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二者本有佛性力。
三者佛攝取力。
雲何邪魔得便擾害。
故稱揚諸佛功德經雲。
若有得聞彌陀名者。
阿彌陀佛。
住其人前。
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是故但當一心念佛。
莫疑慮也。
而雲必定下。
釋疑難也。
妨曰。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雲何有佛現在前耶。
故此通雲。
有二意故。
佛必定見。
一約他佛。
謂法身真佛。
本無生滅。
從真起應。
不妨來去。
是故心淨佛現。
心垢佛滅。
其猶水澄月來。
水濁月亡也。
二約自佛。
謂本覺心佛。
本無來去。
依覺不覺。
不妨出沒。
是故。
心迷佛隐。
心悟佛顯。
其猶鏡塵光暗。
鏡潔光明也。
此中下。
亦釋疑也。
妨曰。
上二喻中。
俱含如來念衆生意。
雲何合内無佛念耶。
故此通雲。
衆生無有信願故。
此再三觀勉。
佛念衆生。
乃佛自願。
何待言也。
△後證果二。
初法說。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疏】初一句蹑前修因說也。
次二句正明證果相也。
不遠者。
現前見中。
事念見他佛。
則先色身相佛。
後法身真佛。
理念見自佛。
則先分證覺佛。
後究竟覺佛。
當來見中。
事念見他佛。
則先化身佛。
後報身佛。
理念見自佛。
則先本覺佛。
後妙覺佛。
故雲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者。
約事則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
何假餘方便門以助顯我本性也。
約理則念佛即是念心。
心佛無差。
自他不二。
豈離唯心自佛而假心外他佛作方便耶。
自得心開者。
以念佛心。
入佛知覺。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約事則佛果成證。
約理則覺體圓顯。
所得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是也。
【鈔】初一句下略提。
不遠下詳釋。
現前等者。
難曰。
上既見佛。
今何又雲去不遠耶。
故此釋雲。
上之見佛乃是色分化本。
此之去佛。
即是法究報妙。
故不相違。
亦可由見佛故。
衆生與佛同在一處。
猶如形影。
不相違遠也。
△二喻明。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疏】初二句舉喻。
法上身近佛身。
心開佛心。
合喻中人沾染香。
身亦有香。
次二句出名。
謂以如來法身香光。
莊嚴自心本覺如來。
如華嚴以旃檀沉水香等喻菩提心香。
今亦以人天名香。
喻如來法身功德香也。
【鈔】法上下。
若直約法言。
謂念佛名香。
近佛身香。
開佛心香。
鬻香長者所雲發心念佛香是也。
喻中下。
起信雲。
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無明染法。
實無淨業。
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無明染者。
本覺心佛藏在無明殼也。
彼論明在纏如來藏心。
今經喻出纏如來藏心。
故雲心開。
謂心開成佛以近佛故。
如身淨成香以塗香故。
若依相宗立量。
應雲。
念佛是有法。
佛心開宗。
因雲去佛不遠故。
同喻如染香人。
香人是有法。
身有香光莊嚴宗。
因雲染香故。
同喻如念佛。
出名者出三昧名。
亦法門名也。
如華嚴下。
七十八雲。
如白旃檀。
若以塗身。
能除熱惱令得清涼。
菩提心香。
能除貪恚癡等熱惱。
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又如天上黑栴檀香。
若燒一铢。
普熏千界。
菩提心香一念功德。
普熏法界。
又轉輪王有沉香寶。
名曰象藏。
若燒此香。
王四種兵悉騰虛空。
菩提心香若一發時。
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又如波利質多羅樹。
其皮香氣。
一切華香皆不能及。
菩提心樹所發大願功德之香。
一切二乘五分法香悉不能及。
又波利華一日熏衣。
薝蔔等華。
雖千歲熏。
亦不能及。
菩提心華一生所熏。
諸功德香。
一切二乘無漏功德。
百千劫熏。
亦不能及。
人天香者。
華嚴雲。
人間有香。
名曰象藏。
因龍鬥生。
若燒一丸。
雨七日香。
若遇著者。
皆成金色。
衆生嗅者。
七日快樂無有諸病。
摩羅耶山出栴檀香。
名曰牛頭。
若塗身者。
火不能燒。
海中有香。
名無能勝。
若塗螺鼓。
其聲發時。
敵軍皆退。
阿那婆達多池側邊出沉水香。
名蓮華藏。
若燒一丸。
普熏閻浮。
聞者離罪。
戒品清淨。
雪山有香。
名阿盧那。
若有嗅者。
離諸垢染。
羅刹界中香名海藏。
輪王燒時。
王及四軍皆騰虛空。
善法天中有香。
名淨莊嚴。
若燒一丸而以熏之。
普使諸天心念于佛。
須夜摩天香名淨藏。
若燒熏之。
夜摩天衆。
集天王所而共聽法。
兜率天中有香。
名先陀婆。
若燒一丸。
普雨一切供具。
供養諸佛菩薩。
普變化天香名奪意。
若燒一丸。
于七日中。
普雨一切諸莊嚴具。
清涼疏鈔雲。
初喻發菩提心香。
次即忍香。
瞋火不燒。
三即進香。
魔軍退散。
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
四戒香可知。
五定香。
得離垢三昧。
六慧香。
王及四兵皆騰空者。
慧證空故。
七解脫香。
心念于佛。
脫五欲故。
八知見香。
雲集聽法。
是知見故。
九即稱法界香。
先陀婆。
一名四實。
此宜用鹹。
香似此故。
十忘能所香。
故名奪意。
今之佛法身香。
具衆功德。
亦猶是也。
△二略述自己修行二。
初自利。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疏】本因因也。
無生果也。
次句徹果該因。
心者。
述己念佛非用分别意識而念。
乃六根都攝一心不亂念也。
入證也。
忍智也。
無生約理性言。
慧心安此無生理故。
名無生忍。
清涼疏雲。
若約忍無生理。
即無生之忍。
若約無生之智及煩惱不生。
則無生即忍。
無生法性始終無殊。
證入法忍地位不等。
楞嚴第三漸雲。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信力入印度經雲。
無生忍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
得大無畏安隐之處。
謂菩薩生如是心。
我已得住無生忍故。
生安隐心。
為令他住無生忍故。
起安慰心。
仁王經雲。
無生忍菩薩。
所謂遠不動觀慧。
遠即七遠行地。
不動即第八地。
觀慧即九善慧地也。
則知此忍始于三漸。
終于等覺。
今且約等覺說。
以勢至位居補處故。
上句能修證。
此句所悟證。
謂以真正淨念。
除滅邪妄濁想。
内想不起。
外境自寂。
内外法空。
一切無生。
仁王雲。
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又無生忍亦得名無滅忍無住忍。
華嚴雲。
無生忍者。
不見有少法生。
亦不見少法滅。
何以故。
若無生則無滅。
若無生滅則無住處。
今念化身佛。
證得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生法忍。
念報身佛。
證得不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滅法忍。
念法身佛。
證得空不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住法忍。
此亦舉一以攝餘耳。
若唯忍無生。
小聖亦有。
豈足為等覺深玄忍耶。
【鈔】六根都攝者。
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一心不亂者。
依一藏心餘念不生也。
念者。
心為能念。
佛為所念。
念通能所忍智也。
不消文。
清涼疏下鈔雲。
無生忍有二義。
一理智雙明。
二唯就智說。
複二。
一智不生。
即無分别智體無念慮故。
二煩惱不生。
妄想不起故。
無生法下判位。
上句下出得忍所以。
又無生下。
約别相義釋。
若無生等者。
具雲若無生則無滅。
若無滅則無盡。
若無盡則離垢。
若離垢則無差别。
若無差别則無處所。
若無處所則寂靜。
若寂靜則離欲。
若離欲則無作。
若無作則無願。
若無願則無住。
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空也。
無滅無盡無去不空也。
離垢無别無處寂靜無住空不空也。
今念下配釋可知。
此亦下通妨也。
難曰。
既有無滅忍等。
雲何獨無生耶。
釋曰。
此有二意。
一者舉總攝别。
稱為無生。
二者以初攝後。
但标無生理。
實具諸忍也。
若唯下亦通妨也。
難曰。
唯約無生法理不通無滅忍等。
有何過耶。
釋曰。
等覺之忍。
在無滅等。
故非淺近。
若唯無生。
小乘亦證。
何足深玄。
△二利他。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疏】此界娑婆。
苦世界也。
淨土安養。
樂國土也。
攝者持也接也。
生前以威力加持。
令不退念。
臨終以願力接引。
令得往生。
歸者還也。
此界為旅亭。
彼土是家鄉。
猶如有人。
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今遇親友指示道路。
速回家鄉也。
能攝屬勢至。
所攝屬行人。
攝則雙通能所。
歸義亦然。
能歸行人也。
所歸淨土也。
歸兼能所念佛法也。
有五法門。
見五土佛。
謂憶想外境念佛。
則生歸變化土。
見變化身佛。
攝境歸心念佛。
則生劣受用土。
見劣受用身佛。
心境互融念佛。
則歸勝受用土。
見勝受用身佛。
心境雙泯念佛。
則生法性土。
見法性身佛。
圓通無盡念佛。
則歸法界無障礙土。
見法界無障礙身佛。
人者機也。
具聞思修三妙慧故。
備信願行三資糧故。
始名念佛人也。
問。
設行五逆十惡。
亦具三資糧慧。
得生彼土否耶。
答。
雖有諸過。
于彼佛土有信行願。
亦名為器。
如三輩九品中下輩下品是也。
問。
念幾時佛得能見佛生方。
答。
随機不定。
或盡形持。
或九十日。
或七七一七。
或十日一日。
或十念。
或一念。
但能稱名。
必得見佛。
況有彌陀本願。
勢至攝受。
豈有念佛不生方耶。
【鈔】此界苦淨土樂
二者本有佛性力。
三者佛攝取力。
雲何邪魔得便擾害。
故稱揚諸佛功德經雲。
若有得聞彌陀名者。
阿彌陀佛。
住其人前。
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是故但當一心念佛。
莫疑慮也。
而雲必定下。
釋疑難也。
妨曰。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雲何有佛現在前耶。
故此通雲。
有二意故。
佛必定見。
一約他佛。
謂法身真佛。
本無生滅。
從真起應。
不妨來去。
是故心淨佛現。
心垢佛滅。
其猶水澄月來。
水濁月亡也。
二約自佛。
謂本覺心佛。
本無來去。
依覺不覺。
不妨出沒。
是故。
心迷佛隐。
心悟佛顯。
其猶鏡塵光暗。
鏡潔光明也。
此中下。
亦釋疑也。
妨曰。
上二喻中。
俱含如來念衆生意。
雲何合内無佛念耶。
故此通雲。
衆生無有信願故。
此再三觀勉。
佛念衆生。
乃佛自願。
何待言也。
△後證果二。
初法說。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疏】初一句蹑前修因說也。
次二句正明證果相也。
不遠者。
現前見中。
事念見他佛。
則先色身相佛。
後法身真佛。
理念見自佛。
則先分證覺佛。
後究竟覺佛。
當來見中。
事念見他佛。
則先化身佛。
後報身佛。
理念見自佛。
則先本覺佛。
後妙覺佛。
故雲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者。
約事則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
何假餘方便門以助顯我本性也。
約理則念佛即是念心。
心佛無差。
自他不二。
豈離唯心自佛而假心外他佛作方便耶。
自得心開者。
以念佛心。
入佛知覺。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約事則佛果成證。
約理則覺體圓顯。
所得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是也。
【鈔】初一句下略提。
不遠下詳釋。
現前等者。
難曰。
上既見佛。
今何又雲去不遠耶。
故此釋雲。
上之見佛乃是色分化本。
此之去佛。
即是法究報妙。
故不相違。
亦可由見佛故。
衆生與佛同在一處。
猶如形影。
不相違遠也。
△二喻明。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疏】初二句舉喻。
法上身近佛身。
心開佛心。
合喻中人沾染香。
身亦有香。
次二句出名。
謂以如來法身香光。
莊嚴自心本覺如來。
如華嚴以旃檀沉水香等喻菩提心香。
今亦以人天名香。
喻如來法身功德香也。
【鈔】法上下。
若直約法言。
謂念佛名香。
近佛身香。
開佛心香。
鬻香長者所雲發心念佛香是也。
喻中下。
起信雲。
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無明染法。
實無淨業。
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無明染者。
本覺心佛藏在無明殼也。
彼論明在纏如來藏心。
今經喻出纏如來藏心。
故雲心開。
謂心開成佛以近佛故。
如身淨成香以塗香故。
若依相宗立量。
應雲。
念佛是有法。
佛心開宗。
因雲去佛不遠故。
同喻如染香人。
香人是有法。
身有香光莊嚴宗。
因雲染香故。
同喻如念佛。
出名者出三昧名。
亦法門名也。
如華嚴下。
七十八雲。
如白旃檀。
若以塗身。
能除熱惱令得清涼。
菩提心香。
能除貪恚癡等熱惱。
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又如天上黑栴檀香。
若燒一铢。
普熏千界。
菩提心香一念功德。
普熏法界。
又轉輪王有沉香寶。
名曰象藏。
若燒此香。
王四種兵悉騰虛空。
菩提心香若一發時。
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又如波利質多羅樹。
其皮香氣。
一切華香皆不能及。
菩提心樹所發大願功德之香。
一切二乘五分法香悉不能及。
又波利華一日熏衣。
薝蔔等華。
雖千歲熏。
亦不能及。
菩提心華一生所熏。
諸功德香。
一切二乘無漏功德。
百千劫熏。
亦不能及。
人天香者。
華嚴雲。
人間有香。
名曰象藏。
因龍鬥生。
若燒一丸。
雨七日香。
若遇著者。
皆成金色。
衆生嗅者。
七日快樂無有諸病。
摩羅耶山出栴檀香。
名曰牛頭。
若塗身者。
火不能燒。
海中有香。
名無能勝。
若塗螺鼓。
其聲發時。
敵軍皆退。
阿那婆達多池側邊出沉水香。
名蓮華藏。
若燒一丸。
普熏閻浮。
聞者離罪。
戒品清淨。
雪山有香。
名阿盧那。
若有嗅者。
離諸垢染。
羅刹界中香名海藏。
輪王燒時。
王及四軍皆騰虛空。
善法天中有香。
名淨莊嚴。
若燒一丸而以熏之。
普使諸天心念于佛。
須夜摩天香名淨藏。
若燒熏之。
夜摩天衆。
集天王所而共聽法。
兜率天中有香。
名先陀婆。
若燒一丸。
普雨一切供具。
供養諸佛菩薩。
普變化天香名奪意。
若燒一丸。
于七日中。
普雨一切諸莊嚴具。
清涼疏鈔雲。
初喻發菩提心香。
次即忍香。
瞋火不燒。
三即進香。
魔軍退散。
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
四戒香可知。
五定香。
得離垢三昧。
六慧香。
王及四兵皆騰空者。
慧證空故。
七解脫香。
心念于佛。
脫五欲故。
八知見香。
雲集聽法。
是知見故。
九即稱法界香。
先陀婆。
一名四實。
此宜用鹹。
香似此故。
十忘能所香。
故名奪意。
今之佛法身香。
具衆功德。
亦猶是也。
△二略述自己修行二。
初自利。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疏】本因因也。
無生果也。
次句徹果該因。
心者。
述己念佛非用分别意識而念。
乃六根都攝一心不亂念也。
入證也。
忍智也。
無生約理性言。
慧心安此無生理故。
名無生忍。
清涼疏雲。
若約忍無生理。
即無生之忍。
若約無生之智及煩惱不生。
則無生即忍。
無生法性始終無殊。
證入法忍地位不等。
楞嚴第三漸雲。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信力入印度經雲。
無生忍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
得大無畏安隐之處。
謂菩薩生如是心。
我已得住無生忍故。
生安隐心。
為令他住無生忍故。
起安慰心。
仁王經雲。
無生忍菩薩。
所謂遠不動觀慧。
遠即七遠行地。
不動即第八地。
觀慧即九善慧地也。
則知此忍始于三漸。
終于等覺。
今且約等覺說。
以勢至位居補處故。
上句能修證。
此句所悟證。
謂以真正淨念。
除滅邪妄濁想。
内想不起。
外境自寂。
内外法空。
一切無生。
仁王雲。
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又無生忍亦得名無滅忍無住忍。
華嚴雲。
無生忍者。
不見有少法生。
亦不見少法滅。
何以故。
若無生則無滅。
若無生滅則無住處。
今念化身佛。
證得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生法忍。
念報身佛。
證得不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滅法忍。
念法身佛。
證得空不空如來藏智。
名入無住法忍。
此亦舉一以攝餘耳。
若唯忍無生。
小聖亦有。
豈足為等覺深玄忍耶。
【鈔】六根都攝者。
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一心不亂者。
依一藏心餘念不生也。
念者。
心為能念。
佛為所念。
念通能所忍智也。
不消文。
清涼疏下鈔雲。
無生忍有二義。
一理智雙明。
二唯就智說。
複二。
一智不生。
即無分别智體無念慮故。
二煩惱不生。
妄想不起故。
無生法下判位。
上句下出得忍所以。
又無生下。
約别相義釋。
若無生等者。
具雲若無生則無滅。
若無滅則無盡。
若無盡則離垢。
若離垢則無差别。
若無差别則無處所。
若無處所則寂靜。
若寂靜則離欲。
若離欲則無作。
若無作則無願。
若無願則無住。
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空也。
無滅無盡無去不空也。
離垢無别無處寂靜無住空不空也。
今念下配釋可知。
此亦下通妨也。
難曰。
既有無滅忍等。
雲何獨無生耶。
釋曰。
此有二意。
一者舉總攝别。
稱為無生。
二者以初攝後。
但标無生理。
實具諸忍也。
若唯下亦通妨也。
難曰。
唯約無生法理不通無滅忍等。
有何過耶。
釋曰。
等覺之忍。
在無滅等。
故非淺近。
若唯無生。
小乘亦證。
何足深玄。
△二利他。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疏】此界娑婆。
苦世界也。
淨土安養。
樂國土也。
攝者持也接也。
生前以威力加持。
令不退念。
臨終以願力接引。
令得往生。
歸者還也。
此界為旅亭。
彼土是家鄉。
猶如有人。
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今遇親友指示道路。
速回家鄉也。
能攝屬勢至。
所攝屬行人。
攝則雙通能所。
歸義亦然。
能歸行人也。
所歸淨土也。
歸兼能所念佛法也。
有五法門。
見五土佛。
謂憶想外境念佛。
則生歸變化土。
見變化身佛。
攝境歸心念佛。
則生劣受用土。
見劣受用身佛。
心境互融念佛。
則歸勝受用土。
見勝受用身佛。
心境雙泯念佛。
則生法性土。
見法性身佛。
圓通無盡念佛。
則歸法界無障礙土。
見法界無障礙身佛。
人者機也。
具聞思修三妙慧故。
備信願行三資糧故。
始名念佛人也。
問。
設行五逆十惡。
亦具三資糧慧。
得生彼土否耶。
答。
雖有諸過。
于彼佛土有信行願。
亦名為器。
如三輩九品中下輩下品是也。
問。
念幾時佛得能見佛生方。
答。
随機不定。
或盡形持。
或九十日。
或七七一七。
或十日一日。
或十念。
或一念。
但能稱名。
必得見佛。
況有彌陀本願。
勢至攝受。
豈有念佛不生方耶。
【鈔】此界苦淨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