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關燈
序。

    如世算法。

    先乘而後除也。

    此經亦然。

    将說圓頓宗旨。

    故先說法以為發起。

    經必有之。

    特譯人略爾。

    以圓頓而發起圓頓。

    不蔔可知。

     觀解者。

    一心三觀。

    觀于性具法門。

    即佛為大衆而說妙法也。

     ○三佛現勝身。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

    安處衆寶師子之座。

    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肇公曰。

    須彌山。

    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

    秦言妙高。

    處大海之中。

    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裡。

    如來處四部之中。

    威相超絕。

    光蔽大衆。

    猶金山之顯溟海者也。

     燈曰。

    佛有三身。

    曰法報應。

    法報二身。

    佛自受用。

    置而未論。

    惟論應身。

    有勝劣不同。

    勝應如華嚴千丈。

    劣應如阿含丈六。

    此之二應。

    既全法報而起。

    乃全應而為法報。

    如全水以為波。

    乃全波而即水。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者也。

    又于二應。

    分常不常。

    劣應則常。

    勝應則不常。

    如華嚴三七。

    應則不常。

    鹿苑八十。

    厥應則常。

    故常則不現。

    不常則現。

    此理數之必然。

    無足以語言诤也。

    又于劣應睹乎勝身。

    有須現不須現。

    如華嚴及與此經等。

    乃須現者也。

    若于法華及與金光。

    如龍女所睹。

    龍尊所見。

    以機圓故即劣睹勝。

    故于言中示妙。

    而雲微妙法身。

    具相四八。

    諸佛清淨微妙寂滅。

    今經相好。

    乃屬須現。

    故曰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

    安處衆寶師子之座。

    蔽于大衆。

    此與華嚴須彌山王之身。

    胡以異乎。

    惟其身宜須現。

    是以依報亦宜須現。

    下文雲。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

    若幹百千珍寶嚴飾。

    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寶莊嚴土。

    一切大衆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正以舍利弗小乘之機。

    不能即劣睹勝。

    故疑此土以為不淨。

    若螺髻梵王。

    所謂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此以機圓。

    不須現而能即劣睹勝故也。

     觀解者。

    觀心即中是法身。

    觀心即空是報身。

    觀心即假是應身。

    觀假即中是現勝應身。

    觀假即空是現劣應身。

    觀假雙即空中。

    即現丈六合身。

     ○四長者獻蓋。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

    名曰寶積。

    與五百長者子。

    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

    頭面禮足。

    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肇公曰。

    寶積亦法身大士。

    常與淨名俱詣如來共弘道教。

    而今獨與五百人詣佛者。

    将生問疾之由。

    啟茲典之門也。

    天竺貴勝行法。

    各别持七寶蓋。

    即以供養佛。

     ○五佛示神變二。

    初所變蓋體。

     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什公曰。

    現其神變。

    其旨有二。

    一者現神變無量。

    顯智慧必深。

    二者寶積獻其所珍。

    必獲可珍之果。

    來世之所成。

    必若如此之妙。

    明因小而果大也。

     ○二蓋中所現四。

    初現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

    悉于中現。

     肇公曰。

    蓋以不廣而彌八極。

    土亦不狹而現蓋中。

     ○次現諸山。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

    雲山。

    目真鄰陀山。

    摩诃目真鄰陀山。

    香山。

    寶山。

    金山。

    黑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大海江河川流泉源。

     什公曰。

    須彌山。

    秦言妙高山也。

    凡有十寶山。

    須彌處其中。

    餘九圍之也。

    别本雲。

    顯于大海。

    山金色。

    海水清淨。

    相映發也。

    緣相顯發金光。

    亦複如是。

    已上現此佛世界。

     ○三現諸宮。

     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

    悉現于寶蓋中。

     ○四現佛及說法。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

    亦現于寶蓋中。

     肇公曰。

    将顯佛土殊好不同。

    故遍現十方也。

    諸長者子皆久發道心。

    而未修淨土。

    欲以來供之情。

    啟發淨土之志。

    故于其蓋而現之。

     ○六衆歎希有。

     爾時一切大衆。

    睹佛神力。

    歎未曾有。

    合掌禮佛。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什公曰。

    信樂發中。

    相現于外。

     燈曰。

    已上六科。

    名為别序。

    亦名發起序。

    發起一經之由緻也。

    如法華正宗之前。

    以五事而為發起。

    一衆集。

    二現瑞。

    三疑念。

    四發問。

    五答問。

    引事印證。

    不必全同。

    發起近由。

    其義一也。

    初大衆圍繞。

    表此會能扣之機所具者圓也。

    次為衆說法。

    表此會應機說法所益者大也。

    三佛現勝身。

    表此會赴緣之應所示者奇也。

    四長者獻蓋。

    表此會發心之因所寓者廣也。

    五佛示神變。

    表此會成就之果所感者極也。

    六衆歎希有。

    表此會聞法之衆所獲之益深也。

    餘不暇言。

    惟長者獻蓋。

    如來神變。

    此二因緣。

    其所表示寓意者遠。

    苟不約圓頓至理而表示之。

    則使造修者無路。

    豈不長者獻蓋。

    徒勞企仰之情。

    善逝現通。

    空示鑒機之用。

    一經大旨。

    幾乎昧矣。

    如來宣說雲乎哉。

    慶喜結集雲乎哉。

    流通此土雲乎哉。

    約理表事。

    釋經之不可廢明矣。

    今約二意以伸明之。

    一約寶蓋染用。

    表自行。

    二約寶蓋淨用。

    表化他。

    自行二意。

    一棄蓋以供佛。

    二即惑以成智。

    化他亦二。

    一回因以向果。

    二從體以起用。

    初染用表自行者。

    五百長者。

    表五道衆生也。

    五百寶蓋。

    表五道衆生具有五蓋也。

    五蓋者。

    一貪欲蓋。

    二嗔恚蓋。

    三愚癡蓋。

    四睡眠蓋。

    五掉悔蓋。

    五蓋既為五道之因。

    而五道又為五蓋之果。

    而此五法。

    世所珍尚。

    以故名寶。

    五道而言五百者。

    道道具五。

    成二十五。

    約因果合論。

    成五十。

    而此因果。

    其體性融。

    一複具十。

    成五百蓋。

    初棄五蓋以供佛者。

    論五百長者。

    皆菩薩人。

    本無五蓋。

    即使有之。

    又何必棄。

    第現化道。

    攝其同類。

    苟不示以棄除。

    則一切衆生。

    五道輪回。

    何由止息。

    是以舍其玩好。

    以供養佛。

    回悲由之所重。

    以表福田之所輕。

    冀佛施以大智慧神通力。

    有以變之化之。

    俾即事以成理。

    即輕以為重。

    成無上大菩提也。

    故下偈雲。

    今奉世尊此微蓋。

    于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二即惑以成智者。

    五蓋屬煩惱道攝。

    五百長者。

    久證煩惱即菩提之道。

    為度衆生。

    故現身為毗耶離長者之子。

    具此五蓋。

    始既悟煩惱即菩提。

    以成菩薩道。

    今則從菩薩道以現五蓋相。

    人獨知菩薩之為蓋。

    不知長者蓋即非蓋而蓋即菩提。

    是以用此寶蓋以供養佛。

    冀佛以大智慧神通力。

    有以變之化之。

    庶即此煩惱以成無上菩提。

    故下偈(雲雲)。

    故經雲。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又雲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是為宴坐。

    又雲貪恚癡四颠倒五蓋為如來種。

    化他二意中。

    初回因以向果者。

    菩薩化他。

    修三慈之因也。

    此以蓋有覆被之用。

    法華張設幰蓋。

    大師用表慈悲。

    今長者獻蓋。

    亦複如是。

    所以表此經三十慈也。

    觀衆生品雲。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觀于衆生。

    維摩诘語言。

    譬如幻師等(雲雲)。

    文殊師利言。

    若菩薩作是觀者。

    雲何行慈。

    維摩诘言。

    菩薩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即真實慈也。

    又雲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凡列三十種慈。

    慈雖三十。

    束之惟三。

    中道無緣之慈十四。

    一真實慈(雲雲)真谛法緣之慈七。

    一不熱慈。

    (雲雲)俗谛生緣之慈九。

    一菩薩慈(雲雲)是則開之雖有三十。

    合之惟有三慈。

    是以長者獻蓋。

    與佛神變。

    合而言之。

    義惟三種。

    一五百長者各獻一蓋。

    共為五百。

    此表生緣慈悲境在于五道。

    故釋論雲。

    慈有三種。

    衆生緣慈。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如涅槃經雲。

    我實不往。

    慈善根力。

    能令衆生見如斯事。

    次以蓋供佛。

    佛座既高。

    蓋必散之于空。

    如散華供佛。

    然蓋停于空。

    空無所依。

    表法緣慈悲。

    故釋論雲。

    法緣慈者。

    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

    無所分别。

    次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初既奉蓋。

    次乃依空。

    今則合蓋空而為一。

    遍覆世界。

    正表中道無緣慈悲。

    既雙照而雙遮。

    複雙遮而雙照。

    此慈體遍。

    普該普覆。

    故合而為一。

    遍照三千。

    釋論雲。

    無緣慈者。

    無心觀理。

    而于平等第一義中。

    自然安住。

    即此以為回因向果。

    即此以為從體起用。

    何也。

    蓋五百長者之蓋。

    而位在生緣。

    所謂無心攀緣一切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苟不回之以向法緣無緣。

    不了之者。

    多堕三藏菩薩。

    行事六度。

    涉于愛見。

    今以之供佛。

    散之于空。

    則即此生緣。

    以為法緣。

    所謂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

    無所分别。

    如來複現威力。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即此生法二緣慈悲。

    以為無緣慈悲。

    所謂無心觀理。

    而于平等第一義中。

    自然安住。

    即回因向果義也。

    從體起用者。

    即此合三為一之寶蓋。

    為諸佛果證之大體。

    無緣慈體。

    法身德也。

    法緣慈體。

    般若德也。

    生緣慈體。

    解脫德也。

    合成一蓋。

    正言其體。

    遍覆三千。

    正言其用。

    又雲。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

    悉于中現。

    乃至十方諸佛說法。

    亦現于寶蓋之中。

    豈非依正重重而互現。

    生佛彼此而交參。

    即此而為大體。

    即此而為大用。

    妙證性具。

    可不言而信矣。

    何為即此而為大用。

    夫蓋以覆被為義。

    而十界群生。

    雜居于三界之中。

    其患熱惱而慕清涼。

    翹伫于炎炎火宅。

    不啻如三草二木百谷苗稼之望慈雲遍覆法雨均沾。

    若不分而分。

    則生緣慈蓋。

    其所覆者在于五道。

    (界内衆生而有六道。

    今言五道者。

    合修羅于四生故也)法緣慈蓋。

    其所覆者在于聲聞緣覺兩界。

    無緣慈蓋。

    其所覆者在于菩薩與佛兩界。

    又此十界所被之機。

    雖皆寓于五道。

    實寓于人法界者多。

    故佛示生。

    常在于人道也。

    第此三慈。

    本是一體。

    用之雖有專門。

    實乃舉一而即三。

    言三而即一。

    以是而言。

    則獻蓋一序。

    所關非細。

    其中義意。

    誠為經緯全章。

    組織始末。

    釋者應提其綱領。

    撮其綱目。

    攢聚于此。

    庶聞是經而思其義。

    未修其慈者。

    有所适從焉。

    今約此開章為八。

    一明悲田五蓋。

    二明敬田三身。

    三明惑性相即。

    四明理性融通。

    五明慈因三智。

    六明果德三慈。

    七明慈體三德。

    八明慈用三脫。

    此之八義。

    體順四弘。

    蓋菩薩四弘誓願。

    依四谛境立。

    一依苦谛境。

    立一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今五百長者子。

    表五道衆生。

    即苦谛境。

    欲除苦果。

    莫先斷因。

    五蓋即苦因也。

    能表用蓋複順慈義。

    故是初願。

    二依集谛境。

    發一誓願。

    煩惱無數誓願斷。

    今五百長者子。

    知五蓋等煩惱其性本空即是菩提。

    故即以五蓋散之于空。

    供養于佛。

    佛知其意。

    即以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能表用蓋複順慈義。

    故是次願。

    三依道谛境。

    立一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依滅谛境。

    立一誓願。

    佛道無上誓願成。

    今回生緣法緣之慈。

    以向無緣之慈。

    因地三慈。

    即道谛也。

    果德三慈。

    即滅谛也。

    能表用蓋複順慈義。

    故是三四兩願。

    此之四弘。

    方是發僧那于始心。

    下從體起用。

    正是終大悲于赴難。

    今順此義釋之為八。

    初明悲境五蓋。

    (具如摩诃止觀二十五方便中。

    有辨蓋相棄蓋法。

    圓修行人。

    須者往檢)夫五道衆生。

    不了之徒。

    沉湎于五蓋之樂。

    既因之以造業。

    複因之而輪回。

    不覺不知。

    以苦為樂。

    諸佛菩薩。

    誓欲拔之。

    正當悲境。

    而于其中。

    有覺悟厭苦者。

    乃悲苦而仰樂。

    第樂之至大。

    莫過于佛。

    仰而求之。

    非誠感而不可。

    誠感之徴。

    非财施而弗通。

    今五百長者。

    代苦衆生。

    以五百寶蓋而奉佛。

    故其所捐财施雖複有赀。

    而财能通法。

    則法施無窮。

    如經所謂若能于食等者。

    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

    于食亦等。

    惟其以此妙感。

    而仰格于佛。

    故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夫财施固有限也。

    而法施則無限也。

    而于其性又本來融通。

    無所而不遍。

    如來稱其性。

    以融之通之。

    周之遍之。

    故令諸寶蓋合成一蓋而遍覆大千。

    自非性體本妙。

    而如來曷能作意變之耶。

    夫寶蓋迹也。

    其性融通本也。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又五百寶蓋迹也。

    合成一蓋遍覆大千本也。

    始則從本以為迹。

    故為五百。

    今者循迹以返本。

    故合為一蓋。

    亦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次明敬田三身者。

    敬田體通。

    今以佛為敬田。

    乃田之上上者也。

    夫佛垂應迹。

    身與凡同。

    雖勝輪王。

    倍之而已。

    若以長者之一蓋。

    用覆如來之一身。

    亦以足矣。

    今奉以五百寶蓋。

    即各現一身。

    以當一蓋。

    夫誰曰不可。

    如來則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以此一蓋。

    而用覆一身。

    豈非循迹以歸本。

    合五百應五道之身。

    以為一報身乎。

    夫報智般若也。

    應迹解脫也。

    今既合此二修以為一體。

    即此而謂之法身一性可也。

    昔也從本以垂迹。

    今也循迹以歸本。

    迷者忘本以執迹。

    悟者即迹而達本。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

    然而非此悲由。

    而莫能感佛。

    非此敬田。

    而莫能應生。

    悲敬之田玄合。

    感應之道圓彰。

    此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之所由說也。

    三明惑性相即者。

    夫五蓋為三惑總體。

    豎以分之。

    則此五蓋為界内界外二種見思。

    刀背鈍使。

    而鈍必兼利。

    矧掉悔一蓋。

    足當二種見思。

    刀面利使。

    故此五蓋。

    即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之異名也。

    橫以言之。

    則此五蓋。

    為界内界外昏動生死之大患。

    蓋貪嗔掉悔三蓋。

    體屬于動。

    愚癡及睡眠二蓋。

    體屬于昏。

    夫阻乎空寂者見思也。

    障乎化導者塵沙也。

    翳乎法性者無明也。

    擾此三法者。

    動為之患也。

    蔽此三法者。

    昏為之病也。

    五道衆生迷之。

    故為之情。

    五百長者悟之。

    故為之智。

    故維摩诘雲。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雲。

    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所謂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發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雲雲)惟其長者。

    達此五蓋。

    即惑成智。

    故以五百寶蓋供養于佛。

    冀如來有以明之鑒之。

    然則三谛之明本也。

    三惑之暗迹也。

    迷者執迹以忘本。

    悟者即迹以達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四明理性融通者。

    如來明察此意。

    示其理性融通。

    是故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五百寶蓋。

    表塵沙即是化導。

    合成一蓋。

    表見思即是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