷有盡哉。

     ○十以煩惱示。

     諸煩惱是道場。

    知如實故。

     知煩惱如實際者。

    以其即菩提故也。

     ○十一以衆生示。

     衆生是道場。

    知無我故。

     金剛雲。

    衆生衆生者即非衆生。

    是名衆生。

    了衆生空。

    即是道場。

    又假五衆和合而生。

    故名衆生。

    一一各歸本法。

    則本無我之可得。

     ○十二以一切法示。

     一切法是道場。

    知諸法空故。

     衆生執諸法有。

    煩惱之所由生。

    菩薩達諸法空。

    道場之所以立。

    因倒因起。

    豈有他法哉。

     ○十三以降魔示。

     降魔是道場。

    不傾動故。

     菩薩了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不為魔法之所傾動。

    即是降魔。

     ○十四以三界示。

     三界是道場。

    無所趣故。

     衆生有六趣。

    三趣于善。

    三趣于惡。

    故有三界升沉。

    菩薩上不趣善。

    下不趣惡。

    了達三界猶若空華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故即三界以為道場。

     ○十五以說法示。

     師子吼是道場。

    無所畏故。

     菩薩以所行如所說。

    說圓頓教。

    所謂以一音而演說。

    得解随機。

    故無所畏。

     ○十六以果行示。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

    無諸過故。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

    皆菩薩萬行功德。

    功故有力。

    能滅惡。

    德故有用。

    能生善。

    故無諸過。

     ○十七以三明示。

     三明是道場。

    無餘礙故。

     肇公曰。

    此即是佛所得也。

    總名為佛。

    佛即道也。

    上以菩薩行為場。

    今果中以佛為道。

    衆事為場也。

    降魔兵而不為所動。

    遊三界而不随其趣。

    演無畏法音而無難。

    具佛三十二業而無一缺。

    三明通達而無礙。

    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十八以一念知一切法示。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

     道場因行既備。

    則成佛坐道場時。

    究盡諸法實相。

    十界依正二報。

    聖凡性相本末。

    全是佛心。

    一念而知。

    自非侈語。

     ○二結成。

     如是善男子。

    菩薩若應諸波羅蜜。

    教化衆生。

    諸有所作。

    舉足下足。

    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結上所說。

    一切因果之法。

    無非菩薩尋常之所建立。

    是則舉足下足。

    作作語默。

    無非道場。

    因圓佛果也。

     ○三聞法獲益。

     說是法時。

    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若彼岸六行等。

    四教皆得言之。

    至于發覺四心。

    必大乘門中之事。

    若論心之曲直。

    則界内以藏人為曲。

    通人為直。

    界外則以别人為曲。

    圓人為直。

    若傳傳論曲直。

    則通人猶曲。

    别人為直。

    别人猶曲。

    惟一圓人方名為極直也。

     觀解者。

    妙觀中道。

    契合真如。

    即是直心。

    妙觀真空。

    即是深心。

    樂習一切諸善行。

    妙觀妙假。

    即是發行能辦事。

    觀此心故。

    發四弘誓。

    自利利人。

    即菩薩心無有錯謬。

    餘十七科。

    準觀可知。

     ○三遣持世菩薩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持世菩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菩薩之名。

    七衆之通稱也。

    若未受菩薩戒。

    則仍存本名。

    既受戒已。

    則皆可稱為菩薩。

    今持世乃出家之菩薩也。

    故下文雲。

    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

     ○二持世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持世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六。

    初魔來禮敬。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住于靜室。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

    狀如帝釋。

    鼓樂弦歌。

    來詣我所。

    與其眷屬。

    稽首我足。

    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二持世錯謂。

     我意謂是帝釋。

     什公曰。

    波旬。

    秦言殺者。

    常欲斷人慧命。

    故名殺者。

    亦名惡中惡。

    惡有三種。

    一曰惡。

    二曰大惡。

    三曰惡中惡。

    若以惡加已。

    還以惡報。

    是名為惡。

    若人不侵己。

    無故加惡。

    是名大惡。

    若人來供養恭敬。

    不念報恩而反害之。

    是名惡中惡。

    惡中惡魔王最甚也。

    諸佛嘗欲令諸衆生安隐。

    而反壞亂。

    故言甚也。

     肇公曰。

    魔以持世宴靜。

    欲亂其心。

    若現本形。

    恐不與言。

    故變為釋相。

    時持世不以通觀。

    故謂是帝釋也。

     ○三誡弗自恣。

     而語之言。

    善來憍屍迦。

    雖福應有。

    不當自恣。

     什公曰。

    憍屍。

    姓也。

    字摩伽陀。

     生公曰。

    以供養而來。

    故善之也。

    從女弦歌。

    是自恣法也。

    福有而自恣者。

    複為罪之根也。

     ○四為其說法。

     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

    于身命财而修堅法。

     生公曰。

    五欲者。

    五情所欲也。

    夫用為自恣。

    寶之必深。

    若覺其無常。

    然後能以之求善本也。

     肇公曰。

    堅法。

    三堅法也。

    身命财寶也。

    若忘身命。

    棄财寶。

    去封累。

    而修道者。

    必獲無極之身。

    無窮之命。

    無盡之财也。

    此三天地焚而不燒。

    劫數終而不盡。

    故名堅法。

    以天帝樂着五欲不慮無常。

    故勸修堅法也。

     ○五魔以女施。

     即語我言。

    正士。

    受是萬二千天女。

    可備掃灑。

     生公曰。

    因其說法。

    故可詭以從善。

    實欲以女亂之。

     ○六持世弗受。

     我言憍屍迦。

    無以此非法之物。

    要我沙門釋子。

    此非我宜。

     魔以曲來。

    此以直往。

    雖持世守法以正。

    不知魔之矯作僞而非真。

    固當鑒其施之不真以驗人之邪正。

    直以正斥。

    焉用言誡。

    自非大士明鏡。

    而持世鮮不為之娆固也。

     ○二叙其折辭十一。

    初示悟持世。

     所言未訖。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

    非帝釋也。

    是為魔來娆固汝耳。

     ○二降伏波旬。

     即語魔言。

    是諸女等。

    可以與我。

    如我應受。

     肇公曰。

    以持世未覺。

    故發其狀也。

    将化其女。

    故現從其索。

    我為白衣。

    應受如此。

    曷為以與沙門釋子乎。

     ○三魔王驚懼。

     魔驚即懼。

    念維摩诘将無惱我。

    欲隐形去。

    而不能隐。

    盡其神力。

    亦不得去。

     ○四諸天勸與。

     即聞空中聲曰。

    波旬。

    以女與之。

    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俯仰而與。

     ○五為女說法四。

    初令發道意。

     爾時維摩诘。

    語諸女言。

    魔以汝等與我。

    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随所應而為說法。

    令發道意。

     肇公曰。

    在魔故從欲教。

    在我宜從道教也。

     生公曰。

    既以與我。

    便屬于我。

    不得不從我教也。

     ○二令樂法樂。

     複言汝等已發道意。

    有法樂可以自娛。

    不應複樂五欲樂也。

     什公曰。

    夫魚之為性。

    唯木是依。

    女人之性。

    唯樂是欲。

    初發道意。

    自厲修善。

    未能樂也。

    積德既淳。

    則欣樂彌深。

    經難不變。

    履苦愈笃。

    内心實愛。

    外無餘歡。

    令其以此自娛。

    則厭天樂。

    自此以下。

    列萬法者。

    旨取法中之樂。

    不取法也。

     ○三女問法樂。

     天女即問。

    何謂法樂。

     ○四大士為說十八。

    初樂三寶。

     答言樂常信佛。

    樂欲聽法。

    樂供養衆。

     入道以歸依别相三寶。

    及住持三寶為之始。

    否則命無所歸。

    而心無所依。

    以歸依一體三寶為之主。

    否則本覺無所顯。

    而始覺無所歸。

    二不和合。

    則大道無所成。

    是故歸依三寶。

    為法樂之大本也。

     ○二樂離五欲。

     樂離五欲。

     魔女所樂在于五欲。

    不離五欲。

    何以離魔。

     ○三樂離欲本。

     樂觀五陰如怨賊。

    樂觀四大如毒蛇。

    樂觀内入如空聚。

     欲為寶身。

    而樂不知五陰如怨賊。

    四大如毒蛇。

    六入如空聚。

    此身不實既如此。

    如怨如毒又如彼。

    苟能深觀。

    欲自離。

    而魔自遠也。

     ○四樂護道意。

     樂随護道意。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