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關燈
小
中
大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序
餘丁卯秋。
炙 老人于遺光。
聽講正脈。
疏中有矛盾處。
俱蒙辨晢。
兼示己意。
嘗有制疏之言。
但未遑及耳。
繼而戒期畢。
是年庚午。
老人禮台回退遺光遷嘉興。
餘亦告假。
省師自裡。
歸過西山。
栖岫雲。
光陰荏苒。
歲月蹉跎。
沿至辛未冬。
老人膺命。
主席香界。
次年壬申夏。
餘從岫雲來。
谒見老人。
制疏過講。
喜不自勝。
今符昔言矣。
閱明年癸酉春啟期。
傳儀範。
講新疏。
時餘右弼。
座旁聆之。
多有啟發。
次年甲戌。
請應道場竣老人入城行化。
委餘安居過講。
時展卷以玩味。
日臨衆以敷宣。
較觀舊疏。
别是一番新面目也。
竊思。
欲探奇珍。
須涉巨海。
遂辍講禁足。
禮華嚴。
閱龍藏。
寒暑疊遷。
業經三度。
經雖禮圓。
藏未閱畢。
無何迫以漕河之命。
抵歲暮方歸待來年。
歲次戊寅正月吉日。
老人公同兩序諸山外護。
囑餘權席。
理方丈事。
餘思。
蚊負泰山。
有慚力之弗及。
第師命難違。
不得已而應之。
老人自此入城。
就于嘉與恭建講期三載訖。
切念。
疏本草創。
修飾未經。
取益來今。
宜加删補。
是以重竭心思。
再易韋編。
務雖冗而着為急。
年未滿而訂過半。
非資神加。
亦借聖被。
緣事來山。
命餘參閱。
餘曰欲辨正訛之義。
還須講論之功。
爰茲披文過講日事窮研。
間有字句舛差處。
不無點竄。
但疏中引古事迹。
及諸典語。
多有疑兕。
未見的據者。
以故遍讨群籍。
潛詢博達。
不期年而彙集成本。
用佐經疏流通。
目曰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斯乃借古人有據之事迹。
衆典可法之詞句。
以證今疏樹立之義。
則疏可發明。
而經無疑滞矣。
其行遠自迩。
登高自卑者。
聊為一助雲爾。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懸示 指掌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
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
指其掌。
言明且易也。
見論語上。
勿輕間然 子曰。
禹吾無間然矣。
注雲。
間罅隙也。
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
見論語上。
挂一漏十 語見普陀新志。
蓋言其所取者少。
而所遺者多也。
旭日先照高山 華嚴雲。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
如來亦複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
出第五十卷。
敗種 維摩經迦葉自責雲。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釋雲。
敗種者。
已壞之種不能發生。
二乘灰身泯智。
不能發生大乘善根。
亦複如是。
今疏取喻中下小機。
黑山暫明 華嚴雲。
次照黑山。
如來智輪。
次照聲聞緣覺。
摸象唯得象似 涅槃經第三十二雲。
譬如有王。
告一大臣。
多集衆盲以象示之。
時彼衆盲。
各以手觸。
王喚衆盲各各問言。
象為何類。
其觸牙者。
即言象形如蘆菔根。
其觸耳者。
言象如箕。
其觸頭者。
言象如石。
其觸鼻者。
言象如杵。
其觸腳者。
言象如臼。
其觸脊者。
言象如床。
其觸腹者。
言象如甕。
其觸尾者。
言象如繩。
善男子。
如彼衆盲。
不說象體。
亦非不說。
若是衆相悉非象者。
離是之外。
更無别象。
今疏取之說喻諸家。
異說紛纭。
唯得乎相似之義。
說乳誰辨乳真 涅槃經第十四雲。
如生盲人。
不識乳色。
便問他言。
乳色何似。
他人答言。
色白如貝。
盲人複問。
是乳色者如貝聲耶。
答言。
不也。
複問。
貝色為何似也。
答言。
猶稻米粖。
盲人複問。
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
稻米粖者複何所似。
答言。
猶如雨雪。
盲人複言。
彼稻米粖。
冷如雪耶。
雪複何似。
答言。
猶如白鹄。
是生盲人。
雖聞如是四種譬喻。
終不能得識乳真色。
是諸外道。
亦複如是。
終不能得常樂我淨。
今疏取之以喻諸家。
但有言說。
都無真實之義。
狐疑 狐乃狡獸。
其性多疑。
冬渡冰河。
且走且聽。
冰下水無流聲即進。
有聲即退。
因其進退不一。
以喻疑者。
見金剛心印。
鳳子初生便欲淩雲 易林曰。
鳳有十子。
同巢共母。
又曰。
鳳生五雛。
長于南郭。
宋玉對楚襄王曰。
鳳凰上擊九千仞。
絕雲霓。
負蒼天。
藩籬之鷗。
豈能與之量天地之高哉。
見事類賦。
典型 孟子曰。
太甲颠覆湯之典刑。
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過。
自怨自艾。
注雲。
颠覆壞亂也。
典刑常法也。
桐湯墓所在。
艾治也。
芟草也。
蓋斬絕自新之意。
見萬章篇。
今疏易型者。
蓋取先聖之成法。
為後學之模範也。
百城煙水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告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
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善男子。
求善知識。
勿生疲懈。
見善知識。
勿生厭足。
于善知識所有教誨。
皆應随順。
于善知識所有方便。
勿見過失。
善男子。
于此南方。
有一國土。
名曰勝樂。
其國有山。
名曰妙峰。
彼有比丘。
名曰德雲。
汝可往問。
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行。
乃至雲何于普賢行速得圓滿。
德雲比丘。
當為汝說。
爾時善财童子。
聞是語已。
歡喜踴躍。
頭頂禮足。
繞無數匝。
殷勤瞻仰。
悲泣流淚。
辭退南行。
向勝樂國。
如是展轉。
經由一百一十餘城。
參禮五十三員真善知識。
最後于普賢菩薩毛孔刹中。
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與普賢等。
與諸佛等。
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
悉皆同等。
詳見華嚴經六十二至八十卷。
法彼曲成 周易系辭雲。
天地之化。
曲成萬物而不遺。
今疏條分縷析。
随順機宜。
即取法于彼天地曲成之意。
說食不飽 六祖慧能大師。
自黃梅夜半印心傳衣之後。
展轉流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延至上席。
徴诘奧義。
言簡理當。
不由文字。
次日韋使君請益。
師升座告大衆曰。
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隻緣心迷。
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
吾為汝說。
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
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
萬劫不得見性。
終無有益。
詳見法寶壇經。
數貨常貧 昔有窘人。
路獲遺券。
見其所載。
田園宮室金帛米粟種種數目。
大喜過望。
自雲巨富。
不知數他人寶。
于己何涉。
所謂雖知即心即佛。
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見彌陀疏鈔。
梵音楚夏 秦洛謂之中華。
亦雲華夏。
亦雲中夏。
淮南楚地。
非是中方。
楚夏言音。
呼召輕重。
今西域梵語有類于斯。
蓋以中天如中夏。
餘四如楚地故。
見華嚴懸談。
此方聖教稱經 此方聖教。
即孔子之教也。
稱經者。
如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
修多羅。
乃西域聖教。
故亦譯為經。
見華嚴懸談。
雜心五義 一湧泉義。
注而無竭故。
二出生義。
展轉滋多故。
三顯示義。
示理事等故。
四繩墨義。
楷定正邪故。
五結鬘義。
線能貫華結鬘故。
一十八家 一後魏菩提流支。
立一音教。
二姚秦羅什法師。
亦同此立。
三西秦昙牟谶三藏。
立半滿二教。
四隋朝遠法師。
亦同此立。
五隋朝延法師。
立漸頓二教。
六唐初印法師。
立屈曲平道二教。
七齊朝隐士劉虬。
亦立漸頓二教。
八武丘山岌法師。
立有相無相常住三教。
九真谛三藏。
立轉照持三輪之教。
十玄奘法師。
亦同此立。
十一後魏光統律師。
立漸頓圓三教。
十二隋末唐初吉藏法師。
立根本枝末攝末歸本三種法輪。
十三梁朝光宅法師。
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
十四陳隋二代。
天台智者。
立藏通别圓四教。
十四唐初海東元曉法師。
立别通分滿四教。
十五賢首弟子苑公。
依寶性論立異執分半分滿具滿四教。
十六波頗三藏。
立四谛無相觀行安樂守護五教。
十七上元道場寺僧慧觀。
立有相無相抑揚同歸常住五教。
十八賢首國師。
唐則天時。
于王宮講華嚴經。
感五雲凝空。
四華垂地。
因賜以賢首之号。
師以如來所說之法。
而有淺深不同。
乃約義立為小始終頓圓五種之教。
詳見華嚴懸談。
并三藏法數。
甲順乙違 彌陀疏鈔雲。
此萬慮者。
甲滅則乙生。
演義雲。
甲滅乙生者。
約彼此說。
如貪滅瞋生等。
今疏謂甲順乙違。
蓋以諸家判教彼此不同。
如甲之與乙。
若從彼則違此。
順此則違彼也。
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 彌陀演義雲。
小乘不信有八識。
獨有六識。
三毒為能熏。
六識為所熏。
三毒熏六識。
流轉生死。
為染根本。
三毒不熏。
以戒定慧熏六識。
即證涅槃。
為淨根本。
初地即為八 楞伽經第四雲。
初地則為八。
第九則為七。
七亦複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何次。
注雲。
頓教不立階級。
故許互為。
末言無所有何次者。
謂一切俱遣。
何論次第。
淨名默住 維摩經雲。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擔麻棄金 昔有二人入山與業。
各擔麻一擔。
偶于中路。
見無數布帛。
一智者雲。
吾棄麻擔布帛。
一愚者雲。
吾擔來路遠。
隻是擔麻。
前行不遠。
又見白銀。
智者棄布帛擔銀。
愚者依舊擔麻。
前行又見黃金。
智者棄銀擔金。
愚者依舊隻是擔麻。
自負所見不肯從人者。
大率如是。
見彌陀演義。
食金剛喻 華嚴經第五十二雲。
譬如丈夫。
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穿其身。
出在于外。
何以故。
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
于如來所。
種少善根。
亦複如是。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
到于無為究竟智處。
何以故。
此少善根。
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一音聲語言體(至)十海印炳現體 一音聲語言體。
謂言音語業為教體也。
故佛唱号言辭評量論說是謂佛教。
二名句文身體。
名者依事立名。
句者衆語合成。
文者聯合衆義。
皆言身者。
集聚之義。
謂此三者。
次第行列。
安布連合。
而能诠顯教法之體也。
三通取四法體。
良以音聲一種。
正就佛說。
容為教體。
流傳後代。
書之竹帛。
曾何有聲。
豈無教體。
故通取聲名句文四法。
而為能诠教體也。
四通攝所诠體。
謂經文通攝所诠義理為教體也。
蓋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文是能诠。
義是所诠。
此明文義相成也。
十住品雲。
文随于義義随于文是也。
五諸法顯義體。
謂但能顯義理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淨名第三雲。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佛菩提樹衣服卧具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而作佛事。
六攝境唯心體。
謂以前五種一切諸法唯心所現。
故攝為教體也。
起信論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
七會緣入實體。
謂會前六門緣起差别教法。
同入真如一實之體也。
蓋諸聖教。
皆從真如流出。
故因緣事相本空。
全是真如體性也。
八理事無礙體。
謂真如是理。
教法是事。
此二無礙。
為教體也。
蓋一切教法。
雖全體即真如。
而不礙事相宛然。
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
而不礙理性明現。
二互交徹。
無礙融通也。
九事事無礙體。
謂一切法文義圓融。
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
蓋所起教稱性融通。
事事無礙。
遂令一言一音。
一文一義。
一因一果。
一毛一塵。
含攝法界。
圓融無礙。
遞互交參。
重重無盡。
十海印炳現體。
如前差别無盡教法。
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
設所化機。
亦同緣起。
炳現定中。
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
此約果位。
若約因位圓信。
亦得印現。
賢首品雲。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詳見華嚴懸談。
并三藏法數。
得房相家筆授經函 唐京師崇福寺惟悫法師。
俗姓連氏。
九歲割愛。
冠年受具。
遍參諸方。
略無倦色。
年臨不惑。
尚住神都。
因受舊相房公融宅請。
未飯之前。
宅中出經函雲。
相公在南海知南诠。
預其翻經。
躬親筆授。
首楞嚴經一部。
留家供養。
今筵中正有十僧。
每人可開題一卷。
師坐第四位。
舒經見富摟那問生起義。
覺其文婉。
其理玄。
發願撰疏。
疏通經義。
見宋高僧傳。
受扶宗之付囑 長水法師。
諱子璇。
嘉禾人也。
自落绀誦楞嚴不辍。
從洪敏法師。
講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有省。
謂敏曰。
敲空擊木。
尚落筌蹄。
舉目揚眉。
已成拟議。
去此二途。
方契斯旨。
敏拊而證之。
然欲探禅源。
罔知攸往。
聞琅玡覺道重當世。
即趣其席。
值上堂次。
出問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玡憑陵答曰。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師領悟。
禮謝曰。
願侍巾瓶。
琅玡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勵志扶持。
報佛恩德。
勿以殊宗為介也。
乃如教。
再拜以辭。
後住長水。
承禀日。
顧衆曰。
道非言象得。
禅非拟議知。
會意通宗。
曾無别緻。
由是二宗仰之。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思應肉身比丘之谶 林間錄雲。
天台聞西天有首楞嚴。
以世主秘嚴。
不肯傳布。
天台常遙禮。
願早至此土。
又清涼雲。
此經吾不得而見之矣。
當有宰官菩薩。
以文章翻譯佛語。
又數百年當有肉身比丘。
以吾教釋此經。
見佛祖統紀。
昔孤山舊筆思應者。
或是指此。
尋羊覓迹自惑多岐 楊子之鄰人亡羊。
既率其黨。
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楊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衆。
鄰人曰。
多岐路故。
及反。
問。
獲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岐路之中又有岐焉。
吾不知所之。
所以反也。
載列子說符篇。
○卷一 名者實之賓 堯讓天下與許由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
其于光也。
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
而猶浸灌。
其于澤也。
不亦勞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
吾自視缺然。
請緻天下。
由曰。
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
吾将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
鹪鹩巢于深林。
不過一枝。
偃鼠飲河。
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
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
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見莊子内篇逍遙遊。
岚毗尼林神 時岚毗尼林神而說頌言。
我在金華園。
見彼初生日。
我時為乳母。
智慧極聰利。
諸天授與我。
菩薩金色身。
我時疾捧持。
谛觀不見頂。
出華嚴經第四十七卷。
清涼判此神為九地菩薩。
見華嚴疏鈔。
東方應持菩薩 東方思夷華佛土。
有菩薩名應持。
來詣忍界。
欲度如來身限。
上方去此百億恒河沙諸佛國土。
有世界名蓮華嚴。
在上而立。
欲見頂相。
永不得見。
沒彼佛國。
發意之頃。
到此佛土。
禮釋迦足。
以偈頌曰。
欲解達佛身。
猶如喻虛空。
樂得知邊際。
以舍所造作。
過此百千億。
無量恒河沙。
上越若幹土。
欲見佛身頂。
過到無限土。
至蓮華佛界。
樂得身邊限。
不睹見佛頂。
此系略引。
詳出大寶積經第十卷。
鵬飛萬裡培風于未徙之先 齊諧言曰。
鵬之徙于南溟也。
水擊三千裡。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至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
而後乃今培風。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後乃今将圖南。
注雲。
必有此大風培送。
方敢遠謀圖南之舉。
風小則不敢輕舉也。
見莊子逍遙遊。
龍驟千江奮力在将行之際 名義集雲。
那伽秦言龍。
鱗蟲之長。
能幽能明。
能大能小。
春分登天。
秋分入地。
别行有四種。
一天龍。
與雲緻雨。
二地龍。
決江開渎。
三天宮龍。
守天宮殿。
四伏藏龍。
守護伏藏。
今疏雲龍驟千江。
似是地龍。
然欲馳驟千江。
必先奮迅其力。
而乃得行。
若不奮力。
則不能也。
蟻山蠖樹 莊子雲。
君子之居世。
得時則蟻行。
失時則鵲起。
注雲。
蟻行逶迤有序。
鵲起淩風即飛。
言難進易退也。
爾雅雲。
尺蠖曰蟲。
屈伸而行。
一名蝍??。
形小多足。
生桑上。
其長至尺。
行則屈腰。
使首尾相就。
今疏言蟻子登山。
尺蠖上樹者。
皆喻漸教修行。
用力多而成功遲也。
道安雄判雅合于親光 秦主請諸德入内。
講楞伽經已。
問曰。
朕聞佛法幽深。
至理玄奧。
向觀所談。
都無科次。
何也。
諸德無對。
時道安至襄陽聞之。
遂将華夏大小諸經。
科為三分。
當時舉朝不許。
後唐三藏譯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
釋佛地經。
科為三分。
教起因緣分。
聖教所說分。
依教奉行分。
見會玄記。
私淑 孟子曰。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
予私淑諸人也。
注雲。
私猶竊也。
淑善也。
人謂子思之徒也。
言予雖未得親受業于孔子之門。
然聖人之澤尚存。
猶有能傳其學者。
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竊以善其身。
蓋推尊孔子。
而自謙之辭也。
見離婁篇。
讀古 齊桓公讀書于堂上。
輪扁斫輪于堂下。
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亡矣。
曰。
然則公之所讀者。
乃古人之糟粕也。
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扁曰。
以臣之事觀之。
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
于其間。
臣不能喻臣之子。
臣之子。
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
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也。
精解雲。
餔糟粕者。
豈知酒味。
讀古人之遺書者。
豈知道味哉。
載莊子天道篇。
風行草偃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
如殺無道。
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對曰。
子為政。
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注雲。
為政者。
民所視效。
何以殺為。
欲善則民善矣。
故君子之德如風。
小人之德如草。
草上加之以風。
莫不從風而偃仆也。
見論語下。
子期不遇伯牙絕弦 列子雲。
伯牙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子期必善得其意。
伯牙遊于泰山之陰。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音曲每奏。
鐘子期辄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歎曰。
善哉。
子之聽夫志。
想象猶吾心也。
吾于何以逃聲哉。
莊子雲。
鐘子期死。
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蓋無知音人也。
如時雨之化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時雨化之者。
注雲。
時雨及時之雨也。
草木之生。
播種封殖。
人力已至。
而未能自化。
所少者雨露之滋耳。
及此時而雨之。
則其化速矣。
教人之妙。
亦猶是也。
見盡心篇。
啐啄無違 鏡清禅師示衆雲。
大凡行腳人。
須具啐啄同時眼。
有啐啄同時用。
方稱衲僧。
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
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
有僧便出問。
母啄子啐。
于和尚分上成得個什麼邊
炙 老人于遺光。
聽講正脈。
疏中有矛盾處。
俱蒙辨晢。
兼示己意。
嘗有制疏之言。
但未遑及耳。
繼而戒期畢。
是年庚午。
老人禮台回退遺光遷嘉興。
餘亦告假。
省師自裡。
歸過西山。
栖岫雲。
光陰荏苒。
歲月蹉跎。
沿至辛未冬。
老人膺命。
主席香界。
次年壬申夏。
餘從岫雲來。
谒見老人。
制疏過講。
喜不自勝。
今符昔言矣。
閱明年癸酉春啟期。
傳儀範。
講新疏。
時餘右弼。
座旁聆之。
多有啟發。
次年甲戌。
請應道場竣老人入城行化。
委餘安居過講。
時展卷以玩味。
日臨衆以敷宣。
較觀舊疏。
别是一番新面目也。
竊思。
欲探奇珍。
須涉巨海。
遂辍講禁足。
禮華嚴。
閱龍藏。
寒暑疊遷。
業經三度。
經雖禮圓。
藏未閱畢。
無何迫以漕河之命。
抵歲暮方歸待來年。
歲次戊寅正月吉日。
老人公同兩序諸山外護。
囑餘權席。
理方丈事。
餘思。
蚊負泰山。
有慚力之弗及。
第師命難違。
不得已而應之。
老人自此入城。
就于嘉與恭建講期三載訖。
切念。
疏本草創。
修飾未經。
取益來今。
宜加删補。
是以重竭心思。
再易韋編。
務雖冗而着為急。
年未滿而訂過半。
非資神加。
亦借聖被。
緣事來山。
命餘參閱。
餘曰欲辨正訛之義。
還須講論之功。
爰茲披文過講日事窮研。
間有字句舛差處。
不無點竄。
但疏中引古事迹。
及諸典語。
多有疑兕。
未見的據者。
以故遍讨群籍。
潛詢博達。
不期年而彙集成本。
用佐經疏流通。
目曰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斯乃借古人有據之事迹。
衆典可法之詞句。
以證今疏樹立之義。
則疏可發明。
而經無疑滞矣。
其行遠自迩。
登高自卑者。
聊為一助雲爾。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懸示 指掌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
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
指其掌。
言明且易也。
見論語上。
勿輕間然 子曰。
禹吾無間然矣。
注雲。
間罅隙也。
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
見論語上。
挂一漏十 語見普陀新志。
蓋言其所取者少。
而所遺者多也。
旭日先照高山 華嚴雲。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
如來亦複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
出第五十卷。
敗種 維摩經迦葉自責雲。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釋雲。
敗種者。
已壞之種不能發生。
二乘灰身泯智。
不能發生大乘善根。
亦複如是。
今疏取喻中下小機。
黑山暫明 華嚴雲。
次照黑山。
如來智輪。
次照聲聞緣覺。
摸象唯得象似 涅槃經第三十二雲。
譬如有王。
告一大臣。
多集衆盲以象示之。
時彼衆盲。
各以手觸。
王喚衆盲各各問言。
象為何類。
其觸牙者。
即言象形如蘆菔根。
其觸耳者。
言象如箕。
其觸頭者。
言象如石。
其觸鼻者。
言象如杵。
其觸腳者。
言象如臼。
其觸脊者。
言象如床。
其觸腹者。
言象如甕。
其觸尾者。
言象如繩。
善男子。
如彼衆盲。
不說象體。
亦非不說。
若是衆相悉非象者。
離是之外。
更無别象。
今疏取之說喻諸家。
異說紛纭。
唯得乎相似之義。
說乳誰辨乳真 涅槃經第十四雲。
如生盲人。
不識乳色。
便問他言。
乳色何似。
他人答言。
色白如貝。
盲人複問。
是乳色者如貝聲耶。
答言。
不也。
複問。
貝色為何似也。
答言。
猶稻米粖。
盲人複問。
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
稻米粖者複何所似。
答言。
猶如雨雪。
盲人複言。
彼稻米粖。
冷如雪耶。
雪複何似。
答言。
猶如白鹄。
是生盲人。
雖聞如是四種譬喻。
終不能得識乳真色。
是諸外道。
亦複如是。
終不能得常樂我淨。
今疏取之以喻諸家。
但有言說。
都無真實之義。
狐疑 狐乃狡獸。
其性多疑。
冬渡冰河。
且走且聽。
冰下水無流聲即進。
有聲即退。
因其進退不一。
以喻疑者。
見金剛心印。
鳳子初生便欲淩雲 易林曰。
鳳有十子。
同巢共母。
又曰。
鳳生五雛。
長于南郭。
宋玉對楚襄王曰。
鳳凰上擊九千仞。
絕雲霓。
負蒼天。
藩籬之鷗。
豈能與之量天地之高哉。
見事類賦。
典型 孟子曰。
太甲颠覆湯之典刑。
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過。
自怨自艾。
注雲。
颠覆壞亂也。
典刑常法也。
桐湯墓所在。
艾治也。
芟草也。
蓋斬絕自新之意。
見萬章篇。
今疏易型者。
蓋取先聖之成法。
為後學之模範也。
百城煙水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告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
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善男子。
求善知識。
勿生疲懈。
見善知識。
勿生厭足。
于善知識所有教誨。
皆應随順。
于善知識所有方便。
勿見過失。
善男子。
于此南方。
有一國土。
名曰勝樂。
其國有山。
名曰妙峰。
彼有比丘。
名曰德雲。
汝可往問。
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行。
乃至雲何于普賢行速得圓滿。
德雲比丘。
當為汝說。
爾時善财童子。
聞是語已。
歡喜踴躍。
頭頂禮足。
繞無數匝。
殷勤瞻仰。
悲泣流淚。
辭退南行。
向勝樂國。
如是展轉。
經由一百一十餘城。
參禮五十三員真善知識。
最後于普賢菩薩毛孔刹中。
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與普賢等。
與諸佛等。
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
悉皆同等。
詳見華嚴經六十二至八十卷。
法彼曲成 周易系辭雲。
天地之化。
曲成萬物而不遺。
今疏條分縷析。
随順機宜。
即取法于彼天地曲成之意。
說食不飽 六祖慧能大師。
自黃梅夜半印心傳衣之後。
展轉流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延至上席。
徴诘奧義。
言簡理當。
不由文字。
次日韋使君請益。
師升座告大衆曰。
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隻緣心迷。
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
吾為汝說。
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
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
萬劫不得見性。
終無有益。
詳見法寶壇經。
數貨常貧 昔有窘人。
路獲遺券。
見其所載。
田園宮室金帛米粟種種數目。
大喜過望。
自雲巨富。
不知數他人寶。
于己何涉。
所謂雖知即心即佛。
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見彌陀疏鈔。
梵音楚夏 秦洛謂之中華。
亦雲華夏。
亦雲中夏。
淮南楚地。
非是中方。
楚夏言音。
呼召輕重。
今西域梵語有類于斯。
蓋以中天如中夏。
餘四如楚地故。
見華嚴懸談。
此方聖教稱經 此方聖教。
即孔子之教也。
稱經者。
如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
修多羅。
乃西域聖教。
故亦譯為經。
見華嚴懸談。
雜心五義 一湧泉義。
注而無竭故。
二出生義。
展轉滋多故。
三顯示義。
示理事等故。
四繩墨義。
楷定正邪故。
五結鬘義。
線能貫華結鬘故。
一十八家 一後魏菩提流支。
立一音教。
二姚秦羅什法師。
亦同此立。
三西秦昙牟谶三藏。
立半滿二教。
四隋朝遠法師。
亦同此立。
五隋朝延法師。
立漸頓二教。
六唐初印法師。
立屈曲平道二教。
七齊朝隐士劉虬。
亦立漸頓二教。
八武丘山岌法師。
立有相無相常住三教。
九真谛三藏。
立轉照持三輪之教。
十玄奘法師。
亦同此立。
十一後魏光統律師。
立漸頓圓三教。
十二隋末唐初吉藏法師。
立根本枝末攝末歸本三種法輪。
十三梁朝光宅法師。
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
十四陳隋二代。
天台智者。
立藏通别圓四教。
十四唐初海東元曉法師。
立别通分滿四教。
十五賢首弟子苑公。
依寶性論立異執分半分滿具滿四教。
十六波頗三藏。
立四谛無相觀行安樂守護五教。
十七上元道場寺僧慧觀。
立有相無相抑揚同歸常住五教。
十八賢首國師。
唐則天時。
于王宮講華嚴經。
感五雲凝空。
四華垂地。
因賜以賢首之号。
師以如來所說之法。
而有淺深不同。
乃約義立為小始終頓圓五種之教。
詳見華嚴懸談。
并三藏法數。
甲順乙違 彌陀疏鈔雲。
此萬慮者。
甲滅則乙生。
演義雲。
甲滅乙生者。
約彼此說。
如貪滅瞋生等。
今疏謂甲順乙違。
蓋以諸家判教彼此不同。
如甲之與乙。
若從彼則違此。
順此則違彼也。
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 彌陀演義雲。
小乘不信有八識。
獨有六識。
三毒為能熏。
六識為所熏。
三毒熏六識。
流轉生死。
為染根本。
三毒不熏。
以戒定慧熏六識。
即證涅槃。
為淨根本。
初地即為八 楞伽經第四雲。
初地則為八。
第九則為七。
七亦複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何次。
注雲。
頓教不立階級。
故許互為。
末言無所有何次者。
謂一切俱遣。
何論次第。
淨名默住 維摩經雲。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擔麻棄金 昔有二人入山與業。
各擔麻一擔。
偶于中路。
見無數布帛。
一智者雲。
吾棄麻擔布帛。
一愚者雲。
吾擔來路遠。
隻是擔麻。
前行不遠。
又見白銀。
智者棄布帛擔銀。
愚者依舊擔麻。
前行又見黃金。
智者棄銀擔金。
愚者依舊隻是擔麻。
自負所見不肯從人者。
大率如是。
見彌陀演義。
食金剛喻 華嚴經第五十二雲。
譬如丈夫。
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穿其身。
出在于外。
何以故。
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
于如來所。
種少善根。
亦複如是。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
到于無為究竟智處。
何以故。
此少善根。
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一音聲語言體(至)十海印炳現體 一音聲語言體。
謂言音語業為教體也。
故佛唱号言辭評量論說是謂佛教。
二名句文身體。
名者依事立名。
句者衆語合成。
文者聯合衆義。
皆言身者。
集聚之義。
謂此三者。
次第行列。
安布連合。
而能诠顯教法之體也。
三通取四法體。
良以音聲一種。
正就佛說。
容為教體。
流傳後代。
書之竹帛。
曾何有聲。
豈無教體。
故通取聲名句文四法。
而為能诠教體也。
四通攝所诠體。
謂經文通攝所诠義理為教體也。
蓋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文是能诠。
義是所诠。
此明文義相成也。
十住品雲。
文随于義義随于文是也。
五諸法顯義體。
謂但能顯義理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淨名第三雲。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佛菩提樹衣服卧具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而作佛事。
六攝境唯心體。
謂以前五種一切諸法唯心所現。
故攝為教體也。
起信論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
七會緣入實體。
謂會前六門緣起差别教法。
同入真如一實之體也。
蓋諸聖教。
皆從真如流出。
故因緣事相本空。
全是真如體性也。
八理事無礙體。
謂真如是理。
教法是事。
此二無礙。
為教體也。
蓋一切教法。
雖全體即真如。
而不礙事相宛然。
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
而不礙理性明現。
二互交徹。
無礙融通也。
九事事無礙體。
謂一切法文義圓融。
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
蓋所起教稱性融通。
事事無礙。
遂令一言一音。
一文一義。
一因一果。
一毛一塵。
含攝法界。
圓融無礙。
遞互交參。
重重無盡。
十海印炳現體。
如前差别無盡教法。
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
設所化機。
亦同緣起。
炳現定中。
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
此約果位。
若約因位圓信。
亦得印現。
賢首品雲。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詳見華嚴懸談。
并三藏法數。
得房相家筆授經函 唐京師崇福寺惟悫法師。
俗姓連氏。
九歲割愛。
冠年受具。
遍參諸方。
略無倦色。
年臨不惑。
尚住神都。
因受舊相房公融宅請。
未飯之前。
宅中出經函雲。
相公在南海知南诠。
預其翻經。
躬親筆授。
首楞嚴經一部。
留家供養。
今筵中正有十僧。
每人可開題一卷。
師坐第四位。
舒經見富摟那問生起義。
覺其文婉。
其理玄。
發願撰疏。
疏通經義。
見宋高僧傳。
受扶宗之付囑 長水法師。
諱子璇。
嘉禾人也。
自落绀誦楞嚴不辍。
從洪敏法師。
講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有省。
謂敏曰。
敲空擊木。
尚落筌蹄。
舉目揚眉。
已成拟議。
去此二途。
方契斯旨。
敏拊而證之。
然欲探禅源。
罔知攸往。
聞琅玡覺道重當世。
即趣其席。
值上堂次。
出問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玡憑陵答曰。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師領悟。
禮謝曰。
願侍巾瓶。
琅玡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勵志扶持。
報佛恩德。
勿以殊宗為介也。
乃如教。
再拜以辭。
後住長水。
承禀日。
顧衆曰。
道非言象得。
禅非拟議知。
會意通宗。
曾無别緻。
由是二宗仰之。
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思應肉身比丘之谶 林間錄雲。
天台聞西天有首楞嚴。
以世主秘嚴。
不肯傳布。
天台常遙禮。
願早至此土。
又清涼雲。
此經吾不得而見之矣。
當有宰官菩薩。
以文章翻譯佛語。
又數百年當有肉身比丘。
以吾教釋此經。
見佛祖統紀。
昔孤山舊筆思應者。
或是指此。
尋羊覓迹自惑多岐 楊子之鄰人亡羊。
既率其黨。
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楊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衆。
鄰人曰。
多岐路故。
及反。
問。
獲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岐路之中又有岐焉。
吾不知所之。
所以反也。
載列子說符篇。
○卷一 名者實之賓 堯讓天下與許由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
其于光也。
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
而猶浸灌。
其于澤也。
不亦勞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
吾自視缺然。
請緻天下。
由曰。
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
吾将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
鹪鹩巢于深林。
不過一枝。
偃鼠飲河。
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
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
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見莊子内篇逍遙遊。
岚毗尼林神 時岚毗尼林神而說頌言。
我在金華園。
見彼初生日。
我時為乳母。
智慧極聰利。
諸天授與我。
菩薩金色身。
我時疾捧持。
谛觀不見頂。
出華嚴經第四十七卷。
清涼判此神為九地菩薩。
見華嚴疏鈔。
東方應持菩薩 東方思夷華佛土。
有菩薩名應持。
來詣忍界。
欲度如來身限。
上方去此百億恒河沙諸佛國土。
有世界名蓮華嚴。
在上而立。
欲見頂相。
永不得見。
沒彼佛國。
發意之頃。
到此佛土。
禮釋迦足。
以偈頌曰。
欲解達佛身。
猶如喻虛空。
樂得知邊際。
以舍所造作。
過此百千億。
無量恒河沙。
上越若幹土。
欲見佛身頂。
過到無限土。
至蓮華佛界。
樂得身邊限。
不睹見佛頂。
此系略引。
詳出大寶積經第十卷。
鵬飛萬裡培風于未徙之先 齊諧言曰。
鵬之徙于南溟也。
水擊三千裡。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至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
而後乃今培風。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後乃今将圖南。
注雲。
必有此大風培送。
方敢遠謀圖南之舉。
風小則不敢輕舉也。
見莊子逍遙遊。
龍驟千江奮力在将行之際 名義集雲。
那伽秦言龍。
鱗蟲之長。
能幽能明。
能大能小。
春分登天。
秋分入地。
别行有四種。
一天龍。
與雲緻雨。
二地龍。
決江開渎。
三天宮龍。
守天宮殿。
四伏藏龍。
守護伏藏。
今疏雲龍驟千江。
似是地龍。
然欲馳驟千江。
必先奮迅其力。
而乃得行。
若不奮力。
則不能也。
蟻山蠖樹 莊子雲。
君子之居世。
得時則蟻行。
失時則鵲起。
注雲。
蟻行逶迤有序。
鵲起淩風即飛。
言難進易退也。
爾雅雲。
尺蠖曰蟲。
屈伸而行。
一名蝍??。
形小多足。
生桑上。
其長至尺。
行則屈腰。
使首尾相就。
今疏言蟻子登山。
尺蠖上樹者。
皆喻漸教修行。
用力多而成功遲也。
道安雄判雅合于親光 秦主請諸德入内。
講楞伽經已。
問曰。
朕聞佛法幽深。
至理玄奧。
向觀所談。
都無科次。
何也。
諸德無對。
時道安至襄陽聞之。
遂将華夏大小諸經。
科為三分。
當時舉朝不許。
後唐三藏譯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
釋佛地經。
科為三分。
教起因緣分。
聖教所說分。
依教奉行分。
見會玄記。
私淑 孟子曰。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
予私淑諸人也。
注雲。
私猶竊也。
淑善也。
人謂子思之徒也。
言予雖未得親受業于孔子之門。
然聖人之澤尚存。
猶有能傳其學者。
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竊以善其身。
蓋推尊孔子。
而自謙之辭也。
見離婁篇。
讀古 齊桓公讀書于堂上。
輪扁斫輪于堂下。
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亡矣。
曰。
然則公之所讀者。
乃古人之糟粕也。
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扁曰。
以臣之事觀之。
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
于其間。
臣不能喻臣之子。
臣之子。
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
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也。
精解雲。
餔糟粕者。
豈知酒味。
讀古人之遺書者。
豈知道味哉。
載莊子天道篇。
風行草偃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
如殺無道。
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對曰。
子為政。
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注雲。
為政者。
民所視效。
何以殺為。
欲善則民善矣。
故君子之德如風。
小人之德如草。
草上加之以風。
莫不從風而偃仆也。
見論語下。
子期不遇伯牙絕弦 列子雲。
伯牙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子期必善得其意。
伯牙遊于泰山之陰。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音曲每奏。
鐘子期辄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歎曰。
善哉。
子之聽夫志。
想象猶吾心也。
吾于何以逃聲哉。
莊子雲。
鐘子期死。
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蓋無知音人也。
如時雨之化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時雨化之者。
注雲。
時雨及時之雨也。
草木之生。
播種封殖。
人力已至。
而未能自化。
所少者雨露之滋耳。
及此時而雨之。
則其化速矣。
教人之妙。
亦猶是也。
見盡心篇。
啐啄無違 鏡清禅師示衆雲。
大凡行腳人。
須具啐啄同時眼。
有啐啄同時用。
方稱衲僧。
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
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
有僧便出問。
母啄子啐。
于和尚分上成得個什麼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