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清浙水慈雲灌頂沙門 續法集
二釋義二。
先修因二。
初舉喻二。
初二人喻。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疏】先喻單憶有離也。
有人喻生佛二人也。
一專憶者。
喻佛念衆生也。
一專忘者。
喻衆生不念佛也。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
以佛專念衆生。
未嘗不在衆生前。
令偶逢偶見。
故言若逢或見也。
衆生專不念佛。
佛雖在衆生前。
亦蹉過不見。
故言若不逢見也。
二人下。
後喻雙憶不離也。
二相憶者。
喻生佛念同也。
二念深者。
喻久憶不忘也。
如是。
結指之詞。
乃至。
超略之詞。
謂能如是念。
則決定時時常相見也。
從生至生不相異者。
喻生生不相離也。
同形影者。
謂生佛世世不舍。
猶如形影無乖違也。
【鈔】佛專憶者。
含二種意。
一者佛有大悲願故。
二者佛在因地。
自果未圓。
尚于衆生念念不舍。
何況果後。
更無餘事。
則念衆生。
殷勤懇切無有加故。
衆生專忘。
亦有二意。
一者衆生無有信行願故。
二者生在迷位。
纏惑業苦。
人天因果尚不得修。
何況佛果。
豈易得者。
則念佛心沉埋隐沒不能發故。
偶逢見者。
諸佛菩薩不違本願。
遊化娑婆。
故令衆生偶然逢見也。
亦蹉過者。
如見文殊。
但睹老人貧婆等類。
或見本相。
亦不蒙法利。
此由惑業障覆。
妄見劣相。
如薄福見寶為蛇為蛙。
豈彼聖寶作意詐隐其本相耶。
生佛念同者。
謂衆生念佛。
猶如佛念衆生。
相同也。
久憶不忘者。
謂時刻在懷。
雖經年累月。
乃至盡形。
亦不忘也。
結指者。
指上相憶念深也。
超略者。
謂不但此生常得見佛。
乃至他生盡未來際亦常得見佛也。
乖違也。
異離也。
形影。
略舉一事以例不離。
至于聲響水波鏡光。
皆不相舍離也。
又此形影。
近對下喻合。
文意單顯獲見佛益。
遠對下證果。
文意雙顯獲見佛成二益(現當見佛一益也。
心開染香二益也)應釋文雲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心同形亦同。
形同影亦同。
不唯此世。
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楞嚴雲。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身心合成。
名法王子。
此非敵對正意。
故疏不釋。
△二母子喻。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疏】上二人喻。
泛指親友。
猶覺寬緩。
故此重将母子最親切者為喻。
使人起信行也。
于中亦有二。
先喻單憶有離。
首三句即上一人專憶。
次二句即上一人專忘。
如來母也。
衆生子也。
世間慈念最切者。
莫如母親。
子若悖逆。
忘恩負義。
母念或衰。
心生悔恨。
佛念衆生。
更過于母。
逆惡重者。
佛念愈深。
乃至入于阿鼻地獄。
代此衆生受無量苦。
又母念子。
慈止一世。
佛念衆生。
慈心無盡。
世世相随無有退轉。
故雲佛念衆生如母憶子也。
若子逃逝者。
喻衆生不念佛而堕惡道苦也。
雖憶何為者。
喻如來單憶無益也。
子若下。
後喻雙憶不離。
初二句即上相憶念深。
末二句即上生生不異。
謂六道衆生慕念如來。
猶如如來憐念衆生者。
然方得感應道交生佛不二也。
故高齊大行和尚雲。
宗崇念佛四字教诏。
謂信憶二字不離于心。
稱敬二字不離于口。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
此為念佛第一要?。
【鈔】泛指者。
師資君臣。
皆該在許。
如來下。
問。
前言念佛但念彌陀。
不念諸佛。
雲何此言十方如來耶。
答。
有二意。
一即指彌陀一佛。
以三世十方有無量彌陀佛故。
觀經雲從下方金佛光刹。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
于其中間。
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
二通指十方諸佛。
謂不唯我彌陀一佛悲願如是。
即十方諸佛憐念亦然。
正顯佛佛道同。
故華嚴問明品雲。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楞伽第四雲。
一切諸佛有四平等。
所謂字平等。
語平等。
身平等。
法平等。
觀經雲。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憐念者。
三昧經雲。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
慈悲所緣。
緣苦衆生。
若見衆生受苦惱時。
如箭入心。
欲拔其苦。
是以求往生者。
不可思惟己惡而疑佛不來接。
誰知佛心專于逆苦衆生之中種種救度。
如何自生疑阻甘心苦趣耶。
問。
逃逝二句。
與上專忘逢不逢義。
有差别否。
答。
亦同亦異。
同者。
不念佛則不能見佛。
雖見佛亦不蒙法利。
此與逃逝無異。
憶他何為。
異者。
謂前之喻意。
尚明衆生或有時而念。
但念之不切。
憶之不深。
故若逢不逢。
于佛憶猶為有益。
此中喻意。
竟明衆生不唯忘念而且謗佛。
以不信故。
堕在三途受無量苦。
故若逃逝。
于佛憶則為無益。
感應生佛者。
子喻生感。
母喻佛應也。
道交不二合不違也。
故高齊下。
彼論雲。
往生淨土。
要須有信。
信千即千生。
信萬即萬生。
信佛名字。
不離心口。
諸佛即救。
諸佛即護。
心常憶佛。
口常稱名。
身常尊敬。
始名深信。
△二合法。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疏】衆生心者。
揀口念而心不念也。
憶記持不忘也。
念系緣在懷也。
又初時偶然勉強記憶曰憶。
後時長久熟脫緣念曰念。
又憶是暫念一憶之謂。
念是數憶常念之謂。
若事憶念。
則專心注意。
毫無雜緣。
若理憶念。
則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佛亦有二。
一事相。
即是三身十身。
二理性。
唯是一真法界。
又事理憶念佛中。
複各有二。
一行布。
二圓融。
謂先念化報。
然後法等。
是事次第也。
若三若十。
同在一心。
是事一時也。
先空次不空後空不空。
是理次第也。
三如來藏心佛同在一時中念。
是理圓融也。
問。
若心外有佛。
何容理念。
設心外無佛。
烏用事為。
答。
心外有。
佛者。
由我心佛。
成彼外佛。
經雲。
諸佛正知從心想生。
故須理念。
心外無佛者。
托心外佛。
顯我心佛。
經雲。
心想佛時是心作佛。
故須事念。
若離事理二念。
何名即心即佛。
問。
若即佛是心。
秪應念心。
何必念佛。
又即心是佛。
秪應念佛。
何必念心。
答。
但執即佛是心。
不知即我本覺心性是彼究竟覺佛。
經雲。
是心即佛三十二相。
故不妨念佛。
又執即心是佛。
不知即彼究竟覺佛是我本覺心性。
經雲。
諸佛入于衆生心中。
故不妨念心。
若心佛偏念。
即義不成矣。
問。
一真法界。
體無二相。
何存内外心佛念耶。
答。
法界一真。
本無内外。
不屬佛心。
佛自證窮知生等有。
欲令生悟。
義分心佛。
佛為外境。
心為内境。
憶念功成。
自然證知。
心無佛外之心。
佛無心外之佛。
唯一法界。
普融無盡。
現前見佛者。
謂不離現陰。
于定中見。
或于夢中見也。
當來見佛者。
謂報終陰壞。
見佛來迎。
或于華中見也。
而雲必定者。
有二意。
一感應道交難思議故。
謂信得即心是佛。
專于事念念相好佛故。
見果報佛來入我心中。
經雲。
是心作佛。
諸佛如來來入一切衆生想中。
二始本契合。
法爾然故。
謂信得即佛是心。
專于理念念本性佛故。
于自心中見法身佛現。
經雲。
是心是佛。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此中不合佛念衆生者。
重在衆生念佛故。
【鈔】憶下。
唯識雲。
雲何為念。
于曾習境。
令心明記。
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于曾未受體類境中。
全不起念。
設曾所受。
不能明記。
念亦不生。
慈雲忏主雲。
凡涉曆緣務。
而内心不忘于佛。
謂之憶念。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
雖經曆語言去來坐卧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
亦應如是。
若或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又複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若見他人受苦。
以念佛心。
憐愍于彼。
願其離苦。
如是相續。
念佛系心。
能辦一切淨土功德。
若事下。
謂此中專心憶念。
及下攝根淨念。
即彌陀經一心不亂一向專念。
觀經一心系念也。
皆通事理。
事則能所緣曆心佛分明。
唯此一念。
更無餘念。
念念相續。
成就定力。
起信謂。
以專意念佛因緣。
是也。
理則能所一如。
心佛不二。
唯此一緣。
更無餘緣。
緣心自在。
成就慧力。
起信所謂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也。
又普門疏雲。
若用心存念。
無有間斷。
名事一心。
若了此念心四性不生。
名理一心。
對前四種五種念佛。
一一具此事理二念。
問。
前四五門。
與此事理。
俱約能念。
為義有異否。
答。
前之四五。
乃标法門方便有多。
此之事理。
是約行人用心各别。
是故四五門中必具二心。
二心之中必攝四五。
無混濫也。
問。
此中事理。
與前四五念佛判事理觀。
何别。
答。
前則别判四五門各屬事理。
此則通判四五一一并有事理。
較之。
前略今細。
故不同也。
然此二念中。
雖不可缺一。
亦有上
先修因二。
初舉喻二。
初二人喻。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疏】先喻單憶有離也。
有人喻生佛二人也。
一專憶者。
喻佛念衆生也。
一專忘者。
喻衆生不念佛也。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
以佛專念衆生。
未嘗不在衆生前。
令偶逢偶見。
故言若逢或見也。
衆生專不念佛。
佛雖在衆生前。
亦蹉過不見。
故言若不逢見也。
二人下。
後喻雙憶不離也。
二相憶者。
喻生佛念同也。
二念深者。
喻久憶不忘也。
如是。
結指之詞。
乃至。
超略之詞。
謂能如是念。
則決定時時常相見也。
從生至生不相異者。
喻生生不相離也。
同形影者。
謂生佛世世不舍。
猶如形影無乖違也。
【鈔】佛專憶者。
含二種意。
一者佛有大悲願故。
二者佛在因地。
自果未圓。
尚于衆生念念不舍。
何況果後。
更無餘事。
則念衆生。
殷勤懇切無有加故。
衆生專忘。
亦有二意。
一者衆生無有信行願故。
二者生在迷位。
纏惑業苦。
人天因果尚不得修。
何況佛果。
豈易得者。
則念佛心沉埋隐沒不能發故。
偶逢見者。
諸佛菩薩不違本願。
遊化娑婆。
故令衆生偶然逢見也。
亦蹉過者。
如見文殊。
但睹老人貧婆等類。
或見本相。
亦不蒙法利。
此由惑業障覆。
妄見劣相。
如薄福見寶為蛇為蛙。
豈彼聖寶作意詐隐其本相耶。
生佛念同者。
謂衆生念佛。
猶如佛念衆生。
相同也。
久憶不忘者。
謂時刻在懷。
雖經年累月。
乃至盡形。
亦不忘也。
結指者。
指上相憶念深也。
超略者。
謂不但此生常得見佛。
乃至他生盡未來際亦常得見佛也。
乖違也。
異離也。
形影。
略舉一事以例不離。
至于聲響水波鏡光。
皆不相舍離也。
又此形影。
近對下喻合。
文意單顯獲見佛益。
遠對下證果。
文意雙顯獲見佛成二益(現當見佛一益也。
心開染香二益也)應釋文雲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心同形亦同。
形同影亦同。
不唯此世。
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楞嚴雲。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身心合成。
名法王子。
此非敵對正意。
故疏不釋。
△二母子喻。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疏】上二人喻。
泛指親友。
猶覺寬緩。
故此重将母子最親切者為喻。
使人起信行也。
于中亦有二。
先喻單憶有離。
首三句即上一人專憶。
次二句即上一人專忘。
如來母也。
衆生子也。
世間慈念最切者。
莫如母親。
子若悖逆。
忘恩負義。
母念或衰。
心生悔恨。
佛念衆生。
更過于母。
逆惡重者。
佛念愈深。
乃至入于阿鼻地獄。
代此衆生受無量苦。
又母念子。
慈止一世。
佛念衆生。
慈心無盡。
世世相随無有退轉。
故雲佛念衆生如母憶子也。
若子逃逝者。
喻衆生不念佛而堕惡道苦也。
雖憶何為者。
喻如來單憶無益也。
子若下。
後喻雙憶不離。
初二句即上相憶念深。
末二句即上生生不異。
謂六道衆生慕念如來。
猶如如來憐念衆生者。
然方得感應道交生佛不二也。
故高齊大行和尚雲。
宗崇念佛四字教诏。
謂信憶二字不離于心。
稱敬二字不離于口。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
此為念佛第一要?。
【鈔】泛指者。
師資君臣。
皆該在許。
如來下。
問。
前言念佛但念彌陀。
不念諸佛。
雲何此言十方如來耶。
答。
有二意。
一即指彌陀一佛。
以三世十方有無量彌陀佛故。
觀經雲從下方金佛光刹。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
于其中間。
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
二通指十方諸佛。
謂不唯我彌陀一佛悲願如是。
即十方諸佛憐念亦然。
正顯佛佛道同。
故華嚴問明品雲。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楞伽第四雲。
一切諸佛有四平等。
所謂字平等。
語平等。
身平等。
法平等。
觀經雲。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憐念者。
三昧經雲。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
慈悲所緣。
緣苦衆生。
若見衆生受苦惱時。
如箭入心。
欲拔其苦。
是以求往生者。
不可思惟己惡而疑佛不來接。
誰知佛心專于逆苦衆生之中種種救度。
如何自生疑阻甘心苦趣耶。
問。
逃逝二句。
與上專忘逢不逢義。
有差别否。
答。
亦同亦異。
同者。
不念佛則不能見佛。
雖見佛亦不蒙法利。
此與逃逝無異。
憶他何為。
異者。
謂前之喻意。
尚明衆生或有時而念。
但念之不切。
憶之不深。
故若逢不逢。
于佛憶猶為有益。
此中喻意。
竟明衆生不唯忘念而且謗佛。
以不信故。
堕在三途受無量苦。
故若逃逝。
于佛憶則為無益。
感應生佛者。
子喻生感。
母喻佛應也。
道交不二合不違也。
故高齊下。
彼論雲。
往生淨土。
要須有信。
信千即千生。
信萬即萬生。
信佛名字。
不離心口。
諸佛即救。
諸佛即護。
心常憶佛。
口常稱名。
身常尊敬。
始名深信。
△二合法。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疏】衆生心者。
揀口念而心不念也。
憶記持不忘也。
念系緣在懷也。
又初時偶然勉強記憶曰憶。
後時長久熟脫緣念曰念。
又憶是暫念一憶之謂。
念是數憶常念之謂。
若事憶念。
則專心注意。
毫無雜緣。
若理憶念。
則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佛亦有二。
一事相。
即是三身十身。
二理性。
唯是一真法界。
又事理憶念佛中。
複各有二。
一行布。
二圓融。
謂先念化報。
然後法等。
是事次第也。
若三若十。
同在一心。
是事一時也。
先空次不空後空不空。
是理次第也。
三如來藏心佛同在一時中念。
是理圓融也。
問。
若心外有佛。
何容理念。
設心外無佛。
烏用事為。
答。
心外有。
佛者。
由我心佛。
成彼外佛。
經雲。
諸佛正知從心想生。
故須理念。
心外無佛者。
托心外佛。
顯我心佛。
經雲。
心想佛時是心作佛。
故須事念。
若離事理二念。
何名即心即佛。
問。
若即佛是心。
秪應念心。
何必念佛。
又即心是佛。
秪應念佛。
何必念心。
答。
但執即佛是心。
不知即我本覺心性是彼究竟覺佛。
經雲。
是心即佛三十二相。
故不妨念佛。
又執即心是佛。
不知即彼究竟覺佛是我本覺心性。
經雲。
諸佛入于衆生心中。
故不妨念心。
若心佛偏念。
即義不成矣。
問。
一真法界。
體無二相。
何存内外心佛念耶。
答。
法界一真。
本無内外。
不屬佛心。
佛自證窮知生等有。
欲令生悟。
義分心佛。
佛為外境。
心為内境。
憶念功成。
自然證知。
心無佛外之心。
佛無心外之佛。
唯一法界。
普融無盡。
現前見佛者。
謂不離現陰。
于定中見。
或于夢中見也。
當來見佛者。
謂報終陰壞。
見佛來迎。
或于華中見也。
而雲必定者。
有二意。
一感應道交難思議故。
謂信得即心是佛。
專于事念念相好佛故。
見果報佛來入我心中。
經雲。
是心作佛。
諸佛如來來入一切衆生想中。
二始本契合。
法爾然故。
謂信得即佛是心。
專于理念念本性佛故。
于自心中見法身佛現。
經雲。
是心是佛。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此中不合佛念衆生者。
重在衆生念佛故。
【鈔】憶下。
唯識雲。
雲何為念。
于曾習境。
令心明記。
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于曾未受體類境中。
全不起念。
設曾所受。
不能明記。
念亦不生。
慈雲忏主雲。
凡涉曆緣務。
而内心不忘于佛。
謂之憶念。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
雖經曆語言去來坐卧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
亦應如是。
若或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又複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若見他人受苦。
以念佛心。
憐愍于彼。
願其離苦。
如是相續。
念佛系心。
能辦一切淨土功德。
若事下。
謂此中專心憶念。
及下攝根淨念。
即彌陀經一心不亂一向專念。
觀經一心系念也。
皆通事理。
事則能所緣曆心佛分明。
唯此一念。
更無餘念。
念念相續。
成就定力。
起信謂。
以專意念佛因緣。
是也。
理則能所一如。
心佛不二。
唯此一緣。
更無餘緣。
緣心自在。
成就慧力。
起信所謂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也。
又普門疏雲。
若用心存念。
無有間斷。
名事一心。
若了此念心四性不生。
名理一心。
對前四種五種念佛。
一一具此事理二念。
問。
前四五門。
與此事理。
俱約能念。
為義有異否。
答。
前之四五。
乃标法門方便有多。
此之事理。
是約行人用心各别。
是故四五門中必具二心。
二心之中必攝四五。
無混濫也。
問。
此中事理。
與前四五念佛判事理觀。
何别。
答。
前則别判四五門各屬事理。
此則通判四五一一并有事理。
較之。
前略今細。
故不同也。
然此二念中。
雖不可缺一。
亦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