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說出家功德之利。
○三示無利無德。
所以者何。
無利無功德。
是為出家。
肇公曰。
夫出家之意。
妙存無為。
無為之道。
豈容有功德利乎。
○三結有利有為。
有為法者。
可說有利有功德。
○二示有無為之利二。
初總示無為無有相之利。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無為法中。
無利無功德。
肇公曰。
夫有無為之果。
必有無為之因。
果因同相。
自然之道也。
出家者為無為。
即無為之因也。
無為。
無利無功德。
當知出家亦然矣。
○二别示無為有無相之利二。
初先示無為之體。
羅睺羅。
夫出家者。
無彼無此。
亦無中間。
肇公曰。
僞出家者。
惡此生死。
尊彼涅槃。
故有中間三處之異。
真出家者。
遣萬累。
亡彼此。
豈有是非三處之殊哉。
○二複示無為之用九。
初示所破所證。
離六十二見。
處于涅槃。
有為有利。
皆屬于邪見。
無為無利。
乃處于涅槃。
○二示智聖受行。
智者所受。
聖所行處。
有為有利。
乃愚凡之行。
無為無利。
是聖智受行。
○三示所降所度。
降伏衆魔。
度五道。
出家比丘。
名含三義。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士。
魔樂生死。
其既出家。
複化餘人。
俱離三界。
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
翻被五縛。
因既怖魔。
果必降伏。
降魔怨已說法度生。
是出家之能事也。
餘如前說。
○四示所淨所得。
淨五眼。
得五力。
立五根。
二乘但得慧眼。
菩薩乃得法眼。
惟佛世尊方具佛眼。
是則直至成佛。
方名真出家也。
信進念定慧。
既名為根。
複名為力。
入道根深而後有力故也。
今雲淨五眼已。
後言根力。
是則根力可約六即而判。
今是究竟即也。
○五示不惱離惡。
不惱于彼。
離衆雜惡。
居家自樹。
各立封疆。
彼此相侵。
故有惱亂。
出家閑曠。
猶若虛空。
返照心源。
根境無犯。
故能不惱于彼。
即一切雜惡。
亦皆遠離。
○六示摧伏超越。
摧諸外道。
超越假名。
肇公曰。
日月不期去闇。
而闇自除。
出家不期摧外。
而外自消。
什公曰。
緣會無實。
但假名耳。
若得其真。
即于假不迷。
故名超越。
○七示所出所無。
出淤泥。
無系着。
無我所。
無所受。
無擾亂。
出愛見之淤泥。
無三界之系着。
既無能受之妄我。
故無所受之諸受。
若能如是。
複何擾亂者哉。
○八示内懷外護。
内懷喜。
護彼意。
肇公曰夫擾亂出于多求。
憂苦生于不足。
出家寡欲。
擾亂斯無。
道法内充。
故懷喜有餘。
護彼意者。
什公所謂能獎順衆生。
不乖逆其心也。
○九示所随所離。
随禅定。
離衆過。
一切衆過。
莫不皆因散亂而生。
能随禅定。
則心不散亂。
不散亂。
則一切衆過自遠離矣。
○三結成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
是真出家。
○四勸諸長者子出家三。
初大士以佛世難值勸。
于是維摩诘。
語諸長者子。
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
佛世難值。
○二長者子以父母不聽辭。
諸長者子言。
居士。
我聞佛言。
父母不聽。
不得出家。
○三大士以發心即出家勸。
維摩诘言。
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是出家。
是即具足。
夫所出之家有三。
而所貴乎道者亦三。
一家也。
二境也。
三心也。
雖出父母妻子之家。
而未出六塵之家。
非真出家也。
雖出六塵之家。
未出心識之家。
非真出家也。
必三者俱出。
方真出家矣。
夫身雖出家。
而心未出家。
非真出家也。
心雖出家。
而身未出家。
亦非真出家也。
必身之與心。
兩者俱出。
真出家矣。
此約中下之根而言之也。
若上根之士。
身雖處俗。
而心恒出家。
即大士所示發無上道心是真出家。
此則空有俱出。
中道亦忘。
無徒切發心之名。
而無出塵之行。
庶不負大士之聖言也。
○三聞法獲益。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大士所示出家。
無有為之利。
有無為之功。
四教皆得言之。
惟觀其進解之何如爾。
夫有為者有也。
無為者空也。
藏通三乘。
皆能出有相之家。
以入無相之家。
雖名出家。
非真出家也。
别教菩薩。
雖能出空有之家。
以入中道之家。
非真出家也。
必圓頓菩薩。
二邊之家既出。
即中道之家亦空。
是真出家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空。
即出有相之家。
觀一念心假。
即出無相之家。
觀一念心中雙遮二邊。
即出二邊之家。
雙照空有。
即出中道之家。
如是觀心。
是真出家也。
○十遣阿難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阿難。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什公曰。
梵雲阿難。
秦言歡喜。
弟子中總持第一。
問曰。
阿難持佛法藏。
即其所聞。
足知無病。
雲何不達。
答曰。
真實及方便。
悉是佛語故。
二說皆信。
又雲。
阿難亦共為方便。
○二釋其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
世尊身小有疾。
當用牛乳。
我即持缽。
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阿難。
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
居士。
世尊身小有疾。
當用牛乳。
故來至此。
生公曰。
晨非乞食時。
必有所以。
是故問之。
○二叙其折辭三。
初大士誨敕五。
初誨如來無病。
維摩诘言。
止止阿難。
莫作是言。
如來身者。
金剛之體。
諸惡已斷。
衆善普會。
當有何疾。
當有何惱。
什公曰。
小乘人。
骨金剛。
肉非金剛也。
大乘中。
内外金剛。
一切實滿。
有大勢力。
無病處故。
燈曰。
如來與菩薩。
及二乘力士。
體雖不同。
皆名金剛。
以其至堅固故也。
凡人死後。
肉爛骨存。
悉皆散脫。
惟金剛身。
乃瑣子骨。
鈎鎖連環。
提如練鎖。
終無散脫。
○二誨默往弗謗。
默往阿難。
勿謗如來。
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無令大威德諸天。
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
得聞斯語。
○三誨以劣況勝。
阿難。
轉輪聖王。
以少福故。
尚得無病。
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什公曰。
有阿羅漢。
名薄拘羅。
往昔為賣藥師。
語夏安居僧言。
若有須藥。
就我取之。
衆竟無所須。
唯一比丘小病。
受一诃梨勒果。
因是九十劫。
生人天中。
受無量快樂。
但聞病名。
而身無微患。
于此生年已九十。
亦未曾有病。
況佛積善無量。
病何由生。
○四誨行矣遮謗。
行矣阿難。
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道梵志。
若聞此語當作是念。
何名為師。
自疾不能救。
而能救諸疾人。
可密速去。
勿使人聞。
○五誨佛身超勝。
當知阿難。
諸如來身。
即是法身。
非思欲身。
佛為世尊。
過于三界。
佛身無漏。
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如此之身。
當有何疾。
有二種三界。
一界内三界。
是中衆生。
不能免分段之疾。
一界外三界。
是中衆生。
不能免變易之疾。
如是三界。
佛皆過之。
尚無變易之疾。
豈有分段之疾。
漏與無漏。
準說可知。
是則佛身者無為之身。
豈堕世間分段壽量之數。
而雲身有疾乎。
○二尊者愧誤二。
初尊者懷慚。
時我世尊。
實懷慚愧。
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二空聲告谕。
即聞空中聲曰。
阿難。
如居士言。
但為佛出五濁惡世。
現行斯法。
度脫衆生。
行矣阿難。
取乳勿慚。
吳門大祐禅師雲。
五濁者。
楞嚴雲。
譬如清水投之沙土。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淚然渾濁。
由此五濁。
理水亡清。
而有五種濁名。
一劫濁者。
梵語劫波。
此雲時分。
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
即入劫濁。
四濁增劇。
聚在此時。
瞋恚增劇。
刀兵起。
貪欲增劇。
饑馑起。
愚癡增劇。
疾疫起。
三災大起。
故煩惱倍隆。
諸見轉熾。
衆濁交湊。
如水奔昏。
二見濁者。
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五利使。
乃至六十二見等也。
三煩惱濁者。
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乃至百八煩惱等是也。
四衆生濁者。
攬五陰見慢果報。
立此假名。
五命濁者。
刹那生滅。
摧年促壽也。
詳釋于圓中鈔。
須者往檢。
果報因緣經雲。
如來無疾。
為化婆羅門。
自恃智慧。
廣求邪道。
悭貪嫉妒。
驕慢佛乘。
于是如來善巧方便。
假名有疾。
權現三聖誘婆羅門。
先令菩薩向婆羅門家化一乳牛。
腹産二子。
心性狼??。
好傷人命。
佛遣阿難。
而往乞乳。
婆羅門未谙佛意。
見阿難來。
嗔心頓起。
便語妻言。
我今正欲令牛踐害阿難。
故言尊者尊者。
可往牛所。
任意自覓。
牛見阿難。
蹲踞告言。
尊者。
佛欲我乳。
可當??左乳留右乳。
??右乳留左乳。
何以故。
我有二子。
以我乳為命爾。
牛二子亦複蹲踞。
啟告尊者。
我今甘當受彼水草。
此我母乳。
盡當奉佛。
婆羅門見牛如是。
深生敬仰。
歎未曾有。
即将種種妙寶。
及諸眷屬。
持往佛所。
散華供養。
求佛悔過。
佛與說法。
證無生忍。
此佛化婆羅門之本意也。
約教釋者。
論四教果頭之佛。
約法華跨節而言。
同是一佛。
所有法報之身。
皆無有病。
今但論所垂之應。
說有病無病爾。
藏教果頭。
既是劣應。
示王宮生雙林滅度。
生滅之身。
安得無病。
即今文諸天所告是也。
若通教人所見之身。
是為合身。
所垂之應。
如水之波。
已不言病。
況别圓法報。
而言有病哉。
蓋所垂之應。
即體即用故也。
觀解者。
空假二觀。
未即中道。
可言有病。
中道妙觀。
雙遮雙照。
何病之有。
然即空假而中道。
病即無病。
即中道而空假。
不妨示現而有病也。
○三結其慧辨。
世尊。
維摩诘智慧辨才。
為若此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二略叙五百。
如是五百大弟子。
各各向佛。
說其本緣。
稱述維摩诘所言。
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佛大弟子。
有千二百五十人。
示現受折。
當不啻此。
今舉弟子中上。
上首既折。
餘人可知。
蓋舍利弗智慧第一。
乃至阿難多聞第一。
此十人夙昔之所長也。
維摩彈折。
則多舍其所長。
而攻其所短。
故舍利弗以宴坐彈。
目連富那迦旃延三人。
以說法彈。
迦葉須菩提。
以乞食彈。
那律以天眼彈。
優波離以持律彈。
羅雲以出家彈。
阿難以乞乳彈。
夫舍所長。
則已失其故。
攻所短。
則易奪其新。
即以小而攻小。
尚措口之不暇。
矧以大攻小。
以頓攻漸。
以圓攻偏。
能當其鋒。
故諸弟子。
一遭其折。
鮮能置喙矣。
雖然其中所為。
又有深故焉。
正以諸大弟子。
心耽小行。
當聲聞像。
以出家行為第一。
持律行為第二。
乞士行為第三。
宴坐行為第四。
侍師行為第五。
說法行為第六。
此之六行。
方是修因獲阿羅漢果。
感報六通。
乃為之果。
經舉十人。
合為七事。
則涅槃之聖行全。
弟子事師之道立。
彈之斥之開之示之。
俾回小以向大。
獲生酥益。
成法華開會之方便。
經之深故。
其在是乎。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三示無利無德。
所以者何。
無利無功德。
是為出家。
肇公曰。
夫出家之意。
妙存無為。
無為之道。
豈容有功德利乎。
○三結有利有為。
有為法者。
可說有利有功德。
○二示有無為之利二。
初總示無為無有相之利。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無為法中。
無利無功德。
肇公曰。
夫有無為之果。
必有無為之因。
果因同相。
自然之道也。
出家者為無為。
即無為之因也。
無為。
無利無功德。
當知出家亦然矣。
○二别示無為有無相之利二。
初先示無為之體。
羅睺羅。
夫出家者。
無彼無此。
亦無中間。
肇公曰。
僞出家者。
惡此生死。
尊彼涅槃。
故有中間三處之異。
真出家者。
遣萬累。
亡彼此。
豈有是非三處之殊哉。
○二複示無為之用九。
初示所破所證。
離六十二見。
處于涅槃。
有為有利。
皆屬于邪見。
無為無利。
乃處于涅槃。
○二示智聖受行。
智者所受。
聖所行處。
有為有利。
乃愚凡之行。
無為無利。
是聖智受行。
○三示所降所度。
降伏衆魔。
度五道。
出家比丘。
名含三義。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士。
魔樂生死。
其既出家。
複化餘人。
俱離三界。
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
翻被五縛。
因既怖魔。
果必降伏。
降魔怨已說法度生。
是出家之能事也。
餘如前說。
○四示所淨所得。
淨五眼。
得五力。
立五根。
二乘但得慧眼。
菩薩乃得法眼。
惟佛世尊方具佛眼。
是則直至成佛。
方名真出家也。
信進念定慧。
既名為根。
複名為力。
入道根深而後有力故也。
今雲淨五眼已。
後言根力。
是則根力可約六即而判。
今是究竟即也。
○五示不惱離惡。
不惱于彼。
離衆雜惡。
居家自樹。
各立封疆。
彼此相侵。
故有惱亂。
出家閑曠。
猶若虛空。
返照心源。
根境無犯。
故能不惱于彼。
即一切雜惡。
亦皆遠離。
○六示摧伏超越。
摧諸外道。
超越假名。
肇公曰。
日月不期去闇。
而闇自除。
出家不期摧外。
而外自消。
什公曰。
緣會無實。
但假名耳。
若得其真。
即于假不迷。
故名超越。
○七示所出所無。
出淤泥。
無系着。
無我所。
無所受。
無擾亂。
出愛見之淤泥。
無三界之系着。
既無能受之妄我。
故無所受之諸受。
若能如是。
複何擾亂者哉。
○八示内懷外護。
内懷喜。
護彼意。
肇公曰夫擾亂出于多求。
憂苦生于不足。
出家寡欲。
擾亂斯無。
道法内充。
故懷喜有餘。
護彼意者。
什公所謂能獎順衆生。
不乖逆其心也。
○九示所随所離。
随禅定。
離衆過。
一切衆過。
莫不皆因散亂而生。
能随禅定。
則心不散亂。
不散亂。
則一切衆過自遠離矣。
○三結成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
是真出家。
○四勸諸長者子出家三。
初大士以佛世難值勸。
于是維摩诘。
語諸長者子。
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
佛世難值。
○二長者子以父母不聽辭。
諸長者子言。
居士。
我聞佛言。
父母不聽。
不得出家。
○三大士以發心即出家勸。
維摩诘言。
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是出家。
是即具足。
夫所出之家有三。
而所貴乎道者亦三。
一家也。
二境也。
三心也。
雖出父母妻子之家。
而未出六塵之家。
非真出家也。
雖出六塵之家。
未出心識之家。
非真出家也。
必三者俱出。
方真出家矣。
夫身雖出家。
而心未出家。
非真出家也。
心雖出家。
而身未出家。
亦非真出家也。
必身之與心。
兩者俱出。
真出家矣。
此約中下之根而言之也。
若上根之士。
身雖處俗。
而心恒出家。
即大士所示發無上道心是真出家。
此則空有俱出。
中道亦忘。
無徒切發心之名。
而無出塵之行。
庶不負大士之聖言也。
○三聞法獲益。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大士所示出家。
無有為之利。
有無為之功。
四教皆得言之。
惟觀其進解之何如爾。
夫有為者有也。
無為者空也。
藏通三乘。
皆能出有相之家。
以入無相之家。
雖名出家。
非真出家也。
别教菩薩。
雖能出空有之家。
以入中道之家。
非真出家也。
必圓頓菩薩。
二邊之家既出。
即中道之家亦空。
是真出家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空。
即出有相之家。
觀一念心假。
即出無相之家。
觀一念心中雙遮二邊。
即出二邊之家。
雙照空有。
即出中道之家。
如是觀心。
是真出家也。
○十遣阿難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阿難。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什公曰。
梵雲阿難。
秦言歡喜。
弟子中總持第一。
問曰。
阿難持佛法藏。
即其所聞。
足知無病。
雲何不達。
答曰。
真實及方便。
悉是佛語故。
二說皆信。
又雲。
阿難亦共為方便。
○二釋其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
世尊身小有疾。
當用牛乳。
我即持缽。
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阿難。
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
居士。
世尊身小有疾。
當用牛乳。
故來至此。
生公曰。
晨非乞食時。
必有所以。
是故問之。
○二叙其折辭三。
初大士誨敕五。
初誨如來無病。
維摩诘言。
止止阿難。
莫作是言。
如來身者。
金剛之體。
諸惡已斷。
衆善普會。
當有何疾。
當有何惱。
什公曰。
小乘人。
骨金剛。
肉非金剛也。
大乘中。
内外金剛。
一切實滿。
有大勢力。
無病處故。
燈曰。
如來與菩薩。
及二乘力士。
體雖不同。
皆名金剛。
以其至堅固故也。
凡人死後。
肉爛骨存。
悉皆散脫。
惟金剛身。
乃瑣子骨。
鈎鎖連環。
提如練鎖。
終無散脫。
○二誨默往弗謗。
默往阿難。
勿謗如來。
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無令大威德諸天。
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
得聞斯語。
○三誨以劣況勝。
阿難。
轉輪聖王。
以少福故。
尚得無病。
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什公曰。
有阿羅漢。
名薄拘羅。
往昔為賣藥師。
語夏安居僧言。
若有須藥。
就我取之。
衆竟無所須。
唯一比丘小病。
受一诃梨勒果。
因是九十劫。
生人天中。
受無量快樂。
但聞病名。
而身無微患。
于此生年已九十。
亦未曾有病。
況佛積善無量。
病何由生。
○四誨行矣遮謗。
行矣阿難。
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道梵志。
若聞此語當作是念。
何名為師。
自疾不能救。
而能救諸疾人。
可密速去。
勿使人聞。
○五誨佛身超勝。
當知阿難。
諸如來身。
即是法身。
非思欲身。
佛為世尊。
過于三界。
佛身無漏。
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如此之身。
當有何疾。
有二種三界。
一界内三界。
是中衆生。
不能免分段之疾。
一界外三界。
是中衆生。
不能免變易之疾。
如是三界。
佛皆過之。
尚無變易之疾。
豈有分段之疾。
漏與無漏。
準說可知。
是則佛身者無為之身。
豈堕世間分段壽量之數。
而雲身有疾乎。
○二尊者愧誤二。
初尊者懷慚。
時我世尊。
實懷慚愧。
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二空聲告谕。
即聞空中聲曰。
阿難。
如居士言。
但為佛出五濁惡世。
現行斯法。
度脫衆生。
行矣阿難。
取乳勿慚。
吳門大祐禅師雲。
五濁者。
楞嚴雲。
譬如清水投之沙土。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淚然渾濁。
由此五濁。
理水亡清。
而有五種濁名。
一劫濁者。
梵語劫波。
此雲時分。
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
即入劫濁。
四濁增劇。
聚在此時。
瞋恚增劇。
刀兵起。
貪欲增劇。
饑馑起。
愚癡增劇。
疾疫起。
三災大起。
故煩惱倍隆。
諸見轉熾。
衆濁交湊。
如水奔昏。
二見濁者。
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五利使。
乃至六十二見等也。
三煩惱濁者。
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乃至百八煩惱等是也。
四衆生濁者。
攬五陰見慢果報。
立此假名。
五命濁者。
刹那生滅。
摧年促壽也。
詳釋于圓中鈔。
須者往檢。
果報因緣經雲。
如來無疾。
為化婆羅門。
自恃智慧。
廣求邪道。
悭貪嫉妒。
驕慢佛乘。
于是如來善巧方便。
假名有疾。
權現三聖誘婆羅門。
先令菩薩向婆羅門家化一乳牛。
腹産二子。
心性狼??。
好傷人命。
佛遣阿難。
而往乞乳。
婆羅門未谙佛意。
見阿難來。
嗔心頓起。
便語妻言。
我今正欲令牛踐害阿難。
故言尊者尊者。
可往牛所。
任意自覓。
牛見阿難。
蹲踞告言。
尊者。
佛欲我乳。
可當??左乳留右乳。
??右乳留左乳。
何以故。
我有二子。
以我乳為命爾。
牛二子亦複蹲踞。
啟告尊者。
我今甘當受彼水草。
此我母乳。
盡當奉佛。
婆羅門見牛如是。
深生敬仰。
歎未曾有。
即将種種妙寶。
及諸眷屬。
持往佛所。
散華供養。
求佛悔過。
佛與說法。
證無生忍。
此佛化婆羅門之本意也。
約教釋者。
論四教果頭之佛。
約法華跨節而言。
同是一佛。
所有法報之身。
皆無有病。
今但論所垂之應。
說有病無病爾。
藏教果頭。
既是劣應。
示王宮生雙林滅度。
生滅之身。
安得無病。
即今文諸天所告是也。
若通教人所見之身。
是為合身。
所垂之應。
如水之波。
已不言病。
況别圓法報。
而言有病哉。
蓋所垂之應。
即體即用故也。
觀解者。
空假二觀。
未即中道。
可言有病。
中道妙觀。
雙遮雙照。
何病之有。
然即空假而中道。
病即無病。
即中道而空假。
不妨示現而有病也。
○三結其慧辨。
世尊。
維摩诘智慧辨才。
為若此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二略叙五百。
如是五百大弟子。
各各向佛。
說其本緣。
稱述維摩诘所言。
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佛大弟子。
有千二百五十人。
示現受折。
當不啻此。
今舉弟子中上。
上首既折。
餘人可知。
蓋舍利弗智慧第一。
乃至阿難多聞第一。
此十人夙昔之所長也。
維摩彈折。
則多舍其所長。
而攻其所短。
故舍利弗以宴坐彈。
目連富那迦旃延三人。
以說法彈。
迦葉須菩提。
以乞食彈。
那律以天眼彈。
優波離以持律彈。
羅雲以出家彈。
阿難以乞乳彈。
夫舍所長。
則已失其故。
攻所短。
則易奪其新。
即以小而攻小。
尚措口之不暇。
矧以大攻小。
以頓攻漸。
以圓攻偏。
能當其鋒。
故諸弟子。
一遭其折。
鮮能置喙矣。
雖然其中所為。
又有深故焉。
正以諸大弟子。
心耽小行。
當聲聞像。
以出家行為第一。
持律行為第二。
乞士行為第三。
宴坐行為第四。
侍師行為第五。
說法行為第六。
此之六行。
方是修因獲阿羅漢果。
感報六通。
乃為之果。
經舉十人。
合為七事。
則涅槃之聖行全。
弟子事師之道立。
彈之斥之開之示之。
俾回小以向大。
獲生酥益。
成法華開會之方便。
經之深故。
其在是乎。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