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者。
謂此土具八苦。
生居胎獄。
老厭龍鐘。
病受痛疴。
死悲分散。
愛則欲合偏離。
冤則欲逃偏遇。
求則欲得偏失。
乃至五陰熾盛。
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
寒暑不遷則無老苦。
身離分段則無病苦。
壽命無量則無死苦。
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别離苦。
上善人聚則無怨憎會苦。
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
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慈雲忏主雲。
不值佛。
不聞法。
惡友纏。
群魔惱。
受輪回。
堕惡趣。
塵緣障道。
壽命短促。
修行退失。
塵劫難成。
此即娑婆十種苦也。
常見佛。
常聞法。
聖賢會。
離魔事。
輪回息。
無惡道。
勝緣助道。
壽命無量。
入正定聚。
一生行滿。
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歸義下。
清涼貞元疏。
問。
不生華藏而生極樂者何也。
答。
有四意。
一者有緣故。
彌陀願重。
偏接娑婆人也。
二者使衆生歸憑情一故。
若說十方皆妙。
初心茫然。
無所依托也。
三者不離華藏故。
極樂去此。
十萬億刹。
即在華藏第十三層。
未出刹種外出。
四者即本師故。
經雲。
或有見佛無量壽。
觀自在等所圍繞。
既贊本尊遮那之德如是。
豈非本師随名異化也。
事則從此界。
歸彼界。
見彌陀。
居極樂。
理則返不覺。
還本覺。
見自性。
居唯心。
問。
既萬法唯心。
何以見彼此土有苦樂。
生佛有來去耶。
答土有苦樂。
即心相垢淨。
生有來去。
即心性迷悟。
如是垢淨迷悟。
總不離乎法界。
故雲心外無法。
楞伽亦雲。
若一切皆心。
世間何處住。
何因見大地。
衆生有去來。
(問難也)如鳥(喻衆生)遊虛空(喻自心)随分别而去。
(喻分别識。
謂從自心空中。
而後現衆生鳥。
彼衆生鳥。
還于自心空中。
随分别識去來遊履也)無依亦無住。
如履地而行。
(謂自心空。
雖無依止住處。
而能令衆生鳥如履平地似有依住也)衆生亦如是。
随于妄分别。
遊履于自心。
如鳥在虛空。
(答釋也。
前四句喻。
後四句合)聞思修者。
聞說佛名為聞慧。
憶想在懷為思慧。
持念不忘為修慧。
佛地論雲。
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釋雲。
以聞思修。
得入淨土。
故念佛人必具三慧。
信願行者。
聞念佛門。
心不疑貳。
謂之信。
信已而解。
心起樂欲。
謂之願。
願已而念。
心勤精進。
謂之行。
彌陀經雲。
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執持名号。
雖有諸過等者。
觀經鈔雲。
此土博地凡夫。
屬邪定聚。
發心修行未得不退者。
屬不定聚。
已得不退者。
屬正定聚。
若生安養。
不論高下。
所以者何。
五逆罪人。
臨終十念得往生者。
亦得不退。
成正定聚故。
準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
反顯世人雖行衆善。
于彼佛土。
無信行願。
亦名為非器也。
三輩九品者。
若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不謗三寶。
大修功德。
專念彌陀。
願生彼國。
真佛來迎。
坐七寶蓮。
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此名為上輩也。
兼利他行。
若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不謗正法。
少修功德。
專念佛名。
回向願生。
化佛來迎。
坐蓮華中。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此名為中輩也。
唯自利行。
若發菩提心。
亦信因果。
不謗正法。
不造五逆。
雖無功德。
專念佛名十聲一聲。
臨命終時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此名為下輩也。
缺二利行。
若七日七夜禮念佛名。
三心(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六念(佛。
法。
僧。
天。
施。
戒)讀經解義。
深信因果。
持戒利生。
發心發願。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迎。
乘金剛台。
即得華開見佛聞法。
悟無生忍。
受諸佛記。
(果也)此名為上品上生也。
若五日五夜專意念佛。
不謗三寶。
善解義趣。
深信因果。
持戒弘法。
發大心願。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迎。
乘紫金台。
經宿華開。
見佛聞法。
七日後菩提不退。
一小劫得忍受記。
(果也)此名為上品中生也。
若七日或五夜至心念佛。
不謗三寶。
深信因果。
持戒利物。
發大道心。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接。
坐金蓮華。
一日一夜華開。
七日之中見佛。
于三七後聞法。
經三小劫。
住歡喜地。
(果也)此名為上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上輩所開。
兼利他行。
若三日三夜禮念佛名。
持諸齋戒。
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來引。
乘蓮華台。
往生彼土蓮華即開。
聞四谛法。
得羅漢果。
(果也)此名為中品上生也。
若一日一夜稱念彌陀。
八戒十戒。
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來引。
坐七寶蓮。
經七日開。
得須陀洹。
至半劫後成羅漢界。
(果也)此名為中品中生也。
若一日或一夜專意念佛。
孝養仁慈。
臨終遇善知識指示淨土法門者。
(因也)命終坐蓮華生彼。
經七日已。
聞法得須陀洹。
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果也)此名為中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中輩所開。
唯自利行。
若不謗正法。
亦作衆惡。
命終時。
聞經名。
稱彌陀至半日或半夜者。
(因也)化佛來引。
坐寶蓮華。
經七七日華開。
聞法發菩提心。
過十小劫得入初地。
(果也)此名為下品上生也。
若破戒偷盜。
然不謗三寶。
臨終聞淨土法。
稱念佛名。
經一時一刻者。
(因也)化佛來引。
坐蓮華上。
過六劫後。
蓮華始開。
聞法發心。
(果也)此名為下品中生也。
若造五逆十惡。
然亦不謗正法。
臨終聞佛。
至心十念乃至一念者。
(因也)命終。
見金蓮華。
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聞實相法。
發無上心。
(果也)此名為下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下輩所開。
無二利行。
問。
大本雲唯除五逆。
觀經雲五逆得生。
二義雲何。
答。
大本雲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則知五逆而兼謗法者。
乃在所除也。
如不兼謗者。
亦未必除。
良由謗則不信。
不信則不生。
所謂疑則華不開。
是也。
觀經但言五逆。
不言謗法。
則知雖具五逆。
不謗法者。
必定得生。
如兼謗者。
亦不生也。
良由信則不謗。
不謗則華開。
所謂信則決定生。
是也。
下輩下品者。
謂下輩内之下品。
非中上也。
問。
大本三輩。
純明善行不及惡人。
止齊觀經前之六品。
雲何今以下輩配下品耶。
答。
有三意。
一約行因。
善惡雖異。
而位次輩品正同。
(三三成九故)今取位不取行也。
二下輩與下品。
十念行同故。
三五逆十惡而不謗者。
亦攝下輩善人中故。
大本雲。
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刹中。
堕地獄者。
非五逆人而何。
若下輩不攝。
置于何輩耶。
盡形持者。
大本經雲。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則知一生持也。
九十日者。
般舟三昧經雲。
九十日中常行常立。
一心系念。
于三昧中得見阿彌。
文殊般若雲。
九十日中。
端坐西向。
專念于佛。
即成三昧。
七七者。
大集經雲。
若專念佛至七七日。
現身見佛。
一七者。
彌陀經觀經皆雲。
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十日者。
鼓音王經雲。
受持佛号十日十夜。
除舍散亂。
必得見佛。
大本雲。
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
命終必生我刹。
一日者。
大本雲。
一心系念于我。
雖止一晝夜不絕。
必生我刹。
十念者。
觀經雲。
其人苦迫不遑念佛。
十聲稱佛。
即得往生。
一念者。
大本雲。
信樂不疑。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亦得往生。
問。
雲何一念彼佛。
亦得生彼國土。
一聲彌陀。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罪耶。
答。
一心朗念。
積妄頓空。
喻如一燈能滅千年室暗。
一火能燒百輛車薪。
況乘如來本願功德。
豈可思議耶。
故法華雲。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佛名經雲。
一聞佛名。
滅無量劫生死之罪。
大悲經雲。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大莊嚴經論雲。
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
舍利弗等俱不肯度。
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
佛自度之。
即證道果。
因告大衆。
此人無量劫前。
為采薪人。
猛虎逼極。
大怖上樹。
稱南無佛。
以是善根。
遇我得度。
況有下。
上明自力。
此明他力。
自力複二。
一者稱念彼佛力。
如帆楫。
二者本有佛性力。
如舟船。
他力即是佛願攝取力。
如順風。
三事周圓。
必生彼土矣。
問。
佛既自來迎引。
何又假多少化佛授手耶。
答。
顯其功行有淺深故。
如善導千念而飛千光。
少康十聲而出十佛。
華嚴離垢幢菩薩偈雲。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舍。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疏】初一句牒所問。
包含衆妙曰圓。
遍入諸有曰通。
又總攝萬化不滞一隅曰圓。
統生一切無有間隔曰通。
次五句結能答。
我等四句出本因。
先因修。
無選擇者。
一揀非那律選眼空生擇意。
二外不選六根相。
(浮勝二根相也)内不擇六根性。
(見聞覺知性也)根都攝者。
對上亦二義。
一眼不取色。
乃至意不緣法。
二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餘念不生曰淨。
念而無念故。
一心系佛曰念。
無念而念故。
相繼。
謂事則憶念無間。
理則圓照無間。
得句。
後果證。
謂此土具八苦。
生居胎獄。
老厭龍鐘。
病受痛疴。
死悲分散。
愛則欲合偏離。
冤則欲逃偏遇。
求則欲得偏失。
乃至五陰熾盛。
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
寒暑不遷則無老苦。
身離分段則無病苦。
壽命無量則無死苦。
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别離苦。
上善人聚則無怨憎會苦。
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
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慈雲忏主雲。
不值佛。
不聞法。
惡友纏。
群魔惱。
受輪回。
堕惡趣。
塵緣障道。
壽命短促。
修行退失。
塵劫難成。
此即娑婆十種苦也。
常見佛。
常聞法。
聖賢會。
離魔事。
輪回息。
無惡道。
勝緣助道。
壽命無量。
入正定聚。
一生行滿。
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歸義下。
清涼貞元疏。
問。
不生華藏而生極樂者何也。
答。
有四意。
一者有緣故。
彌陀願重。
偏接娑婆人也。
二者使衆生歸憑情一故。
若說十方皆妙。
初心茫然。
無所依托也。
三者不離華藏故。
極樂去此。
十萬億刹。
即在華藏第十三層。
未出刹種外出。
四者即本師故。
經雲。
或有見佛無量壽。
觀自在等所圍繞。
既贊本尊遮那之德如是。
豈非本師随名異化也。
事則從此界。
歸彼界。
見彌陀。
居極樂。
理則返不覺。
還本覺。
見自性。
居唯心。
問。
既萬法唯心。
何以見彼此土有苦樂。
生佛有來去耶。
答土有苦樂。
即心相垢淨。
生有來去。
即心性迷悟。
如是垢淨迷悟。
總不離乎法界。
故雲心外無法。
楞伽亦雲。
若一切皆心。
世間何處住。
何因見大地。
衆生有去來。
(問難也)如鳥(喻衆生)遊虛空(喻自心)随分别而去。
(喻分别識。
謂從自心空中。
而後現衆生鳥。
彼衆生鳥。
還于自心空中。
随分别識去來遊履也)無依亦無住。
如履地而行。
(謂自心空。
雖無依止住處。
而能令衆生鳥如履平地似有依住也)衆生亦如是。
随于妄分别。
遊履于自心。
如鳥在虛空。
(答釋也。
前四句喻。
後四句合)聞思修者。
聞說佛名為聞慧。
憶想在懷為思慧。
持念不忘為修慧。
佛地論雲。
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釋雲。
以聞思修。
得入淨土。
故念佛人必具三慧。
信願行者。
聞念佛門。
心不疑貳。
謂之信。
信已而解。
心起樂欲。
謂之願。
願已而念。
心勤精進。
謂之行。
彌陀經雲。
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執持名号。
雖有諸過等者。
觀經鈔雲。
此土博地凡夫。
屬邪定聚。
發心修行未得不退者。
屬不定聚。
已得不退者。
屬正定聚。
若生安養。
不論高下。
所以者何。
五逆罪人。
臨終十念得往生者。
亦得不退。
成正定聚故。
準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
反顯世人雖行衆善。
于彼佛土。
無信行願。
亦名為非器也。
三輩九品者。
若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不謗三寶。
大修功德。
專念彌陀。
願生彼國。
真佛來迎。
坐七寶蓮。
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此名為上輩也。
兼利他行。
若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不謗正法。
少修功德。
專念佛名。
回向願生。
化佛來迎。
坐蓮華中。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此名為中輩也。
唯自利行。
若發菩提心。
亦信因果。
不謗正法。
不造五逆。
雖無功德。
專念佛名十聲一聲。
臨命終時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此名為下輩也。
缺二利行。
若七日七夜禮念佛名。
三心(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六念(佛。
法。
僧。
天。
施。
戒)讀經解義。
深信因果。
持戒利生。
發心發願。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迎。
乘金剛台。
即得華開見佛聞法。
悟無生忍。
受諸佛記。
(果也)此名為上品上生也。
若五日五夜專意念佛。
不謗三寶。
善解義趣。
深信因果。
持戒弘法。
發大心願。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迎。
乘紫金台。
經宿華開。
見佛聞法。
七日後菩提不退。
一小劫得忍受記。
(果也)此名為上品中生也。
若七日或五夜至心念佛。
不謗三寶。
深信因果。
持戒利物。
發大道心。
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與化佛來接。
坐金蓮華。
一日一夜華開。
七日之中見佛。
于三七後聞法。
經三小劫。
住歡喜地。
(果也)此名為上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上輩所開。
兼利他行。
若三日三夜禮念佛名。
持諸齋戒。
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來引。
乘蓮華台。
往生彼土蓮華即開。
聞四谛法。
得羅漢果。
(果也)此名為中品上生也。
若一日一夜稱念彌陀。
八戒十戒。
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
(因也)真佛來引。
坐七寶蓮。
經七日開。
得須陀洹。
至半劫後成羅漢界。
(果也)此名為中品中生也。
若一日或一夜專意念佛。
孝養仁慈。
臨終遇善知識指示淨土法門者。
(因也)命終坐蓮華生彼。
經七日已。
聞法得須陀洹。
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果也)此名為中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中輩所開。
唯自利行。
若不謗正法。
亦作衆惡。
命終時。
聞經名。
稱彌陀至半日或半夜者。
(因也)化佛來引。
坐寶蓮華。
經七七日華開。
聞法發菩提心。
過十小劫得入初地。
(果也)此名為下品上生也。
若破戒偷盜。
然不謗三寶。
臨終聞淨土法。
稱念佛名。
經一時一刻者。
(因也)化佛來引。
坐蓮華上。
過六劫後。
蓮華始開。
聞法發心。
(果也)此名為下品中生也。
若造五逆十惡。
然亦不謗正法。
臨終聞佛。
至心十念乃至一念者。
(因也)命終。
見金蓮華。
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聞實相法。
發無上心。
(果也)此名為下品下生也。
如是三品。
即前下輩所開。
無二利行。
問。
大本雲唯除五逆。
觀經雲五逆得生。
二義雲何。
答。
大本雲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則知五逆而兼謗法者。
乃在所除也。
如不兼謗者。
亦未必除。
良由謗則不信。
不信則不生。
所謂疑則華不開。
是也。
觀經但言五逆。
不言謗法。
則知雖具五逆。
不謗法者。
必定得生。
如兼謗者。
亦不生也。
良由信則不謗。
不謗則華開。
所謂信則決定生。
是也。
下輩下品者。
謂下輩内之下品。
非中上也。
問。
大本三輩。
純明善行不及惡人。
止齊觀經前之六品。
雲何今以下輩配下品耶。
答。
有三意。
一約行因。
善惡雖異。
而位次輩品正同。
(三三成九故)今取位不取行也。
二下輩與下品。
十念行同故。
三五逆十惡而不謗者。
亦攝下輩善人中故。
大本雲。
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刹中。
堕地獄者。
非五逆人而何。
若下輩不攝。
置于何輩耶。
盡形持者。
大本經雲。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則知一生持也。
九十日者。
般舟三昧經雲。
九十日中常行常立。
一心系念。
于三昧中得見阿彌。
文殊般若雲。
九十日中。
端坐西向。
專念于佛。
即成三昧。
七七者。
大集經雲。
若專念佛至七七日。
現身見佛。
一七者。
彌陀經觀經皆雲。
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十日者。
鼓音王經雲。
受持佛号十日十夜。
除舍散亂。
必得見佛。
大本雲。
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
命終必生我刹。
一日者。
大本雲。
一心系念于我。
雖止一晝夜不絕。
必生我刹。
十念者。
觀經雲。
其人苦迫不遑念佛。
十聲稱佛。
即得往生。
一念者。
大本雲。
信樂不疑。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亦得往生。
問。
雲何一念彼佛。
亦得生彼國土。
一聲彌陀。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罪耶。
答。
一心朗念。
積妄頓空。
喻如一燈能滅千年室暗。
一火能燒百輛車薪。
況乘如來本願功德。
豈可思議耶。
故法華雲。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佛名經雲。
一聞佛名。
滅無量劫生死之罪。
大悲經雲。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大莊嚴經論雲。
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
舍利弗等俱不肯度。
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
佛自度之。
即證道果。
因告大衆。
此人無量劫前。
為采薪人。
猛虎逼極。
大怖上樹。
稱南無佛。
以是善根。
遇我得度。
況有下。
上明自力。
此明他力。
自力複二。
一者稱念彼佛力。
如帆楫。
二者本有佛性力。
如舟船。
他力即是佛願攝取力。
如順風。
三事周圓。
必生彼土矣。
問。
佛既自來迎引。
何又假多少化佛授手耶。
答。
顯其功行有淺深故。
如善導千念而飛千光。
少康十聲而出十佛。
華嚴離垢幢菩薩偈雲。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舍。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疏】初一句牒所問。
包含衆妙曰圓。
遍入諸有曰通。
又總攝萬化不滞一隅曰圓。
統生一切無有間隔曰通。
次五句結能答。
我等四句出本因。
先因修。
無選擇者。
一揀非那律選眼空生擇意。
二外不選六根相。
(浮勝二根相也)内不擇六根性。
(見聞覺知性也)根都攝者。
對上亦二義。
一眼不取色。
乃至意不緣法。
二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餘念不生曰淨。
念而無念故。
一心系佛曰念。
無念而念故。
相繼。
謂事則憶念無間。
理則圓照無間。
得句。
後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