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事。
清雲。
好個消息。
僧雲。
子啐母啄。
于學人分上成得個什麼邊事。
清雲。
露個面目。
所以鏡清門下。
有啐啄之機。
見碧岩集第二卷。
正脈音義雲。
行人以自慧為親因。
以如來威力為助緣。
因緣湊合。
如雞抱卵。
時至将出。
小雞往外啐。
大雞往裡啄。
同時用力。
無少違也。
先以定動後以智發 潮州靈山大颠寶通禅師。
韓文公一日相訪。
問師春秋多少。
師提起數珠曰。
會麼。
公曰不會。
師曰。
晝夜一百八。
公不曉。
遂回。
次日再來。
至門前。
見首座。
舉前話。
問意旨如何。
座扣齒三下。
及見師。
理前問。
師亦扣齒三下。
公曰。
原來佛法無兩般。
師曰。
是何道理。
公曰。
适來問首座亦如是。
師乃召首座。
是汝如此對否。
座曰是。
師便打。
趁出院。
文公又一日白師曰。
弟子軍州事繁。
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
師良久。
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
乃敲禅床三下。
師曰作麼。
平曰。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公乃曰。
和尚門風高峻。
弟子于侍者邊得個入處。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今疏雲發字。
略變其文耳。
華嚴表根本智 華嚴綸貫雲。
善财童子。
于福城東際大塔廟前。
參見文殊。
文殊作象王回顧。
師子颦呻。
是時六千比丘。
言下成道。
五衆益友。
頓啟初心。
善财悟了。
文殊告雲。
汝今見我。
得根本智。
未得差别智。
可以南遊經曆一百一十城。
參見五十三善知識。
差别門庭。
一一透過。
成等正覺。
上行下效 萬庵曰。
草堂弟子。
唯山堂有古人之風。
住黃龍日。
有智恩上座。
為母修冥福。
透下金二錢。
兩日不尋。
聖僧才侍者。
因掃地而得之。
挂拾遺牌。
一衆方知。
蓋主法者清淨。
所以上行下效也。
見禅林寶訓。
須達東坡耶舍龐公 名義集雲。
須達多。
此雲善施。
勝軍王大臣。
仁而聰敏。
積而能散。
赈乏濟貧。
哀孤?老。
時美其德。
号給孤獨。
東坡。
姓蘇名轼。
字子瞻。
眉山人。
得法于東林聰。
官至翰林。
後築室于黃州城東。
因号東坡居士。
見寶訓筆說。
因果經雲。
爾時長者子。
名曰耶舍。
聰明利根。
極大巨富。
閻浮提中最為第一。
服天冠璎珞。
着無價寶屐。
與諸妓女常相娛樂。
後厭離心生。
尋光度河。
遇佛接濟。
得證無學。
襄州居士龐蘊者。
衡州衡陽縣人也。
字道玄。
世本儒業。
少悟塵勞。
志求真谛。
唐貞元初。
谒石頭和尚。
忘言會旨。
後之江西參馬祖。
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士于言下頓領玄要。
見傳燈錄。
引領以望 孟子曰。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子之民。
皆引領而望之矣。
注雲。
人牧謂牧民之君也。
領頸也。
蓋好生惡死。
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
則天下悅而歸之。
見梁惠王篇。
體色量三皆應法故 發轸鈔雲。
應法之器也。
謂體色量三者。
皆悉與法相應。
體有二。
泥及鐵也。
色者用麻子杏仁。
搗碎塗其内外。
竹煙熏治。
熏作鸠鴿項色孔雀色。
所熏者為何。
夏天盛物不馊。
不染垢膩。
有此功用。
故當熏治。
量者。
分上中下。
若準唐鬥。
上缽一鬥。
中缽七升。
下缽五升。
故名應器。
翼三寶備六德 達觀大師雲。
夫缽之為器。
翼三寶。
備六德。
何以名其翼三實。
蓋微此則僧無所資。
僧無所資則慧命斷。
慧命斷則佛種滅矣。
彼其能清。
能容。
能儉。
能廣。
能尊。
能古。
則六德之謂也。
古由佛授。
尊由天獻。
廣則普利一切。
儉則過中不食。
容則施受精粗。
而福利平等。
清則舉世不忍以暈投之。
如是故吾曹敢不寶重哉。
見毗尼彙集。
畫鹄類烏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雲。
龍伯高敦厚周慎。
吾愛之重之。
願汝之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
吾愛之重之。
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
猶為謹來之士。
所謂刻鹄不成。
尚類骛者也。
效季良不得。
陷為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
反類狗者也。
詳見漢文。
今疏變骛為烏者。
取喻大不相類也。
從井救人 宰我問曰。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人焉。
其從之也。
子曰。
何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注雲。
身在井上。
乃可以救井中之人。
若從之于井。
則不複能救之矣。
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
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見論語上。
從容中道不思不勉 中庸。
子思引孔子之言曰。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聖人也。
注雲。
聖人之德。
渾然天理。
真實無妄。
不待思勉。
而從容中道。
則亦天之道也。
覆轍 彌陀疏雲。
行人雖悟一心。
尚餘後有。
正宜求生彼國。
親近彌陀。
喆老青公。
皎然覆轍。
鈔雲。
喆老耽戀富貴。
青公多曆苦憂。
皆由不慕往生。
自失善利。
演義引賈誼曰。
前車既覆。
後車當戒。
今阿難示堕準思。
萍水 王勃滕王閣序雲。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貫通解雲。
浪迹如萍。
分流似水。
喜今日之萍水相逢。
雖貴賤異等。
然孰為故土。
蓋盡是他鄉之客。
豈不為一時之幸遇哉。
見古文快筆。
風帆順水 蓮宗寶鑒雲。
嗟乎。
初心信淺。
非他力難以進修。
我佛願深。
但有緣悉皆攝受。
須信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于高山。
淨土往生。
似風帆行于順水。
毫厘千裡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裡。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圓覺略疏序雲。
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鈔雲。
彌然畟滿。
無有邊涯。
是一味之覺無不清淨。
于真覺境中。
無别一塵有體之法。
何以故。
色乖空故。
如火乖水。
水不容火。
故雲中不容他。
此即法界觀中。
真空絕相觀也。
茅塞 孟子謂高子曰。
山徑之蹊閑。
介(音戛)然用之而成路。
為閑不用。
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雲。
徑山路也。
蹊人行處也。
介然倏然之頃也。
用由也。
路大路也。
為閑少頃也。
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
言理義之心不可少有間斷也。
見盡心篇。
習矣不察 孟子曰。
行之而不着焉。
習矣而不察焉。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注雲。
著者知之明。
察者識之精。
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
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
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見盡心篇。
東觸西觸 功輔自當塗(太平州也)絕江。
訪白雲端和尚于海會。
白雲問公。
牛淳乎。
公曰。
淳矣。
白雲叱之。
公拱而立。
白雲曰。
淳手淳乎。
南泉大沩。
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
牛來山中。
水足草足。
牛出山去。
東觸西觸。
見禅林寶訓。
龜鑒 寶訓。
妙喜謂子韶曰。
近代主法者。
無如真如喆。
善輔弼叢林。
莫若楊岐。
嗟乎。
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鑒也。
筆說注雲。
龜知未來之禍福。
鑒照現在之妍媸。
周官土圭測景立标 周禮。
大司徒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
正日景。
以求地中。
鄭注。
土圭長尺有五寸。
以夏至日。
立八尺之表。
其景适正。
與土圭等。
謂之地中。
阿伽陀遇病即除 名義集雲。
阿伽陀。
此雲普去。
能去衆病。
又翻圓藥。
華嚴雲。
阿伽陀藥。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覓心了不可得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寓止嵩山少林寺。
終日默然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有神光者。
久居伊洛。
博覽群籍。
善談玄理。
母歎曰。
孔老之教。
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
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
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
當造玄境。
遂詣祖參承。
祖常端坐面壁。
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發掩泥。
投崖飼虎。
古尚如此。
我又何人。
值大雪。
光夜侍立。
遲明積雪過膝。
立愈恭。
祖顧而憫之。
問曰。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祖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祖誨勵。
潛取利刀。
自斷右臂。
置于祖前。
祖知是法器。
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祖遂因與易名。
曰慧可。
乃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祖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可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祖曰。
将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
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
我與汝安心竟。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此土謝罪順命則肉袒 楚子(莊王)圍鄭克之。
鄭伯(襄公)肉袒牽羊以逆曰。
孤不天。
不能事君。
使君懷怒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雲雲出在傳。
不可谏猶可追 楚狂接輿歌而過。
孔子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注雲。
鳳有道則見。
無道則隐。
接輿以此孔子。
而議其不能隐。
為德衰也。
來者可追。
言及今尚可隐去已止也。
見論語下。
見賢思齊 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注雲。
思齊者。
冀己亦有是善。
内自省者。
恐己亦有是惡。
見論語上。
目擊而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
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何也。
仲尼曰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
亦不可以容聲矣。
出莊子外篇。
把手相牽行不得 石屋禅師山居詩曰。
圓顱方服作沙門。
便是牟尼佛子孫。
止惡防非調意馬。
忘機息見制心猿。
煉磨道性真金淨。
涵養靈源美玉溫。
把手牽他行不得。
為人自肯乃方親。
天龍一指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
初住庵時。
有尼名實際。
來戴笠子執錫。
繞師三匝曰。
道得即下笠子。
如是三問。
師皆無對。
尼便去。
師曰。
日勢稍晚。
何不且住。
尼曰。
道得即住。
師又無對。
尼去後。
師歎曰。
我雖處丈夫之形。
而無丈夫之氣。
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
其夜山神告曰。
不須離此。
将有肉身菩薩。
來為和尚說法也。
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
師乃迎禮。
具陳前事。
龍豎一指示之。
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學者恭問。
師唯舉一指。
無别提唱。
有一供過童子。
每見人問事。
亦豎指祗對。
人謂師曰。
和尚童子亦會佛法。
凡有問皆如和尚豎指。
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
聞你會佛法是否。
童曰是。
師曰。
如何是佛。
童豎起指頭。
師以刀斷其指。
童叫喚走出。
師召童子。
童回首。
師曰。
如何是佛。
童舉手不見指頭。
豁然大悟。
師将順世。
謂衆曰。
吾得天龍一指頭禅。
一生用不盡。
言訖示滅。
見五燈會元。
并傳燈錄。
放過即不可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禅師示衆雲。
光不透脫。
有兩般病。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坐在法身邊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去。
放過即不可。
子細點檢将來。
有甚麼氣息亦是病。
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依俙似曲二句 高骈夜聽風筝詩曰。
夜靜弦聲??碧空。
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俙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别調中。
肘後具符者 憨山大師頌曰。
莫道夷門薦狗屠。
一言然諾許全軀。
提錘直入中軍帳。
奪得将軍肘後符。
吐舌耳聾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
福州長樂人。
王氏子。
四歲離塵。
三學該練。
參馬大師為侍者。
一日侍馬祖行次。
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
是甚麼。
師曰。
野鴨子。
祖曰。
甚處去也。
師曰。
飛過去也。
祖遂把師鼻扭。
負痛失聲。
祖曰。
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下有省。
師再參侍立次。
祖目視繩床角拂子。
師曰。
即此用離此用。
祖曰。
汝向後開兩片皮。
将何為人。
師取拂子豎起。
祖曰。
即此用離此用。
師挂拂子于舊處。
祖振威一喝。
師直得三日耳聾。
未幾住大雄山。
以所處岩巒峻極。
故号百丈。
四方學者麇至。
一日謂衆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聞舉。
不覺吐舌。
師曰。
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
檗曰不然。
今日因和尚舉。
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
已後喪我兒孫。
師曰。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檗便禮拜。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傳燈二錄。
老婆禅 鎮州普化和尚者。
不知何許人也。
師事盤山。
密受真訣。
而徉狂出言無度。
暨盤山順世。
乃于北地行化。
或城市。
或冢間。
振一铎曰。
明頭來明頭打。
暗頭來暗頭打。
四方八面來旋風打。
虛空來連架打。
一日臨濟令僧捉住曰。
總不恁麼來時如何。
師拓開曰。
來日大悲院裡有齋。
僧回舉似濟。
濟曰。
我從來疑着這漢。
凡見人無高下皆振铎一聲。
時号普化和尚。
或将铎就人耳邊振之。
或附其背。
有回顧者。
即展手曰。
乞我一錢。
非時遇食亦吃。
臨濟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
同在僧堂内坐。
正說師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颠。
知他是凡是聖。
師忽入來。
濟便問。
汝是凡是聖。
師曰汝且道我是凡是聖。
濟便喝。
師以手指曰。
河陽新婦子。
木塔老婆禅。
臨濟小厮兒。
卻具一隻眼。
濟曰。
這賊。
師曰。
賊賊。
便出去。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傳燈二錄。
觸藩之羊 周易曰。
羝羊觸藩。
不能退不能遂。
注雲。
壯終動極。
故觸藩而不能退。
然其質本柔。
故又不能遂其進也。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禅師。
因新到僧參。
師拈起拂子。
僧曰。
久向鏡清。
猶有這個在。
師曰。
鏡清今日失利。
問。
學人啐。
請師啄。
師曰。
還得活也無。
曰。
若不活遭人怪笑。
師曰。
也是草裡漢。
問如何是靈源一直道。
師曰。
鏡湖水可煞深。
問。
學人未達其源。
請師方便。
師曰。
是甚麼源。
曰。
其源。
師曰。
若是其源。
争受方便。
僧禮拜退。
侍者問。
和尚适來莫是成褫伊麼。
師曰無。
曰。
莫是不成褫伊麼。
師曰無。
曰。
未審意旨如何。
師曰。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見五燈會元。
出廄良駒已搖鞭影 世尊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
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
世尊曰。
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見宗門統要并五燈會元指月錄。
沉水俊鯉須設香鈎 潤州金山昙穎達觀禅師。
上堂曰。
諸方鈎又曲。
餌又香。
奔走猶如蜂抱王。
因聖這裡鈎又直。
餌又無。
猶如水底捺葫蘆。
舉拄杖作釣魚勢曰。
深水取魚長信命。
不曾将酒祭江神。
擲拄杖下座。
見五燈會元。
不是上天堂定将下地獄 南嶽芭蕉庵大道谷泉禅師。
性耐垢污。
撥置戒律。
眼蓋衲子。
所至叢林辄删去。
師不以介意。
造汾陽谒昭禅師。
陽奇之。
密授記莂。
南歸放浪湘中。
嘉祐中男子冷清。
妖言誅師坐清。
曾經由庵中。
決杖配彬州牢城。
盛暑負土。
經通衢弛擔說偈曰。
今朝六月六。
谷泉被氣??。
不是上天堂。
便是入地獄。
言訖微笑泊然如蟬蛻。
見指月錄。
悲二仙而已逝喜五人而猶在 釋迦如來成道記雲。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注雲。
二仙。
謂阿藍迦蘭并郁頭藍弗也。
念此二外道。
垢薄根利。
欲先度之。
彼死七日。
嗟其不遇。
五人者。
一憍陳如。
二?提離。
三婆沙波。
四阿奢輪。
五摩诃男。
佛次觀此五人。
在鹿野苑。
根緣僅熟。
可以化度。
今疏雲已逝。
猶在者。
亦略變其文耳。
舉一三反 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複也。
注雲。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謂開其意。
發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舉一可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複再告也。
見論語上。
無相光中常自在 寶志禅師。
金陵東陽民。
朱氏之婦。
上巳日聞兒啼鷹窠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大沙門僧儉出家。
專修禅觀。
梁武帝曾師禮之。
嘗作十二時頌。
平旦寅。
日出卯。
食時辰。
禺中巳。
日南午。
日昳未。
晡時申。
日入酉。
黃昏戌。
人定亥。
半夜子。
雞鳴醜。
亥時頌曰。
人定亥。
勇猛精進成懈怠。
不起纖毫修學心。
無相光中常自在。
超釋迦。
越祖代。
心有微塵還窒礙。
放蕩長如癡兀人。
他家自有通人愛。
詳見指月錄。
○卷二 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物不遷論引仲尼曰。
回也見新。
交臂非故。
(舊也)疏雲。
此文小變南華之文。
彼雲仲尼謂顔回曰。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可不哀與。
交臂二說。
一雲少選也。
猶言掉臂之間已失矣。
一雲臂相執也。
孔顔交臂相執。
皆令勿遷。
然已遷去。
豈能留之。
故郭象解雲。
夫變化不可執而留也。
論意變化密移。
新新非舊。
既唯見新。
新不至故。
豈有遷耶。
莊生喻夜壑負舟 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
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出莊子内篇大宗師。
憨山大師注雲。
藏天真于有形。
如藏舟于壑。
藏有形于天地。
如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此常人以此為定見也。
然造化密移。
雖天地亦為之變。
而常人不覺。
如有力者負之而趍。
昧者不知也。
孔子謂不知老至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
汝奚不曰。
其為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注雲。
未得則發憤而忘食。
已得則樂之而忘憂。
以是二者勉焉。
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笃耳。
見論語上。
河漢 肩吾問于連叔曰。
吾聞言于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見莊子逍遙遊。
所之既倦情随事遷 王羲之蘭亭記雲。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遷。
感慨系之矣。
見普文。
佩珠作丐親友見傷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雲。
譬如有人。
至親友家。
醉酒而卧。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以無價寶珠。
系其衣裡。
與之而去。
其人醉卧。
都不覺知。
起已遊行。
到于它國。
為衣食故。
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若少有所得。
便以為足。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
而作是言。
咄哉丈夫。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于某年日月。
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
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
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甚為癡也。
憐兒不覺醜 圓悟禅師小參雲。
憶得曹山和尚辭洞山。
洞山雲。
向什麼處去。
曹山雲。
向不變異處去。
洞山雲。
不變異處豈有
清雲。
好個消息。
僧雲。
子啐母啄。
于學人分上成得個什麼邊事。
清雲。
露個面目。
所以鏡清門下。
有啐啄之機。
見碧岩集第二卷。
正脈音義雲。
行人以自慧為親因。
以如來威力為助緣。
因緣湊合。
如雞抱卵。
時至将出。
小雞往外啐。
大雞往裡啄。
同時用力。
無少違也。
先以定動後以智發 潮州靈山大颠寶通禅師。
韓文公一日相訪。
問師春秋多少。
師提起數珠曰。
會麼。
公曰不會。
師曰。
晝夜一百八。
公不曉。
遂回。
次日再來。
至門前。
見首座。
舉前話。
問意旨如何。
座扣齒三下。
及見師。
理前問。
師亦扣齒三下。
公曰。
原來佛法無兩般。
師曰。
是何道理。
公曰。
适來問首座亦如是。
師乃召首座。
是汝如此對否。
座曰是。
師便打。
趁出院。
文公又一日白師曰。
弟子軍州事繁。
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
師良久。
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
乃敲禅床三下。
師曰作麼。
平曰。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公乃曰。
和尚門風高峻。
弟子于侍者邊得個入處。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今疏雲發字。
略變其文耳。
華嚴表根本智 華嚴綸貫雲。
善财童子。
于福城東際大塔廟前。
參見文殊。
文殊作象王回顧。
師子颦呻。
是時六千比丘。
言下成道。
五衆益友。
頓啟初心。
善财悟了。
文殊告雲。
汝今見我。
得根本智。
未得差别智。
可以南遊經曆一百一十城。
參見五十三善知識。
差别門庭。
一一透過。
成等正覺。
上行下效 萬庵曰。
草堂弟子。
唯山堂有古人之風。
住黃龍日。
有智恩上座。
為母修冥福。
透下金二錢。
兩日不尋。
聖僧才侍者。
因掃地而得之。
挂拾遺牌。
一衆方知。
蓋主法者清淨。
所以上行下效也。
見禅林寶訓。
須達東坡耶舍龐公 名義集雲。
須達多。
此雲善施。
勝軍王大臣。
仁而聰敏。
積而能散。
赈乏濟貧。
哀孤?老。
時美其德。
号給孤獨。
東坡。
姓蘇名轼。
字子瞻。
眉山人。
得法于東林聰。
官至翰林。
後築室于黃州城東。
因号東坡居士。
見寶訓筆說。
因果經雲。
爾時長者子。
名曰耶舍。
聰明利根。
極大巨富。
閻浮提中最為第一。
服天冠璎珞。
着無價寶屐。
與諸妓女常相娛樂。
後厭離心生。
尋光度河。
遇佛接濟。
得證無學。
襄州居士龐蘊者。
衡州衡陽縣人也。
字道玄。
世本儒業。
少悟塵勞。
志求真谛。
唐貞元初。
谒石頭和尚。
忘言會旨。
後之江西參馬祖。
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士于言下頓領玄要。
見傳燈錄。
引領以望 孟子曰。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子之民。
皆引領而望之矣。
注雲。
人牧謂牧民之君也。
領頸也。
蓋好生惡死。
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
則天下悅而歸之。
見梁惠王篇。
體色量三皆應法故 發轸鈔雲。
應法之器也。
謂體色量三者。
皆悉與法相應。
體有二。
泥及鐵也。
色者用麻子杏仁。
搗碎塗其内外。
竹煙熏治。
熏作鸠鴿項色孔雀色。
所熏者為何。
夏天盛物不馊。
不染垢膩。
有此功用。
故當熏治。
量者。
分上中下。
若準唐鬥。
上缽一鬥。
中缽七升。
下缽五升。
故名應器。
翼三寶備六德 達觀大師雲。
夫缽之為器。
翼三寶。
備六德。
何以名其翼三實。
蓋微此則僧無所資。
僧無所資則慧命斷。
慧命斷則佛種滅矣。
彼其能清。
能容。
能儉。
能廣。
能尊。
能古。
則六德之謂也。
古由佛授。
尊由天獻。
廣則普利一切。
儉則過中不食。
容則施受精粗。
而福利平等。
清則舉世不忍以暈投之。
如是故吾曹敢不寶重哉。
見毗尼彙集。
畫鹄類烏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雲。
龍伯高敦厚周慎。
吾愛之重之。
願汝之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
吾愛之重之。
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
猶為謹來之士。
所謂刻鹄不成。
尚類骛者也。
效季良不得。
陷為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
反類狗者也。
詳見漢文。
今疏變骛為烏者。
取喻大不相類也。
從井救人 宰我問曰。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人焉。
其從之也。
子曰。
何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注雲。
身在井上。
乃可以救井中之人。
若從之于井。
則不複能救之矣。
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
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見論語上。
從容中道不思不勉 中庸。
子思引孔子之言曰。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聖人也。
注雲。
聖人之德。
渾然天理。
真實無妄。
不待思勉。
而從容中道。
則亦天之道也。
覆轍 彌陀疏雲。
行人雖悟一心。
尚餘後有。
正宜求生彼國。
親近彌陀。
喆老青公。
皎然覆轍。
鈔雲。
喆老耽戀富貴。
青公多曆苦憂。
皆由不慕往生。
自失善利。
演義引賈誼曰。
前車既覆。
後車當戒。
今阿難示堕準思。
萍水 王勃滕王閣序雲。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貫通解雲。
浪迹如萍。
分流似水。
喜今日之萍水相逢。
雖貴賤異等。
然孰為故土。
蓋盡是他鄉之客。
豈不為一時之幸遇哉。
見古文快筆。
風帆順水 蓮宗寶鑒雲。
嗟乎。
初心信淺。
非他力難以進修。
我佛願深。
但有緣悉皆攝受。
須信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于高山。
淨土往生。
似風帆行于順水。
毫厘千裡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裡。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圓覺略疏序雲。
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鈔雲。
彌然畟滿。
無有邊涯。
是一味之覺無不清淨。
于真覺境中。
無别一塵有體之法。
何以故。
色乖空故。
如火乖水。
水不容火。
故雲中不容他。
此即法界觀中。
真空絕相觀也。
茅塞 孟子謂高子曰。
山徑之蹊閑。
介(音戛)然用之而成路。
為閑不用。
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雲。
徑山路也。
蹊人行處也。
介然倏然之頃也。
用由也。
路大路也。
為閑少頃也。
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
言理義之心不可少有間斷也。
見盡心篇。
習矣不察 孟子曰。
行之而不着焉。
習矣而不察焉。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注雲。
著者知之明。
察者識之精。
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
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
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見盡心篇。
東觸西觸 功輔自當塗(太平州也)絕江。
訪白雲端和尚于海會。
白雲問公。
牛淳乎。
公曰。
淳矣。
白雲叱之。
公拱而立。
白雲曰。
淳手淳乎。
南泉大沩。
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
牛來山中。
水足草足。
牛出山去。
東觸西觸。
見禅林寶訓。
龜鑒 寶訓。
妙喜謂子韶曰。
近代主法者。
無如真如喆。
善輔弼叢林。
莫若楊岐。
嗟乎。
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鑒也。
筆說注雲。
龜知未來之禍福。
鑒照現在之妍媸。
周官土圭測景立标 周禮。
大司徒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
正日景。
以求地中。
鄭注。
土圭長尺有五寸。
以夏至日。
立八尺之表。
其景适正。
與土圭等。
謂之地中。
阿伽陀遇病即除 名義集雲。
阿伽陀。
此雲普去。
能去衆病。
又翻圓藥。
華嚴雲。
阿伽陀藥。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覓心了不可得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寓止嵩山少林寺。
終日默然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有神光者。
久居伊洛。
博覽群籍。
善談玄理。
母歎曰。
孔老之教。
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
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
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
當造玄境。
遂詣祖參承。
祖常端坐面壁。
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發掩泥。
投崖飼虎。
古尚如此。
我又何人。
值大雪。
光夜侍立。
遲明積雪過膝。
立愈恭。
祖顧而憫之。
問曰。
汝久立雪中。
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祖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祖誨勵。
潛取利刀。
自斷右臂。
置于祖前。
祖知是法器。
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祖遂因與易名。
曰慧可。
乃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祖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可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祖曰。
将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
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
我與汝安心竟。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此土謝罪順命則肉袒 楚子(莊王)圍鄭克之。
鄭伯(襄公)肉袒牽羊以逆曰。
孤不天。
不能事君。
使君懷怒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雲雲出在傳。
不可谏猶可追 楚狂接輿歌而過。
孔子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注雲。
鳳有道則見。
無道則隐。
接輿以此孔子。
而議其不能隐。
為德衰也。
來者可追。
言及今尚可隐去已止也。
見論語下。
見賢思齊 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注雲。
思齊者。
冀己亦有是善。
内自省者。
恐己亦有是惡。
見論語上。
目擊而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
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何也。
仲尼曰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
亦不可以容聲矣。
出莊子外篇。
把手相牽行不得 石屋禅師山居詩曰。
圓顱方服作沙門。
便是牟尼佛子孫。
止惡防非調意馬。
忘機息見制心猿。
煉磨道性真金淨。
涵養靈源美玉溫。
把手牽他行不得。
為人自肯乃方親。
天龍一指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
初住庵時。
有尼名實際。
來戴笠子執錫。
繞師三匝曰。
道得即下笠子。
如是三問。
師皆無對。
尼便去。
師曰。
日勢稍晚。
何不且住。
尼曰。
道得即住。
師又無對。
尼去後。
師歎曰。
我雖處丈夫之形。
而無丈夫之氣。
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
其夜山神告曰。
不須離此。
将有肉身菩薩。
來為和尚說法也。
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
師乃迎禮。
具陳前事。
龍豎一指示之。
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學者恭問。
師唯舉一指。
無别提唱。
有一供過童子。
每見人問事。
亦豎指祗對。
人謂師曰。
和尚童子亦會佛法。
凡有問皆如和尚豎指。
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
聞你會佛法是否。
童曰是。
師曰。
如何是佛。
童豎起指頭。
師以刀斷其指。
童叫喚走出。
師召童子。
童回首。
師曰。
如何是佛。
童舉手不見指頭。
豁然大悟。
師将順世。
謂衆曰。
吾得天龍一指頭禅。
一生用不盡。
言訖示滅。
見五燈會元。
并傳燈錄。
放過即不可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禅師示衆雲。
光不透脫。
有兩般病。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坐在法身邊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去。
放過即不可。
子細點檢将來。
有甚麼氣息亦是病。
見五燈會元并指月錄。
依俙似曲二句 高骈夜聽風筝詩曰。
夜靜弦聲??碧空。
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俙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别調中。
肘後具符者 憨山大師頌曰。
莫道夷門薦狗屠。
一言然諾許全軀。
提錘直入中軍帳。
奪得将軍肘後符。
吐舌耳聾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
福州長樂人。
王氏子。
四歲離塵。
三學該練。
參馬大師為侍者。
一日侍馬祖行次。
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
是甚麼。
師曰。
野鴨子。
祖曰。
甚處去也。
師曰。
飛過去也。
祖遂把師鼻扭。
負痛失聲。
祖曰。
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下有省。
師再參侍立次。
祖目視繩床角拂子。
師曰。
即此用離此用。
祖曰。
汝向後開兩片皮。
将何為人。
師取拂子豎起。
祖曰。
即此用離此用。
師挂拂子于舊處。
祖振威一喝。
師直得三日耳聾。
未幾住大雄山。
以所處岩巒峻極。
故号百丈。
四方學者麇至。
一日謂衆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聞舉。
不覺吐舌。
師曰。
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
檗曰不然。
今日因和尚舉。
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
已後喪我兒孫。
師曰。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檗便禮拜。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傳燈二錄。
老婆禅 鎮州普化和尚者。
不知何許人也。
師事盤山。
密受真訣。
而徉狂出言無度。
暨盤山順世。
乃于北地行化。
或城市。
或冢間。
振一铎曰。
明頭來明頭打。
暗頭來暗頭打。
四方八面來旋風打。
虛空來連架打。
一日臨濟令僧捉住曰。
總不恁麼來時如何。
師拓開曰。
來日大悲院裡有齋。
僧回舉似濟。
濟曰。
我從來疑着這漢。
凡見人無高下皆振铎一聲。
時号普化和尚。
或将铎就人耳邊振之。
或附其背。
有回顧者。
即展手曰。
乞我一錢。
非時遇食亦吃。
臨濟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
同在僧堂内坐。
正說師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颠。
知他是凡是聖。
師忽入來。
濟便問。
汝是凡是聖。
師曰汝且道我是凡是聖。
濟便喝。
師以手指曰。
河陽新婦子。
木塔老婆禅。
臨濟小厮兒。
卻具一隻眼。
濟曰。
這賊。
師曰。
賊賊。
便出去。
詳見五燈會元并指月傳燈二錄。
觸藩之羊 周易曰。
羝羊觸藩。
不能退不能遂。
注雲。
壯終動極。
故觸藩而不能退。
然其質本柔。
故又不能遂其進也。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禅師。
因新到僧參。
師拈起拂子。
僧曰。
久向鏡清。
猶有這個在。
師曰。
鏡清今日失利。
問。
學人啐。
請師啄。
師曰。
還得活也無。
曰。
若不活遭人怪笑。
師曰。
也是草裡漢。
問如何是靈源一直道。
師曰。
鏡湖水可煞深。
問。
學人未達其源。
請師方便。
師曰。
是甚麼源。
曰。
其源。
師曰。
若是其源。
争受方便。
僧禮拜退。
侍者問。
和尚适來莫是成褫伊麼。
師曰無。
曰。
莫是不成褫伊麼。
師曰無。
曰。
未審意旨如何。
師曰。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見五燈會元。
出廄良駒已搖鞭影 世尊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
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
世尊曰。
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見宗門統要并五燈會元指月錄。
沉水俊鯉須設香鈎 潤州金山昙穎達觀禅師。
上堂曰。
諸方鈎又曲。
餌又香。
奔走猶如蜂抱王。
因聖這裡鈎又直。
餌又無。
猶如水底捺葫蘆。
舉拄杖作釣魚勢曰。
深水取魚長信命。
不曾将酒祭江神。
擲拄杖下座。
見五燈會元。
不是上天堂定将下地獄 南嶽芭蕉庵大道谷泉禅師。
性耐垢污。
撥置戒律。
眼蓋衲子。
所至叢林辄删去。
師不以介意。
造汾陽谒昭禅師。
陽奇之。
密授記莂。
南歸放浪湘中。
嘉祐中男子冷清。
妖言誅師坐清。
曾經由庵中。
決杖配彬州牢城。
盛暑負土。
經通衢弛擔說偈曰。
今朝六月六。
谷泉被氣??。
不是上天堂。
便是入地獄。
言訖微笑泊然如蟬蛻。
見指月錄。
悲二仙而已逝喜五人而猶在 釋迦如來成道記雲。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注雲。
二仙。
謂阿藍迦蘭并郁頭藍弗也。
念此二外道。
垢薄根利。
欲先度之。
彼死七日。
嗟其不遇。
五人者。
一憍陳如。
二?提離。
三婆沙波。
四阿奢輪。
五摩诃男。
佛次觀此五人。
在鹿野苑。
根緣僅熟。
可以化度。
今疏雲已逝。
猶在者。
亦略變其文耳。
舉一三反 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複也。
注雲。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謂開其意。
發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舉一可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複再告也。
見論語上。
無相光中常自在 寶志禅師。
金陵東陽民。
朱氏之婦。
上巳日聞兒啼鷹窠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大沙門僧儉出家。
專修禅觀。
梁武帝曾師禮之。
嘗作十二時頌。
平旦寅。
日出卯。
食時辰。
禺中巳。
日南午。
日昳未。
晡時申。
日入酉。
黃昏戌。
人定亥。
半夜子。
雞鳴醜。
亥時頌曰。
人定亥。
勇猛精進成懈怠。
不起纖毫修學心。
無相光中常自在。
超釋迦。
越祖代。
心有微塵還窒礙。
放蕩長如癡兀人。
他家自有通人愛。
詳見指月錄。
○卷二 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物不遷論引仲尼曰。
回也見新。
交臂非故。
(舊也)疏雲。
此文小變南華之文。
彼雲仲尼謂顔回曰。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可不哀與。
交臂二說。
一雲少選也。
猶言掉臂之間已失矣。
一雲臂相執也。
孔顔交臂相執。
皆令勿遷。
然已遷去。
豈能留之。
故郭象解雲。
夫變化不可執而留也。
論意變化密移。
新新非舊。
既唯見新。
新不至故。
豈有遷耶。
莊生喻夜壑負舟 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
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出莊子内篇大宗師。
憨山大師注雲。
藏天真于有形。
如藏舟于壑。
藏有形于天地。
如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此常人以此為定見也。
然造化密移。
雖天地亦為之變。
而常人不覺。
如有力者負之而趍。
昧者不知也。
孔子謂不知老至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
汝奚不曰。
其為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注雲。
未得則發憤而忘食。
已得則樂之而忘憂。
以是二者勉焉。
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笃耳。
見論語上。
河漢 肩吾問于連叔曰。
吾聞言于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見莊子逍遙遊。
所之既倦情随事遷 王羲之蘭亭記雲。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遷。
感慨系之矣。
見普文。
佩珠作丐親友見傷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雲。
譬如有人。
至親友家。
醉酒而卧。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以無價寶珠。
系其衣裡。
與之而去。
其人醉卧。
都不覺知。
起已遊行。
到于它國。
為衣食故。
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若少有所得。
便以為足。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
而作是言。
咄哉丈夫。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于某年日月。
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
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
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甚為癡也。
憐兒不覺醜 圓悟禅師小參雲。
憶得曹山和尚辭洞山。
洞山雲。
向什麼處去。
曹山雲。
向不變異處去。
洞山雲。
不變異處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