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肇公曰。
七住已上。
無生信不可壞也。
燈曰。
肇公判位。
多附通教及以别教。
今判深信堅固為七住。
以别教七住。
名不退住。
蓋入于無生畢竟空界。
此與通教第七已辦地齊。
已破見思。
登行不退。
今謂。
此經菩薩。
如下文所歎。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約圓教等覺釋之。
亦不為過。
蓋此深信。
大約言之。
其所信之理有三。
曰空假中。
如肇師判。
但信空理而已。
既非圓空。
則其所信之理淺。
直須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
方得為深。
當知此諸菩薩。
圓融三谛之理。
皆能深證深信。
故喻如金剛。
能壞于三惑。
不為三惑之所壞也。
觀解者。
一心三觀。
徹照三谛。
能伏五住。
能破三惑。
故能深信堅固。
喻若金剛也。
○八智斷妙用。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肇公曰。
法寶光無不照。
澤無不潤。
潤生死也。
喻海有神寶。
能放光除冥。
亦因光而雨甘露。
潤枯稿也。
燈曰。
法寶普照者。
菩提智德之大用。
此之大用。
能照衆生三惑之暗冥。
而雨甘露者。
涅槃斷德之大用也。
此之大用。
能拔衆生二死之枯槁。
喻如隻一摩尼而有二用。
即照幽冥。
即雨甘露。
即雨甘露而照幽冥。
圓教初住。
具此體用。
别教初地。
然後能之。
前之二教。
無此真實體用也。
觀解者。
三種止觀。
即智明而惑盡。
即惑盡而智明。
如珠照明雨寶。
俱體俱用也。
○九言音逾衆。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肇公曰。
殊類異音。
既善其言。
而複超勝。
燈曰。
四教菩薩說法言音也。
大論雲。
迦陵在?。
聲逾衆鳥。
喻圓初心居說法品。
稱理宣演。
已勝偏乘。
況深位乎。
觀解。
言者心之聲。
音者言之響。
形端則影直。
聲和則響順。
以上上觀。
觀下下惑。
一音普說。
群情等悅。
即于衆言音微妙第一也。
○十緣起斷邪。
深入緣起。
斷諸邪見。
有無二邊。
無複餘習。
肇公曰。
深入。
謂智深解也。
解法從緣起。
則邪見無由生。
有無二見。
群迷多惑。
大士久盡。
故無餘習也。
燈曰。
緣起之義。
有世出世間。
世間者。
六道之法。
莫不從十二因緣之所生。
能解乎此。
則外道邪見無由生。
出世間者。
藏通二教則以空觀為因。
真谛為緣。
能生三乘涅槃之法。
能解乎此。
則世間有見無由生。
别教以假觀為因。
俗谛為緣。
能生菩薩之法。
能入乎此。
則二乘空見無由生。
圓教以中觀為因。
中谛為緣。
能生佛界之法。
能入乎此。
則二邊但中之見無由生。
又若通以世間因緣。
為所觀事境。
圓教菩薩。
以三種止觀而深入之。
則一切邪見。
斷盡無有餘也。
苟不然者。
無足以稱深入矣。
觀解準義可知。
○十一說法無畏。
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
什公曰。
上明一切時無畏。
此明一切說法無畏。
上師子吼。
明德音遠振。
此明能說實法。
衆鹹敬順。
猶師子吼。
威攝群獸也。
燈曰。
藏教菩薩。
雖能說谛緣度析空之法。
不畏邪外。
望通即空。
而猶有所畏。
通于三藏。
雖無所畏。
望于别教菩薩能從空出假及知但中。
而猶有所畏。
别菩薩。
于前二而無所畏。
望圓頓人能即空即假圓中圓滿非但中。
而猶有所畏。
惟圓頓人。
能說谛緣度三。
皆稱無作。
故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也。
又能說不能行。
作文字法師。
望觀心人。
猶有所畏。
今能說能行。
故無所畏。
又能行不能說。
望大法師。
猶有所畏。
今能行能說。
故無所畏猶獅子吼。
故大論雲。
多聞實智慧。
是所說應受。
又曰。
所行如所說。
今此菩薩不惟能說。
能兼乎修行破惑。
證智入真。
已入深位。
故演法無畏猶獅子吼也。
觀解者。
三止名為默。
杜視聽。
絕分别故。
故曰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三觀名為說。
朗智慧。
具辯才故。
故曰說即般若。
智在說故。
獅子具足二力。
能伏衆獸。
使降己故。
能摧衆獸。
使衆安故。
故喻止觀而能伏破三種結惑。
所謂說時默。
默時說。
大施門頭無壅塞。
是以圓修行人。
即觀而止。
即止而觀。
○十二說法益衆。
其所說法。
乃如雷震。
肇公曰。
法音雷震。
開導群萌。
猶春雷動于百草也。
燈曰。
凡雷震具三種益。
一能肅物。
俾生誡謹。
二能緻雨。
潤澤百谷。
三能驚蟄。
各遂生意。
喻圓頓諸菩薩說法之時。
戒能肅衆。
使生敬畏。
先以定動。
令生渴仰。
後以慧拔。
俾起根力。
觀解者。
一心止觀。
能防非止惡。
即肅物義。
寂而常照。
即定動義。
照而常寂。
即慧拔義。
○十三過量無量。
無有量已過量。
肇公曰。
既得法身。
入無為境。
心不可以智求。
形不可以像取。
故曰無量。
六住已下。
名有量也。
燈曰。
虛空無丈尺。
丈尺顯虛空。
即器觀空。
空則有量。
除器觀空。
空則無量。
喻諸菩薩等覺已先。
所證三德。
猶有量也。
已至等覺。
雖不如佛。
然而已過十地之量。
故三德無有量也。
觀解者。
以空假中觀三谛理。
曆别不融。
此則有量。
空即假中。
融即而觀。
則無有量。
○十四法寶滿集。
集衆法寶。
如海導師。
肇公曰。
引導衆生。
入大乘海。
采取法寶。
使必獲無難。
猶海師善導商人。
必獲夜光也。
燈曰。
此正言集。
傍亦兼導。
如海導師尚能導衆集寶。
矧己所集必多于衆。
然衆未必盡得摩尼。
而己必得之。
菩薩亦然。
故薩埵入海。
求心摩尼。
自益兼人。
其濟也廣。
第衆生。
所求者不一。
而摩尼所雨随意。
應以人天。
應以三乘。
應以圓道。
莫不滿願而後已。
觀解者。
所謂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常智無緣。
常境無相。
無緣而緣。
無非三觀。
無相而相。
三谛宛然。
常如是觀。
是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也。
○十五了達深法。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肇公曰。
如實義也。
燈曰。
諸法者。
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
深妙義者。
諸法即實相也。
又諸法屬權。
實相屬實。
權實不同。
義則粗淺。
權實相即。
義則深妙。
菩薩以權實相即之智。
以達權實相即之法。
能具乎此。
方能善知衆生之根性也。
觀解可知。
○十六善知衆生。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
及心所行。
肇公曰。
六趣往來。
心行美惡。
悉善知也。
燈曰。
六趣往來。
果也。
心行美惡。
因也。
若觀因知果。
見果知因。
如曰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此為勸信之言。
猶若蓍龜之蔔。
非善知也。
菩薩洞明諸法權實相即。
善惡交差。
殃掘魔羅雖是惡人。
佛性相熟。
即便得度。
善星比丘雖是善人。
惡性相熟。
授記地獄。
如是了達。
方稱善知。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十界。
交差互融。
雖起惡念。
以妙觀觀之。
即成佛境。
雖起善念。
以緣塵分别而随之。
即是衆生。
○十七鄰佛功德。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什公曰。
諸佛智慧。
無有等者。
而此與佛等。
複次實相法。
無有等比。
唯佛與等。
菩薩鄰而未得。
故言近也。
燈曰。
法華釋簽雲。
淨名所歎菩薩。
皆是等覺。
位鄰妙覺。
故雲近無等等。
蓋佛名無等。
無等中最。
故雲等等。
等覺近之。
舉彼所近。
故雲佛自在慧。
以此而觀。
前之所歎。
皆等覺德。
其可以通别七住已上功德而拟之乎。
觀解者。
觀本具菩薩法界與本具佛法界相鄰。
故雲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又觀己法界即佛法界。
故雲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十八離惡現惡。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肇公曰。
法身無生而無不生。
無生故惡趣門閉。
無不生故現身五道也。
燈曰。
惡趣之門。
五道啟而不關。
二乘關而不啟。
菩薩無惡道因故亦關。
具慈悲心故亦啟。
關者永斷于修惡。
啟者繁興乎性惡。
性惡之惡。
本自無染。
故雖現惡而非惡。
故諸菩薩。
于惡道之門。
恒關而恒啟。
恒啟而恒關。
觀解者。
觀修惡即性惡。
無修惡可得。
名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以三止觀。
治諸修惡。
而為性惡。
生五道以現其身。
惟其如此。
故能果地以現其身也。
○十九能治衆病。
為大醫王。
善療衆病。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
肇公曰。
法藥善療。
谕醫王也。
燈曰。
前善解法相。
名為識藥。
知衆生根。
名為知病。
既能識藥而又能知病。
然後應病而與法藥。
令其服之行之。
妙宗所謂諸法因緣須究本末。
見思重數。
如塵若沙。
以大悲心。
遍觀遍學。
名為知病。
諸法諸門。
破性破相。
一一對治。
無不谙練。
是名識藥。
随惑淺深。
知機生熟。
神通駭動。
智辯宣揚。
四悉當宜各令獲益。
如是授藥。
方肯服行。
觀解者。
法華玄義雲。
修從假入空時。
先觀正因緣法。
此法内外親疏隔别。
必須殷勤欣悅無斁。
此即世間悉檀。
起初觀也。
若欲觀假入空。
須識為人便宜。
若宜修觀。
即用擇精進喜三覺分起之。
若宜修止。
則用除舍定三覺分起之。
念随兩處。
是為随宜善心則發。
若有浮沉之病。
須用對治悉檀。
若心沈時。
念擇進喜治之。
若心浮時。
念舍除定治之。
若善用為人。
善根則厚。
若善用對治。
煩惱則薄。
于七覺中。
随依一覺。
恍然如失。
即依此覺分研修。
能發真明。
見第一義。
是為用四悉檀。
起從假入空觀。
成一切智。
發慧眼也。
若從空入假觀。
巧用四悉檀。
取道種智法眼亦如是。
若修中道第一義觀。
巧用四悉檀。
取一切種智佛眼亦如是。
若一心三觀。
巧用亦如是。
是為觀心為大醫王。
善治衆病。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也。
○三總結二德三。
初歎自利德二。
初正報莊嚴。
無量功德皆成就。
肇公曰。
無德不備也。
燈曰。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
此身莊嚴也。
雖是菩薩。
亦具三身。
今此莊嚴。
是歎報身。
諸佛究竟。
菩薩分得。
法華所謂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能莊嚴即報。
身所莊嚴即法身。
天人戴仰等即應身也。
觀解者。
以一心妙觀。
照一境三谛。
能照即報身。
所照即法身。
境觀契合。
能起應用。
即應身。
○二依報莊嚴。
無量佛土皆嚴淨。
肇公曰。
群生無量。
所好不同。
故修無量淨土。
以應彼所好也。
燈曰。
一切佛土。
有橫豎二義。
橫而言之。
則凡聖同居。
有種種差别。
略如西方極樂國土。
東方藥師國土。
有凡夫聖人同處其間。
其土清淨。
種種莊嚴是也。
豎而言之。
有四不同。
一凡聖同居淨土。
為伏惑斷惑人所居。
二方便有餘淨土。
為已斷見思二教果人。
兩教因人所居。
三實報莊嚴淨土。
為别圓破無明惑菩薩所居。
四常寂光淨土。
為圓教極果所居。
今無量佛土嚴淨。
既讓極果。
則前之三種淨土。
為此菩薩悉皆嚴淨也。
觀解者。
觀己一念。
具足三千。
國土一千。
屬乎依報。
以三觀伏乎三惑。
即嚴淨同居土。
以三觀圓破見思。
即嚴淨方便土。
圓破塵沙無明。
即嚴淨報土。
三惑究竟。
即嚴淨寂光土。
○二歎利他德二。
初見聞獲益。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二功無虛棄。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燈曰。
凡夫之心。
用諸妄想。
雖有善行。
所作皆虛。
故功德唐捐。
菩薩之心。
念念在道。
凡有善行。
無不皆實。
故功無虛棄。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無住生心。
故功不唐捐也。
觀解者。
能以圓觀觀心。
任其所作。
一切衆事。
莫非無住生心所在。
故功不唐捐。
○三結其總歎。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卷第一終)
七住已上。
無生信不可壞也。
燈曰。
肇公判位。
多附通教及以别教。
今判深信堅固為七住。
以别教七住。
名不退住。
蓋入于無生畢竟空界。
此與通教第七已辦地齊。
已破見思。
登行不退。
今謂。
此經菩薩。
如下文所歎。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約圓教等覺釋之。
亦不為過。
蓋此深信。
大約言之。
其所信之理有三。
曰空假中。
如肇師判。
但信空理而已。
既非圓空。
則其所信之理淺。
直須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
方得為深。
當知此諸菩薩。
圓融三谛之理。
皆能深證深信。
故喻如金剛。
能壞于三惑。
不為三惑之所壞也。
觀解者。
一心三觀。
徹照三谛。
能伏五住。
能破三惑。
故能深信堅固。
喻若金剛也。
○八智斷妙用。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肇公曰。
法寶光無不照。
澤無不潤。
潤生死也。
喻海有神寶。
能放光除冥。
亦因光而雨甘露。
潤枯稿也。
燈曰。
法寶普照者。
菩提智德之大用。
此之大用。
能照衆生三惑之暗冥。
而雨甘露者。
涅槃斷德之大用也。
此之大用。
能拔衆生二死之枯槁。
喻如隻一摩尼而有二用。
即照幽冥。
即雨甘露。
即雨甘露而照幽冥。
圓教初住。
具此體用。
别教初地。
然後能之。
前之二教。
無此真實體用也。
觀解者。
三種止觀。
即智明而惑盡。
即惑盡而智明。
如珠照明雨寶。
俱體俱用也。
○九言音逾衆。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肇公曰。
殊類異音。
既善其言。
而複超勝。
燈曰。
四教菩薩說法言音也。
大論雲。
迦陵在?。
聲逾衆鳥。
喻圓初心居說法品。
稱理宣演。
已勝偏乘。
況深位乎。
觀解。
言者心之聲。
音者言之響。
形端則影直。
聲和則響順。
以上上觀。
觀下下惑。
一音普說。
群情等悅。
即于衆言音微妙第一也。
○十緣起斷邪。
深入緣起。
斷諸邪見。
有無二邊。
無複餘習。
肇公曰。
深入。
謂智深解也。
解法從緣起。
則邪見無由生。
有無二見。
群迷多惑。
大士久盡。
故無餘習也。
燈曰。
緣起之義。
有世出世間。
世間者。
六道之法。
莫不從十二因緣之所生。
能解乎此。
則外道邪見無由生。
出世間者。
藏通二教則以空觀為因。
真谛為緣。
能生三乘涅槃之法。
能解乎此。
則世間有見無由生。
别教以假觀為因。
俗谛為緣。
能生菩薩之法。
能入乎此。
則二乘空見無由生。
圓教以中觀為因。
中谛為緣。
能生佛界之法。
能入乎此。
則二邊但中之見無由生。
又若通以世間因緣。
為所觀事境。
圓教菩薩。
以三種止觀而深入之。
則一切邪見。
斷盡無有餘也。
苟不然者。
無足以稱深入矣。
觀解準義可知。
○十一說法無畏。
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
什公曰。
上明一切時無畏。
此明一切說法無畏。
上師子吼。
明德音遠振。
此明能說實法。
衆鹹敬順。
猶師子吼。
威攝群獸也。
燈曰。
藏教菩薩。
雖能說谛緣度析空之法。
不畏邪外。
望通即空。
而猶有所畏。
通于三藏。
雖無所畏。
望于别教菩薩能從空出假及知但中。
而猶有所畏。
别菩薩。
于前二而無所畏。
望圓頓人能即空即假圓中圓滿非但中。
而猶有所畏。
惟圓頓人。
能說谛緣度三。
皆稱無作。
故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也。
又能說不能行。
作文字法師。
望觀心人。
猶有所畏。
今能說能行。
故無所畏。
又能行不能說。
望大法師。
猶有所畏。
今能行能說。
故無所畏猶獅子吼。
故大論雲。
多聞實智慧。
是所說應受。
又曰。
所行如所說。
今此菩薩不惟能說。
能兼乎修行破惑。
證智入真。
已入深位。
故演法無畏猶獅子吼也。
觀解者。
三止名為默。
杜視聽。
絕分别故。
故曰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三觀名為說。
朗智慧。
具辯才故。
故曰說即般若。
智在說故。
獅子具足二力。
能伏衆獸。
使降己故。
能摧衆獸。
使衆安故。
故喻止觀而能伏破三種結惑。
所謂說時默。
默時說。
大施門頭無壅塞。
是以圓修行人。
即觀而止。
即止而觀。
○十二說法益衆。
其所說法。
乃如雷震。
肇公曰。
法音雷震。
開導群萌。
猶春雷動于百草也。
燈曰。
凡雷震具三種益。
一能肅物。
俾生誡謹。
二能緻雨。
潤澤百谷。
三能驚蟄。
各遂生意。
喻圓頓諸菩薩說法之時。
戒能肅衆。
使生敬畏。
先以定動。
令生渴仰。
後以慧拔。
俾起根力。
觀解者。
一心止觀。
能防非止惡。
即肅物義。
寂而常照。
即定動義。
照而常寂。
即慧拔義。
○十三過量無量。
無有量已過量。
肇公曰。
既得法身。
入無為境。
心不可以智求。
形不可以像取。
故曰無量。
六住已下。
名有量也。
燈曰。
虛空無丈尺。
丈尺顯虛空。
即器觀空。
空則有量。
除器觀空。
空則無量。
喻諸菩薩等覺已先。
所證三德。
猶有量也。
已至等覺。
雖不如佛。
然而已過十地之量。
故三德無有量也。
觀解者。
以空假中觀三谛理。
曆别不融。
此則有量。
空即假中。
融即而觀。
則無有量。
○十四法寶滿集。
集衆法寶。
如海導師。
肇公曰。
引導衆生。
入大乘海。
采取法寶。
使必獲無難。
猶海師善導商人。
必獲夜光也。
燈曰。
此正言集。
傍亦兼導。
如海導師尚能導衆集寶。
矧己所集必多于衆。
然衆未必盡得摩尼。
而己必得之。
菩薩亦然。
故薩埵入海。
求心摩尼。
自益兼人。
其濟也廣。
第衆生。
所求者不一。
而摩尼所雨随意。
應以人天。
應以三乘。
應以圓道。
莫不滿願而後已。
觀解者。
所謂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常智無緣。
常境無相。
無緣而緣。
無非三觀。
無相而相。
三谛宛然。
常如是觀。
是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也。
○十五了達深法。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肇公曰。
如實義也。
燈曰。
諸法者。
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
深妙義者。
諸法即實相也。
又諸法屬權。
實相屬實。
權實不同。
義則粗淺。
權實相即。
義則深妙。
菩薩以權實相即之智。
以達權實相即之法。
能具乎此。
方能善知衆生之根性也。
觀解可知。
○十六善知衆生。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
及心所行。
肇公曰。
六趣往來。
心行美惡。
悉善知也。
燈曰。
六趣往來。
果也。
心行美惡。
因也。
若觀因知果。
見果知因。
如曰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此為勸信之言。
猶若蓍龜之蔔。
非善知也。
菩薩洞明諸法權實相即。
善惡交差。
殃掘魔羅雖是惡人。
佛性相熟。
即便得度。
善星比丘雖是善人。
惡性相熟。
授記地獄。
如是了達。
方稱善知。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十界。
交差互融。
雖起惡念。
以妙觀觀之。
即成佛境。
雖起善念。
以緣塵分别而随之。
即是衆生。
○十七鄰佛功德。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什公曰。
諸佛智慧。
無有等者。
而此與佛等。
複次實相法。
無有等比。
唯佛與等。
菩薩鄰而未得。
故言近也。
燈曰。
法華釋簽雲。
淨名所歎菩薩。
皆是等覺。
位鄰妙覺。
故雲近無等等。
蓋佛名無等。
無等中最。
故雲等等。
等覺近之。
舉彼所近。
故雲佛自在慧。
以此而觀。
前之所歎。
皆等覺德。
其可以通别七住已上功德而拟之乎。
觀解者。
觀本具菩薩法界與本具佛法界相鄰。
故雲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又觀己法界即佛法界。
故雲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十八離惡現惡。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肇公曰。
法身無生而無不生。
無生故惡趣門閉。
無不生故現身五道也。
燈曰。
惡趣之門。
五道啟而不關。
二乘關而不啟。
菩薩無惡道因故亦關。
具慈悲心故亦啟。
關者永斷于修惡。
啟者繁興乎性惡。
性惡之惡。
本自無染。
故雖現惡而非惡。
故諸菩薩。
于惡道之門。
恒關而恒啟。
恒啟而恒關。
觀解者。
觀修惡即性惡。
無修惡可得。
名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以三止觀。
治諸修惡。
而為性惡。
生五道以現其身。
惟其如此。
故能果地以現其身也。
○十九能治衆病。
為大醫王。
善療衆病。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
肇公曰。
法藥善療。
谕醫王也。
燈曰。
前善解法相。
名為識藥。
知衆生根。
名為知病。
既能識藥而又能知病。
然後應病而與法藥。
令其服之行之。
妙宗所謂諸法因緣須究本末。
見思重數。
如塵若沙。
以大悲心。
遍觀遍學。
名為知病。
諸法諸門。
破性破相。
一一對治。
無不谙練。
是名識藥。
随惑淺深。
知機生熟。
神通駭動。
智辯宣揚。
四悉當宜各令獲益。
如是授藥。
方肯服行。
觀解者。
法華玄義雲。
修從假入空時。
先觀正因緣法。
此法内外親疏隔别。
必須殷勤欣悅無斁。
此即世間悉檀。
起初觀也。
若欲觀假入空。
須識為人便宜。
若宜修觀。
即用擇精進喜三覺分起之。
若宜修止。
則用除舍定三覺分起之。
念随兩處。
是為随宜善心則發。
若有浮沉之病。
須用對治悉檀。
若心沈時。
念擇進喜治之。
若心浮時。
念舍除定治之。
若善用為人。
善根則厚。
若善用對治。
煩惱則薄。
于七覺中。
随依一覺。
恍然如失。
即依此覺分研修。
能發真明。
見第一義。
是為用四悉檀。
起從假入空觀。
成一切智。
發慧眼也。
若從空入假觀。
巧用四悉檀。
取道種智法眼亦如是。
若修中道第一義觀。
巧用四悉檀。
取一切種智佛眼亦如是。
若一心三觀。
巧用亦如是。
是為觀心為大醫王。
善治衆病。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也。
○三總結二德三。
初歎自利德二。
初正報莊嚴。
無量功德皆成就。
肇公曰。
無德不備也。
燈曰。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
此身莊嚴也。
雖是菩薩。
亦具三身。
今此莊嚴。
是歎報身。
諸佛究竟。
菩薩分得。
法華所謂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能莊嚴即報。
身所莊嚴即法身。
天人戴仰等即應身也。
觀解者。
以一心妙觀。
照一境三谛。
能照即報身。
所照即法身。
境觀契合。
能起應用。
即應身。
○二依報莊嚴。
無量佛土皆嚴淨。
肇公曰。
群生無量。
所好不同。
故修無量淨土。
以應彼所好也。
燈曰。
一切佛土。
有橫豎二義。
橫而言之。
則凡聖同居。
有種種差别。
略如西方極樂國土。
東方藥師國土。
有凡夫聖人同處其間。
其土清淨。
種種莊嚴是也。
豎而言之。
有四不同。
一凡聖同居淨土。
為伏惑斷惑人所居。
二方便有餘淨土。
為已斷見思二教果人。
兩教因人所居。
三實報莊嚴淨土。
為别圓破無明惑菩薩所居。
四常寂光淨土。
為圓教極果所居。
今無量佛土嚴淨。
既讓極果。
則前之三種淨土。
為此菩薩悉皆嚴淨也。
觀解者。
觀己一念。
具足三千。
國土一千。
屬乎依報。
以三觀伏乎三惑。
即嚴淨同居土。
以三觀圓破見思。
即嚴淨方便土。
圓破塵沙無明。
即嚴淨報土。
三惑究竟。
即嚴淨寂光土。
○二歎利他德二。
初見聞獲益。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二功無虛棄。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燈曰。
凡夫之心。
用諸妄想。
雖有善行。
所作皆虛。
故功德唐捐。
菩薩之心。
念念在道。
凡有善行。
無不皆實。
故功無虛棄。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無住生心。
故功不唐捐也。
觀解者。
能以圓觀觀心。
任其所作。
一切衆事。
莫非無住生心所在。
故功不唐捐。
○三結其總歎。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