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關燈
敬禮也。

    意可知者。

    謂意若不恭敬。

    則身不避席。

    口不發言。

    以身口禮白随意主故。

    所以三業皆修敬者。

    表顯念佛乃是一切世間希有難信之法也。

     △二正陳所證。

    分二。

    初詳引古佛教诏。

    又二。

    先總明佛出。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疏】我者。

    即自指法身。

    不同情計我也。

    明記不忘為憶。

    過去稱為往昔。

    恒河沙劫者。

    約恒河中之沙以數劫。

    顯其久也。

    梵語佛陀。

    此雲覺者。

    覺人之不覺也。

    略開三義。

    一自覺我空。

    揀異凡外。

    二覺他法空。

    揀異二乘。

    三覺滿俱空。

    揀異菩薩。

    出世者。

    無機不興。

    根熟則現也。

    如來者。

    從真如起。

    來成正覺也。

    十二者。

    大彌陀經雲。

    無量光佛。

    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

    無對光佛。

    炎王光佛。

    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

    智慧光佛。

    不斷光佛。

    難思光佛。

    無稱光佛。

    超日月光佛。

    無量者。

    實智照理無限量故。

    無邊者。

    權智照事無邊際故。

    無礙者。

    慈光與樂無障礙故。

    無對者。

    悲光拔苦無敵對故。

    炎王者。

    光音應化得自在故。

    清淨者。

    離垢清淨發光明故。

    歡喜者。

    令他受用生大喜故。

    智慧者。

    以大智慧破諸惑故。

    不斷者。

    常光不斷絕故。

    難思者。

    本光不思議故。

    無稱者。

    湧百寶光不可稱故。

    超日月者。

    放一切光超日月故。

    俱名光者。

    因中念本覺佛發明心光。

    果上成妙。

    覺佛現起身光故。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者。

    一約能念。

    表行者十二時中于自性佛淨念相繼。

    打成一片。

    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

    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

    二約所得。

    則轉十二類生而成十二聖位。

    轉十二處妄想而成十二處佛德也。

    然十二佛。

    乃古如來。

    非今彌陀。

    而其名号同者。

    以師資一道古今不異。

    如釋迦觀音之類。

     【鈔】我下。

    釋我等二句。

    我有四。

    一執見邪我。

    二自他慢我。

    三名字假我。

    四法身真我。

    世人具邪慢。

    學人具慢假。

    聖人是假真。

    今勢至乃法身大士。

    不同三乘。

    故唯真我。

    恒河亦雲殑伽河。

    此雲天堂來。

    河從高處來故。

    乃是無熱惱池流出。

    廣四十裡。

    沙細如面。

    佛在祇園說法。

    河近講堂。

    故凡言多。

    取以為喻。

    梵語劫波。

    此雲分别時分。

    俱舍雲。

    時之極少名刹那。

    時之極長名為劫。

    今取沙喻劫。

    多久可知。

    梵下釋有等六句。

    始本合一名為覺滿。

    我法空盡。

    名為俱空。

    大彌陀下引經。

    無量下釋義。

    諸佛名号。

    取證不同。

    或因或果。

    或性或相。

    或悲智。

    或願行。

    此十二佛。

    皆以光分名者。

    蓋光有二。

    一智光。

    二身光。

    複有二義。

    一常光。

    二放光。

    又有二因。

    一是功德莊嚴。

    二是本願成就。

    今釋佛名。

    亦約此六義也。

    初二約二智。

    三四約二心。

    攝二因也。

    五六七八約四身。

    五是化身。

    六是法身。

    七是他受用身。

    八是自受用身。

    即楞伽中應化佛。

    如如佛。

    功德佛。

    智慧佛也。

    九十常光。

    十一二放光。

    自性佛者。

    謂念自性佛也。

    不得念五欲者。

    觀經雲。

    夫念佛者。

    不得一彈指間念世五欲。

    是謂系念。

    脫能如此一無間雜。

    無量自性佛光。

    終得發明。

    超于日月也。

    十二類生者。

    謂胎。

    卵。

    濕。

    化。

    有色。

    無色。

    有想。

    無想。

    非有色。

    非無色。

    非有想。

    非無想也。

    十二聖位者。

    謂幹。

    信。

    住。

    行。

    向。

    暖。

    頂。

    忍。

    世。

    地。

    等。

    妙也。

    無漸位者。

    經雲。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故。

    詳如楞嚴七八卷明。

    十二妄想者。

    謂六根六塵妄想也。

    經雲。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

    十二區分。

    由此輪轉。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

    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

    十二佛德者。

    謂六根六塵功德也。

    經雲。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詳如楞嚴四七卷明。

    然下。

    通妨難。

    雲據大本意。

    十二佛名。

    乃無量壽佛别号。

    唯一佛身。

    此何說言有十二佛相繼出耶。

    故此通雲。

    諸佛同名甚多故。

    十二佛乃是往古。

    非今法藏所成佛也。

    若爾何以今名濫古号耶。

    故又釋雲。

    詳彌陀勢至同時發心。

    所師之佛。

    亦同無異。

    而今彌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

    表顯師資即心即佛之道一也。

    猶今釋迦立号仿同古釋迦佛。

    今觀音名仿同古觀音等故。

    大本彌陀經雲。

    過無量佛刹同名釋迦者。

    不可勝數。

    則無量壽佛之名。

    百千萬億不可窮盡。

    何止于一佛耶。

     △次别示教道二。

    初标名。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疏】彼佛十二佛也。

    語言指示謂之教。

    言念佛者。

    若據事念。

    一心憶想之謂。

    念三身接引之謂。

    佛則能念屬己。

    所念屬佛。

    若據理念。

    念即始覺。

    佛即本覺。

    以始合本。

    名為念佛。

    念佛有四。

    一稱名。

    謂聞說佛名。

    一心稱念。

    二觀像。

    謂設立尊像。

    注目觀瞻。

    三觀想。

    謂以我心眼。

    想彼如來。

    四實相。

    即念自性真實相佛。

    初二事法界。

    觀心即佛故。

    後一理法界。

    觀佛即心故。

    第三事理無礙法界。

    觀是佛是心故。

    又清涼雲。

    約能念心。

    不出五種。

    一緣想境界念佛門。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三心境無礙念佛門。

    四心境俱泯念佛門。

    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會曰。

    一即前之初二。

    小乘教也。

    二即前四。

    始也。

    三即前三。

    終也。

    四五前所無者。

    頓圓教也。

    今此文中。

    約佛教邊四五俱通。

    約機禀邊唯局持名。

    然此持名。

    亦通圓頓。

    不唯局小。

    亦開五門。

    一持念佛名門。

    心外有佛名故。

    小教。

    事法界觀也。

    二攝名歸心門。

    佛名唯心現故。

    始教。

    理法界觀也。

    三心名雙融門。

    即心即佛故。

    終教。

    四心名俱絕門。

    非心非佛故。

    頓教。

    理事無礙法界觀也。

    五圓通無盡門。

    一念心。

    一佛名。

    遍含法界無有盡故。

    圓教。

    事事無礙法界觀也。

    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亦雲正思正心行處。

    一心念佛。

    名正定心。

    若他念者。

    即名邪思惟也。

    三昧是禅觀通名。

    念佛是一行别目。

    又此念佛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諸佛現前三昧。

    般若三昧。

    普等三昧。

     【鈔】言念佛下。

    釋念佛二字。

    念佛有下。

    明念佛法門。

    稱名者。

    文殊般若經雲。

    衆生愚鈍。

    觀不能解。

    但令念聲相續。

    自得往生。

    彌陀經雲。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觀像通二。

    一觀現在相好光明之佛。

    如法華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二觀彩畫雕塑鑄造之佛。

    如優填王以栴檀作佛像。

    是也。

    觀想者。

    十六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實相者。

    觀佛三昧經雲。

    佛告阿難。

    住念佛者。

    心印不壞。

    釋曰。

    谛了自心。

    名為念佛。

    如如不動。

    名為不壞。

    解脫長者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随意即見。

    是也。

    初二下。

    約觀料揀也。

    若依六根。

    稱名攝耳舌。

    觀像攝眼身。

    觀想攝鼻意。

    實相攝六根。

    則一念佛三昧。

    六根無不攝也。

    又清涼下。

    引古明五也。

    緣境者。

    稱名觀像皆屬外境故。

    唯心者。

    依正相好唯是心作故。

    無礙者。

    雙照事理故。

    俱泯者。

    離相如空故。

    無盡者。

    于一切時處境念中。

    普見十身諸如來故。

    會曰下。

    會通古今也。

    又大疏雲。

    古人已有五門。

    一稱名往生念佛門。

    二觀像滅罪念佛門。

    三攝境唯心念佛門。

    四心境無礙念佛門。

    五緣起圓通念佛門。

    此之五門。

    名則盡善。

    釋義不周。

    故今改之。

    若欲曲會。

    一二即清涼緣境無礙兼攝俱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