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是故當知者。
承上色體口水虛妄通倫之故。
結示阿難教以當知也。
汝現色身。
指現前色體言之。
元無所有。
舉體惟是妄想所成。
故直名妄想。
居五陰之首。
故名第一。
而言堅固者。
澄凝不化之義。
根本色陰。
亦猶是也。
二驗受由妄。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初就喻顯妄。
上科先舉易知。
次引最易知者為喻。
此科承上義便。
即就最易知者為能例。
次以易知者為所例。
總以比例發明。
顯其虛妄。
而文勢各别也。
即此所說者。
謂即就此上所說之喻為能例故。
二喻之中。
單取心想登高之喻。
故曰臨高想心。
謂本未臨高。
唯是想心。
喻受陰中本無實境。
唯是受心也。
唯是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喻唯是受心能動色體。
現于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是知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一同酸澀。
惟是虛妄。
下文自見。
○由因下以法貼合。
由因受生者。
謂受陰中本無實境。
推其由因。
惟是有受心生。
此合臨高想心。
能動色體者。
謂于色體上現于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此合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汝今下指受結名。
順與益。
現前樂受也。
違與損。
現前苦受也。
二現者。
苦樂二種現行。
驅馳者。
來往相交之相。
蓋苦樂相交。
即中庸受也。
例彼酸澀。
元無所有。
其體唯是妄想所成。
故以妄想名之。
居色陰之次。
名為第二。
言虛明者。
離身無有。
唯是覺知虛明。
根本受陰。
亦若是也。
三驗想由妄。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初融即未分。
前明根本想陰。
屬于賴耶中六識種子。
前文所謂動念是也。
微細難知。
故今唯約現前想陰言之。
現前想陰。
即是六識中念慮。
前文所謂浮想是也。
念慮一動。
五根俱馳。
故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此且言融即未分之時。
唯是虛妄念慮。
無實體也。
○身非下體通諸識。
身屬色法。
念屬心法。
故曰身非念倫。
既非念倫。
不應随念。
故難以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下乃約體通諸識以釋之也。
想以取像為性。
随境生取。
其像非一。
故雲種種取像。
由種種取像。
能令種種心生。
如随其所取之像。
生起眼識緣色。
耳識緣聲等。
此體通五識也。
心既生已。
根亦随之趣境。
故曰形取。
由此能令色身時常與念慮相應。
所謂随念所使者以此。
又此念慮。
寤即想像之心。
此乃通于散位獨頭。
寐即為夢之念。
此又通于夢中獨頭。
不言通于随念者。
攝于五識之中。
以五識既生。
明了随念。
亦與之而俱生故。
不言通于定中獨頭者。
以此經三摩。
非思惟影像之定。
獨頭不現行故。
○則汝下指想結名。
則汝想念者。
約現前想陰融即未分言之。
搖動妄情者。
約現前想陰體通諸識言之。
同一虛妄念慮。
無有實體。
故名妄想。
居受陰之次。
名為第三。
言融通者。
即以其融即未分體通諸識故也。
根本想陰。
雖在第八識中。
其融即未分體通諸識之義亦若是焉。
又此與上二。
雖同名妄想。
而義有少異。
言上二陰以妄想所成名妄。
此想陰以體即是妄名妄也。
四驗行由妄。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
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雲何體遷。
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初示相幽隐。
根本行陰。
微細難知。
今約現前行陰驗之。
故雲化理不住。
化理指現前行陰。
以是現前身中遷流變化之理性故。
體屬生滅。
故雲不住。
雖雲不住。
而前滅後生。
亦唯運運密移。
非顯然可見者也。
既非顯然可見。
何以知有。
以有相可驗。
如人初生之時。
甲漸漸長。
發漸漸生。
及乎垂老之年。
氣漸漸銷。
容漸漸皺。
誰其使之。
殆行陰為之也。
日夜相代者。
一日一夜之間。
生滅滅生。
疊相更代。
曾無覺悟者。
從古及今。
習矣不察。
如波斯雲。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
梵志雲。
吾猶昔人非昔人耶。
皆斯意耳。
○阿難下顯體虛妄。
此若二句謂此行陰設若不是汝心。
彼應自遷。
無關于汝。
雲何能令汝體遷變。
如必二句謂如果必謂是真汝心。
既能遷變汝體。
即應自覺。
汝今雲何無有覺知。
是知是汝非汝。
二俱叵得。
則徹體虛妄明矣。
○則汝下指行結名。
則汝諸行。
即指現前行陰。
念念不停。
是其相也。
仁王雲。
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則念念不停可知。
徹體虛妄。
故以妄想名之。
又以其密移不覺。
故冠以幽隐之号。
根本行陰。
亦複如是。
五驗識由妄三。
一由本标末。
二辨定非真。
三指識結名。
初。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離于諸想曰精明。
無複生滅曰湛不搖。
是乃于想行盡後。
别覺有個精明湛不搖處。
所謂根本識陰是也。
體通如來藏性。
衆生位中。
離此無别真體。
故權宗目為恒常。
而今經前亦暫許。
亦以其微細難知。
指在現前。
故曰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所謂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然此固以根本難知。
指在現前。
亦是以凡夫小乘。
不知見聞覺知。
與識精同體。
故依本标末。
乃曲為引進意也。
二辨定非真。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經曆年歲憶忘俱無。
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甯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初縱許反難。
承上既名恒常。
必計精真。
故就此縱許。
若實是精而不雜。
真而無妄之性者。
自不容習種妄染。
于中積聚。
此定理也。
何因者。
反難之詞。
昔年者。
遠指往日。
睹親見也。
奇異之物。
親見必偏留心。
是習種已納識田中矣。
經曆年歲者謂轉更經曆多年多歲。
初時猶憶。
久而便忘。
又久之則憶忘俱無。
渾然置之于無何有矣。
于後者即于憶忘俱無之後。
前異者。
仍指昔年奇異之物。
忽然覆睹者。
不料而又見也。
記憶宛然者。
習氣内熏力故。
曾不遺失者。
種子依然在故。
據此則受熏持種。
似非精真。
故以何因等而反難之。
○則此下顯妄非真。
精了即是精明。
亦即現前見聞覺知。
同一無分别性。
名湛不搖。
然既許同體。
無妨即約根本言之。
念念受熏者。
謂前念後念。
受熏持種。
無有停已也。
分劑頭數。
無量無邊。
故雲有何籌算。
據此則決非精真。
故特呼阿難之名而教以當知此湛非真也。
如急流水者。
正脈雲。
須取無波平流之急水。
恬安也。
望如恬靜者。
以其無波浪之參差。
無飛湍之上下故。
流急二句明其正因流急。
故不可見。
非真無流。
喻意蓋謂阿賴耶識。
所以名恒常者。
但是以凡小粗心望之。
其實念念受熏。
微細生滅。
無暫停甯。
隻緣其中分劑頭數。
不可籌算。
似若不動。
非真恒常。
以妄想根元猶未盡故。
○若非下示以應修。
若非想元等者。
謂設若此中無有妄想根元。
甯受妄習所熏。
此決言其猶有微細妄想故也。
欲盡此想。
須待寂滅現前。
六根互用。
合開成就。
一六俱亡之時。
故約非汝等而反顯之。
正以見圓通應修。
六結須解耳。
三指識結名。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内罔象虛無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佛承上而告之曰。
未得六根互用。
不盡想元。
故汝阿難。
亦未盡想元人也。
何以見其未盡想元。
如汝現在見聞覺知性中。
能串穿習幾。
(習謂習氣。
幾微也。
即是種子。
以微而未顯故)令不遺失者。
則是湛然明了之賴耶識内一分無明。
故曰罔象。
蓋是以賴耶中無明為能串。
六根中習幾為所串耳。
和合真如。
非一非異。
故曰虛無。
居四陰之後。
故曰第五。
凡夫計為命根。
二乘認作涅槃。
無而為有。
虛而作實。
故曰颠倒。
對前四行相粗顯。
故曰微細。
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故曰精想。
據此則識陰盡者。
但盡其妄。
不盡其真。
經初首取根性。
良有以也。
總結别以取驗竟。
三指元結示。
阿難。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通名五受陰者。
随業所感。
受此五陰。
陰覆真性故。
又依此五種。
受現世報。
酬前世業。
作将來因。
自相陰覆。
難出離故。
亦名五取蘊。
謂取以為身。
假集聚故。
又依此五種取境起業。
集聚有為無為漏無漏種。
為來世因故。
所以五陰不盡。
不出輪回。
觀其所由。
五種妄想以為其本。
故曰五妄想成。
此酬阿難細說妄源請也。
答五陰妄源竟。
二答因界淺深。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與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初按定問意。
意謂汝今既問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意是欲知從識至色。
相因界限。
及其中淺深義耶。
○唯色下依次而說。
正脈雲。
有相為色。
無相為空。
是知但盡乎色名淺。
兼盡于空名深。
若離色守空。
祖家謂之堕一色邊。
唯識謂為空一顯色。
猶未出乎色陰邊際。
故凡一切空忍皆非究竟。
蓋必空色俱亡。
乃為色陰盡也。
觸兼苦樂二受。
離即舍受。
是知但盡于觸名淺。
兼盡于離名深。
若斷觸守離。
如梵志以不受為宗。
猶未出乎受陰邊際。
故凡一切背舍皆非究竟。
蓋必觸離俱亡。
乃為受陰盡也。
有想為記。
無記為忘。
是知但盡于記名淺。
兼盡于忘名深。
若舍記認忘。
祖家謂之無心猶隔一重關。
尚未出乎想陰邊際。
故凡一切無想。
皆非究竟。
蓋必記忘俱舍。
乃為想陰盡也。
散心粗行為生。
定心細行為滅。
是知但盡于生名淺。
兼盡于滅名深。
若離生住滅。
本經謂之熠熠清擾。
猶如野馬。
尚未出乎行陰邊際。
故凡一切滅定。
皆非究竟。
蓋必生滅俱亡。
乃為行陰盡也。
湛即第八本識。
前雲湛不搖處是也。
言湛入者。
謂依此第八本識。
旋有念而入無念。
乃由湛而入故。
合湛者謂守于無念。
住于第八本識。
乃合湛而住故。
是知由湛而入。
但盡有念為淺。
不複住于合湛。
兼盡無念為深。
若由湛而入。
即合于湛。
古德謂之最後頂堕。
猶未出乎識陰邊際。
故凡異熟未空。
皆非究竟。
蓋必由湛而入而不合于湛。
乃為識陰盡也。
據此則五陰各有邊際。
盡除仍分淺深。
及其淺而即住。
果終不圓。
盡其際而不知。
功或浪施。
道眼貴在無翳。
果覺必期圓證。
此阿難所以問以詣何為界。
而如來兼以淺深答之。
三答理不廢事。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初正答。
此五陰元。
仍指根本五陰。
以是現前五陰之元故。
重疊生起者。
謂因無明不覺而有識。
識即有作名行。
行必有動名想。
由動則有見分虛明名受。
由見則有空色相形名色。
乃一重一重相疊而生起也。
據此則生因識有。
從細向粗以至于色。
如人着衣。
必從内向外而漸着故。
滅從色除。
由粗及細而至于識。
如人脫衣。
必由外及内而漸脫故。
已得圓通。
即齊佛果。
故曰理則頓悟。
五陰妄想頓然俱空。
故曰乘悟并銷。
但無始習氣。
遇事便興。
要必令遇事不興。
非可頓除。
是須安立聖位。
曆事造修。
方可除滅。
故曰因次第盡。
知此意者。
自然不滞妙悟。
不撥禅那聖位。
而解行俱圓矣。
○我已下斥問。
據前绾巾以示倫次文雲。
六結不同。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是結解定有倫次。
今陰盡亦然。
以陰盡即在結解中故。
前所已說。
故雲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前阿難亦雲。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于彼既知。
于此即應理會。
故責以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問。
前示六結在圓通以前。
此答漸修在圓通以後。
何故仍取前之六結為喻。
答。
五陰行相。
即在六結之中。
六結既解。
五陰斯盡矣。
三摩中如是而悟。
禅那中如是而修。
次第正等。
故無妨仍取六結為喻。
但三摩中盡除。
唯用定力研磨。
禅那中盡除。
兼用事行修治。
定力研磨。
唯是伏妄達空。
事行修治。
實能斷妄證真。
此前後異也。
若克就聖位而論五陰盡相者。
色陰盡。
應在信滿入住之時。
以信滿入住。
離幻色。
生佛家故。
受陰盡。
應在住滿入行之時。
謂住滿入行。
離妄受。
趣真修故。
想陰盡。
應在行滿入向之時。
謂行滿入向。
離妄想。
向三處故。
行陰盡。
應在由加入地之時。
謂由加入地。
數量銷滅。
漸入不動地故。
識陰盡。
應在出地等妙之間。
謂出地入等。
猶有微細念相。
至金剛道後。
則異熟識空。
而入妙覺位矣。
細詳本經文義。
理合如是。
要知圓頓教乘。
前後位次。
淺深開合。
不得全同。
不可以他經及古德所判為難也)如來因問重答竟。
三結勸開通傳示。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現前五陰。
以五重妄想為根元。
根元不除。
五陰終不能盡。
故教以汝應将此妄想根元等也。
心得開通者。
了知唯心所現惟識所生。
離心無體。
離識無性也。
自修有據。
應思利他。
故教以傳示将來。
偏言末法者。
以末法執重。
五陰難除故。
唯及修行人者。
以不知修行。
不足以語此故。
令識虛妄者。
令識唯心無體。
唯識無性也。
根元既唯虛妄。
枝末豈是真實。
認妄為真。
浩劫流轉。
知而不随。
故曰深厭自生。
五陰既盡。
不生滅性現前。
即是涅槃真體。
故曰知有。
自是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進求無上菩提。
故曰不戀三界。
重明五陰。
意在斯焉。
自阿難請談七趣以來。
至此說法。
複為一周。
名破障銷礙周。
即總前三分。
為一首楞嚴王也。
按常途首楞嚴。
翻為究竟堅固。
以不動不壞為義。
今經精研七趣。
唯是自業所招。
詳辨五魔。
都緣邪思所緻。
重明五陰。
總以妄想為根。
自業所招。
七趣成而密因壞。
邪思所緻。
五魔起而了義亡。
妄想為根。
五陰覆而萬行頹。
密因壞則正信不堅。
了義亡則正解不固。
萬行頹而真修必墜。
是始終不堅而有壞也。
今知自業所招。
業不造而七趣空。
邪思所緻。
思無邪而五魔遁。
妄想為根。
想離妄而五陰銷。
七趣空則密因本具。
而正信堅矣。
五魔遁則了義現前。
而正解固矣。
五陰銷則萬行無滞。
而真修成矣。
真修既成。
妙證必克。
據此則生信發解起行證果從始至終。
究竟堅固。
不動不壞。
題中首楞嚴三字。
義統乎此。
自阿難請定以來。
曆談至此。
為正宗分。
三流通分(正宗既畢。
現前之利益已成。
真教當傳。
未來之津梁須寄。
俾法海以分流。
引利水而通潤。
恩沾沙界。
化滿塵方。
功在流通。
故殿于後焉。
又序分如首。
正宗如身。
流通如足。
觀其首則生平可品。
辨其身則膂力堪評。
無足不行。
身首空備。
叙正既釋。
流通宜詳也)三。
一較量化他功德。
二顯示自修利益。
三時衆領教喜散。
初三。
一舉例問福。
二答以無盡。
三較顯化功。
初。
阿難。
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如上開通傳示。
功德自應無盡。
故承言若複有人。
謂設若更有一等人也。
一方虛空。
尚不可以思量。
況複滿十方空。
則空之無盡可知。
如是虛空。
各有七寶。
縱使不盈。
亦不可算數。
況複盈滿七寶。
則寶之無邊可知。
以此珍寶。
但奉一佛。
其施已廣。
況複持奉微塵諸佛。
則财施之廣大可知。
于此諸佛。
但能以身承事。
以财供養。
已為甚難。
況複心無虛度。
則施之外盡其儀。
内竭其誠可知。
欲假此福以較流通功德。
故問以于意雲何。
以此施佛因緣福德不可思議。
佛不自說。
欲借當機之口以曉谕會衆。
故問以得福多不。
二答以無盡。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初按定前施。
前雲滿十方空。
故虛空無盡。
又雲盈滿七寶。
故珍寶無邊。
○昔有下另引劣例。
施佛七錢獲輪王位者。
如達磨顯宗論雲。
無滅尊者。
(即阿那律)昔于殊勝福田。
(諸福田中唯佛為勝)因以七錢施設食供。
後異熟報。
七返生于三十三天。
七生人中為輪轉王。
最後生在大貴釋種。
餘于阿含等經。
茲不俱引。
○況複下況顯福多。
言昔有衆生。
所供者唯一佛。
所施者唯七錢。
較前最為微劣。
舍身之後。
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有人。
虛空既已窮盡十方。
佛土又複充遍虛空。
于中皆施珍寶。
若論其所施。
雖窮劫思之議之。
尚不能及其分量。
如是之福。
雲何更有邊際。
此決言其福無邊而德無際也。
三較顯化功。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初示說應信。
因下弘經之功甚少。
滅罪獲福勝前。
人所難信。
故預示佛語無虛。
顯應信也。
○若複下舉人障重。
若複有人等者。
謂設若更有此人。
一身具足小乘四種重罪。
大乘十波羅夷罪也。
此是罪之極重。
于中犯一一罪。
即應堕獄。
況複俱犯。
自應速堕。
故雲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等。
謂先生此方阿鼻。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他方阿鼻。
如是從一方至一方展轉更生。
故雲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無間者即阿鼻之華言也。
靡不經曆者顯十方俱經。
諸獄備曆。
總不離地獄中故。
○能以下明持功少。
能以一念者謂于臨堕之時。
一念頓悟此法門也。
既已頓悟。
又願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
開示未學禅定者。
令其同己。
據此則續佛慧命。
端賴此人。
若但論其化迹。
則其功為甚少。
以時惟一念。
經唯一法。
開示者惟未學故。
○是人下轉苦為樂。
罪障者即指如上所說四重十棄。
應念者應其頓悟一念。
言正當頓悟之時。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何障不銷。
何罪不滅。
所謂百劫積集罪。
一念頓蕩除。
如火焚枯草。
滅盡無有餘也。
變其所受等者。
言不唯自銷罪障。
且能将此法門。
開示未學。
轉魔界為佛界。
故曰變地獄因。
成安樂國。
○得福下得福勝前。
前之施人。
即指滿空珍寶奉上塵佛人也。
此人但以一念。
将此一法。
開示未學。
似乎得福無多。
而乃雲超越前人者。
略有三義。
一約佛不以奉己為喜。
惟以度生為喜故。
二約行不以自利為重。
唯以利他為重故。
三約福前是有漏之福。
此是無漏之福故。
譬如一顆如意。
勝似海寶千般。
一粒還丹。
壓倒醫方萬品。
則超越前福。
無足異也。
百倍千倍等者。
言超越前福。
不但一倍二倍。
若少說則超越百倍千倍。
若處中而說。
則超越萬倍億倍。
如是展轉多說。
乃至算數所不及倍。
譬喻所不及倍。
總言前人之福。
任說無邊無際。
迥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
又此中更有言外況顯之意。
言極重罪人。
一念弘經。
尚能滅罪獲福如此。
況複輕罪無罪長時流通者。
其福德讵可思議。
總結較量化他功德竟。
二顯示自修利益。
阿難。
若有衆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無複魔業。
初誦持利益。
如上較量。
已知化他功勝。
故此複約自誦自持者言之。
能誦此經者。
文義雙持。
能持此咒者。
心口相應。
古德雲。
法音經耳。
功報彌劫。
一句染神。
鹹資彼岸。
況夫顯經則文義雙持。
密咒則心口相應。
成究竟堅固之因。
總徹法底源之奧。
以因驗果。
功德難思。
故曰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下出其所以。
言既能文義雙持。
心口相應。
自能依我教言。
起自利行。
如教行道。
成化他功德。
則顯密雙修。
自他兩利。
如風帆揚于順水。
若獅弦奏于群音。
自然直成菩提。
無複魔業。
此功德所以無盡。
而稱贊所以靡窮也。
三時衆領教喜散。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
并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經已者。
以自阿難請定已來。
如來曆談四分。
仍複較量化功。
稱贊持福。
以示結勸流通之意。
所謂所應說者皆已說訖故。
然其中亦有諸佛作證而說。
及諸菩薩助化而說。
舍伴從主。
故通言佛說也。
四衆之中叙分唯列比丘。
餘三或是後來。
今則俱出者。
以如來凡說法處。
必有四衆為内護故。
天人修羅。
八部舉三。
餘亦應有。
以如來凡說法處。
必有八部為外護故。
叙分不出者。
非所急也。
至觀百靈護咒中有梵釋四王。
藥義大将等。
其必具可見。
他方菩薩。
叙分中咨決先來衆。
及音感後至衆也。
不言此土菩薩者。
以此土菩薩。
類皆分身無數。
遍十方刹。
攝在他方中故。
他方二乘。
乘通随喜。
揀非此土常随。
此土常随。
攝在四衆中故。
聖仙童子者。
内證聖道。
外現仙迹。
不壞童真。
或因随喜面來。
或因護咒而至。
故叙分不例。
初發心大力鬼神者。
已發菩提之心。
乘大神力。
降魔制外。
而為外護之衆故。
皆大歡喜者。
既聞正宗。
而知佛道可成。
喜非尋常。
深生慶幸也。
作禮而去者。
又聞嘉贊。
而知付囑有在。
去不徒去。
作禮領命也。
總結流通分竟。
回向偈曰。
究竟堅固最勝法 如佛所說随分釋 見聞随喜作正因 銷我億劫颠倒罪 大佛頂首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終) 夫惟楞嚴指掌一疏。
拈華古刹達老和尚愍念後昆愚暗。
大慈悲心之所注疏。
而命名指掌者。
示世界悉檀之益。
楞嚴經方等部攝。
五教并談。
斷證曆三漸次等位。
生酥毒發轉成醍醐妙味。
上根利機徹底擔荷。
鮮有愚暗難領家珍。
老人徹底悲心。
發揮實際理地。
如是玄奧關節處。
一一剖劂發揮顯露。
文辭明淺。
義理奧深。
命名指掌者。
指其明淺。
掌其奧深。
指者指示。
掌者掌握。
經文七處徴心八還辯見示其明指也。
非汝而誰示其知掌握也。
法身本具。
報身修顯。
掌握性德本具法身。
非生非滅。
亦不一異。
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
眼見耳聞。
動手擡足。
俱是涅槃妙心根本實智性德法身之所顯露。
楞嚴王三昧無記化化禅之所妙用也。
指明知覺立知則生死無明根。
知掌握知覺無覺斯即涅槃果德。
此理人人本具。
各各不無。
自家屋内親生母。
當人未能承當識認。
反向他家拜異娘。
老人發揮指明。
因地不真。
老人與 釋迦老子同一。
鼻孔出氣。
指示述明。
不生不滅為本。
修因用始覺之智。
還複本覺之理。
掌握圓成果覺也。
疏立十門。
通入華屋一門。
經談二十五聖方便多門。
掌握皈源居士不二法門。
設三觀漸次去泥純水。
示十因六報四重明誨。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決定階次。
五十種陰魔示其邪正真僞。
去邪去僞。
掌正握真。
楞嚴經出塵之寶筏。
佛果之規範。
當會阿難尊者。
大權示現。
鑒末劫之機。
離此法範。
無有出塵之期。
釋迦老子。
大圓鏡智。
徹照無量劫。
以此無緣大慈。
愍念當來愚暗衆生。
示其有所掌握也。
迷其指。
失其掌。
無聞比丘生限地獄。
明其指。
觀其掌。
阿難尊者不曆僧祇獲法身。
不信其指。
不識其掌。
寶蓮香比丘尼淫火燃身。
順其指。
睹其掌。
性比丘尼見佛即證須陀洹果。
時有學釋居士道眼圓明。
讀此注疏而悟因果由心造。
向(餘)歎曰。
達者通徹理具法身體大。
天者天然性德實相理谛。
達天老人以名召德。
非此達天老和尚未能述此疏。
非此疏未能發揮此經。
非此經未能識此西來大義。
非明西來義焉能認得本人本具主人公也。
指示本來人掌握主人翁而命此名也。
楞嚴注述疏演最多。
文富義奧。
上根利智尚且蚊咬鐵橛。
況愚暗之流。
藥無貴賤應病者。
良老人以文字般若指示觀照般若。
以觀照般若掌握實相般若。
真為末劫良劑。
寔應愚暗之輩。
指掌一疏實是開楞嚴經之鑰。
楞嚴經是開我愚暗輩之鑰。
理雖頓悟。
事必漸除。
躐等皆為邪僞魔眷。
菩提道果無因。
三塗有分。
生遭王難。
死堕地獄。
我佛釋迦金口印定也。
指掌注疏不可不多分布于世。
儒釋俱能讀誦。
上上根逢關即過。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餘)聞布施中法施最為第一。
因自揣力有未足。
不得不布聞同志儒釋善男信女。
輕金重法。
捐助印刷。
流通此疏。
汪洋大海無縫寶塔。
(超)述此?以為開指掌之鑰雲爾。
時在 大清光緒二十有八年歲次壬寅清和月八日都城通明寺四蓮室愚暗沙門了凡真超氏沐手虔?
承上色體口水虛妄通倫之故。
結示阿難教以當知也。
汝現色身。
指現前色體言之。
元無所有。
舉體惟是妄想所成。
故直名妄想。
居五陰之首。
故名第一。
而言堅固者。
澄凝不化之義。
根本色陰。
亦猶是也。
二驗受由妄。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初就喻顯妄。
上科先舉易知。
次引最易知者為喻。
此科承上義便。
即就最易知者為能例。
次以易知者為所例。
總以比例發明。
顯其虛妄。
而文勢各别也。
即此所說者。
謂即就此上所說之喻為能例故。
二喻之中。
單取心想登高之喻。
故曰臨高想心。
謂本未臨高。
唯是想心。
喻受陰中本無實境。
唯是受心也。
唯是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喻唯是受心能動色體。
現于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是知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一同酸澀。
惟是虛妄。
下文自見。
○由因下以法貼合。
由因受生者。
謂受陰中本無實境。
推其由因。
惟是有受心生。
此合臨高想心。
能動色體者。
謂于色體上現于違順苦樂中庸等相。
此合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汝今下指受結名。
順與益。
現前樂受也。
違與損。
現前苦受也。
二現者。
苦樂二種現行。
驅馳者。
來往相交之相。
蓋苦樂相交。
即中庸受也。
例彼酸澀。
元無所有。
其體唯是妄想所成。
故以妄想名之。
居色陰之次。
名為第二。
言虛明者。
離身無有。
唯是覺知虛明。
根本受陰。
亦若是也。
三驗想由妄。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初融即未分。
前明根本想陰。
屬于賴耶中六識種子。
前文所謂動念是也。
微細難知。
故今唯約現前想陰言之。
現前想陰。
即是六識中念慮。
前文所謂浮想是也。
念慮一動。
五根俱馳。
故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此且言融即未分之時。
唯是虛妄念慮。
無實體也。
○身非下體通諸識。
身屬色法。
念屬心法。
故曰身非念倫。
既非念倫。
不應随念。
故難以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下乃約體通諸識以釋之也。
想以取像為性。
随境生取。
其像非一。
故雲種種取像。
由種種取像。
能令種種心生。
如随其所取之像。
生起眼識緣色。
耳識緣聲等。
此體通五識也。
心既生已。
根亦随之趣境。
故曰形取。
由此能令色身時常與念慮相應。
所謂随念所使者以此。
又此念慮。
寤即想像之心。
此乃通于散位獨頭。
寐即為夢之念。
此又通于夢中獨頭。
不言通于随念者。
攝于五識之中。
以五識既生。
明了随念。
亦與之而俱生故。
不言通于定中獨頭者。
以此經三摩。
非思惟影像之定。
獨頭不現行故。
○則汝下指想結名。
則汝想念者。
約現前想陰融即未分言之。
搖動妄情者。
約現前想陰體通諸識言之。
同一虛妄念慮。
無有實體。
故名妄想。
居受陰之次。
名為第三。
言融通者。
即以其融即未分體通諸識故也。
根本想陰。
雖在第八識中。
其融即未分體通諸識之義亦若是焉。
又此與上二。
雖同名妄想。
而義有少異。
言上二陰以妄想所成名妄。
此想陰以體即是妄名妄也。
四驗行由妄。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
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雲何體遷。
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初示相幽隐。
根本行陰。
微細難知。
今約現前行陰驗之。
故雲化理不住。
化理指現前行陰。
以是現前身中遷流變化之理性故。
體屬生滅。
故雲不住。
雖雲不住。
而前滅後生。
亦唯運運密移。
非顯然可見者也。
既非顯然可見。
何以知有。
以有相可驗。
如人初生之時。
甲漸漸長。
發漸漸生。
及乎垂老之年。
氣漸漸銷。
容漸漸皺。
誰其使之。
殆行陰為之也。
日夜相代者。
一日一夜之間。
生滅滅生。
疊相更代。
曾無覺悟者。
從古及今。
習矣不察。
如波斯雲。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
梵志雲。
吾猶昔人非昔人耶。
皆斯意耳。
○阿難下顯體虛妄。
此若二句謂此行陰設若不是汝心。
彼應自遷。
無關于汝。
雲何能令汝體遷變。
如必二句謂如果必謂是真汝心。
既能遷變汝體。
即應自覺。
汝今雲何無有覺知。
是知是汝非汝。
二俱叵得。
則徹體虛妄明矣。
○則汝下指行結名。
則汝諸行。
即指現前行陰。
念念不停。
是其相也。
仁王雲。
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則念念不停可知。
徹體虛妄。
故以妄想名之。
又以其密移不覺。
故冠以幽隐之号。
根本行陰。
亦複如是。
五驗識由妄三。
一由本标末。
二辨定非真。
三指識結名。
初。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離于諸想曰精明。
無複生滅曰湛不搖。
是乃于想行盡後。
别覺有個精明湛不搖處。
所謂根本識陰是也。
體通如來藏性。
衆生位中。
離此無别真體。
故權宗目為恒常。
而今經前亦暫許。
亦以其微細難知。
指在現前。
故曰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所謂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然此固以根本難知。
指在現前。
亦是以凡夫小乘。
不知見聞覺知。
與識精同體。
故依本标末。
乃曲為引進意也。
二辨定非真。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經曆年歲憶忘俱無。
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甯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初縱許反難。
承上既名恒常。
必計精真。
故就此縱許。
若實是精而不雜。
真而無妄之性者。
自不容習種妄染。
于中積聚。
此定理也。
何因者。
反難之詞。
昔年者。
遠指往日。
睹親見也。
奇異之物。
親見必偏留心。
是習種已納識田中矣。
經曆年歲者謂轉更經曆多年多歲。
初時猶憶。
久而便忘。
又久之則憶忘俱無。
渾然置之于無何有矣。
于後者即于憶忘俱無之後。
前異者。
仍指昔年奇異之物。
忽然覆睹者。
不料而又見也。
記憶宛然者。
習氣内熏力故。
曾不遺失者。
種子依然在故。
據此則受熏持種。
似非精真。
故以何因等而反難之。
○則此下顯妄非真。
精了即是精明。
亦即現前見聞覺知。
同一無分别性。
名湛不搖。
然既許同體。
無妨即約根本言之。
念念受熏者。
謂前念後念。
受熏持種。
無有停已也。
分劑頭數。
無量無邊。
故雲有何籌算。
據此則決非精真。
故特呼阿難之名而教以當知此湛非真也。
如急流水者。
正脈雲。
須取無波平流之急水。
恬安也。
望如恬靜者。
以其無波浪之參差。
無飛湍之上下故。
流急二句明其正因流急。
故不可見。
非真無流。
喻意蓋謂阿賴耶識。
所以名恒常者。
但是以凡小粗心望之。
其實念念受熏。
微細生滅。
無暫停甯。
隻緣其中分劑頭數。
不可籌算。
似若不動。
非真恒常。
以妄想根元猶未盡故。
○若非下示以應修。
若非想元等者。
謂設若此中無有妄想根元。
甯受妄習所熏。
此決言其猶有微細妄想故也。
欲盡此想。
須待寂滅現前。
六根互用。
合開成就。
一六俱亡之時。
故約非汝等而反顯之。
正以見圓通應修。
六結須解耳。
三指識結名。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内罔象虛無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佛承上而告之曰。
未得六根互用。
不盡想元。
故汝阿難。
亦未盡想元人也。
何以見其未盡想元。
如汝現在見聞覺知性中。
能串穿習幾。
(習謂習氣。
幾微也。
即是種子。
以微而未顯故)令不遺失者。
則是湛然明了之賴耶識内一分無明。
故曰罔象。
蓋是以賴耶中無明為能串。
六根中習幾為所串耳。
和合真如。
非一非異。
故曰虛無。
居四陰之後。
故曰第五。
凡夫計為命根。
二乘認作涅槃。
無而為有。
虛而作實。
故曰颠倒。
對前四行相粗顯。
故曰微細。
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故曰精想。
據此則識陰盡者。
但盡其妄。
不盡其真。
經初首取根性。
良有以也。
總結别以取驗竟。
三指元結示。
阿難。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通名五受陰者。
随業所感。
受此五陰。
陰覆真性故。
又依此五種。
受現世報。
酬前世業。
作将來因。
自相陰覆。
難出離故。
亦名五取蘊。
謂取以為身。
假集聚故。
又依此五種取境起業。
集聚有為無為漏無漏種。
為來世因故。
所以五陰不盡。
不出輪回。
觀其所由。
五種妄想以為其本。
故曰五妄想成。
此酬阿難細說妄源請也。
答五陰妄源竟。
二答因界淺深。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與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初按定問意。
意謂汝今既問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意是欲知從識至色。
相因界限。
及其中淺深義耶。
○唯色下依次而說。
正脈雲。
有相為色。
無相為空。
是知但盡乎色名淺。
兼盡于空名深。
若離色守空。
祖家謂之堕一色邊。
唯識謂為空一顯色。
猶未出乎色陰邊際。
故凡一切空忍皆非究竟。
蓋必空色俱亡。
乃為色陰盡也。
觸兼苦樂二受。
離即舍受。
是知但盡于觸名淺。
兼盡于離名深。
若斷觸守離。
如梵志以不受為宗。
猶未出乎受陰邊際。
故凡一切背舍皆非究竟。
蓋必觸離俱亡。
乃為受陰盡也。
有想為記。
無記為忘。
是知但盡于記名淺。
兼盡于忘名深。
若舍記認忘。
祖家謂之無心猶隔一重關。
尚未出乎想陰邊際。
故凡一切無想。
皆非究竟。
蓋必記忘俱舍。
乃為想陰盡也。
散心粗行為生。
定心細行為滅。
是知但盡于生名淺。
兼盡于滅名深。
若離生住滅。
本經謂之熠熠清擾。
猶如野馬。
尚未出乎行陰邊際。
故凡一切滅定。
皆非究竟。
蓋必生滅俱亡。
乃為行陰盡也。
湛即第八本識。
前雲湛不搖處是也。
言湛入者。
謂依此第八本識。
旋有念而入無念。
乃由湛而入故。
合湛者謂守于無念。
住于第八本識。
乃合湛而住故。
是知由湛而入。
但盡有念為淺。
不複住于合湛。
兼盡無念為深。
若由湛而入。
即合于湛。
古德謂之最後頂堕。
猶未出乎識陰邊際。
故凡異熟未空。
皆非究竟。
蓋必由湛而入而不合于湛。
乃為識陰盡也。
據此則五陰各有邊際。
盡除仍分淺深。
及其淺而即住。
果終不圓。
盡其際而不知。
功或浪施。
道眼貴在無翳。
果覺必期圓證。
此阿難所以問以詣何為界。
而如來兼以淺深答之。
三答理不廢事。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初正答。
此五陰元。
仍指根本五陰。
以是現前五陰之元故。
重疊生起者。
謂因無明不覺而有識。
識即有作名行。
行必有動名想。
由動則有見分虛明名受。
由見則有空色相形名色。
乃一重一重相疊而生起也。
據此則生因識有。
從細向粗以至于色。
如人着衣。
必從内向外而漸着故。
滅從色除。
由粗及細而至于識。
如人脫衣。
必由外及内而漸脫故。
已得圓通。
即齊佛果。
故曰理則頓悟。
五陰妄想頓然俱空。
故曰乘悟并銷。
但無始習氣。
遇事便興。
要必令遇事不興。
非可頓除。
是須安立聖位。
曆事造修。
方可除滅。
故曰因次第盡。
知此意者。
自然不滞妙悟。
不撥禅那聖位。
而解行俱圓矣。
○我已下斥問。
據前绾巾以示倫次文雲。
六結不同。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是結解定有倫次。
今陰盡亦然。
以陰盡即在結解中故。
前所已說。
故雲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前阿難亦雲。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于彼既知。
于此即應理會。
故責以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問。
前示六結在圓通以前。
此答漸修在圓通以後。
何故仍取前之六結為喻。
答。
五陰行相。
即在六結之中。
六結既解。
五陰斯盡矣。
三摩中如是而悟。
禅那中如是而修。
次第正等。
故無妨仍取六結為喻。
但三摩中盡除。
唯用定力研磨。
禅那中盡除。
兼用事行修治。
定力研磨。
唯是伏妄達空。
事行修治。
實能斷妄證真。
此前後異也。
若克就聖位而論五陰盡相者。
色陰盡。
應在信滿入住之時。
以信滿入住。
離幻色。
生佛家故。
受陰盡。
應在住滿入行之時。
謂住滿入行。
離妄受。
趣真修故。
想陰盡。
應在行滿入向之時。
謂行滿入向。
離妄想。
向三處故。
行陰盡。
應在由加入地之時。
謂由加入地。
數量銷滅。
漸入不動地故。
識陰盡。
應在出地等妙之間。
謂出地入等。
猶有微細念相。
至金剛道後。
則異熟識空。
而入妙覺位矣。
細詳本經文義。
理合如是。
要知圓頓教乘。
前後位次。
淺深開合。
不得全同。
不可以他經及古德所判為難也)如來因問重答竟。
三結勸開通傳示。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現前五陰。
以五重妄想為根元。
根元不除。
五陰終不能盡。
故教以汝應将此妄想根元等也。
心得開通者。
了知唯心所現惟識所生。
離心無體。
離識無性也。
自修有據。
應思利他。
故教以傳示将來。
偏言末法者。
以末法執重。
五陰難除故。
唯及修行人者。
以不知修行。
不足以語此故。
令識虛妄者。
令識唯心無體。
唯識無性也。
根元既唯虛妄。
枝末豈是真實。
認妄為真。
浩劫流轉。
知而不随。
故曰深厭自生。
五陰既盡。
不生滅性現前。
即是涅槃真體。
故曰知有。
自是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進求無上菩提。
故曰不戀三界。
重明五陰。
意在斯焉。
自阿難請談七趣以來。
至此說法。
複為一周。
名破障銷礙周。
即總前三分。
為一首楞嚴王也。
按常途首楞嚴。
翻為究竟堅固。
以不動不壞為義。
今經精研七趣。
唯是自業所招。
詳辨五魔。
都緣邪思所緻。
重明五陰。
總以妄想為根。
自業所招。
七趣成而密因壞。
邪思所緻。
五魔起而了義亡。
妄想為根。
五陰覆而萬行頹。
密因壞則正信不堅。
了義亡則正解不固。
萬行頹而真修必墜。
是始終不堅而有壞也。
今知自業所招。
業不造而七趣空。
邪思所緻。
思無邪而五魔遁。
妄想為根。
想離妄而五陰銷。
七趣空則密因本具。
而正信堅矣。
五魔遁則了義現前。
而正解固矣。
五陰銷則萬行無滞。
而真修成矣。
真修既成。
妙證必克。
據此則生信發解起行證果從始至終。
究竟堅固。
不動不壞。
題中首楞嚴三字。
義統乎此。
自阿難請定以來。
曆談至此。
為正宗分。
三流通分(正宗既畢。
現前之利益已成。
真教當傳。
未來之津梁須寄。
俾法海以分流。
引利水而通潤。
恩沾沙界。
化滿塵方。
功在流通。
故殿于後焉。
又序分如首。
正宗如身。
流通如足。
觀其首則生平可品。
辨其身則膂力堪評。
無足不行。
身首空備。
叙正既釋。
流通宜詳也)三。
一較量化他功德。
二顯示自修利益。
三時衆領教喜散。
初三。
一舉例問福。
二答以無盡。
三較顯化功。
初。
阿難。
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如上開通傳示。
功德自應無盡。
故承言若複有人。
謂設若更有一等人也。
一方虛空。
尚不可以思量。
況複滿十方空。
則空之無盡可知。
如是虛空。
各有七寶。
縱使不盈。
亦不可算數。
況複盈滿七寶。
則寶之無邊可知。
以此珍寶。
但奉一佛。
其施已廣。
況複持奉微塵諸佛。
則财施之廣大可知。
于此諸佛。
但能以身承事。
以财供養。
已為甚難。
況複心無虛度。
則施之外盡其儀。
内竭其誠可知。
欲假此福以較流通功德。
故問以于意雲何。
以此施佛因緣福德不可思議。
佛不自說。
欲借當機之口以曉谕會衆。
故問以得福多不。
二答以無盡。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初按定前施。
前雲滿十方空。
故虛空無盡。
又雲盈滿七寶。
故珍寶無邊。
○昔有下另引劣例。
施佛七錢獲輪王位者。
如達磨顯宗論雲。
無滅尊者。
(即阿那律)昔于殊勝福田。
(諸福田中唯佛為勝)因以七錢施設食供。
後異熟報。
七返生于三十三天。
七生人中為輪轉王。
最後生在大貴釋種。
餘于阿含等經。
茲不俱引。
○況複下況顯福多。
言昔有衆生。
所供者唯一佛。
所施者唯七錢。
較前最為微劣。
舍身之後。
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有人。
虛空既已窮盡十方。
佛土又複充遍虛空。
于中皆施珍寶。
若論其所施。
雖窮劫思之議之。
尚不能及其分量。
如是之福。
雲何更有邊際。
此決言其福無邊而德無際也。
三較顯化功。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初示說應信。
因下弘經之功甚少。
滅罪獲福勝前。
人所難信。
故預示佛語無虛。
顯應信也。
○若複下舉人障重。
若複有人等者。
謂設若更有此人。
一身具足小乘四種重罪。
大乘十波羅夷罪也。
此是罪之極重。
于中犯一一罪。
即應堕獄。
況複俱犯。
自應速堕。
故雲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等。
謂先生此方阿鼻。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他方阿鼻。
如是從一方至一方展轉更生。
故雲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無間者即阿鼻之華言也。
靡不經曆者顯十方俱經。
諸獄備曆。
總不離地獄中故。
○能以下明持功少。
能以一念者謂于臨堕之時。
一念頓悟此法門也。
既已頓悟。
又願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
開示未學禅定者。
令其同己。
據此則續佛慧命。
端賴此人。
若但論其化迹。
則其功為甚少。
以時惟一念。
經唯一法。
開示者惟未學故。
○是人下轉苦為樂。
罪障者即指如上所說四重十棄。
應念者應其頓悟一念。
言正當頓悟之時。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何障不銷。
何罪不滅。
所謂百劫積集罪。
一念頓蕩除。
如火焚枯草。
滅盡無有餘也。
變其所受等者。
言不唯自銷罪障。
且能将此法門。
開示未學。
轉魔界為佛界。
故曰變地獄因。
成安樂國。
○得福下得福勝前。
前之施人。
即指滿空珍寶奉上塵佛人也。
此人但以一念。
将此一法。
開示未學。
似乎得福無多。
而乃雲超越前人者。
略有三義。
一約佛不以奉己為喜。
惟以度生為喜故。
二約行不以自利為重。
唯以利他為重故。
三約福前是有漏之福。
此是無漏之福故。
譬如一顆如意。
勝似海寶千般。
一粒還丹。
壓倒醫方萬品。
則超越前福。
無足異也。
百倍千倍等者。
言超越前福。
不但一倍二倍。
若少說則超越百倍千倍。
若處中而說。
則超越萬倍億倍。
如是展轉多說。
乃至算數所不及倍。
譬喻所不及倍。
總言前人之福。
任說無邊無際。
迥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
又此中更有言外況顯之意。
言極重罪人。
一念弘經。
尚能滅罪獲福如此。
況複輕罪無罪長時流通者。
其福德讵可思議。
總結較量化他功德竟。
二顯示自修利益。
阿難。
若有衆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無複魔業。
初誦持利益。
如上較量。
已知化他功勝。
故此複約自誦自持者言之。
能誦此經者。
文義雙持。
能持此咒者。
心口相應。
古德雲。
法音經耳。
功報彌劫。
一句染神。
鹹資彼岸。
況夫顯經則文義雙持。
密咒則心口相應。
成究竟堅固之因。
總徹法底源之奧。
以因驗果。
功德難思。
故曰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下出其所以。
言既能文義雙持。
心口相應。
自能依我教言。
起自利行。
如教行道。
成化他功德。
則顯密雙修。
自他兩利。
如風帆揚于順水。
若獅弦奏于群音。
自然直成菩提。
無複魔業。
此功德所以無盡。
而稱贊所以靡窮也。
三時衆領教喜散。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
并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經已者。
以自阿難請定已來。
如來曆談四分。
仍複較量化功。
稱贊持福。
以示結勸流通之意。
所謂所應說者皆已說訖故。
然其中亦有諸佛作證而說。
及諸菩薩助化而說。
舍伴從主。
故通言佛說也。
四衆之中叙分唯列比丘。
餘三或是後來。
今則俱出者。
以如來凡說法處。
必有四衆為内護故。
天人修羅。
八部舉三。
餘亦應有。
以如來凡說法處。
必有八部為外護故。
叙分不出者。
非所急也。
至觀百靈護咒中有梵釋四王。
藥義大将等。
其必具可見。
他方菩薩。
叙分中咨決先來衆。
及音感後至衆也。
不言此土菩薩者。
以此土菩薩。
類皆分身無數。
遍十方刹。
攝在他方中故。
他方二乘。
乘通随喜。
揀非此土常随。
此土常随。
攝在四衆中故。
聖仙童子者。
内證聖道。
外現仙迹。
不壞童真。
或因随喜面來。
或因護咒而至。
故叙分不例。
初發心大力鬼神者。
已發菩提之心。
乘大神力。
降魔制外。
而為外護之衆故。
皆大歡喜者。
既聞正宗。
而知佛道可成。
喜非尋常。
深生慶幸也。
作禮而去者。
又聞嘉贊。
而知付囑有在。
去不徒去。
作禮領命也。
總結流通分竟。
回向偈曰。
究竟堅固最勝法 如佛所說随分釋 見聞随喜作正因 銷我億劫颠倒罪 大佛頂首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終) 夫惟楞嚴指掌一疏。
拈華古刹達老和尚愍念後昆愚暗。
大慈悲心之所注疏。
而命名指掌者。
示世界悉檀之益。
楞嚴經方等部攝。
五教并談。
斷證曆三漸次等位。
生酥毒發轉成醍醐妙味。
上根利機徹底擔荷。
鮮有愚暗難領家珍。
老人徹底悲心。
發揮實際理地。
如是玄奧關節處。
一一剖劂發揮顯露。
文辭明淺。
義理奧深。
命名指掌者。
指其明淺。
掌其奧深。
指者指示。
掌者掌握。
經文七處徴心八還辯見示其明指也。
非汝而誰示其知掌握也。
法身本具。
報身修顯。
掌握性德本具法身。
非生非滅。
亦不一異。
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
眼見耳聞。
動手擡足。
俱是涅槃妙心根本實智性德法身之所顯露。
楞嚴王三昧無記化化禅之所妙用也。
指明知覺立知則生死無明根。
知掌握知覺無覺斯即涅槃果德。
此理人人本具。
各各不無。
自家屋内親生母。
當人未能承當識認。
反向他家拜異娘。
老人發揮指明。
因地不真。
老人與 釋迦老子同一。
鼻孔出氣。
指示述明。
不生不滅為本。
修因用始覺之智。
還複本覺之理。
掌握圓成果覺也。
疏立十門。
通入華屋一門。
經談二十五聖方便多門。
掌握皈源居士不二法門。
設三觀漸次去泥純水。
示十因六報四重明誨。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決定階次。
五十種陰魔示其邪正真僞。
去邪去僞。
掌正握真。
楞嚴經出塵之寶筏。
佛果之規範。
當會阿難尊者。
大權示現。
鑒末劫之機。
離此法範。
無有出塵之期。
釋迦老子。
大圓鏡智。
徹照無量劫。
以此無緣大慈。
愍念當來愚暗衆生。
示其有所掌握也。
迷其指。
失其掌。
無聞比丘生限地獄。
明其指。
觀其掌。
阿難尊者不曆僧祇獲法身。
不信其指。
不識其掌。
寶蓮香比丘尼淫火燃身。
順其指。
睹其掌。
性比丘尼見佛即證須陀洹果。
時有學釋居士道眼圓明。
讀此注疏而悟因果由心造。
向(餘)歎曰。
達者通徹理具法身體大。
天者天然性德實相理谛。
達天老人以名召德。
非此達天老和尚未能述此疏。
非此疏未能發揮此經。
非此經未能識此西來大義。
非明西來義焉能認得本人本具主人公也。
指示本來人掌握主人翁而命此名也。
楞嚴注述疏演最多。
文富義奧。
上根利智尚且蚊咬鐵橛。
況愚暗之流。
藥無貴賤應病者。
良老人以文字般若指示觀照般若。
以觀照般若掌握實相般若。
真為末劫良劑。
寔應愚暗之輩。
指掌一疏實是開楞嚴經之鑰。
楞嚴經是開我愚暗輩之鑰。
理雖頓悟。
事必漸除。
躐等皆為邪僞魔眷。
菩提道果無因。
三塗有分。
生遭王難。
死堕地獄。
我佛釋迦金口印定也。
指掌注疏不可不多分布于世。
儒釋俱能讀誦。
上上根逢關即過。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餘)聞布施中法施最為第一。
因自揣力有未足。
不得不布聞同志儒釋善男信女。
輕金重法。
捐助印刷。
流通此疏。
汪洋大海無縫寶塔。
(超)述此?以為開指掌之鑰雲爾。
時在 大清光緒二十有八年歲次壬寅清和月八日都城通明寺四蓮室愚暗沙門了凡真超氏沐手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