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二百天子。
得法眼淨。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此章義理。
不獨通于四教。
亦通理内理外。
正以一家所明。
一切名言。
莫不通于内義外義。
大乘小乘。
頓漸偏圓。
苟不知此。
則一切異名别說率多相類。
故曰以名尋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故圓頓止觀中。
約見證門理四義判之。
能使纖毫不濫。
如此章平等之義。
若判之為四者。
第一外道平等見。
無論西天。
如此方莊周齊物論。
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馬喻馬之非馬。
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
莊子蓋以彼之是。
即我之是。
人惟不肯以己度人。
執于有我。
決定是我非彼。
物論之所以不齊也。
故以指喻指之非指。
是以我指之是。
而喻人指之非。
不可也。
不知彼之指亦指。
安得以其不在我手而遂謂之非指哉。
不若就彼而反觀之。
他若有言。
亦将謂我指為非指矣。
如此反覆相喻。
彼我之間。
同于自是。
均相非。
果且有是乎。
果且非是乎。
但見無有是者無不是者。
而是非于是乎泯矣。
喻馬非馬。
亦複如是。
如此之說。
不過理外一種平等之見而已。
尚不與理内真證真空平等同。
況門之與理。
可同日而語哉。
而肇公之解。
辄引莊子天地一旨萬物一觀之言。
以為邪正雖殊其性不二之旨。
古師謂肇公通宗莊老。
信不謬矣。
次二乘偏空平等證。
即藏通兩教。
二乘之人。
實證真空。
忘泯一切。
亦謂之平等。
此真實證得。
與外道邪見迥異也。
三别教但中平等門。
乃大乘終教。
所诠但中。
雙遮二邊。
一概平等。
理雖如是。
非修莫證。
故謂之平等門。
四秘藏平等理。
即圓頓教中所明三德。
一是性具。
二是修成。
雖是性具。
全性起修。
二雖修成。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故一切修善修惡即是性善性惡。
在修而言。
雖分邪正。
而善惡之修既全在性。
則無有邪正善惡之可論也。
今維摩诘。
乃以理奪事。
泯修言性。
故其辨才無礙如此。
是故觀其所言。
雖似逆而恒順。
雖似反而實正。
苟不明此。
徒言平等。
全無所以也。
觀解者。
達一念心具足諸法即真即俗即中諸法實相。
名為諸法平等。
能以三種止觀觀之。
名為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觀修惡即性惡。
即不斷淫怒癡。
觀之成性。
即亦不與俱。
并下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即觀一念煩惱即菩提也。
不壞于身而随一相。
觀一念苦道即法身也。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脫。
觀一念業道即解脫也。
全性惡以起修惡。
即不見四谛。
全修惡而即性惡。
即非不見谛。
菩提即煩惱。
則非得果非聖人。
煩惱即菩提。
則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不聖人。
十界宛然。
則雖成一切法。
三千皆空。
則而離諸法相。
了無能觀之智。
則不見佛。
亦無所觀之法。
則不聞法。
觀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不必離見而求如來。
則汝師所堕。
汝亦随堕。
亦是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觀性具二十五有。
成王三昧。
即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觀一念十界皆空。
即得無诤三昧。
亦即一切衆生皆得是定。
于是悟性惡法門。
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堕三惡道。
為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等。
煩惱即煩惱。
菩提即菩提。
煩惱不障菩提。
菩提不破煩惱。
即是謗佛毀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
餘義觀之可知。
○五遣滿慈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富樓那。
秦言滿。
父名也。
彌多羅尼。
秦言善知識。
亦言慈母名也。
諸弟子中說法第一。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于大林中。
在一樹下。
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什公曰。
近毗耶離城有園林。
林中有水。
水名猕猴池。
園林中有僧房。
是毗耶離三精舍之一也。
富樓那于中為新學說法。
○二叙其折辭二。
初先呵滿慈二。
初呵不入定觀機。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富樓那。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肇公曰。
大乘自法身以上。
得無礙真心。
心智寂然未嘗不定。
以心常定。
故能萬事普照。
不假推求然後知也。
小乘心有限礙。
又不能常定。
凡所觀察。
在定則見。
出定不見。
且聲聞定力深者。
見衆生根。
極八萬劫耳。
定力淺者。
身數而已。
大士所見。
見及無窮。
此新學比丘。
根在大乘。
應聞大道。
而為說小法。
故誨其入定也。
○二呵差機說法六。
初呵以小授大。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寶器。
喻大乘根也。
此器宜盛醍醐。
以穢食授之。
喻法不逗機也。
○二呵視大同小。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琉璃。
喻比丘大機。
今為說小。
是以琉璃貴物。
視賤同水精也。
○三呵以小傷大。
汝不能知衆生根源。
無得發起以小乘法。
彼自無瘡。
勿傷之也。
小乘之人。
厭生死如牢獄。
視煩惱為冤家。
必破煩惱而後證菩提。
斷生死而後入涅槃。
如身有癰疽。
必針砭其肌膚腐爛其敗肉庶能有瘳。
圓頓上根。
達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譬如無瘡之身。
今滿慈為說小法。
如庸醫于無瘡之身。
而強加以針砭。
而傷其本體也。
○四誨大弗示小。
欲行大道。
莫示小徑。
無以大海内于牛迹。
肇公曰。
大物當置之大處。
曷為回龍象于兔徑。
注大海于牛迹乎。
○五呵弗以小教。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比丘久發大乘。
智如日光。
今以小乘教之。
是視日光等螢火也。
○六呵智淺差機。
富樓那。
此比丘久發大乘心。
中忘此意。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我觀小乘。
智慧微淺。
猶如盲人。
不能分别一切衆生根之利鈍。
○二後為說法二。
初入定加被二。
初得識宿命。
時維摩诘。
即入三昧。
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
植衆德本。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衆生根器。
皆有宿種。
或善或惡。
或大或小。
藏于識田。
久當必發。
雖天澤無私。
亦必擇其強者而先之。
今此比丘。
宿植德本。
又能回向菩提。
故大士假以神力。
發其神識。
令知宿命。
所以成大乘根也。
○二豁悟本心。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于是諸比丘。
稽首禮維摩诘足。
○二因為說法。
時維摩诘。
因為說法。
○三聞法獲益。
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複退轉。
于三不退中。
或位或行或念。
蓋始雖發心修行。
以未斷惑故。
尚有退轉。
隔生中忘。
今聞說法。
複假宿命。
乘此斷惑。
以階不退。
○三結成不堪。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
不應說法。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一家判大乘之教。
曰通别圓。
皆形三藏而為小乘。
是則此章大乘三教俱通。
至如彼自無瘡弗傷之也。
須約界内界外。
論傷不傷。
界内則以三藏析色明空。
而為拙度。
乃以無瘡為瘡。
已傷之矣。
惟通教即色而空。
非色滅空。
名為巧教。
乃以空為無瘡之體。
體之即神。
名為弗傷。
界外則以别教所诠但中。
隔曆為三。
次修次入。
名之為傷。
惟圓頓教所诠圓中。
即真即俗。
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三毒之中必屬一毒。
名煩惱心。
了此修染即是性染。
名般若了因。
煩惱既即菩提。
不須更破煩惱别求菩提。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又此一念。
屬報得識陰。
乃生死心。
了此修惡即是性惡。
名解脫緣因。
生死既即涅槃。
不須更破生死别求涅槃。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六遣迦旃延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摩诃迦旃延。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南天竺婆羅門姓也。
善解契經。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先叙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
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我即于後敷演其義。
謂無常義。
苦義。
空義。
無我義。
寂滅義。
如來說法。
有二種優陀那。
優陀那。
此雲印。
一印印小乘經。
而有五義。
四義印生死。
即無常苦空無我。
佛以此印。
印定生死。
決定無常。
不能令常。
乃至決定無我。
不能令有我。
一義印涅槃。
即寂滅印。
佛以此印。
印定涅槃。
決定寂滅。
無有煩惱生死。
此對小乘之人。
說世間出世間異也。
一印印大乘。
說諸法實相。
印定生死煩惱決定是常。
決定是樂。
決定無所有。
決定我無我而不二。
決定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今迦旃延覆佛所說。
正小乘經。
然佛說此法。
在意而不在義。
雖說無常。
而在于常等。
而迦旃延。
不了佛意。
雖破凡夫之執常。
而又執乎無常。
是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故大士于是呵而誨之。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呵生滅心行。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佛諸如來。
唯是一印。
說實相法。
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今小乘印。
不得已而權說之。
而意不在小。
所謂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豈非小乘之印乃于一印開出。
以袪凡夫執無常為常之情見。
情見既除。
而實相理顯。
乃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故知無常苦空之印。
元在大而不在小。
今迦旃。
竟依小乘而說之。
是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也。
○二别示實相之法五。
初示真無常義。
迦旃延。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如來說諸法無常者。
正欲袪凡夫執生滅之無常以為常。
是則無常者無生滅之常也。
生滅常之情執苟除。
則諸法畢竟不生不滅之體現。
此如來說無常義。
其在于是。
其可以生滅心行而說之哉。
○二示真苦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
如來說五受陰是苦者。
亦欲袪凡夫執五受陰之苦而為有受用之樂。
是則苦義者。
示五受陰無凡夫無樂之樂。
而不無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之樂。
夫苦病既除。
則四德之樂體現。
豈不凡夫之苦義為聖人之樂義哉。
○三示真空義。
諸法究竟無所有。
是空義。
諸佛說空法。
為度著于有。
二乘雖破有。
又複著于空。
非獨有本空。
此空亦複空。
空有二俱空。
是名中道義。
中道體亦空。
是為畢竟空。
于畢竟空中。
何嘗無諸法。
而此諸法空。
名諸法實相。
如來說于空。
是此真空義。
○四示真無我義。
于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我者。
如來所證之真我也。
無我者。
無凡夫之着我也。
是則此我即無我。
無我乃真我。
豈小乘之破我。
外道之忘我。
可跂及哉。
○五示真寂滅義。
法本不然。
今則無滅。
是寂滅義。
肇公曰。
小乘以三界熾然。
故滅之以求無為。
夫熾然既形。
故滅名以生。
大乘觀法。
本自不然。
今何所滅。
不然不滅。
乃真寂滅也。
○三聞法獲益。
說是法時。
彼諸比丘。
心得解脫。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者。
無常
二百天子。
得法眼淨。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此章義理。
不獨通于四教。
亦通理内理外。
正以一家所明。
一切名言。
莫不通于内義外義。
大乘小乘。
頓漸偏圓。
苟不知此。
則一切異名别說率多相類。
故曰以名尋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故圓頓止觀中。
約見證門理四義判之。
能使纖毫不濫。
如此章平等之義。
若判之為四者。
第一外道平等見。
無論西天。
如此方莊周齊物論。
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馬喻馬之非馬。
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
莊子蓋以彼之是。
即我之是。
人惟不肯以己度人。
執于有我。
決定是我非彼。
物論之所以不齊也。
故以指喻指之非指。
是以我指之是。
而喻人指之非。
不可也。
不知彼之指亦指。
安得以其不在我手而遂謂之非指哉。
不若就彼而反觀之。
他若有言。
亦将謂我指為非指矣。
如此反覆相喻。
彼我之間。
同于自是。
均相非。
果且有是乎。
果且非是乎。
但見無有是者無不是者。
而是非于是乎泯矣。
喻馬非馬。
亦複如是。
如此之說。
不過理外一種平等之見而已。
尚不與理内真證真空平等同。
況門之與理。
可同日而語哉。
而肇公之解。
辄引莊子天地一旨萬物一觀之言。
以為邪正雖殊其性不二之旨。
古師謂肇公通宗莊老。
信不謬矣。
次二乘偏空平等證。
即藏通兩教。
二乘之人。
實證真空。
忘泯一切。
亦謂之平等。
此真實證得。
與外道邪見迥異也。
三别教但中平等門。
乃大乘終教。
所诠但中。
雙遮二邊。
一概平等。
理雖如是。
非修莫證。
故謂之平等門。
四秘藏平等理。
即圓頓教中所明三德。
一是性具。
二是修成。
雖是性具。
全性起修。
二雖修成。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故一切修善修惡即是性善性惡。
在修而言。
雖分邪正。
而善惡之修既全在性。
則無有邪正善惡之可論也。
今維摩诘。
乃以理奪事。
泯修言性。
故其辨才無礙如此。
是故觀其所言。
雖似逆而恒順。
雖似反而實正。
苟不明此。
徒言平等。
全無所以也。
觀解者。
達一念心具足諸法即真即俗即中諸法實相。
名為諸法平等。
能以三種止觀觀之。
名為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觀修惡即性惡。
即不斷淫怒癡。
觀之成性。
即亦不與俱。
并下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即觀一念煩惱即菩提也。
不壞于身而随一相。
觀一念苦道即法身也。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脫。
觀一念業道即解脫也。
全性惡以起修惡。
即不見四谛。
全修惡而即性惡。
即非不見谛。
菩提即煩惱。
則非得果非聖人。
煩惱即菩提。
則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不聖人。
十界宛然。
則雖成一切法。
三千皆空。
則而離諸法相。
了無能觀之智。
則不見佛。
亦無所觀之法。
則不聞法。
觀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不必離見而求如來。
則汝師所堕。
汝亦随堕。
亦是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觀性具二十五有。
成王三昧。
即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觀一念十界皆空。
即得無诤三昧。
亦即一切衆生皆得是定。
于是悟性惡法門。
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堕三惡道。
為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等。
煩惱即煩惱。
菩提即菩提。
煩惱不障菩提。
菩提不破煩惱。
即是謗佛毀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
餘義觀之可知。
○五遣滿慈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富樓那。
秦言滿。
父名也。
彌多羅尼。
秦言善知識。
亦言慈母名也。
諸弟子中說法第一。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于大林中。
在一樹下。
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什公曰。
近毗耶離城有園林。
林中有水。
水名猕猴池。
園林中有僧房。
是毗耶離三精舍之一也。
富樓那于中為新學說法。
○二叙其折辭二。
初先呵滿慈二。
初呵不入定觀機。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富樓那。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肇公曰。
大乘自法身以上。
得無礙真心。
心智寂然未嘗不定。
以心常定。
故能萬事普照。
不假推求然後知也。
小乘心有限礙。
又不能常定。
凡所觀察。
在定則見。
出定不見。
且聲聞定力深者。
見衆生根。
極八萬劫耳。
定力淺者。
身數而已。
大士所見。
見及無窮。
此新學比丘。
根在大乘。
應聞大道。
而為說小法。
故誨其入定也。
○二呵差機說法六。
初呵以小授大。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寶器。
喻大乘根也。
此器宜盛醍醐。
以穢食授之。
喻法不逗機也。
○二呵視大同小。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琉璃。
喻比丘大機。
今為說小。
是以琉璃貴物。
視賤同水精也。
○三呵以小傷大。
汝不能知衆生根源。
無得發起以小乘法。
彼自無瘡。
勿傷之也。
小乘之人。
厭生死如牢獄。
視煩惱為冤家。
必破煩惱而後證菩提。
斷生死而後入涅槃。
如身有癰疽。
必針砭其肌膚腐爛其敗肉庶能有瘳。
圓頓上根。
達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譬如無瘡之身。
今滿慈為說小法。
如庸醫于無瘡之身。
而強加以針砭。
而傷其本體也。
○四誨大弗示小。
欲行大道。
莫示小徑。
無以大海内于牛迹。
肇公曰。
大物當置之大處。
曷為回龍象于兔徑。
注大海于牛迹乎。
○五呵弗以小教。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比丘久發大乘。
智如日光。
今以小乘教之。
是視日光等螢火也。
○六呵智淺差機。
富樓那。
此比丘久發大乘心。
中忘此意。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我觀小乘。
智慧微淺。
猶如盲人。
不能分别一切衆生根之利鈍。
○二後為說法二。
初入定加被二。
初得識宿命。
時維摩诘。
即入三昧。
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
植衆德本。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衆生根器。
皆有宿種。
或善或惡。
或大或小。
藏于識田。
久當必發。
雖天澤無私。
亦必擇其強者而先之。
今此比丘。
宿植德本。
又能回向菩提。
故大士假以神力。
發其神識。
令知宿命。
所以成大乘根也。
○二豁悟本心。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于是諸比丘。
稽首禮維摩诘足。
○二因為說法。
時維摩诘。
因為說法。
○三聞法獲益。
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複退轉。
于三不退中。
或位或行或念。
蓋始雖發心修行。
以未斷惑故。
尚有退轉。
隔生中忘。
今聞說法。
複假宿命。
乘此斷惑。
以階不退。
○三結成不堪。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
不應說法。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一家判大乘之教。
曰通别圓。
皆形三藏而為小乘。
是則此章大乘三教俱通。
至如彼自無瘡弗傷之也。
須約界内界外。
論傷不傷。
界内則以三藏析色明空。
而為拙度。
乃以無瘡為瘡。
已傷之矣。
惟通教即色而空。
非色滅空。
名為巧教。
乃以空為無瘡之體。
體之即神。
名為弗傷。
界外則以别教所诠但中。
隔曆為三。
次修次入。
名之為傷。
惟圓頓教所诠圓中。
即真即俗。
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三毒之中必屬一毒。
名煩惱心。
了此修染即是性染。
名般若了因。
煩惱既即菩提。
不須更破煩惱别求菩提。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又此一念。
屬報得識陰。
乃生死心。
了此修惡即是性惡。
名解脫緣因。
生死既即涅槃。
不須更破生死别求涅槃。
名為本自無瘡弗傷之也。
○六遣迦旃延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摩诃迦旃延。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南天竺婆羅門姓也。
善解契經。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先叙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
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我即于後敷演其義。
謂無常義。
苦義。
空義。
無我義。
寂滅義。
如來說法。
有二種優陀那。
優陀那。
此雲印。
一印印小乘經。
而有五義。
四義印生死。
即無常苦空無我。
佛以此印。
印定生死。
決定無常。
不能令常。
乃至決定無我。
不能令有我。
一義印涅槃。
即寂滅印。
佛以此印。
印定涅槃。
決定寂滅。
無有煩惱生死。
此對小乘之人。
說世間出世間異也。
一印印大乘。
說諸法實相。
印定生死煩惱決定是常。
決定是樂。
決定無所有。
決定我無我而不二。
決定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今迦旃延覆佛所說。
正小乘經。
然佛說此法。
在意而不在義。
雖說無常。
而在于常等。
而迦旃延。
不了佛意。
雖破凡夫之執常。
而又執乎無常。
是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故大士于是呵而誨之。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呵生滅心行。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佛諸如來。
唯是一印。
說實相法。
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今小乘印。
不得已而權說之。
而意不在小。
所謂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豈非小乘之印乃于一印開出。
以袪凡夫執無常為常之情見。
情見既除。
而實相理顯。
乃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故知無常苦空之印。
元在大而不在小。
今迦旃。
竟依小乘而說之。
是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也。
○二别示實相之法五。
初示真無常義。
迦旃延。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如來說諸法無常者。
正欲袪凡夫執生滅之無常以為常。
是則無常者無生滅之常也。
生滅常之情執苟除。
則諸法畢竟不生不滅之體現。
此如來說無常義。
其在于是。
其可以生滅心行而說之哉。
○二示真苦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
如來說五受陰是苦者。
亦欲袪凡夫執五受陰之苦而為有受用之樂。
是則苦義者。
示五受陰無凡夫無樂之樂。
而不無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之樂。
夫苦病既除。
則四德之樂體現。
豈不凡夫之苦義為聖人之樂義哉。
○三示真空義。
諸法究竟無所有。
是空義。
諸佛說空法。
為度著于有。
二乘雖破有。
又複著于空。
非獨有本空。
此空亦複空。
空有二俱空。
是名中道義。
中道體亦空。
是為畢竟空。
于畢竟空中。
何嘗無諸法。
而此諸法空。
名諸法實相。
如來說于空。
是此真空義。
○四示真無我義。
于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我者。
如來所證之真我也。
無我者。
無凡夫之着我也。
是則此我即無我。
無我乃真我。
豈小乘之破我。
外道之忘我。
可跂及哉。
○五示真寂滅義。
法本不然。
今則無滅。
是寂滅義。
肇公曰。
小乘以三界熾然。
故滅之以求無為。
夫熾然既形。
故滅名以生。
大乘觀法。
本自不然。
今何所滅。
不然不滅。
乃真寂滅也。
○三聞法獲益。
說是法時。
彼諸比丘。
心得解脫。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者。
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