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一

關燈
義釋序。

    即準法華标序品第一同也。

    文句雲。

    序者次也。

    由也。

    述也。

    此經亦然。

    如是等五事。

    冠于經首。

    次序也。

    獻蓋偈贊起發之端。

    由序也。

    若問答釋疑。

    已入正宗。

    與法華異。

    然亦無非正說弄引。

    叙述也。

    具此三義。

    故稱序品也。

    品者。

    梵語稱為?渠。

    此稱為品。

    品是類義。

    此中文句。

    義類相從。

    節之以為?渠。

    故稱序品第一。

     ○三正釋經文二。

    初通序。

    二别序。

    通序為六。

    初所聞法體。

    二能持人。

    三聞持和合。

    四說教主。

    五所依處。

    六聞持伴。

    天台大師雲。

    此之六事。

    亦名印定序。

    三世諸佛。

    經初皆安如是故。

    亦名通序。

    與諸經同故。

    亦名經後序。

    結集者所置故。

    亦名經前序。

    遺囑令安故。

    亦名破邪序。

    對破外道阿漚故。

    亦名證信序。

    令聞者不疑故。

    總此六說。

    是四悉檀意也。

    初所聞法體。

     如是。

     天台大師曰。

    光明舊解。

    如名不異。

    是曰無非。

    阿難所傳文句。

    似瀉水分瓶。

    與佛一種。

    故不異稱如。

    文下之理。

    允當無謬。

    故無非曰是。

    略而言之。

    文如理是。

    肇師注淨名。

    如是者。

    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會。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建言如是也。

    真谛三藏雲。

    如是決定也。

    數決定理決定。

    佛說此經。

    有若幹文句。

    若多成增謗。

    若少成減謗。

    阿難傳之如潟水。

    不多不少。

    故數決定。

    佛說無相之理不有不無。

    若有堕增。

    若無堕減。

    阿難傳之無增無減。

    故理決定。

    龍樹解。

    如是者。

    信順之辭也。

    信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

    此之四解。

    各據一悉檀。

    舊注語總不顯文诠何等理為如。

    何理為文所诠為是。

    既不顯了。

    隻是世界悉檀意。

    肇師據信。

    是為人意。

    三藏文理決定。

    為對治意。

    龍樹信順如是。

    為第一義。

    大師雲。

    合作通别二釋。

    通釋者。

    佛如法相而說。

    阿難如聞相而傳。

    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

    阿難如海相而受。

    故言是也。

    别釋者。

    外曰阿漚稱吉。

    文乖其理。

    故非如。

    理異其文。

    故非是。

    不可見阿漚在初而中後皆吉也。

    文如其理故言如。

    理如其文故言是。

    此破外道之邪。

    立三藏之正。

    故稱如是也。

    又三藏經初雲。

    如是二谛各異故非如。

    理淺故非是。

    摩诃衍二谛相即故言如。

    理深故言是。

    此破三藏之異。

    立通教之同。

    故稱如是也。

    又三人同聞而各異。

    故非如。

    證入優劣。

    故非是。

    唯菩薩所聞者為如。

    菩薩所悟者為是。

    此破通教之淺。

    立别教之深。

    故稱如是也。

    又離邊明中之文。

    則非如。

    出二谛之外有中道。

    則非是。

    文字性離。

    即是于如。

    一切法即佛法。

    名之為是。

    此破别教之離。

    立圓教之即。

    故稱如是也。

    此經既是方等。

    通被根性不同。

    作種種說無咎。

    觀心解者。

    觀與境冥故為如。

    境即正觀故為是。

    經言。

    作此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即其義也。

    或問曰。

    佛經義解。

    古今通式。

    法門觀解。

    虛尚多骈。

    不如已之。

    對曰。

    天台淨名疏。

    元有此問。

    今引宗鏡錄所存問答。

    為君闡之。

    知餘所宗。

    非虛謬也。

    彼疏問雲。

    那忽處處對法門約觀心。

    作如此等說。

    佛意未必如此也。

    答曰。

    若言經中無對法門解釋義者。

    此經佛道品。

    普現色身菩薩。

    問維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

    悉為是誰。

    大士偈答言。

    智度菩薩母等。

    淨名既是在家菩薩。

    何容無有父母妻子家宅。

    而不依事答。

    悉約内行法門答者。

    當知諸佛菩薩。

    不起道法。

    現凡夫事。

    雖現凡事。

    皆内表道法也。

    如佛般涅槃處在雙樹。

    四枯四榮。

    豈可直作樹木之解。

    且如來誠說。

    皆表半滿枯榮。

    今在毗耶庵羅樹園。

    欲說不思議解脫法門。

    不舍道法。

    現迹同凡。

    住毗耶離。

    豈不表極地所住法門也。

    華嚴經明十城十園。

    豈止是世間城園也。

    此經下文菩薩行品雲。

    諸佛威儀。

    有所進止。

    無非佛事。

    何得俱作事解。

    都不尋思諸佛菩薩不思議教。

    善權秘密表發之事。

    又法華經雲。

    欲說是經。

    應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如來室者。

    乃是大慈悲心。

    如來衣者。

    即是柔和忍辱。

    如來座者。

    即是一切法空。

    問曰華嚴頓教大乘。

    可得約行明諸法門。

    此方等經及小乘教。

    何得亦約觀行明義。

    答曰。

    此經既雲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若不約觀行。

    豈稱斯文。

    若不以毗耶離庵羅樹園對諸法門。

    則不得約觀心解釋。

    何得于衆生心行中求諸佛解脫。

    若不于心行求解脫者。

    雲何得住不思議解脫。

    若不住不思議解脫。

    雲何于一毛孔見諸佛土。

    變現自在。

    如不思議品所明也。

    複雲何得如法華經明身根清淨。

    一切十方國土。

    皆于身中現。

    又豈得如華嚴經頌說。

    無量諸世界。

    悉從心緣起。

    無量諸佛國。

    皆于毛孔現也。

    如前問言小乘不得約觀心解釋者。

    何故聲聞經中。

    佛為牧牛人說十一法。

    皆一一内合比丘觀心。

    如是等例。

    豈非方等及三藏經對諸法門觀心明義也。

    故知了義教不了義教。

    皆是了義。

    以惟一心故。

    又疏問雲。

    玄義處處多明觀心。

    已恐不可。

    入文複爾。

    将不壞亂經教耶。

    答。

    說經本為入道。

    若懷道之賢。

    觸處觀行。

    豈有尋求涅槃聖典而不觀行者乎。

    但巧說得宜。

    非止不損文義。

    兼得觀慧分明。

    分别法門。

    非觀何逮。

    豈有壞亂之咎乎。

     ○二能持人。

     我聞。

     什公曰。

    若不言聞。

    則是我自有法。

    我自有法。

    則情有所執。

    情有所執。

    則鬥亂必興。

    若言聞則我無法。

    我無法則無所執。

    得失是非。

    歸于所聞。

    我既無執。

    彼亦無競。

    無執無競。

    诤何由生。

    此經稱我聞也。

     真谛曰。

    我是器義。

    一散心名覆器。

    無聞慧故。

    二忘心名漏器。

    雖得而失。

    無思慧故。

    三倒心名穢器。

    非而謂是。

    無修慧故。

    阿難無此三過。

    惟是好善之器。

    親承有在。

    故言我聞。

     釋論雲。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谛聽。

    因緣和合。

    故稱聞。

    阿難與聽衆述佛遺旨。

    親承不謬。

    故言我聞。

    天台大師釋我有四義。

    謂我我。

    我無我。

    無我我。

    我無我而不二。

    配四根性人。

    聞亦四義。

    謂聞聞。

    聞不聞。

    不聞聞。

    不聞不聞。

    配四根性人。

    有四種阿難。

    謂歡喜阿難。

    賢阿難。

    典藏阿難。

    海阿難。

    為四種緣。

    立四種名(典藏出阿含經。

    餘三出正法念經)。

     歡喜阿難是我我。

    用聞聞。

    親承丈六身佛。

    持三藏法。

    故言我我聞聞。

    賢阿難是我無我。

    用聞不聞。

    親承丈六尊特合身佛。

    持通教法。

    故言我無我聞不聞。

    典藏阿難是無我我。

    用不聞聞。

    親承尊特身佛。

    持别教法。

    故言無我我不聞聞。

    海阿難我無我而不二。

    用不聞不聞。

    親承法身佛。

    持圓教法。

    故言我無我而不二。

    用不聞不聞。

    此經雖屬圓頓。

    亦通三乘說聽。

    一音各解。

    故須分别。

     觀解者。

    若作攀上厭下觀。

    是為我我聞聞。

    若作析體二種從假入空觀。

    是我無我聞不聞。

    若作從空出假觀。

    是無我我不聞聞。

    若作中道觀。

    是真我不聞不聞。

    此經以佛國因果為宗。

    惟是後之一種也。

     ○三聞持和合。

     一時。

     肇師雲。

    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

    真谛雲。

    高時慢心不行。

    下時耽荒五欲。

    皆是若過若不及。

    不堪聞法。

    惟有平時。

    不耽不慢。

    即是一時也。

    大師雲。

    衆生感佛。

    佛慈赴機。

    機應合一之時。

    亦是發真見谛之時。

    法眼明朗照世之時。

    佛眼照中之時。

    而言一者。

    若前思後覺。

    斯亦非一。

    思覺妄斷豁悟之時。

    故言一時也。

     觀解者。

    從假入空。

    與真一時。

    從空入假。

    與機一時。

    中道正觀。

    與法性一時。

    故雲一時。

     ○四說教主。

     佛。

     佛者。

    真谛雲。

    佛有三義。

    一切智。

    異外道。

    慈悲異二乘。

    平等異小菩薩。

    餘人無此。

    釋論明。

    佛是第九号。

    佛名為覺。

    覺世間出世間常非常數非數等。

    朗然大悟。

    故名為佛。

    大師雲。

    佛者依一切智。

    有丈六佛。

    依道種智。

    有丈六尊特佛。

    依一切種智。

    有法身佛。

    三佛不得一異。

    非一異而一異爾。

     觀解者。

    空觀覺知諸法一相。

    假觀覺知諸法種種相。

    中觀覺知諸法無一異相亦一異相。

     ○五所依處。

     在毗耶離庵羅樹園。

     釋此為二。

    初以住釋在。

    天台大師雲。

    在者。

    暫時曰在。

    久停名住。

    一往語耳。

    故今以住釋在。

    住者。

    佛是能住。

    毗離耶庵羅樹園是所住。

    真谛明住法有八。

    一住大千界内。

    二住依止處。

    毗離耶庵羅樹園也。

    三住五分法身壽命現在也。

    四住威儀利物也。

    五天住。

    住禅定。

    六梵住。

    住四等慈悲。

    七聖住。

    住三三昧。

    八大處住。

    住第一義也。

    釋論四住。

    攝八法。

    天住梵住攝其天住定住。

    聖住攝其五分命住。

    佛住攝其大處住。

    又有迹住。

    毗耶離城。

    攝其界内依止威儀三住。

    大師雲。

    丈六身佛。

    住真谛也。

    丈六尊特合身佛。

    雙住真中也。

    尊特身佛。

    雙住俗中也。

    法身佛。

    住中道也。

    私謂。

    此經佛住。

    初明諸住。

    住凡聖同居土也。

    次住真谛。

    住方便有餘土也。

    次雙住真中。

    住實報土也。

    次法身住中道。

    住常寂光土也。

    如下經明。

    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凡聖同居也。

    即螺髻梵王所見。

    如自在天宮。

    亦同居土耳。

    次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

    舉此一節。

    則上之二土。

    皆可論也。

     觀解者。

    世俗智住俗。

    即住同居。

    空觀住真。

    即住方便。

    假觀住俗。

    即住實報。

    中觀住第一義。

    即住寂光。

    次正釋住處。

    毗耶離。

    亦名維耶離。

    鞞舍隸。

    吠舍離。

    此雲廣嚴。

    西域記雲。

    吠舍厘國。

    舊訛毗舍離。

    什師言。

    毗言稻田之所宜。

    離耶言廣嚴。

    其地平正莊嚴。

    淨名略疏雲。

    此雲廣博嚴淨。

    其國寬平。

    名為廣博。

    城邑華麗。

    故名嚴淨。

    有師翻為好稻。

    出好粳糧。

    勝于餘國故也。

    有言好道。

    國有道砥直。

    有言好道。

    其國人民好樂正道。

    自敦仁義。

    不須君主。

    五百長者共行道法。

    率土人民。

    莫不歸悅。

    庵羅樹園者。

    此因樹以名園。

    謂毗耶離城有此名園。

    五百長者建立精舍。

    請佛安居。

    常轉法輪。

    園中多有此樹故也。

    翻譯名義集雲。

    正雲庵沒羅。

    或庵羅婆利。

    肇雲奈也。

    其果似桃而非桃。

    又翻為難分别。

    昔耆婆之母。

    名為庵摩羅女。

    生此樹中。

    即濕生人類也。

     觀解者。

    觀此心俗谛。

    具足諸法。

    能生長法身嘉苗。

    即毗義也。

    觀此心中谛。

    性量周遍法界。

    即廣義也。

    觀此心真谛。

    性體清淨無染。

    即淨義也。

    觀此即真即俗即中。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難可分别。

    即庵摩羅義也。

     ○六聞持伴四。

    初得果聲聞衆。

    二菩薩衆。

    三雜衆。

    四修因聲聞衆。

    若依大小列分先後者。

    應先菩薩。

    今不然者。

    古師雲。

    逐形迹親疏。

    聲聞形出俗網。

    迹近如來。

    證經為親。

    故前列也。

    天人形乖服異。

    迹非侍奉。

    證經為疏。

    故後列也。

    菩薩形不檢節。

    迹無定處。

    既不同俗。

    複異于僧。

    處季孟之間。

    故居中仲也。

    此約事說也。

    若約義者。

    聲聞欣涅槃。

    天人着生死。

    各有所偏。

    菩薩不欣不着。

    居中求宗。

    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

    今初列得果聲聞衆。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釋論明。

    與者共義。

    舉七一解共。

    謂一時。

    一處。

    一戒。

    一心。

    一見。

    一道。

    一解脫也。

    大者。

    亦言多。

    亦言勝。

    器量尊重。

    為天王等大人所敬。

    故言大。

    升出九十五種道外。

    故言勝。

    遍知内外經書。

    故言多。

    大師雲。

    今明有大道故。

    有大用故。

    有大知故。

    故言大。

    勝者道勝。

    用勝。

    知勝。

    故言勝。

    多者道多。

    用多。

    知多。

    故言多。

    道即性念處。

    大于一切智外道。

    用即共念處。

    勝神通外道。

    知即緣念處。

    多四韋陀外道也。

    若約教釋者。

    大人所敬。

    是三藏中釋耳。

    大者。

    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

    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

    勝者。

    勝三藏四門也。

    此通教釋也。

    又大者。

    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

    恒沙佛法皆知也。

    勝者。

    勝二乘人。

    此别教釋也。

    又大者。

    諸大菩薩所敬也。

    多者。

    法界不可量悉知也。

    勝者。

    勝諸菩薩也。

    此圓教釋也。

    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