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梵語三摩地。
此雲等至。
等謂齊等。
離沉掉故。
至謂至到。
到勝定故。
亦雲等持。
謂平等持心趣一境故。
雖通因果。
此且取功用中純熟一義。
故名曰得。
事則成念佛三昧。
理則顯本性如來。
斯為句。
歎殊勝。
問。
大本彌陀經雲。
極樂清淨。
次于泥洹。
今經揀選圓通。
勢至念佛。
次于觀音返聞。
何稱為第一耶。
答。
就楞嚴本經。
有三意。
一文殊。
謂念性生滅因果殊感故。
第二勢至。
謂一心淨念現見自佛故。
第一二阿難循聲故。
返聞為當根。
念佛為不當根。
佛以聖性皆通歸元無二。
故稱觀音勢至并無優劣。
三此方教體在于音聞故。
以耳根圓通。
當此方機。
勢至居次。
十方法門念佛為最故。
以念佛圓通。
當十方機。
等于觀音。
約念佛法門中。
若事念他佛。
助顯本覺性佛。
則次泥洹。
異于觀音。
若理念自佛。
直顯涅槃心佛。
則等泥洹。
同觀音矣。
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是也。
如此念佛法門。
不稱第一。
而謂之何哉。
修心者豈可忽諸。
【鈔】牒所問者。
楞嚴五卷雲。
我今問汝。
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故此牒雲。
佛問圓通也。
包含下。
約包遍釋圓通。
又下約攝生釋圓通。
又多門入一。
一門容多。
名之為圓。
如珠懸空。
映于五色也。
一入多門。
多門容一。
名之為通。
如泉潛流穿于十方也。
根都攝下。
佛為能攝。
根為所攝。
攝則通二。
二義中。
初通事念。
次通理念。
上無擇二義亦例此知之。
等至下。
圓覺疏翻為等至。
等謂平等住持。
雙離沉掉也。
至謂能到勝定。
及至勝位也。
等持下。
此依會玄記釋。
事則成等至。
理則成等持。
故開二義也。
問下通妨也。
慧覺曰。
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
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何藉于他力乎。
答雲。
馬鳴龍樹天親等諸菩薩。
皆發願往生。
應盡是鈍根乎。
釋迦于大寶積經。
勸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
皆求生淨土。
應盡是凡器乎。
一舉心念佛。
即見性成佛。
豈非一超直入乎。
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
戒禅師後身作蘇東坡。
真如喆公後身多憂苦。
太平古老後身耽富貴。
海印信禅師生朱防禦家為女子。
豈可單仗自力乎。
若以此為權。
将何為實。
輕念佛者。
可不慎欤。
如此下。
結顯也。
若以念佛一門攝生。
世出世法言之。
為五欲故發心念佛。
地獄界也(一)為名利故發心念佛。
餓鬼界也(二)為眷屬故發心念佛。
畜生界也(三)為勝他故發心念佛。
修羅界也(四)畏惡道故發心念佛。
人法界也(五)求天樂故發心念佛。
天法界也(六)欣涅槃故發心念佛。
聲聞界也(七)慕無生故發心念佛。
緣覺界也(八)欲度他故發心念佛。
菩薩界也(九)希成佛故發心念佛。
佛法界也(十)堅心念佛。
地大也(十一)喜心念佛。
水大也(十二)熱心念佛。
火大也(十三)勤心念佛。
風大也(十四)虛心念佛。
空大也(十五)靈心念佛。
根大也(十六)想心念佛。
識大也(十七)念佛旋見。
眼根也(十八)念佛反聞。
耳根也(十九)念佛轉嗅。
鼻根也(二十)念佛還嘗。
舌根也(廿一)念佛攝覺。
身根也(廿二)念佛逆知。
意根也(廿三)念佛觀像。
色塵也(廿四)念佛聽名。
聲塵也(廿五)念佛染香。
香塵也(廿六)念佛有味。
味塵也(廿七)念佛光嚴。
觸塵也(廿八)念佛觀想。
法塵也(廿九)眼不别色。
眼識念佛也(三十)耳不别聲。
耳識念佛也(三一)鼻不别香。
鼻識念佛也(三二)舌不别味。
舌識念佛也(三三)身不别觸。
身識念佛也(三四)意不别法。
意識念佛也(三五)怖生死苦。
苦谛念佛也(三六)息諸惑業。
集谛念佛也(三七)修戒定慧。
道谛念佛也(三八)證寂滅理。
滅谛念佛也(三九)煩惱不生。
無明緣念佛也(四十)不作諸業。
行緣念佛也(四一)不托母胎。
識緣念佛也(四二)色心斷滅。
名色緣念佛也(四三)諸根灰泯。
六入緣念佛也(四四)根塵識離。
觸緣念佛也(四五)不領前境。
受緣念佛也(四六)不貪财色。
愛緣念佛也(四七)不求塵欲。
取緣念佛也(四八)業無有成。
有緣念佛也(四九)不受後陰。
生緣念佛也(五十)空無熟壞。
老死緣念佛也(五一)一心念佛萬緣自舍。
施度也(五二)一心念佛諸惡自止。
戒度也(五三)一心念佛心自柔順。
忍度也(五四)一心念佛永不退轉。
進度也(五五)一心念佛餘想不生。
禅度也(五六)一心念佛正智分明。
智度也(五七)一心念佛成正遍知。
菩提也(五八)一心念佛常樂淨我。
涅槃也(五九)寂靜念佛。
空如來藏也(六十)想像念佛。
不空如來藏也(六一)圓通念佛。
空不空如來藏也(六二)日出念佛。
先照時也(六三)食時念佛。
轉照初也(六四)亭午念佛。
轉照中也(六五)晡時念佛。
轉照後也(六六)日沒念佛。
還照時也(六七)念心外佛。
小教也(六八)念心内佛。
始教也(六九)念即心佛。
終教也(七十)念非心佛。
頓教也(七一)念普融佛。
圓教也(七二)有佛有心淨念相繼。
事法界也(七三)無佛無心不假方便。
理法界也(七四)念佛念心入無生忍。
事理無礙法界也(七五)若佛若心遍含無盡。
事事無礙法界也(七六)一念佛門含無盡義。
總相也(七七)四五義門非一念佛。
别相也(七八)十六觀等同成念佛。
同相也(七九)依報清淨非正莊嚴。
異相也(八十)念佛一門攬諸義成。
成相也(八一)四種五種各住自位。
壞相也(八二)依正功德念佛更周。
同時具足相應門也(八三)遍周諸法不離念佛。
廣狹自在無礙門也(八四)一根念佛六根都攝。
一多相容不同門也(八五)念佛三昧即一切法。
諸法相即自在門也(八六)正念佛時餘門不現。
秘密隐顯俱成門也(八七)此念佛門一切齊攝。
微細相容安立門也(八八)五種念佛互攝重重。
因陀羅網境界門也(八九)見念佛門即見無盡。
托事顯法生解門也(九十)前後念佛不異當念。
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九一)念佛一法帶無盡法。
主伴圓明具德門也(九二)念自心佛。
本覺也(九三)念佛信心。
始覺中名字也(九四)念佛解心。
始覺中相似也(九五)念佛證心。
始覺中分證也(九六)念佛成佛。
究竟覺也(九七)當念佛時寂寞無為。
法身佛也(九八)當念佛時無德不具。
報身佛也(九九)當念佛時凡聖并欣。
化身佛也(一百)故知念佛一法攝盡一切法矣。
△二皈命回向。
稽首釋迦彌陀佛 觀音勢至諸聖賢 仰願三寶加被力 令此經疏遍塵刹 見聞随喜及持說 畢竟得生安樂土 回此功德向法界 同成無上菩提果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終) 音釋 遮那 (此雲遍一切處亦雲光明遍照)。
瞪 (音證直視貌)。
瞢 (音蒙昏悶不了也)。
波利質多羅 (此雲圓生忉利天樹華開香遍五十由旬又翻間錯莊嚴衆雜色華周匝莊嚴故又雲香遍樹根莖枝葉膚實莫不皆香故)。
薝蔔 (音瞻部此雲黃色華最香形似栀子華其樹高大)。
摩羅耶 (翻高山或雲牛頭亦雲離垢)。
阿那婆達多 (此雲無熱惱池名也)。
阿盧那 (此雲亦色香名)。
羅刹 (此雲速疾鬼又雲可畏暴惡)。
須夜摩 (此雲善時分時唱妙善樂故)。
兜率 (華言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先陀婆 (此雲石鹽其香似之鹹水馬器皆雲先陀婆今應用鹹也)。
龍鐘 (老病貌謂老來腰灣背跎猶如龍之鐘曲也)。
疴 (音阿病也)。
楞伽 (此雲不可往山也佛在此說名楞伽經)。
羅漢 (翻無生應供殺賊四果也)。
須陀洹 (翻預流初果也)。
般舟 (翻佛立常行三昧也)。
遑 (音王心不暇也)。
輛 (音亮車輛)。
那律 (華言無貧亦雲如意)。
浮勝二根 (謂浮塵根勝義根也六根中各各具此二種)。
掉 (音迢搖動也)。
泥洹 (即涅槃音轉耳此雲入滅)。
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也)。
淨飯 (梵語閱頭檀亦翻真淨白淨王名也)。
喆 (音執與哲同)。
晡 (音補申時)。
因陀羅網 (此雲天帝網)。
此雲等至。
等謂齊等。
離沉掉故。
至謂至到。
到勝定故。
亦雲等持。
謂平等持心趣一境故。
雖通因果。
此且取功用中純熟一義。
故名曰得。
事則成念佛三昧。
理則顯本性如來。
斯為句。
歎殊勝。
問。
大本彌陀經雲。
極樂清淨。
次于泥洹。
今經揀選圓通。
勢至念佛。
次于觀音返聞。
何稱為第一耶。
答。
就楞嚴本經。
有三意。
一文殊。
謂念性生滅因果殊感故。
第二勢至。
謂一心淨念現見自佛故。
第一二阿難循聲故。
返聞為當根。
念佛為不當根。
佛以聖性皆通歸元無二。
故稱觀音勢至并無優劣。
三此方教體在于音聞故。
以耳根圓通。
當此方機。
勢至居次。
十方法門念佛為最故。
以念佛圓通。
當十方機。
等于觀音。
約念佛法門中。
若事念他佛。
助顯本覺性佛。
則次泥洹。
異于觀音。
若理念自佛。
直顯涅槃心佛。
則等泥洹。
同觀音矣。
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是也。
如此念佛法門。
不稱第一。
而謂之何哉。
修心者豈可忽諸。
【鈔】牒所問者。
楞嚴五卷雲。
我今問汝。
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故此牒雲。
佛問圓通也。
包含下。
約包遍釋圓通。
又下約攝生釋圓通。
又多門入一。
一門容多。
名之為圓。
如珠懸空。
映于五色也。
一入多門。
多門容一。
名之為通。
如泉潛流穿于十方也。
根都攝下。
佛為能攝。
根為所攝。
攝則通二。
二義中。
初通事念。
次通理念。
上無擇二義亦例此知之。
等至下。
圓覺疏翻為等至。
等謂平等住持。
雙離沉掉也。
至謂能到勝定。
及至勝位也。
等持下。
此依會玄記釋。
事則成等至。
理則成等持。
故開二義也。
問下通妨也。
慧覺曰。
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
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何藉于他力乎。
答雲。
馬鳴龍樹天親等諸菩薩。
皆發願往生。
應盡是鈍根乎。
釋迦于大寶積經。
勸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
皆求生淨土。
應盡是凡器乎。
一舉心念佛。
即見性成佛。
豈非一超直入乎。
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
戒禅師後身作蘇東坡。
真如喆公後身多憂苦。
太平古老後身耽富貴。
海印信禅師生朱防禦家為女子。
豈可單仗自力乎。
若以此為權。
将何為實。
輕念佛者。
可不慎欤。
如此下。
結顯也。
若以念佛一門攝生。
世出世法言之。
為五欲故發心念佛。
地獄界也(一)為名利故發心念佛。
餓鬼界也(二)為眷屬故發心念佛。
畜生界也(三)為勝他故發心念佛。
修羅界也(四)畏惡道故發心念佛。
人法界也(五)求天樂故發心念佛。
天法界也(六)欣涅槃故發心念佛。
聲聞界也(七)慕無生故發心念佛。
緣覺界也(八)欲度他故發心念佛。
菩薩界也(九)希成佛故發心念佛。
佛法界也(十)堅心念佛。
地大也(十一)喜心念佛。
水大也(十二)熱心念佛。
火大也(十三)勤心念佛。
風大也(十四)虛心念佛。
空大也(十五)靈心念佛。
根大也(十六)想心念佛。
識大也(十七)念佛旋見。
眼根也(十八)念佛反聞。
耳根也(十九)念佛轉嗅。
鼻根也(二十)念佛還嘗。
舌根也(廿一)念佛攝覺。
身根也(廿二)念佛逆知。
意根也(廿三)念佛觀像。
色塵也(廿四)念佛聽名。
聲塵也(廿五)念佛染香。
香塵也(廿六)念佛有味。
味塵也(廿七)念佛光嚴。
觸塵也(廿八)念佛觀想。
法塵也(廿九)眼不别色。
眼識念佛也(三十)耳不别聲。
耳識念佛也(三一)鼻不别香。
鼻識念佛也(三二)舌不别味。
舌識念佛也(三三)身不别觸。
身識念佛也(三四)意不别法。
意識念佛也(三五)怖生死苦。
苦谛念佛也(三六)息諸惑業。
集谛念佛也(三七)修戒定慧。
道谛念佛也(三八)證寂滅理。
滅谛念佛也(三九)煩惱不生。
無明緣念佛也(四十)不作諸業。
行緣念佛也(四一)不托母胎。
識緣念佛也(四二)色心斷滅。
名色緣念佛也(四三)諸根灰泯。
六入緣念佛也(四四)根塵識離。
觸緣念佛也(四五)不領前境。
受緣念佛也(四六)不貪财色。
愛緣念佛也(四七)不求塵欲。
取緣念佛也(四八)業無有成。
有緣念佛也(四九)不受後陰。
生緣念佛也(五十)空無熟壞。
老死緣念佛也(五一)一心念佛萬緣自舍。
施度也(五二)一心念佛諸惡自止。
戒度也(五三)一心念佛心自柔順。
忍度也(五四)一心念佛永不退轉。
進度也(五五)一心念佛餘想不生。
禅度也(五六)一心念佛正智分明。
智度也(五七)一心念佛成正遍知。
菩提也(五八)一心念佛常樂淨我。
涅槃也(五九)寂靜念佛。
空如來藏也(六十)想像念佛。
不空如來藏也(六一)圓通念佛。
空不空如來藏也(六二)日出念佛。
先照時也(六三)食時念佛。
轉照初也(六四)亭午念佛。
轉照中也(六五)晡時念佛。
轉照後也(六六)日沒念佛。
還照時也(六七)念心外佛。
小教也(六八)念心内佛。
始教也(六九)念即心佛。
終教也(七十)念非心佛。
頓教也(七一)念普融佛。
圓教也(七二)有佛有心淨念相繼。
事法界也(七三)無佛無心不假方便。
理法界也(七四)念佛念心入無生忍。
事理無礙法界也(七五)若佛若心遍含無盡。
事事無礙法界也(七六)一念佛門含無盡義。
總相也(七七)四五義門非一念佛。
别相也(七八)十六觀等同成念佛。
同相也(七九)依報清淨非正莊嚴。
異相也(八十)念佛一門攬諸義成。
成相也(八一)四種五種各住自位。
壞相也(八二)依正功德念佛更周。
同時具足相應門也(八三)遍周諸法不離念佛。
廣狹自在無礙門也(八四)一根念佛六根都攝。
一多相容不同門也(八五)念佛三昧即一切法。
諸法相即自在門也(八六)正念佛時餘門不現。
秘密隐顯俱成門也(八七)此念佛門一切齊攝。
微細相容安立門也(八八)五種念佛互攝重重。
因陀羅網境界門也(八九)見念佛門即見無盡。
托事顯法生解門也(九十)前後念佛不異當念。
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九一)念佛一法帶無盡法。
主伴圓明具德門也(九二)念自心佛。
本覺也(九三)念佛信心。
始覺中名字也(九四)念佛解心。
始覺中相似也(九五)念佛證心。
始覺中分證也(九六)念佛成佛。
究竟覺也(九七)當念佛時寂寞無為。
法身佛也(九八)當念佛時無德不具。
報身佛也(九九)當念佛時凡聖并欣。
化身佛也(一百)故知念佛一法攝盡一切法矣。
△二皈命回向。
稽首釋迦彌陀佛 觀音勢至諸聖賢 仰願三寶加被力 令此經疏遍塵刹 見聞随喜及持說 畢竟得生安樂土 回此功德向法界 同成無上菩提果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終) 音釋 遮那 (此雲遍一切處亦雲光明遍照)。
瞪 (音證直視貌)。
瞢 (音蒙昏悶不了也)。
波利質多羅 (此雲圓生忉利天樹華開香遍五十由旬又翻間錯莊嚴衆雜色華周匝莊嚴故又雲香遍樹根莖枝葉膚實莫不皆香故)。
薝蔔 (音瞻部此雲黃色華最香形似栀子華其樹高大)。
摩羅耶 (翻高山或雲牛頭亦雲離垢)。
阿那婆達多 (此雲無熱惱池名也)。
阿盧那 (此雲亦色香名)。
羅刹 (此雲速疾鬼又雲可畏暴惡)。
須夜摩 (此雲善時分時唱妙善樂故)。
兜率 (華言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先陀婆 (此雲石鹽其香似之鹹水馬器皆雲先陀婆今應用鹹也)。
龍鐘 (老病貌謂老來腰灣背跎猶如龍之鐘曲也)。
疴 (音阿病也)。
楞伽 (此雲不可往山也佛在此說名楞伽經)。
羅漢 (翻無生應供殺賊四果也)。
須陀洹 (翻預流初果也)。
般舟 (翻佛立常行三昧也)。
遑 (音王心不暇也)。
輛 (音亮車輛)。
那律 (華言無貧亦雲如意)。
浮勝二根 (謂浮塵根勝義根也六根中各各具此二種)。
掉 (音迢搖動也)。
泥洹 (即涅槃音轉耳此雲入滅)。
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也)。
淨飯 (梵語閱頭檀亦翻真淨白淨王名也)。
喆 (音執與哲同)。
晡 (音補申時)。
因陀羅網 (此雲天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