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修惡即性而乃恣行三毒以之為道。
若然者。
乃成三途之道。
非所謂菩提之道也。
今之學大乘語者。
每執此言。
而恣行貪欲。
請觀斯語。
無以情為法可也。
或問曰。
此修性善惡之言。
為創自天台。
為當亦出佛經。
對曰。
此原出佛經。
惟南嶽天台。
深得其旨。
以此诠于大乘止觀并法華玄義圓頓止觀之中。
洎荊溪四明。
又更深詳其說。
若論契經所說。
則華嚴法華楞嚴圓覺等經。
備明此旨。
欲盡其義。
請觀餘所撰性善惡論。
則能深達根源。
若夫欲知言義了然之所自。
此又秉于涅槃之明文了義。
故涅槃三十二雲。
或有佛性。
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
闡提人無。
複有佛性。
二人俱有。
複有佛性。
二人俱無。
初二句。
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惡緣因佛性也。
蓋佛斷修染修惡盡。
修善滿足。
故此修染修惡佛性。
佛善根人無也。
次二句。
言修淨了因修善緣因佛性也。
蓋闡提之人。
斷修淨修善盡。
修惡滿足。
故此修淨修善佛性。
闡提人無也。
三二句。
言性善性惡正因佛性也。
蓋佛雖斷修染修惡。
而性染性惡不斷。
闡提雖斷修淨修善盡。
而性淨性善不斷。
惟佛不斷性染性惡。
故至果地。
于惡自在。
廣用性惡法門。
化度衆生。
闡提不斷性善。
故後時還起修善。
對治修惡。
故涅槃後分。
言闡提成佛義。
蓋本乎此也。
四二句。
言複有佛性二人俱無。
此言不退性也。
此中既然。
下亦準此。
○二約凡夫與聖人示二。
初約谛示。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
○二約人示。
非得果。
非不得果。
非凡夫。
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
非不聖人。
○三約成結。
雖成就一切法而。
離諸法相。
四谛者。
聖人破惑所見真空之理也。
所謂凡夫有苦。
而不見谛。
聖人見苦。
而有苦谛。
凡夫有集。
而不見谛。
聖人見集。
而有集谛等。
然而若有四谛可見。
非真見谛矣。
若無真谛可見。
又非聖人矣。
惟不見而又未嘗不見。
此稱聖人。
所見之谛既然。
能見之人亦爾。
非見谛。
故非得果。
非不見谛。
故非凡夫。
夫聖人之所以謂之聖者。
但去凡夫之情。
非離凡夫之法。
肇公有雲。
聖遠乎哉觸事而真。
此亦知言也。
非得果。
故非聖人。
非凡夫。
故非不聖人。
總而結之。
秪雖成就一切法。
而離諸法相。
○二結成食等。
乃可取食。
前總示雲。
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正以乞士于一切諸法未能若此平等。
故于所乞之食。
亦未能等。
果能如向之所雲雲者。
則能于食亦等。
乃可取食也。
○二約即逆而逆示二。
初約法而示二。
初蕩其佛法二見。
若須菩提。
不見佛。
不聞法。
○二随其六師而堕。
彼外道六師。
富蘭那迦葉。
什公曰。
迦葉母姓也。
富蘭那字也。
其人起邪見。
謂一切法無所有。
如虛空不生滅。
起斷滅見。
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燈曰。
此與今之羅道何異。
末伽梨拘賒梨子。
什公曰。
末伽梨字也。
拘賒梨是其母也。
其人起見雲。
衆生罪垢。
無因無緣也。
删阇夜毗羅胝子。
什公曰。
删阇夜字也。
毗羅胝母名也。
其人起見。
謂要久經生死。
彌曆劫數。
然後自盡苦際也。
肇公曰。
其人謂道不須求。
經生死劫數。
苦盡自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
縷盡自止。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肇公曰。
阿耆多翅舍字也。
欽婆羅粗弊衣名也。
其人着弊衣。
自拔髦。
五熱炙身。
以苦行為道。
謂今身并受苦。
後身常樂者也。
迦羅鸠?迦旃延。
什公曰。
外道字也。
其人應物起見。
若人問言有耶。
即答言有。
問言無耶。
答言無也。
尼犍陀若提子等。
什公曰。
尼犍陀字也。
若提母名也。
其人起見。
謂罪福苦樂。
盡由前世。
要當必償。
今雖行道。
不能中斷。
此六師盡起邪見。
裸形苦行。
自稱一切智。
大同而小異耳。
凡有三種六師。
合十八部。
第一自稱一切智。
第二得五通。
第三誦四韋陀經。
上所說六師。
是第一部也。
是汝之師。
因其出家。
彼師所堕。
汝亦随堕。
○二結成食等。
乃可取食。
佛初說法。
以佛法為正。
以外道為邪者。
令人返邪以歸正。
有所适從也。
至于圓修平等。
則邪正等觀。
邪正所以等觀者。
悟諸法實相無是非是故也。
夫觀法至于諸法實相無是非是。
則一概平等。
無佛之可見。
法之可聞。
亦不見有六師之可舍。
邪法之可破矣。
尋常内典破外道之言。
則以六師着邪之必堕者。
今之圓頓。
既觀平等。
則六師既堕而須菩提不妨亦堕。
蓋未有因等而果不等者。
故曰彼師所堕汝亦随堕也。
此皆約修惡即性惡。
即惡而惡。
即邪而邪。
不必改移。
言似逆而恒順。
道惟大而智融。
自非得言表之意者。
鮮不惑亂颠倒也。
昔維摩座主。
将此義問于大珠和尚。
珠曰。
迷循六根。
号為六師。
心外求佛。
名為外道。
有物可施。
不名福田。
心生受供。
堕三惡道。
汝若謗于佛者。
是不着佛求。
毀于法者。
是不着法求。
不入衆數者。
是不着僧求。
終不得滅度。
是智用現前。
若如是解者。
便得法喜禅悅之樂。
又曰。
不斷聲色是随堕。
以不明聲色。
故随處堕。
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
作麼生是聲色外一句。
答。
聲不是聲。
色不是色。
故曰不斷指掌。
當指何掌也。
又曰。
不受食。
是尊貴堕。
須知是那邊得來這邊行履不虛。
此位即堕尊貴矣。
今謂大珠之言。
猶是即逆而順示。
未是即逆而逆示。
與夫即逆住逆示。
用之作觀心釋一途可也。
約教頓示。
未敢承命。
○三約即逆住逆示二。
初約法而示五。
初以邪見正見概其平等。
若須菩提。
入諸邪見。
不到彼岸。
夫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則邪見原非此岸。
如來原非彼岸。
即此而彼。
即彼而此。
又何必到彼岸以去邪見哉。
○二以有難無難概其平等。
住于八難。
不得無難。
夫地獄難。
如來于是而得離垢三昧。
畜生難。
如來于是而得不退三昧。
餓鬼難。
如來于是而得心樂三昧。
北洲難。
如來于是而得熱??三昧。
盲聾喑啞。
世智辨聰。
佛前佛後三難。
如來于是得日光如幻月光三昧。
無想天難。
如來于是得虛空三昧。
是故八難。
彌可住之。
又何必得無難然後入三昧哉。
○三以煩惱菩提概其平等。
同于煩惱。
離清淨法。
夫煩惱即菩提。
是則煩惱性即菩提性。
又何必去煩惱之污濁。
以求菩提之清淨法哉。
○四以正定不定概其平等。
汝得無诤三昧。
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衆生為著于有。
故于根塵萬法。
能所角立。
而對敵遘诤。
善吉能解于空。
則無對待。
故其所得之定名為無诤。
于此三昧。
所證空平等理。
則善吉與衆生等。
豈獨善吉得而衆人不得哉。
此正約性定生佛等有者而言之也。
涅槃雲。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此之謂也。
○五以福田惡道概其平等。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不名福田者。
無相福田。
名不可名。
所謂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也。
堕三惡道者。
得成菩提。
證性惡法門。
垂形三途。
化導衆生也。
如是之福。
名為真福。
如是之供。
名為真供。
○六以波旬佛道概其平等。
為與衆魔共一手。
作諸勞侶。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
于一切衆生。
而有怨心。
此通二義。
一以諸法實相奪善吉同波旬釋。
論雲。
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
善吉雖證偏空。
于中道實相。
猶隔二百由旬。
故奪之同魔。
二以修惡即性與魔同善吉釋。
修惡既即性惡。
性惡融通。
任運攝得聲聞性善故也。
魔能惱人。
既于衆生。
而有怨心。
則善吉同魔。
亦同其怨。
福田恩德。
于善吉不必居也。
○七以三寶三途概其平等。
謗諸佛。
毀于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夫佛者覺也。
菩提大道也。
佛名為覺。
此約實智菩提而言之也。
法名不覺。
此約真性菩提而言之也。
僧名和合。
此約方便菩提而言之也。
若曰破煩惱證菩提。
此權教之論。
既有煩惱之可破。
複有菩提之可證。
是則宜返妄以歸真首必翻邪以歸正。
如來設教。
先唱三歸。
正為乎此。
今是圓頓至理。
直下即是。
乃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既曰煩惱即菩提。
豈不得曰菩提即煩惱。
又豈不得曰菩提即菩提。
煩惱即煩惱若以煩惱即菩提言之。
即謂之歸于佛。
贊于法。
入衆數。
得滅度可也。
今以煩惱即煩惱。
菩提即菩提。
如涅槃經雲。
煩惱不能障菩提。
菩提不能破煩惱。
此則法法住位。
相相常住不必别返妄以歸真。
别翻邪以歸正。
既不歸依。
即謂之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也。
若如文殊師利。
昔者曾起佛見。
被佛貶于鐵圍兩山之間。
此可與大珠和尚之語同。
又非此中之正意矣。
若如文殊師利。
一日于祇桓精舍。
手執利刃。
欲害于佛。
佛遙遮之曰。
汝無嗔恚。
來害于我。
文殊答曰。
我是貪欲師利。
我是嗔恚師利。
我是愚癡師利。
方與今經。
此旨同耳。
○二結成食等。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肇公曰。
犯重罪者。
不得入賢聖衆數。
終不得滅度。
若能備如上惡。
乃可取食也。
何者。
夫舍惡從善。
人之常情耳。
然則是非經心。
猶未免于累。
是以等觀者。
以存善為患。
故舍善以求宗。
以舍惡為累。
故即惡而反本。
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
舍善有無染之勳。
故知同善未為得。
同惡未為失。
淨名言意。
似在此乎。
燈曰。
肇公等觀。
其談雖善。
苟不明乎性具。
亦恐有言而無旨也。
○二茫然不知。
時我世尊。
聞此茫然。
不識是何言。
不知以何答。
便置缽欲出其舍。
○三慰令弗懼二。
初先以言慰。
維摩诘言。
唯須菩提。
取缽勿懼。
○二示其所以二。
初問答二。
初問。
于意雲何。
如來所作化人。
若以是诘。
甯有懼不。
○二答。
我言不也。
○二正示二。
初示。
維摩诘言。
一切諸法。
如幻化相。
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肇公曰。
若于弟子中。
解空第一。
既知化之無心。
亦知法之如化。
以此而聽。
曷為而懼。
○二釋四。
初示言說即法。
所以者何。
一切言說。
不離是相。
一切言說。
亦諸法之一也。
諸法既如幻。
則言說亦如幻。
以幻人聽幻法。
彼此如幻。
複何懼耶。
○二示知幻故無懼。
至于智者。
不著文字。
故無所懼。
有智之者。
能知如幻。
圓覺雲。
如幻即離。
不作方便。
則不著文字。
着則生懼。
不着故無懼也。
○三示文字即解脫。
何以故。
文字性離。
無有文字。
是則解脫。
文字既如幻。
則文字之性自離文字。
有文字相而生着。
則為之系縛。
而不得解脫。
今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非漸次。
非惟顯性本真淨解脫。
而智者知幻。
又獲圓淨與方便淨解脫矣。
○四結解脫即諸法。
解脫相者。
則諸法也。
此正結成文字即解脫之所以也。
○三聞法獲益。
維摩诘說是法時
若然者。
乃成三途之道。
非所謂菩提之道也。
今之學大乘語者。
每執此言。
而恣行貪欲。
請觀斯語。
無以情為法可也。
或問曰。
此修性善惡之言。
為創自天台。
為當亦出佛經。
對曰。
此原出佛經。
惟南嶽天台。
深得其旨。
以此诠于大乘止觀并法華玄義圓頓止觀之中。
洎荊溪四明。
又更深詳其說。
若論契經所說。
則華嚴法華楞嚴圓覺等經。
備明此旨。
欲盡其義。
請觀餘所撰性善惡論。
則能深達根源。
若夫欲知言義了然之所自。
此又秉于涅槃之明文了義。
故涅槃三十二雲。
或有佛性。
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
闡提人無。
複有佛性。
二人俱有。
複有佛性。
二人俱無。
初二句。
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惡緣因佛性也。
蓋佛斷修染修惡盡。
修善滿足。
故此修染修惡佛性。
佛善根人無也。
次二句。
言修淨了因修善緣因佛性也。
蓋闡提之人。
斷修淨修善盡。
修惡滿足。
故此修淨修善佛性。
闡提人無也。
三二句。
言性善性惡正因佛性也。
蓋佛雖斷修染修惡。
而性染性惡不斷。
闡提雖斷修淨修善盡。
而性淨性善不斷。
惟佛不斷性染性惡。
故至果地。
于惡自在。
廣用性惡法門。
化度衆生。
闡提不斷性善。
故後時還起修善。
對治修惡。
故涅槃後分。
言闡提成佛義。
蓋本乎此也。
四二句。
言複有佛性二人俱無。
此言不退性也。
此中既然。
下亦準此。
○二約凡夫與聖人示二。
初約谛示。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
○二約人示。
非得果。
非不得果。
非凡夫。
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
非不聖人。
○三約成結。
雖成就一切法而。
離諸法相。
四谛者。
聖人破惑所見真空之理也。
所謂凡夫有苦。
而不見谛。
聖人見苦。
而有苦谛。
凡夫有集。
而不見谛。
聖人見集。
而有集谛等。
然而若有四谛可見。
非真見谛矣。
若無真谛可見。
又非聖人矣。
惟不見而又未嘗不見。
此稱聖人。
所見之谛既然。
能見之人亦爾。
非見谛。
故非得果。
非不見谛。
故非凡夫。
夫聖人之所以謂之聖者。
但去凡夫之情。
非離凡夫之法。
肇公有雲。
聖遠乎哉觸事而真。
此亦知言也。
非得果。
故非聖人。
非凡夫。
故非不聖人。
總而結之。
秪雖成就一切法。
而離諸法相。
○二結成食等。
乃可取食。
前總示雲。
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正以乞士于一切諸法未能若此平等。
故于所乞之食。
亦未能等。
果能如向之所雲雲者。
則能于食亦等。
乃可取食也。
○二約即逆而逆示二。
初約法而示二。
初蕩其佛法二見。
若須菩提。
不見佛。
不聞法。
○二随其六師而堕。
彼外道六師。
富蘭那迦葉。
什公曰。
迦葉母姓也。
富蘭那字也。
其人起邪見。
謂一切法無所有。
如虛空不生滅。
起斷滅見。
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燈曰。
此與今之羅道何異。
末伽梨拘賒梨子。
什公曰。
末伽梨字也。
拘賒梨是其母也。
其人起見雲。
衆生罪垢。
無因無緣也。
删阇夜毗羅胝子。
什公曰。
删阇夜字也。
毗羅胝母名也。
其人起見。
謂要久經生死。
彌曆劫數。
然後自盡苦際也。
肇公曰。
其人謂道不須求。
經生死劫數。
苦盡自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
縷盡自止。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肇公曰。
阿耆多翅舍字也。
欽婆羅粗弊衣名也。
其人着弊衣。
自拔髦。
五熱炙身。
以苦行為道。
謂今身并受苦。
後身常樂者也。
迦羅鸠?迦旃延。
什公曰。
外道字也。
其人應物起見。
若人問言有耶。
即答言有。
問言無耶。
答言無也。
尼犍陀若提子等。
什公曰。
尼犍陀字也。
若提母名也。
其人起見。
謂罪福苦樂。
盡由前世。
要當必償。
今雖行道。
不能中斷。
此六師盡起邪見。
裸形苦行。
自稱一切智。
大同而小異耳。
凡有三種六師。
合十八部。
第一自稱一切智。
第二得五通。
第三誦四韋陀經。
上所說六師。
是第一部也。
是汝之師。
因其出家。
彼師所堕。
汝亦随堕。
○二結成食等。
乃可取食。
佛初說法。
以佛法為正。
以外道為邪者。
令人返邪以歸正。
有所适從也。
至于圓修平等。
則邪正等觀。
邪正所以等觀者。
悟諸法實相無是非是故也。
夫觀法至于諸法實相無是非是。
則一概平等。
無佛之可見。
法之可聞。
亦不見有六師之可舍。
邪法之可破矣。
尋常内典破外道之言。
則以六師着邪之必堕者。
今之圓頓。
既觀平等。
則六師既堕而須菩提不妨亦堕。
蓋未有因等而果不等者。
故曰彼師所堕汝亦随堕也。
此皆約修惡即性惡。
即惡而惡。
即邪而邪。
不必改移。
言似逆而恒順。
道惟大而智融。
自非得言表之意者。
鮮不惑亂颠倒也。
昔維摩座主。
将此義問于大珠和尚。
珠曰。
迷循六根。
号為六師。
心外求佛。
名為外道。
有物可施。
不名福田。
心生受供。
堕三惡道。
汝若謗于佛者。
是不着佛求。
毀于法者。
是不着法求。
不入衆數者。
是不着僧求。
終不得滅度。
是智用現前。
若如是解者。
便得法喜禅悅之樂。
又曰。
不斷聲色是随堕。
以不明聲色。
故随處堕。
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
作麼生是聲色外一句。
答。
聲不是聲。
色不是色。
故曰不斷指掌。
當指何掌也。
又曰。
不受食。
是尊貴堕。
須知是那邊得來這邊行履不虛。
此位即堕尊貴矣。
今謂大珠之言。
猶是即逆而順示。
未是即逆而逆示。
與夫即逆住逆示。
用之作觀心釋一途可也。
約教頓示。
未敢承命。
○三約即逆住逆示二。
初約法而示五。
初以邪見正見概其平等。
若須菩提。
入諸邪見。
不到彼岸。
夫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則邪見原非此岸。
如來原非彼岸。
即此而彼。
即彼而此。
又何必到彼岸以去邪見哉。
○二以有難無難概其平等。
住于八難。
不得無難。
夫地獄難。
如來于是而得離垢三昧。
畜生難。
如來于是而得不退三昧。
餓鬼難。
如來于是而得心樂三昧。
北洲難。
如來于是而得熱??三昧。
盲聾喑啞。
世智辨聰。
佛前佛後三難。
如來于是得日光如幻月光三昧。
無想天難。
如來于是得虛空三昧。
是故八難。
彌可住之。
又何必得無難然後入三昧哉。
○三以煩惱菩提概其平等。
同于煩惱。
離清淨法。
夫煩惱即菩提。
是則煩惱性即菩提性。
又何必去煩惱之污濁。
以求菩提之清淨法哉。
○四以正定不定概其平等。
汝得無诤三昧。
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衆生為著于有。
故于根塵萬法。
能所角立。
而對敵遘诤。
善吉能解于空。
則無對待。
故其所得之定名為無诤。
于此三昧。
所證空平等理。
則善吉與衆生等。
豈獨善吉得而衆人不得哉。
此正約性定生佛等有者而言之也。
涅槃雲。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此之謂也。
○五以福田惡道概其平等。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不名福田者。
無相福田。
名不可名。
所謂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也。
堕三惡道者。
得成菩提。
證性惡法門。
垂形三途。
化導衆生也。
如是之福。
名為真福。
如是之供。
名為真供。
○六以波旬佛道概其平等。
為與衆魔共一手。
作諸勞侶。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
于一切衆生。
而有怨心。
此通二義。
一以諸法實相奪善吉同波旬釋。
論雲。
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
善吉雖證偏空。
于中道實相。
猶隔二百由旬。
故奪之同魔。
二以修惡即性與魔同善吉釋。
修惡既即性惡。
性惡融通。
任運攝得聲聞性善故也。
魔能惱人。
既于衆生。
而有怨心。
則善吉同魔。
亦同其怨。
福田恩德。
于善吉不必居也。
○七以三寶三途概其平等。
謗諸佛。
毀于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夫佛者覺也。
菩提大道也。
佛名為覺。
此約實智菩提而言之也。
法名不覺。
此約真性菩提而言之也。
僧名和合。
此約方便菩提而言之也。
若曰破煩惱證菩提。
此權教之論。
既有煩惱之可破。
複有菩提之可證。
是則宜返妄以歸真首必翻邪以歸正。
如來設教。
先唱三歸。
正為乎此。
今是圓頓至理。
直下即是。
乃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既曰煩惱即菩提。
豈不得曰菩提即煩惱。
又豈不得曰菩提即菩提。
煩惱即煩惱若以煩惱即菩提言之。
即謂之歸于佛。
贊于法。
入衆數。
得滅度可也。
今以煩惱即煩惱。
菩提即菩提。
如涅槃經雲。
煩惱不能障菩提。
菩提不能破煩惱。
此則法法住位。
相相常住不必别返妄以歸真。
别翻邪以歸正。
既不歸依。
即謂之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也。
若如文殊師利。
昔者曾起佛見。
被佛貶于鐵圍兩山之間。
此可與大珠和尚之語同。
又非此中之正意矣。
若如文殊師利。
一日于祇桓精舍。
手執利刃。
欲害于佛。
佛遙遮之曰。
汝無嗔恚。
來害于我。
文殊答曰。
我是貪欲師利。
我是嗔恚師利。
我是愚癡師利。
方與今經。
此旨同耳。
○二結成食等。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肇公曰。
犯重罪者。
不得入賢聖衆數。
終不得滅度。
若能備如上惡。
乃可取食也。
何者。
夫舍惡從善。
人之常情耳。
然則是非經心。
猶未免于累。
是以等觀者。
以存善為患。
故舍善以求宗。
以舍惡為累。
故即惡而反本。
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
舍善有無染之勳。
故知同善未為得。
同惡未為失。
淨名言意。
似在此乎。
燈曰。
肇公等觀。
其談雖善。
苟不明乎性具。
亦恐有言而無旨也。
○二茫然不知。
時我世尊。
聞此茫然。
不識是何言。
不知以何答。
便置缽欲出其舍。
○三慰令弗懼二。
初先以言慰。
維摩诘言。
唯須菩提。
取缽勿懼。
○二示其所以二。
初問答二。
初問。
于意雲何。
如來所作化人。
若以是诘。
甯有懼不。
○二答。
我言不也。
○二正示二。
初示。
維摩诘言。
一切諸法。
如幻化相。
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肇公曰。
若于弟子中。
解空第一。
既知化之無心。
亦知法之如化。
以此而聽。
曷為而懼。
○二釋四。
初示言說即法。
所以者何。
一切言說。
不離是相。
一切言說。
亦諸法之一也。
諸法既如幻。
則言說亦如幻。
以幻人聽幻法。
彼此如幻。
複何懼耶。
○二示知幻故無懼。
至于智者。
不著文字。
故無所懼。
有智之者。
能知如幻。
圓覺雲。
如幻即離。
不作方便。
則不著文字。
着則生懼。
不着故無懼也。
○三示文字即解脫。
何以故。
文字性離。
無有文字。
是則解脫。
文字既如幻。
則文字之性自離文字。
有文字相而生着。
則為之系縛。
而不得解脫。
今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非漸次。
非惟顯性本真淨解脫。
而智者知幻。
又獲圓淨與方便淨解脫矣。
○四結解脫即諸法。
解脫相者。
則諸法也。
此正結成文字即解脫之所以也。
○三聞法獲益。
維摩诘說是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