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

關燈
為可貪。

    餘皆非可貪求。

    故曰是人則堕貪非貪執。

    阿私陀。

    此雲無比。

    長壽仙名也。

    而言諸者。

    以仙非一人。

    凡壽命極長。

    世無能比者。

    皆可稱之。

    彼既貪求長命。

    與此相類。

    故曰成其伴侶。

    識陰所覆。

    不知更求真常。

    故曰迷佛菩提。

    愛戀久生。

    渾忘此身如寄。

    故曰亡失知見。

     三出名警覺。

     是名第七執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計識陰為各命由緒。

    故曰執着命元。

    以此為因。

    在愚者謂之堅固。

    在智者謂之虛妄。

    故曰立固妄因依此趣果。

    在迷者謂之長壽。

    在悟者謂之徒勞。

    故雲趣長勞果。

    亡失本修。

    故曰違遠圓通。

    不出生死。

    故曰背涅槃城。

    現在既以固形為務。

    将來必堕妄延種中。

    妄延者。

    不依正覺修三摩提。

    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如前所說十種仙者是也。

    執着命元成果相竟。

     八發邪思因成果相三。

     一行盡識現。

    二謬解成咎。

    三出名警覺。

     初。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二謬解成咎。

     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

    便于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堕真無真執。

    吒枳迦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準前第一相中。

    乍現勝相文雲。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此上三科。

    前二皆以根隔合開起計。

    而異執不同。

    後一仍依第二展轉生起。

    今此科乃以諸類通覺而起計也。

    因見我與諸類通一覺知。

    然覺知即是識陰。

    前文呼為各命由緒。

    故曰觀命互通。

    若于此更加研究。

    而識陰自可進破。

    乃卻退留住于塵勞煩惱。

    不複盡窮。

    蓋恐其銷盡識陰。

    彼此命根皆斷也。

    便于此際等。

    正卻留塵勞之相。

    言塵勞以貪欲為本。

    欲貪五欲。

    先須莊嚴依報。

    故即于此際坐蓮華宮。

    宮以蓮華名者。

    取其莊嚴美麗。

    微妙香潔。

    此亦約有大福德。

    假禅那而修邪道者言之。

    若不然者。

    蓮華宮豈易緻哉。

    廣化者。

    神通變現。

    七珍即是七寶。

    媛美女也。

    世間無比。

    稱之為寶。

    然既能廣化七珍。

    使衆寶羅列于華宮之内。

    又能多增寶媛俾美色牽眷于左右之際。

    則窮奢極欲。

    沉酣于無明煩惱可知。

    是則始而欲留塵勞。

    終至陷溺其中。

    寶覺全身。

    從此而隳。

    不幾可惜乎哉。

    (問。

    菩薩留惑潤生。

    與此何異答。

    留惑潤生。

    原為教化衆生起見。

    卻留塵勞。

    乃以識盡命斷是恐。

    迷悟攸分。

    縛解自辨)恣縱二句。

    正見其沉溺而不覺也。

    是人則堕真無真執者。

    謬謂必欲求真。

    則識盡命斷而反無真矣。

    吒枳迦羅。

    天魔之異名也。

    梵語吒枳。

    此雲結縛。

    梵語迦羅。

    此雲我所作。

    其人自謂三界結縛。

    唯我能作。

    以能變化欲境。

    結縛衆生故。

    今之卻留塵勞。

    略同彼計。

    故雲成其伴侶。

    不知别有無上菩提佛知佛見。

    故曰迷曰亡失也。

     三出名警覺。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不知識盡真現。

    反恐命根斷絕。

    故雲發邪思因。

    坐蓮華宮。

    窮奢極欲。

    故曰立熾塵果。

    圓通因心。

    自此永迷。

    涅槃妙果。

    緣茲永失。

    故曰違曰背也。

    不斷欲而修禅。

    必落魔道。

    故曰生天魔種。

    所謂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是也。

    發邪思因成果相竟。

     九圓精應心成果相三。

     一行盡識現。

    二謬解成咎。

    三出名警覺。

     初。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二謬解成咎。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決真僞。

    因果相酬唯求感應。

    背清淨道。

    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堕定性聲聞。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上科既觀命互通。

    則一切凡聖邪正。

    皆依命根發明。

    此則于命根發明中而起分别等計也。

    然同一命根發明。

    而聖位則精。

    (謂變易精微故)凡位則粗。

    (謂分段粗顯故)故須分析辨别精粗之所由生也。

    又同一命根發明。

    而聖道則真。

    (無後有故)外道則僞。

    (無實果故)故須疏通決擇真僞之所由異也。

    因果相酬者。

    精粗真僞。

    皆是以因感果。

    自相酬答。

    既知自相酬答。

    而欲易粗為精。

    舍僞從真。

    故雲惟求感應。

    感應速成。

    滞窒小果。

    故雲背清淨道。

    清淨道指佛道也。

    所謂見苦等。

    蹑上所求感應之事而指釋之。

    苦集是世間果因。

    滅道是出世果因。

    見之與斷者。

    厭果除因。

    證之與修者。

    依果立因。

    所謂惟求感應者以此。

    居滅已休者。

    止息化城也。

    更不前進者。

    不求寶所也。

    得少為足。

    故生勝解。

    于菩薩法。

    不生一念好樂。

    故堕定性聲聞。

    所謂不回心鈍阿羅漢是也。

    四禅無聞比丘。

    非果計果。

    佛會增上慢流。

    未得謂得。

    略同此計。

    故曰成其伴侶。

    佛果菩提。

    抱迷絕分。

    滞寂沈空。

    灰知泯見。

    故曰迷曰亡失也。

     三出名警覺。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圓觀四谛。

    精誠以求感應。

    事與願遂。

    故曰圓精應心。

    居滅已休。

    不進而作勝解。

    甘堕灰泯。

    故曰成趣寂果。

    識陰所覆。

    不得圓通因心。

    故曰違遠。

    偏空所蔽。

    莫臻究竟斷果。

    故雲背也。

    現前既為敗種。

    灰身必堕焦芽。

    故曰生纏空種。

    謂永纏于空。

    而無超脫之志也。

    圓精應心成果相竟。

     十圓覺?心成果相三。

     一行盡識現。

    二謬解成咎。

    三出名警覺。

     初。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二謬解成咎。

     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

    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堕定性辟支。

    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覺明即是識陰。

    如前雲覺明真識。

    蓋識境至此科已極。

    故特舉所依覺明以顯勝也。

    前雲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即略具圓融之義。

    又雲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覺知通?。

    即略具清淨之義。

    發研深妙者。

    不知其猶是識陰區宇。

    依于二義。

    發心研究。

    以悟二種深妙。

    一者依于圓融而悟緣生無性之理。

    (以六根本屬緣生之法。

    今見其乍開乍合。

    因悟緣生無性理也)二者依于清淨而悟紛擾寂靜之義。

    (以諸類原屬紛擾之法。

    今見其覺知通?。

    遂悟紛擾寂靜義也)即立涅槃者。

    本修圓通。

    忽逢岐悟。

    謬計深妙。

    故即立為涅槃。

    不知更求性海圓融緣起無礙。

    及真如不動寂滅場地。

    故雲而不前進。

    此正所謂中途作證。

    故雲生勝解者。

    以緣生無性而立涅槃。

    計同緣覺。

    以紛擾寂靜而立涅槃。

    計同獨覺。

    故雲是人則堕定性辟支。

    以辟支梵言。

    具含緣獨二覺義故。

    又以其不複前進。

    目為定性。

    諸緣獨倫者。

    緣謂緣覺。

    禀教觀緣之倫。

    獨謂獨覺。

    無師自悟之倫。

    二倫皆有不回心者。

    然彼系依類直修。

    此是圓通誤證。

    因雖有異。

    果乃正等。

    故雲成其伴侶。

    末二句準上聲聞可知。

     三出名警覺。

     是名第十圓覺?心成湛明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根隔合開曰圓。

    覺知通?曰?。

    曰覺曰心皆指識陰。

    謂結根名覺。

    有覺知故。

    當體名心。

    能集起故。

    成湛明果者。

    寂靜名湛。

    即獨覺果。

    無性曰明。

    即緣覺果也。

    違遠二句亦準上聲聞可知。

    現前既爾。

    将來亦然。

    故曰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覺即緣覺獨覺。

    二理圓。

    二智明。

    故曰覺曰圓曰明也。

    自計圓滿果德而不能化。

    依然為定性種耳。

    (問。

    此上十境。

    前八外道天仙。

    系綴行人。

    沉溺生死。

    可說為魔。

    後二聲聞辟支。

    皆為佛教正乘。

    縱是定性。

    亦能超出分段。

    若一例判為魔境。

    令人不敢修習。

    倘遇鈍根。

    有失接引。

    豈慈悲心者之所為乎。

    答準華嚴經。

    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根。

    乃至雲志意狹劣。

    不求諸佛大菩提法等。

    皆為魔業。

    況今雲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非魔業而何哉。

    要知此中。

    意在推重圓通。

    但凡與圓通而作留難者。

    皆為魔業。

    若原依别門修習者。

    不在此例。

    如涅槃無性闡提。

    悉許成佛。

    法華微因散善。

    同為助顯。

    本經若順若逆。

    聖性互通。

    若執辭害意。

    不惟他經有礙。

    而今前後。

    亦有所不能通矣)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二。

     一出由警惕。

    二囑令宣護。

     初。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

    于未足中。

    生滿足證。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衆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将為畢竟所歸甯地。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

    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堕無間獄。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初蹑前出由。

    如是十種。

    魔未起時。

    總屬禅那善境。

    故先以禅那稱之。

    未及圓通。

    皆為中途。

    魔境一起。

    即是成狂。

    謂成就颠狂知見也。

    因依颠狂知見。

    不自覺知。

    故曰迷惑。

    由迷惑故。

    得少為足。

    故曰于未足中生滿足證。

    若究其所以成狂之故。

    非實有外魔來擾。

    故雲皆是識陰等。

    謂識陰将開未開時也。

    用心交互者。

    謂用心不純。

    妄念與正念交互而起。

    由斯所以中途作證。

    故雲故生斯位。

    位猶證也。

     ○衆生下警惕顯害。

    而言衆生頑迷不自忖量者。

    警以凡有境界現前。

    當自忖量也。

    又雲逢此現前。

    各以所愛而取。

    由于先習迷心者。

    警以凡遇此境。

    當憶本修。

    勿任餘習也。

    今既不自忖量。

    又以先習迷心。

    不複更研妙明。

    故曰而自休息。

    此複有二。

    前八種于自所計果。

    拟是畢竟所歸甯地。

    如第一所歸果。

    乃至第八熾塵果是也。

    後二種于自所證果。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

    如第九趣寂果。

    及與第十湛明果是也。

    此等皆為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故雲大妄語成。

    雖皆為妄語。

    而害有重輕。

    如前八種外道邪魔。

    現前福德。

    皆以有漏業感。

    所有感業既終。

    報盡必當堕無間獄。

    此約害之重者言之。

    若後二種。

    聲聞辟支。

    現前果證不屬有漏業感。

    報終不堕。

    惟是不成增進。

    此約害之輕者言之。

    雖害有重輕。

    而于三摩提中皆為魔障。

    以能為圓通作留難故。

     二屬令宣護。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

    将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衆生覺了斯義。

    無令見魔自作沈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

    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汝等存心者。

    教以留意。

    勿得疏忽也。

    秉如來道句。

    教以自利。

    以秉持如來破魔之道。

    則圓通可成故。

    于我滅後等。

    教以利他。

    良以佛滅度後。

    末法之世。

    正道衰微。

    邪見競興。

    較之如來住世。

    正像流行之時。

    猶在可愍故。

    普令衆生覺了斯義者。

    謂覺了此中途成狂十種差别義也。

    既已覺了。

    則颠狂知見。

    不複更生。

    故雲無令見魔自作沈孽。

    言沈孽者。

    謂沉重罪孽。

    如外道邪魔。

    報終堕獄。

    聲聞辟支。

    智隳化城者皆是也。

    由狂見興。

    并非外來。

    故雲自作。

    保綏者。

    保綏禅定。

    哀救者。

    哀救行人。

    銷息邪緣者。

    銷息邪見之緣。

    令其身心等。

    現前成就圓通。

    以成就圓通。

    自能轉衆生知見而入佛知見故。

    既已入佛知見。

    則随所發行安立聖位。

    從此為始。

    漸次成就。

    直至成佛不遭岐路。

    所謂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

    總結辨相令識竟。

     三遵古結勸二。

     一别申三勸。

    二總以結囑。

     初三。

     一勸以取修。

    二勸以辨魔。

    三勸以用咒。

     初。

     如是法門。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

    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初舉古示勸。

    如是法門句。

    雖近承識陰。

    而義兼前之四陰。

    以四陰先開。

    識陰後盡。

    識陰盡則知前四盡故。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

    遠指多劫也。

    微塵如來者。

    極言其佛之多故。

    前雲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此雲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良以此之盡魔。

    即是彼之解結。

    同一圓通法門也。

    識陰若盡。

    則一六俱亡。

    真性現前。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令諸根互相為用。

    言此正見其識陰之當盡耳。

     ○從互下顯勝當修。

    金剛幹慧。

    不如正脈所說。

    蓋即指信前初幹慧地。

    良以耳根圓通。

    名為金剛三昧。

    幹慧親依此立。

    故特标金剛之名。

    而言從互用中能入者。

    以互用則智慧強勝。

    欲愛始幹枯也。

    圓明精心。

    即指幹慧位體。

    六根互用曰圓明。

    欲愛幹枯曰精心。

    言既入其位。

    必具其體也。

    體必兼用。

    故雲于中發化。

    謂即于此圓明精心中發起神通變化。

    所謂獲二勝而發三用也。

    如淨二句約喻言之。

    言圓明精心。

    性具神化。

    不礙發揮運用。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不礙洞照近遠。

    論悟證已齊佛果。

    故雲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

    其意以幹慧為能超。

    中間諸位為所超。

    亦即以幹慧為能入。

    妙莊嚴為所入。

    與華嚴大同小異。

    以華嚴信前不立幹慧。

    故曰十信滿心。

    攝位證覺。

    是以信位為能超。

    今經十信。

    乃從幹慧開出。

    故并信位亦為所超。

    此小異也。

    大抵圓頓行人。

    總以最初一位即為能超。

    王子出胎。

    足為明喻。

    此大同也。

    正脈雲。

    于地特言所行者。

    意表入地乃真修聖位耳。

    皆以金剛利智修斷。

    (愚謂此金剛與前幹慧位中金剛二字不同。

    彼指耳根圓通。

    是諸位通依。

    故置十地之首)故言金剛十地。

    于等覺而複言圓明者。

    見始終唯此一心。

    但至等覺則發化之極也。

    (據此則交師已知等覺位中。

    仍是幹慧之心。

    但始得圓明耳。

    何故前于等覺位後。

    強開幹慧。

    全似不達始獲幹慧之語。

    所謂慣騎馬。

    慣跌腳者。

    其交師之謂欤。

    愚于前文既已改釋。

    此則複因交師之語。

    而附辨之)如來稱妙莊嚴海者。

    以萬德莊嚴。

    各盡其妙。

    皆依性海緣起。

    一多無礙。

    重重無盡故。

    圓滿二句乃申明能超能入之義。

    言縱是曆位造修。

    乃至圓滿菩提。

    亦不過圓滿幹慧位中所有功德。

    究無一法從新來者。

    故雲歸無所得。

    由此所以能超能入。

     二勸以辨魔。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谙識。

    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陰魔銷滅。

    天魔摧碎。

    大方鬼神褫魄逃逝。

    魑魅魑魉無複出生。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初舉古示勸。

    過去先佛。

    魔境中過來人也。

    奢摩雲止。

    毗婆雲觀。

    謂先佛世尊。

    于奢摩他止定之中。

    以毗婆舍那覺觀明慧。

    分析辨别微細魔事。

    曆有成證。

    則今之所說。

    亦唯遵先佛儀範。

    非創作也。

    若果能如我所說。

    則魔境現前。

    汝能谙識矣。

    既能谙識。

    不作聖解。

    則心垢洗除。

    魔不得便。

    自不落于邪見網中。

    言此正見其魔境之當識耳。

     ○陰魔下顯益當辨。

    陰魔者。

    指禅那現境。

    如色陰中之身能出礙等十。

    受陰中之得大光耀等十。

    想陰中之圓定發明等十。

    行陰中之幽清擾動等十。

    識陰中之根隔合開覺知通?等十。

    雖是善境。

    亦能緻魔。

    正眼觀之。

    即是陰魔也。

    行人若能正觀分明。

    不久自歇。

    即是陰魔銷滅。

    陰魔既已銷滅。

    則觀智益精益明。

    縱有天魔。

    莫當其照。

    自應摧壞其心而殒碎其膽也。

    大力鬼神者。

    魔之臣屬。

    褫猶喪也。

    言天魔尚爾摧碎。

    何況大力鬼神。

    自應褫喪其魄。

    逃逝于十二由旬外矣。

    王臣既爾。

    至于魑魅魍魉諸小鬼神。

    又為魔所驅使。

    自應潛形晦迹。

    故雲無複出生。

    據此則内障外障。

    以并潛銷。

    所以能超出諸位。

    直至菩提。

    雖曰超出直至。

    而于諸位功德無諸少乏。

    謂一悟一切悟。

    一證一切證故。

    縱是下劣二乘。

    如識陰魔之後二。

    亦能化其定性。

    勵志增進。

    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則辨魔一事。

    豈可輕忽乎哉。

     三勸以用咒。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

    未識禅那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

    汝恐同邪。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若未能誦。

    寫于禅堂或帶身上。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正法之際。

    佛道方盛。

    人多現量體悟。

    縱有魔事。

    不能為礙。

    像季之時。

    佛道漸衰。

    人猶此量仿效。

    魔事雖繁。

    無足深憂。

    故特約末世言之。

    愚鈍者末世衆生。

    愚迷頑鈍。

    智不明而根不利也。

    智既不明。

    未識禅那中差别境相。

    根既不利。

    不知佛所說辨魔法門。

    自力法力。

    二緣俱缺。

    而乃樂修三昧。

    其猶貨赍衆寶。

    經過險路。

    自無兵杖。

    外絕救援。

    不能不為親厚者所擔憂耳。

    汝恐同邪者。

    恐其不能辨識。

    誤入魔隊。

    即同于邪也。

    教以一心勸者。

    無煩更用他術。

    但以此勸。

    即是卻魔之第一法門。

    良以此咒既稱佛頂。

    則最尊最勝。

    既稱陀羅尼。

    則總一切法。

    持無最義故。

    若未能誦者。

    謂設有衆生。

    至愚至鈍。

    無誦讀性。

    故教以寫于禅堂。

    帶于身上。

    示以諸魔不動者。

    以此咒常有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并其眷屬。

    晝夜随侍。

    又有此咒地。

    十二由旬。

    成結界地故。

    别申三勸竟。

     二總以結囑。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既示辨魔之法。

    又申結勸之義。

    末複教以汝當恭欽。

    則如來反覆叮咛之意已深切矣。

    然教以恭欽者。

    有二義。

    一者此是十方如來。

    從始至終。

    究竟修進之法。

    當恭敬欽承而修習之。

    此囑以依法成自利行也。

    二者此是十方如來。

    憐愍最後末世。

    垂留儀範。

    當恭敬欽承而宣傳之。

    此囑以依教成利他行也。

    通結詳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竟。

     三重明五陰以破禅那中障。

    (禅那分中。

    開示菩薩萬行。

    重在事修。

    恐彼圓頓行人。

    溺于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不耐漸修。

    欲廢萬行。

    則成禅那中障。

    今假阿難請問。

    重明五陰邊際。

    末複示之以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既知因次第盡。

    則不廢萬行。

    而禅那中障可破矣)三。

     一阿難領旨再問。

    二如來因問重答。

    三結勸開通傳示。

     初。

     阿難即從座起。

    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

     ○于大衆中重複白佛。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又此五陰為并銷除為次第盡。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唯願如來發宣大慈。

    為此大衆清明心目。

    以為末世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初領旨奉持。

    辯魔之玄音方罷。

    當機之神會自形。

    故阿難從座起也。

    聞佛示誨。

    五陰之盡相宛然。

    五魔之行相曆然。

    故當機頂禮如來。

    欽奉法旨。

    願領以自修也。

    憶持無失者。

    謂現在憶念執持。

    當來無忘無失。

    願領以度世也。

     ○于大下重申三問。

    雖領猶疑。

    故重複白佛。

    所疑無别。

    惟是請益前語。

    故雲如佛所言。

    五陰中五妄者。

    如色陰中堅固妄想。

    受陰中虛明妄想。

    想陰中融通妄想。

    行陰中幽隐妄想。

    識陰中虛無妄想。

    依此五種。

    能生枝末。

    故曰為本想心。

    三十年前曾不開演。

    縱有所說。

    亦不過略出名相。

    故雲我等平常未蒙微細開示。

    此第一問請細說妄源也。

    又再問也。

    并銷者已得圓通。

    乘悟并銷。

    當體全空故。

    次盡者漸曆諸位。

    以事磨煉。

    次第修治故。

    二為字有自意未決。

    請示于佛之意。

    此第二問請定示頓漸也。

    如是五重者即指五陰。

    詣到也。

    問以詣何為界者是欲知銷到何等地位為色陰邊際。

    乃至銷到何等地位為識陰邊際。

    此第三問請因界淺深也。

     ○唯願下請利現未。

    如上三問。

    皆為救世急要。

    修證關鍵。

    故求如來發宣大慈而進示之。

    聞之而備悉妄源。

    不堕理障。

    不滞中途。

    故曰清明心目。

    以心地清明。

    則前程不誤。

    如目能辨道也。

    既得清明心目。

    乘願入彼末法之中。

    将如來語。

    傳示後世。

    故雲作将來眼。

     二如來因問重答。

    (答中二三。

    與問中二三。

    前後交互。

    佛語随便耳)三。

     一答五陰妄源。

    二答因界淺深。

    三答理不廢事。

     初三。

     一總顯由妄。

    二别以取驗。

    三指元結示。

     初三。

     一一切由妄。

    二五陰例知。

    三防問結示。

     初。

     佛告阿難。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初真本無法。

    精真者不變之體。

    妙明者随緣之用。

    此約真心體用言之。

    具此體用在迷不迷。

    名曰本覺。

    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是為圓淨。

    本無衆生及諸器界。

    故雲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死生即衆生果。

    塵垢即是惑業。

    為衆生因。

    此既不留。

    則真中無衆生矣。

    無器界義。

    下文意含。

     ○乃至下法由妄生。

    乃至二字。

    超略微塵世界。

    以微塵為器界因。

    世界為器界果故。

    言真中既無衆生。

    則死生塵垢。

    皆因妄想。

    不唯死生塵垢。

    即微塵世界。

    乃至所依虛空。

    皆因妄想生起。

    據此則五陰由妄不待言矣。

     二五陰例知。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斯指五陰。

    言既一切皆由妄想。

    況夫五陰。

    故曰斯元本覺妙明等也。

    本覺同上。

    上言精真妙明。

    此言妙明真精。

    意顯體用互融。

    非一非異之義。

    此其所依之真也。

    既元一真。

    五陰何有。

    蓋始由一念妄動。

    真妄和合而成阿賴耶識。

    依于此識。

    轉出能見見分。

    依于能見見分。

    轉出所見相分。

    相分之中。

    空界先形。

    故曰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是空見不分。

    色陰與劫濁并起。

    性抟四大。

    受陰與見濁并起。

    根塵織識。

    想陰與惱濁并起。

    知見欲留。

    業運常遷。

    行陰與生濁并起。

    體中相知。

    用中相背。

    識陰與命濁并起。

    總以不了惟心。

    用諸妄想。

    于境取相。

    展轉妄成。

    故曰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蓋是以演若迷頭。

    喻衆生不了唯心。

    認影狂走。

    喻其間用諸妄想。

    于境取相。

    展轉而起陰濁相也。

    然諸器世間。

    既曰妄以發生。

    則本無所有。

    豈有能生之者。

    故曰妄元無因。

    是知現前五陰。

    唯是妄想。

    二乘不知。

    謬計因緣。

    故雲于妄想中立因緣性。

    至于外道邪見。

    撥無因果。

    名為迷因緣者。

    既迷因緣。

    将必謬計自然而有。

    故曰稱為自然。

    其實因緣自然。

    皆為戲論。

    故約彼虛空性而況顯之。

    前雲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是知虛空猶實幻妄所生。

    況複世界衆生。

    乃至現前五陰。

    又在虛空之中。

    豈有真實。

    故知說因緣。

    說自然。

    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如前所謂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是也。

     三防問結示。

     阿難。

    知妄所起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初防問。

    (恐承上問雲。

    現前五陰。

    既以妄想而有。

    若說妄想以為因緣。

    似屬有理。

    何故因緣自然。

    二俱排擯。

    故世尊以此防之)佛意以若知妄想有所起處。

    可說妄想以為因緣。

    若妄想元無起處。

    則當體全空。

    若更說此妄想為因緣者。

    則元無所有矣。

    因緣自教。

    尚無所有。

    何況外宗不知因緣推自然者。

    益見其妄之至也。

     ○是故下結示。

    (前于五陰文中。

    發明五陰為五妄想成。

    恐未深信。

    故就此結示)謂以是因緣自然。

    二俱非是之故。

    所以如來前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

    雖有堅固虛明等五種異稱。

    而同是妄想。

    杳無實體可跟究也。

    總顯由妄竟。

     二别以取驗。

     (前明五重妄想。

    皆約根本細相言之。

    但細相深遠。

    人所難知。

    今因阿難重請微細開示。

    乃取現前易知者為例。

    而驗證之)五。

     一驗色由妄。

    二驗受由妄。

    三驗想由妄。

    四驗行由妄。

    五驗識由妄。

     初。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酢物未來。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初示體由想。

    佛意以根本色陰。

    微細難知。

    且約現前色陰言之。

    故曰汝體。

    以體是有質可見。

    即色陰也。

    先惟父精母血。

    赤白和合。

    故是因于父母想生。

    如前雲。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即其驗也。

    汝心非想等者。

    言父精母血。

    所以能攬為自體者。

    亦由自己想心與父母想心。

    感應和合。

    傳續命根。

    設若自己無想。

    有應無感。

    則不能續命。

    赤白将潰。

    而自體不能成矣。

    如前雲。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留愛為種。

    納想為胎。

    即其驗也。

     ○如我下引喻顯妄。

    如我先言者。

    先于想陰中曾舉此喻。

    今複引之也。

    言上雖由想傳命。

    猶有赤白可攬。

    若言其妄。

    似為難知。

    故複引想酢涎生想高酸起二喻以比例之。

    蓋上以易知而例難知。

    此又以至易知者。

    而例上之易知者也。

    心想酢味。

    喻由想傳命。

    口中涎生。

    喻攬滴成體。

    心想二句例知。

    然懸崖不有。

    知足酸之是虛。

    酢物未來。

    信口水之唯妄。

    以此為例。

    則現前色體。

    亦與口水足酸至虛至妄。

    通為一倫。

    故以必非等而反難之。

    謂設若汝體。

    必不與口水足酸虛妄通倫者。

    汝體由想。

    口水足酸不應由想。

    足酸且置。

    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知口水由想。

    既同汝體。

    汝體虛妄。

    亦應同于口水。

    現前之色陰既爾。

    而前之根本色陰。

    例此可知。

     ○是故下指色結名。

    佛意原以根本色陰難知。

    舉現前色體為例。

    又恐色體難知。

    複引二喻為例。

    既已喻明。

    即就色體結之。