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關燈
去耶。

    曹山雲。

    去亦不變異。

    師雲大凡衲僧。

    佩肘臂下符。

    具頂門上眼。

    向一切萬境萬緣當頭坐斷。

    豈不是個無變異。

    何故。

    金剛正體。

    湛寂凝然。

    曹山雖得此意。

    争奈洞山憐兒不覺醜。

    若是山僧。

    待地道向不變異處去。

    隻向他道。

    這漢未出門早變了也。

    見本錄。

     眉毛拖地 圓明居士垂谕雲。

    其餘缁侶。

    未受付囑者。

    當念佛祖。

    留此法門。

    原為衆生生死。

    若不以了生死為念。

    披袈裟何事。

    要了生死。

    須明心地。

    勿守一知半解得少為足。

    勿堕學識依通未證謂證。

    勿但圖妄囑出頭誤人。

    勿苟合世法求名損己。

    所謂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上則孤負佛祖眉毛拖地之深恩。

    下則孤負自己本來具足之面目。

    長受沉淪。

    永依苦趣。

    誠為可憫。

    豈不惕然。

    見本選。

     知法者懼 蓮池大師雲。

    予未出家時。

    乍閱宗門語。

    便以情識摸拟。

    與一座主書。

    左縱右橫。

    座主憚焉。

    出家數年後。

    重會座主于一宿庵。

    勞問間。

    見予專志淨土。

    語不及宗。

    瞿然曰。

    子向日見地超卓。

    今反卑近何也。

    予笑曰。

    諺有之。

    初生牛犢不畏虎。

    識法者懼。

    君知之乎。

    座主不答。

    見雲栖法彙。

     種種問橋為智者所诃 宗鏡錄第四十六引方等雲。

    種種問橋。

    智者所诃。

    今亦如是。

    為學道故修此四門。

    三十餘年分别一門尚未明了。

    功夫才着。

    年已老矣。

    無三種味。

    空生空死。

    唐棄一期。

    如彼問橋。

    有何利益。

    此由着心着無著法而起邪見。

    今疏取責疑問之不當也。

     南郭子綦謂喪我 南郭子綦隐幾而坐。

    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耦。

    顔成子遊。

    立侍乎前。

    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幾者。

    非昔之隐幾也。

    子綦曰。

    偃。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

    汝知之乎。

    見莊子内篇齊物論。

     旋岚偃嶽二句 肇論雲。

    然則旋岚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

    日月曆天而不周。

    新疏雲。

    連引四事。

    皆流動中至大至速者。

    而雲常靜等。

    皆不遷爾。

    旋岚大風之名。

    此風起時。

    偃妙高猶如腐草。

    江河易見。

    野馬者。

    南華雲。

    塵埃也。

    或雲。

    白駒遊氣。

    亦運動中駛埃者。

    日月于晝夜中。

    周四天下。

    此皆常靜。

    不流不動。

    以妄見非真。

    緣生相假。

    苟達兩虛。

    萬物頓寂也。

     ○卷三 首鼠藩羊 漢灌夫傳雲。

    首鼠兩端。

    言鼠性多疑。

    出穴觀望。

    前卻不果。

    故持兩端者曰首鼠。

     藩羊。

    如前初卷所引。

     兒語空拳 涅槃經第二十雲。

    又嬰兒者。

    名物不一。

    未知正語。

    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

    非不因此而得識物。

    如來亦爾。

    一切衆生。

    方類各異。

    所言不同。

    如來方便。

    随而說之。

    亦令一切。

    因而得解。

     宗鏡錄第六雲。

    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

    如空拳诳小兒。

    是事不知。

    号曰無明。

    又偈雲。

    佛坐道場時。

    不得一法實。

    空拳诳小兒。

    誘度于一切。

     綸音 禮記缁衣篇雲。

    王言如絲。

    其出如綸。

    王言如綸。

    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遊言。

    注雲。

    王言之出雖小。

    弘之而大也。

     日種甘蔗 菩薩本行經雲。

    大茅草王。

    得成王仙。

    壽命極長。

    老不能行。

    時諸弟子。

    出求飲食。

    以籠盛仙。

    懸樹枝上。

    獵師遙見。

    謂鳥便射。

    滴血于地。

    生二甘蔗。

    日炙開剖。

    一出童男。

    一出童女。

    占相師。

    立男名善生。

    即灌其頂。

    名甘蔗王。

    女名善賢。

    為第一妃。

    又以日炙甘蔗出故。

    亦名日種。

    又見名義集。

     千難殊對二句 肇論雲。

    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

    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

    新疏雲。

    不撓有二。

    一由機感故如水澄月現。

    二由無思故如摩尼出生。

    千難例同。

    今疏變言均赴不勞其形者。

    取義稍有不同也。

     焦芽敗種 永明心賦雲。

    履實際地。

    沖涅槃天。

    掘衆生之幹土。

    湧善逝之智泉。

    聲聞之焦芽蕊綻。

    華王之極果功圓。

    注引淨名經雲。

    二乘如焦芽敗種。

    不能發無上道心。

    後于法華會上。

    深入一乘。

    得受真記。

    重發圓信之芽。

    結菩提之果。

     得旨忘筌 莊子外物篇雲。

    筌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

    而與之言哉。

    釋雲。

    筌取魚竹器。

    喻此能诠之言。

    意所诠意旨。

    合彼所得之魚。

    今疏言得旨忘筌者。

    蓋法喻互影也。

     ○卷四 循循有序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注雲。

    循循有次序貌。

    誘引進也。

    博文約禮。

    教之序也。

    言夫子道雖高妙。

    而教人有序也。

    見論語上。

     楖栗橫肩直入千峰 天台蓮華峰祥庵主。

    示寂日。

    拈拄杖示衆曰。

    古人到這裡為甚麼不肯住。

    衆無對。

    師乃曰。

    為他途路不得力。

    複曰。

    畢竟如何。

    以杖橫肩曰。

    栗楖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

    言畢而逝。

    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蛇足 史記。

    陳轸見楚使昭陽曰。

    人有遺舍人一卮酒。

    舍人相謂曰。

    請畫地為蛇。

    先成者獨飲。

    一人先成。

    舉酒而起曰。

    吾能為之足。

    及為足。

    其一人奪酒飲曰。

    蛇無足。

    今為之非蛇也。

     五行生克 禹曰。

    于帝念哉。

    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注雲。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者。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谷。

    或相制以洩其過。

    或相助以補其不足。

    而六者無不修矣。

    出書經大禹谟。

     相生者。

    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是也。

    相克者。

    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是也。

     徑庭 肇公答姚嵩書末章雲。

    諸家通第一義谛。

    皆雲廓然空寂。

    無有聖人。

    吾嘗以為乖殊。

    太甚徑庭。

    不近人情。

    若無聖人。

    知無者誰。

    疏雲。

    徑庭二句。

    文出莊子。

    林希逸雲。

    疆界相遠也。

    今言太甚。

    蓋遠之又遠。

    見涅槃無名論。

     凝心化石 神異記。

    武昌山有石。

    狀如人。

    俗傳貞婦之夫。

    從役遠征。

    婦??子送至此。

    立望其夫而死。

    化為石。

    故名焉。

    按後賢題望夫石雲。

    一上青山便化身。

    巍然翹首望江濱。

    古來節婦皆銷朽。

    獨爾不為泉下塵。

    又雲。

    山頭怪石古人妻。

    翹首巍巍望隴西。

    雲鬓不梳新樣髺。

    月鈎猶挂舊時眉。

    衣衫歲久成苔藓。

    脂粉年深化土灰。

    妾意自從君去後。

    一番風雨一番啼。

     釋種遭琉璃之誅 波斯匿王太子。

    名曰流離。

    年向八歲。

    王告曰。

    可詣迦毗羅國學射。

    遂往摩诃男舍。

    集五百童子共學。

    新起一堂。

    猶如天宮。

    應先請佛供養。

    流離戲坐佛座。

    諸釋罵為婢子。

    流離顧好苦行梵志曰。

    釋種辱我。

    後紹王位。

    汝當啟我。

    太子嗣位立。

    梵志啟王。

    王集兵衆。

    往征釋種。

    世尊在枯樹下趺坐。

    太子遙見。

    上車作禮曰。

    更有好樹。

    何以坐此。

    佛言親族之蔭。

    故勝外人。

    王曰。

    今日世尊。

    故為親族。

    吾不應往。

    梵志執奏。

    王複與師。

    諸釋亦集兵衆。

    逆流離王。

    遙箭射之。

    王大恐怖。

    告群臣曰。

    汝觀是箭。

    為從何來。

    彼若發心欲害我者。

    必當死盡。

    令還舍衛。

    梵志曰。

    大王勿懼。

    諸釋持戒。

    蟲尚不害。

    況害人乎。

    今宜前進。

    王乃從之。

    諸釋果退。

    還入城中。

    王曰。

    汝等速開城門。

    若不爾者。

    盡當殺之。

    城中童子。

    年尚十五。

    名曰奢摩。

    登城獨戰。

    傷殺衆多。

    賊軍迸散。

    藏土穴中。

    時諸釋種。

    告童子曰。

    汝辱我門戶。

    誰不知戰。

    諸釋修善。

    蟲蟻不殺。

    況人命耶。

    我等一人敵萬。

    為殺害人命。

    死入地獄。

    若生人中。

    壽命短促。

    汝今速去。

    不須住也。

    奢摩即自出國。

    王軍複至門。

    弊魔波旬。

    作一裸形。

    喚速開門。

    諸釋開門。

    王曰。

    釋種既多。

    悉皆埋腳使暴象踏殺。

    選五百釋女。

    将諸王所。

    時摩诃男。

    從王乞願。

    王即聽之。

    摩诃男曰。

    我今沒水。

    随我遲速。

    并聽諸釋随意逃走。

    若我出水。

    随在殺之。

    王曰大佳。

    即入水底。

    以發系樹根。

    而自盡命。

    城中諸釋。

    四門競走。

    王告臣。

    摩诃男父。

    至今不出。

    即入水中。

    出之死已。

    王心生誨。

    我外祖父。

    今已命終。

    皆由愛親族故。

    若早知者。

    終不攻伐。

    流離所殺。

    九千九百九十萬人。

    流血成河。

    軍兵去後。

    佛與諸比丘。

    往迦毗羅。

    至東門。

    見城門中煙火洞然。

    佛語比丘。

    我昔與此中說法。

    今無人民。

    不複更至。

    還祇園中。

    告諸比丘。

    流離王及兵衆。

    卻後七日。

    盡當磨滅。

    王聞恐怖。

    梵志曰。

    内外無塵。

    王俱自娛。

    王使人數至七日旦。

    王大歡喜。

    将諸兵衆及諸彩女。

    往阿脂羅河側。

    共相晏會。

    大雷卒震。

    非時雲起。

    暴風疾雨。

    傷損漂溺。

    一時俱盡。

    王生入阿鼻。

    複有天火。

    燒蕩宮室。

    比丘白佛。

    諸釋何因。

    今遭此苦。

    佛言。

    昔羅閱城中。

    有捕魚村。

    時世饑儉。

    人食草根。

    以一升金貿一升米。

    村中大池。

    極自饒魚。

    人民捕食。

    有二種魚。

    一名拘璅。

    二名多舌。

    各相謂言。

    我是水性之蟲。

    不處幹地。

    而此人民。

    皆來食啖。

    村中有一小兒。

    年向八歲。

    雖不捕魚。

    見則歡喜。

    羅閱村人今釋種是。

    拘璅魚者流離王是。

    多舌魚者好苦行梵志是。

    小兒見魚笑者今我是。

    取魚之罪。

    無數劫中受地獄苦。

    今對。

    見之喜笑。

    今患頭痛。

    如被石壓。

    出釋迦畢罪經長阿含經并經律異相。

     金剛藏全難有三 金剛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若諸無明。

    衆生本有。

    何因緣故。

    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十方異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爾時世尊。

    告金剛藏菩薩言。

    善男子。

    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幻翳若除。

    不可說言此翳已滅。

    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何以故。

    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

    何以故。

    空本無華。

    非起滅故。

    生死涅槃。

    同于起滅。

    妙覺圓照。

    離于華翳。

    善男子。

    如銷金礦。

    金非銷有。

    既已成金。

    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

    亦複如是。

    善男子。

    一切如來。

    妙圓覺心。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

    有作思惟。

    從有心起。

    皆是六塵妄想緣氣。

    非實心體。

    已如空華。

    用此思惟。

    辨于佛境。

    猶如空華複結空果。

    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

    見圓覺經。

     穿鑿 孟子曰。

    所惡于智者。

    為其鑿也。

    如智者。

    若禹之行水也。

    則無惡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

    行其所無事也。

    如智者。

    亦行其所無事。

    則智亦大矣。

    注雲。

    天下之理。

    本皆利順。

    心智之人。

    務為穿鑿。

    所以失之。

    禹之行水。

    則因其自然之勢而導之。

    未嘗以私智穿鑿而有所事。

    是以水得其潤下之性。

    而不為害也。

    見離婁篇。

     桑間濮上之地 禮記樂記篇雲。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注雲。

    桑間濮上衛地。

    濮水之上。

    桑林之間也。

    史記雲。

    衛靈公适晉舍濮上。

    夜聞琴聲。

    召師涓聽而寫之。

    至晉命涓為平公奏之。

    師曠曰。

    此師延靡靡之樂。

    武王伐纣。

    師延投濮水死。

    故聞此聲。

    必于濮水之上也。

     技經綮肯之未嘗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響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

    臣之神遇。

    而不以目視。

    官官知止。

    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郤。

    導大窾。

    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骨肉連結處也)之未嘗。

    而況大軱(骨也)乎。

    注雲。

    任理用刀。

    從骨肉小小連絡處。

    亦不見有龃龉。

    而況有大骨為礙乎。

    見莊子内篇養生主。

     行遠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雲。

    君子之道。

    譬如行遠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

    注雲。

    君子進道有序。

    盡性至命必本于人倫日用之常。

    位育中和。

    必基于隐微幽獨之際。

    君子之道如此。

    譬如行遠。

    必自迩處行之。

    譬如登高。

    必自卑處登之。

    求道者。

    可不知所從事哉。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雲。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注雲。

    明德新民皆物也。

    然必明德。

    方可新民。

    物不有本末乎。

    知止能得皆事也。

    然必知止。

    方才能得。

    事不有終始乎。

    本始所先。

    末終所後。

    若曉得先後次第。

    則進為有序。

    自然由本以及末。

    自始以至終。

    而于大學之道不遠矣。

     不是劍客休贈劍 鎮州臨濟義玄禅師到鳳林。

    林曰。

    有事相借問得麼。

    師曰。

    何得剜肉作瘡。

    林曰。

    海月澄無影。

    遊魚獨自迷。

    師曰。

    海月既無影。

    遊魚何得迷。

    林曰。

    觀風知浪起。

    玩水野帆飄。

    師曰。

    孤蟾獨耀江山靜。

    長嘯一聲天地秋。

    林曰。

    任張三寸揮天地。

    一句臨機試道看。

    師曰。

    路逢劍客須呈劍。

    不是詩人莫獻詩。

    林便休。

    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洛神湘妃 離騷經雲。

    吾令豐隆乘雲兮。

    求虙妃之所在。

    集注雲。

    豐隆雷師。

    虙妃伏羲氏女。

    溺洛水而死。

    遂為河神。

     楚辭九歌目雲。

    湘君。

    湘夫人。

    集注雲。

    湘君堯之長女娥皇。

    為舜正妃。

    湘夫人堯之次女女英。

    舜次妃也。

    舜陟方。

    死于蒼梧。

    二妃死于江湘之間。

    俗謂之湘君等。

    湘旁黃陵有廟。

    每常祭焉。

    韓子以為娥皇正妃。

    故稱君。

    女英自宜降稱夫人也。

     心悅誠服 孟子曰。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

    注雲。

    以力假仁而得人之服者。

    外雖順從。

    卻不真心愛戴。

    特屈于力之不足。

    不得已而服之也。

    若以德而得人之服者。

    非是強從。

    乃中心喜悅。

    有發于至誠。

    而無所強也。

    見公孫醜篇。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毆陽修醉翁亭記雲。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玡也。

    山行六七裡。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釀泉也。

    峰回路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飲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見宋文。

     ○卷五 出息不涉衆緣二句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

    王問。

    諸人盡轉經。

    師獨為何不轉。

    祖曰。

    貧道出息不随衆緣。

    入息不居蘊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非但一卷兩卷。

    見宗門統要并禅宗正脈等。

     幹蠱之力 周易。

    幹父之蠱。

    有子考無咎。

    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

    意承考也。

    注雲。

    幹如木之幹。

    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

    蠱者。

    前人已壞之緒。

    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

    則饬治而振起矣。

     權輿 詩經秦風權輿章雲。

    于我乎夏屋。

    渠渠今也。

    每食無餘。

    籲嗟乎。

    不承權輿。

    賦也夏屋大室也。

    渠渠深廣貌。

    承繼也。

    權輿始也。

    造秤自權始。

    造車自輿始。

    故謂權輿為始。

    謂康公待賢。

    禮意?衰。

    不能繼其始也。

     佛升兜率毒龍為障目連化身大小 難陀?難陀龍兄弟。

    居須彌山邊。

    佛常飛空。

    上忉利天為母說法。

    龍便瞋恨。

    吐黑雲暗霧。

    隐翳三光。

    以身繞須彌七匝。

    尾拖海水。

    頭枕山頂。

    目連乃倍現其身。

    繞須彌十四匝。

    尾拖海外。

    頭枕梵宮。

    龍猶瞋甚。

    雨金剛砂。

    目連變砂以為實華。

    輕軟可愛。

    猶瞋不已。

    連乃化為細身。

    入龍身内。

    眼入耳出。

    耳入鼻出。

    龍受苦痛。

    其心乃服。

    見彌陀演義。

     外道移山制之不動目連平為大地 外道師徒五百。

    用咒移山。

    經一月日。

    山根已動。

    目連念言。

    此山若移。

    多所損害。

    即于山頂。

    結跏趺坐。

    山還不動。

    外道相謂。

    我法動山。

    計日必移。

    雲何安固。

    還若于初。

    必是沙門使爾。

    如是自知力弱。

    歸心佛法。

    見鈔演定本。

     天祠焚身 昔者外國王有女。

    名曰狗頭。

    有捕魚人。

    名述婆伽。

    途中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窗中。

    染着心生。

    不肯暫舍。

    彌曆多月。

    不能飲食。

    母問其故。

    以情答母。

    我見王女。

    心不能忘。

    母言。

    汝是小人。

    王女尊貴。

    不可得也。

    兒言我心願樂。

    不能暫忘。

    若不如意。

    不能得活。

    母為子故。

    入王宮中。

    常送肥魚。

    以遺王女。

    而不取價。

    王女怪問。

    汝欲求何事。

    母白王女。

    願卻左右。

    當以情告。

    我惟有一子。

    敬慕王女。

    情結成病。

    命不久遠。

    願垂愍念。

    賜其生命。

    王女言曰。

    語彼月十五日。

    于某天祠中。

    住天像後。

    母還語子。

    汝願已得。

    告之如上。

    沐浴新衣。

    在天像後住。

    王女至時。

    白其父王。

    我有不吉。

    須至天祠。

    以求吉福。

    王言大善。

    即嚴車五百乘。

    出至天祠。

    既到。

    敕從者齊門而止。

    獨入天祠。

    天神思惟。

    此不應爾。

    王為施主。

    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

    即魇此人。

    令睡不覺。

    王女既入。

    見其睡重。

    推之不寤。

    即以璎珞直十萬兩金。

    遺之而去。

    去後此人覺已。

    見有璎珞。

    又問衆人。

    知王女來。

    情願不遂。

    憂恨懊惱。

    淫火内發。

    自燒而死。

    出大智度論。

     六祖延頸 僧志徹。

    初名行昌。

    姓張。

    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

    二宗主雖忘彼我。

    而徒侶競起愛憎。

    此宗既自立秀師為六祖。

    忌祖傳衣天下所聞。

    囑行昌刺祖。

    祖心通預知其事。

    置金十兩于座間。

    昌懷刃入室。

    祖舒頸就之。

    昌揮刃者三。

    都無所損。

    祖曰。

    正劍不邪。

    邪劍不正。

    隻負汝金。

    不負汝命。

    昌驚仆。

    久而方蘇。

    求哀悔過。

    願出家。

    祖以金授曰。

    汝且去。

    恐衆或害汝。

    他日易形而來。

    吾當攝受。

    昌禀旨宵遁。

    見指月錄。

     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周易。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注雲。

    凡聲同必此唱彼和而相應。

    氣同必此施彼受相求。

     跛驢 楞伽經雲。

    複次大慧。

    菩薩摩诃薩。

    建立智慧相住已。

    于上聖智三相。

    當勤修學。

    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所謂無所有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

    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修行得此。

    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

    得最勝子第八之地。

    注雲。

    修行得此者。

    謂通教利根。

    觀空不空。

    知一心中本具此三相也。

    能舍跛驢智慧者。

    謂超通教二乘所有空慧也。

    二乘體空智慧。

    但行于空。

    不能雙行空有。

    故名為跛。

    見楞伽義疏。

     ○卷六 妄竊神器 駱賓王。

    為徐敬業讨武曌檄雲。

    踐元後于翚翟。

    陷吾君于聚麀。

    加以虺蜴為心。

    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

    殘害忠良。

    殺姊屠兄。

    弑君鸩母。

    神人之所同嫉。

    天地之所不容。

    猶複包藏禍心。

    窺竊神器。

    見唐文。

     博施濟衆 子貢曰。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濟衆。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注雲。

    仁者心無窮而量有限。

    博施濟衆。

    豈止仁而已。

    必也全體仁道。

    而造其極之聖人。

    然後能之乎。

    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