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智專于理念。
或有鈍根專于事念。
或有中人兼于理事。
皆随機宜。
不必疑阻。
以得見佛利益同故。
佛亦下。
問。
三中法身。
十中智空身等。
何亦稱為事耶。
答。
堕數量(三十數也)故。
屬佛身(身相事也)故。
問。
起信雲。
若人專念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即得見佛。
豈非事念。
又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豈非理念。
今何以法不屬理耶。
答。
論對報化。
故屬理念。
今對一真。
故又屬事。
所以文殊般若明一行念佛三昧。
先明不動法界系緣法界等。
大疏亦雲。
一法界行亦無一故。
問。
十身佛。
獨出華嚴。
餘所無者。
雲何今教念耶。
答。
諸佛說教雖别。
三十身同。
故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如德雲但念十身佛也。
清涼疏鈔亦雲。
然其念佛三昧。
總相則一。
别即三身十身。
修觀各别。
三身者。
謂念法報化佛。
于三身中各有依正。
便成六觀。
謂念法性身土。
為法身依正。
念報身華藏等刹為依。
十身相海等為正。
念餘淨土水鳥樹林為化身依。
三十二相等為化身正。
十身者。
謂念願智法力持意生化威勢及菩提福德相好莊嚴身。
如是重重成帝網境。
則入普賢念佛之門。
詳在六十二卷。
行布漸次也。
圓融一念也。
利根則圓融。
下愚則漸次。
中根則不定。
又或利根先理後事。
鈍根先事後理。
皆随機便。
無一定相。
先空等者。
且約當部四卷三如來藏心明。
若對所念理中法界。
應雲。
先無為理法界佛。
次有為事法界佛。
後理事無障礙法界佛。
以法界如來藏同一心故。
左右言也。
問下通妨。
初釋二種念中随用一種不須兼具難。
次釋心佛即中随念一即不必并驅難。
三釋即心即佛成心佛兩存難。
定中見者。
華嚴四十六雲。
若有衆生專心憶念。
則佛現其前等。
六十二雲。
住自在心念佛門。
随自心樂現其像故。
住一切境念佛門。
普于諸境見佛現故。
楞伽雲。
諸佛有二加持。
謂令入三昧。
(一也)現身灌頂。
(二也)諸菩薩等。
為二持故。
即能親見一切諸佛。
觀經雲。
無量壽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故禅觀中皆得見也。
夢中見者。
法華雲。
若于夢中。
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圍繞說法。
彌陀下輩文雲。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報終見佛者。
稱揚諸佛功德經雲。
若有得聞彌陀名者。
一心信樂。
其人命終。
阿彌陀佛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雲。
若有受持彼佛名号。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即與大衆。
住其人前。
令其得見。
華中見者。
觀經下品中生文雲。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
生蓮華内。
經于六劫蓮華乃敷。
觀音勢至為說經典。
問。
今有專心念佛。
于定夢中亦不見佛。
又有一生念佛。
及臨終時亦不生方。
何也。
答。
專心念佛。
定夢中不見者。
由其過去業障重故。
現在善力弱故。
又佛有二加被。
一者無障則顯加。
令其親見。
二者障重則冥加。
暗令得益。
故普賢雲。
有諸衆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時分身。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
暗中摩頂。
擁護令就。
一生念佛不生方者。
念佛不精誠故。
生疑不笃信故。
無有往生願故。
不能斷貪愛故。
問。
現在善根淺薄。
可以增修。
過去業障深重。
雲何得知而為對治。
答。
有二揀别。
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發相。
則知過去種植善因。
何為善發。
略開四種。
一念化佛善根發相者。
于念佛三昧中。
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
成三十二相。
身有好光。
心有智慧。
說法利生。
降伏魔怨。
作是念時生敬愛心。
開發三昧。
增進佛行。
或于定中見佛身相。
心淨信解。
或于夢中聞佛說法。
覺悟佛心。
二念報佛善根發相者。
于念佛時。
忽然憶佛圓滿果報之身。
皆是無漏功德成就。
相好光明一一無量。
神通智慧充滿法界。
相續湛然盡未來際。
作是念時。
慧解分明。
定心安隐。
善念相續。
或于定中。
聞說不思議佛法境界。
即便出生無量智慧法門。
或于夢中。
見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即便出生無量願行功德。
三念法佛善根發相者。
于三昧時。
忽然憶佛真實性身。
清淨無相猶如虛空。
唯是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境界。
離生離滅。
無作無為。
非來非去。
不減不增。
作是念時。
善心開發。
入定安樂。
通達無量法門。
現起無邊佛境。
或于定中。
見佛以微妙法身具諸相好。
即便覺悟。
遠離常無常。
而現常無常。
唯識雲。
法身五法為性。
非淨法界獨名法身。
如是悟時。
開發實智三昧現前。
或于夢中。
見佛以諸法如義而為其身。
即便覺悟。
以真如為佛。
無境不是佛。
大品雲。
諸法如實相。
諸法如實即是佛。
離是之外。
更無别佛。
如是悟時。
清淨六根法性現前。
四念十佛善根發相者。
于禅觀中。
忽然憶佛法界身雲。
依正圓融。
真應無礙。
一多即入。
大小隐顯。
亦理亦事。
亦人亦法。
亦此亦彼。
亦因亦果。
亦九界亦佛界。
亦三身亦十身。
作是念時。
開發無盡善心。
出生無盡三昧。
滅重重煩惱。
顯重重法性。
或于定中。
見無障礙佛刹刹塵塵現身說法。
即便證知德雲一念佛門出生二十一門。
如是知後。
發普賢願。
行普賢行。
或于夢中。
見無盡身佛說法利生。
即便悟入威光念佛三昧。
統攝無盡三昧。
如是悟後。
發遮那智。
成遮那境。
以上善根皆由過去今生念佛習報相也。
(見諸相好。
悉屬報因相現。
發諸善心。
皆是習因善發)二者三昧中若有業障發相。
則知過去不種善根。
何為障發。
亦開四種。
一者昏沉暗蔽業障發相。
謂念佛時。
即便昏睡沉暗瞪瞢。
無所記别。
令諸禅觀不得開發。
二者妄念散亂業障發相。
欲修觀時。
雖不昏沉。
而生邪想。
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
展轉生續。
無時暫停。
因是三昧不得現前。
三者惡境逼迫業障發相。
将入定時。
雖無妄念。
而有惡境。
或見焚溺。
或聞震擊。
或無頭手。
或堕山海。
如是逼迫令其驚怖。
所發道心障礙不起。
四者病事苦惱業障發相。
當念佛時。
雖無上境。
而身忽然生諸疾病。
苦惱百端。
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
因是無生不能證入。
以上業障。
皆由過去不善報因相也。
因此善惡二法發相。
即驗自己根性是善是惡。
亦知自己在前生時。
種善不種善。
作惡不作惡。
如是見已。
善者增修令其圓滿。
惡者對治令其除滅。
雲何治滅。
亦開四門。
一治滅昏沉障。
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
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
若心暗鈍懸想不成。
當對一尊端嚴佛相。
緣之入觀。
若不明了。
即開眼觀。
複更閉目。
如是想時。
心眼開豁。
即破此障。
無複沉睡。
二治滅妄念障。
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三昧解脫。
一切種智。
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普現色身利益。
一切神通變化。
摧伏魔外。
如是念佛善法功德。
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
三治滅惡境障。
應教念法佛。
法佛者。
即是平等法性。
空寂無為。
無有形相。
既無形相。
焉有境界逼迫。
境界空故。
即是治滅此障。
四治滅病事障。
應教念十佛。
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
不為世間事務牽纏。
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
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念佛法身猶如虛空。
随其智力。
應化一切。
非如衆生煩惱陰身。
八苦交煎。
世事纏縛。
如蠶作繭。
無出頭日。
如是念時。
此障即滅。
故知存心念佛。
廣大功德無有不成。
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問。
念佛佛現。
亦有魔否。
念佛所發善根。
亦有魔作否耶。
答。
佛有神通力威德力本願力。
大光明中必無魔事。
或有宿障深厚。
及不善用心。
容有魔起。
須當辨識。
經論開二。
一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
是為魔事。
二不與本所修行合者。
是為魔事。
至于善根發相。
是魔作非魔作。
亦有二辨。
一約心境久速。
謂此見佛聞法等事若是善根發者。
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
習因善心相續不斷。
若是魔所作者。
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
或謝去更來擾亂。
習因善心暫發還滅。
或倏爾變成惡念。
二約煩惱輕重。
謂見善相發時。
能令心識動亂。
煩惱增重。
衆多妨礙。
不利定心。
悉屬魔作。
若見善相現已。
雖未證禅定。
而身心明淨。
善念開發。
煩惱輕微。
或三昧開通。
身心快樂。
内外安隐。
氣色光潤。
煩惱寂寂。
功德巍巍。
此為善發相也。
若邪正未了。
應當用二法以對治之。
一者止法。
謂深入三昧。
一心念佛。
于所現相。
悉知虛诳。
但平心住定。
不取不舍。
如是息心寂然。
不起分别時。
若是聖境。
則定力逾深。
善相如法。
若是魔境現相。
不久自壞。
縱發亦不如法。
二者觀法。
謂觀真空法界。
念虛空法佛。
推撿現相。
不見生處。
相空寂故心念亦寂。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
離真如外無一法相。
如是觀念。
佛法自當現前。
魔境自然消滅。
然念佛遇魔亦萬中一也。
良由修淨業人具三種力。
一者念力
或有鈍根專于事念。
或有中人兼于理事。
皆随機宜。
不必疑阻。
以得見佛利益同故。
佛亦下。
問。
三中法身。
十中智空身等。
何亦稱為事耶。
答。
堕數量(三十數也)故。
屬佛身(身相事也)故。
問。
起信雲。
若人專念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即得見佛。
豈非事念。
又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豈非理念。
今何以法不屬理耶。
答。
論對報化。
故屬理念。
今對一真。
故又屬事。
所以文殊般若明一行念佛三昧。
先明不動法界系緣法界等。
大疏亦雲。
一法界行亦無一故。
問。
十身佛。
獨出華嚴。
餘所無者。
雲何今教念耶。
答。
諸佛說教雖别。
三十身同。
故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如德雲但念十身佛也。
清涼疏鈔亦雲。
然其念佛三昧。
總相則一。
别即三身十身。
修觀各别。
三身者。
謂念法報化佛。
于三身中各有依正。
便成六觀。
謂念法性身土。
為法身依正。
念報身華藏等刹為依。
十身相海等為正。
念餘淨土水鳥樹林為化身依。
三十二相等為化身正。
十身者。
謂念願智法力持意生化威勢及菩提福德相好莊嚴身。
如是重重成帝網境。
則入普賢念佛之門。
詳在六十二卷。
行布漸次也。
圓融一念也。
利根則圓融。
下愚則漸次。
中根則不定。
又或利根先理後事。
鈍根先事後理。
皆随機便。
無一定相。
先空等者。
且約當部四卷三如來藏心明。
若對所念理中法界。
應雲。
先無為理法界佛。
次有為事法界佛。
後理事無障礙法界佛。
以法界如來藏同一心故。
左右言也。
問下通妨。
初釋二種念中随用一種不須兼具難。
次釋心佛即中随念一即不必并驅難。
三釋即心即佛成心佛兩存難。
定中見者。
華嚴四十六雲。
若有衆生專心憶念。
則佛現其前等。
六十二雲。
住自在心念佛門。
随自心樂現其像故。
住一切境念佛門。
普于諸境見佛現故。
楞伽雲。
諸佛有二加持。
謂令入三昧。
(一也)現身灌頂。
(二也)諸菩薩等。
為二持故。
即能親見一切諸佛。
觀經雲。
無量壽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故禅觀中皆得見也。
夢中見者。
法華雲。
若于夢中。
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圍繞說法。
彌陀下輩文雲。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報終見佛者。
稱揚諸佛功德經雲。
若有得聞彌陀名者。
一心信樂。
其人命終。
阿彌陀佛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雲。
若有受持彼佛名号。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即與大衆。
住其人前。
令其得見。
華中見者。
觀經下品中生文雲。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
生蓮華内。
經于六劫蓮華乃敷。
觀音勢至為說經典。
問。
今有專心念佛。
于定夢中亦不見佛。
又有一生念佛。
及臨終時亦不生方。
何也。
答。
專心念佛。
定夢中不見者。
由其過去業障重故。
現在善力弱故。
又佛有二加被。
一者無障則顯加。
令其親見。
二者障重則冥加。
暗令得益。
故普賢雲。
有諸衆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時分身。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
暗中摩頂。
擁護令就。
一生念佛不生方者。
念佛不精誠故。
生疑不笃信故。
無有往生願故。
不能斷貪愛故。
問。
現在善根淺薄。
可以增修。
過去業障深重。
雲何得知而為對治。
答。
有二揀别。
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發相。
則知過去種植善因。
何為善發。
略開四種。
一念化佛善根發相者。
于念佛三昧中。
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
成三十二相。
身有好光。
心有智慧。
說法利生。
降伏魔怨。
作是念時生敬愛心。
開發三昧。
增進佛行。
或于定中見佛身相。
心淨信解。
或于夢中聞佛說法。
覺悟佛心。
二念報佛善根發相者。
于念佛時。
忽然憶佛圓滿果報之身。
皆是無漏功德成就。
相好光明一一無量。
神通智慧充滿法界。
相續湛然盡未來際。
作是念時。
慧解分明。
定心安隐。
善念相續。
或于定中。
聞說不思議佛法境界。
即便出生無量智慧法門。
或于夢中。
見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即便出生無量願行功德。
三念法佛善根發相者。
于三昧時。
忽然憶佛真實性身。
清淨無相猶如虛空。
唯是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境界。
離生離滅。
無作無為。
非來非去。
不減不增。
作是念時。
善心開發。
入定安樂。
通達無量法門。
現起無邊佛境。
或于定中。
見佛以微妙法身具諸相好。
即便覺悟。
遠離常無常。
而現常無常。
唯識雲。
法身五法為性。
非淨法界獨名法身。
如是悟時。
開發實智三昧現前。
或于夢中。
見佛以諸法如義而為其身。
即便覺悟。
以真如為佛。
無境不是佛。
大品雲。
諸法如實相。
諸法如實即是佛。
離是之外。
更無别佛。
如是悟時。
清淨六根法性現前。
四念十佛善根發相者。
于禅觀中。
忽然憶佛法界身雲。
依正圓融。
真應無礙。
一多即入。
大小隐顯。
亦理亦事。
亦人亦法。
亦此亦彼。
亦因亦果。
亦九界亦佛界。
亦三身亦十身。
作是念時。
開發無盡善心。
出生無盡三昧。
滅重重煩惱。
顯重重法性。
或于定中。
見無障礙佛刹刹塵塵現身說法。
即便證知德雲一念佛門出生二十一門。
如是知後。
發普賢願。
行普賢行。
或于夢中。
見無盡身佛說法利生。
即便悟入威光念佛三昧。
統攝無盡三昧。
如是悟後。
發遮那智。
成遮那境。
以上善根皆由過去今生念佛習報相也。
(見諸相好。
悉屬報因相現。
發諸善心。
皆是習因善發)二者三昧中若有業障發相。
則知過去不種善根。
何為障發。
亦開四種。
一者昏沉暗蔽業障發相。
謂念佛時。
即便昏睡沉暗瞪瞢。
無所記别。
令諸禅觀不得開發。
二者妄念散亂業障發相。
欲修觀時。
雖不昏沉。
而生邪想。
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
展轉生續。
無時暫停。
因是三昧不得現前。
三者惡境逼迫業障發相。
将入定時。
雖無妄念。
而有惡境。
或見焚溺。
或聞震擊。
或無頭手。
或堕山海。
如是逼迫令其驚怖。
所發道心障礙不起。
四者病事苦惱業障發相。
當念佛時。
雖無上境。
而身忽然生諸疾病。
苦惱百端。
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
因是無生不能證入。
以上業障。
皆由過去不善報因相也。
因此善惡二法發相。
即驗自己根性是善是惡。
亦知自己在前生時。
種善不種善。
作惡不作惡。
如是見已。
善者增修令其圓滿。
惡者對治令其除滅。
雲何治滅。
亦開四門。
一治滅昏沉障。
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
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
若心暗鈍懸想不成。
當對一尊端嚴佛相。
緣之入觀。
若不明了。
即開眼觀。
複更閉目。
如是想時。
心眼開豁。
即破此障。
無複沉睡。
二治滅妄念障。
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三昧解脫。
一切種智。
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普現色身利益。
一切神通變化。
摧伏魔外。
如是念佛善法功德。
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
三治滅惡境障。
應教念法佛。
法佛者。
即是平等法性。
空寂無為。
無有形相。
既無形相。
焉有境界逼迫。
境界空故。
即是治滅此障。
四治滅病事障。
應教念十佛。
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
不為世間事務牽纏。
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
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念佛法身猶如虛空。
随其智力。
應化一切。
非如衆生煩惱陰身。
八苦交煎。
世事纏縛。
如蠶作繭。
無出頭日。
如是念時。
此障即滅。
故知存心念佛。
廣大功德無有不成。
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問。
念佛佛現。
亦有魔否。
念佛所發善根。
亦有魔作否耶。
答。
佛有神通力威德力本願力。
大光明中必無魔事。
或有宿障深厚。
及不善用心。
容有魔起。
須當辨識。
經論開二。
一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
是為魔事。
二不與本所修行合者。
是為魔事。
至于善根發相。
是魔作非魔作。
亦有二辨。
一約心境久速。
謂此見佛聞法等事若是善根發者。
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
習因善心相續不斷。
若是魔所作者。
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
或謝去更來擾亂。
習因善心暫發還滅。
或倏爾變成惡念。
二約煩惱輕重。
謂見善相發時。
能令心識動亂。
煩惱增重。
衆多妨礙。
不利定心。
悉屬魔作。
若見善相現已。
雖未證禅定。
而身心明淨。
善念開發。
煩惱輕微。
或三昧開通。
身心快樂。
内外安隐。
氣色光潤。
煩惱寂寂。
功德巍巍。
此為善發相也。
若邪正未了。
應當用二法以對治之。
一者止法。
謂深入三昧。
一心念佛。
于所現相。
悉知虛诳。
但平心住定。
不取不舍。
如是息心寂然。
不起分别時。
若是聖境。
則定力逾深。
善相如法。
若是魔境現相。
不久自壞。
縱發亦不如法。
二者觀法。
謂觀真空法界。
念虛空法佛。
推撿現相。
不見生處。
相空寂故心念亦寂。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
離真如外無一法相。
如是觀念。
佛法自當現前。
魔境自然消滅。
然念佛遇魔亦萬中一也。
良由修淨業人具三種力。
一者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