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一

關燈
三觀。

    能破二種三界睡眠愚癡二蓋。

    又修一心三止。

    能伏二種三界嬉遊三業躁動。

    及七八九十六種之纏。

    修一心三觀。

    能破二種三界忿恚。

    及二三四種之纏。

     ○二獲諸解脫。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肇公曰。

    此解脫七住所得。

    得此解脫。

    則于諸法通達無礙。

    故心常安住。

     燈曰。

    此無礙解脫。

    若一往約法相判。

    應如肇師。

    此但知有别教位次耳。

    以别七住但破見思。

    故于諸法通達無礙。

    若齊破惑。

    則下可約于通教第七已辦地。

    已破見思。

    得空解脫。

    上可約于圓教七信位人。

    已破見思。

    得空無礙解脫。

    若但約圓位判。

    則七信準上破見思已得空解脫。

    于有無礙。

    八九十信。

    破塵沙惑。

    得假解脫。

    于空無礙。

    初住去。

    破無明惑。

    得中道解脫。

    于空有二邊一切無礙。

    菩薩之人。

    心常安住三種解脫。

    于自利化他。

    法皆無礙也。

     觀解者。

    修圓頓空觀。

    伏破見思。

    心常安住空無礙解脫。

    修圓頓假觀。

    伏破塵沙。

    心常安住假無礙解脫。

    修圓頓中觀。

    心常安住中道無礙解脫。

     ○三具諸持辯。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肇公曰。

    念。

    正念。

    定。

    正定。

    總持。

    謂持善不失。

    持惡不生。

    無所漏忘。

    謂之持。

    持有二種。

    有心相應持。

    不相應持。

    辯才。

    七辯也。

    此四是菩薩之要用。

    故常不斷。

     燈曰。

    正念正定。

    略舉八正之二。

    具足應雲見。

    思惟。

    語。

    業。

    精進。

    定。

    念。

    命。

    無不皆正。

    又念定者。

    定具足也。

    總持者。

    慧具足也。

    辯才又定慧二門之所生也。

    三者器度圓滿。

    方可以出俗利生也。

    此之三法。

    四教菩薩皆可言之。

    惟觀其進解修觀破惑證真之何如爾。

     觀解者。

    圓修三止。

    可以得其念定。

    圓修三觀。

    可以得其總持。

    二者既備。

    辯才雖不求而自得也。

     ○四具足十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什公曰。

    上言道念不斷。

    然後具行六度。

    六度具足。

    則自事已畢。

    自事已畢。

    則方便度人。

    度人之廣。

    莫若神通。

    神通已具。

    乃化衆生。

    如是次第。

    如後淨國中說也。

     燈曰。

    菩薩度人之法。

    略言六度。

    廣則有十。

    六如餘經所說。

    十如華嚴所說。

    因開合不同。

    故廣略有異。

    不可以六為少以十為多也。

    如方便及智兩波羅蜜。

    乃從般若開出。

    願力兩波羅蜜。

    乃從禅度開出。

    今文雲及方便力者。

    舉方便力。

    以及收二度也。

    故略言其六。

    已收其十。

    然有事六度。

    理六度。

    無量六度。

    無作六度。

    今經具足四教。

    亦舉一以全收也。

    正明菩薩渡人。

    如海導師。

    必得已完堅固之舟。

    可以濟多人于惡海。

    惡海者。

    三界之内。

    皆羅刹鬼國也。

    其羅刹食人之法有六。

    一悭吝為羅刹因。

    非布施而莫度。

    及至愚癡為羅刹因。

    非智慧而莫度。

    苟未自度而欲度人。

    自他俱溺。

    其理必然。

    故菩薩之欲度人。

    先以六舟航而度六此岸。

    從此達彼岸。

    隻一彼岸。

    以因望果。

    故夥言其六。

    已到彼岸。

    不生住着。

    恒來此岸。

    方便度人。

    謂之此岸彼岸。

    及以中流。

    三皆不住。

    方名大菩薩也。

    蓋前六度。

    謂之具度。

    更以方便權謀。

    方能度生。

    故又有方便波羅蜜也。

    乘夙願力。

    誓願度生。

    故又有願波羅蜜也。

    自利利人。

    力皆具足。

    故又有力波羅蜜也。

    須以智力以濟之。

    故又有智波羅蜜也。

     觀解者。

    修一心三止觀時。

    于一念中所具依正。

    悉皆能舍。

    即施度也。

    三惑惡覺悉能防止。

    即戒度也。

    達煩惱生死。

    即菩提涅槃。

    不為二邊所辱。

    即忍度也。

    念念照了。

    不為三惑所雜。

    心心趣入。

    即精進也。

    三止止其動。

    而無三種分别。

    即禅度也三觀照其昏。

    而無三種睡眠。

    即智度也。

    具足巧度。

    能度在纏一念十界衆生。

    即方便度也。

    發弘誓願。

    不度不休。

    即願度也。

    三觀若成。

    具大力用。

    能破惡生善。

    即力度也。

    如此進修。

    能豎大智慧光明幢。

    即智度也。

     ○五得無起忍。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什公曰。

    有識以來。

    未嘗見法。

    于今始得。

    能信能受。

    忍不恐怖。

    安住不動。

    故名為忍。

     燈曰。

    逮。

    及也。

    至也。

    至無所得。

    證理圓極。

    入法性流者。

    若有一法可得。

    皆不足以為真證。

    故心經曰。

    以無所得故。

    心無挂礙。

    惟無所得。

    而法爾證得法忍故。

    又曰。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忍蓋菩提之異名也。

    依仁王經說而有五忍。

    一伏忍。

    别在十信。

    圓在五品。

    二信忍。

    别在十住。

    圓在七信。

    三柔順忍。

    别在行向。

    圓在八九十信。

    四無生忍。

    别在十地。

    圓在初住。

    五寂滅忍。

    别在妙覺。

    當圓二行。

    圓至妙覺。

    今諸菩薩不起法忍。

    于五忍攝屬何忍。

    于諸位攝屬何位。

    據下歎位雲。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則前之四忍。

    俱已證得。

    以後望前。

    得無生法忍無疑矣。

     觀解者。

    圓修三種止觀。

    圓伏五住煩惱。

    即伏忍。

    信一切諸法。

    即信忍。

    住此忍辱之地。

    心不卒暴。

    即柔順忍。

    達念念無生滅相可得。

    即無生忍。

    此心微妙。

    不見有五住煩惱。

    二種生死可得。

    即寂滅忍。

     ○二歎利他德十九。

    初轉不退輪。

     已能随順轉不退輪。

     肇公曰。

    無生之道。

    無有得而失者。

    不退也。

    流演圓通。

    無系于一人。

    輪也。

    諸佛既轉此輪。

    諸大士亦能随順而轉之。

     燈曰。

    輪有轉義。

    北有車乘之輪。

    南有水硙之輪。

    又有汲井之輪。

    皆互有高下。

    喻生死之輪。

    六道互有高下。

    此輪皆有退轉。

    有凡夫之自轉。

    不必佛菩薩為之轉也。

    惟化度衆生。

    使之出三界而不退。

    故諸佛菩薩。

    以己所證不退菩提之輪。

    而轉入他心。

    故凡說法。

    謂之轉大法輪也。

    但不退之位有三。

    一位不退。

    二行不退。

    三念不退。

    約四教分别。

    不生三惡道。

    為位不退。

    不生邊地。

    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識宿命。

    即念不退。

    此名阿鞞?緻。

    三藏義也。

    若六心已前。

    輕毛菩薩。

    信根未立。

    其位猶退。

    七心已上。

    從初地至六地。

    不退為凡夫二乘。

    名位不退。

    雖正使已盡。

    而未能遍修萬行。

    其行猶退。

    至七地名行不退。

    而猶起二乘念。

    故有念退。

    至八地道觀雙流。

    入法流水。

    名念不退。

    此名阿鞞?緻。

    乃三乘共地之義耳。

    地師雲。

    十住是證不退。

    十行十回向是行不退。

    十地是念不退。

    此是别教義。

    若華嚴初住。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具三不退。

    此圓教不退。

    此經具四教不退。

    而正意在圓。

     觀解者。

    修一心空觀。

    一空一切空。

    能階位不退。

    修一心假觀。

    一假一切假。

    能階行不退。

    修一心中觀。

    一中一切中。

    能階念不退。

     ○次解法知根。

     善解法相。

    知衆生根。

     肇公曰。

    諸法殊相無不解。

    群生異相無不知也。

     燈曰。

    善解法相。

    猶良醫之識藥也。

    知衆生根。

    猶良醫之知病也。

    苟識藥而不知病。

    猶富商之張藥肆。

    藥雖多。

    而奚以為。

    苟知病而不識藥。

    猶貧醫之熟方脈。

    病雖知。

    亦奚以為。

    惟富商與貧醫合業。

    以富藥而濟貧醫。

    以貧醫而行富藥。

    既病無不知。

    而藥無不授。

    即下文所謂為大醫王。

    善療衆病。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

    兩文相濟。

    然後可稱大菩薩也。

     觀解者。

    知空觀者。

    真空不空非但空。

    此空本具一切法。

    知假觀者。

    不思議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空。

    知中觀者。

    圓中圓滿非但中。

    此中本具二邊法。

    若如此者。

    空不惟破。

    乃即破而即立。

    假不惟立。

    乃即立而即破。

    中不惟非破而非立。

    乃即破而即立。

    是名善解法相。

    知衆生根者。

    知一念心具十種法界。

    有生樂欲善根益。

    以十界性相差别觀之。

    知十法界衆生有生善善根益。

    以或止或觀。

    随便宜觀之。

    知十法界衆生有破惡善根益。

    以止對治浮病而安之。

    以觀對治沉病而起之。

    知十法界衆生有入理益。

    以十法界道觀。

    雙遮雙照而統禦之。

     ○三蓋衆無畏。

     蓋諸大衆。

    得無所畏。

     什公曰。

    梵本雲衆不能蓋。

    衆不能蓋。

    明其超出。

    今言蓋衆。

    其言亦同也。

    菩薩自有四無所畏。

    非佛無畏也。

    恐畏之生。

    生于不足。

    無不足。

    故無所畏。

    能說而不能行。

    亦所以畏也。

    今能說而能行。

    故無畏。

    唯能說而又能行。

    故名無畏也。

     燈曰。

    菩薩四無所畏者。

    準智論。

    一總持無所畏。

    二知根無所畏。

    三決疑無所畏。

    四答報無所畏。

    又一切智。

    漏盡。

    說障道。

    說苦盡。

    皆無所畏。

    今謂。

    前雲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即總持決疑答報無所畏。

    知衆生根。

    即知根無所畏。

    第其間法相。

    亦有四教之殊。

    準說可知。

    若此四法為衆所蓋而不能蓋人。

    則有所畏。

    既能蓋衆。

    故無所畏。

    或難曰。

    吾聞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而釋氏偏言無畏。

    何也。

    對曰。

    論菩薩豈亡三畏。

    如畏自心辜負己靈埋沒佛性之不得道。

    即畏天命也。

    恭敬佛師。

    如畏君父。

    即畏大人也。

    每遵聖教而不敢違。

    即畏聖人之言也。

    今言無畏者。

    直是理直氣壯。

    當仁不讓于師。

    矧于千百人中。

    踞獅子座。

    縱無礙辯。

    契理契機。

    而有所畏乎。

     觀解者。

    以一心三止觀。

    以觀十界三谛。

    不畏三惑之所蓋覆。

    即蓋諸大衆。

    得無所畏也。

     ○四三德莊嚴。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相好嚴身。

    色像第一。

     肇公曰。

    心以智德為嚴。

    形以相好為飾。

    嚴心所以進道。

    飾形所以靡俗。

     燈曰。

    菩薩須修三法。

    一修功德以資解脫二修智慧以資般若。

    三修相好以資法身。

    故能登圓初發心住時。

    發一切功德。

    發一切智慧。

    發一切境界。

    如此之發。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能于百佛世界。

    現八相成道。

    進道靡俗。

    必至于是。

    則與諸佛分得其真。

    然而有三藏菩薩之三法。

    通教菩薩之三法。

    别教菩薩之三法。

    今明圓教。

    望前可知。

     觀解者。

    修空觀以資智慧。

    修假觀以資功德。

    修中觀以資色像。

    難者曰。

    修空假以資二法可爾。

    中觀以資色像。

    恐不其然。

    蓋色像外嚴。

    事屬于假。

    何以謂之法身。

    對曰。

    謂色為假。

    此屬凡情。

    以色屬法。

    乃憑聖智。

    故勝鬘贊佛雲。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頂禮。

    又雲。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複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皈依。

    又起信雲。

    如來色性。

    即是智慧。

    如是類證。

    廣諸契經。

    抑色為假。

    豈是大乘。

     ○五舍諸飾好。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什公曰。

    色相璎珞飾好已備。

    故不外飾也。

     燈曰。

    世間二種莊嚴。

    一外。

    二内。

    西天貴人。

    身嚴璎珞。

    已僭諸天。

    此土女人。

    飾極寶玉。

    又僭帝胄。

    然而總不及夙修多福。

    相好莊嚴。

    故輪王十善。

    相幾同佛。

    第明暗有差。

    然有界内二種莊嚴。

    界外二種莊嚴。

    又有劣應佛二種莊嚴。

    合身佛二種莊嚴。

    破十二品無明。

    報身佛二種莊嚴。

    破四十二品無明。

    報身佛二種莊嚴。

    展轉相望。

    以為世間飾好。

    惟圓教佛。

    乃能舍諸飾好。

    今此菩薩相好嚴身。

    或貴分真之飾好。

    盡舍一切諸嚴飾爾。

     觀解者。

    圓修空觀。

    破見思惑。

    舍人天之飾好。

    圓修假觀。

    破塵沙惑。

    舍二乘之飾好。

    圓修中觀。

    破無明惑。

    舍偏菩薩之飾好。

     ○六名稱高遠。

     名稱高遠。

    逾于須彌。

     肇公曰。

    名自有高而不遠。

    遠而不高。

    前聞十方。

    取其遠也。

    今逾須彌。

    取其高也。

    高謂高勝也。

     燈曰。

    名。

    召體之名。

    稱。

    稱名之實也。

    菩薩稱名之實。

    豎徹三身之底。

    故曰高。

    橫亘四德之邊。

    故曰遠。

    逾于須彌者。

    喻仰之則聳而彌高。

    望之則秀而彌遠。

    不以高而不遠。

    稱既如是。

    名亦複然。

    當豎出乎三土。

    橫滿沙刹。

    故四教因人。

    莫不瞻之仰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

    具足三千。

    二千實法。

    即性體清淨。

    性量周遍。

    稱名之實。

    高遠逾于須彌也。

    一千假名。

    同實法清淨周遍。

    即召體之名清淨周遍。

    逾于須彌也。

     ○七深信堅固。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