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迹雖聲聞。
心同菩薩。
聞教大小。
随行淺深。
初無定在也。
觀解者。
空觀為大。
假觀為多。
中觀為勝。
又直就中觀。
心性廣博。
猶若虛空。
故名大。
雙遮二邊。
入寂滅海。
故名勝。
雙照二谛。
多所含容。
一心一切心。
故名多也。
比丘者。
肇師雲。
秦言淨命乞食。
破煩惱。
能持戒。
怖魔等。
天竺一名。
該此四義。
秦無以翻。
故存本稱。
什師雲。
始出妻子家。
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
終出三界家。
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
具此二義。
天魔怖其出境也。
釋論雲。
怖魔。
破惡。
乞士。
魔樂生死。
其既出家。
複化餘人。
俱離三界。
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
翻被五縛。
但愁懼而已。
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
故言破惡。
夫在家三種如法。
一田。
二商。
三仕。
用養身命。
出家人佛不許此。
惟乞食自濟。
身安道存。
福利檀越。
三義相成。
即比丘義也。
大師雲。
如上所說。
皆三藏教意。
若曆緣求真。
名乞士。
破障理之惑。
名破惡。
修此行。
怖四魔。
即通教義。
若曆三谛求理。
名乞士。
除通别惑。
名破惡。
怖八魔十魔。
即别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
名乞士。
達煩惱即菩提。
名破惡。
魔界即佛界者。
是圓教義。
觀解者。
觀一念心淨若虛空。
不為二邊桎梏所破。
平等大慧。
無住無著。
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
活法身慧命。
名為乞士。
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
是名破惡。
一切諸邊颠倒無非中道。
即是怖魔。
衆者。
天竺雲僧伽。
此翻和合衆。
一人不名和合。
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
事和無别衆。
法和無别理。
佛常與若幹人俱。
法華與萬八千人俱。
餘經多雲千二百五十人俱。
今經雲與八千人俱。
釋論明四種僧。
不依淨命名破戒僧。
不解法律名愚癡僧。
五方便名慚愧僧。
若法忍去名真實僧。
此中非三種。
但是真實僧。
若依四教者。
此僧曆遍阿含方等三味二味座。
作同聞人。
今正是受如來淨名彈呵。
得恥小慕大。
獲生酥益。
中證信僧也。
觀解者。
初學中觀入相似觀。
既未發真。
慚第一義天。
愧諸聖人。
即是有羞僧。
觀慧若發。
即真實僧。
若異此者。
即前兩僧。
不依觀行。
名破戒僧。
不解觀相。
名愚癡僧。
又觀數者。
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必落一界。
界不孤起。
必連具數而發。
即十界。
十界互具成百法界。
界界十如是。
即具千數。
複以圓教八正道修之。
即成八千人衆。
若準諸經。
舉大數後。
即列衆首。
今不列者。
頭角弟子。
皆具出于弟子品中。
故不繁列也。
又無歎德者。
示受彈呵。
故且避之。
○次列菩薩衆五。
初明氣類。
二舉大數。
三歎衆德。
四列衆名。
五結大數。
今初明氣類。
菩薩。
菩薩。
明氣類也。
具存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什師翻譯嫌煩。
略去提埵二字。
菩提此言道。
薩埵此言心。
摩诃此言大。
此諸人等。
求廣博大道。
又成熟衆生。
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
此有多種。
謂藏通别圓。
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滿者。
三藏教菩薩也。
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
通教菩薩也。
又若大品明有菩薩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此經得不思議解脫。
皆能變身登座。
而複受屈被呵者。
此别教菩薩也。
又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
即坐道樹。
成正覺。
轉法輪。
度衆生者。
此圓教菩薩也。
觀解者。
中道觀心。
雙照二谛。
名大。
通至菩提果。
名道。
破五住塵勞。
名成衆生。
又觀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藏通菩薩也。
亦名為假名。
别教菩薩也。
亦名中道義。
圓教菩薩也。
○二舉大數。
三萬二千人。
法華八萬。
此經三萬二千。
菩薩化導。
有緣即赴。
形迹不定。
豈拘常數。
今舉大數。
适如是爾。
若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十法界。
法界互融。
各各具十。
成百法界。
又複互融互具。
成千法界。
複各互具互融。
成萬法界。
每界具假名實法國土。
即有三萬。
餘有二千。
不妨重觀一念具足三千。
略假名而惟觀實法中之五陰國土二千。
若多若少。
一一觀之。
如是下化自心衆生。
上成無上覺道。
是為觀心菩薩三萬二千也。
○三歎衆德三。
初略歎二德。
次廣歎二德。
三總結二德。
初略歎二德又二。
初歎自利德四。
初為衆所尊。
衆所知識。
肇公曰。
大士處世。
猶日月之升天。
有目之士。
誰不知識。
天台曰。
聞名曰知。
睹形曰識。
此諸菩薩。
不獨為人天之所知識。
凡厥有情。
鹹受教化。
無不聞名睹形。
為衆人之所尊仰。
又示身以為四教大道心成衆生之人。
俾四教因人無不知識尊仰。
觀解者。
若以空觀。
觀生滅無生二種四谛即空。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兩教人之所知識。
以假觀觀無量四谛即假。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别教因人之所知識。
以中觀觀無作四谛即中。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圓教因人之所知識也。
○二智行成就。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肇公曰。
大智。
一切種智也。
此智。
以六度六通衆行為本。
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燈曰。
菩薩以大智為目。
以導萬行之足。
大行為足。
以濟大智之目。
目足相假。
能到涼池。
若分别者。
則三藏菩薩。
以析一切空道種大智為本。
以導事六度之本行。
通教菩薩。
以即空一切道種大智。
以導理六度之本行。
别教菩薩。
以但中一切道種一切種大智。
以導無量六度之本行。
圓教菩薩。
以一切種具足二種圓中大智。
以導無作六度之本行。
如此種種大智本行。
皆悉成就。
故為衆所知識也。
觀解者。
三觀于一心中修。
六度于一行中具。
智導于行。
行濟于智。
應無所住以生其六度萬行之心。
是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也。
○三佛威建立。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肇公曰。
天澤無私。
不潤枯木。
佛威雖普。
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
道根必深也。
燈曰。
諸佛慈悲。
恒欲度生。
惟念化導之不廣。
見諸菩薩。
先修自利之行以利人。
深契佛心。
常生歡喜。
故以威神而冥熏加被。
俾其善根早立。
共濟群生于惡海。
是以自度度人。
三種威力。
缺一不可。
三力者。
一諸佛威神之力。
二修行三昧之力。
三行者本有功德之力。
前大智本行。
即自力也。
四教判(雲雲)。
觀解者。
圓修三觀。
全性以起修。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全修而在性。
本有功德之力也。
○四堪能護法。
為護法城。
受持正法。
什公曰。
法城。
即實相法也。
外為護法之城。
内有受持之固。
燈曰。
正法者。
本覺之妙性也。
護法者。
始覺之圓修也。
凡為菩薩。
先有圓修。
以為護法之城。
然後如來所說正覺本有之性。
方能受持而不失。
是故受持本覺不失。
使一切三惑過非。
與夫四魔衆惡之不入。
真護法也。
四教判(雲雲)。
觀解與義釋同。
可知。
○二歎利他德五。
初善能說法。
能獅子吼。
肇公曰。
獅子吼無畏音也。
凡所言說。
不畏群邪異學。
喻獅子吼。
衆獸下之。
獅子吼曰美妙音也。
燈曰。
獅子乃百獸中王。
具大筋力。
能伏百獸。
故百獸莫不下之。
兼以音聲猛利。
哮吼之時。
百獸為之腦裂。
獅兒增長威力。
通喻四教菩薩。
具足智力。
以大音聲。
為衆說法。
群邪為之降伏。
弟子為之利益。
然而圓教之人。
又其勝也。
觀解。
以圓頓觀觀最下惑。
三障為之銷除。
三智為之成就。
○二名聞遍滿。
名聞十方。
肇公曰。
行滿天下。
稱無不普。
燈曰。
菩薩既有召德之名。
必有稱名之實。
名随德廣。
德共名高。
十方世界。
無思不服。
或以一人随機。
而有四教之名。
或以萬德利人。
而有三乘之實。
觀解者。
觀假名一千即空假中。
而有召實之名。
觀實法國土二千即空假中。
而有稱名之實。
即名聞十方也。
○三作不請友。
衆人不請。
友而安之。
肇公曰。
真友不待請。
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燈曰。
不請而友。
菩薩之恒心也。
請而後友。
菩薩之妙應也。
先有不請而友之心。
故其友也速。
後有請而後友之應。
故其友也誠。
不觀之月乎。
光明等照。
固不待請而友之矣。
水澄月現。
此請而後友也。
故經曰。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此不請而友。
請而後友之誠證也。
四教菩薩。
比說可知。
觀解者。
法性本然。
無乎不在。
不請而友也。
妙觀觀之。
厥理斯顯。
請而後友也。
○四紹隆佛種。
紹隆三寶。
能使不絕。
什公曰。
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謂也。
謂能積善累功。
自緻成佛。
成佛則有法。
有法則有僧。
不絕之功。
事在來劫。
今言不絕。
則必能也。
又于其中間自行化人。
我既化人。
人亦化物。
物我俱成。
三寶彌隆。
衆生無盡。
故三寶亦無盡也。
燈曰。
三寶為照世光明。
必紹之隆之。
寶幢常住世間。
使衆生正信不斷。
乃行菩薩道者之正務也。
然有多種。
四教果頭。
法報應三身為佛寶。
所說三藏十二部經為法寶。
等覺已還。
下至三乘聖賢。
為僧寶。
此别相三寶也。
佛滅度後。
範金刻木為佛寶。
黃卷赤軸為法寶。
剃發染衣為僧寶。
此住持三寶也。
衆生本有佛性當處照明。
為佛寶。
清淨無染為法寶。
處事事和。
處理理和。
為僧寶。
此一體三寶也。
若始終相從而說。
由有一體三寶。
故有别相三寶。
複由别相三寶。
故有住持三寶。
此從本向末而說也。
若從末向本。
則由有住持三寶。
方悟一體三寶。
由悟一體三寶。
然後修成而有别相三寶。
是則佛滅度後。
全藉住持三寶之假。
以修一體之真。
然後将來得成别相三寶之實。
豈非住持三寶在所當弘乎。
觀解。
以一心三觀。
觀一體三寶。
空觀破見思惑。
是紹隆一體佛寶。
假觀破塵沙惑。
是紹隆一體僧寶。
中觀破無明惑。
是紹隆一體法寶。
○五降伏魔外。
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什公曰。
魔。
四魔。
得無生忍。
煩惱永斷。
故降欲魔。
得法身則更不得身。
故降身魔。
無身則無死。
則降死魔。
無三魔。
則波旬不得其便。
故降天魔也。
如舍利弗與外道議論。
七晝夜然後乃勝。
斯其類也。
燈曰。
有界内四魔。
界外四魔。
若界内四魔。
則藏通兩教聖人皆能降之。
若界外方便土中四魔。
惟别教聖人。
乃能降之。
若界外實報土四魔。
惟圓教菩薩與佛。
方能降之。
此經具足四教。
應明三種四魔。
若分别難易者。
前之三教。
降之較難。
惟今圓教。
降之最易。
以魔之所依者煩惱生死。
此經明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非惟降之最易。
兼且化而用之。
故文殊問維摩诘言。
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答雲。
一切衆魔。
及諸外道。
皆吾侍也。
觀解者。
空觀達見思煩惱分段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界内四魔。
制諸外道。
假觀達塵沙煩惱。
界外變易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方便土四魔。
制諸外道。
中觀達界外根本無明變易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實報土四魔。
制諸外道也。
○次廣歎二德。
初歎自利德五。
初斷諸煩惱。
悉已清淨。
永離蓋纏。
肇公曰。
蓋。
五蓋。
纏。
十纏。
亦有無量纏。
身口意三業悉清淨。
則蓋不能累也。
燈曰。
五蓋者。
貪欲。
嗔恚。
愚癡。
睡眠。
掉悔。
因是五法蓋覆真性故名五蓋。
十纏者。
一忿恚。
二隐覆自罪。
三意識昏迷。
四五情暗暝。
五嬉遊。
六三業躁動。
七屏處起罪不自羞。
八露處起罪不羞他。
九财不能惠施。
十他榮心生熱惱。
此之蓋纏。
約粗迹而言。
但在欲界五趣。
細而言之。
上通三界。
又細分法相。
通二種三界。
悉為四教止觀法門之所治故。
是則三惑悉皆清淨。
方得名為清淨永離。
觀解者。
修一心三止。
能伏二種三界貪嗔掉悔三蓋。
修一心
心同菩薩。
聞教大小。
随行淺深。
初無定在也。
觀解者。
空觀為大。
假觀為多。
中觀為勝。
又直就中觀。
心性廣博。
猶若虛空。
故名大。
雙遮二邊。
入寂滅海。
故名勝。
雙照二谛。
多所含容。
一心一切心。
故名多也。
比丘者。
肇師雲。
秦言淨命乞食。
破煩惱。
能持戒。
怖魔等。
天竺一名。
該此四義。
秦無以翻。
故存本稱。
什師雲。
始出妻子家。
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
終出三界家。
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
具此二義。
天魔怖其出境也。
釋論雲。
怖魔。
破惡。
乞士。
魔樂生死。
其既出家。
複化餘人。
俱離三界。
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
翻被五縛。
但愁懼而已。
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
故言破惡。
夫在家三種如法。
一田。
二商。
三仕。
用養身命。
出家人佛不許此。
惟乞食自濟。
身安道存。
福利檀越。
三義相成。
即比丘義也。
大師雲。
如上所說。
皆三藏教意。
若曆緣求真。
名乞士。
破障理之惑。
名破惡。
修此行。
怖四魔。
即通教義。
若曆三谛求理。
名乞士。
除通别惑。
名破惡。
怖八魔十魔。
即别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
名乞士。
達煩惱即菩提。
名破惡。
魔界即佛界者。
是圓教義。
觀解者。
觀一念心淨若虛空。
不為二邊桎梏所破。
平等大慧。
無住無著。
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
活法身慧命。
名為乞士。
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
是名破惡。
一切諸邊颠倒無非中道。
即是怖魔。
衆者。
天竺雲僧伽。
此翻和合衆。
一人不名和合。
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
事和無别衆。
法和無别理。
佛常與若幹人俱。
法華與萬八千人俱。
餘經多雲千二百五十人俱。
今經雲與八千人俱。
釋論明四種僧。
不依淨命名破戒僧。
不解法律名愚癡僧。
五方便名慚愧僧。
若法忍去名真實僧。
此中非三種。
但是真實僧。
若依四教者。
此僧曆遍阿含方等三味二味座。
作同聞人。
今正是受如來淨名彈呵。
得恥小慕大。
獲生酥益。
中證信僧也。
觀解者。
初學中觀入相似觀。
既未發真。
慚第一義天。
愧諸聖人。
即是有羞僧。
觀慧若發。
即真實僧。
若異此者。
即前兩僧。
不依觀行。
名破戒僧。
不解觀相。
名愚癡僧。
又觀數者。
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必落一界。
界不孤起。
必連具數而發。
即十界。
十界互具成百法界。
界界十如是。
即具千數。
複以圓教八正道修之。
即成八千人衆。
若準諸經。
舉大數後。
即列衆首。
今不列者。
頭角弟子。
皆具出于弟子品中。
故不繁列也。
又無歎德者。
示受彈呵。
故且避之。
○次列菩薩衆五。
初明氣類。
二舉大數。
三歎衆德。
四列衆名。
五結大數。
今初明氣類。
菩薩。
菩薩。
明氣類也。
具存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什師翻譯嫌煩。
略去提埵二字。
菩提此言道。
薩埵此言心。
摩诃此言大。
此諸人等。
求廣博大道。
又成熟衆生。
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
此有多種。
謂藏通别圓。
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滿者。
三藏教菩薩也。
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
通教菩薩也。
又若大品明有菩薩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此經得不思議解脫。
皆能變身登座。
而複受屈被呵者。
此别教菩薩也。
又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
即坐道樹。
成正覺。
轉法輪。
度衆生者。
此圓教菩薩也。
觀解者。
中道觀心。
雙照二谛。
名大。
通至菩提果。
名道。
破五住塵勞。
名成衆生。
又觀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藏通菩薩也。
亦名為假名。
别教菩薩也。
亦名中道義。
圓教菩薩也。
○二舉大數。
三萬二千人。
法華八萬。
此經三萬二千。
菩薩化導。
有緣即赴。
形迹不定。
豈拘常數。
今舉大數。
适如是爾。
若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十法界。
法界互融。
各各具十。
成百法界。
又複互融互具。
成千法界。
複各互具互融。
成萬法界。
每界具假名實法國土。
即有三萬。
餘有二千。
不妨重觀一念具足三千。
略假名而惟觀實法中之五陰國土二千。
若多若少。
一一觀之。
如是下化自心衆生。
上成無上覺道。
是為觀心菩薩三萬二千也。
○三歎衆德三。
初略歎二德。
次廣歎二德。
三總結二德。
初略歎二德又二。
初歎自利德四。
初為衆所尊。
衆所知識。
肇公曰。
大士處世。
猶日月之升天。
有目之士。
誰不知識。
天台曰。
聞名曰知。
睹形曰識。
此諸菩薩。
不獨為人天之所知識。
凡厥有情。
鹹受教化。
無不聞名睹形。
為衆人之所尊仰。
又示身以為四教大道心成衆生之人。
俾四教因人無不知識尊仰。
觀解者。
若以空觀。
觀生滅無生二種四谛即空。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兩教人之所知識。
以假觀觀無量四谛即假。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别教因人之所知識。
以中觀觀無作四谛即中。
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乃為圓教因人之所知識也。
○二智行成就。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肇公曰。
大智。
一切種智也。
此智。
以六度六通衆行為本。
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燈曰。
菩薩以大智為目。
以導萬行之足。
大行為足。
以濟大智之目。
目足相假。
能到涼池。
若分别者。
則三藏菩薩。
以析一切空道種大智為本。
以導事六度之本行。
通教菩薩。
以即空一切道種大智。
以導理六度之本行。
别教菩薩。
以但中一切道種一切種大智。
以導無量六度之本行。
圓教菩薩。
以一切種具足二種圓中大智。
以導無作六度之本行。
如此種種大智本行。
皆悉成就。
故為衆所知識也。
觀解者。
三觀于一心中修。
六度于一行中具。
智導于行。
行濟于智。
應無所住以生其六度萬行之心。
是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也。
○三佛威建立。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肇公曰。
天澤無私。
不潤枯木。
佛威雖普。
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
道根必深也。
燈曰。
諸佛慈悲。
恒欲度生。
惟念化導之不廣。
見諸菩薩。
先修自利之行以利人。
深契佛心。
常生歡喜。
故以威神而冥熏加被。
俾其善根早立。
共濟群生于惡海。
是以自度度人。
三種威力。
缺一不可。
三力者。
一諸佛威神之力。
二修行三昧之力。
三行者本有功德之力。
前大智本行。
即自力也。
四教判(雲雲)。
觀解者。
圓修三觀。
全性以起修。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全修而在性。
本有功德之力也。
○四堪能護法。
為護法城。
受持正法。
什公曰。
法城。
即實相法也。
外為護法之城。
内有受持之固。
燈曰。
正法者。
本覺之妙性也。
護法者。
始覺之圓修也。
凡為菩薩。
先有圓修。
以為護法之城。
然後如來所說正覺本有之性。
方能受持而不失。
是故受持本覺不失。
使一切三惑過非。
與夫四魔衆惡之不入。
真護法也。
四教判(雲雲)。
觀解與義釋同。
可知。
○二歎利他德五。
初善能說法。
能獅子吼。
肇公曰。
獅子吼無畏音也。
凡所言說。
不畏群邪異學。
喻獅子吼。
衆獸下之。
獅子吼曰美妙音也。
燈曰。
獅子乃百獸中王。
具大筋力。
能伏百獸。
故百獸莫不下之。
兼以音聲猛利。
哮吼之時。
百獸為之腦裂。
獅兒增長威力。
通喻四教菩薩。
具足智力。
以大音聲。
為衆說法。
群邪為之降伏。
弟子為之利益。
然而圓教之人。
又其勝也。
觀解。
以圓頓觀觀最下惑。
三障為之銷除。
三智為之成就。
○二名聞遍滿。
名聞十方。
肇公曰。
行滿天下。
稱無不普。
燈曰。
菩薩既有召德之名。
必有稱名之實。
名随德廣。
德共名高。
十方世界。
無思不服。
或以一人随機。
而有四教之名。
或以萬德利人。
而有三乘之實。
觀解者。
觀假名一千即空假中。
而有召實之名。
觀實法國土二千即空假中。
而有稱名之實。
即名聞十方也。
○三作不請友。
衆人不請。
友而安之。
肇公曰。
真友不待請。
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燈曰。
不請而友。
菩薩之恒心也。
請而後友。
菩薩之妙應也。
先有不請而友之心。
故其友也速。
後有請而後友之應。
故其友也誠。
不觀之月乎。
光明等照。
固不待請而友之矣。
水澄月現。
此請而後友也。
故經曰。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此不請而友。
請而後友之誠證也。
四教菩薩。
比說可知。
觀解者。
法性本然。
無乎不在。
不請而友也。
妙觀觀之。
厥理斯顯。
請而後友也。
○四紹隆佛種。
紹隆三寶。
能使不絕。
什公曰。
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謂也。
謂能積善累功。
自緻成佛。
成佛則有法。
有法則有僧。
不絕之功。
事在來劫。
今言不絕。
則必能也。
又于其中間自行化人。
我既化人。
人亦化物。
物我俱成。
三寶彌隆。
衆生無盡。
故三寶亦無盡也。
燈曰。
三寶為照世光明。
必紹之隆之。
寶幢常住世間。
使衆生正信不斷。
乃行菩薩道者之正務也。
然有多種。
四教果頭。
法報應三身為佛寶。
所說三藏十二部經為法寶。
等覺已還。
下至三乘聖賢。
為僧寶。
此别相三寶也。
佛滅度後。
範金刻木為佛寶。
黃卷赤軸為法寶。
剃發染衣為僧寶。
此住持三寶也。
衆生本有佛性當處照明。
為佛寶。
清淨無染為法寶。
處事事和。
處理理和。
為僧寶。
此一體三寶也。
若始終相從而說。
由有一體三寶。
故有别相三寶。
複由别相三寶。
故有住持三寶。
此從本向末而說也。
若從末向本。
則由有住持三寶。
方悟一體三寶。
由悟一體三寶。
然後修成而有别相三寶。
是則佛滅度後。
全藉住持三寶之假。
以修一體之真。
然後将來得成别相三寶之實。
豈非住持三寶在所當弘乎。
觀解。
以一心三觀。
觀一體三寶。
空觀破見思惑。
是紹隆一體佛寶。
假觀破塵沙惑。
是紹隆一體僧寶。
中觀破無明惑。
是紹隆一體法寶。
○五降伏魔外。
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什公曰。
魔。
四魔。
得無生忍。
煩惱永斷。
故降欲魔。
得法身則更不得身。
故降身魔。
無身則無死。
則降死魔。
無三魔。
則波旬不得其便。
故降天魔也。
如舍利弗與外道議論。
七晝夜然後乃勝。
斯其類也。
燈曰。
有界内四魔。
界外四魔。
若界内四魔。
則藏通兩教聖人皆能降之。
若界外方便土中四魔。
惟别教聖人。
乃能降之。
若界外實報土四魔。
惟圓教菩薩與佛。
方能降之。
此經具足四教。
應明三種四魔。
若分别難易者。
前之三教。
降之較難。
惟今圓教。
降之最易。
以魔之所依者煩惱生死。
此經明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非惟降之最易。
兼且化而用之。
故文殊問維摩诘言。
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答雲。
一切衆魔。
及諸外道。
皆吾侍也。
觀解者。
空觀達見思煩惱分段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界内四魔。
制諸外道。
假觀達塵沙煩惱。
界外變易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方便土四魔。
制諸外道。
中觀達界外根本無明變易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能降實報土四魔。
制諸外道也。
○次廣歎二德。
初歎自利德五。
初斷諸煩惱。
悉已清淨。
永離蓋纏。
肇公曰。
蓋。
五蓋。
纏。
十纏。
亦有無量纏。
身口意三業悉清淨。
則蓋不能累也。
燈曰。
五蓋者。
貪欲。
嗔恚。
愚癡。
睡眠。
掉悔。
因是五法蓋覆真性故名五蓋。
十纏者。
一忿恚。
二隐覆自罪。
三意識昏迷。
四五情暗暝。
五嬉遊。
六三業躁動。
七屏處起罪不自羞。
八露處起罪不羞他。
九财不能惠施。
十他榮心生熱惱。
此之蓋纏。
約粗迹而言。
但在欲界五趣。
細而言之。
上通三界。
又細分法相。
通二種三界。
悉為四教止觀法門之所治故。
是則三惑悉皆清淨。
方得名為清淨永離。
觀解者。
修一心三止。
能伏二種三界貪嗔掉悔三蓋。
修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