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種。
猶為統總。
若約法相差别為言。
則又有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依中現正。
正中現依等。
如五百長者子獻五百寶蓋。
無量也。
合成一蓋。
一也。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無量以為一也。
雖合為一蓋而不壞五百之數。
一為無量也。
五百寶蓋各有現量。
小也。
遍覆大千。
大也。
合成一蓋。
小中現大也。
雖是一蓋而不妨五百差别。
大中現小也。
寶蓋。
依報也。
現諸如來說法之相。
正報也。
諸佛說法于蓋中現。
依中現正也。
佛身清淨。
蓋現身中。
正中現依也。
此為一經神通根本。
下文所說不思議解脫種種神通。
皆從此中流出。
今别出其相。
凡有多種。
如方丈一室。
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
其座高八萬四千由旬。
而三萬二千菩薩。
聲聞。
天龍。
八部。
各坐其座。
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
舍利弗言。
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
乃能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毗耶離城。
無所妨礙。
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
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
亦不迫迮。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并前方丈容座。
皆是小中現大。
又以四大海水。
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
而彼大海。
本相如故。
此為正中現依。
亦為依中現正。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斷取三千大千世界。
如陶家輪。
着右掌上。
擲過恒沙世界之外。
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又複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而此世界。
本相如故。
此為去取自在。
又舍利弗。
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
或有不樂久住而可度者。
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此為能延能促。
又舍利弗。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
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
集在一國。
示于衆生。
此為能聚能集。
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
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
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
此為動而不動。
不動而動。
又舍利弗。
十方衆生。
供養諸佛之具。
菩薩于一毛孔皆令得見。
此為能具能現。
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
菩薩悉能吸着口中。
而無所損壞。
諸樹木亦不推折。
此為即動而安。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
内于腹中。
火事如故。
而不為害。
此為即危而安。
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取一佛土。
舉着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
如持針鋒舉一棗葉。
而無所娆。
此為去取稱性。
而施設無迹。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以神通現作佛身。
乃至轉輪王身。
此正應十界等身也。
十方世界所有衆生聲。
上中下音。
皆能變之令作佛聲。
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
及十方諸佛。
所說種種之法。
皆于其中。
普令得聞。
前之種種。
皆形之神通。
此為聲之神通。
種種變化不可思議也。
又如欲緻香飯以飯大衆。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
居衆會前。
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
威德殊勝。
蔽于衆會。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世界分。
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汝往到彼。
如我辭曰。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
即于會前。
升于上方。
禮彼佛足。
具述緻敬借飯之辭。
彼化菩薩。
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
至維摩舍。
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
諸菩薩皆坐其上。
與諸大衆同食香飯。
(雲雲)此為即遠而近。
即小而大。
即少而多。
即粗而妙之神變也。
又欲與文殊同往佛所。
即以神力持諸大衆。
并師子座。
置于右掌。
往詣佛所。
又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
置于此土等。
皆不思議之神變也。
或問曰。
此經神變。
所說何多。
答曰。
此經說在方等。
正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之時。
而聲聞于昔阿含已得道果。
但念空無相無作。
而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是以此經發起即以寶蓋現通為事。
開章即以淨佛國土為請。
正欲違其宿心。
斥其小行。
令其恥小慕大。
得生酥益。
以作法華開權顯實之弄引。
故神通淨土。
偏其多也。
是以是時大迦葉。
聞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
譬如有人。
于盲者前。
現衆色像。
非彼所見。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菩提心。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
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此正方等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令聲聞得恥小慕大之益也。
然而非不可思議解脫之本。
莫能施種種不思議神通之迹。
非不思議神通之迹。
無以彰不可思議解脫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三說法不思議者。
此門與前神通。
有離合兩意。
離而言之。
自有衆生因神通形益而得度者。
如經明芥子内須彌山。
乃雲唯應得度者。
乃能見之。
即其義也。
又如現相辟支。
不能說法。
惟現神通。
令人得益。
亦其類也。
自有衆生必因聞法獲聲聞益而得度者。
此如常途。
今則合以明之。
先既以神通駭動。
發其欣樂。
今則次以智辯宣敡。
逗其所宜。
猶如龍王降雨。
必先霭以慈雲。
震以戒雷。
俾三草二木。
先獲蘇息。
而翹然颙聳。
然後雨以法雨。
率土充洽。
上中下根。
各得增長。
佛法亦然。
故次神通。
而明說法也。
餘時說法。
固無暇論。
此經說在方等。
得對半說滿。
彈呵褒歎之正。
雖曰說滿。
而圓頓居多。
雖專圓頓。
而亦不妨兼通兼别。
如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
文殊維摩固是圓頓。
其餘菩薩豈不亦兼通别。
又如寶積偈雲。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忘。
此追贊圓頓之法也。
始在佛樹力降魔等。
此追贊阿含時所說小乘之法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等。
此則正贊方等時。
四教并談。
頓漸秘密不定同舉也。
大師演華嚴日譬雲。
次照平地。
影臨萬水。
逐器方圓。
随波動靜。
示一佛土。
令淨穢不同。
示現一身。
巨細各異。
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
恐畏歡喜。
厭離斷疑。
神力不共。
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
嗅有薝蔔不薝蔔。
華有着身不着身。
慧有若幹不若幹。
此喻正譬方等示土現身神通說法種種不同也。
又如佛為寶積說佛國淨土之行。
總說則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别開則有三心二十行。
三心者。
一者直心。
二者深心。
三者大乘心。
二十行者。
則六度。
四無量心。
四攝法。
方便。
三十七品。
回向。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十善。
乃至雲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論淨佛國土之行。
四教菩薩皆能修之。
三藏菩薩。
事六度行。
修在阿含。
既未破惑。
猶落愛見。
今在方等正對半說滿。
則三心二十行。
通通别圓。
三教菩薩皆能修之。
惟此心行。
能解即空。
則判入通教。
能解但中。
則判入别教。
能解圓中。
則判入圓教。
又如方便品。
維摩诘因以身疾。
廣為說法。
初說身之過患。
此亦四教通觀之境。
至雲諸仁者。
此可厭患。
當樂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生等。
所列種種功德。
會而歸之。
亦通四教。
今在方等。
既對斥事度。
則修通後三。
亦可知也。
又如諸弟子品。
呵舍利弗雲。
夫宴坐者。
不于三界現身意。
是為宴坐。
以至心不住内外。
是為宴坐。
此雖以圓呵小。
義亦通于通别。
若曰于諸見不動。
而修道品。
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此則的以圓頓而對呵于小乘也。
如是種種。
不能枚舉。
至于呵彌勒雲。
二十五法是菩提。
為光嚴童子說三十二道場。
雖是圓頓。
義亦兼乎通别。
至于呵持世。
而降伏天魔。
為諸魔女說無盡燈法門。
此則以圓呵偏。
以成圓頓。
化魔為佛。
舉此為例。
餘不繁列也。
夫圓法本也。
餘教迹也。
始則為實以施權。
終則會權以歸實。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四明眷屬不可思議者。
法華玄義明六種眷屬。
此經亦具有之。
今出其相。
一理性眷屬。
經雲一切衆生皆如。
乃至彌勒亦如。
是也。
二業生眷屬。
如來先世曾為結佛性緣種。
世世成之熟之度之脫之。
直于此世。
或聞說得道。
如常随之衆。
為法親内眷屬。
或未得道。
預會俗衆。
為外眷屬。
三願生眷屬者。
先世結緣雖未斷苦。
願生内眷屬中。
或怨家等因之受道。
若得道者。
成内眷屬。
不得者。
成外眷屬。
如餘經所說。
有調達等緣是也。
四神通眷屬者。
若先世值佛。
發真見谛。
生猶未盡。
或在上界。
或在他方。
今佛分段作佛。
或以願力。
或以通力。
來生下界。
與他方菩薩來此毗耶離。
聞法獲益而去。
如香積佛國諸來菩薩等是也。
五應身眷屬者。
或同佛究竟法報二身。
而起應身。
如文殊是龍尊王佛。
維摩是金粟如來是也。
或等覺菩薩等。
從分真法報二身。
以起應身。
如彌勒等是也。
或為熟他。
或為自熟。
或為本緣。
皆名應身眷屬。
六明法門眷屬者。
此如普現菩薩。
問淨名居士。
父母妻子。
親戚眷屬。
吏民知識。
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
象馬車乘。
皆在何所。
淨名答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為舍。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此法門眷屬也。
諸經流類至多。
學者可以意得也。
此中若論本迹者。
應身眷屬。
則以法報為本。
應身為迹。
然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餘三則以宿種為本。
現行為迹。
亦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
第五明利益不可思議者。
諸佛所為。
未嘗空過。
釋論雲。
佛入王三昧。
前放光度前者。
後放光度後者。
譬如網魚前獲後獲。
見光聞法。
皆不唐捐。
今經雲。
法寶普照。
而雨法雨。
即身口兩益也。
寶積長者雲。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各随宿根以見佛身有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衆生各随宿根聞法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見身聞法各随根器而獲利益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此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所獲之益種種差别也。
或有歡喜。
即世界悉檀。
得歡喜益。
或有恐畏。
即為人悉檀。
拳拳秪畏。
力行其善。
得生善益。
或生厭離。
即對治悉檀。
得對治法。
厭離煩惱。
獲破惡益。
或斷疑者。
斷去惑疑。
得入第一義谛理益。
此之四悉。
義關四教。
此經對半說滿。
對藏說通别圓三教。
又有于方等時新入藏者。
應得小益。
須知此經論益。
有顯密兩意。
顯意者。
如說佛國品竟。
求聲聞三萬二千諸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此聞大悟小。
得藏通兩教之益也。
如方便品。
維摩诘為諸問疾。
如應說法。
令無數人。
皆發無上道意。
此得圓頓發心之益。
亦兼前二教之益。
又如維摩诘為目犍連說法時。
八百居士皆發無上道意。
又維摩诘為須菩提說法時。
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又維摩诘為羅睺羅說法時。
三十二長者子皆發無上道意。
又為彌勒菩薩說法時。
二百天子得無生忍。
又為光嚴童子說法時。
五百天人皆發無上道意。
又為魔女說法時。
令萬二千天女發無上道意。
又為善德長者說法時。
令城中一最下乞人發無上道意。
又文殊将衆入淨名室聞法睹變時。
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無上道意。
又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忍。
又香積品。
說娑婆十事善法等時。
百千天人。
皆發無上道意。
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乃至佛說此經已。
一切大衆皆大歡喜。
總得歡喜益也。
密意者。
傍為彈偏斥小。
令諸小乘聞大不謗。
聞斥不嗔。
得恥小慕大益。
為法華以作開權顯實方便。
得轉酪以為生酥益。
若以寶蓋三用。
會通三益者。
發無上道心。
入無生忍。
此獲帡幪益也。
菩薩得淨佛國土。
遊戲神通。
此獲能緻清涼益也。
得法眼淨。
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
此獲除煩熱益也。
然為欲令衆生獲開佛知見大益之本。
故權令獲三乘七方便利益之迹。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然則非三德不可思議之大體。
莫能緻三脫不可思議之大用。
非三脫不可思議之大用。
莫能彰三德不可思議之大體。
體與用而俱大。
理與事而皆圓。
此維摩诘不可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觀解者。
觀一心性具五道。
為五道悲境。
誓願拔之。
即生緣慈悲。
如五百長者子獻以寶蓋也。
次觀之使空。
與性具二乘相契。
即法緣慈悲。
如五百寶蓋投之于空也。
觀此五道與佛性無異。
衆生如。
同彌勒如。
即無緣慈悲。
如令諸寶蓋合成一蓋也。
此總觀也。
若别觀者。
觀五道因果本自無性。
即是佛性。
而佛界因果。
亦未嘗異乎五道之性。
但五道之性。
無苦而有苦。
此苦可悲。
佛界之性。
無樂而有樂。
此樂可敬。
即悲敬一雙也。
觀五道五蓋。
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
即惑性即理性一雙也。
觀一心十界即空假中。
修之謂之三因。
成之謂之三慈。
即因果一雙也。
觀一心即空假中。
即是三德。
而此三德具足無方大用。
即體用一雙也。
其中感應神通。
說法眷屬利益。
觀之可知。
又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五道。
而此五道為生緣慈境。
即五百寶蓋也。
觀之即空。
即法緣慈境。
即以寶蓋散之于空也。
了此九界即是佛界。
性具百界千如。
遍曆假名實法與夫國土。
即令此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猶為統總。
若約法相差别為言。
則又有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依中現正。
正中現依等。
如五百長者子獻五百寶蓋。
無量也。
合成一蓋。
一也。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無量以為一也。
雖合為一蓋而不壞五百之數。
一為無量也。
五百寶蓋各有現量。
小也。
遍覆大千。
大也。
合成一蓋。
小中現大也。
雖是一蓋而不妨五百差别。
大中現小也。
寶蓋。
依報也。
現諸如來說法之相。
正報也。
諸佛說法于蓋中現。
依中現正也。
佛身清淨。
蓋現身中。
正中現依也。
此為一經神通根本。
下文所說不思議解脫種種神通。
皆從此中流出。
今别出其相。
凡有多種。
如方丈一室。
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
其座高八萬四千由旬。
而三萬二千菩薩。
聲聞。
天龍。
八部。
各坐其座。
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
舍利弗言。
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
乃能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毗耶離城。
無所妨礙。
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
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
亦不迫迮。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
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所增減。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并前方丈容座。
皆是小中現大。
又以四大海水。
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
而彼大海。
本相如故。
此為正中現依。
亦為依中現正。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斷取三千大千世界。
如陶家輪。
着右掌上。
擲過恒沙世界之外。
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又複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而此世界。
本相如故。
此為去取自在。
又舍利弗。
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
或有不樂久住而可度者。
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此為能延能促。
又舍利弗。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
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
集在一國。
示于衆生。
此為能聚能集。
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
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
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
此為動而不動。
不動而動。
又舍利弗。
十方衆生。
供養諸佛之具。
菩薩于一毛孔皆令得見。
此為能具能現。
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
菩薩悉能吸着口中。
而無所損壞。
諸樹木亦不推折。
此為即動而安。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
内于腹中。
火事如故。
而不為害。
此為即危而安。
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取一佛土。
舉着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
如持針鋒舉一棗葉。
而無所娆。
此為去取稱性。
而施設無迹。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以神通現作佛身。
乃至轉輪王身。
此正應十界等身也。
十方世界所有衆生聲。
上中下音。
皆能變之令作佛聲。
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
及十方諸佛。
所說種種之法。
皆于其中。
普令得聞。
前之種種。
皆形之神通。
此為聲之神通。
種種變化不可思議也。
又如欲緻香飯以飯大衆。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
居衆會前。
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
威德殊勝。
蔽于衆會。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世界分。
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汝往到彼。
如我辭曰。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
即于會前。
升于上方。
禮彼佛足。
具述緻敬借飯之辭。
彼化菩薩。
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
至維摩舍。
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
諸菩薩皆坐其上。
與諸大衆同食香飯。
(雲雲)此為即遠而近。
即小而大。
即少而多。
即粗而妙之神變也。
又欲與文殊同往佛所。
即以神力持諸大衆。
并師子座。
置于右掌。
往詣佛所。
又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
置于此土等。
皆不思議之神變也。
或問曰。
此經神變。
所說何多。
答曰。
此經說在方等。
正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之時。
而聲聞于昔阿含已得道果。
但念空無相無作。
而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是以此經發起即以寶蓋現通為事。
開章即以淨佛國土為請。
正欲違其宿心。
斥其小行。
令其恥小慕大。
得生酥益。
以作法華開權顯實之弄引。
故神通淨土。
偏其多也。
是以是時大迦葉。
聞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
譬如有人。
于盲者前。
現衆色像。
非彼所見。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菩提心。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
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此正方等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令聲聞得恥小慕大之益也。
然而非不可思議解脫之本。
莫能施種種不思議神通之迹。
非不思議神通之迹。
無以彰不可思議解脫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三說法不思議者。
此門與前神通。
有離合兩意。
離而言之。
自有衆生因神通形益而得度者。
如經明芥子内須彌山。
乃雲唯應得度者。
乃能見之。
即其義也。
又如現相辟支。
不能說法。
惟現神通。
令人得益。
亦其類也。
自有衆生必因聞法獲聲聞益而得度者。
此如常途。
今則合以明之。
先既以神通駭動。
發其欣樂。
今則次以智辯宣敡。
逗其所宜。
猶如龍王降雨。
必先霭以慈雲。
震以戒雷。
俾三草二木。
先獲蘇息。
而翹然颙聳。
然後雨以法雨。
率土充洽。
上中下根。
各得增長。
佛法亦然。
故次神通。
而明說法也。
餘時說法。
固無暇論。
此經說在方等。
得對半說滿。
彈呵褒歎之正。
雖曰說滿。
而圓頓居多。
雖專圓頓。
而亦不妨兼通兼别。
如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
文殊維摩固是圓頓。
其餘菩薩豈不亦兼通别。
又如寶積偈雲。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忘。
此追贊圓頓之法也。
始在佛樹力降魔等。
此追贊阿含時所說小乘之法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等。
此則正贊方等時。
四教并談。
頓漸秘密不定同舉也。
大師演華嚴日譬雲。
次照平地。
影臨萬水。
逐器方圓。
随波動靜。
示一佛土。
令淨穢不同。
示現一身。
巨細各異。
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
恐畏歡喜。
厭離斷疑。
神力不共。
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
嗅有薝蔔不薝蔔。
華有着身不着身。
慧有若幹不若幹。
此喻正譬方等示土現身神通說法種種不同也。
又如佛為寶積說佛國淨土之行。
總說則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别開則有三心二十行。
三心者。
一者直心。
二者深心。
三者大乘心。
二十行者。
則六度。
四無量心。
四攝法。
方便。
三十七品。
回向。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十善。
乃至雲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論淨佛國土之行。
四教菩薩皆能修之。
三藏菩薩。
事六度行。
修在阿含。
既未破惑。
猶落愛見。
今在方等正對半說滿。
則三心二十行。
通通别圓。
三教菩薩皆能修之。
惟此心行。
能解即空。
則判入通教。
能解但中。
則判入别教。
能解圓中。
則判入圓教。
又如方便品。
維摩诘因以身疾。
廣為說法。
初說身之過患。
此亦四教通觀之境。
至雲諸仁者。
此可厭患。
當樂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生等。
所列種種功德。
會而歸之。
亦通四教。
今在方等。
既對斥事度。
則修通後三。
亦可知也。
又如諸弟子品。
呵舍利弗雲。
夫宴坐者。
不于三界現身意。
是為宴坐。
以至心不住内外。
是為宴坐。
此雖以圓呵小。
義亦通于通别。
若曰于諸見不動。
而修道品。
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此則的以圓頓而對呵于小乘也。
如是種種。
不能枚舉。
至于呵彌勒雲。
二十五法是菩提。
為光嚴童子說三十二道場。
雖是圓頓。
義亦兼乎通别。
至于呵持世。
而降伏天魔。
為諸魔女說無盡燈法門。
此則以圓呵偏。
以成圓頓。
化魔為佛。
舉此為例。
餘不繁列也。
夫圓法本也。
餘教迹也。
始則為實以施權。
終則會權以歸實。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四明眷屬不可思議者。
法華玄義明六種眷屬。
此經亦具有之。
今出其相。
一理性眷屬。
經雲一切衆生皆如。
乃至彌勒亦如。
是也。
二業生眷屬。
如來先世曾為結佛性緣種。
世世成之熟之度之脫之。
直于此世。
或聞說得道。
如常随之衆。
為法親内眷屬。
或未得道。
預會俗衆。
為外眷屬。
三願生眷屬者。
先世結緣雖未斷苦。
願生内眷屬中。
或怨家等因之受道。
若得道者。
成内眷屬。
不得者。
成外眷屬。
如餘經所說。
有調達等緣是也。
四神通眷屬者。
若先世值佛。
發真見谛。
生猶未盡。
或在上界。
或在他方。
今佛分段作佛。
或以願力。
或以通力。
來生下界。
與他方菩薩來此毗耶離。
聞法獲益而去。
如香積佛國諸來菩薩等是也。
五應身眷屬者。
或同佛究竟法報二身。
而起應身。
如文殊是龍尊王佛。
維摩是金粟如來是也。
或等覺菩薩等。
從分真法報二身。
以起應身。
如彌勒等是也。
或為熟他。
或為自熟。
或為本緣。
皆名應身眷屬。
六明法門眷屬者。
此如普現菩薩。
問淨名居士。
父母妻子。
親戚眷屬。
吏民知識。
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
象馬車乘。
皆在何所。
淨名答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為舍。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此法門眷屬也。
諸經流類至多。
學者可以意得也。
此中若論本迹者。
應身眷屬。
則以法報為本。
應身為迹。
然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餘三則以宿種為本。
現行為迹。
亦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
第五明利益不可思議者。
諸佛所為。
未嘗空過。
釋論雲。
佛入王三昧。
前放光度前者。
後放光度後者。
譬如網魚前獲後獲。
見光聞法。
皆不唐捐。
今經雲。
法寶普照。
而雨法雨。
即身口兩益也。
寶積長者雲。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各随宿根以見佛身有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衆生各随宿根聞法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見身聞法各随根器而獲利益不同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此則神力不共法。
此言所獲之益種種差别也。
或有歡喜。
即世界悉檀。
得歡喜益。
或有恐畏。
即為人悉檀。
拳拳秪畏。
力行其善。
得生善益。
或生厭離。
即對治悉檀。
得對治法。
厭離煩惱。
獲破惡益。
或斷疑者。
斷去惑疑。
得入第一義谛理益。
此之四悉。
義關四教。
此經對半說滿。
對藏說通别圓三教。
又有于方等時新入藏者。
應得小益。
須知此經論益。
有顯密兩意。
顯意者。
如說佛國品竟。
求聲聞三萬二千諸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此聞大悟小。
得藏通兩教之益也。
如方便品。
維摩诘為諸問疾。
如應說法。
令無數人。
皆發無上道意。
此得圓頓發心之益。
亦兼前二教之益。
又如維摩诘為目犍連說法時。
八百居士皆發無上道意。
又維摩诘為須菩提說法時。
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又維摩诘為羅睺羅說法時。
三十二長者子皆發無上道意。
又為彌勒菩薩說法時。
二百天子得無生忍。
又為光嚴童子說法時。
五百天人皆發無上道意。
又為魔女說法時。
令萬二千天女發無上道意。
又為善德長者說法時。
令城中一最下乞人發無上道意。
又文殊将衆入淨名室聞法睹變時。
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無上道意。
又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忍。
又香積品。
說娑婆十事善法等時。
百千天人。
皆發無上道意。
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乃至佛說此經已。
一切大衆皆大歡喜。
總得歡喜益也。
密意者。
傍為彈偏斥小。
令諸小乘聞大不謗。
聞斥不嗔。
得恥小慕大益。
為法華以作開權顯實方便。
得轉酪以為生酥益。
若以寶蓋三用。
會通三益者。
發無上道心。
入無生忍。
此獲帡幪益也。
菩薩得淨佛國土。
遊戲神通。
此獲能緻清涼益也。
得法眼淨。
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
此獲除煩熱益也。
然為欲令衆生獲開佛知見大益之本。
故權令獲三乘七方便利益之迹。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然則非三德不可思議之大體。
莫能緻三脫不可思議之大用。
非三脫不可思議之大用。
莫能彰三德不可思議之大體。
體與用而俱大。
理與事而皆圓。
此維摩诘不可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觀解者。
觀一心性具五道。
為五道悲境。
誓願拔之。
即生緣慈悲。
如五百長者子獻以寶蓋也。
次觀之使空。
與性具二乘相契。
即法緣慈悲。
如五百寶蓋投之于空也。
觀此五道與佛性無異。
衆生如。
同彌勒如。
即無緣慈悲。
如令諸寶蓋合成一蓋也。
此總觀也。
若别觀者。
觀五道因果本自無性。
即是佛性。
而佛界因果。
亦未嘗異乎五道之性。
但五道之性。
無苦而有苦。
此苦可悲。
佛界之性。
無樂而有樂。
此樂可敬。
即悲敬一雙也。
觀五道五蓋。
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
即惑性即理性一雙也。
觀一心十界即空假中。
修之謂之三因。
成之謂之三慈。
即因果一雙也。
觀一心即空假中。
即是三德。
而此三德具足無方大用。
即體用一雙也。
其中感應神通。
說法眷屬利益。
觀之可知。
又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五道。
而此五道為生緣慈境。
即五百寶蓋也。
觀之即空。
即法緣慈境。
即以寶蓋散之于空也。
了此九界即是佛界。
性具百界千如。
遍曆假名實法與夫國土。
即令此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