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等五印。
印定三藏小乘之經。
其義可知。
唯實相印。
可印通别圓三教。
若約但空以明大乘。
則印屬通教。
約但中以明大乘。
則印屬别教。
約圓中以明大乘。
則印屬圓教。
随機進解。
初無定在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諸法。
即真俗中實相。
是不生不滅無常義。
五陰一千當處即空。
了無所起。
是苦義。
雖具諸法。
而具無具相。
是諸法究竟無所有。
是空義。
一心諸法。
即假即空。
是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此心諸法。
常自寂滅相。
是法本不然今亦無滅。
是寂滅義。
○七遣那律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阿那律。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公曰。
阿那律。
秦言如意。
刹利種也。
弟子中天眼第一。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
時有梵王。
名曰嚴淨。
與萬梵俱。
放淨光明。
來詣我所。
稽首作禮問我言。
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
仁者。
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
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梵王亦具天眼。
聞那律天眼。
不知與己為同為異。
故興此問。
那律則以己之即異而同者答之。
故曰能見大千如觀掌果。
蓋梵王天眼。
因禅因福。
隔生報得。
那律天眼。
因修因斷。
即生所感。
故與之異。
若徹見大千。
此則同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折其兩端三。
初正質兩端。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阿那律。
天眼所見。
為作相耶。
無作相耶。
○二示兩端義。
假使作相。
則與外道五通等。
若無作相。
即是無為。
不應有見。
作相者。
作意而有見也。
無作相者。
不作意也。
作意而有見。
同彼外道。
作意神通。
而亦有天眼通也。
不作相者。
不須作意也。
既不作意。
雲何而有見耶。
作相則堕于有。
無。
作相則堕于無。
既落有無。
豈真天眼。
此第破那律非真天眼。
非無似天眼也。
○三被折默然。
世尊。
時我默然。
○二示以中道二。
初梵王啟問。
彼諸梵。
聞其言。
得未曾有。
即為作禮。
而問曰。
世孰有真天眼者。
○二大士開示。
維摩诘言。
有佛世尊。
得真天眼。
常在三昧。
悉見諸佛國。
不以二相。
此文其所破者二。
其所示者亦二。
所破二者。
一者外道作意有見。
那律入定有見。
二者作相有見。
不作相無見。
所示二者。
一者諸佛常在三昧而見。
二者不以二相而見。
常在三昧。
乃三昧中王。
不以二相。
乃中道佛性。
此之天眼。
與佛眼同體而異用。
蓋諸佛惟是一眼。
以有五用故謂之五眼。
○三聞法獲益。
于是嚴淨梵王。
及其眷屬五百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禮維摩诘足已。
忽然不見。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眼見有五。
一肉眼。
凡夫所具。
能見森羅萬象。
隔皮膚不見五髒。
隔紙瘼不見外物。
二天眼。
諸天所具。
能徹見遠近。
陶鑄無礙。
有小大不同。
四王徹見己身。
忉利徹見小鐵圍内。
以次而上。
大小随相不同。
至于梵王。
則徹見大千。
然外道與内教并鬼神等五通。
此皆作意而有。
與諸天感相不同。
三慧眼。
兩教三乘并别圓破通惑菩薩所具。
從真發顯。
能覺真空。
四法眼。
出假菩薩。
既破通惑。
又破塵沙。
從俗發顯。
能照見俗谛之理。
知病識藥。
五佛眼。
唯佛能具。
破無明惑。
照中谛理。
又前四人。
各具一眼。
惟佛一人。
具足五眼。
肉眼同凡夫見森羅。
即礙而無礙。
天眼通非礙。
不妨于森羅。
故曰不以二相見于佛國。
慧眼而即俗即中。
法眼而即空即中。
佛眼照中道。
亦雙即二邊。
今那律天眼。
因修而得。
但是半頭。
若三藏果佛。
則全頭而見也。
是則凡夫所具。
非真肉眼。
乃至那律諸天所具。
非真天眼。
故大士先以作不作折之。
然後示以惟佛世尊不以二相見諸佛國也。
觀解者。
五眼照屬。
不外三谛。
今觀一念即空假中。
照真谛。
即具慧眼。
觀俗谛。
即具肉眼天眼法眼。
照中谛。
則具佛眼。
○八遣優波離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優波離。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
有二比丘。
犯律行。
以為恥。
不敢問佛。
來問我言。
唯優波離。
我等犯律。
誠以為恥。
不敢問佛。
願解疑悔。
得免斯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者。
天台大師淨名疏雲。
時二比丘。
共居蘭若。
一人他行。
一人露卧。
淫女采薪。
盜行不淨。
伴比丘來。
見而逐之。
女人避走。
堕坑而死。
卧者疑犯淫。
逐者疑犯殺。
不敢問佛。
來白波離。
波離為其準律解釋。
若犯根本。
令其學悔。
若犯方便。
令其忏蘭。
若本無心。
令不須忏。
○二叙其折辭七。
初誨當直除滅。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優波離。
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
勿擾其心。
犯律之人。
心已懷懼。
又定其罪。
則令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是為反擾其心也。
當如下示。
罪性本空。
所謂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故曰當直除滅。
○二示罪性本空三。
初約罪示。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若以罪為罪。
甯無蹤迹可尋。
苟略罪以觀造罪之性。
則量等虛空。
内外中間。
俱不可得。
罪即除滅矣。
○二約心示。
如佛所說。
心垢故衆生垢。
心淨故衆生淨。
心亦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心為諸法之本。
一切垢淨因之而生。
既知心淨生淨心垢生垢。
豈不得觀罪性本空而衆罪皆滅除乎。
是故結雲心然罪然也。
○三約法示。
諸法亦然。
不出于如。
豈惟罪然。
而本淨心淨。
以罪例法。
則一切皆然。
不知一切皆然。
其來有本。
其本者何。
蓋一切諸法。
不出于真如之大本也。
夫以一切諸法不出真如。
則何有一法非真如乎。
其罪性如此。
可不知其所務而直除滅哉。
○三直以己示。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甯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诘言。
一切衆生。
心相無垢。
亦複如是。
什公曰。
心相。
謂羅漢亦觀衆生心心實相得解脫也。
今問其成道時。
第九解脫道中。
觀實相時。
甯見此中有垢不。
○四示其垢淨。
唯優波離。
妄想是垢。
無妄想是淨。
颠倒是垢。
無颠倒是淨。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
衆生由妄想故。
生于颠倒。
由颠倒故。
而著于我。
是則妄想颠倒與我皆垢也。
能離此三。
其心即淨。
亦無别有他淨可得也。
○五示其垢本二。
初示生滅不住三。
初法說。
優波離。
一切法生滅不住。
一切妄想。
皆因緣塵分别之所生。
所以緣塵分别者。
又皆因不達諸法本空之所緻。
是故欲其想滅。
須當推其根本。
了一切諸法生滅不住無法可緣。
則緣塵分别絕。
妄想颠倒我相除。
一切罪相自然滅矣。
○二喻說。
如幻如電。
○三合法。
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
蓋一切諸法。
依無住本而立。
理無住故。
事亦無住。
無住之法。
卒難理會。
故立如幻如電二喻以況之。
初喻幻法本空是以無住。
次喻其去速疾是以無住。
待者假借也。
如世間之法。
此假彼成。
能假所就。
以有相故。
而有假待。
今觀諸法。
如幻如電。
生者如斯。
逝者如彼。
本不相待。
非獨由有年月歲時暫住可以相待。
即一念有六十刹那。
一刹那有六十生滅。
是則生住異滅。
刹那刹那不得停住。
諸法如是。
何有其相者乎。
楞伽雲。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此之謂也。
○二示妄見而有。
有法。
有喻。
有合。
諸法皆妄見。
如夢如炎。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以妄想生。
諸法皆妄見。
法也。
如夢等四。
喻也。
以妄想生。
合也。
夢中見衣食。
不能令飽暖。
炎中見河水。
不能濟熱渴。
水中見月影。
不可以撈摸。
鏡中諸色像。
不可以執捉。
諸法亦如是。
因妄見所生。
無中而謂有。
終不可取着。
雖取亦不得。
以不可得故。
知罪性本空。
○六結成律行。
其知此者。
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
是名善解。
夫戒以防非止惡得名。
獨止于身口意不犯非真持律也。
蓋身三口四意三。
末也。
善遏其流。
當杜其源。
源者心也。
苟能知罪性空。
心無我。
不颠倒。
離妄想。
則其心清淨。
而無垢染。
邪非不起。
諸惡自然不作矣。
善解律儀。
其在是乎。
○七為彼所??。
于是二比丘言。
上智哉。
是優波離所不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答言。
自舍如來。
未有聲聞及菩薩。
能制其樂說之辯。
其智慧明達。
為若此也。
○三聞法獲益。
時二比丘。
疑悔即除。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
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辯。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優波離為二比丘如律解說。
固是三藏中意。
然凡是比丘。
号名持律。
未嘗有不禀五篇七聚以為根本。
又不可以大士之所呵遽焉棄事而尚理。
如大士呵之本意。
宜以理而融事。
會小以歸大。
大者。
即衍門三教。
如通别圓出家二衆。
則五篇七聚。
以為事戒。
無生無量無作。
以為理戒。
菩薩則以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以為事戒。
必事理以雙持。
大小而兼運。
此如來之本意。
大士呵示之良摸也。
觀解者。
起緣塵分别之心。
動身口意三業。
于中生苦受樂受平平之受。
是名犯戒。
然于其中。
有輕重之分。
篇聚之異。
能反究心源。
達罪福無生。
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原無。
妄心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尚無福之可得。
何有罪之可科。
能如是觀。
是名善解也。
○九遣羅雲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羅睺羅。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
秦言覆障。
謂障日月光明也。
此尊者六年處于母胎。
母胎所障。
因以為名。
聲聞法中。
密行第一。
因緣說長。
具什公注。
茲不繁引。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
毗耶離諸長者子。
來詣我所。
稽首作禮。
問我言。
唯羅睺羅。
汝佛之子。
舍轉輪王位。
出家為道。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佛不出家。
當作金輪王王四天下。
羅雲不出家。
當作鐵輪王王一天下。
什公曰。
羅雲失會。
其旨有四。
一不見人根。
應非其藥。
二出家功德無量。
而說之以限。
三即是實相。
而以相說之。
四出家之法。
本為實相及以涅槃。
羅雲不說其終當必得。
故違理乖宗。
受屈當時也。
○二叙其折辭四。
初示出家而無有為之利三。
初呵不應說利。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羅睺羅。
不應
印定三藏小乘之經。
其義可知。
唯實相印。
可印通别圓三教。
若約但空以明大乘。
則印屬通教。
約但中以明大乘。
則印屬别教。
約圓中以明大乘。
則印屬圓教。
随機進解。
初無定在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諸法。
即真俗中實相。
是不生不滅無常義。
五陰一千當處即空。
了無所起。
是苦義。
雖具諸法。
而具無具相。
是諸法究竟無所有。
是空義。
一心諸法。
即假即空。
是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此心諸法。
常自寂滅相。
是法本不然今亦無滅。
是寂滅義。
○七遣那律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阿那律。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公曰。
阿那律。
秦言如意。
刹利種也。
弟子中天眼第一。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
時有梵王。
名曰嚴淨。
與萬梵俱。
放淨光明。
來詣我所。
稽首作禮問我言。
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
仁者。
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
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梵王亦具天眼。
聞那律天眼。
不知與己為同為異。
故興此問。
那律則以己之即異而同者答之。
故曰能見大千如觀掌果。
蓋梵王天眼。
因禅因福。
隔生報得。
那律天眼。
因修因斷。
即生所感。
故與之異。
若徹見大千。
此則同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折其兩端三。
初正質兩端。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阿那律。
天眼所見。
為作相耶。
無作相耶。
○二示兩端義。
假使作相。
則與外道五通等。
若無作相。
即是無為。
不應有見。
作相者。
作意而有見也。
無作相者。
不作意也。
作意而有見。
同彼外道。
作意神通。
而亦有天眼通也。
不作相者。
不須作意也。
既不作意。
雲何而有見耶。
作相則堕于有。
無。
作相則堕于無。
既落有無。
豈真天眼。
此第破那律非真天眼。
非無似天眼也。
○三被折默然。
世尊。
時我默然。
○二示以中道二。
初梵王啟問。
彼諸梵。
聞其言。
得未曾有。
即為作禮。
而問曰。
世孰有真天眼者。
○二大士開示。
維摩诘言。
有佛世尊。
得真天眼。
常在三昧。
悉見諸佛國。
不以二相。
此文其所破者二。
其所示者亦二。
所破二者。
一者外道作意有見。
那律入定有見。
二者作相有見。
不作相無見。
所示二者。
一者諸佛常在三昧而見。
二者不以二相而見。
常在三昧。
乃三昧中王。
不以二相。
乃中道佛性。
此之天眼。
與佛眼同體而異用。
蓋諸佛惟是一眼。
以有五用故謂之五眼。
○三聞法獲益。
于是嚴淨梵王。
及其眷屬五百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禮維摩诘足已。
忽然不見。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眼見有五。
一肉眼。
凡夫所具。
能見森羅萬象。
隔皮膚不見五髒。
隔紙瘼不見外物。
二天眼。
諸天所具。
能徹見遠近。
陶鑄無礙。
有小大不同。
四王徹見己身。
忉利徹見小鐵圍内。
以次而上。
大小随相不同。
至于梵王。
則徹見大千。
然外道與内教并鬼神等五通。
此皆作意而有。
與諸天感相不同。
三慧眼。
兩教三乘并别圓破通惑菩薩所具。
從真發顯。
能覺真空。
四法眼。
出假菩薩。
既破通惑。
又破塵沙。
從俗發顯。
能照見俗谛之理。
知病識藥。
五佛眼。
唯佛能具。
破無明惑。
照中谛理。
又前四人。
各具一眼。
惟佛一人。
具足五眼。
肉眼同凡夫見森羅。
即礙而無礙。
天眼通非礙。
不妨于森羅。
故曰不以二相見于佛國。
慧眼而即俗即中。
法眼而即空即中。
佛眼照中道。
亦雙即二邊。
今那律天眼。
因修而得。
但是半頭。
若三藏果佛。
則全頭而見也。
是則凡夫所具。
非真肉眼。
乃至那律諸天所具。
非真天眼。
故大士先以作不作折之。
然後示以惟佛世尊不以二相見諸佛國也。
觀解者。
五眼照屬。
不外三谛。
今觀一念即空假中。
照真谛。
即具慧眼。
觀俗谛。
即具肉眼天眼法眼。
照中谛。
則具佛眼。
○八遣優波離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優波離。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
有二比丘。
犯律行。
以為恥。
不敢問佛。
來問我言。
唯優波離。
我等犯律。
誠以為恥。
不敢問佛。
願解疑悔。
得免斯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者。
天台大師淨名疏雲。
時二比丘。
共居蘭若。
一人他行。
一人露卧。
淫女采薪。
盜行不淨。
伴比丘來。
見而逐之。
女人避走。
堕坑而死。
卧者疑犯淫。
逐者疑犯殺。
不敢問佛。
來白波離。
波離為其準律解釋。
若犯根本。
令其學悔。
若犯方便。
令其忏蘭。
若本無心。
令不須忏。
○二叙其折辭七。
初誨當直除滅。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優波離。
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
勿擾其心。
犯律之人。
心已懷懼。
又定其罪。
則令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是為反擾其心也。
當如下示。
罪性本空。
所謂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故曰當直除滅。
○二示罪性本空三。
初約罪示。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若以罪為罪。
甯無蹤迹可尋。
苟略罪以觀造罪之性。
則量等虛空。
内外中間。
俱不可得。
罪即除滅矣。
○二約心示。
如佛所說。
心垢故衆生垢。
心淨故衆生淨。
心亦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心為諸法之本。
一切垢淨因之而生。
既知心淨生淨心垢生垢。
豈不得觀罪性本空而衆罪皆滅除乎。
是故結雲心然罪然也。
○三約法示。
諸法亦然。
不出于如。
豈惟罪然。
而本淨心淨。
以罪例法。
則一切皆然。
不知一切皆然。
其來有本。
其本者何。
蓋一切諸法。
不出于真如之大本也。
夫以一切諸法不出真如。
則何有一法非真如乎。
其罪性如此。
可不知其所務而直除滅哉。
○三直以己示。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甯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诘言。
一切衆生。
心相無垢。
亦複如是。
什公曰。
心相。
謂羅漢亦觀衆生心心實相得解脫也。
今問其成道時。
第九解脫道中。
觀實相時。
甯見此中有垢不。
○四示其垢淨。
唯優波離。
妄想是垢。
無妄想是淨。
颠倒是垢。
無颠倒是淨。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
衆生由妄想故。
生于颠倒。
由颠倒故。
而著于我。
是則妄想颠倒與我皆垢也。
能離此三。
其心即淨。
亦無别有他淨可得也。
○五示其垢本二。
初示生滅不住三。
初法說。
優波離。
一切法生滅不住。
一切妄想。
皆因緣塵分别之所生。
所以緣塵分别者。
又皆因不達諸法本空之所緻。
是故欲其想滅。
須當推其根本。
了一切諸法生滅不住無法可緣。
則緣塵分别絕。
妄想颠倒我相除。
一切罪相自然滅矣。
○二喻說。
如幻如電。
○三合法。
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
蓋一切諸法。
依無住本而立。
理無住故。
事亦無住。
無住之法。
卒難理會。
故立如幻如電二喻以況之。
初喻幻法本空是以無住。
次喻其去速疾是以無住。
待者假借也。
如世間之法。
此假彼成。
能假所就。
以有相故。
而有假待。
今觀諸法。
如幻如電。
生者如斯。
逝者如彼。
本不相待。
非獨由有年月歲時暫住可以相待。
即一念有六十刹那。
一刹那有六十生滅。
是則生住異滅。
刹那刹那不得停住。
諸法如是。
何有其相者乎。
楞伽雲。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此之謂也。
○二示妄見而有。
有法。
有喻。
有合。
諸法皆妄見。
如夢如炎。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以妄想生。
諸法皆妄見。
法也。
如夢等四。
喻也。
以妄想生。
合也。
夢中見衣食。
不能令飽暖。
炎中見河水。
不能濟熱渴。
水中見月影。
不可以撈摸。
鏡中諸色像。
不可以執捉。
諸法亦如是。
因妄見所生。
無中而謂有。
終不可取着。
雖取亦不得。
以不可得故。
知罪性本空。
○六結成律行。
其知此者。
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
是名善解。
夫戒以防非止惡得名。
獨止于身口意不犯非真持律也。
蓋身三口四意三。
末也。
善遏其流。
當杜其源。
源者心也。
苟能知罪性空。
心無我。
不颠倒。
離妄想。
則其心清淨。
而無垢染。
邪非不起。
諸惡自然不作矣。
善解律儀。
其在是乎。
○七為彼所??。
于是二比丘言。
上智哉。
是優波離所不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答言。
自舍如來。
未有聲聞及菩薩。
能制其樂說之辯。
其智慧明達。
為若此也。
○三聞法獲益。
時二比丘。
疑悔即除。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
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辯。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優波離為二比丘如律解說。
固是三藏中意。
然凡是比丘。
号名持律。
未嘗有不禀五篇七聚以為根本。
又不可以大士之所呵遽焉棄事而尚理。
如大士呵之本意。
宜以理而融事。
會小以歸大。
大者。
即衍門三教。
如通别圓出家二衆。
則五篇七聚。
以為事戒。
無生無量無作。
以為理戒。
菩薩則以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以為事戒。
必事理以雙持。
大小而兼運。
此如來之本意。
大士呵示之良摸也。
觀解者。
起緣塵分别之心。
動身口意三業。
于中生苦受樂受平平之受。
是名犯戒。
然于其中。
有輕重之分。
篇聚之異。
能反究心源。
達罪福無生。
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原無。
妄心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尚無福之可得。
何有罪之可科。
能如是觀。
是名善解也。
○九遣羅雲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羅睺羅。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
秦言覆障。
謂障日月光明也。
此尊者六年處于母胎。
母胎所障。
因以為名。
聲聞法中。
密行第一。
因緣說長。
具什公注。
茲不繁引。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
毗耶離諸長者子。
來詣我所。
稽首作禮。
問我言。
唯羅睺羅。
汝佛之子。
舍轉輪王位。
出家為道。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佛不出家。
當作金輪王王四天下。
羅雲不出家。
當作鐵輪王王一天下。
什公曰。
羅雲失會。
其旨有四。
一不見人根。
應非其藥。
二出家功德無量。
而說之以限。
三即是實相。
而以相說之。
四出家之法。
本為實相及以涅槃。
羅雲不說其終當必得。
故違理乖宗。
受屈當時也。
○二叙其折辭四。
初示出家而無有為之利三。
初呵不應說利。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羅睺羅。
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