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無明即是法性。
又遍滿三千。
表即動而靜之體。
顯現一切。
表即昏而明之用。
夫五蓋三惑。
真如不變之體也。
能随五道。
染緣之用也。
始既不變以随緣。
末則随緣而不變。
不變之體本也。
随緣五蓋迹也。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又五百寶蓋。
随淨緣之迹也。
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不變之本也。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然而自非五百長者。
無以悟五迹之惑性相即。
非如來。
無以現理體之融通。
感應之道交。
惑性之理一。
此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五明慈因三智者。
三種慈悲屬果。
果由因克。
而因為三智。
蓋生緣慈悲。
體屬俗谛。
塵沙障乎化導。
非假智而不開。
法緣慈悲。
體屬真谛。
見思阻乎空寂。
非空智不彰。
無緣慈悲。
體屬中谛。
無明翳乎法性。
非中智而不顯。
故菩薩欲顯三慈。
須修三智。
是故先修從假入空之智。
而破去見思。
成法緣慈悲。
次修從空入假之智。
而破去塵沙。
成生緣慈悲。
後修從空假入中道之智。
破去無明。
成無緣慈悲。
此猶約曆别次第言之也。
若圓融三智。
則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則空智不惟破見思顯法緣慈悲。
亦破塵沙無明。
顯生緣無緣二種慈悲。
(雲雲)故維摩诘雲。
如我此病。
非真非有。
衆生之病。
亦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
于諸衆生若起愛見。
即應舍離。
所以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
而起大悲。
愛見悲者。
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
無有疲厭。
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所生無縛。
能為說法解縛。
如佛所說。
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若自無縛。
能解彼縛。
斯有是處。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以此而言。
則菩薩欲成三慈。
必修觀智。
以破縛着明矣。
又曰。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
何謂解。
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以方便生。
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自釋雲。
何謂無方便慧縛。
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今複釋其所釋曰。
此文雖然離為四句。
合之但成二義。
謂方便與慧。
秪由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與殖衆德本。
離之故為四耳。
初義縛則俱縛。
蓋以愛見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則縛于有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
則縛于空也。
次義解則俱解。
謂不以愛見莊嚴佛土。
則解于有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以自調伏。
而不疲厭。
則解于空也。
下義亦然。
是則慧即空智法緣慈也。
方便即假智生緣慈也。
于空于假。
二俱無著。
而雙輪并馳。
即中智無緣慈也。
乃至雲。
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
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
離此二法。
是菩薩行。
凡二十八種菩薩之行。
皆明離二邊法。
以顯中道。
無非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又如菩薩行品。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
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
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
不舍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
教化衆生。
終不厭倦。
于四攝法。
常念順行。
護持正法。
不惜軀命。
(雲雲)雲何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
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雲雲)夫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
不舍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此則即不盡有為而恒盡之。
乃出假而恒入于空也。
不住無為。
修學空無相無作。
不以空無相無作為證。
乃入空而恒出于假也。
如是則雙遮而恒照。
雙照而恒遮。
莫非修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即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
不二即諸佛所證之果理也。
門即所觀三谛之理境也。
入即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或有從空而入。
或有從假而入。
或有從中而入。
或有以言遣言而入。
或有以無言遣言而入。
此即教門。
明四門入道。
四句之外。
各有無言句同。
略如法自在菩薩雲。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忍法。
是為入不二法門。
則以中道而為入不二法門。
即中智也。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若法不受。
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
故無取無舍。
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即以真谛而為入不二法門。
即空智也。
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
若不樂涅槃。
不厭世間。
則無有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即以真俗二谛而為不二法門。
即空假并行之智也。
是故會而歸之。
無非觀智。
回而向之。
罔匪慈因。
今五百長者子。
示迹五道。
慈屬生緣。
既是圓修。
假即空中。
是故以五百寶蓋。
散之于空。
以供養佛。
散之于空。
則生緣之假。
即法緣之空。
以供養佛。
則即生法二緣之假空。
即無緣之中。
乃即事而為理。
回因以向果也。
夫中空二慈之蓋本也。
生緣五百之蓋迹也。
非中空二慈之本。
無以垂生緣假蓋五百之迹。
非假蓋生緣五百之迹。
無以顯中空二慈之本。
迷者執迹以忘本。
悟者達本而即迹。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六明果德三慈者。
前明慈因三智因也。
今明果德三慈果也。
夫果德三慈。
理本具足為因。
三惑覆而不顯。
是故菩薩先修假慈。
破去塵沙。
而生緣之慈顯。
次修空慈。
破去見思。
而法緣之慈顯。
次修中慈。
破去無明。
而無緣之慈顯。
此三慈名出智論。
而義。
備今經。
但與之開合有異耳。
智論則合三十慈而為三。
此經則開三慈而為三十。
一開無緣為十四。
一真實慈。
如寔觀衆生故。
二寂滅慈。
無所生故。
三等慈。
等三世故。
四不二慈。
内外不合故。
五不壞慈。
畢竟盡故。
六堅固慈。
心無毀故。
七清淨慈。
諸法性淨故。
八無邊慈。
如虛空故。
九如來慈。
得如相故。
十佛慈。
覺衆生故。
十一自然慈。
無因得故。
十二菩提慈。
等一味故。
十三大悲慈。
導以大乘故。
十四安樂慈。
令得佛樂故。
開法緣慈為七。
一不熱慈。
無煩惱故。
二無诤慈。
無所起故。
三阿羅漢慈。
破結賊故。
四無等慈。
斷諸愛故。
五無厭慈。
空無我故。
六深心慈。
無雜行故。
七無诳慈。
不虛假故。
開生緣慈為九。
一菩薩慈。
安衆生故。
二法施慈。
無遺惜故。
三持戒慈。
化毀禁故。
四忍辱慈。
護彼我故。
五精進慈。
荷負衆生故。
六禅定慈。
不受味故。
七智慧慈。
無不知時故。
八方便慈。
一切示現故。
九無隐慈。
直心清淨故。
今如來以神變之力。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五百寶蓋。
表生緣慈也。
合成一蓋。
表法緣慈也。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無緣慈也。
非無緣法緣二慈之本。
無以垂生緣五百之迹。
非五百生緣之迹。
無以彰無緣法緣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合而同之。
則非五百長者三智之因。
莫回釋迦如來三慈之果。
非釋迦如來三慈之果。
莫攝五百長者三智之因。
因與果而交涉。
感與應而道交。
此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七明慈體三德者。
夫無緣慈體即法身德。
亦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之。
法緣慈體即般若德。
以合成一蓋表之。
生緣慈體即解脫德。
以五百寶蓋表之。
而此三德。
有正報依報。
約正報。
則佛之三身。
約依報。
則佛之寂光妙土。
亦兼得報土應土。
如來正報三身者。
觀經疏雲。
法身者(雲雲)報身者(雲雲)應身者(雲雲)。
如見阿閦佛品。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
汝欲見如來。
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夫阿閦如來應身也。
而維摩了達此應即法即報。
故對之曰。
如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觀身。
觀自己色身即實相法身。
如來豈不然乎。
故曰觀佛亦然。
由是推廣其義雲。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不觀色。
不觀色如。
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
不觀識性。
夫色。
應色也。
色如。
報智也。
色性。
法身之性也。
此又不惟三身而等觀。
亦乃三身而俱遣。
又曰非四大起。
同于虛空。
乃至雲。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别顯示。
無非即應身以明法報。
至若中間而曰不此岸。
不彼岸。
不中流。
而化衆生。
則又顯言即法報以垂應身。
觀阿閦鞞佛既然。
則觀釋迦如來與十方諸佛亦然。
然而非法報之本。
無以垂應身之迹。
非應身之迹。
無以顯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依報三德者。
諸佛菩薩所居常寂光淨土也。
常即法身。
光即般若。
寂即解脫。
是三點伊。
不縱不橫。
若并别縱橫。
即乖法體。
如維摩诘所居方丈之室。
約義而言。
則三德具足。
如方丈一室。
即表法身常德。
念今文殊大衆當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
表般若光德。
能容三萬二千人。
及三萬二千師子座。
表解脫寂德。
故此寂光丈室。
如人入薝蔔林。
唯聞薝蔔。
不嗅餘香。
若入此室。
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不樂聲聞辟支佛香也。
又此室常現八未曾有法。
正以方丈之室即常寂光土故也。
又約釋迦現居國土明之。
舍利弗與大衆所見穢邦。
應土也。
螺髻梵王所見。
并如來按足指之所示。
現報土也。
二土所依之體。
及以能現之理。
常寂光土也。
是以寶蓋之中。
所現三千大千世界并十方諸佛說法。
皆于中現。
正以依正交參生佛不二圓融無礙俱不思議。
然而非法身般若之本。
無以垂解脫應身之迹。
非解脫應身之迹。
無以彰法身般若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達迹以得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八明慈用三脫者。
夫慈果之體。
在乎三德。
而慈體之用。
在乎三脫。
如經明不思議解脫。
毛容大海。
芥納須彌。
如斯大用。
而題為不思議解脫。
果體之用。
在乎解脫明矣。
但解脫有三。
曰性淨解脫。
為法身之用。
曰圓淨解脫。
為般若之用。
曰方便淨解脫。
為解脫之用。
若以當體明體用者。
則性淨為體。
餘二為用。
故釋題五重。
以真性為體。
今約三德。
既以法身為體。
則般若解脫皆為其用。
若以寶蓋表之。
蓋有帡幪義。
表性淨解脫。
蓋有除煩熱義。
表方便淨解脫。
蓋有緻清涼義。
表圓淨解脫。
此正表也。
若餘義者。
五百長者。
各獻寶蓋。
感之之道也。
世尊受之。
合成一蓋。
遍覆大千。
應之之道也。
此可表感應不思議。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懸處于空。
不上不下。
此可表神通不思議。
四面懸鈴。
出和雅音。
此可表說法不思議。
合為一蓋。
而為之主。
本是五百。
以為之賓。
此可表眷屬不思議。
大千衆生蒙帡幪。
除熱惱。
獲清涼益。
此可表利益不思議。
一期表報。
佛化周足矣。
問曰。
此與法華迹門十妙如何同異。
答曰。
不同而同。
同而不同。
不同者。
彼明十妙。
此明八不思議。
故不同也。
同者。
立名雖則有異。
約義略亦相齊。
如此中第三明惑性相即。
第四明理性融通。
可當玄文第一境妙。
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
可當玄文第二智妙。
此中第一明悲境五蓋。
第二明敬田三身。
可當玄文第三行妙。
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
第六明果體三慈。
可當玄文第四位妙。
此中第七明慈體三德。
可當玄文第五三法妙。
此中第八明慈體三用。
可當玄文第六感應妙。
第七神通妙。
第八說法妙。
第九眷屬妙。
第十利益妙。
同而不同者。
彼明法華開權顯實。
故立十門。
以該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各各具足相待絕待二妙。
此經方是方等。
為實施權。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為法華作弄引之時。
不惟法相分滿不同。
亦乃義理顯密小别。
然而妙即不思議。
不思議即妙。
亦不同而同也。
今先明感應不可思議者。
夫用者應也。
應非感不赴。
感者機也。
機非應不關。
如五百長者。
各獻寶蓋。
感也。
佛以神力。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大千。
應也。
非五百寶蓋之感而不關。
非如來神力令諸寶蓋合成一蓋而不應。
感應道交。
故得一期化法圓彰。
若約當文。
則以五百長者子以為感。
然五百長者。
不過為之發起。
通而言之。
則庵摩羅園衆。
菩薩三萬二千。
比丘八千人俱。
與夫他方所來菩薩得益而去。
并三千大千世界。
寶蓋中現天龍八部。
皆為能感之機。
雖其中間不無十界差别。
觀其或種或熟或脫。
莫非佛界以為緣起。
若論其應。
則有乎二。
一釋迦。
二維摩。
以釋迦現通。
維摩亦現通。
釋迦說法。
維摩亦說法。
然而始則庵摩遣人而問疾。
末則毗耶匡衆以歸園。
雖其間砧椎互扣。
賓主盤桓。
既歸宗而有在。
則惟以釋迦而為之主。
為之應也。
玄文所謂如一月不降。
百水不升。
而随河長短。
任器規矩。
無前無後。
一時普現。
此是不思議妙感妙應也。
若約差别說者。
則十界之身普應。
而法華普門品。
開為三十二種應身。
若曰應以佛身。
則今釋迦牟尼佛是也。
應以菩薩身。
則今文殊等諸大菩薩是也。
應以聲聞緣覺身。
則今須菩提等尊者是也。
應以天龍八部等身。
則今螺髻梵王與室中天女是也。
應以天魔身。
則如經說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教化衆生。
現作魔王是也。
應以婆羅門等身。
則如經說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等。
如此乞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而往試之。
令其堅固是也。
應以長者居士等身。
則今維摩居士與五百長者子是也。
如是應現。
不一而足。
然而非佛菩薩法報之本。
無以示五道等衆機之迹。
非五道等衆機之迹。
無以顯佛菩薩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又非佛菩薩界法報之本。
無以垂十界應身之迹。
非十界應身之迹。
無以顯佛菩薩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第二明神通不可思議者。
玄文雲。
上辨機感。
而妙理難顯。
應須神通駭動。
現于瑞相。
密表乎理。
世人以蜘蛛挂則喜事來。
鳱鵲鳴則行人至。
小尚有徴。
大豈無瑞。
以近表遠。
亦應如是。
纓珞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心者。
天然之性也。
慧性者。
通達無礙也。
地持雲。
神謂難測知。
通謂無壅礙。
言異而義同也。
然有六種。
謂天眼。
天耳。
他心。
宿命。
身如意。
無漏。
如是六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無明即是法性。
又遍滿三千。
表即動而靜之體。
顯現一切。
表即昏而明之用。
夫五蓋三惑。
真如不變之體也。
能随五道。
染緣之用也。
始既不變以随緣。
末則随緣而不變。
不變之體本也。
随緣五蓋迹也。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又五百寶蓋。
随淨緣之迹也。
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不變之本也。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然而自非五百長者。
無以悟五迹之惑性相即。
非如來。
無以現理體之融通。
感應之道交。
惑性之理一。
此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五明慈因三智者。
三種慈悲屬果。
果由因克。
而因為三智。
蓋生緣慈悲。
體屬俗谛。
塵沙障乎化導。
非假智而不開。
法緣慈悲。
體屬真谛。
見思阻乎空寂。
非空智不彰。
無緣慈悲。
體屬中谛。
無明翳乎法性。
非中智而不顯。
故菩薩欲顯三慈。
須修三智。
是故先修從假入空之智。
而破去見思。
成法緣慈悲。
次修從空入假之智。
而破去塵沙。
成生緣慈悲。
後修從空假入中道之智。
破去無明。
成無緣慈悲。
此猶約曆别次第言之也。
若圓融三智。
則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則空智不惟破見思顯法緣慈悲。
亦破塵沙無明。
顯生緣無緣二種慈悲。
(雲雲)故維摩诘雲。
如我此病。
非真非有。
衆生之病。
亦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
于諸衆生若起愛見。
即應舍離。
所以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
而起大悲。
愛見悲者。
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
無有疲厭。
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所生無縛。
能為說法解縛。
如佛所說。
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若自無縛。
能解彼縛。
斯有是處。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以此而言。
則菩薩欲成三慈。
必修觀智。
以破縛着明矣。
又曰。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
何謂解。
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以方便生。
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自釋雲。
何謂無方便慧縛。
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今複釋其所釋曰。
此文雖然離為四句。
合之但成二義。
謂方便與慧。
秪由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與殖衆德本。
離之故為四耳。
初義縛則俱縛。
蓋以愛見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則縛于有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
則縛于空也。
次義解則俱解。
謂不以愛見莊嚴佛土。
則解于有也。
于空無相無作法以自調伏。
而不疲厭。
則解于空也。
下義亦然。
是則慧即空智法緣慈也。
方便即假智生緣慈也。
于空于假。
二俱無著。
而雙輪并馳。
即中智無緣慈也。
乃至雲。
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
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
離此二法。
是菩薩行。
凡二十八種菩薩之行。
皆明離二邊法。
以顯中道。
無非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又如菩薩行品。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
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
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
不舍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
教化衆生。
終不厭倦。
于四攝法。
常念順行。
護持正法。
不惜軀命。
(雲雲)雲何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
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雲雲)夫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
不舍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此則即不盡有為而恒盡之。
乃出假而恒入于空也。
不住無為。
修學空無相無作。
不以空無相無作為證。
乃入空而恒出于假也。
如是則雙遮而恒照。
雙照而恒遮。
莫非修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即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
不二即諸佛所證之果理也。
門即所觀三谛之理境也。
入即三種慈悲之觀智也。
或有從空而入。
或有從假而入。
或有從中而入。
或有以言遣言而入。
或有以無言遣言而入。
此即教門。
明四門入道。
四句之外。
各有無言句同。
略如法自在菩薩雲。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忍法。
是為入不二法門。
則以中道而為入不二法門。
即中智也。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若法不受。
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
故無取無舍。
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即以真谛而為入不二法門。
即空智也。
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
若不樂涅槃。
不厭世間。
則無有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即以真俗二谛而為不二法門。
即空假并行之智也。
是故會而歸之。
無非觀智。
回而向之。
罔匪慈因。
今五百長者子。
示迹五道。
慈屬生緣。
既是圓修。
假即空中。
是故以五百寶蓋。
散之于空。
以供養佛。
散之于空。
則生緣之假。
即法緣之空。
以供養佛。
則即生法二緣之假空。
即無緣之中。
乃即事而為理。
回因以向果也。
夫中空二慈之蓋本也。
生緣五百之蓋迹也。
非中空二慈之本。
無以垂生緣假蓋五百之迹。
非假蓋生緣五百之迹。
無以顯中空二慈之本。
迷者執迹以忘本。
悟者達本而即迹。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六明果德三慈者。
前明慈因三智因也。
今明果德三慈果也。
夫果德三慈。
理本具足為因。
三惑覆而不顯。
是故菩薩先修假慈。
破去塵沙。
而生緣之慈顯。
次修空慈。
破去見思。
而法緣之慈顯。
次修中慈。
破去無明。
而無緣之慈顯。
此三慈名出智論。
而義。
備今經。
但與之開合有異耳。
智論則合三十慈而為三。
此經則開三慈而為三十。
一開無緣為十四。
一真實慈。
如寔觀衆生故。
二寂滅慈。
無所生故。
三等慈。
等三世故。
四不二慈。
内外不合故。
五不壞慈。
畢竟盡故。
六堅固慈。
心無毀故。
七清淨慈。
諸法性淨故。
八無邊慈。
如虛空故。
九如來慈。
得如相故。
十佛慈。
覺衆生故。
十一自然慈。
無因得故。
十二菩提慈。
等一味故。
十三大悲慈。
導以大乘故。
十四安樂慈。
令得佛樂故。
開法緣慈為七。
一不熱慈。
無煩惱故。
二無诤慈。
無所起故。
三阿羅漢慈。
破結賊故。
四無等慈。
斷諸愛故。
五無厭慈。
空無我故。
六深心慈。
無雜行故。
七無诳慈。
不虛假故。
開生緣慈為九。
一菩薩慈。
安衆生故。
二法施慈。
無遺惜故。
三持戒慈。
化毀禁故。
四忍辱慈。
護彼我故。
五精進慈。
荷負衆生故。
六禅定慈。
不受味故。
七智慧慈。
無不知時故。
八方便慈。
一切示現故。
九無隐慈。
直心清淨故。
今如來以神變之力。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五百寶蓋。
表生緣慈也。
合成一蓋。
表法緣慈也。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無緣慈也。
非無緣法緣二慈之本。
無以垂生緣五百之迹。
非五百生緣之迹。
無以彰無緣法緣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合而同之。
則非五百長者三智之因。
莫回釋迦如來三慈之果。
非釋迦如來三慈之果。
莫攝五百長者三智之因。
因與果而交涉。
感與應而道交。
此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七明慈體三德者。
夫無緣慈體即法身德。
亦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之。
法緣慈體即般若德。
以合成一蓋表之。
生緣慈體即解脫德。
以五百寶蓋表之。
而此三德。
有正報依報。
約正報。
則佛之三身。
約依報。
則佛之寂光妙土。
亦兼得報土應土。
如來正報三身者。
觀經疏雲。
法身者(雲雲)報身者(雲雲)應身者(雲雲)。
如見阿閦佛品。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
汝欲見如來。
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夫阿閦如來應身也。
而維摩了達此應即法即報。
故對之曰。
如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觀身。
觀自己色身即實相法身。
如來豈不然乎。
故曰觀佛亦然。
由是推廣其義雲。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不觀色。
不觀色如。
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
不觀識性。
夫色。
應色也。
色如。
報智也。
色性。
法身之性也。
此又不惟三身而等觀。
亦乃三身而俱遣。
又曰非四大起。
同于虛空。
乃至雲。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别顯示。
無非即應身以明法報。
至若中間而曰不此岸。
不彼岸。
不中流。
而化衆生。
則又顯言即法報以垂應身。
觀阿閦鞞佛既然。
則觀釋迦如來與十方諸佛亦然。
然而非法報之本。
無以垂應身之迹。
非應身之迹。
無以顯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依報三德者。
諸佛菩薩所居常寂光淨土也。
常即法身。
光即般若。
寂即解脫。
是三點伊。
不縱不橫。
若并别縱橫。
即乖法體。
如維摩诘所居方丈之室。
約義而言。
則三德具足。
如方丈一室。
即表法身常德。
念今文殊大衆當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
表般若光德。
能容三萬二千人。
及三萬二千師子座。
表解脫寂德。
故此寂光丈室。
如人入薝蔔林。
唯聞薝蔔。
不嗅餘香。
若入此室。
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不樂聲聞辟支佛香也。
又此室常現八未曾有法。
正以方丈之室即常寂光土故也。
又約釋迦現居國土明之。
舍利弗與大衆所見穢邦。
應土也。
螺髻梵王所見。
并如來按足指之所示。
現報土也。
二土所依之體。
及以能現之理。
常寂光土也。
是以寶蓋之中。
所現三千大千世界并十方諸佛說法。
皆于中現。
正以依正交參生佛不二圓融無礙俱不思議。
然而非法身般若之本。
無以垂解脫應身之迹。
非解脫應身之迹。
無以彰法身般若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達迹以得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八明慈用三脫者。
夫慈果之體。
在乎三德。
而慈體之用。
在乎三脫。
如經明不思議解脫。
毛容大海。
芥納須彌。
如斯大用。
而題為不思議解脫。
果體之用。
在乎解脫明矣。
但解脫有三。
曰性淨解脫。
為法身之用。
曰圓淨解脫。
為般若之用。
曰方便淨解脫。
為解脫之用。
若以當體明體用者。
則性淨為體。
餘二為用。
故釋題五重。
以真性為體。
今約三德。
既以法身為體。
則般若解脫皆為其用。
若以寶蓋表之。
蓋有帡幪義。
表性淨解脫。
蓋有除煩熱義。
表方便淨解脫。
蓋有緻清涼義。
表圓淨解脫。
此正表也。
若餘義者。
五百長者。
各獻寶蓋。
感之之道也。
世尊受之。
合成一蓋。
遍覆大千。
應之之道也。
此可表感應不思議。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懸處于空。
不上不下。
此可表神通不思議。
四面懸鈴。
出和雅音。
此可表說法不思議。
合為一蓋。
而為之主。
本是五百。
以為之賓。
此可表眷屬不思議。
大千衆生蒙帡幪。
除熱惱。
獲清涼益。
此可表利益不思議。
一期表報。
佛化周足矣。
問曰。
此與法華迹門十妙如何同異。
答曰。
不同而同。
同而不同。
不同者。
彼明十妙。
此明八不思議。
故不同也。
同者。
立名雖則有異。
約義略亦相齊。
如此中第三明惑性相即。
第四明理性融通。
可當玄文第一境妙。
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
可當玄文第二智妙。
此中第一明悲境五蓋。
第二明敬田三身。
可當玄文第三行妙。
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
第六明果體三慈。
可當玄文第四位妙。
此中第七明慈體三德。
可當玄文第五三法妙。
此中第八明慈體三用。
可當玄文第六感應妙。
第七神通妙。
第八說法妙。
第九眷屬妙。
第十利益妙。
同而不同者。
彼明法華開權顯實。
故立十門。
以該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各各具足相待絕待二妙。
此經方是方等。
為實施權。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為法華作弄引之時。
不惟法相分滿不同。
亦乃義理顯密小别。
然而妙即不思議。
不思議即妙。
亦不同而同也。
今先明感應不可思議者。
夫用者應也。
應非感不赴。
感者機也。
機非應不關。
如五百長者。
各獻寶蓋。
感也。
佛以神力。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大千。
應也。
非五百寶蓋之感而不關。
非如來神力令諸寶蓋合成一蓋而不應。
感應道交。
故得一期化法圓彰。
若約當文。
則以五百長者子以為感。
然五百長者。
不過為之發起。
通而言之。
則庵摩羅園衆。
菩薩三萬二千。
比丘八千人俱。
與夫他方所來菩薩得益而去。
并三千大千世界。
寶蓋中現天龍八部。
皆為能感之機。
雖其中間不無十界差别。
觀其或種或熟或脫。
莫非佛界以為緣起。
若論其應。
則有乎二。
一釋迦。
二維摩。
以釋迦現通。
維摩亦現通。
釋迦說法。
維摩亦說法。
然而始則庵摩遣人而問疾。
末則毗耶匡衆以歸園。
雖其間砧椎互扣。
賓主盤桓。
既歸宗而有在。
則惟以釋迦而為之主。
為之應也。
玄文所謂如一月不降。
百水不升。
而随河長短。
任器規矩。
無前無後。
一時普現。
此是不思議妙感妙應也。
若約差别說者。
則十界之身普應。
而法華普門品。
開為三十二種應身。
若曰應以佛身。
則今釋迦牟尼佛是也。
應以菩薩身。
則今文殊等諸大菩薩是也。
應以聲聞緣覺身。
則今須菩提等尊者是也。
應以天龍八部等身。
則今螺髻梵王與室中天女是也。
應以天魔身。
則如經說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教化衆生。
現作魔王是也。
應以婆羅門等身。
則如經說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等。
如此乞者。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
而往試之。
令其堅固是也。
應以長者居士等身。
則今維摩居士與五百長者子是也。
如是應現。
不一而足。
然而非佛菩薩法報之本。
無以示五道等衆機之迹。
非五道等衆機之迹。
無以顯佛菩薩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又非佛菩薩界法報之本。
無以垂十界應身之迹。
非十界應身之迹。
無以顯佛菩薩法報之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第二明神通不可思議者。
玄文雲。
上辨機感。
而妙理難顯。
應須神通駭動。
現于瑞相。
密表乎理。
世人以蜘蛛挂則喜事來。
鳱鵲鳴則行人至。
小尚有徴。
大豈無瑞。
以近表遠。
亦應如是。
纓珞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心者。
天然之性也。
慧性者。
通達無礙也。
地持雲。
神謂難測知。
通謂無壅礙。
言異而義同也。
然有六種。
謂天眼。
天耳。
他心。
宿命。
身如意。
無漏。
如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